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隨著知識經濟在上世紀末期廣受學術界及產業界之重視,創意研究 及文化創意產業也漸成為社會科學的顯學研究領域。但此類研究多年來 受到心理學之影響甚深,相關論述迄今多視創意為人類心智活動,其旨 在於利用個人思維與智慧提出解決問題之策略(見 Sternberg & Spear-Swerling, 1996∕李弘善譯,2000),教學理論更常建議教師力圖「提 升學生的思考效率,使學生用思考來輔助學習,同時學習思考」(柯華 崴,2000: 9)。

創新傳布理論延續此一脈絡,認為新意之採納與散布或有其先後順 序,如具新意者在各項人格指標上或都有異(或優)於他人,且創意之 展現意在「除舊佈新」、「優勝劣敗」,導致此一研究領域產生眾多

「創新偏見」、「菁英傾向」、「效率致勝」、「個人思慮優於系統(

眾人)」之謬誤,業已受到廣泛批評與挑戰(見 Rogers, 2003: 106-135 有關 pro-innovation bias 之自我檢討)。

Rogers(2003)即曾指出,創新研究者或可視不同接收(採用)者 之不同需求而有不同創新發展,而創新產品也不應(必)具有「完美」

特性,如此方可避免過去研究所呈現的「創意必須滿足需求」之傾向。

社會建構論者(social constructionism)早已指出,對日常生活的觀 察應不限於所謂的「智慧表現」,而應是常民生活知識,外在世界的所 有 生 活 型 態 實 都 與 此 日 常 生 活 的 建 構 有 關 ( Gubrium & Holstein, 1998)。本研究延續此類思考,認為創意並非少數人(如創新者)掌有 之思維能力(此點 Durkheim 早有說明,見 1912/1976;轉引自 Horning, Ahrens, & Gerhard, 1999),而是每個人都有創意本能(即前述之「日

常智慧」),其核心問題恐非如前述之思維改善(即創意之有無),而 在講述時間能力之培養與提升(即「創意∕創新」敘事之品質優劣)。

此類偏向人文思考之方式或與傳統認知心理學觀點實有差異。心理 學 家 如 Sternberg 之 「 智 慧 三 元 論 」 ( 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1985;中文討論見 Sternberg, 1986∕洪蘭譯,1999: 第二 章)即曾指出人類智慧除內在機制外,尚包括處理外在環境變化的能 力,如分析性思考及實用性思考(practical intelligence)。Gardner 更提 出「多元智慧」(multiple intelligences;見 Gardner, 1993∕莊安琪譯,

1998)概念,指出人們除了語言、數學、邏輯等一般智能外,尚有音 樂、空間、身體∕運動知覺及個人智能等能力。雖然一般智能可能因歷 史文化及社會化過程之不同而產生相異內涵,後者(如音樂、空間、身 體/運動等智能)卻不因種族、文化、性別而不同,只要給予適當機 會,各種智能皆可發展到某種程度。

Randall 與 Kenyon 近作(2001)則延續文學理論提出「敘事智能」

(narrative intelligence)概念,包含「敘事知識」、「敘事思考」、

「敘事想像」三者,分指「了解外在世界之方法」、「編排故事的能 力」、「審視未來並有所預期的能力」(p. 41-42)。兩位作者認為,

「聆聽(或接收)故事之能力」應是學校教育之核心,其次才是發展、

編排、講述故事之能力,雖然此種能力未必真能傳授(就像傳統文獻所 稱之「創意」心智似也難以傳授),頂多激發好奇心並也擴充、豐富學 習者之故事想像力而已(p. 47)。

本研究延續敘事觀點強調,「創意∕創新」之產生實與上述接收與 編排故事能力之高低有關,此乃因思考畢竟是人的內在心智作用,但敘 事能力則牽涉了「再現」或「展示」思考的作用;沒有敘事能力,思考 創意僅能停留在「點子」層次無甚大用。而依 Randall 與 Kenyon(

2001: 39)之意,「故事就是時間的展現」,藉此才能將過去、現在、

未來之流變與他人分享,成為眾人皆可珍惜之創意。

傳統上,時間常被視為是難以研究的概念題材,乃因其常受到其他 文化分類概念界定(見黃應貴,1999: 導論),但本文認為時間概念或 非僅是抽象概念而已,亦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之社會敘事活動(見 Horning, et al., 1999;Durkheim 稱時間為「源自社會生活之共同再 現」,見 Hassard, 1990: 2),由其隱含之概念變項著手,應有助於了解

「創意∕創新」產生的構連及互動背景。

本研究因而先行簡短回溯與時間相關之「A 理論」與「B 理論」,

藉以討論與創意相關之時間面向。以 A 理論為例,本研究認為「創意

∕創新」可定義為「依過去經驗而在現在創建的符號意義,以對未來產 生影響」,反映了時間由過去到現在復到未來間之歷程與流動。隨後本 研究又引述 B 理論之核心概念將「創意∕創新」定義為「對時間回(

記)憶之傳播創作行為」,強調「重構」或「再述」的敘事(說故事)

能力對創意概念的重要性。

以時間理論為基礎,本研究認為相關研究理應重視「創意∕創新」

活動之傳播敘事建構(或重構)內涵,尤其是時間如何在此建構(或重 構)過程中受到說故事者(即前述之「知識傳播者」)之扭曲、改變、

更動,以凸顯其與原件不同之特色。兩者「外貌」或有相似之處,但在 時間軌道上卻又顯示了不盡一致之敘事內涵,此即「創意∕創新」最為 弔詭與有趣之處(見【圖三】)。

回到本文文初所錄的 the Westlife 專輯唱片封面說明文字,或可顯 現 此 處 所 稱 之 「 時 間 與 創 意 ( 傳播敘事重構)」之關聯(Westlife, 2004;底線出自本文作者):

