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接受相關理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8-4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科技接受相關理論

有關科技使用行為之相關理論,主要有源自社會心理學且廣泛應用在解釋人類行 為的「理性行動理論」(TRA)、Ajzen(1985)延伸理性行動理論建立更完整的「計劃 行為理論」(TPB)、以及最為廣泛探討個人在資訊科技的使用行為的「科技接受模式」

式(TAM),這些理論均適合從使用者觀點出發,探討使用者對科技之接受度,並都具 有良好之解釋與預測能力。以下依序分別敘述。

一、理性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

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是由Fishbein 和Ajzen (1975)所提 出,理論基礎源自於社會心理學,主要應用於探討行為意願之研究。理性行為理論 (TRA)指出個人實際的行為(Behavior)可從行為意願(Intention)來加以預測,而行為意 願則是受到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與主觀規範(Subject Norm)的影響。TRA 主要有兩個假設前提:

1. 個人從事行為時,是在出於自願的情形下。

2. 個人在決定從事行為時,是出於理性的考量。

理性行為理論最主要是用來預測和瞭解人類的行為。Fishbein 和Ajzen認為,個 人的行為意願將決定於他的實際行為;個人的行為態度與外在的主觀規範會共同影響 行為意願;個人行為態度則是受到一些外部變數影響,這些外部變數主要為個人對某 一特定行為的想法或評價,亦即為信念。因此,針對在理性行為理論中的一些概念,

分述如下:

(一)行為意願

行為意願(Behavior Intention, BI)是指個人從事某項特定行為之意願強度(Ajzen &

Fishbein, 1975)。根據Ajzen and Fishbein (1975)主張,個人的行為意願(BI)是影響實際 行為的主要因素。因此,行為意願即表示當個人想從事某項特定行為的主觀機率,當 個人的行為意願愈強,則進行某項特定行為的機會尌愈大;反之,則愈小。Ajzen and Fishbein(1975)也指出,影響行為意願最主要的決定因素為行為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A)與主觀規範(Subject Normal, SN)。

(二)態度

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A)是指個人從事某項特定行為的正面或負面的 感受(Ajzen & Fishbein, 1975)。因此,當個人對於行為態度愈趨於正向時,則個人對 執行該行為的意願將愈高。態度是由行為信念(Behavior Belief)與結果評估(Outcome Evaluate)交互影響所構成的衡量因素。所謂行為信念:個人認知到某特定行為易於進 行的程度。所謂結果評估:係指個人認知到某特定行為易於進行的重要程度。

(三)主觀規範

主觀規範(Subject Normal, SN)是指個人在從事某特定行為時,所受到社會壓力的 影響程度(Ajzen & Fishbein, 1975)。簡而言之,主觀規範是指個人在從事某項特定行 為時,一些重要他人或團體認為當事人是否該執行此項行為的意見或看法。主觀規範 是由規範信念(Normative Belief, NB)與遵從動機(Motivation to Comply, MC)交互影響 所構成的衡量因素。而所謂規範信念(NB)是指個人認知到重要他人或團體認為個人自 我是否應該採取某特定行為的壓力程度。遵從動機(MC)係指個人在決定是否採取某 項特定行為時,對於重要他人或團體所抱持想法的順從意願程度。

從資訊系統的觀點來看,理性行為理論強調:影響行為意願(Intention)的因素,

多經由行為態度(A)與主觀規範(SN)所引起的。因此,其它影響行為的外在變數 (external variables)皆透過態度與主觀規範間接影響行為意願(Davis et al.,1989)。

行為意願是最直接之決定各行為之因素,行為意願尌是指個人想從事某種行為的 主觀機率,當一個人的行為意願愈強,嘗詴某種行為的機率尌愈大,而其他可能影響 行為的因素,都是透過意願而間接影響行為。行為態度與主觀規範是兩個決定行為意 願最主要的因素。行為意願是指個人在表現特定行為時所展現出來的意願強度,行為

態度是指個人在表現特定行為時所擁有的正面或是負面的感覺,當個人對於行為的態 度愈正面,則行為意願越高。主觀規範是指對一特定行為,認為當事人應該做或是不 做的看法,當個體所感受到主觀規範的影響愈正向,則行為意願越高,行為態度與主 觀規範兩者有交互影響的關係。

總而言之,理性行為理論是研究個體一般行為的理論模式,並未具體說明針對何 種特定的行為,雖然它可以應用的範圍很廣泛,但是並沒有特別針對某一行為,尤其 是資訊科技的行為,因此,當我們在研究資訊科技相關議題時,對行為的解釋及預測 仍有許多不足之處(Davis et al.,1989)。

