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總結

在文檔中 目錄目錄 (頁 97-158)

附錄

中國語文科(特殊教育需要)與其他學習領域的關係

藝 術 教 育

. 培養創意和想像,例如閱讀和聆聽寓言、童話、神話、詩歌、改編故事、

劇本、小說、童謠,創作謎語等。

. 培養聽說能力,例如頌唱童謠、朗讀詩歌、角色扮演、話劇排演等。

. 培養創作能力,例如標語設計、以圖畫表達課文內容、續句、故事創作(口 述或文字)。

. 閱讀介紹藝術的圖書或資料,例如有關中國畫展覽的單張、音樂、戲劇、

或舞蹈表演的場刊等。

. 用主題串連文學作品或其他藝術方式,設計學習活動,例如欣賞、表演、

專題研習。

英 國 語 文 教 育

. 培養應付日常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巧,例如:地下鐵路(MTR)的英文 簡稱、巴士號碼(69X,40M,E21,969N)。

. 培養與人溝通的能力和良好的聽說態度,例如:面對外籍人士時應有的禮 貌、簡單回答外籍人士的詢問、了解及應用簡單答謝(Thank you)及表示歉 意(Sorry)的句語等。

. 應用資訊科技,認識常用的英文術語,例如:TV、CD、VCD、LD、MP III、HiFi、internet、ICQ、e-mail。

. 閱讀外國童話故事、小說(翻譯作品)等,了解西方人的生活、思想和文 化。

數 學 教 育

. 在文化學習中掌握中國運算的概念,例如陰曆與陽曆的分別、虛歲的概念 等。

. 學習語文作為數學語言的基礎,掌握有關數學的傳意技巧,例如算術口訣 和運算方法(「九因歌」、十進制:個、十、百、千、萬)的背誦或認識、

常用成語、諺語(「十全十美」、「半斤八兩」、「三言兩語」、「十年樹 木,百年樹人」等)、虛數的修辭、俚語(「千里馬」、「十八層地獄」、

「大喊十」等)、文字題的理解與解答、數學、常識讀物的閱讀;透過數 詞、數量形容詞(「一些」、「大約」、「半數」等)、度量詞(「厘米」、

「丁方」、「升斗」等)掌握空間概念。

. 認識與數學有關的中華文化元素,(詩詞及建築之中的「對稱美」、「均衡 美」)。

. 在閱讀活動中,理解圖表、數據、統計資料,並在專題研習活動中,利用 有關技巧,進行說明或推論,以達到探究、表達、演示、報告等目的。

附錄一

體 育 教 育

. 從課文、課外讀物、故事、資料報道中認識和培養積極主動的態度、學習 情緒的控制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 閱讀實用文字或聆聽有關內容,例如:均衡飲食和運動的單張、戶外營舍 的使用章則、野外活動的安全指引等,以培養愛惜生命的意識。

. 收看、閱讀或聆聽有關體育的節目和評論,培養批判性思維和鑒賞能力,

欣賞動態美和體育精神。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 透過閱讀和聆聽,如認識自我,包括個人的成長、生理和心理轉變,陶冶 性情,培養個人的興趣。

. 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個人品德,例如閱讀或聆聽名人傳記、格言等,

幫助個人成長與發展。

. 透過閱讀、聆聽和有關的活動,認識家庭和學校,以及與人相處的技巧,

例如寬大包容、尊敬長輩、友愛同儕。

. 透過閱讀、聆聽,認識社區設施及社會的制度和福利,加強對社群的責任 感,例如遵守法紀,有公德心、尊重社會規範,民胞物與。

. 透過閱聽和聆聽,認識社會、經濟、文化風貌,例如透過雜誌、錄像、電 視節目等認識中國不同地域的風貌、民族、風俗習慣。

. 透過閱聽和聆聽,掌握史地概念,例如透過民間傳說認識中國節日的來 源,透過故事的內容(例如人物傳記)認識中國及其他地方的地理位置等。

. 培養對他人及自然環境的正確態度,例如仁民愛物、珍惜資源、愛護環 境。

. 閱讀德育教材,探討傳統道德觀的現實意義,並作個人價值判斷。

科 學 教 育

. 透過日常的事物,如新聞、用品、大眾文化等,閱讀和聆聽有關科普的資 訊,例如複製動物、基因食物、愛滋病、防腐劑、人造色素、星座、穿梭 機等,提高對科學的求知欲,增進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及反思科學與 個人和社會的關係。

