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

在文檔中 (空白頁) (頁 136-142)

然後詮釋資料,判斷學生的表現,藉 以向學生、教師、家長及其他持份者 提供回饋,作為改善學習與教學的基 礎。因此,它是「學習—教學—評估」

循環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1 評估的目的

讓教師

‧ 診斷學生學習常識科的強項和弱項;

‧ 向學生提供有效益的回饋和具體建議,讓他們知道如何改善學習;

‧ 審視常識科課程實施的成效和提升教學質素;

‧ 檢視及修訂學習目標、對學生的期望、課程設計及內容、教學策略及活 動等,使更能配合學生的需要和能力,從而提高學與教的成效。

讓學生

‧ 了解常識科的學習目標,以及個人的學習進展情況;

‧ 了解個人在學習上的強項和弱項;

‧ 找出個人的學習需要和改善學習的方法,並逐步邁向自主學習。

5.2 評估的模式

按評估目的,評估模式可分為以下三種:

評估

評估

教學

學習

對學習的評估 評估是為評價教育質素或了解學生所達到的水平。

促進學習的評估

評估是讓學生認識自己學習上的強項和弱項,並幫助他們 不斷改進,亦讓教師檢視和完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及教 學策略等,以促進學生學習。

作為學習的評估 評估是讓學生更積極連繫學習與評估,從而發展自主學習 的能力。

評估 5.2.1 對學習的評估

要知道學生的學習表現,學校一般會在學期完結或教學單元終結時以測 考方式進行評估,屬總結性評估。這些評估數據除用作檢視學生能否達 到既定的學業水平,分析找出學生的強項與學習難點外,還可以回饋學 校的課程發展。教師應經常參考常識科課程架構的學習重點,確保評估 不單著重學生的知識和理解,亦能兼顧能力、價值觀與態度的表現。

學校不應過份倚賴紙筆測試,因紙筆測試並不能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 表現。

有關平時分的評估模式,學校可參考《校內成績評估指南》,網頁:

http://cd1.edb.hkedcity.net/cd/gs/Guideline_for_School_Internal_Assessment.pdf

5.2.2 促進學習的評估

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因此評估不應該只着重於學習成果,也要重視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透過有意義的學習或 評估活動,了解學生能否達到學習目標,找出學生的學習難點,並按他 們的學習能力調整教學策略,協助學生建構知識,端正態度和發展共通 能力。這些「促進學習」的評估活動,可在日常的學習中,透過多元化 的評估模式(例如:觀察、提問和課業)進行。

‧ 常識科在設定評估項目時,須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和過往的學習經 驗,協助學生整合新舊知識。

‧ 教師須按學生的表現給予正面和有建設性的回饋,以強化所學。優 質的回饋所提供具體的資料,讓學生清楚識別自己的強項和弱項。

適時的回饋有助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展,並作出改善。在發 反思:常識科教師

1. 是否完全依賴紙筆測試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

2. 能否透過這評估試找出學生在學習上的強項和難點?

3. 能否善用評估資料回饋課程的發展?

4. 有否蒐集和分析評估資料,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並給予回饋 以促進學習?

5. 還有其他評估方式嗎?需要多元化的評估方式嗎?

與總結性評估不同,進展性評估能適時地回饋學習的效能,協助學生改 善學習。學校宜兩者兼用,以能持續反映每位學生的整體學習表現。有 關常識科進展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兩者之間的關係,請參閱【附圖:常 識科評估的理念架構】。

過去十多年,學校的評估政策及措施,總結性和進展性評估並重,兩者 在評鑑學生表現上能相輔相成。學校宜引入多元化的評估模式,透過推 動多方(即不同持份者)參與評估,如學生自評或家長評估等,給予學 生回饋。一些學校透過檢討和分析學生評估數據,從而在課程發展上,

作出適切的跟進。

5.2.3 作為學習的評估

建基學校在「進展性評估」的發展優勢,教師可進一步協助學生自評,

為自主學習提供回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從個人學習或同儕互動 學習中,反思自己的學習進度,讓自我評估成為學習的一部份。學生若 能自我監察、尋求回饋以調節學習方法,並反思自己的學習強項與難點,

將令學習更具意義。

反思:常識科教師

1. 能否因應學習內容,選擇適切的評估模式(包括:課業與活動設計、

提問與觀察),以辨識學生的表現?

2. 是否重視學生的學習進展(即他們如何學習)?

3. 在學習過程中的評估有否兼顧知識(包括:應用與轉移)、技能和 態度?

4. 有否提供機會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包括:自我反思、同儕學習、

回應教師的回饋)?

