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二節 研究展望

本文論題透過「邊緣身體」視角,以人物形象分析為中心展開論述。在撰寫 各章的過程中,由於不同文本主題而對於身體敘事的書寫重點各有所異,因此也 開展出各自的論題,然而,無論各章所偏重的關注焦點為何,始終圍繞在對於晚 明世變歷史語境的回應。面對情欲與禮教的歷史議題,在研究過程中,時深感有 諸多未竟之處,以及尚可開展的相關議題。以下分別從不同的特殊議題進行說明。

首先是對於身體與身份之間的探討,在討論娼妓身體時,已述及娼妓面臨身 體界線的侵犯,不斷重構自我的身份認同的過程。然而,對於人物如何透過身份 認同與建立自我主體性之間的對應關係,始終未能有近一步的討論。Alcoff 認為

身份認同是一種「詮釋的地平線」,同時也是「可看見的與具身體性的」。他認 為思考身份認同必須區別公共身份與存在的主體性,而個人身份的形成是公共身 份與存在的主體性之間的協商。1在士人從不遇到得志,以及時人從生者到亡靈 的公共身份轉變,必然對應其對自我主體的變化。透過前後身份的不同對比其行 為模式的差異,有助於我們細探人物形象的轉變過程,以此呈現馮夢龍對於不同 形態生命價值的意義思考。

其二,對於身體與空間的應對關係,前文僅略微提及歷史名士的身體有脫離 樂園,進入市井生活的傾向,顯示明代對名士日趨嚴格的標準,然在其他部分礙 於研究選題的限制,未能有進一步的申述。士人從家鄉到京城的地理空間轉移、

從現實生活進入妓院愛情的情感空間變化,以及冤魂透過公眾話語的輿論力量拓 展正義的理想空間、精魅對現實生活空間的介入,顯示身體表現與空間型態之間 所能展演的各種關係,實可作為一項獨立的議題,留待未來繼續深掘。

在文章的最後,回到論文的題目——「三言」邊緣人物身體敘事研究,筆者 意圖從士人、娼妓、異類三方面論述「三言」面對晚明世變的應對策略。據此一 研究進路,或許尚可選擇同時代的其他材料探究不同作者的應對姿態,無論從戲 曲、詩詞、圖畫等不同類型文本的邊緣身體繼續探討,或者擴充邊緣身體的類型 範圍,皆是可行的研究方向。面對晚明世變的時代課題,無論是當代的知識份子 或現今的研究學者,皆難以全面考察其歷史走向,只能以目前現有的材料不斷建 構、修正、補充,以求逐漸朝向歷史的真實靠攏。本文僅以此一視角作為一種觀 看的起點,作為前人研究的補述,並拓寬文學詮釋空間,以求保留文本多元的思 想價值。

1 王穎等著,楊芳枝主編:《邊緣主體:性別與身份認同政治》(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 科學中心,2017 年),頁 7。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漢〕司馬遷撰,〔宋〕裴 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北京: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3 年,金陵書局本《史記集解 索隱正義》合刻本。

〔漢〕趙 岐注,〔宋〕孫 奭疏,廖名春、劉佑平整理:《孟子注疏》,臺北:

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魏〕何 晏注,〔宋〕邢 昺疏,朱漢民整理:《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古 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魏〕王 弼注,〔唐〕孔穎達疏,盧光明、李申整理:《周易正義》,臺北:

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宋〕胡 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 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武英殿聚 珍版叢書本。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收錄於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6》,南京:鳳 凰出版社,2007 年。

〔明〕馮夢龍:《太霞新奏》,收錄於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10》,南京:鳳 凰出版社,2007 年。

〔明〕馮夢龍:《山歌》,收錄於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10》,南京:鳳凰出 版社,2007 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 股份有限公司,2017 年,天許齋本。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 股份有限公司,,2015 年,兼善堂本。

〔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醒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 股份有限公司,,2015 年,葉敬池刊本。

〔明〕馮夢龍:《喻世名言》,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58 年,影印天 許齋本。

〔明〕馮夢龍:《情史》,長沙:岳麓書社有限責任公司,1986 年,清代芥子園 藏版本。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中央圖書館藏本。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 年,誦芬堂本。

姚春鵬譯注:《黃帝內經》,北京: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6 年,明顧從德翻刻 宋本。

姜 濤著:《管子新注》,濟南:齊魯書社,2006 年,涵芬樓影宋楊忱本。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 年。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臺北:野鵝出版社,1997 年。

王 穎等著,楊芳枝主編:《邊緣主體:性別與身份認同政治》,臺南:國立成 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7 年。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央 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 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有限公司,2001 年。

石曉楓:《狂歡之聲與冷酷之眼——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臺北:里仁書局,

2012 年。

伍 躍:《中國捐納制度與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年。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香港:八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2 年。

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 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 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 年。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社會消費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2007 年。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神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年。

林宜蓉:《中晚明文藝場域「狂士」身份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10 年。

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北京: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 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80 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年。

徐 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年。

夏志清:《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 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 年。

高洪興:《纏足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年。

高彥頤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新北:左岸文化出 版社,2007 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

郭英德:《明清文學史演講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

陸樹崙:《馮夢龍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 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

陳益源:《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1 年。

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臺北:聯 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 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

傅小凡:《晚明自我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有限公司,2001 年。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 年。

齊 浚:《持守與嬗變——明清社會思潮與人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2008 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 年。

楊 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年。

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臺 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 年。

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 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 年。

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 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年。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皇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 年。

劉永青:《情禮之間——論明清之際的禮學轉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

劉 果:《「三言」性別話語研究——以話本小說的文獻比堪為基礎》,北京:

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0 年。

顏健富:《從「身體」到「國體」——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臺北:國立臺 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年。

譚正璧:《三言兩拍的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到後經典敘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龔鵬程:《六經皆文——經學史/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 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2001 年。

〔日〕合山究著,蕭燕婉譯注:《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 年。

[日]溝口雄三著,龔 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曲折與展開》,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年。

〔日〕湯淺泰雄著,黃文宏譯注:《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新竹:國 立清華大學出版中心,2018 年。

[美]黃衛總(Martin W.Huang)著,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 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年。

[美]黃衛總(Martin W.Huang)著,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 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