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人格特質
壹、人格特質的定義與形成
人格(personality)源自於拉丁文的persona,為「面具」之意,古代希臘戲劇中,
每個角色都會帶一種面具,而面具便代表戲中的性格與角色,因此人格意即個人 在人生舞臺上各自表現的各種形色(施博元,1994;謝淑芬,1996;劉純,2001)。
Allport(1937、1961)則指出人格即是位在個體心理系統內的動態組織,是決定個 人思想和行為之獨特形式,他同時認為人格是一種有別於他人思想與行為的持久 特性,此特性不但是一種具特定成分的組織結構,並具有可隨環境不同而產生不 同反應的動態特性。詹益統亦指出人格是個人真正的自我,包括一個人的內在動 機、情緒、習慣、思想等等,其意涵便是我們讓周遭人看見自己的那一面,這是 人格特質最早的概念。然而在過去的研究之中均認為,人格不只僅限於此,還應 包含表面以及表面以下的總合體,而本研究綜合國內外學者過去研究有關人格特 質之定義,認為李菁芬等人(2002)的定義,即人格特質乃指個體行為的持久特 徵,當這些特徵持續出現於許多情境時,則可稱之,其表現方式有兩種:表面特 質(surface trait)用以解釋個體大部份的外顯行為;源本特質(source trait)則解釋個體 的內在行為,茲將過去文獻對人格特質定義歸納如附錄一表2-8。
貳、人格特質與行為表現
一、人格特質的形成
早期研究對於人格的形成出現不少爭論,到底人格特質是與生俱來抑或後天 學習之結果?顯然此問題並非二分法那麼單純,實質上遺傳與環境均有影響,近 期更有學者認為情境因素(Situation)影響也是很大,即是人格特質是由遺傳與環 境所形成,並因情境而調適(吳秉恩,1986)。另外早期研究多半認為性格是先天 的遺傳及後天環境交互影響所形成,並由情境變項 居中調節(李鍾珩,2005),
而盧盛忠(1997)等人認為人格主要形成受自然的遺傳性因素、社會化因素、環
35
境影響因素、社會實踐等因素影響。
過去對性格的研究著重於描述個體行為的持續特徵,常用如害羞、富攻擊性、
忠誠、野心勃勃、順從、懶惰及膽怯等。若這些特徵持續出現在不同的情境,則 稱為性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特徵若越趨一致,且出現在不同情境的次數越多,
則此特質對於個體的描述便愈明顯;Cattel(1973)以 171 種表徵性格特質,經過縮 小及篩選後特質群組後,歸納出16 種性格特質,稱為主要的性格特質(李菁芬等 譯,2002),詳如表 2-9。
表2-9 16 組主要的性格特質 1. 內向含蓄 外向開放 2. 愚 笨 較 聰 明 3. 情 緒 化 情緒穩定 4. 順 從 跋扈支配 5. 嚴 肅 親 切 6. 圓 滑 正 直 7. 膽 怯 大 膽 8. 魯 鈍 敏 感 9. 信 任 多 疑 10. 實 際 幻 想 11. 直 率 機 靈 12. 自 信 憂心重重 13. 保 守 激 進 14. 依賴團體 自給自足 15. 無法控制 控制自如 16. 放 鬆 緊 張
資料來源:轉引自李菁芬等譯(2002,頁 145)
二、人格特質理論
學界一般將人格特質理論大致分為心理分析論、特質論、認知論、現象論、
行為論及社會認知論等(Pervin,1993),若將上述各理論學派加以整合,或可對人 格的形成有一個較周延而正確的描述,本研究試圖將過去重要的人格特質理論彙 整如表2-10,由表 2-10 觀之,可發現各理論學派的差異通常僅僅是強調重點的不 同,且每種說法都具合理性且有一定相容性,但對某些事務的解釋,各學派間卻 又常有完全不相容的情形發生。因此,人格心理學的實務工作者,通常會追尋各 理論當中最能為自己所接受的學派加以利用。因此本研究所謂之人格特質係指「A B 型性格」及「內控與外控型」,並分述於下節。
36
表2-10 人格特質理論彙整
分 類 研 究 者 人 格 類 型
人格特 質論
Cattel (1946) 16 種人格因
素 (16PF) 聰明的、敏感的、懷疑的、具想像力的、憂慮的、實 驗的、緊張的、情緒穩定的、興奮的、樂群的、自律 的、獨立的、冒險的、世故的、有恆的、侍強的。
Friedman & Rosenman
(1974) A/B 型人格 Factor Model
分五大類:1.親善性;2.神經質;3.外向性;4.開放性;
5.勤勉謹慎。
人本理 論
Maslow (1973) 需求層次 理論 (hierarchy of needs)
依動機分成五個層次: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
愛與歸屬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實現需求。
社會學 習理論
Rotter (1966) 控 制 觀 (locus of control)
分為二類
1. 內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相信所獲得是自己 行為的結果。
2. 外控(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相信所獲得是受命 運、運氣或他人的控制。
Kogan & wallach (1967) 風險偏好 motive)
由單一的人格構面來探究:
在人格特質人格特質論中,美國心臟病學家Friedman等人(1974) 按日常生活 中行為方式作為分類標準,將人格特質分為AB二型,其所表現的行為有顯著的不 同:
(一) 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
A是指Aggressive之意,此性格特徵具強烈自我需求、具有成就導向、在職場
37
(Burke,1979),因此經常處於龐大的壓力下,使原來就有的壓力源知覺為更嚴重,