評估

常識科評估的理念架構

進展性評估 (回饋學與教)

促進學習

‧讓學生理解學習的目標 ‧有效的提問 (例如:給予時間,讓學生思考及回答問題;不同 類型的問題 ─— 開放式題目和有固定答案的題目 、由內容主導轉為學生主導) ‧觀察 (例如:身體語言、面部表情) ‧同儕學習 (例如:學生在班上留意及反思同學的答問) ‧有效的回饋 (例如:提供明確的建議,讓學生能有所改善或鞏 固所學) ‧學生主動學習 ‧提高學生的自我形象

‧ 多元化 ‧不同模式的評估

(例如:筆試、專題研習、學 習歷程檔案等)配合學習 目標和過程 ‧多方參與

(例如:學生自評、同儕互評 、教師評估、家長評估)

以多元化策略評估學習 的質素

‧利用評估結果作為診斷及 改善學與教

‧ 提供機會讓學生學習和改 善,而不是要他們互相比 較分數

‧以測驗、考試成績評定 等級或級別 (例如:期考、年終試) ‧ 紀錄 ‧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度 ‧報告 ‧優質回饋、減少依賴等級和 分數

學與教過程校內評估 回饋流程(取材自 Shirley Clarke, 2001)

總結性評估 (量度成績)

5.3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一般在完成一個學習單元、學期完結及學年末以測驗和考試的方式進 行。這種評核方式不能即時對改進教學方案給予回饋,但卻能讓學生知道自己在 一個時段內學到甚麼,達到甚麼水平,是否能應用所學。

5.3.1 總結性評估的設計

教師在擬定測驗或考試卷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題目的數量和各考核範疇的試題百分比應適中,不可過分傾側於某 一範疇之內。

‧ 評估項目內容須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和過往的學習經驗。題目的難 度要切合學生的程度,編排宜由淺入深,以建立學生的答題信心。

‧ 試題類型應多元化,例如:填充、選擇、簡答、個案分析、配對、分 類,以適切評估學生。

‧ 試題設計應著重評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須 避免偏重背誦資料的評估題目。

‧ 開放式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或單一的解決辦法,卻能刺激學生 的思考與創意思維。

5.3.2 測考試卷中的時事題

在測考卷中的時事題,目的是評估學生對周遭事物的關注、了解和分析 能力。問題不應只集中考核學生背誦資料,以免學生為應付考試而強記 大量零碎而互不相關的時事資料。

反思:

以下的測考題目能培養學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嗎?

1. 今年哪位外國的女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 最近哪家電視台不獲政府發牌?

3. 誰是今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召集人?

評估 教師可在試題內提供新聞內容,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回答問題。

例子: 社交媒體 第二學習階段

一名學生在社交網站上邀請朋友參加她的生日會,但忘記將邀請設定 為私人活動,結果有萬人回應。當天,有約 200 人來參加生日會。學 生的父母慌忙帶她離開住所,並報警求助。警員到場驅散那些來到與 少女慶祝生日的「陌生朋友」。

問答(可接受任何合理答案):

‧ 該學生以哪種方式邀請朋友參加生日會?

‧ 這種邀請方式有甚麼好處?

‧ 為甚麼這位學生的父母要報警求助?

‧ 假如你要舉行生日會,你會否將「邀請」設定為私人活動?為 甚麼?

‧ 不善用社交通訊網絡會帶來甚麼後果?

反思:

1. 常識科的時事分析是閱讀理解嗎?

2. 時事內容是否切合所教的單元或主題?

3. 已習得的知識是否可用作分析上列新聞的基礎?例如:學生是否知 道社交網站的用途?

4. 提問不應只是聚焦時事新聞的內容,而旨在評估學生能否應用所 學去分析日常事件。

教師可在試題內,提供與課題相關的資訊,擬寫開放式試題,讓學生運 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例如:明辨性思考、創意和解決問題等能力)分 析問題,並表達自己對該資訊的意見。

在批改測驗或考試卷時,教師應注意以下事項:

‧ 評卷應有一定彈性,並持正面態度。有時學生的答案可能會超出預 期,更未必與教師的預定答案相符。如學生的答案言之成理,教師 也應接受,並給予正面的回饋,以鼓勵學生的創意思維和明辨性思 考。

‧ 摘錄學生一般的錯誤,就學生的表現與同級教師討論,找出學生的 學習難點,優化學習和評估課業的設計。

5.3.3 從總結性評估回饋課堂教學

總結性評估可協助教師:

‧ 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進程 和困難;

‧ 改進教學和修正課程設計;

‧ 向學生提供回饋,以改善 學習。

5.4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應該結合在日常的學與教活動中,讓學生透過持續的評估活動了解自 己的學習表現。

‧ 在 課 堂 中, 教 師 利 用 有 層 次 的 提 問, 鼓 勵 學 生 回 答、 說 出 意 見 和 提 議。教師在師生的互動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表現。學生亦能在 教師的回饋中強化自己的學習。

‧ 在專題研習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檢視與評估,從而促進學習。

數據/顯證運用評估

在文檔中 (空白頁) (頁 13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