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學

在文檔中 目錄目錄 (頁 49-54)

第四章  學習範疇目標及教學說明

4.2 文學

4.2.1 學習目標

文學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文學的學習,可以感受語文的美 感,從作品的情意中感應人與人,以至人與物之間的真、善、美。文學範 疇的學習目標是:

(1) 感受文學閱讀的愉快經驗,欣賞文學之美;

(2) 培養審美的情趣、態度和能力;

(3) 透過閱讀文學作品的愉悅感受,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語文能力;

(4) 分享作品中獨特而共通的思想和感情,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同 感和同情,引起對生活和生命的體悟。

4.2.2 學習層面

文學學習可以有不同的層面,而學習的重心在於整體感受文學作品,領會 文學之美;在感受之餘再玩味欣賞,進而創作。

1. 感受

感受是接觸文學作品時,對作品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情緒反應。閱 讀文學作品須先從直觀入手,感受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美。內容美來 自作品的思想、情意;形式美來自作品的音節韻律、色彩意象、結 構鋪排等。引導學生感受作品,讓學生多朗讀作品,在感受過程 中,可以享受美感經驗和積澱語感。

2. 欣賞

閱讀文學作品,學生先得到真切的感受,再由感性轉向知性,分 析、判斷、發掘該作品動人的原因,從修辭韻律、佈局編排層面上

程,可以提升個人對生活的感受、認知和反思,誘發出生活的情味 和意趣。

3. 創作

學生把所思所感表達出來,可以引發創作的興趣,體味創作的樂 趣。有了創作經驗,學生可以更容易分辨所讀作品的優劣,對感 受、欣賞有所幫助。對個人修養而言,文學創作可以培養學生對生 活產生敏銳的感覺和進一步的反思,更可形成獨特的個性。

4.2.3 教學原則

1. 靈活選取學習材料和施教

文學以語文為媒介,文學的學習和語文學習的關係十分密切。至於 教學方式,可以靈活多變。語文的學習材料不少都是文學作品,教 師可以就近取材,通過讀寫聽說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 美情趣。教師也可以就學習重點,選取合適的文學作品,組織學 習單元或配合學習單元主題、時令、生活流程等,讓學生認識文 學作品,例如配合時令,在午膳時間播放詩詞、在校車上播放成語 或民間故事;遇有中國節日如中秋節、元宵,讓學生認識燈謎;新 春讓學生摹寫、朗讀春聯。目的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拓寬閱讀 素材、提升語感、增進文化知識、誘發情懷、對誦讀產生興趣、學 習朗讀技巧,以及培養文學感受和欣賞能力等,藉以培養和提高學 生的文學感受、欣賞以至創作能力。教師選材時必須考慮學生的年 齡、語文知識、心智發展和生活體驗。適合的學習材料包括童話、

童謠、寓言、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成語故事、詩詞、新詩、歌 詞、對聯、燈謎等。有關如何編選兒童文學作為中國語文學習材 料,學校可參閱《童心童趣 兒童文學教學參考資料選編》(2006)。

2. 整體感性認識為先

文學作品是內容和形式緊密結合的整體,要整篇學習,整體感受,

才能體會作品的情感、精神和韻律、結構之美。教學時宜擬設處境 或用更直接、具體和形象化的方法,如播放插圖、動畫,配以古 樂,引導學生先作整體感受,有所感動,然後才就篇章中的字、詞 講解,再考慮學生的能力,就內容、作法與學生討論、分析。中小

學文學教育,必須以感性認識為先,理性分析為後,對智障學生而 言尤為重要。如教授古典詩文,要讓學生多作誦讀,首先感受韻律 節奏,充分享受閱讀優秀作品的愉悅和樂趣,或選取適當份量作背 誦,以收聲入心通的語文學習效益。

3. 領略情意,體會意境

文學作品是作者透過作品傳達的思想感情,出色的文學作品大都融 情於景、融情於物。教師宜藉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發他們對作 品的共鳴,讓他們深入生活,陶冶性情;或就作品中具體形象化的 描述,展開聯想和想像,探索作品背後的意念、情思,體會作品的 意境。

智障學生可能由於對詞彙的認識較少,亦較缺乏豐富的想像力,因 而對領略文學作品的情意和意境方面會遇到較大障礙。創設情境如 周遭的布置、背景音樂、視像畫面等對幫助學生感受、理解作品甚 為重要。教師亦可因應學生的能力,引導他們運用已有常識、文化 和語文知識如字義、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法)、分段的作用等去領 略情意、體會意境。例如學習《詠鵝》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觀賞多 張天鵝的相片、圖片、錄像,然後採用唱遊方式,讓學生大聲朗誦 詩歌之時,還用身體模仿鵝的優美姿態,最後因應學生的能力,安 排他們塗色和認字。教師亦可讓學生親身體驗文學作品中的情景,

引導他們講出自己的感受,並與文中作者的感受作一對照,以助學 生掌握作品所表達的情感。至於講述成語故事、歷史故事或名人傳 記時,亦要考慮是否需要介紹、改編或刪除朝代(晉朝、商朝)、官 階(丞相、提督)、稱呼(大夫、員外),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故事的內 容大意。

