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法以及深度訪談法進行分析,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亦稱為文獻探討法,其是針對與研究主題相關的資料作蒐集、呈現、

分析、解釋的工作,經由「文獻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方式,需將文獻資料之內涵及分 類加以說明,再對文獻資料分析的意義及特點進行分析。文獻分析雖為一種間接之研 究方法,然其在某些限度之內,可以藉此瞭解過去、重建過去、解釋現在、以及推測 將來,因此乃成為社會研究中廣泛被運用的研究方法(葉至誠、葉立誠,2001)。文獻 資料之範圍或來源大致有三種,(1)相關的科學研究報告、定期刊物及學術文章;(2) 類似的科學學說與理論;(3)一般論著、通俗典故、報紙法令等(楊國樞,1996 )。

因此,本研究首先將檢視公部門與私部門建立協力合作夥伴關係之重要理論及研 究文獻,並蒐集 CCTV 數位影音科技整合服務創新政策個案之相關資料,加以有系 統的整理與分析。而這些相關學術理論之探索,即是本研究案欲有效結合實務層面的 重要步驟。下列則為本研究文獻的主要資料來源:

1.書籍、期刊與論文:蒐集、整理與分析公私協力及政策網絡的中西文書籍、期刊論 文、研討會論文、論文集、專題研究報告、及學位論文等相關資訊。

2.政府資訊:參考新竹市警察局推動 CCTV 數位影音科技整合服務創新政策因而獲得 第三屆政府服務品質獎之相關政府出版品資訊。

3.報章雜誌、網站資料:參考與 CCTV 數位影音科技整合服務創新政策相關的報紙、

雜誌月刊以及網站資料等相關資訊。

透過文獻資料之彙整,了解公私協力與政策網絡之意涵,以作為論述之依據;並 藉由研究個案概況之說明,以瞭解個案的發展背景與現況,進而將理論與實務作結合。

(二)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係為蒐集特定個案調查的各種資料,對於特定個別調查者進行全面情 況之詳盡調查,使其能夠對個案調查的資料有初步之了解,進而分析內在特徵及關 聯,以達到對個案本質的認識(葉至誠、葉立誠,2001)。因此,個案研究法乃是在自 然實際的環境下,探討重要的研究議題,而其多半是用在探索較新、還未有許多人研 究過但卻重要的問題上,並期能從探索中歸納出理論,以提供相關議題運用的領域上。

因此,個案研究法有下列之研究特點(吳增基等,1998:117-118):

1. 對特定議題之調查研究較為具體、深入與細微,即對調查範圍作歷史研究,進行 詳細之過程分析,弄清事件的背景,進而具體且深入地把握個案之全貌。

2. 其目的主要不是用來說明所能代表之同類事務,而是為了瞭解及認識個案本身之 問題,因此其所得出之結論不能用來做總體推論,唯有通過各個個案之綜合研究,

才能從中推論出總體性結論。

3. 個案研究之特點亦表現在時間的調查與活動的安排上具有一定彈性,使致研究者 可採取方法也較多樣化,如觀察、訪問或文獻等形式,以便於研究者能靈活掌握。

故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針對研究之主題進行探索、描述及解析,將分析結果 加以彙整建立解釋及程序邏輯,並對個案內容探討其發展之概念、以及公部門與民間 私部門之協力關係等。

(三)深度訪談法

「訪談」係基於特定目的去拜訪他人,藉由對談方式而獲知受訪者對特定事項的 意見,因此訪談為一種研究性的交談,研究者透過口頭談話方式,從被研究者那裡搜 集第一手資料之研究方法。由於訪談可以親身接近受訪者,使受訪者得以用自身的語 言與觀點來表達其對問題之看法,因此透過提問與交談等語言間的交流,能比問卷調 查等其他質化研究方法更貼近資訊之真實性,此外,更因訪談法具有雙向溝通、提問 與回答內容靈活、可臨場隨機應變、受訪者適應性高、及外界條件具有可控制性等特 性,使致在訪問的過程中能獲得更大的靈活性與進行解釋的空間(阮綠茵,2007;陳 向明,2004)。基此,質性研究方法中的訪談法有下列之功能(陳向明,2004):

1.了解受訪者的所思所想,包括其價值觀、情感及行為規範等。

2.了解受訪者過去之生活經歷,及其耳聞目賭的有關事件,並進而了解受訪者對於這 些事件的意義解釋。

3.對研究對象獲得較為廣闊及整體性之看法,因而得以從多重角度來對事件進行較深 入之描述。

4.幫助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建立起人際關係,使致雙方關係由彼此陌生變成相互熟悉及 信任。

5.為研究提供指導,事先了解哪些問題可以進一步追問,哪些則為敏感問題。

6.使受訪者因被傾聽而感到更有力量,進而影響到自身文化之解釋與建構。

綜前所述,深度訪談方法雖不及問卷調查方法具有廣泛之代表性,但唯有透過深 度訪談才能得到較為深入之見解及討論。再者,透過面對面訪談,不僅有利於延伸相 關之研究問題,對於研究個案的實際發現也將較問卷調查法更為真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