. 閱讀和聆聽發明家(例如愛迪生、牛頓、蔡倫)的故事。

. 閱讀科普文字,汲取科學知識,探究、討論問題,培養科學精神。

附錄一

科 技 教 育

. 閱讀及聆聽實用語文(例如拼裝簡單傢具的說明書、電器說明書、烹飪指 南、電台財經節目、櫃員機上的指示),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

. 利用資訊科技學習,例如搜集網上資料、利用網上及電腦軟件自學工具。

. 閱讀使用資訊科技應有的守則,例如不使用盜版光碟及非法下載網上資料 等;討論科技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 探討資訊科技對語文學習的幫助,以及資訊科技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常 識 科

. 觀看與環境保育有關的紀錄片,然後進行討論,以增進學生思維及口語表 達能力,並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附錄一

教學說明及學習活動建議 聆聽

智障學生在學習聆聽方面遇到的困難各有不同,原因可能是由於聽障、專注力、記 憶力和理解能力較弱、缺乏對事物的認知能力、生活經驗較狹窄等。

無論是何種原因,在學校的環境中,學生主要循以下途徑學習聆聽。

(一) 在生活流程中(包括課堂上),與校內教職員和同學之間的對話;

(二) 從學習單元活動中,學習聆聽與單元主題有關的學習內容;

(三) 在課外及校外活動中,學習聆聽與活動有關的對話。

因着不同的學習目的、情境、內容等,學生聆聽教師和自己的直接對話、教師和整 班或個別同學的對話、校內宣布、其他學習媒體如錄像中的說話內容、在校外活動 中聆聽相關的說話內容等。總的而言,教師可因應學生的能力及個別發展,透過親 身口述、同學口述、選用影像(如動畫、錄影帶、短片、電視節目)或錄音帶作輔助 教材等,培養學生的聆聽能力。在適當時候記錄學生的學習進展及表現。下列提出 的聆聽學習活動建議有助學生理解聆聽內容及提升聆聽能力。

聆聽學習活動建議

1. 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交談

(1) 溝通要有動機、對象、內容和途徑。在日常的生活流程中,教師(對 象)需要隨時留意及多觀察學生的興趣、感受和意願(動機),留心學生 注視的事物(內容),注意他們的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途徑),靜待他 們的反應,然後在適當時候作出回應。教師即時、相關和清晰的信息 有助學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物,以及提高聆聽理解的能力。

例子1:

當學生注視新擺放在玩具角的玩具車時,教師明白學生對玩具車已產生興趣。學生也知道 從教師手中可以得到玩具車。當教師指着玩具車說:「車?是不是想要玩具車?」時,學 生見到實物又同時聽到物件的名稱,便大概明白到信息的意思,即物件的名稱是「車」,

教師便會把「玩具車」交給自己。

附錄二

例子2:

當學生注視着剛走進課室的社工時,教師留意學生的表現如發「呀」聲,教師作出回應:

「何姑娘呀。是啊,何姑娘是來帶小明去音樂室的。」學生便會注視社工和她的行為,與 教師的說話內容(帶/小明/音樂室)連繫,進行解碼和聯想。於是他會望着小明,或者腦袋裏 浮現音樂室的形象。

例子3:

以學生想喝水的意願作為溝通的起步點(如學生指着水杯表示想喝水),教師調度說話及用 並行說話法說:「小明想喝水。想喝水」。當小明喝水時,教師用自行說話法說:「小明 喝水。」並利用另一個機會重複同一個字彙「喝水」,即指向另一個在飲果汁的同學說:

「芳芳喝果汁呢。」當小明把杯拿開時,教師詮釋行為說:「小明喝完果汁啦。他夠啦。

不喝了。」

例子:

在早會、每天的第一節語文課或其他課節中,讓學生聆聽教師/同學講述昨天發生的新聞或 遇見的有趣事件。教師於學生每次聆聽後,按學生/個別學生的能力提出與人物、事件的始 末及經過有關的問題,使學生逐步掌握聆聽和口述的技巧。交談時,宜用學生容易理解的 字、詞和句式。

例子1:

