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工具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7-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研究工具

圖 3-4 聊天室發言歷程示意圖

在該節課程之分組討論結束後,馬上令學習者具名填寫合作學習滿意度問卷,意 圖在了解學習者參與過分組討論後,其對於討論過程的滿意程度高低,以作為後續分 析之用。在討論結束後隔天,於早自習時間讓學習者育填寫考卷,以問答題方式回答 前一天分組討論任務之解答。意圖在了解學習者經過分組討論後,是否能回答討論任 務之問題,以確認其是否獲得良好的學習成效。

在完成兩次的分組討論任務與學習成效測驗後,於隔週的資訊教育課程中,令所 有學習者進行資訊能力的檢測,取得資訊能力檢測之分數後,與學習者之中文打字速 度進行相關度分析,意圖在確認中文打字速度並非與其資訊能力相關,可合理被採用 為唯一之分組因素。

網路、第一次接觸電腦的時間、最常使用網路的地點與平均每週使用電腦的時數等問 題;第二部分為「電腦技能認知」,共有五個操作型變數,詢問研究樣本是否認為自 己(1)具備電腦基本操作能力、(2)會英文輸入、(3)會中文輸入、(4)中文輸入速度快,

以及(5)具備基本網路操作能力(包括瀏覽網頁、使用電子郵件、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前兩部份之內容,主要是依據文獻探討 Bandura(1977)的社會認知理論與相關的實 證性研究,找出影響社交軟體使用能度之來源因數。問卷之第三部分為「社交軟體使 用態度」,共有三個操作型變數,其定義與說明如表 3-2,主要將變數分為同步社交軟 體(網路聊天)、非同步社交軟體(電子郵件)與非同步社交軟體(網路留言版),分 別詢問其使用此三類社交軟體之態度。問卷將非同步社交軟體分為電子郵件與網路留 言版,是因為其操作使用方式有較大分別,置於同一變數有認知上之疑慮。

本量表採個別的知覺填答,屬自陳式量表,計分方式採用 Likert 五等第量表法,

以學童熟悉、易懂的選擇題方式來作答。受試者根據每一題題項的描述,選出符合自 己感受選項,每一題皆有五個選項,「非常不同意」1 分、「不同意」2 分、「尚可」3 分、「同意」4 分、「非常同意」5 分的計分方式。

表 3-2 前導研究問卷「社交軟體使用態度」部份之變數操作型定義

變數 操作型定義

同步網路社交軟體使用態度 是否願意使用網路聊天、是否認為使用網路聊天對於 其生活與學業能帶來幫助、對於較多的網路聊天訊息 是否感受到迅速回應的壓力。

非同步網路社交軟體使用態度

(電子郵件)

是否願意使用電子郵件、是否認為使用電子郵件對於 其生活與學業能帶來幫助、對於較多的電子郵件訊息 是否感受到迅速回應的壓力。

非同步網路社交軟體使用態度

(網路留言版)

是否願意使用網路留言版、是否認為使用網路留言版 對於其生活與學業能帶來幫助、對於較多的網路留言 版訊息是否感受到迅速回應的壓力。

3.2.2 合作學習滿意度問卷

在兩週的電腦課程,小組討論之任務類型不同,因此兩週課程分別讓學習者填寫 合作學習滿意度問卷(附錄 B),調查學習者在該堂課進行之小組討論,所得到的滿 意度水準。問卷中所要探討的依變項,是依照羅家駿與蔡宗霖(2006)所提出之溝通 後變數(post-communication variables)與結果相關變數(outcome-result variables),

將分組討論效果分成兩個構面,前者為討論過程構面,包含朝向目標進展與參與自 由,後者是討論結果構面,包括結果滿意度與過程滿意度,依照變項操作化後的結果,

設計問卷。變數是依照溝通後變數與結果相關變數來加以定義,各變數的定義與操作 化說明如下:

1. 朝向目標進展:

指成員評估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致朝向目標進行的程度,本研究對

「朝向目標進展」 的衡量問項,以使用者感受到「討論熱烈程度」、「共識達成 效率」等做為衡量項目。

2. 參與自由度:

指當有念頭或意念浮現時,能夠說出來的機會。本研究對「參與自由度」的 衡量問項,以使用者感受到該系統讓他「是否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溝通的機 會多不多」等做為衡量項目。

3. 結果滿意度:

對會議產生的決策,是否感覺到有信心或滿意。本研究對「決策滿意度」的 衡量問項,以使用者感受到該系統對「最後決策的信心程度」、「最後決策的認同 程度」等做為衡量項目。

4. 過程滿意度:

對討論進行的整個過程,是否感到有效率與滿意。本研究對「過程滿意度」

的衡量問項,以使用者感受到該系統「有效率」、「很公平」等做為衡量項目。其 中,「對討論感覺混淆」與「很不滿意」為負向衡量問項。

衡量方法參考自張銘晃等人(1997)依 Smith and Vanecek(1988)、Green and Taber(1980) 、Petrovic and Krickl(1994)之研究所制定的問卷並依研究目的 加以修訂。問卷共分四部分 20 題,以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之 Likert 五點尺 度衡量。

3.2.3 學習成效判定

在小組進行討論任務後的第二天,進行測試以確認學習者之學習成效。本研究之 學習成效判定方式,是讓學習者依據電腦課程中所討論之任務,在考卷上填寫小組得 到之共識解答。智力型任務有正確解,依據學習者個人提出解答與小組提出共同解答 的狀況設計學習成效判定公式,詳列於表 3-3。

