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的變革條件與課程改革的挑戰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學校的變革條件與課程改革的挑戰

為提供課程發展歷程的背景,本節第一部份先敘明個案學校變革條件和受訪教 師的特質,此外,也說明他們對於新課綱的想法,引出他們欲求改變的動機;第二 部分則以時間軸為主,敘說個案學校準備新課綱的歷程。

壹、 學校的組織客觀條件與教師文化

一、個案學校的組織條件:「不山不市」的發展困境

一心高中雖屬市立,卻有著「不山不市」特色,學校不遠之處有山有海有河,

地理位置稍偏,不過因其距離市區不遠,所以又不像偏鄉學校。學校原為國中,於 民國72年開始招收第一屆學生,後於101學年成立高中部,轉型成為完全中學。因 社區內有原住民部落,所以高中部每年級除了普通高中二班、體育班一班外,還設 有原住民藝能班一班。改制之後國高中教師分流,所有高中老師都是外考進到學校 服務。如此變革源自於政策的考量,特別因為當時的市長本身是在地人,鼓勵學生 就近入學,所以高中部的成立帶有濃厚的目的性。由於過去主導學校發展的權力一 向掌握在地方政府,所以當時國中部教師對於國高中教師分流並未有任何抗爭或 異議,變革的過程算是平和(訪談PH_1081013_5)。不過,長期以來學校體質孱弱,

過去在當地的風評並不佳:

因為學校本身長期以來都屬於比較,比較發展比較狀況比較不好的一個情形。

由於學校高中部成立不久,在市立完中裡面,整個升學也好,招生也好,或者 是對外的形象,或者是大家對他聲望的評價,其實一心高中都是最弱的,而且

狀況最多的。整個國中來講,我們一樣在聲望上,在外界的評價上,各方面也 都不是很好,都是比較偏弱的。(訪談PH_1081013_5)

就學校領導能量而言,改制的第一任校長曾擔任過國小、國中校長,轉任一心 國中後,銜命將學校改為完全中學,其作風非常強勢,資源掐得很緊,不過對於學 校 硬 體 設 備 有 其 貢 獻 , 這 位 校 長 在 102 學 年 做 完 校 務 評 鑑 後 就 退 休 ( 訪 談 D1_1081030_28)。接任的校長同樣來自於國中,於103學年8月上任,比較像是救火 隊:「那時候我們學校,好像沒有校長願意來接這個位子,因為覺得完中比較難處 理」(訪談C1_1081021_7)。」他在學校服務兩年半後,選擇於105學年寒假退休。當 時,學校一方面執行高中優質化方案,一方面準備新課綱,D1主任擔任代理校長,

不但要帶領學校再次準備校務評鑑,還得摸索者如何規劃課程發展。回顧往事,主 任以「我還活得下去嗎? (訪談D1_1080130_30) 」來形容代理時期的「慘狀」。

一心高中學校規模小,資源也少。人力方面,教師編制共69人,其中23員為高 中部教師,學校代理比例高。過去兩、三年正式教師極少變動,代理老師則只有一、

兩位調校,教師人事還算平穩(訪談PH_1081013_7)。該校教師需負擔多種行政業務 或是參與多樣課程發展社群,教師工作壓力與負擔大(文件66_108學年_優質化學校 經營計畫書_5;文件67_108學年_優質化現況回報單_10)。

我們學校其實很小,大家覺得好辛苦。每當我公假出去要去招生,或者做些課 程的時候,其實校內的進度也會影響。我們有很多是一人一科,自然就是如此,

一個化學老師,一個物理老師,一個生物老師,一個地理科老師,人員的情況 就是這樣。因為人編制小,人員少,他的負擔就好大。(訪談D2_1080121_14) 一心在國中時期資源匱乏,成立高中部之後,教育處給予學校的資源比以前稍 微豐富,不過因為地方教育財政窘困,補助仍有不足之處。比方說,高中部自然領 域尚未設有實驗室,所以老師必須自己搬器材到教室做實驗或是跟國中部分享理 化實驗室(訪談C2_1081021_23)。廣義來說,一心高中附近的社區資源包含跨校合 作、大學、地方發展協會、社教機構、或是大臺北區域,不過在學校剛剛成立高中 部時,運用這些資源的機會尚不多。因此,爭取外部專案計畫,比方說均質化、優 質化等,對於該校發展課程有其影響性。特別是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從105學年開 始完全對準108新課綱,強力引導參與的學校落實新課綱的精神與內涵,像這樣的 外部資源對於一心的課程發展助益良多。

一般而言,家長會應該是學校辦學的重要夥伴,但是對一心高中所在的學區而 言,國中學生家庭社經條件偏弱,問題較多,功能待強化,所以,多數的家長並無 餘力支持校務。社區中對學生期待高的家長通常是把孩子送到市區高中(訪談 PH_1081013_22)。該校直升高中部的學生家庭社經地位也都沒有很好,有單親、隔 代教養,或者領有清寒、中低收,或是父母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比例很大(訪談 T1_1081021_20);即便是從別處考進來的學生,家庭背景多屬勞動階級,家長對成 績的要求度也不高(訪談C2_1081021_25-26)。

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素質整體來說有待提升。不過,國中老師對於一心的國 中生有這樣的感觸:

