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幽默感與創造性潛能、創造傾向的關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幽默感與創造性潛能、創造傾向的關係

我國特殊教育課程綱要中的「創造力課程綱要」,有一指標為「能利用幽默詼 諧的方式解決難題與挫折」,可以得知幽默不單單只是提升創造力的工具,更與創 造力間有顯著的相關。已有許多的研究指出,幽默感與創造力彼此具備高相似性與 重疊性(陳學志、蘇嘉鈴、葉季蓉,2011;邱發忠,2010;O’Quin & Derks, 1997)。 Mednick(1962)曾指失諧(incongruiyt)、驚奇(surprise)及新奇(novelty)是幽 默與創造力共有的成份;Fisher 與 Fisher(1983)亦指出較有趣的的人通常有高於 平均值的創造力;Ziv(1984)指出高幽默感的人除了比較開朗、外向、樂觀、積 極與和善,在非語文智力表現及創造力表現上也比一般人優秀;張春興(1994)更 指出幽默感是高創造力者的人格特質之一。劉佩雲(1990)在整理文獻時指出,幽 默感較高的人較能順利處理連結、類推等創造思考能力的問題,而其針對大學生的 研究亦指出擁有較高幽默感的人有較好的擴散思考能力,特別是獨創力與幽默感 最為顯著。由此可知,幽默感不僅與創造力的認知層面有關,亦與創造力的情意層 面有關係,故以下分別探討之。

壹、幽默感與創造性潛能的關係

一、相似的思考歷程

我們從認知的思考歷程來進行分析,幽默感與擴散思考、頓悟和詞彙遠距聯想 之間有某種程度的相同。

(一) 擴散性思考

從數個幽默感的認知理論:「理解—推敲」理論、失諧解困理論、「反向—合意」

理論(引自蘇靜如,2009)和幽默引發的匯合模式(陳學志、徐芝君,2006)可以 發現,皆一致地指出幽默結構的進入,會使得個體在固有的認知上造成失諧

(incongruity)而進入邏輯思考的困境。為了解決這失諧的狀況,需要跳脫舊有思

維,使用新奇、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角度來重新詮釋,才能解決此認知上的困境而理 解。這和創造力中所談到的「重新轉換思考」、「用新方法看待事物」具有相似的思 考歷程(O’Quin & Derks, 1997),而這也就是擴散思考中的變通性與獨創性(Veatch, 1998)。此外,個體在處理認知失諧的狀況下,需要不斷的思索可能的解答,就好 比創造思考的問題解決歷程(陳學志、蘇嘉鈴、葉季蓉,2011),需要不斷的想出 各種點子,嘗試從中找到可能的解答。而這就是擴散思考中提及的流暢性。

同樣的,這個現象亦會作用於幽默創造之中。陳學志(2004)指出幽默創造能 力者,可以發現在進行創作的過程時會很清楚人們思考固著的地方,進而跳脫舊有 思維並打破它們,產生新穎的想法。像是進行幽默創造時,可能會運用「語文的多 義性」、「事物的多向性」及「事物的相對性」等技巧來將各種圖形、聲音、文字、

個體、情景來進行組合、縮減、增加、延伸、切割、連結等處理,使其與原來本質 為完全不同的效果,讓人感到出乎意料,因而產生詼諧有趣的效果(陳學志、卓淑 玲、賴惠德,2005)。而這就如同擴散思考的概念,需要想出大量的點子並將其組 合成異於一般情況的有趣事物,越是獨特也就越讓容易讓人感到有趣。像是 Jurcova

(1998)請 100 名受試者為日常生活衝突情境訂定標題,發現若要求受試者用較 有趣、幽默的方式命名,多半會改變思考角度,使用不同的觀點進行解題,因而產 生較有創意的標題,這就如同擴散思考中的變通性概念。

此外,幽默並不局限於文字和語言的展現,更多時候為一種圖片、動作、表情、

情境、聲音,根據許峻豪與鄭谷苑(2005)的研究,非語文刺激(如:圖畫)可經 由語文管道或是心象管道進行,且語文和非語文的路徑在幽默理解上有整合效果。

像是我們在理解笑話、戲劇時,除了言語上的理解外,亦會觀察表演者的聲音、表 情和行為。因此,幽默感和語文及圖形創造力應該都是有關的。

(二) 頓悟

同擴散思考的部分,依據上述數個幽默感的認知理論,理解幽默時面對失諧的 狀態下,如能轉換視角重新看待問題,那就能獲得解答。這與頓悟思考中提及概念:

對問題表徵進行改變,重新建構問題的歷程(Ohlsson, 1984)是相同的。因此,推 斷幽默感與頓悟是有關的。

(三) 遠距聯想

遠距聯想是能將越遙遠的事物連接起來越具有創造力。而幽默創造時,如果能 將越不相干的事物連結一起,往往也就越能讓人產生詼諧幽默的感覺,表示這樣的 連結是讓人感到新鮮特別的。相同的,在理解幽默時,要能思考到笑話中獨特的連 結亦須具備遠距聯想的思考能力。

