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專業發展的不同模式

在文檔中 小學教育 課程指 引 (頁 81-86)

3

規劃

學校的專業發展如何

配合課程更新重點?

如何善用校內校外的

各種資源?

發展目標與預期成果

是甚麼?

實施

是否按專業發展計劃

如期推行?

有否適當記錄、分享

和內化知識和經驗?

如何評鑑以檢視專業

發展的成效?

評鑑

如何分析評鑑資料?

能否達到預期目標?

有甚麼成效和需要改 善的地方?

如何總結資料和經驗

回饋未來規劃?

圖 3.1:「規劃―實施―評鑑―規劃」

3

此外,教育局及大專院校均為學校及教師提供專業發展計劃及校本支援服務,以匯集和推廣 有效的學與教策略和經驗。學校可積極蒐集相關的資訊,選擇和善用不同的服務,以提升校 內中層人員及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並與支援人員緊密協作,優化校本課程。

協作研究及發展(「種籽」)計劃,詳情請瀏覽:

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major-level-of-edu/

seed/index.html

「校本支援服務」包括以下項目:

- 到校專業支援服務 - 語文教學支援服務

- 內地與香港教師交流及協作計劃

- 為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提供的校本支援服務 - 優質教育基金主題網絡計劃

- 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計劃 有關「校本支援服務」,詳情請瀏覽:

https://www.edb.gov.hk/tc/edu-system/primary-secondary/applicable-to-primary-secondary/sbss/

培養協作文化是增進教師專業知識、改善學生學習、推動學校不斷完善的有效策略。以上由 教育局提供的多元化專業學習社群或跨校聯繫網絡,讓參與教師及學校領導人員通過分享經 驗和專業知識,以及互相協作學習,從中獲益(詳見示例一及二)。即使每位教師都可能有 其個人教學風格,但提升教學水平卻需要教師之間透過專業對話和協作,就分析學生表現、

評鑑教學準則和建議策略等達到共識。此外,學校應適時檢視和優化共同備課時段、正式和 非正式課研會議、討論小組、師友計劃、入職啟導計劃、讀書會等安排,以助教師有充分機 會互動交流和協作,進一步完善學校課程。

3

示例一:教學相長—專業發展學校協助推動 STEAM 教育

近年來學校都積極發展 STEAM 教育,然而發展基 礎、進程、策略及特色各有不同,有學校已初步取 得成功經驗;亦有部分學校可能需要從校外引入支 援或建立教師專業網絡,透過開放的協作文化加強 裝備教師,以提升 STEAM 教學效能。

學校 A 一直持續優化小學常識科課程,與時並進,

因此多年來獲邀為常識科專業發展學校。至上學 年,該專業發展學校進一步配合 STEAM 教育的發 展,致力支援其他學校發展校本 STEAM 教育和推介 成功經驗,以助提升同工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第一個階段:專業培訓

統籌人員及支援教師先了解個別參與學校發展 STEAM 教育的進程、需要及困 難;

邀請 STEAM 範疇的專家和校外機構舉辦聯校專題研討會;

專業發展學校分享規劃 STEAM 教育的策略和經驗;及

透過工作坊及製作活動,加強參加教師與 STEAM 教育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第二個階段:跨校協作及評課

定期進行共同備課會議,支援參與學校教師規劃校本 STEAM 課程,按學生的需 要及興趣,從現有課程中選取合適的學習課題;

共同設計學習活動,內容包含預測、探究、觀察、總結及公平測試,讓學生能 應用與 STEAM 相關的知識、技能來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安排公開課及評課,讓教師交流學習難點及教學心得,從而掌握教授 STEAM 學 習活動的技巧;及

3

示例一:教學相長—專業發展學校協助推動 STEAM 教育

共同設計校本學習歷程檔案,加入學生自評部分,以記錄和檢視學生的學習過 程。

第三個階段:檢討及分享計劃成果

共同檢視校本 STEAM 教育計劃的成效,並提出改善方案,以繼續發展具特色的 校本 STEAM 課程;及

藉成果分享會及聯校 STEAM 比賽,互相觀摩課程設計和教學成果,並提升參加 學生對 STEAM 的學習興趣。

透過教師之間有系統的連繫協作及緊密的互動討論,彼此都加深了對 STEAM 教育和 學生學習的了解。學校 A 的教師看到計劃使參加教師對改進 STEAM 教學顯得更有 信心,也體會到自己從支援其他學校同工的過程中得益,提升了本身的反思教學、

協作和溝通等能力。由此可見,專業發展學校與參加學校的教師經過實踐團隊學 習,教學相長,實在有助他們進一步帶領學校課程持續發展。

示例二:善用校外資源建立跨校網絡 提升評估素養

學校 B 參加「優質教育基金主題網絡計劃」,於課堂內實踐「作為學 習的評估」,以提升教師的評估素養。參加計劃的教師除加深對評估 理念和策略的認識,擴闊了專業視野,還通過有系統的教研、公開 課、工作坊等培訓活動,逐步由參加者成長為支援者,製作教師培 訓手冊及協助支援其他學校的教師,發展成為一個提升評估素養的學校網絡。

統籌學校在計劃首年會派員到校與參加教師進行共同備課、觀課和評課,並分析評 估數據和學習顯證,繼而優化教學、課業及評估的設計,以提升學習成效。同時,

參加教師會出席工作坊及公開課,深化掌握相關的理論和策略。參加教師在計劃

3

第二年會繼續與統籌學校進行教研交流,並透過舉行公 開課、協助主持工作坊和分享經驗,通過互相借鑑和觀 摩,進一步反思和實踐所學。參加教師在第三年便會擔 任支援者角色,參與支援下一周期的計劃學校。

一群專業教師隊伍通過上述「導師培訓、教學相長」模 式建立,參加教師本身的專業能力不單得以提升,亦可 應用延伸於領導和支援其他教師,有效持續學校之間的 專業交流,各展所長,互相砥礪。

教師的自我反思

同儕間互相學習是持續教師專業成長的最佳途徑之一,來自於專業學習歷程中不斷互動所產 生的知識,對於教師特別具有意義。有效的專業發展應讓教師採用共同語言、主動參與,將 觀課、評課視為團隊學習的必要部分,共同透過教學或評估實踐、觀察、自我反思和轉化, 以進一步改善教學質素。因此,教師參與不同模式的專業發展活動後應進行自我反思及分 析,以促進個人的專業成長,如:

活動能否協助你掌握最新的教育和課程發展趨勢/政策措施?重點是甚麼?

活動與學校課程哪方面有密切的關係?

你在活動中有甚麼得着,能否給你提供一些點子促進學生學習?

你會如何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把活動中所學到的新知識和技能(例如學與教策略、管 理技巧、評估分析策略等)在課堂上實踐?

你會如何與同儕分享活動中的得着,回饋學校課程發展?

示例二:善用校外資源建立跨校網絡 提升評估素養

3

在文檔中 小學教育 課程指 引 (頁 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