並進一步對工作表現不利且會造成身體傷害。許多醫學研究者發現此型人格較容 易罹患冠狀動脈心臟方面之疾病(Friedman & Rosenman, 1974;Haynes et al.,1980;
陸洛,1995)。
(二) B型人格(type B personality):
B型人格者的人格特質恰與A型人格者的相反。具有安靜、沉著、不喜與時間 博鬥、缺乏時間的緊迫感,從不會因為時間急迫性所伴隨的不耐煩而感到不舒服,
而在Bortner與Rosenman(1976)及Glass(1977)的研究則證明B型人格者傾向於高估 時間的流逝速度(Chesney & Rosenman,1980)。此外,B型人格不在意競爭及成就,
除非當時情境需要,否則不會談論自己的成就、玩耍則是為愉悅與放鬆而非顯示 自己的優越感、放鬆時不會感到有罪惡感。由於上述的特徵,一般來說,B型性格 者較能抵抗壓力。
另在研究A/B型人格特質時,必須了解兩項人格特質是行為的兩大極端,而現 實生活中的大多數人則是位在兩個極端之間,因此它是屬於連續性的構面(侯望 倫,1984)。陳章儀(1995)認為雖A型人格者較B型人格者承受著更大的壓力,然而 A型人格者的行為是可以被改變的。
二、AB型人格之相關研究
有關A/B型人格的研究主題多偏向對健康的影響、工作滿足、工作壓力與工作 績效等,在國內外實證研究中,美國心臟病學家Friedman發現AB型人格在心臟病 患病率上有顯著的差異。A型人格者之個性急躁、求成心切,富野心、愛冒險,
在現實生活中屬創業型人物。B型人格者之個性溫和、生活較悠閒,較能隨遇而安,
因此A型人格者在高血壓與心臟病的患病率上遠超過B型人格者(張春興,1989)。
國內研究方面,陳孟修、林麗芬(2001)針對高雄地區零售業與顧客直接接觸的員 工為調查對象,結果發現員工愈偏A型人格特質,則其組織承諾也愈高。這應是A 型人格者的求成心切,因此對組織的目標與價值有強烈的認同感所致。但相關研 究亦有反面的實證指出:例如黃英忠、余德成、林營松(1995)探討人格特質與組織 承諾的關係,發現A型人格特質者的價值承諾顯著高於B型人格特質者;唯在努力 承諾與留職承諾上,A型與B型人格特質者間無顯著差異;Sales(1969)認為A型 人格者較B型人格者經驗到較大的工作負荷與過重的壓力等。本研究將AB型人格 相關實證研究整理如附錄一表2-11。
由文獻回顧得知,有關AB型人格特質對組織承諾的關係仍是眾說紛紜,尤以 國小教師之AB型人格特質對組織公平的知覺程度是否會促成其組織承諾,甚至是 組織公民行為?而這又是以何種關係與如何促成?這些均是本研究亟欲釐清的重 點。
肆、內外控人格特質
一、內外控人格定義與行為表現
內外控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此一信念之人格理論背景源自美國心理學家 Rotter,Rotter並於1966年提出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強調將事件之 原因和控制歸於自己的力量,個人日常生活中對自己與周圍世界關係的看法,便 是控制信念(Locus of Control)。內外控取向依個人期望差別,即是對某行為將會導 致某特別強化的期望,每個人對行為導致強化的期望不同,將事件的原因和控制 歸於自己的力量的人被稱為「內控者(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或internals)」;而另
38
一部份則將事件的原因和控制歸於外部的環境,例如:命運和運氣,這些人被稱 為「外控者(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或 externals)」(Roberts, et al.,1997)。內控者相 信成功來自於個人的努力工作,因此失敗亦為個人的責任;而外控者則不相信成 功或失敗是和個人能力或努力有關(Kren,1992),相信凡事操之在人,將成功歸因於 幸運,失敗歸因於別人影響。國內學者吳秉恩(1993)亦指出內外控是個人自認控制 命運的程度,對命運自主性較強者,稱作內控者(internal control);而聽天由命者是 外控者(external control)。此兩種性格,對壓力的感受迥然不同。
如前所述,內外控人格理論背景源自Rotter等人所提出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之概念,其主要的觀念來自個體對增強作用的認知與對內在的強 化,修正Skinner增強理論裡面一味重視外在強化和刺激─反應連結的缺點。Rotter 等人認為人類的學習除了賞罰之外,學習者是否相信其所得到的增強是由自身的 行為所致,這才是更重要的,也就是說,增強現象對人類行為影響的重點是,要 看一個人是否認知行為與增強間的因果關係,而不只是簡單的機械化過程。故 Rotter等人更提出預期增強理論,不同於傳統的學習理論,他們認為行為發生的可 能性是預期與增強值的函數,這意謂著行為是否發生,端視期待與增強值作用之 結果而定。茲將兩種人格類型簡述如下:
(一) 內控(Internal Control),具有凡事操之在我的性格,較不受外在因素所影 響。內控者相信他們可顯著的影響最終結果,因此會去尋求控制各種事件的 可能性,較不易感受到壓力。
(二) 外控(External Control),具有「憂天杞人」,易受外在因素所影響。他們 將成功歸諸幸運,將失敗歸咎別人影響。由於相信成事在天,因此他們較不 會去試著降低壓力而感到無助。
二、內外控取向之相關研究
當內外控取向的理論提出之後,早期在學習歷程的研究頗受重視,在心理學 領域亦有多方面的探討。近年組織行為的研究蓬勃發展,關乎人格特質的內外控
當內外控取向的理論提出之後,早期在學習歷程的研究頗受重視,在心理學 領域亦有多方面的探討。近年組織行為的研究蓬勃發展,關乎人格特質的內外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