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描述研究的架構與方向,第一節提出研究動機;第二節設立研究目 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闡釋研究的名詞;第四節界定研究的範圍與限制。茲作說 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為使各教育階段之學生適性發展,並鼓勵教師投入課程設計與創新,教育部

(2014)發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盼藉課程發展委員會建構學校本位 課程。2018 年,揮別逾半世紀的九年國教,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正式上路,各級 學校在教育市場化及少子化的趨勢下反客為主,將行銷及宣傳納入學校經營的一 環。

以國小作為場域的研究,許多學者指出個人背景因素、學校行銷策略、學校 滿意度及忠誠度等變項與品牌形象有關(王清輝,2009;余美惠,2012;林文慧,

2006;林文祥,2007;林怡佳,2011;陳隆輝,2013;蔡孟愷,2009),當形塑學 校品牌蔚為風潮(洪詩喬,2018),學校領導者紛紛以企業經營觀點出發,各行 政處室及教師班級亦浮現對自身品牌的知覺,盼以家長、學生,及教師為目標對 象,建立正向積極之品牌形象,俾利校園永續經營及發展。

另一方面,自2008 年起,教育部依國民教育法補助各地方政府成立兼輔教 師。截至今日,輔導工作仍持續發展,期間歷經專輔教師納入國民小學編制、學 生輔導法施行細則公告及實施,此皆顯現學生的心理議題漸受重視,教育、訓導、

輔導三合一不再只是口號,更成為需實踐的目標。

實務上,根據研究者擔任資料組長及兼任輔導教師期間的觀察,發現學生面 臨的議題多與班級同儕、親子手足相關,因此學校輔導工作須從脈絡建構事情原 貌,學生、導師,及家長皆屬服務的範疇,並由輔導室負責組成及推動跨專業團 隊的合作(江守峻、侯瑀彤、洪雅鳳、陳婉真、黃禎慧,2018)。

面對上述團隊責任,王麗斐、杜淑芬、卓瑛、楊國如、謝曜任、羅明華等人

2

(2013)進一步提出生態合作取向的學校輔導體制-WISER 模式。此模式以心 理學家Bronfenbrenner(1979;1989)的生態系統理論為基礎,將輔導工作依學 生適應不良的情形,由輕微至嚴重分為發展性、介入性,及處遇性等三級,期盼 藉此統籌學校資源,並創建更完備的輔導網絡。

如此一來,當輔導人員開始重視全校職員間的合作關係,便能營造較佳的輔 導氛圍(廖盈盈,2016),而在義務教育的進程中,國小輔導人員順理成章的站 到了學校輔導體制的最前線,其輔導自我效能將成為推動學生心理健康之基石。

在前述基礎上,本研究欲以國小輔導人員為探討對象,其動機有二:一是學 校品牌形象漸受重視,且當前研究多以顧客立場探究家長的教育選擇權、學校滿 意度與忠誠度等變項之影響,卻少有站在員工角度探討學校品牌形象與教職員工 作效能之相關;二是在學生輔導法、生態合作取向的學校輔導體制實施後,研究 者欲瞭解當前輔導工作之現況,並探究跨專業團隊合作中,其對自身所屬之輔導 室品牌形象知覺如何?承擔此責任時,又如何看待輔導自我效能?

進一步而言,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與輔導自我效能之間,是否 具有相關性?不同背景變項的受試者是否存在差異?輔導室品牌形象對輔導自 我效能之預測力為何?此皆是研究者感興趣並欲釐清之議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與輔導自 我效能之相關,目的有五:

一、 探究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與輔導自我效能的情形。

二、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與輔導自我效能的差異情形。

三、 分析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與輔導自我效能之關係。

四、 分析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對輔導自我效能之預測程度。

五、 依據研究結果給予具體建議,供學校人員或日後研究參考。

3 貳、待答問題

本節基於前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提出之待答問題有六:

一、 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情形如何?

二、 國小輔導人員輔導自我效能情形如何?

三、 國小輔導人員背景變項對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是否有差異?

四、 國小輔導人員背景變項對輔導自我效能是否有差異?

五、 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與輔導自我效能間是否相關?