表 3-3 智力型任務學習成效判定公式

項目 代號 公式 說明

學習者個人提出之解答數

x x= x

1+ x2

學習者個人提出之正確解答數

x

1

學習個人個提出之錯誤解答數

x

2

學習者所屬小組提出之共同解答數 y

學習者所屬小組提出之正確解答數

y

1

學習者所屬小組提出之錯誤解答數

y

2

學習者個人的正確解答來自於小組討論的比率

x

1/ y

因為決策型任務不存在絕對正確的解答,因此以研究樣本的回答來自於小組討論 得到之共識解答的比率做為學習成效的判斷,學習成效判定公式詳列於表 3-4。

表 3-4 決策型任務學習成效判定公式

項目 代號 公式 說明

學習個人提出之解答數

x

學習者所屬小組提出之共同解答數 y

學習者個人的解答來自於小組討論的比率

x/ y

3.2.4 資訊能力檢測

為確認學習者之資訊能力與中文打字速度的關聯性,本研究在討論任務及學習成 效測試後,針對學習者進行資訊能力檢測,採用之檢測系統為「台南縣學生資訊檢測 網」(http://exam.tnc.edu.tw/ )題庫系統,該題庫系統為針對國中、小學生所設計,

意圖在測定學生所具備之資訊能力,其題庫操作畫面如圖 3-5。題庫的設計方式為將 所有題目分為新手級、高手級與玩家級三種難易度。檢測內容之指標如表 3-5,依據 其檢測能力計畫,認為國小學生畢業前應至少通過新手級檢測、國中學生畢業前應通 過玩家級檢測。因本研究之對象為國中七年級新生,因此檢測之題目難易度訂為新手 級。

圖 3-5 台南縣學生資訊檢測網題庫操作畫面示意圖

表 3-5 台南縣學生資訊檢測網題庫能力指標

階段 題目分級 能力指標

新手級 1. 瞭解電腦在人類生活,及各學習領域之應用。

2. 瞭解電腦使用相關的議題和倫理規範(如電腦病毒、安全性、複製 版權等)

3. 瞭解電腦教室(或教室電腦)的使用規範;熟悉視窗環境軟體操作。

4. 磁碟工具程式使用、電腦檔案管理、英文輸入與一種中文輸入。

5. 能找到合適的網站資源、圖書館資源,會檔案抓取。

國小

高手級 1. 能編輯中英文文稿,進行編輯、列印的設定,並能結合文字、圖畫、

藝術字等完成文稿的編輯。

2. 能利用繪圖軟體提供的工具創作並列印出作品。

3. 瞭解網路使用規範。

4. 會網路基本操作,參與社群討論(包括 BBS, email, www、ftp)等。

5. 能利用試算表提供的工具進行函數運算、統計圖表製作、展示。

國中 1. 瞭解多媒體電腦相關設備,以及圖形、影像、文字、動畫、語音的 整合應用。

2. 能利用簡報系統提供的工具編輯報告內容與設定播放的方式。

3. 能實作簡易資料庫以管理資訊。

4. 獨自或與同儕合作完成網頁的製作。

5. 瞭解電腦網路概念及其功能。

3.2.5 討論過程分析

為瞭解研究樣本於網路分組討論的過程,本研究參考黃政嘉(2007)之研究,將 研究樣本討論的對話記錄進行初步的分類,共分為討論任務相關討論(Task-related)、 社交訊息(Social)以及實驗操作相關訊息(Operation)等。討論任務相關討論包含 所有針對任務本身討論的對話,包括問題、解答、小組發展…等;社交訊息是針對不 在任務討論範疇內、並與實驗操作無關的對話,包括對組員打招呼、表情符號、情緒 用詞…等;實驗操作相關訊息則是組員對於實驗如何操作與進行的對話內容,包括詢 問討論如何使用網路聊天系統、小組討論得到的解答是否需要抄寫…等。

因社交訊息與實驗操作相關訊息,討論的小組並未從其中得到知識之交換,因此 本研究針對主題相關討論部份,以 IBIS 模式針對每個小組成員間的對話進行細部的 分析。IBIS 模式(Issue-based information system)是由 Kunz & Rittel(1970)所提出的,

是為了解決複雜的問題與計畫所設計的一個討論結構,經常使用在學生線上小組合作 學習,進行協同合作設計與分析。始於議題的開始,而後個人針對該議題(issue)的 解答(position)或主張(response)在討論的過程中相繼被提出,而這些被提出的解 答或主張便在成員的質(argument)下產生討論的互動行為(Liu & Tsai,2007)。因此,

為了瞭解小組成員的討論內容包含了什麼有意義的訊息,本研究擬透過學習者討論內 容進一步分析,而整個 IBIS 討論模式便能清楚的描繪學習者合作學習過程與架構。

本研究擬採 Kunz & Rittel(1970)所設計的 IBIS (圖 3-6 與表 3-6)討論模式來作 為數量化研究樣本討論內容之語意類型參考。如圖所示,討論的主要過程主要焦點在 議題、解答與質疑上。議題可由歸納(Generalizes)、專門化(Specializes)、取代原 來的問題(Replaces Questions)或是由成員所建議的解答或質疑中(Is-suggested-by)

而被提出,其表示於圖 3-6 中 Issue 的兩側箭頭。成員可以針對議題提出解答(Position)

或由提出的解答而得到新的議題,其表示於圖 3-6 中,連接於 Issue 與 Position 的雙 向箭頭。成員對解答可提出質疑(Argument),也許是抱持同意(Responds-to supports)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7-4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