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伍、 學校教育的溝通理性

綜合以上所述,哈伯馬斯期望以其「溝通理論」重新建構人類的溝通情境;

其理論前提為「溝通理性」,「重建人類的溝通能力」則是它的基本原則,它用 的方法是「啟蒙、反省、批判」,希望獲致「成熟、自主、解放」的目的,最 終理想則是「經由理性溝通達成理想的社會」;哈伯馬斯期許每一個人都可以 在不受任何壓力或意識型態束縛的情境下,對公共領域自由討論、協商與論

49李英明,《哈伯馬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頁119。

50 R. Kearney, Modern Movement in European Philosophy. Taipei, Taiwan: Simda Book Company.

1987.

51 曹衛東,〈法蘭克福學派的歷史效果〉,引自www.gongfa.com/falankefu.htm

辯。52

那麼,人們要問:哈伯馬斯這樣的溝通理論在教育領域是否可行呢?

在教育領域,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師生關係,學校作為一種公共領域,教育 有其特殊的屬性,它既是一種知識的傳授,也是人格養成的地方,通過教育,

最終也要將個人導入社會群體的公共領域之中,在教育的過程中有一些自由的 討論卻又不是那麼充分自由自由的溝通情境,對學生來說,學校有許多情境無 疑是先賦的、無法自主的,可是在這樣先賦的條件下,我們教育的目的卻是希 望學生最後能成為一個自由的主體;那麼,學校是不是準用哈伯馬斯的理性溝 通藉以達到「經由理性溝通達成理想的社會」?這是一個頗值得討論的議題。

有學者就持反對立場,認為:

就「教育本質」來談,Habermas溝通行動論用於一般的師生互動的話,

確實給人相當多的省思空間,且與人本主義所宣稱的意涵相當接近,但 是若要達到真正無宰制的理想情境,似乎又不易下手。因為教育本身的 性質之一就是宰制,教育涉及教材選擇、價值認定、敘述詮釋等範疇,

如要教育呈現「無」的狀態,勢必很難完成所謂的教育功能或水平,對

「主流意識」無非是一種挑釁。當然,筆者無意持傳統的教育觀,但對 於師生之間教與學的互動,仍主張有一程度的給予(宰制)。因為學生的 大部分知識、經驗,相對於老師是屬於較不成熟與薄弱的,在這種認知 的限制上,學生又如何能夠去真實、客觀與公正地批判與剖析一些事情?

更遑論嘗試去挑戰老師的知識權威與整體的社會。誠如前文所提,所謂 的批判是要構築在對事情的通盤了解之後所採取的一種行動,倘若僅是 為了陳述情感上的不滿或個體的利益得失,那這並不稱為批判,也不值 得推崇。另外我們究竟是要學生有批判習慣、技巧或知識?還有會批判

52 黃瑞祺,《批判社會學-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頁187-264、

283-287。

就真的能解放嗎?這都是得去仔細檢視的問題。53

然而,就如前言所說,教育活動就是一種溝通,而且是一種極為複雜的溝 通過程,它不是單向度的「宰制」過程;事實上,如果我們從教學的特質去探 討就會發現,教學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資訊傳遞,它是「教」、「學」雙方同時 進行著極為複雜的「詮釋性」轉換過程,其間,師、生隨時皆會因其特殊理解 與感受,採取自認為有意義的方式與他人、環境進行互動,在此互動過程中,

師、生雙方事實上是以一種合作的方式、反省的態度彰顯出教育所創造的價 值。在此一詮釋性過程,施與受(即教師與學生)都同時交織在此特定的影響 脈絡當中,並且不斷從中進行意義的創造與發展。54

易言之,教室內的所有知識與教育實踐,皆與師生的主動造作、其詮釋理 解的互動機制密切關聯,而教室是師生從事各種生命交會、生活探索、知識論 辯之場所,在此場域(field)中,師生不斷推翻舊觀念、建構新概念,賦予概 念新意義,並加以檢證,尋求各自的真實理解。55

特別是像台灣這樣一個民主開放的社會,教育更肩負著培育未來公民的重 責大任,在我們這種民主的教育體制下,學生乃學校教育中建構知識的核心主 體,而教師正扮演著影響此種知識品質的關鍵角色。所以,唯有師生在此一知 識生成的過程,以尋求視域交融的心態,增進對彼此的觀點與感受的擬情理 解,由師生不斷合作反省,建立起開放性的溝通互動迴圈,學校教育才足以創 造出符合民主社會需求的知識。56

在此一理解下,我們認為,正是透過開放性溝通的學習,學生才能夠去學 習如何真實、客觀與公正地批判與剖析人類知識與社會現象,從而成為現代民

53陳議濃,〈從Habermas溝通行動理論談教育問題〉,見《網路社會學通訊》第31期,2003年5 月15日。引自www.nhu.edu.tw/~society/e-j/31/31-28.htm

54 陳美玉,《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頁54-56。

55 R. S. Prawat, Learning community, Commitment and school reform.Curriculum Studies, 1996,28, 1, pp.91-110.

56 陳美玉,〈師生合作反省的教學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000年第15期,頁40。

