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善用學習時間

在文檔中 小學教育 課程指 引 (頁 56-74)

疫情導致的停課及半天面授課堂措施,為學校課程規劃確實帶來影響,但同時喚起各界關注 學生在課時以外獨立學習的重要性。因此,專責小組建議學校為課程規劃加入更多彈性,善 用學時,給予學生更多空間實踐自主學習。

2.4.1 學習時間的概念

隨著社會環境和學習模式不斷轉變,課程規劃已不再局限於課堂學習和上課時間(即

「課時」)。學校宜進一步優化課程規劃,鼓勵學生有效運用學時,投入多元化及有意義 的學習活動。學時並非新概念,學生的學時包括:

課時(教師和學生上課的時間,但上課地點不限於課室)

上課以外的留校時間(小息、午膳、課後時間、開放日、考試時期)

假期 [ 學校可教導學生如何善用假期自主學習,例如閱讀、參加體育活動、網上學 習、參觀考察(包括本地、內地和海外)等,但同時要創造空間,讓他們可自主地運 用假期的時間充分休息或發展個人興趣 ]

上課日

學校假期和週末

培養興趣 遊戲

閱讀 休息 學習 體育活動 康樂

和朋友見面 學習 學習

家庭樂 內地交流

圖 2.3 學習時間的概念

2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 (OECD) 的研究9曾發現,單純增加上學日的課時、課後補課或自學 時數並未能自動提升整體學習表現,反而具質素的課堂學習更能為多數學生帶來效益。 上述研究亦指出學習動機及彈性運用學時的重要性,如學生能在其學時(包括課時及課 後空間)依個人興趣靈活自主地學習,成效會較顯著。由此可見,學習的質素不能單以 時數考量。基於學生可運用的學時並不是無限,如果建議進一步增加個別科目的課時,

又或在現行課程加入更多的學習範疇,只會增加課程的臃腫,並不可行,亦可能令學生 的學習壓力和教師的工作量大增,影響成效。

小學推行全日制10旨在給予學校更多彈性和資源以靈活運用課時,讓學生享有更多元化 及整全的學習經歷,並有充足空間和機會與教師互動,以及體驗群體生活,從而提升學 生的學習成效,促進全人發展。由於小學已推行全日制多年,學校應審慎檢視及優化各 項相關安排(如校曆表和時間表),配合全人發展所需,以達到全日制政策目的,如:

學術知識層面的學習或校內測考是否佔去過多學時?有否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即 所謂「留白」),以促進德、智、體、群、美五育的均衡發展?整體而言,學校有需要 反思如何有效推行全日制,讓學生享有更多元化的學習經歷和充足的全人發展空間,體 現小學全日制的積極意義。

為靈活對應網上與實體課堂學習模式並行的新常態,目前已有不少學校擬於疫後恢復全 日上課時實施新的時間表,重新調整上午的課堂時間,以騰出空間,把下午課堂改為綜 合課或體驗課(可參閱示例六)。有學校更增設「自由時段」,學生可按意願在下午參加 成長小組、服務學習、體藝及文化欣賞等全方位學習活動;亦有學校增設「導修課」,

讓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和支援下完成部分課業,或向教師提問,以鞏固課堂所學。學校 可參考上述的學時規劃,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和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為善用學時,教師可有策略地引導學生在周末和假期延伸多元化及有益身心的學習經 歷,例如閱讀、服務學習、體育活動、探索社區及大自然、網上學習、參觀博物館、文 化、藝術或科技展覽等,讓學生從中學懂自我規劃和管理時間,並建立健康的生活模 式,拓寬視野和思維,以帶來學習裨益。教師亦可配合課程需要,設計具思考性及趣味 性的學習任務,如以拍攝短片、錄音、簡報分享、參觀日誌,訪問親友、閱讀分享、做 運動、創作設計等,讓學生能在假期內享受餘暇,保持動力並延續至假期後的學習。

9 OECD (2011). Quality Time for Students: Learning In and Out of School. Paris: OECD Publishing.

2

善用學時並非指不能在周末或假期內安排課業或輔導,而是教師需要仔細考慮學習活動 或課業的意義,以及是否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會否影響他們的作息和健康,以致產 生不同的負面效果。學校應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幸福感 (Well-being) 及情意需要 (Affective needs),積極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嘗試從調整課堂教學策略、鼓勵自主開放的學習氛 圍、改善師生溝通模式、建立同輩互助社群及健康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著手,並加強與家 長的溝通,取得家長的支持和合作,以創造學生全人發展的空間。

反思問題

善用學時並不是要求學生把所有時間用於科目學習,為甚麽?

當面對家長安排子女課後長時間參加補習班,學校應如何促進家校合作,為 學生創造空間?

近年不少教育持份者呼籲為學生「留白」,讓學生獲得充足的休息與閒暇時 間,學校可以怎樣配合?如何取得家長的支持?