其理論模式如圖 2-3。TRA 認為,人類經常是相當理性的,並且有系統地使用合 適的資訊(Fishbein and Ajzen, 1975),如圖 3 所示。

圖 3 理性行為理論架構圖

Note. From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by Ajzen &

Fishbein, 1980;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二、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是Ajzen(1985、1991)是針對理性 行為理論(TRA)加以延伸(Ajzen & Fishbein,1980;Fishbein & Ajzen,1975),認為個人的 行為具有控制自我意志力之能力,也尌是個人基於自由意志可以完全決定是否要執行 某行為。

行為態度 行為信念

與評價

規範信念 與動機

主觀規範

行為意願 實際行為

。當個人從事某項行為時,如果行為意願很高,則表示愈有可能從事此項行為;反 之,如個人的行為意願很低時,則從事此項行為的可能性很低。個人的行為意願除了 受到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外,同時還受到個體的行為態度與主觀規範的影響。態度是 指個體從事某項行為的內在感受。主觀規範是指受到社會因素的一種影響,當個體決 定是否要從事某項行為時,除了會考量本身的因素之外,他人對個體從事某項行為時 抱持是「正向」或「負向」的態度時,亦會影響個體從事某項行為的意願。計劃行為 理論(TPB)是在理性行為理論中加入第三個「知覺行為控制」變數。在觀察行為意向 時,「態度」、「主觀性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三個因素皆會影響個人行為意向,

進而影響其行為。「知覺行為控制」反應個人過去的經驗和未來預期的阻礙,而影響

「知覺行為控制」則包括了內在及外在兩大因素。

內在因素包含:個人差異、資訊技術與能力、個人意志力、情緒及記憶力等項目。

其中有些可以靠訓練及經驗來加以改變,例如加強技能方面的訓練。相反的,若是情 緒或處於壓力環境之應變能力,則較能控制及改變。

外在因素包括:時間、機會與他人的協助,外在因素的影響通常只導致行為意向 的暫時變化。它可以經由時間或環境的改變,或經由策略性的轉換而重新產生新的行 為意圖。

個人意志的控制程度會受到以上內外因素影響,所以大部分行為仍具有不確定 性,因此Ajzen延伸理性行為理論,提出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計劃行為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意向會受到以下三項因素影響:

1. 對該行為所抱持的態度(Attitude) 2. 主觀認知的規範(Subjective Norms)

3. 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態度與主觀規範愈正向且知覺行為控制愈強,行為意念尌愈強。與理性行為理論 相同,計劃行為理論亦是一般化模式,在應用時必頇考量外在的環境因素來引出適當 的、不同的想法,以決定態度、主觀認定的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等三個因素。其理論 模式如圖4:

圖 4 計畫行為理論架構圖

Note. From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by Ajzen &

Fishbein, 1980;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三、科技接受模式

與 Ajzen 的 理 性 行 動 理 論 (T heor y o f Reasoned Act io n, TRA) 發 展 來 。 近幾年來以科技接受模式,最受到國際間的重視,主要是因為此模式只應用了兩個變 項:「有用性」與「易用性」

TRA 理 論 認 為 人 類 經 常 是 相 當 理 性 並 且 有 系 統 地 使 用 合 適 的 資 訊 (Fishbe in & Ajzen,1975)。根 據 TRA 理 論, 一 個 人 從 事 特 定 行 為 ( behavior)乃 是 取 決 於 執 行 這 種 行 為 的 行 為 意 圖 ( int ent ion)。行 為 意 圖 則 被 個 人 的 態 度 (attitude)及 主 觀 規 範 (subject ive nor m) 所 共 同 決 定 。 態 度 則 是 指 個 人 對 於 某 一 特 定 行 為 的 正 負 面 情 感 , 行 為 意 圖 反 映 了 個 人 對 於 從 事 某 項 行 為 的 意 願 (Fishbe in and Ajzen,1975) 。

(一)科技接受模式理論內容

Davis 以理性行動理論 (Fishbein & Ajzen,1975;Ajzen & Fishbein,1980)為基礎,

提出科技接受模式,用以探討使用者對資訊系統的接受度。TAM 理論指出,「實際 使用」是由「行為意向」所直接決定,「行為意向」由「使用態度」與「知覺的有用 程度」共同決定,而「使用態度」則由「知覺的有用程度」與「知覺的易用程度」所 共同決定,使用者「知覺的易用程度」會強化使用者對科技「知覺的有用程度」,進 而影響「使用態度」。而外部變數則包括:系統特性、訓練、系統設計等。這些外在 變數則會間接地影響到使用者的使用意向與實際使用。

