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服務價值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0-3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服務價值

根據學者 Naumann【58】的看法,服務價值可以說是顧客價值中重要 的一環。現今企業無不致力於營造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因此對於顧客價值 的重視日益增強,而服務價值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

2.2.1 服務價值的定義

消費者對於價值的評估其實是相當個人化與抽象化,因此對於價值的定 義,各學者並沒有相同的看法。

Zeithaml【82】則提出對於價值的整體定義「服務價值是消費者根據所 獲得到與所付出的成本,對產品效用做整體性評估」。

Bolton and Drew【29】更依據 Zeithaml(1988)的觀念,將服務價值的定 義整理為「服務價值為消費者以服務的效用為基礎,對使用服務時所認知到 利益與成本之間做整體性評估」。

Kotler【53】也曾提出顧客傳送價值的觀念,認為它是整體的顧客價值 與整體的顧客成本二者之差距:

整體的顧客價值(產品、服務、人員、形象等價值) -整體的顧客成本(貨幣、時間、精力、心理等價值) =顧客傳送價值(顧客所得到的利潤)

行銷大師 Kotler 更指出顧客價值是指顧客從產品或服務中得到的總價 值,其中,其中包括四種價值,分別為產品價值、服務價值、個人價值、形 象價值。其次,顧客為取得產品與服務的價值,所要花費的成本亦有四種成 本,各為金錢成本、時間成本、體力成本及心理成本,合稱顧客成本。至於 顧客價值與顧客成本間的差距就是顧客真正獲得的價值(如圖 2.7)。由下圖 我們可以清楚發現服務價值亦為「顧客真正獲得的價值」的關鍵影響因素。

圖2.7 顧客總價值構成圖 資料來源:【54】

根據學者 Thaler【77】對於服務價值的定義:「服務價值是由交易效用 (transaction utility) 與獲得效用 (acquisition utility) 所組成。」其中,「交易 效用」是由消費者心中的參考性貨幣犧牲與實際知覺的貨幣犧牲比較而來;

而「獲得效用」則是由知覺利益與實際知覺的貨幣犧牲比較而來。

直至 1990 年,學者 Monroe 認為:「消費者所認知的服務價值是一種 知覺利益與知覺犧牲的抵換關係。」由此,利用以下關係式表達服務價值的 意涵:「服務價值=知覺利益/知覺犧牲。」

至於近代在服務品質與服務價值領域貢獻卓越的學者 Parasuraman and Grewal 深入整合相關研究,將消費者認知之服務價值組成分成四種不同的 形態:

一、 獲得價值 (Obtain value):係指相對於所付出的貨幣成本,消費者相信 經由一項產品或服務所得到的利益。

二、 交易價值 (Trade value):係指好的交易所得到的滿足與快樂。

三、 使用價值 (Use value):係指使用產品或服務所產生的效用。

四、 贖回價值 (Redeem value):係指服務結束、產品已屆壽命、或轉售時 的剩餘價值。

服務價值

個人價值

形象價值

資金成本

時間成本

體力成本

心理成本

顧客價值

顧客成本

顧客真正獲 得價值 產品價值

由以上不同的形態可知,價值知覺是一種動態的結構,會隨時間而改變 其形態。

2.2.2 服務價值之形成

關於服務價值形成過程的研究課題,學者的觀點與認知並沒有一致性 看法,但其中有兩個服務價值模型能詳述服務價值形成的原因與過程:服務 品質與服務價值多階段模型與價值、品質、及價格手段-目的鏈模型。

一、 服務品質與服務價值多階段模型

Bolton and Drew【29】認為,服務價值的評估是由服務品質、認知 服務、期望服務與消費者個人特性等屬性所構成。他們將消費者對服務 整體評價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績效評估、服務品質與服務品質。

(一)績效評估

根據傳統的多重屬性模式(multiattribule modeling),此模式 認為消費者對服務績效的認知,是根據對特定服務屬性與構面 的績效評估,換句話說,績效是服務屬性與服務構面的函數。

(二)服務品質

根據顧客滿意文獻,消費者的不配合經驗、期望、口碑與 認知績效都會影響對特定服務交易滿意程度,換言之,顧客滿 意影響消費者對服務品質的整體評價。因此,降低形成模式 (reduce-form model)將服務品質敘述為,不配合、期望、口碑 與績效是服務品質的函數。

(三)服務價值

價值為品質、犧牲、消費者特徵之函數。這樣的做法是因 為,在評估服務品質與服務價值的時候,消費者對於服務價值 的權重各不相同。消費者對服務價值的評價直接視服務品質的 評價而定,因此消費者在評估服務價值時,可能會對服務品質 的成份(不配合、期望與績效)給予不一樣的權重,此作法是因

為,在評估服務品質與服務價值的時,消費者對於服務價值的 成份權重是各不相同。

二、 價值、品質、及價格手段-目的鏈模型

Zeithaml【82】根據過去相關文獻與研究建立一個認知品質與認知 價值的觀念化模式,嘗試以消費者觀點,對價值、品質、及價格給予明 確的定義,並以手段-目的鏈模式連結三者之關係。由 Zeithaml【82】

的模式中可知,消費者認知形成的過程可區分為三種層次,分別為較低 層次屬性、較低層次屬性的認知、較高層次屬性。

(一)較低層次屬性(lower level attributes)

較低層次屬性主要是二種象徵性品值的屬性,可區分為內 在屬性與外在屬性。內在屬性與產品心理層面是有關係的,可 能包括口味、顏色、甜度,它可能會隨產品而改變,消費者必 需在消費的過程中才會感受到。外在屬性雖與產品有關,但並 不屬於實體產品的一部份,它們來自產品以外的事物,例如,

價格、品牌、廣告程度。

(二)較低層次屬性的認知(perceptions of lower level attributes)

較低層次屬性的認知主要是由認知的貨幣性價格-是一種 客觀價格與認知的非貨幣性價格二者所構成。從消費者的觀點 來看,價格是為了獲得產品而放棄或犧牲的部份。而客觀價格 乃是產品的實際價格,而認知價格則為消費者將價格轉換為自 己所能接受的,例如轉換成昂貴的或便宜的。根據相關文獻發 現,消費者經常不記得產品的價格,轉而將價格換成對他們有 意義的形式。

但是價格並非是消費者所認為唯一犧牲的部份,消費者在 購買一項產品時,所可能做的犧牲其實不僅是價格,還包含時 間成本,尋找成本、精神成本。例如,消費者必須自己花費精 神來瞭解產品的使用方式,或花時間來等待產品的包裝。

(三)較高層次屬性(higher level attributes)

至於較高層次屬性則包含,認知品質、認知價值、高層次 抽象屬性、購買行為。其中在認知價值的部份主要可以區分為 利益與犧牲成份。價值的利益成份包括隱藏的內在屬性、外在 屬性、認知品質、及其他攸關的高層次抽象屬性。

由於服務價值是相當抽象與主觀的概念,如何適切衡量它 其實並不容易。有關服務價值的研究者 Bolton and Drew【29】

是採取整體性評價來衡量此一構念,即要求消費者考慮所獲得 與付出間對服務者所提供的服務作一整體性之評估,因此本論 文亦採此相同的方法來衡量服務價值。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0-3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