這邊的學生和外面的學生資質開始一樣的,但是三年落差超大,家長是一個非 常大的一個阻力,真的拖了很多。可是我帶班經驗是,我每次帶的班第一次考 出來的一定都不會太好。第一次段考就是考國小程度,我的班甚至有那種一開 始考下來跟人家差10分。但是我就會有把握在三年後,我讓他們高別人10分,

所以它就會差距20。原因不是因為我教的好,而是因為孩子們接收到的東西不 一樣。你養成他一個好的習慣之後,他們就會自己去做延續那樣的習慣,對。

(訪談C3_1081030_14)

資質不佳但具有潛能的學生,在老師努力引導下,成長機會大。一心的師長們 知道對大部分的學生而言,學校是唯一給予滋養的園地,所以無論如何他們都願意 付出心力。然而,有些家長或學生未必領情。曾任國中導師的C3組長娓娓道出這樣 的故事:

這邊的家長社經地位很不高,大概十個有九個、八個都沒人管的孩子的,所以 學校是他們唯一的資源。他們會希望你們就是乾脆就幫我一直留啊。可是有些 更好玩的,就是不想讓你留。他就是很怪,他就是不讓孩子念書算了,他也不 讓你留學生。我還好,可是我之前遇到過老師比較可憐,就是有家長遇到老師,

就直接上來罵他說,「你憑什麼留我孩子到7點?」就是很無理。(訪談 C3_1081030_8)

以上為一心高中在課綱變革上路之前、直到105學年時的樣貌。總結當時一心 的條件,學校處於不利位置,雖為完全中學,規模小,編制員額受限,人力資源有 限,成立高中部後以及面對新課綱缺乏校長領導、家長支持力道薄弱、學生學習有 待提升、學校對於社區資源運用尚未到位,十分仰賴專案計畫經費發展校務及課程。

二、學校教師的文化:教師經歷不同但目標相近

參加本研究的受訪教師們對於一心的發展有其情感與使命,這些受訪的老師在 準備新課綱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變革的旅程中付出不同的心力,是組織重要的 資產及學校面對變革的有利條件。熱切健談的D1主任為國中家政老師,在校年資 是17年,進入到學校就開始擔任行政職,歷練過生教組、活動組、學務主任,約6 年前接任目前的位置。雖然她年年都喊累,可是行政工作比起導師更吸引她。她表 示,十幾年的行政歷練和經驗,讓她對於決定或判斷駕輕就熟;再者,她身邊有一 群很好的人願意幫忙,所以她覺得工作很有意義(訪談D1_1081030_41),所以樂在 工作的D1主任就成為穩定學校教務基本盤以及提供教師資源的重要力量。

溫暖細心的D2主任為國中國文老師,在校年資18年,先後擔任過三屆國中導師 共9年,之後則在教學組2年、資料組2年,之後105-106學年又回到教學組2年,107 學年開始接任圖書館,同時負責自主學習,是國中部和高中部重要的溝通橋樑。

任教高中數學的C1組長在一心高中服務7年,不只負責專案計畫,也負責高中 所有課務,在D1主任眼中,C1組長儼然是高中部的教學組長(訪談D1_1081021_4)。

年紀輕輕的他曾有離開一心的念頭,但卻沒有付諸行動。一方面是他覺得即便考上 臺北或新北,大概也是從行政開始,不見得會比較輕鬆;另一方面,他一直覺得在 一心教書還蠻開心,這邊學生補習的比例不高,所以不管他怎麼講,學生上課都會 試著去理解;此外,還有一個原因讓他留在一心:

我自己還喜歡這裡的環境,因為我個人常會想去實現自己的想法。在這個環境 裡面,不管我有什麼想法,無論是我同領域的伙伴或者是學校其他的同仁都可 以比較配合。也就是說只要我有想法、我就可以去做,我還蠻喜歡這樣的環境。

(訪談C1_1081021_2)

C2組長是高中物理代課老師,兼任活動組,今年在一心是第五年,一方面是「既 然考上了,就留下來 (訪談C2_1081021_12)」,另一方面是隨遇而安的他對於學生 有份情感,也有意願協助行政業務:

雖然是代課老師,但有感情上的包袱。像我跟之前的班講說我至少會帶到他們 畢業。之後我又接了一個班,第四年也是導師,只是後來因為剛好學務處有一 些事情,所以主任把我找去當那個行政,所以我帶了一學期之後就下導師去接 行政這樣。也不是說我很願意跳入火坑,就我想說,其實我沒想那麼多了,就

想 說 主 任 來 找 我 幫 忙 了 , 我 也 推 不 太 掉 , 然 後 就 好 , 那 就 接 下 。 ( 訪談 C2_1081021_13)

另一位受訪的組長(C3)畢業於一心高中(國中部),是一位開朗求新的國中數學 老師,曾兼任導師,目前在教務處服務。其在教育界服務總年資共14年,大多數的 時間都在一心高中,但其中有兩年的時間外考到外縣市服務,之後一方面為了就近

另一位受訪的組長(C3)畢業於一心高中(國中部),是一位開朗求新的國中數學 老師,曾兼任導師,目前在教務處服務。其在教育界服務總年資共14年,大多數的 時間都在一心高中,但其中有兩年的時間外考到外縣市服務,之後一方面為了就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