科技接受模式中兩個影響資訊系統使用行為的重要變數「知覺有用性」與「知 覺易用性」;Davis 將「知覺有用性」定義為「在組織情境下,潛在使用者主觀認為

控制信念 規範信念 與動機

信念與評價 行為態度

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控制

行 為 意 願

實 際 行 為

使用者主觀認為使用某一特定系統的不費力程度」。

TAM 理論中各個變項之間的關係,如圖 5 所示:

圖 5 科技接受模式架構圖

Note. From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y Davis, 1989,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Quarterly, 13, 319-341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是由 Davis 在 1986 年依據 Fishbein and Ajzen 的 TRA 所提出來的。TAM 簡化了 TRA,並且特別將焦點集中在 解釋電腦科技中使用者接受新資訊科技的行為,以及詴圖分析影響使用者接受新資訊 科技的各項影響因素。TAM 延伸了 TRA 的假設前提,認為個人行為是完全出於自願 的情況,且個人在決定從事一項行為之前,會先考慮到其行為動作的隱含意義。在 TRA 中強調「個人行為」是出於「行為意向」,而「行為意向」是受到「行為態度」

與「主觀規範」兩者的共同影響(Fishbein & Ajzen,1975)。Davis 則認為,當行為主要 是對科技的接受行為時,「行為態度」比「主觀規範」有更強的影響力。因此 TAM 去 除了理性行為理論當中的「主觀規範」及「規範信念與依從動機」,再經過相關文獻 的整理之後,提出「使用態度」受到「知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PU)和「知 覺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PEOU)兩者的影響。「知覺有用性」是指使用者主 觀地認為使用此科技對於工作表現及未來的助益,也尌是有用程度。「知覺易用性」

是指使用者主觀地知覺到科技容易使用的程度。

根據科技接受模型,使用態度是由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所共同決定的,此 認知有用性

(U) 外部

變項

認知易用性 (E)

使用態度 (A)

(U)

使用意願 (BI) 認知有用

性 (U)

實際 使用

外,知覺易用性對知覺有用性有顯著的影響,因為使用者因系統容易使用而省下的時 間精神,可以分配利用到其他活動中,使他能完成更多的工作。所以,容易使用的系 統會提昇個體的工作表現,因此,知覺易用性將會對知覺有用性有直接的影響,並間 接影響使用者對於使用資訊科技的態度。而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皆會受到外部變 數(External variables)的影響,這些外部變數包括系統設計特性、使用者特性、使用的 環境、認知型態、組織結構等。因為 TAM 具有模型簡單、概念明確,且有充足的實 證支持等優點。目前已廣泛應用在個人接受各項資訊科技影響因素的研究上。諸如資 料庫管理系統、網路使用、電子商務以及各項生活中的科技應用等,是近年探討使用 者接受科技領域中最廣泛應用的理論之一。

(二)科技接受模式各變項說明

科技接受模型是根據理性行動理論(Fishbein & Ajzen, 1975)加以延伸發展。1989 年Davis在比較理性行動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型時發現,個人對於電腦運用接受的解釋 時,態度是行為意願與信念的中介變項,因此捨棄了理性行動理論中的規範性信念與 遵從動機,並提出了兩個認知概念,分別為認知易用性和認知有用性,認為認知易用 性和認知有用性會影響個人對科技接受的行為。科技接受模式的變項簡述如下:

1.

外部變數(External Variables)

外部變數是指個人特質、組織特性、資訊科技特性、工作特性等變數可能會影響 個人認知易用性與認知有用性,這些外部變數均會透過認知易用性及認知有用性來影 響使用者的信念與行為意願(Venkatesh & Davis,1996)。

2.

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根據 Davis(1989)的解釋是:「使用者認知到學習採用系統的容易程度。」當個 人對科技產品的認知易用性愈趨向容易操作及使用,尌會愈正面趨向選擇使用這項資 訊科技產品;反之,當個人對科技產品的認知易用性愈趨向不容易操作及使用,尌會 愈趨向討厭或不喜歡使用該項資訊科技產物。

3.

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Davis(1989)的解釋是:「使用者對於使用特定的應用系統將會提高其工作績效或 學習表現的期望主觀機率。」當個人對於使用科技產品對其工作效率有用,個人知覺 可能獲得益處的主觀機率趨向於正面,則個人愈趨向於產生正面喜歡的行為態度;反 之,當個人對於使用科技產品對其工作效率無用,個人知覺可能獲得益處的主觀機率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8-4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