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

本節介紹本研究的統計資料來源與概念操作,將細述使用資料,以及定義各 個變項,並且建構本文的研究架構。

壹、 資料來源

本研究共使用訪問時間點橫跨了2008 年 3 月至 2013 年 11 月的五筆資料,

其中三筆為陳陸輝教授主持之 2008 年「『臺灣認同的起源與政治效果』」、2009 年「臺灣民眾政治支持的研究:概念、測量與應用(2/3)」與 2012 年「臺灣民 意與兩岸關係」,另兩筆則為牛銘實教授主持的2012 年與 2013 年「兩岸關係和 國家安全」民意調查。此五筆資料的執行單位皆為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母體 以臺灣地區(不含金門、馬祖)年滿二十歲以上的成年人為電話訪問對象。抽樣 的方式係以最新年度「中華電信住宅部電話號碼簿」為母體清冊,以等距抽樣法 抽出電話樣本後,再以電腦選取亂數的方法,隨機修正最後二碼或四碼以求接觸 到所有可能未登錄電話的住宅用戶。在進行電話訪問時,當電話接通後再由訪員 按照(洪式)戶中抽樣的原則,抽出應受訪的對象。五次調查的概況如表3-1。

表 3-1 本研究電話訪問概況

調查日期 計畫名稱 計畫主持人 有效

樣本數 2008 年 03 月 「臺灣認同的起源與政治效果」之研究

陳陸輝

1,470 2009 年 10 月 臺灣民眾政治支持的研究:概念、測量與應用 1,210 2012 年 03 月 「臺灣民意與兩岸關係」 1,919 2012 年 10 月

「兩岸關係和國家安全民意調查」 牛銘實 1,075

2013 年 11 月 1,103

本研究期望能藉由2008 年至 2013 年的資料,完整追蹤與探析臺灣民意對於 兩岸經貿交流立場的變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接下來,本文將根據前一節的研究架構,將五筆資料依照依變數與自變數的 順序,說明變數的概念操作與測量方式,完整問卷題目與選項請參考附錄。

貳、 概念操作 一、 依變數:

(一) 臺灣人/中國人認同

臺灣人/中國人認同是臺灣民眾對於中國大陸情感的反應,也是觀察臺灣民 眾對於兩岸議題態度的重要面向。本研究使用的問卷題目為:「我們社會上,有 人說自己是『臺灣人』,也有人說自己是『中國人』,也有人說都是。請問您認為 自己是『臺灣人』、『中國人』,或者『都是』?」由於「中國人認同」的比例過 低,本研究將變項劃分為「臺灣人」、「都是與中國人」。

(二)統獨立場

統獨立場是臺灣重要的政治分歧,不僅形塑了臺灣內部的政治格局,也影響 臺灣對外的兩岸政策走向。本研究用以探究臺灣民眾統獨立場的問卷題目為:「關 於臺灣和大陸的關係,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看法:1.『儘快統一』 2.『儘快宣佈獨 立』 3.『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 4.『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 5.『維持 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 6.『永遠維持現狀』。請問您比較偏向哪一種?」

本研究將變項劃分為「傾向統一」、「維持現狀」與「傾向獨立」。

(三)兩岸經貿交流立場

2008 年馬英九總統上任後,大力推動兩岸交流,其中尤以日趨密切的兩岸 經貿往來最受矚目,而臺灣民眾對於經貿交流的態度是為本研究欲瞭解的焦點。

為能觀察臺灣民意的動態,本研究選擇:2008 年開放之前的預期階段、2009 年 開放期間的醞釀階段,以及2012 年、2013 年開放之後的發酵階段之五次民調。

由於調查母體相同,採用隨機抽樣,取得代表樣本,雖未達「定群追蹤研究」(panel

study)的控制,由於問題基本類似,故為「複次橫斷面調查」(repeated cross-section studies),能進行前後比較,考察民意變化。本研究採用的「兩岸經貿交流立場」

2009.10

有人說:「為了臺灣的經濟發展,我們應該

2013.11

由於調查委託單位的要求,2009 年調查對此變項的用語略有不同,但作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1.個人背景

個人的省籍、族群、統獨立場、政黨認同,被公認是影響臺灣民眾決定投票 對象與政策偏好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的第一組變數即為「個人背景」,其中 包括「省籍」與「政黨認同」兩個變項。

(1)省籍

省籍意指受訪者的原生身份(primordial identity),血緣、語言或行之有年的 文化習慣將形成「原生聯繫」(primordial ties),並產生強烈且無法抹滅的「情感 連結」(affective bonds),因此「省籍」往往是政治糾結之所在,與族群和國家認 同的爭議有所連結,是闡釋臺灣民主轉型與選舉政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王甫 昌 2008)。本研究所使用的調查資料,是以受訪者的父親省籍為依據,變項劃 分為「本省客家」、「本省閩南」、「大陸各省市」,其中本省閩南者,因為長久以 來的本省、外省之分,以及多項歷史傷痛,進而使其對中國的觀感較為負面。

(2)政黨認同

政黨傾向意指受訪者對政黨立場的認知、了解與認同,變項劃分為「泛藍」、

「泛綠」、「中立無傾向」。其中「中立無傾向」包括了沒有政黨認同的「純獨立 選民」(pure independents)與在實證調查中沒有表達政黨認同但又在訪員追問下而 透露有政黨偏好的「有政黨偏向的獨立選民」(independent leaners),而臺灣的政 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在年齡、教育程度、省籍、地理區域、政治興趣、政黨理念、

族群認同、統獨立場、總統施政滿意評價,以及對於臺灣未來前途評估等方面,

均具有顯著差異(吳重禮、許文賓 2003;王中天 2010)。而臺灣的泛藍與泛 綠兩大陣營,對於兩岸統獨與認同議題的立場鮮明,泛藍陣營對中國大陸較為親 近,泛綠陣營則對中國大陸抱持疏離的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2.認同與統獨

