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方法
壹、研究流程
依據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探討有關垃圾收費制度的相關理論,以作為本研究的 理論基礎,繼而探討臺北縣土城市之實施經驗,以了解實施隨袋徵收的優缺點,再就 臺北縣土城市垃圾清理現況及現行垃圾費收費方式加以探討,並檢視相關之行政組織 與法令規章,以評估臺北縣全面實施隨袋徵收的可行性,進而經由深度訪談了解各相 關人員看法,發現可能待解決的問題,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本研究之流程如圖 1-1 所示。
研究目的
政策執行與垃圾處理費制度之 文獻與理論基礎探討
個案研究 臺北縣土城市實施 隨袋徵收之執行現況
訪談對象選定
深度訪談調查 相似個案個案比較分析
訪談大綱之研擬
資料彙整分析
結論與建議 研究動機
圖 1- 1 研究流程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擬採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及深度訪談法進行實證之研究。茲分述如下:
一、文獻分析法:
所謂文獻分析法即次級資料分析法,係歸納過去的研究,並以符合邏輯的方式與 報告目的相結合,在本研究中,希望藉由相關資料的蒐集、整理與歸納,探討政策執 行與環境管制政策、垃圾收費與隨袋徵收理論之相關研究,透過專業書籍、期刊、報 章雜誌、碩士論文、環保主管機關的調查報告、研究機構研究報告等相關資料來源之 分析,以建構垃圾清運政策的立論基礎;另外以臺北縣環保局和土城市公所有關垃圾 清運政策的官方文件資料,以瞭解並分析土城市垃圾清運政策執行的動態過程,加以 歸納整理並分析探討,以充分了解與本研究有關之問題,並應用其研究結果與實證分 析,建構「隨袋徵收」的理論基礎以及驗證本研究的問題與目的。
二、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是經驗性的調查研究方法,透過質化方法所獲取的資料運用於個案研究 中,進行社會現象的分析;亦即從生態的觀點對個別政策問題之背景、解決方案,及 後果等,進行深入分析探討,以獲致解決某項特殊政策問題的共同知識。本研究係以 臺北縣土城市為對象,探討其實施隨袋徵收政策的推動過程及遭遇的困難,並針對其 優缺點及待決問題,提出政策建議與檢討,以提供相關政府機關推行隨袋徵收政策時 之參考。
三、深度訪談法:
由於目前國內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之縣市,已有臺北市、臺中縣石岡鄉、臺北縣 (深坑、八里、石碇、鶯歌、永和、土城)等,而且實施的成效亦受到各界的肯定,但 為何其他縣市或地方鄉鎮市公所仍裹足不前遲遲不敢推動,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害怕民 眾不支持而影響選票。其實,臺北縣政府環境保護局為瞭解居住於臺北縣所轄之 10 個縣轄市居民,委託民間民意調查公司對於「垃圾少收一天政策」、「縮減垃圾清運路 線政策」、「隨袋徵收政策」等 3 項政策之看法,其中希望藉本調查之研究結果,瞭解
民眾對於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的看法;民眾對「隨袋徵收」政策之看法方面,在 未問及其他隨袋徵收政策相關議題的情況下,有 41.4%表示願意配合隨袋徵收政策的 實施,55.4%表示不願意。而詢問有關垃圾清除處理費的題項發現,有近七成的民眾 知道垃圾清除處理費是從自來水費徵收(69.8%),但卻有高達 95.0%的民眾不知道 垃圾清除處理費在自來水費中的佔比,而經詢問對於可減少附徵垃圾清除處理費的隨 袋徵收政策贊成度,則有 58.4%的民眾表示贊成。亦顯示民眾在認知隨袋徵收政策帶 來利基的情況下,對於政策的認同度確實會有相當程度的提升。
即使有相當的證據顯示大多數民眾贊成依垃圾量多寡徵收垃圾清理費且支持實 施垃圾費隨袋徵收之制度,但是政府部門仍無法全面推動該政策,原因在於仍須考量 地方首長之執行意願、財政是否充足、垃圾清理特性、環保人力機具資源是否足夠等 主、客觀因素,才可實施及推動成功。
為補充目前相關調查資料的不足之處,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作為 資料蒐集的主要方法,係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對特定議題深入探問的方式來進 行訪談,訪談對象係採有深度的『立意』抽樣,著重樣本對資訊的豐富內涵,並以能 提供「深度」和「多元社會實狀之廣度」資料為標準。因此,本研究選擇與臺北縣土 城市實施隨袋徵收政策相關之制定、規劃與執行人員進行面談,經由深度訪談所獲得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以了解臺北縣土城市實施隨袋徵收政策的推動過程及遭遇的困難 為何。本研究擬定深度訪談對象包括:臺北縣環境保護局局長及環境衛生管理科科 長,環保局長為該政策最高執行首長,不論對政策制定與執行皆有通盤瞭解;環境衛 生管理科負責該政策的規劃、宣導、執行評估…等業務,該科科長亦為清楚該政策執 行過程之重要主管;土城市民代表為該政策實施具有預算的同意權及執行過程及結果 之政策監督權;里長為該政策實施宣導期、執行期重要的政策配合人員,對於里民的 意見較有直接的感受;清潔隊員為該政策實施第一線執行參與人員對於執行過程有切 身的感受及最後則是具有代表性身分之基層環保志工。
本研究擬定深度訪談對象一覽表如下表 1-2 所示:
表 1- 2 受訪者之基本資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