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爭議性議題的學與教

在文檔中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頁 121-126)

1. 一個議題為何引起爭議?

爭議性議題多涉及具重要性的事件,如新近發生的時事常引起注意,或者以前發 生的事件對當下仍有持續的影響,各人對事件各自擁有不同觀點,都會形成爭論。

爭議性議題常會涉及觀點、意見的分歧,包括源自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性別角 色、政治理念等不同觀點、意見而引起的分歧。

爭議性議題可涉及截然相反以至各走極端的意見,牽涉不同的世界觀及詮釋,依 據不同的價值判斷,各方面往往對某項議題持不同態度;對某項議題「怎樣才是 正確」、「甚麼是有價值的」、「應該採取甚麼行動」等問題有不同的詮釋,並就議 題提出各種解釋或解決方法。

2. 討論爭議性議題應有的態度

本科以價值教育為主,涉及不同生活範疇的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各種價值觀 之間或可能會出現價值衝突,學生必須懂得面對價值衝突,確立自己的價值觀,

作出合情合理的選擇。

較尖銳的價值衝突,往往體現於爭議性議題,而爭議性議題亦多涉及重要的社會 問題,教師不應迴避、否認或拒絕討論任何議題。

教師應透過爭議性議題的學與教過程,陳述事實,協助學生釐清各方論述背後的 價值觀,協助他們以獨立及明辨是非的態度考量各方的理據,作出情理兼備的判 斷,從而建構自己的價值觀。

在爭議性議題的教學中,教師在分析事理和發表議論前,應盡量表述事實,亦要 鼓勵學生據實立論。教師簡介社會各界對議題的相關評論時,應保持公正持平,

讓學生作出獨立思考,了解不同立場的論者所持的價值觀和態度,辨識各方意 見,從而建立自己的觀點。

3. 具體處理爭議性議題的方法

(a) 重視事實、理性

 爭議性議題的教學,須建基於理性、推理思辨,以事實為據。爭議性議題可 能有相當複雜的背景,甚或牽涉社群中眾多的矛盾或悠久的衝突,或政治上 的爭拗。

 教師亦須協助學生培養重視事實、尊重證據的精神,讓學生了解事實真相勝 於預先假設。在對方言之有據、合乎邏輯、富說服力的論據和論證之下,若 自己的理據不足,改變立場是合理的,沒有必要固執於己見。

 教師可先選擇較少爭議的事件,安排學生討論,作為導引活動,使學生習慣 尊重他人、言之有據、以理服人的討論氣氛,然後再進行爭議性議題的教學,

彰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效果。

 討論爭議性議題時,為免課堂討論流於發洩情緒的謾罵,教師須適當提問和 引導討論,不宜讓學生過早地宣示立場或提出結論,鼓勵學生盡量搜尋多元 化的資料,據實立論,對議題作較全面的考慮,從適切而可行的角度去分析。

 教師須注意爭議性議題多涉及激烈及主觀的情感投入,容易牽動討論者的情 緒,亦可能會因為彼此的立場不同而發生衝突,需要做好預防措施(例如:

訂立約章、加強學生的情緒管理技巧等)及補救措施(例如:適時制止衝突、

課後調解等)。 (b) 慎選、慎用資料

 在選用資料時應注意:

- 資料出處何在?

- 屬於第一手資料或第二手資料?

- 資料的記錄者或敘述者在事件中有沒有既定角色或既得利益?

- 記錄者或敘述者對事件的了解有沒有局限或盲點(如:親身體驗或受個 人觀點、利害關係等因素所限制)?

- 整體而言,資料是否可靠?

- 如資料是轉引他人的記錄或敘述,則原資料是否可靠?

- 轉引是否忠實,有沒有增刪材料?

- 會否以訛傳訛,扭曲真相?

 資料即使表面上客觀,若對事實有選擇性的演繹,也可能隱藏了事實的部分 真相,甚或製造假象,扭曲事實。有些資料的篩選(如新聞報道對照片的選 用),可能造成這種問題,教師對此須有所警惕,自己對資料的取捨也要審慎,

避免偏頗。

 對於爭議性議題,即使較可靠的資料來源,也可能各有鮮明立場,互相矛盾。

教師可採用消息來源不同、立場不同、論據不同的資料,供學生比較、對照,

並引導學生分析其蘊含的價值觀和態度。

 針對有關爭議性議題的傳媒報道,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例如:傳媒認為哪 方面的事實具新聞價值?會否偏向某一方的觀點?報道對問題的界定和敘事 的詳略取捨是否影響公眾討論?報道中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觀點是否 言之有據?採用哪些消息來源?新聞圖片傳達甚麼訊息?議題的討論是否極 端化?如轉換其他視角,觀點會有何不同?