時間

知識傳播者對符號之 敘

客體 創 新 主體

(外在事件、 表 (時間使用者

物件、活動) 意 創 之感覺)

︵ 再 述

(即重構、再現、表徵、敘事行為)

圖三:綜合時間 A 與 B 理論之「創意/創新」觀*

註: 本圖內之「客體」與「主體」以虛線表示其與時間(情境)重疊之關 係,顯示「『創意∕創新』即知識傳播者針對主體(使用者)而以敘 事活動操弄或調整客體之時間元素」之概念。

把時空拉到六○年代初的拉斯維加斯:這裡是個充滿美酒、美 女、夜夜笙歌的霓虹仙境,那是一個觥籌交錯、縱情享受、揮金如 土的年代。沒有其他人能比鼠黨(the Rat Pack) -- 法蘭克辛納屈

(Frank Sinatra)、狄恩馬丁(Dean Martin)以及小山米戴維斯(

Sammy Davis Jr.)等好萊塢藝人的生活更能代表那個時代的高檔生 活。……

現在快轉到 2004 年夏天的拉斯維加斯:四位似曾相識的人物 從相同的禮車裡走出來,他們的頭髮全都往後梳得服服貼貼,每個 人都衣著光鮮,身上穿著剪裁俐落的西裝與乾淨整潔的白襯衫,領 結有點歪,手裡拿著酒。難道這是在內華達沙漠的華氏 110 度烈日 高溫下,所蒸發出來的 21 世紀鼠黨幻影嗎?並不是,他們是西城 男孩,帶著新的造型新的聲音出現在新時代。

由上述文字來看,專輯唱片之撰述者(知識傳播者)顯然十分用心 於營造時間之流動,標題中(同封面)甚至有「過去的音樂經典、現在 的情歌至尊、未來的傳世典藏,三種元素串連著過去、現在、未來,在 如夢幻似的時光走廊中(標點為本文作者添加)」之說明,透過「敘事

(文字故事)」以創新(再述)時間之用意清晰可見。

傳播學門過去尚少針對時間有所探討,亦未就創意提出與心理學有 異之研究取向(較新討論可參見趙雅麗,2005),但是傳播此一概念原 就可視做是有關「創意∕創新」之集體溝通過程,而傳播行為(包含新 聞報導)更與觸發或加強相關事件之「創意∕創新」敘事活動有關。換 言之,「創意∕創新」原屬動態概念,將其視作是人的心智活動因而忽 略此一活動與外在時空環境之互動,避談如何涉入以影響人的時間感與 敘事美感,顯然均猶未能反映實情。

《天下》雜誌近期曾經刊載專文,摘錄訪問丹麥名牌 Georg Jensen

(喬治傑生)總裁郝士高先生(Mr. H-K Hoejsgaard)有關該公司維持 百年創新的秘訣。郝士高說,「我們需要做兩件事:保持一百年前『永 恆』(timelessness)的設計語言。『永恆』是喬治傑生的設計語言。我 們所有的設計,你會以為是昨天的設計,但他們可能是二十年前、六十 年前、或是去年設計的。我們要求設計師,這不但是給明天的你,也是 二十年後給你的小孩。這使得人們可以分辨一個產品,『是』或『不

是』喬治傑生」(《天下雜誌》,2004: 92);誠哉斯言。郝士高之言 顯然頗能呼應本文所提出的敘事時間與創意間的緊密關聯,未來猶有可 發展空間。

但如本文建議由時間符號的「重構」作為反思創意,難免產生「創 意∕創新」是否涉及抄襲或仿造之倫理疑慮。而由敘事理論角度觀之,

此處之重點猶在討論「創意∕創新」的時間美學問題(「創意∕創新」

時間感的審美觀)。本文限於文長,未及檢討歷史學領域對時間的掌握 如何影響「創意∕創新」發展,未來均可續予深究。

總之,時間究竟是「創意∕創新」的載具或是創意之實體應是後續 研究之討論重點。而「創意∕創新」與時間感之間是否有任何衝突(愈 近者是否愈不易接受並採用),或是集體時間感(如集體記憶)對「創 意∕創新」發展的作用,亦屬有趣延伸題材,皆可做為下階段的發想方 向。本文未及區分「創意」與「創新」之別(前節所舉之福特汽車與西 城男孩兩者是否代表了不同層次的創新?),也須未來再予深究。

註釋

1 本文初稿曾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等主辦之「第四屆 世界華文傳媒與華夏文明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二○○五年九月 廿三至廿七日),發想期間曾蒙國科會「老人與傳播」2004-2005 年專題研究群(NSC 93-2412-H-004-004)助理們共同討論,謹此 致謝。兩位匿名評審之意見對本文修正極有助益,一併敬謝。

2 本節改寫自臧國仁、蔡琰(2004);臧國仁、鍾蔚文(1999)之稍 早整理。

3 Adam(1990: chapter 1)追溯 A、B 理論之起源係來自上世紀初英

國哲學家 McTaggart(1927)之分類;亦可參閱 Gell(1992)第十 六至十八章之說明。

4 Jarvinen(2004)近作曾說明,Mead 之時間理論極為重要卻廣為社 會學家所忽視,若檢視 Hassard(1990)有關社會學之時間理論一 書獨漏 Mead 之說當可證實 Jarvinen 所言不虛。

5 此處將「回憶」與「記憶」兩詞彙交換使用,未予區分。

6 研究創造力(「創意∕創新」)之心理學者近期特別強調「情境」

6 研究創造力(「創意∕創新」)之心理學者近期特別強調「情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