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示寂涅槃

在文檔中 永明延壽 (頁 34-38)

後引真詮,成其圓信。」54所立之三章分別是:標宗章(為 立大旨)、問答章(為決疑情)與引證章(為堅信力)。 2. 另一代表作為《萬善同歸集》,此書多論禪定與念佛各有

其功,不可單執一門以為究竟,其卷上有論曰:「如坐禪 昏昧,須起行道念佛,或志誠洗懺,以除重障,策發身 心,不可確執一門以為究竟。」55故後人常以此書為禪淨 合一之作。

3. 深受高麗國王所敬重,遣使贈物,且道播海外。

延壽大師之著作,若依文《智覺禪師自行錄》所載「總一 百九十七卷」,如是之著作量着實驚人,唯其中許多書目已無從得 知。但今僅依現存之資料,亦能看出其一生讀書多、立著亦勤勉。

其心態趨向於包容、融合,於各宗經論採會歸方式,着重於彼此 之會通融貫,將彼此之差異以「心」而折中。佛學傳衍至唐代,

是各宗派、各經論發展之高峰,待延壽大師之出現,其所代表之 意義,可謂是佛學之一大集成者,冉雲華先生稱其為:「正合乎世 界哲學思想的大潮流──多樣模式的一元論。」56

以開寶八年乙亥,終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七。

葬於大慈山,樹亭誌焉。57

另據《傳燈錄.延壽傳》所載:

以開寶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時焚香告眾,跏 趺而亡。明年正月六日塔於大慈山,壽七十二,臘四十二。

太宗皇帝賜額曰壽寧禪院。58

宋.志磐《佛祖統紀.延壽傳》有一段延壽大師示寂後之傳 說記載:

師既亡,起塔山中。有僧來自臨川曰:我病中入冥,得放 還,見殿室有僧像,閻羅王自來頂拜。我問此像何人?主 吏曰:杭州壽禪師也,聞已於西方上品受生,王敬其人,

故於此禮耳!崇寧中追諡宗照禪師。59

宋.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延壽傳》所載與《佛祖統記》

之內容相仿,唯差異是:

既坐化,焚畢為一塔,有僧每日遶塔禮拜,人問其故,僧

57 大正 50.887 中。

58 大正 51.422 上。

59 大正 49.265 上。

云:我撫州僧也,因病至陰符……我聞之故,特發心來此 遶塔作拜。以此見,精修西方者,為陰府所重。60

元.普度《廬山蓮宗寶鑑.延壽傳》載:

臨終預知時空,殊勝甚多,荼毘舍利鱗砌於身。61

有關延壽大師示寂涅槃之說,約可了解為:

1. 延壽大師之卒年詳載為:開寶八年乙亥十二月二十六日,

相當於公元九七六年一月二十九日,62示寂於永明寺。

2. 於開寶九年正月六日,將其舍利塔於大慈山,宋太宗賜額 曰「壽寧禪院」。

3. 有關法臘不同之記載,依《宋高僧傳》較為可信。63依法 臘三十七計算,其受具足戒當在公元九三九年,時年三十 六歲。

4. 於宋徽宗崇寧中,追諡為宗照禪師。

5. 淨土宗為彰顯師精修西方之殊勝功德,有師已上生上品等 傳說流佈。

延壽大師一生活動之年為公元九0四至九七六年,正值晚 唐、五代以至宋初。就佛學發展而言,唐至宋初可謂是禪宗之天 下,尤以惠能大師後之五家傳燈,更使禪宗有獨秀之勢。除禪宗

60 大正 47.268 中~下。

61 大正 47.325 中。

62 參見同注 16,頁 62。

63 參見同注 16,頁 40。

外,唐代之佛學可謂煥然多采,天台、華嚴、唯識、淨土等宗,

在此時皆有興盛之發展。唯因中國人好圓融與簡易之心態,使本 擁有濃厚分析性理論之天台、華嚴與唯識宗,相較於禪宗,則信 仰承繼之人才較少。然由教禪之爭,或可看出各宗派、各經論間,

皆有各為其所力主之思想核心而爭位之心態,此或為紛然多采思 想發展中所必經之歷程,唯經此階段,才能予各思想之價值判斷 與定位。而宗密(780~841)之出現,其「教禪一致」之主張,

會禪三宗與教三家,64不但有意調和佛教內部之紛爭,更有將佛 教思想融會之用意。延壽大師雖值晚唐政治分裂之局,幸在吳越

(都:今浙江杭州)偏安之下,得受王室敬重,而其一生之主要 活動範圍亦多在吳越一帶。由於王室之鼎助,使得佛法能興揚不 衰;再加上延壽大師一生苦行自勵、精進修持、博學著作、傳法 授戒等,更促使佛學雖在政治紛局之下仍然稱揚當世,並傳播海 外。而代表延壽大師之重要普會思想──「一心」,除是因應佛教 內部發展之所致外,或在紛亂之政局中,亦有要求一統之心態,

則延壽之一心思想,更可謂是具時代之大意義。

64 見拙著《宗密教禪一致思想之形成與影響》,1995 年 6 月,輔仁大學中國文 學系博士論文。

在文檔中 永明延壽 (頁 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