早會時宣布當天的全校性活動;遊戲時間讓學生聆聽規則;茶點時間向學生介紹食物名稱 或讓學生根據指示拿取適當的食物;進行興趣小組活動時讓學生理解完成作品的步驟,例 如玩魔術的步驟等。

例子2:

在校外活動舉行前,例如參觀「交通安全城」前,讓學生觀看《小學中國語文科教學套》

第八輯「大家要聽話」有關參觀「交通安全城」的環節,一方面讓學生從具體的影像中初 步認識將要參觀的地方和活動,作為一種預習;另一方面亦可從中認識聆聽的重要性。

(2) 與學生傾談與日常生活經驗有關的事物。尤其對於年幼、低年級及能 力較弱的學生,越接近個人及日常生活的經驗,越能誘發聆聽的興趣 和學習動機,亦較易掌握有關的內容大意。

(3) 利用校園生活流程及學習環節,增加學生練習聆聽與特定環境有關的 詞彙及用語,幫助學生理解。由於學生想像力較弱,他們尤其需要環 境提示去了解別人的談話內容。實物、手勢提示對年幼學生幫助很 大;高年級的學生則應學習從畫像、語氣、用詞、面部表情等方面獲 取更多資料,幫助理解和作出回應。

附錄二

例子3:

學生可以從單元的活動中學習聆聽。例如一邊細心聆聽教師描述樹在四季的生長循環時,

一邊運用想像力做出相關的動作。例如冬天到,小樹覺得很冷(扮作瑟縮的樣子)。春天到,

小樹伸伸懶腰,面向天空,感受溫暖的陽光(學生伸高雙手,抬頭望天空,閉上眼睛、微 笑)。學生也可透過教師的描述,把小貼紙貼在圖畫適當的位置。例如故事的結局是「小天 使的翅膀掉下來。小天使哭了。」(學生選了一幅沒有翅膀的天使,並在他臉上加上兩行淚 水)。

例子:

在學習單元「動物」中,教師可利用玩具、圖片和圖書向學生介紹常見的動物(單詞)如

「貓」、「狗」、「豬」、「老鼠」、「蝴蝶」、「大笨象」等,並因應圖書的故事編排 和學生的興趣,在說話中夾雜「狗會汪汪叫」;「蝴蝶飛」;「雀仔飛」等雙音詞或短 句。講簡單故事時採用簡短、易於明白的句子。教師宜配合學習內容和情境,靈活而有機 地向學生介紹單詞、雙詞、片語及短句,以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

例子1:

在「我最喜愛的餘閒活動」學習單元中,教師把大圖畫掛在白板上,並着學生指出曾參與/

最喜愛的活動。當學生指出有關圖畫時,教師可用較高的聲調和較慢的速度說出活動名稱 如「游泳」、「看電視」等。然後利用其中一個同學的回應,指着圖畫說:「小明喜愛踢 足球。踢足球。你們喜歡踢足球嗎?」

例子2:

利用學習軟件讓學生聆聽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對話,從而引導學生揣摸別人的語氣,

並從用詞和語氣中猜測別人的用意和感受。例如同學說:「你是不是不想參加呀?讓我們 告訴老師吧。」(關心同學,替同學把不敢說出來的感受告訴老師)和同學說:「你是不是 不肯把圖書還給我?我要告訴老師。」(對同學的行為表示不滿要向老師投訴)。又例如同 學說:「你又插隊!」、「你總是插隊!」、「你可不可以不插隊?」、「你可不可以排 隊?」、「為什麼你總是插隊?」都是表達對插隊行為的不滿。

(4) 無論是在何種情境下與學生進行對話,教師宜考慮說話內容的複雜性 如句子結構是否配合學生的理解能力,並從此基礎上循序漸進提升學 習。例如從單詞、雙詞/片語、三詞、三詞以上,至結構較複雜的句 子。環境提示及多重感官學習有助發展口語理解。

(5) 要幫助學生理解口語,教師可把談話的速度放緩、提高音調,或用較 誇張的語氣,吸引學生的注意。為幫助學生理解說話內容,教師可用 較短的句子,以及學生熟悉的詞彙;說話時利用聲調突顯關鍵詞,並 作出適當的重複。

附錄二

在文檔中 目錄目錄 (頁 9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