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際政治的多極化和經濟貿易的全球化發展趨勢,給予世界和 平帶來了機遇和有利條件。中國有效的掌握了此一時代脈動,獲得 了發展的契機,並在客觀上逐漸成為具有全球政治與經濟影響力的 大國。由中國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表明,中國的崛起對於週邊 國家和世界其他地區來說是一個正向的助力,是一個穩定的力量。

關於此點可由前述中國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表現及國際間的評價得 到印證。但在另一方面,自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形勢詭譎多變,

國際關係中的強權政治、單邊主義、訴諸武力解決爭端的傾向重 現,這無疑對世界和平及國家間的合作關係形成威脅。同時也可能 使經濟「互賴」的關係與成果被毀於一旦。

因此,吾人認為中國必須小心謹慎的處理目前「互賴」過程中 日益浮現的難題(特別是隨著「互賴」程度的深化,所可能致生的 磨擦),同時積極承擔一個大國應付之責任,避免與其他國家產生 衝突,危害了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機遇。

一、參與「國際經濟建制」的意義與成效

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建制」的意義為何,或可由以下幾項優點 予以說明:

(1)獲取貿易利益:這裡不單係指藉由出口貿易所獲得的外匯 增加,還包括了因進口貿易取得的收益。60開放後的中國市場,人

59.鄭通漢,經濟全球化中的國家經濟安全問題(北京:國防大學出版,1999),頁

3~5。

60. Cass, Deborah Z. China and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 Entering the New Millenniu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207.

民能用較少的錢買到質與量較優的產品,使得消費者福利增加。

(2)利用多邊機制解決爭端:過去中國傾向用雙邊談判解決貿 易糾紛,但這並非最好的方法。在多邊為主體的經濟建制中,往往 設有一權威機構,由其解決成員間的爭端,不但效率高且易於執 行。61

(3)參與制定經貿「規範」:以世貿組織為例,國家必須在其 下次談判正式開始之前,即申請加入獲准,否則無權參加談判,只 能在談判結束後被動地接受結果。若不願接受,則可能在國際經貿 活動中受到諸多的不便與不利。62

(4)加速改革的腳步:中國現在需要建立與穩定新一代的企業 制度、金融制度,但是在具體實施上有許多相左的意見。透過與國 際接軌,用外部壓力加速改革,可以說是爭議較少而效果最佳的方 法。63

除了上述優點外,參與「國際經濟建制」後的中國市場自2001 年以來,所吸收的外資持續大幅增加。2001年整年的外商投資契約 金額為六百九十一億九千一百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為四百六十 八億四千六百萬美元,比2000年分別增長了10.43%和14.9%。2002 年,在中國吸引外資持續增加的同時,全球跨國投資金額正處於下 降的狀況,依照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的評估,美國吸引的外資金 額已經下降到四百五十億美元左右,而中國則成為全球吸引外資最 多的國家,約佔全球跨國投資金額的9%。

在吸引外商投資的過程中,以往很長一段時間,在中國投資的 外商並不引進其母公司的先進技術,然而最近幾年,外商投資企業

61. Howse, Robert.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 (London: Routledge, 1998), p.79.

62. Holbig, Heike. (2002), p. 39.

63. Cass, Deborah Z.(2003), p. 256.

向中國轉移先進技術的比率開始增加。以2001年為例,有42%的企 業使用其母公司先進的技術在中國從事生產。64 到了2002年,更有 高達五分之四以上的新投資項目,採用了外資母公司最先進的生產 技術在中國進行生產。65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以吸引跨國公司參與大型國有企 業改革的國家經濟政策日益明確。大型跨國公司參與中國國有企業 改革,不僅提供巨額投資,而且他們多面的行銷管道、先進的經營 觀念與技術等各種資源也將一併融入國有企業之中。66因此,會使 大型國有企業推動全方位的變革,一方面增加與其他企業的競爭 力,一方面吸引更多外資。中國國資委員會主任李榮融曾表示,中 國要適應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趨勢,發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 大公司,必須使劣質企業儘快退出市場,支援引導外國企業特別是 跨國公司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大型國有企業的重組與改革。67中國 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去年11月6日開幕的「世界經濟發展宣言大會 暨中國企業高峰會」上表示,中國將積極引導外商投資企業參與中 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在題為「互利合作 加快發展 共創輝煌」的 演講中,吳儀表示:中國將積極引導外商投資企業參與中國區域經 濟協調發展,捉住新一輪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時機,大量吸引國際 資本、技術和人才,形成具有規模效應的產業帶和產業群,充分發 揮產業聚集效應、輻射效應,以及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快 速帶動作用。68

64.江小涓,中國的外資經濟:對增長、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貢獻(北京:中國人