個人認同涉及其觀念利益,且「認同」一向是臺灣政治的重要議題,因為不 論是在兩岸關係或國內政治競爭,國家認同與身份認同2(Greenfeld 1992),一直 都是極為關鍵的議題。因此,第二組變數為「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獨立 場」兩個變項。

(1)臺灣人/中國人認同

由於「中國人」認同的比例過低,本研究將臺灣人/中國人認同的變項劃分 為「臺灣人」、「都是與中國人」,其中自我認同為臺灣人者,是有意識地排除雙 重認同與中國認同(吳玉山 2001),與中國認同感的區辨度高,對中國也較有 隔閡感。

(2)統獨立場

統獨立場意指受訪者對臺灣與大陸關係的看法,是臺灣最主要的政治分歧及 兩岸間最難解的爭議,臺灣民眾對於統獨議題的表態,既考量戰爭風險與磨合成 本等現實條件,卻又深受情感或理念因素的影響,被視為反映了個人的政治認同,

而「價值衝突」及「不確定性」也因此成為臺灣民眾統獨立場的重要特質,時常 使民眾陷入矛盾與兩難(耿曙等 2009;俞振華、林啟耀 2013)。「統獨立場」

變項劃分為「傾向統一」、「傾向獨立」、「維持現狀」,其中統獨立場傾向獨立者,

大多認同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視中國大陸為極大的威脅。

       

2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意指一群人在意識上有休戚與共的自覺,希望生活在同一個國度,以 確保彼此的共同福祉,其強調個體對政治共同體的歸屬,此歸屬包含血統、文化與政經制度等層 面。而身份認同則指一個人對於自己是誰,歸屬於哪個群體對象,而此群體可能是社區、團體、

族群、民族、國家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二) 理性利益

本研究將理性利益變項區分為利益評估、個人競爭能力兩類型:

1.「利益評估」

民眾對於特定政策所抱持的立場與其自我利益評估密切相關,因此,民眾評 估政府更加開放兩岸經貿後,臺灣整體經濟與個人家庭經濟是否獲利或受害的

「自評利益」,是否影響其對於兩岸經貿交流的態度,值得關注。本研究以為民 眾經過理性計算後,認為兩岸交流對其有利者將選擇開放,認為有害者則選擇緊 縮。

(1)臺灣整體經濟評估

「臺灣整體經濟評估」之問卷題目為2008 年的「如果政府完全開放兩岸經 貿,請問您認為臺灣的經濟情況會變得更好、更差,還是差不多?(1.更好;2.

更差;3.差不多。」,2009 年與 2012 年的「請問,您認為臺灣整體的經濟狀況,

有沒有因為馬英九總統的兩岸經貿政策而變好、變壞或是沒有改變?(1.變好;

2.沒有改變;3.變壞。)」本研究將此題排除遺漏值,並把受訪者之答案分為「變 得更差」、「差不多」、「變得更好」三類。

(2)個人家庭經濟評估

「個人家庭經濟評估」之問卷題目為2008 年的「如果政府完全開放兩岸經 貿,請問您認為您個人的經濟情況會變得更好、更差,還是差不多?(1.更好;

2.更差;3.差不多。)」,2009 年與 2012 年的「請問,您認為您家裡的經濟狀況,

有沒有因為馬英九總統的兩岸經貿政策而變好、變壞或是沒有改變?(1.變好;

2.沒有改變;3.變壞。)」,本研究將此題排除遺漏值,並把受訪者之答案分為「變 得更差」、「差不多」、「變得更好」三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3)與大陸貿易對臺灣經濟的幫助

「與大陸貿易對臺灣經濟的幫助」之問卷題目為「請問您認為和中國大陸做 生意對臺灣的經濟發展有沒有幫助?(1.完全沒有幫助;2.沒有幫助;3.有幫助;

4.非常有幫助)」,本研究將此題排除遺漏值,並把受訪者之答案分為「沒幫助」、

「有幫助」二類。

2.「個人競爭能力」

除卻上述與個人認同相關的觀念利益,物質利益往往更是決定個人思維的關 鍵,而由自由貿易與政治支持的既有研究可知,競爭能力是影響個人傾向貿易開 放或緊縮立場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的第二組理性變項即為「個人競爭能力」, 包括了「所處區域」、「職業類別」、「年齡」、「教育程度」四個變項。

(1)所處區域

臺灣於2008 年正式確立國土規劃北中南東四大區塊,建構北、中、南三大 都會,並配合其區域性產業發展政策,分別施以適當的照顧。這正突顯臺灣各地 區確實因主力產業有別而各有不同的經濟利益(耿曙、陳陸輝 2003)。而不同 的經濟利益長久以來都被視為是影響政治聯盟與貿易政策的關鍵因素。因此,本 研究將受訪者所處區域劃分為,「北部」3、「中部」4、「南部」5、「東部」6。南 部較以初級產業為主,且向來是泛綠陣營的重要陣地,因此,居住南部者較向緊

臺灣於2008 年正式確立國土規劃北中南東四大區塊,建構北、中、南三大 都會,並配合其區域性產業發展政策,分別施以適當的照顧。這正突顯臺灣各地 區確實因主力產業有別而各有不同的經濟利益(耿曙、陳陸輝 2003)。而不同 的經濟利益長久以來都被視為是影響政治聯盟與貿易政策的關鍵因素。因此,本 研究將受訪者所處區域劃分為,「北部」3、「中部」4、「南部」5、「東部」6。南 部較以初級產業為主,且向來是泛綠陣營的重要陣地,因此,居住南部者較向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