2.4.2 上學日數及課時分配

學生每年均享有表 2.1 所示的上學日數(不包括學校假期和教師發展日)和課時(以日數 及時數計算)。學校在編排校曆表及時間表時,須考慮學生的成長和學習需要。

小一至小三(第一學習階段) 小四至小六(第二學習階段)

小學每學年的上學日數 190日或 88711小時

小學每學年的課時12 172日或 792 小時

表 2.1 全日制小學的上學日數及課時

11 數年內的平均數值

12 不包括考試時間

2

有關擬訂校曆表詳情,請參閱以下網頁:

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resource-support/guidelines-sch-calendar/

index.html

因應專責小組早前在公眾諮詢期間收集到有關小學的可供彈性處理課時(彈性課時)的意見13,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專責委員會(專責委員會)認同將彈性課時比率由 19% 提高至 25%,旨在為 學校拆牆鬆綁,增加整體課程規劃的彈性和跨課程學習的空間。各科組應緊密合作,互相協 調,靈活編配課時以回應及連繫課程更新重點,讓學生有更豐富整全的學習經歷。

學校宜按表 2.2 所列的建議,適當分配各學習領域/科目的課時,並善用騰出的彈性課 時發展課程更新重點,如進一步整合與加強價值觀教育、STEAM 教育、跨課程閱讀、跨 課程學習及全方位學習活動。學校可按校本情況和需要,考慮各級採用不同的方式安排 彈性課時。

學習領域/科目 佔總課時的百分比

中國語文教育 不少於 23%

英國語文教育 不少於 16%

數學教育 不少於 11%

科學教育

常識科小學 不少於 11%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科技教育

藝術教育 不少於 9%

體育 不少於 5%

可供彈性處理的課時 * 不多於 25%

六年總課時 4752 小時 (792 小時 x 6) (100%)

表 2.2 小學各學習領域/科目的課時分配14

13 專責小組最後報告 (2020):「在公眾諮詢期間,有意見認為應把小學的彈性課時的比率由 19% 提高至 25%,

以增加小學編排學習活動的彈性。」(p.12)

2

* 建議運用彈性課時的例子:

多元化的全方位學習活動,加強認識中華文化、《憲法》、《基本法》教育及國家 安全教育

安排與生涯規劃教育、媒體和資訊素養及健康校園等相關的講座/參觀 跨科內地交流考察活動

進一步推動跨課程學習/閱讀活動 強化 STEAM 教育

就上述各學習領域/科目的課時分配比率更新,學校需要整體檢視及調整部分學習領 域/科目的課時或節數,善用彈性課時跨課程學習,整合和串連中文、英文、數學、

常識等不同學習領域/科目的學習目標和內容。為協助學生建立活躍及健康的生活方 式,學校須為學生提供體育課,我們不建議學校減少體育的課時。我們亦不建議學校

「一刀切」增加體育的課時,因會影響其他課程的學習。促進學生的體能發展不限於課 堂內,學校應以全方位學習方式善用彈性課時,並在課餘時間為學生適切提供參與體 育活動的機會,營造一個理想的體育氛圍,鼓勵他們盡早建立恆常參與體能活動的習 慣 ( 詳見示例十一 )。

增加彈性課時可讓學校進一步安排跨課程學習、閱讀活動、STEAM 教育、體育及全方位 學習活動等,讓學生有更多機會綜合應用不同學習領域/科目的知識,積極參與體育活 動,令他們的學習經歷更趨均衡、豐富和多元化。

要有效推行跨課程學習,學校領導需要持續動員不同科組的教師參與,適當安排教師的 工作分配,群策群力,以提升跨科組協作及運用彈性課時的效益。

反思問題

由於彈性課時已增加至 25%,有學校會更新時間表及增設校本跨課程學習的固定時 段;有學校規劃更多的綜合學習日(可參閱示例七);有學校重新編配各科的節數;

也有學校擬增加 STEAM 教育的學習活動時段。

2

你認為還有其他方式規劃彈性課時嗎?學校需要考慮甚麼因素?

因應建議課時分配的更新,學校應如何帶動科組整合和調適課程內容、教學 及評估的安排,善用增加的彈性課時?

各科教師應如何全面配合上述更新而調整學與教策略,以助學生有效學習?

2.4.3 為學生及教師創造空間

學校優化課程規劃及靈活地編排時間表,合理分配課堂學習、全方位學習、評估、小息、午 膳、導修課(可參閱示例八及九),以及考慮學生課後需要的自主空間,能創造空間和機會 以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學校可參考下列建議:

課程規劃及調適

參照課程發展議會各學習領域或科目課程指引的建議,按學生的程度和需要進行課程調 適,減少課程內容上的重疊,並關注小學年級之間的課程銜接和學習進程。

調整上課時間表及檢視各學科的課時比例,避免個別科目佔整體課時過大比重的情況,

並應定期透過課程評鑑檢視各科組運用學時的成效,適時完善。

因應疫情期間半天面授課堂安排所獲得的經驗,嘗試改善以往的課堂編排,重新規劃學 生在下午的學時,靈活編排跨課程學習活動的時段,為不同年級或能力的學生提供多元 化的學習經歷,以照顧學生的興趣和身心發展的需要(詳見示例十)。

透過配合課程的全方位學習活動(如不同主題的內地交流考察團,讓學生親身體會國家 的發展或文化歷史;參觀博物館,加深認識課程相關內容;參加由教育局安排的不同類 型、範疇和規模的比賽和獎勵活動等),延伸、擴闊及促進學生在各學習領域的所學,

與學校課程和課堂學習相輔相成,促進全人發展。

在規劃跨科專題研習時,彈性運用學時,提供足夠支援(如相關的政府或官方網頁、視 頻、適合學生程度的簡報或資料等),讓學生有更多空間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安排專 題研習周,或在時間表內編排每級相同的專題研習課節,讓全級學生同時參與相關的學

在文檔中 小學教育 課程指 引 (頁 5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