民大學出版,2002),頁47。

65.江小涓,中國的外資經濟:對增長、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貢獻,頁49。

66.林葉,中國跨國公司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1992),頁14~15。

67.「跨國企業的技術轉移為中國帶來什麼?」,中國輕工機械網。<http://www.clima.org.cn/

news_html/articles/1/2186.html>

68.「互利合作加快發展共創輝煌」,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

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3-11/07>

改革開放及參與「國際經濟建制」之前的中國,無論是經濟條 件與經濟環境均令外資感到怯步。這種情形一直到中國「入世」之 前,並未有太大的改善,由於經濟體制的透明度不足,使得跨國公 司對中國的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是抱持著觀望的態度。「入世」之 後,由於外商預期中國將會遵守WTO的各項規則,而這些規則正 是外商所熟悉並認為能保障他們商業利益的保護身符,加上中國市 場廣大的需求量、低成本的勞動市場,促使外資的投資比例逐漸上 升。除了外資流入加快,固定資產的投資也有所增加,目前外商投 資及跨國企業對於中國經濟的成長已佔據重要地位,而且改變了中 國經濟成長的方式和質量。69

總的說來,雖然中國已初步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但是中國經 濟仍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包括產業結構不合理,地區經濟發展不 平衡,企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不高,體制性障礙仍制約著經濟發 展,以及官員的貪汙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依賴體制面的改 革,建立市場化經濟體制才有可能解決。同時也唯有透過市場機 制,才能優化產業結構,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下激烈的競爭。

二、融入「國際經濟建制」的困境與挑戰:貿易與和平vs.貿易 與戰爭

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僅對中國本身而言有莫大的意義,對於 區域和世界的穩定也同樣具有著關連性。依據「貿易和平論」(the theory of trade,或稱:「經濟互賴和平論」,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theory)的觀點,國家間藉由經濟與貿易所產生的「互賴」關 係,既包含有促進和平的因素,也包含有導致衝突的可能。本部分 具體分析經濟「互賴」的性質與條件,從而發現經濟「互賴」雖然 是中國經濟得以發展和崛起的一項助力,但同時也是中國未來與其

69.馮雷、江小涓,「2002~2003年中國對外經貿形勢分析與政策建議」,江小娟主

編,中國經濟運行與政策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頁87。

他國家發生衝突的危險因子。

(一)「貿易和平論」

對經濟與和平關係的探討,可追溯至十七世紀的自由主義經濟 學。根據早期自由主義經濟學的自由貿易理論,貿易之所以產生,

就在於交易的每一方都能從貿易中獲利,無論個人之間、公司之 間、區域之間,還是國家之間都是如此。反觀戰爭,即使是勝利者 也不會從中獲利,充其量不過是勝者的損失小於敗者。所以,按照 早期自由主義經濟學學者的看法,藉戰爭手段來獲取財富是不可能 的。相反地,自由貿易則被視為一項取得財富的有效方法,無需耗 費過多,便能得到與戰爭同樣甚至是超過的利益。此一觀點即演變 成為後來「貿易和平論」的基礎。70

「貿易和平論」的創始人科布登(Richard Cobden)承襲了史密 斯和李嘉圖的自由貿易理論,提出了自由貿易與和平之間存在著互 為因果的內在關系。依據他的觀點,自由貿易對於每個參與的國家 具有一種「聯合的」(united)作用,使得每一方同等程度地熱衷於 尋求給對方帶來繁榮。換句話說,戰爭或衝突爆發的可能性相對地 下降。71

關於貿易會帶來和平的觀點,學者安吉爾(Norman Angell)

除了肯定科布登的貿易「聯合」作用外,進一步由比較成本的角 度,論證貿易與和平的關係。他指出,隨著經濟相互依賴的深化,

每個國家都將面臨一種選擇,即選擇和平貿易的新思維,或是選擇

「權力政治」(power politics)的舊方法。他認為,雖然戰爭在過去

70. Overbeek, Henk. Restructuring Hegemony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Neo-Liberalism in the 1980s (London: Routledge, 1993), pp.144~145.

71. Cobden, Richard. The Political Writings of Richard Cobden (London: T. Fischer Unwin, 1903), p. 225; Angell, Norman. The Great Illusion (NY.: Puntan’s, 1933), p.33;

p. 256.

的歷史上被證明是有利可圖,但由於現代戰爭具有破壞貿易「聯合」

作用的能力,因此選擇戰爭無於是一種自殘的行徑。國家決策者若 能明白,與貿易相比戰爭是無利可圖的,則和平就有可能實現。72

冷戰時代,「經濟互賴和平論」的觀點被美國學者羅斯克蘭斯

(Richard Rosecrance)進一步加以完善。他把國家分成兩種類型,

一是以商業促進福利的貿易國家;一是靠軍事擴張國力的領土國 家。他認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相互依賴關係的存在,會使得越來越 多的國家成為貿易國家,在高度依賴的國際體系之下,發動戰爭的

一是以商業促進福利的貿易國家;一是靠軍事擴張國力的領土國 家。他認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相互依賴關係的存在,會使得越來越 多的國家成為貿易國家,在高度依賴的國際體系之下,發動戰爭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