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省思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初次見到數學咖啡館發起人是在核心小組進行概念為本探究策略工作坊的中 午休息時間,發起人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個明明看似年長,卻還是自稱自己是一 位年輕人的熱情教師,之所以用熱情來形容,是因為當研究者說明來意之後,發 起人竟不加思索立馬回應一句:「沒問題!看您需要我怎麼幫忙請盡量說,不用 客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想形容的就是研究者當 時內心的感動吧!

在蒐集文件資料,與小組成員們進行訪談,或是從旁觀察數咖團隊的過程 中,研究者慢慢能夠體會為何數咖團隊的凝聚力可以這麼地強,其原因就在於數 咖最重要理念:分享1 得到 N,互助共好的奉茶精神,憑藉著這股無私的奉茶精 神將大家的心凝聚起來,當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願意一起為共同的目標來努力 時,所展現出來的力量就會變得十分強大而具有正向影響力。研究者最後一次觀 察數咖團隊適逢小組成員們在進行概念為本探究策略工作坊的成果發表會,與會 人員除了陳佩英教授與愛思客團隊外,更包括了部長、署長、數學系教授等教育 相關專業人士,陣容浩大,看著成員們個個輪番上陣,態度從容地將自己這段日 子來努力的成果分享給與會來賓,那種謹慎卻充滿自信的神情讓人感動,「台上 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研究者從旁觀察數咖團隊數個月,深知成員們能有這高 水準的好表現絕非偶然,而是來自於背後極其用心、扎實的訓練。

事實上,在研究的過程中,數咖成員們對數學教育熱心奉獻的精神一直令研 究者頗為震撼也由衷佩服,從而讓研究者體悟到身為一名教師,必須秉著初為人 師的教學信念,持續為自我的專業發展來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擁有熱誠的敬業 精神與態度,否則將淪為一名缺乏教學熱忱、不受人敬重的教書匠。可以和數學 咖啡舘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多位夥伴結識,除了讓研究者學到數學教育相關的專 業知識與策略技巧,更難能可貴的是從中獲得了許多正面的能量,而這也是此次 研究帶給研究者最大的收穫。

123

如同數咖夥伴們的期許:「我們約好,一定要讓自己的教,學生的學,充滿 自由的探究,看見更開闊的教與學,讓孩子以強項為本,找到自己學習的北極 星!」我相信,數學咖啡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一定會秉持著互助共好的奉茶精 神,朝此目標來邁進。

12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中華資訊素養協會(2014,6)。臺灣 2012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結果摘 要。取自http://www.cila.org.tw/?p=2858

史美瑤(2012)。21 世紀的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師發展。評鑑 雙月刊,36。取自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2/03/01/5570.aspx 江健志(2013)。國中國文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吳百祿(2009)。精進教師教學能力:從教師領導談起。教育研究月刊,

182,16-26。

吳采陵、掌慶維(2017)。中學體育教師之理解式教學專業發展—專業學習社群 的支持。臺灣運動教育學報,12(1),17-38。

吳明隆(編)( 2001 )。教學行動研究導論。臺北市:五南。

吳依純(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建構歷程之個案研究:以互動式電子白板 導入五年級數學科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 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臺南市。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Jean McNiff, Pamela Lomax, Jack Whitehead 著行 動硏究 : 生活實踐家的硏究錦囊。臺北市:揚智文化。

吳清山(2011)。從教師MP3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營造,教師天地,

169,12-19。

李子建 ( 2006 ) 。前言:教師領導、專業學習社群和夥伴協作。基礎教育學 報,15(2),1-38。

125

李爭宜(2014)。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與教師專業發展之 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視導與評鑑研究所,

屏東縣。

李國偉、黃文璋、楊德清、劉柏宏(2013)。教育部提昇國民素養實施方案─數學 素養研究計畫結案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李美穗(2013)。新北市國小數學教師專業發展方案之設計與實施研究(未出版 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李惠瓊(2008)。屏東縣國中數學科教師專業發展與知識分享之需求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李源順、林福來(1998)。校內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互動模式。師大學報:科學 教育類,43(2),1-23。

汪蕙芳(200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關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志成(2009)。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鑑之省思與前瞻。教育研究月刊,178,47-57。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市:麗文。

林進材(2008)。教學評鑑理論與實施。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福來、單維彰、李源順、鄭章華(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數學領域綱要 內容之前導研究研究報告。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施心梅(2010)。台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新北市。

侯仲宸(2015)。臺北市高中英文科跨校專業學習社群教師領導實踐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126

陳怡君(2013)。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與 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 所,屏東縣。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 育,60(3),68-88。

陳佩英(2012)。教師專業發展的第四條路:學習社群實踐的理論轉化。載於中 國教育學會(主編),2020 教育願景(頁 307-358)。臺北市:學富文化。

陳佩英、卯靜儒、鄭毓瓊(2014)。履冰行遠:網絡學習社群的課程協作經驗探 究。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5),61-72。

陳佳萍、王瑞壎(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探究:以學校文化發展為例。教 育研究月刊,208,97-112。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棟樑、黃明一、周瓊瑤(2017)。台中市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 究。管理資訊計算,6(特刊 1),34-43。

連安青(2011)。經營數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國立東華大學附小國數社為 例。教育研究月刊,201,49-60。

孫志麟(2004)。教師專業成長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 報,16(1),229-252。

孫志麟 (2010) 。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雙月刊,

69,138-158。

郭妍玲(2014)。高雄市國中校長課程教學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 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高雄市。

郭進隆(譯)(2004)。Peter Senge 著第五項修練 : 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 北市:天下文化。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12)。魅力型領導理論 Charismatic Leadership

127

Theory。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214/

教育家部落格(2018,9)。數咖教師研習:打開被恐懼關閉的數學腦。取自 https://teachersblog.edu.tw/23/1587

教育部(2009a)。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 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b,4)。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方案。取自

https://depart.moe.edu.tw/ED2600/cp.aspx?n=0723925ABB92D9E4&s=4061A3F 0B105B5AE

教育部(2014,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8,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 學校─數學領域。取自 https://www.k12ea.gov.tw/files/class_schema/課綱/12-數 學/12-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 學領域.pdf

梁有義(2008)。數學學習領域小組團隊運作與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 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許家驊(2017)。臺灣教師專業發展政策下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成運作實施內 容、可能困難與因應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0),1-9。

張文慈(2011)。國小數學教師專業標準與專業發展需求。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 發展期刊,4(2),1-20。

張素貞(2004)。接軌-課程、教學、評鑑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2010)。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同路偕行、攜手 合作、關注學習、師生雙贏。教師天地,169,20-26。

張雅鈺(2013)。高中體育教師跨校專業學習社群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 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89。

128

張德銳、簡賢昌、丁一顧(2006)。中小學優秀校長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教 育政策論壇,9(1),149-176。

郭妍玲(2014)。高雄市國中校長課程教學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教師 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高雄市。

黃彥博(2017)。校長服務領導策略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中之實踐-以一所臺北市 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研究 所,臺北市。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2000,12)。成人教育 Adult Education 。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844/?index=6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葉乃靜(2012,10)。質性研究。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06/

溫世仁文教基金會(2019,7)。數學咖啡館:翻轉台灣數學教育——彭甫堅。取 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B4MFOCt3CI

溫世仁文教基金會(2019,7)。數學咖啡館:翻轉台灣數學教育——彭甫堅。取 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B4MFOCt3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