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自然科學素養評量架構

圖 4:科學素養評量架構

科學素養評量著重於學習內容(探究內容)與學習表現(探究方法)的結 合,並於生活情境中作問題解決。探究的內容可以是經驗的數據、既有的科學 知識或理論,或是異例,而問題解決區分為辨認議題、解釋現象、運用證據等 三大類。本架構進一步將科學探究方法分為歸納的、演繹的以及批判多元的探 究方法。歸納法主要強調透過一系列觀察對事物(經驗數據或既有的科學知 識)進行類推,常見的基本能力包含分類、比較、看出規律性、事物間的關係 或趨勢。演繹法則是基於既有的科學知識、假設或理論,透過邏輯,對現象進 行解釋或是預測。批判法則是強調對於事物進行客觀的分析與反思,不斷地透 過正向的邏輯檢驗和尋找反例來挑戰預設的前提。

23

(二) 自然科學素養評量範例試題 題目名稱 蓋斑鬥魚

情境範疇 地區-環境生態

題幹 蓋斑鬥魚原產於東亞各國,生活於水流平緩處。這種環境 恰好也是蚊子的繁殖地。一隻野生蓋斑鬥魚一天可捕食 300 隻 孑孓,因此對於防治病媒蚊有很大的效果。蓋斑鬥魚很容易飼 養,最佳生長的水溫範圍約為攝氏 20 度到 27 度,但仍可存活 在攝氏 4 度到攝氏 38 度的水溫中。蓋斑鬥魚的繁殖行為很有 趣,過程如下:

1. 在繁殖時,成熟的雄蓋斑鬥魚會在水面上吐泡泡,築 成「泡巢」。

2. 在雌魚排卵後,雄魚排出精子使卵受精。隨後,雄魚 將卵含在口中,吐到泡巢上固定。

3. 雄魚負責守護泡巢及受精卵,並且不斷地補強泡巢。

4. 卵孵出幼魚後,雄魚持續照顧幼魚,直到幼魚可自行 游開覓食為止。

取材說明 本試題改寫自:1. 維基百科-蓋斑鬥魚 http://zh.wikipedia.org/ ; 2. 王湘瑜等,2006,科學教育月刊 294:23-33

24

問題一 大仁準備了 12 組飼育容器,編號 1 至 12 號。每一個飼育容器 中放入一對雌魚和雄魚。1 至 4 號飼育容器水溫控制在 20℃。5 至 8 號飼育容器水溫控制在 25℃。9 至 12 號飼育容器水溫控制 在 30℃。大仁每天觀察紀錄雄魚吐泡巢次數。實驗結果呈現如 下圖:

請問這個實驗是在探討什麼問題?

答案(評 分準則)

編碼 1:下列類型之一的正確答案

(1) 學生寫出「水溫是否影響雄鬥魚的繁殖行為?」這一類答案 指出題目所描述的方法可用來探討因果關係。答案提及到

「水溫」、「雄魚」(或「鬥魚」或「臺灣鬥魚」)、「繁殖」

(或「吐泡巢次數」)。答案可使用疑問句,也可使用直述句 描述實驗目的,但不應直接陳述實驗的結果。

(2) 學生寫出「水溫是否和雄鬥魚的繁殖行為有關?」這一類答 案指出兩個變項間的相關關係,而非因果關係。

(3) 其他正確答案

編碼 0:錯誤、不明確或是無關答案。如

(1) 學生直接陳述實驗結果,如「溫度越高、雄魚吐泡巢次數越 多」。

(2) 探討鬥魚適合的繁殖環境(不明確)。 核心素養 自主行動-系統性思考與解決問題

評量架構 問題解決:■辨識議題、□解釋現象、□運用證據 探究內容:■經驗數據、□科學理論、□異例 探究過程:□歸納、■演繹、□批判

學習內容 INe-Ⅲ-12:生物的分布和習性,會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環境改 變也會影響生存於其中的生物種類。

學習表現 po-Ⅳ-2:能辨別適合科學探究或適合以科學方式尋求解決的問 題(或假說),並能依據觀察、蒐集資料、閱讀、思考、討論 等,提出適宜探究之問題。

25

試題概念 與分析

本題要求學生運用演繹思考針對實驗的數據進行科學問題的辨 識。

問題二 大仁同時記錄了蓋斑鬥魚雌魚的產卵次數。他將平均每一條雄 魚和雌魚繁殖行為出現的次數呈現如下圖。

下列那一項是依據上圖資料所能得到的結論?請選擇對的答 案。

A. 在 20℃的水溫下,雄魚活力會降低而雌魚會死亡

B. 在 30℃的水溫下,雄魚和雌魚的繁殖次數較 25℃及 20℃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