六、 國小輔導人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對輔導自我效能是否具預測力?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節旨在解釋本研究中的重要名詞,以利分析及討論相關變項,如下所述:

壹、國小輔導人員

指服務於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輔導室(處)(含兼辦輔導業務之教導處、教 輔處或學輔處)的正式教師、代理老師,或專業輔導人員,包括輔導主任(含推 動學校輔導之教導主任、教輔主任或學輔主任)、輔導組長、資料組長、特教組 長、專任輔導教師、兼任輔導教師,或駐校心理師、駐校社工師等職位。

貳、輔導室品牌形象

研究者歸納國內外學者對輔導室品牌形象之見解後,將其劃分為功能性品牌 形象、象徵性品牌形象,及經驗性品牌形象等三構念,如下所述:

一、功能性品牌形象

對於品牌功能中,物質、物理屬性能滿足學校職員、學生、家長,及社區人 員外部需求之認知,包含個案諮商、團體輔導、班級輔導、輔導知能研習、輔導 諮詢等教學課程,以及輔導室、諮商室等硬體設備等。

二、象徵性品牌形象

對於品牌在社會方面能滿足學校職員、學生、家長,及社區人員內部需求的 認知,包含大眾對於輔導室功能的評價,與個案諮商、團體輔導、班級輔導、輔

4

導知能研習、輔導諮詢等課程特色,以及輔導室成員特質等。

三、經驗性品牌形象

對於品牌在心理方面創造良好及珍貴經驗,能為學校職員、學生、家長,及 社區人員帶來心理愉悅、豐富多變,及滿足等感受的認知,包含參與輔導室所舉 辦之活動、運用輔導室相關資源等經驗。

此外,本研究指稱之輔導室品牌形象,係將受試者於研究者自編之「國小輔 導室品牌形象量表」所獲得的分數加以評估。當該量表的得分愈高,表示受試者 知覺到的輔導室品牌形象愈高;反之,則愈低。

參、輔導自我效能

研究者歸納國內外學者對輔導自我效能之見解後,將其劃分為助人技巧與歷 程、自我覺察與多元尊重、危機事件的處理效能、學校系統中的溝通效能,及輔 導網絡與資源運用的效能等五構念,如下所述:

一、助人技巧與歷程

輔導人員對自身「與個案發展、維持,並結束輔導關係之輔導技巧的學習、

掌握,及運用,且於過程中給予關懷、同理,及正向回饋,以利個案設定及達成 目標之能力」的信念。

二、自我覺察與多元尊重

輔導人員對自身「價值衝突、個人議題、文化差異,及身心狀況等面向覺察 及處理之能力」的信念。

三、危機事件的處理效能

輔導人員對自身「於不同危機情境下,對各類個案身心狀況評估及處遇之能 力」的信念。

四、學校系統中的溝通效能

輔導人員對自身「與親、師、生,及心理師、社工師等學校脈絡中的成員社 交之能力」的信念。

5 五、輔導網絡與資源運用的效能

輔導人員對自身「運用校內外資源,以利輔導工作發展之能力」的信念。

此外,本研究指稱之輔導自我效能,係將受試者於研究者自編之「國小輔導 人員輔導自我效能量表」所獲得的分數加以評估。當該量表的得分愈高,表示受 試者的輔導自我效能愈高;反之,則愈低。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旨在界定本研究涵蓋的人、事、時、地,並從研究設計、方法等層面探 討研究的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 研究對象

考量學校輔導人員之配置與運作方式於各縣市輔導法規、不同教育階段,及 公私立學校體制等因素差異下有所不同,以及臺北市為我國首都,教育資源豐富,

足為其他縣市之標竿,故本研究以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統計室(108)羅列共 142 間之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含國立2 間、市立 140 間)的輔導人員為主要研究對 象,未囊括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國小部、私立國小、國中、高中,及大學端的輔導 人員。

二、 研究方法

研究者親自致電臺北市 142 間公立國民小學輔導室(處)、教導(輔)處、

學輔處或其他處室之教職員,經說明研究內容、詢問與研究對象相符之人數後,

統計出母群體共704 人,並以普查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探討國小輔導人員對輔 導室品牌形象與輔導自我效能的相關性,和從不同背景變項明瞭受試者對知覺輔 導室品牌形象與輔導自我效能的差異情形,最後提出具體建議,提供國小輔導人 員、國小學校機構、國小師培機構,及日後研究參照。

6 貳、研究限制

一、 研究對象

考量各縣市輔導法規、不同教育階段,及公私立學校體制對學校輔導人員之 配置與運作方式的影響,以及除了輔導(處)室、教輔處、教導處或學輔處的輔 導人員外,校園內其他教師及行政人員,亦是生態合作取向的學校輔導體制中協 助輔導業務順利推行的重要角色,但本研究僅以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輔導室的輔 導人員為主要研究對象,故研究結果有其限制性,不宜一概推論至其他的輔導人 員。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探討研究對象知覺輔導室品牌形象,及輔導自我效 能的知覺時,因未深入訪談而欠缺詳細的質性描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