李嘉雯(1999)對心理系學生進行幽默創造與遠距連結歷程的研究,從中比較 高幽默者與低幽默者在遠距詞與直接詞觸發量上的差異,結果發現高幽默者在遠 距連結的觸發效果上會高於低幽默者,所以,可以藉遠距聯想的表現來分辨高、低 幽默者。由此研究可知,高幽默者能將兩者不相關聯的概念連結成特殊想法,讓人 感到有趣好笑好玩,而這也就像是遠距聯想的能力展現,顯示幽默創造與遠距聯想 是有關聯的。

二、情緒的影響

幽默會引發快樂、好笑的反應,進而產生正向的情緒與心情(Martin, 2007;

Szabo, 2003),並因而影響創造力。而好笑有趣的事物,亦能提升一個人的幽默感。

高幽默感的人,通常也比一般人能帶來較多的歡樂與正向情緒。因此,它們彼此間 具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Isen(1999)提出正向情感(affect)對創造力表現有三種 主要影響:1.正向情感能增加認知成分之間的聯結,因為認知材料能被觸接的更多。

2.正向情感導致去焦點化的注意( defocused attention )與擴展為更複雜的認知脈絡 ( cognitive context ),因此增加了問題相關知識與刺激成分的可用性。3.正向情感能 增加認知的彈性,因而提高擴散的認知成分聯結機率。國內學者整理文獻時亦發現,

正向情緒可以提升個體的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強化兩個想法或點子連 結在一起的能力,並且提升認知處理的效能,讓人能產生較為流暢、原創性的表現

(陳學志、卓淑玲、賴惠德,2005)。由此可見,幽默感引發之正向情緒是可以增 進擴散性思考及遠距聯想能力。

實證研究部分,國內學者邱發忠、陳學志、徐芝君、吳相儀與卓淑玲(2008)

對大學生進行內隱與外顯因素的創造作業表現研究,先以幽默影片給受試者觀看,

做正向情緒的激發,然後再進行創造力評量,發現正向情緒被誘發後可提升受試者 在頓悟思考與擴散性思考上的流暢力、變通力和獨創力表現,但並不影響擴散思考 中的精進力;蔡秉勳、林緯倫與林烘煜(2013)對 200 位大學生隨機分派至高度正 向、中度正向、中性、中度負向與高度負向的情緒操弄影片組別中,然後再分別進 行「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與「頓悟問題作業」來探討情緒對創造力表現的影響。結 果顯示,中度正向情緒對於頓悟問題解決能提供最有效的幫助,而擴散性思考則與 激動程度有關,亦即越高程度的情緒越能增進表現,無論正向或負向。

由這些證據可得知,幽默感引發的笑或正向情緒與擴散思考、頓悟有某種程度 的關聯性。

三、其他相關研究

姚玉鳳(2010)以苗栗縣國小 884 位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以自編之「國小 高年級學生幽默感與創造力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探討幽默感之「幽默理解」、

「幽默因應」、「幽默創造」、「對幽默的態度」四個向度與擴散性思考之「流暢性」、

「變通性」和「獨創性」三個向度之間的關係,發現學生之整體或各層面的幽默感 和創造力均呈顯著正相關。此研究有兩點可值得探討:1.此研究使用自編問卷,雖 有做預試進行信效度分析,然其嚴謹度與「多向度幽默感量表」和「新編多元性向 測驗」等標準化測驗仍有落差,此外像是幽默感的「笑的傾向」和「社交情境中的 幽默能力」構面並未在此研究構面中,有繼續研究的價值。2.此研究對象為小學生,

其認知能力發展未能如中學生來的成熟,且中學生是認知能力快速發展與變化的 階段,是故,中學生的表現應會比國小學生要來的更好。

再者,陳瑋琦(2003)對高職學生進行中文遠距聯想測驗(CRAT)以及由 15 則笑話組成的自編幽默理解與感知量表測驗,並探討其相關,結果發現,學生的中 文遠距聯想能力與幽默理解呈高度正相關,也就是遠距聯想能力越高者,幽默理解 能力也會越高。而此對象為高職學生,認知能力比國中生要來的成熟,轉換研究對 象不知是否能一樣具有相同的研究結果。

除了教育現場的研究外,亦有相關實證研究。在腦神經科學研究上,Amir 等 人(2013)以頓悟和幽默圖片進行腦造影研究,發現幽默圖片比頓悟圖片在大腦雙 側的顳葉及枕葉交界區(temporo-occipital junction, TOJ)、顳葉及頂葉交界區

(temporo-parietal junction, TPJ)和顳葉端(temporal pole, TP)有較強的活化,而 這些腦區域與遠距聯想的歷程有相關,推論幽默歷程可能基於遠距聯想,其認為營 造句和關鍵句的失諧部分,必須透過遠距聯想而使其獲得解困。

貳、幽默感與創造傾向的關係

一、相似的人格傾向

根據「幽默引發的匯合模式」(陳學志、徐芝君,2006;陳學志、蘇嘉鈴、葉 季蓉,2011),創造幽默時除了正向積極的內容外,通常還會使用包裝的方式來呈 現挑戰社會規範、世俗權威、禁忌及對人事物的嘲諷攻擊等內容,而這種勇於運用 敏感性議題的人,其實應該也都具備想像、冒險、挑戰、好奇等創造傾向。同理,

在理解幽默上也是相同的,願意去理解這些具挑戰性內容,本身就是種冒險與嘗試,

應是基於想像與好奇心下使然,是具有創造傾向者。

應是基於想像與好奇心下使然,是具有創造傾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