(c) 持平公正,尊重多元

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爭議性議題,務須持平,不讓個人的立場影響施教,要兼 容不同角度的評論,盡量平衡不同方面的觀點,不宜偏頗。教師除了講述教 師個人認可的一方的觀點和理據,亦須講述相反的論點和論據,讓學生有機 會比較各方言論,作出情理兼備的判斷。

 教師不應充當權威專家的角色,應營造開放的討論氣氛,讓學生得以自由表 達不同觀點和意見。

 在課堂討論中,教師須公平對待持不同立場的學生,讓他們各有機會表述,

不可偏袒某一方;惟若班級意見較一致,而少數學生持異議時,教師須確保 後者的發言權,不能容許其他學生對其施以群眾壓力,這樣才能使異議者安 心發言,坦然提出觀點;同時亦令佔大多數的學生學會尊重小眾、包容異見。

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時,應保持中立。惟在確保中立,不因己見而偏袒一 方的前提下,教師亦可披露自己對議題的立場和觀點,這樣或有助學生敢於 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亦可提醒學生:任何論者都有自己的立場,不能盲從 某一權威,須作出理性判斷。

 教師本身也不宜因過於熱心而陷入「要為學生找出『最終答案』」的情意結,

因為學生有權利和義務去澄清個人的價值觀,以及作出個人的道德判斷。

 爭議性議題往往有較複雜的背景,各方面的論述亦互為矛盾,令人混亂,確 實不容易達至明確的結論;教師更應提醒學生注意問題的複雜性,未必可用 非黑即白或過於簡單化的觀點予以解說。

(d) 適當的抽離和投入

 為確保理性討論,教師應避免學生出現激烈的情感反應。教師可運用適當 的抽離手法,例如運用學術氣氛較重的歷史比較分析,協助學生了解爭議性 議題的背景及發展,以客觀的角度加以探討。

 討論爭議性議題前,可以把班級分為不同的虛擬社群,再以體驗式學習的方 法,向學生提供與爭議性議題近似的學習情境,協助學生學習。例如:通過 「模擬財政會議」活動,讓學生配合實際情況和社會脈絡,探討資源分配的 議題:一方面關注個別組群成員的福祉,一方面顧及資源有限的問題,考慮 如何平衡社會不同持分者的需要,從而達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和運用資源,

以及有利社會、經濟與具活力的持續發展。

 教師可以選取相關現實個案,讓學生投入其中,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分享感 受。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一些非政府組織的角度,了解這些組織透過助

 對於小學生,抽象理念或較難理解,教師也可採用情境教學,使他們體驗某 些議題內容,促使學生對相關情境作判斷。例如:通過「禁語繩圈」(在繩圈 中的學生不可說任何話)演繹不同的處境, 由一些學生扮演「發言者」、「管 理者」角色,而班上其他同學扮演「裁判」角色。教師可以設計不同情境,

讓學生參與。首先,教師可以要求某一位「發言者」向別人提出無證據的指 控或阻礙別人發言,因而遭「管理者」施以「禁語繩圈」,使「發言者」不可 說任何話,然後請「栽判」就此情境表達意見。此外,教師亦可以在另一情 境中,要求某一位「發言者」提出有理據的看法,並尊重別人發言,故「管 理者」毋須施以「禁語繩圈」,而「發言者」亦可以自由表達意見,然後請「裁 判」就此情境表達意見。

 透過不同情境的演繹及討論,學生可以體會言論自由的可貴,而且了解言論 自由建基於負責任、理性、互相尊重的態度,亦懂得平衡權利與義務,顧及 別人的權利和感受,從而對不同生活事件及議題作出情理兼備的判斷及行 動。通過親身體會,學生可以更深入了解爭議性事件涉及的理念。

 過度的抽離不利於探究爭議性議題中的價值觀問題,教師可安排學生扮演爭 議性事件中的當事人,運用同理心,體會其信念、心情和盼望,從而對議題 的關鍵及蘊含的價值觀有更深的了解。

 通過體驗式學習和對事件的第一手敘述,學生較易對涉事人物產生同理 心。如可行,可邀請爭議性議題的當事人向學生講述其間的實況和感受。

 如條件許可,爭議性議題的學與教,可結合相關學習經歷/活動,使學生的學 習經驗更多元化,並對事件有直觀的啟悟。如爭議性議題關乎歷史事件,可 到遺跡、紀念碑、紀念館等地進行實地考察。

(e) 如何藉討論具爭議性議題,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 教師引導學生探討爭議性議題時,鼓勵學生尋找不同見解和立場的資料,從 中發掘和辨識所蘊含不同的價值觀取態。學與教的互動過程中,重視學生思 考及判斷過程,為學生提供概念框架、討論技巧、分析視角、決策模式等。

 教師應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避免學生只一面倒選擇較受大眾接受的立場,

而是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考慮和作出判斷,以及了解當中蘊含的價值,而非 人云亦云。

 討論過程以推動思考、明辨是非為主,而不在爭勝,更不在向學生灌輸自己 的觀點和價值觀。教師於討論議題的過程,可發揮學習促進者的角色,藉提 問或模擬活動,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分析議題,並懂得如何將正面的價值觀,

有效結合於討論的議題,才作出決定。

 如在討論過程,學生對議題無動於衷,或在缺乏理據和未經深思的情況下即 達成共識,教師可故意充當「反對者」角色,質疑學生欠說服力的意見,或

在文檔中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頁 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