4. 着重學生個人體悟

閱讀文學作品,可以從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更可以從讀者的角度去 體會。智障學生可能礙於語文能力的限制,缺乏對自己情緒或情感 的認識,以及有效的表達方法,在體會意境方面會較為困難。因 此,教師宜選取適合他們心智發展及較貼近生活體驗的題材,使他 們易於代入當中的角色,掌握文中的寓意,並以開放的態度,自由

活經驗的題材。例如聽過/讀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後,說出中國 傳統的美德,分享自己家中兄弟姊妹的感情及類似經驗。跟進的學 習活動可包括改寫(口述)、續寫(口述)「孔融讓梨」的故事或講述 一段與親情有關的個人生活體驗,並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索面對日 常生活的不同態度取向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也可透過「守株待 兔」的故事,與學生討論主動學習的重要性(例如主動表達自己的 意見);討論「亡羊補牢」的故事時,帶出知錯能改的道理。作為學 習的延展,教師可考慮在學生學了「井底之蛙」、「畫蛇添足」、

「守株待兔」的成語故事後,再聆聽上述三個故事的現代版本,然 後作出配對和比較;能力較高的學生則可續寫故事。配合適當的引 導和討論,智障學生也可逐步透過閱讀文學作品發展思維能力、抒 發情意、提升創意。

5. 以誦讀加深體會

誦讀是感受作品音節,韻律以至文氣的主要途徑,優美的文學作 品,大多聲情並茂,教師宜引導學生,誦讀吟詠,使能聲入心通,

藉作品的音樂性、節奏感、勻稱美,體會其中的意境情韻,並增強 語感。智障學生可能未能即時完全理解作品的每個字詞,但是他們 對於音律仍會感到興趣。誦讀有韻律的作品更能誘發學生的情感,

從而產生較深入的體會。教師可通過圖像讓學生明白作品的主題和 內容大意,進一步提升學生對誦讀的興趣和表達技巧。例如背誦

《靜夜思》時配合詩的意境,以輕聲及思念的情懷表達,體會寂靜 和思鄉之情。

6. 適量背誦,豐富積儲

背誦有助於熟習語文節奏、加強感受、提高學習效能和積儲語言材 料。對於典範性的文學作品,特別是詩詞或某些琅琅上口的散文,

教師可因應學生的能力和作品的特點,選取片段或全篇讓學生作適 量背誦,以幫助深入領會,豐富積儲。

適當的背誦有助智障學生加強記憶力、提高對語文的興趣,適當和 適量的背誦材料有助積累語感,幫助語文學習,從而減輕對語文的 抗拒,並可提升自信心。誦讀亦有助學生發展口語能力,克服發音 上的障礙,樂於練習。透過背誦相類似的作品,學生會感受到作者

如何運用字詞和寫作手法,讓讀者明白思鄉或憶念親人之情(如《靜 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師也可選取現代兒童文學作 品合適部分,着學生背誦,以助他們逐步領悟作品在情意表達上相 異之處。

7. 引發文學閱讀樂趣

文學閱讀過程是一種享受。學生必須從中得到樂趣,才會自發地持 續不斷閱讀。教師向學生推介的作品,以引發他們的文學閱讀樂 趣;鼓勵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可以由淺易經典作品入手,也可以由 通俗作品入手。教師宜設計饒富意趣的閱讀活動,引發學生文學閱 讀的樂趣;如果要求學生做作業,份量要適當,以免學生視閱讀為 負擔。文學並不限於讀和寫,它是與生活連結的。

智障學生一樣能夠閱讀文學作品,重要的是教師如何為他們選材,

教導他們掌握閱讀策略,在誘發興趣後,創設環境讓學生保持及養 成閱讀的習慣。在培養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方面,教師宜有計畫地安 排學生由淺入深去選取適當的讀物。低年級學生可選讀淺易並有大 量插圖的童謠、神話、寓言、兒童故事及生活故事漫畫書;能力較 高的可進而至淺易簡短的古詩、新詩、流行歌曲、成語故事、散 文、短篇小說等,學校可透過課堂上的閱讀教學、廣泛閱讀計畫、

語文活動周等向學生介紹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在小學及初中學習 階段,教師宜為學生選取圖畫書、簡化版,以教師提供少量的提示 或引導,而學生自己已經可以理解故事內容為佳。

8. 鼓勵文學創作

文學創作可以激發藝術創造力,引發創意,又可提升對作品鑒賞的 能力,加深對文學的熱愛。教師應鼓勵學生用文字捕捉對生活的所 思所感,體驗創作的滋味,領略創作的樂趣。每個人在人生的每個 階段都有創造的潛能,因此,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都可以不拘 形式地從事文學創作。創作可以從模仿、借鑒開始,逐漸便懂得變 化求新,追求獨特的藝術創造,學生在這方面的發展是未可限量 的。

智障學生的創作路程較長,他們要定時閱讀作品,並需要較仔細的

在文檔中 目錄目錄 (頁 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