主社會的負責任的公民,而這也正是當代教育的目的。

其次,就教育政策來說,哈伯馬斯的溝通理論也鼓勵成熟、自律、負責的 相關人員參與,特別是傳統的教育政策,往往只由專家所擬定,而在民主的社 會中,應當讓「專家」、「政策利害相關人」和「治理機關代表」共同參與政策 決策。而哈伯馬斯的溝通理論告訴我們,讓成熟、自律、負責個體參與決策,

其溝通之後得到的共識,所有成員皆必須遵守。因此教育政策溝通的過程中,

應當鼓勵成熟、自律、負責的相關人員參與,如此教育政策才能真正落實。這 特別值得台灣教育決策人員省思,因為在這個教育界裡,教育決策權完全掌握 在資源分配者手中,其決策模式往往也是由上而下,有時縱然也舉辦了公聽會 或決策會議,底下的人也噤若寒蟬,在權力不對等、資源握在別人手裡的情況 下,也必然只能俯首「同意」上級的決定了。例如2011年台灣在物價上揚與軍 公教調薪的情況下,各大學的辦學成本高漲,是以面臨要調漲學雜費問題,但 是教育部長卻在立法院斬釘截鐵地說:「今年大學學雜費絕對不漲」,57此種完 全政治性的決定,甚至就直接跳過召集各大學協商、辦公聽的程序,不顧各大 學辦學的品質,由教育部長一人決策,就是一個實例。

此外,針對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問題,校園生活實際也是可以區分為「系統」

與「生活世界」,系統指的是學校的行政系統,生活世界指的就是教育的主軸

─教學活動;在當今學校教育中,經常發生的一種現象就是教育行政系統的肥 大症,也就是說,原本應以教學為主的教育體系,在行政系統逐漸擴充之際侵 奪了並主導了學校教育,就大環境來說,行政系統就是主管全國的教育部門,

例如香港的教育署,據云,自一九七八年以來,香港普及教育迅速發展,集「行 政、專業、監督」等大權於一身的教育主體結構 教育署,便快迅膨脹起 來,其編制日益龐雜(共有66個組,section),其管轄範圍更是無微不至。結 果,此龐然怪物運作遲鈍,對外在的刺激麻木不仁,加上以往殖民政府體制餘

57 郭美瑜,〈教長:大學學費凍漲〉《蘋果日報》2011年4月19日。

習,此等衙門根本無需向人民負責,於是,人民便無力監督此龐然怪物。58就 小環境來說,行政系統指的是就一個學校裡的教育行政系統,例如在中國大陸 就有這種現象產生,他們稱為之為學校裡的「官本位現象」,據指出,這種官 本位風氣的典型表現:一是官大學問大;一些教師只要當了官,就能自然地成 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帶頭人、首席科學家等「學術名流」,從而 引導了大學中的趨官時尚,這使教授「競爭處長」成為高校中的普遍現象。二 是官大真理大;現實大學制度的科層化特徵,造成「大官」說了算的權力效應。

無論什麼人,只要在大學中擔任了某項行政職務,似乎自然就具備了對大學中 許多事務進行決斷的能力。在高等教育的許多重大決策中,看不到教師和學生 參與的跡象,教師和學生在高教體系根本沒有發言權。三是出現了無法監督和 制約的行政權力;在運行中往往表現出「順我者昌,逆我者去」的行政威懾氣 勢,致使教師們基於個人的工作保障,必須順應這種趨勢。在這種教育制度和 文化氛圍中,教師和學生的權利都被視為無關緊要,「長官意志」成為學校教 育中不容違抗的潛規則。59

以上這些就是哈伯馬斯說的殖民化在教育領域的表象,我們以中國大陸和 香港為例並不是說在台灣沒有這種現象,而是說,這種現象是相當普遍的,身 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時時感受到這種教育場域被殖民化的痛苦卻又無力去回應 它。但是,如果坐視這種系統殖民化的情況持續惡化,事實上對教育是有害無 益的。教育體系中不可能沒有教育行政,但如何讓教育行政發揮它應有的功能 而不侵害教育本身是哈伯馬斯溝通理論可幫助我們的地方。簡言之,由於現代 的行政、經濟體系之運作邏輯不斷膨脹,因此,生活世界中的人們必須進行「理 性溝通」與「公共論述」才能避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60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哈伯馬斯的溝通理論毫無疑問地還是可以給教育者

58教 育 評 議 會 ,〈 就 教 育 統 籌 局 " 檢 討 教 育 行 政 機 構 " 的 回 應 與 建 議 〉, 引 自 144.214.29.

180:3080/critics/innovation_of_ed.htm

59 王長樂,〈教育行政化強化及教育精神碎片化〉,北京,《科學時報》,2009年5月18日。

60 J. Haberma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 1. Boston:Beacon Press.1984. J.

在師生互動、教育行政關係以及教育決策上許多的建議和啟示,畢竟營造一個

在師生互動、教育行政關係以及教育決策上許多的建議和啟示,畢竟營造一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