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胡燕青:〈蝦子香〉

在文檔中 孝與中國文化 (頁 117-122)

學習重點

一.文章中食物,以及「食物意象」有何寄意?

1.開篇敍述者的兒女正準備情人節糖果和甜點,以「味道」

為連繫,牽動敍述者的情感──她記得「美食」之於她 父母的意義。

2. 敍述者母親生前,喜歡和敍述者爸爸大吃大喝──敍述 者擔心父母吃得不健康,但對父母來說,這是他們的甜 蜜──快快樂樂地,夫婦「一起」享受的甜蜜。

3. 母親亡故後,父親「頗能夠吃」,卻消瘦。這顯然是精 神恍惚,身體機能卻承擔不來的表現(受重大心理創傷 後的防衛機制)。父親表面壓抑自己的痛,尤其在和家 人共處時,生活吃喝如常,但身體老老實實地反映他的

哀慟。 117

4. 惟有敍述者獨處的時候,他才能肆意地傷心,因而才能 夠復原。

5. 恢復過來的父親,「美食」才重新有了意義。通過和家 人一起烹調,一起吃,「食物和親情」的意義,從僅象 徵「夫妻倆的甜蜜」,擴展為「親情的甜蜜」。

6. 文章的高潮是敍述者和父親吃蝦子麵:最微細、深刻的 愛,只能「湊近」,才能「嗅到」。(「你說的香味,看,

來自這些小小的黑點。」)這些「蝦子」在「矚目」的麵 條裡,也在每一口蝦子湯中。這種懷念,是「不言之 祭」。

7. 最後,兒女還記得留着送給情人的美食(留一個份量),

跟父母分享,藉此也擴充了「情人節」的意義──「愛情」

(男女朋友)和「親情」(父母),都是「情人節」應當念 記的主角。

二.文章中敍述者對她父母「嗜吃」的看法有變化?

1. 曾擔心父親吃得不健康,從不理會醫生的警告。敍述者 不時「教訓」爸媽:「你們太任性了,老人家怎麼能亂 吃東西呢?」

2. 父親興之所至叫敍述者一同吃飯,她「不免怪她」干擾 她的工作。

3. 母親病入膏肓,敍述者盼望母親多吃,因為這象徵了母 親復原的希望。

4. 母親亡故後,敍述者反而因為父親的「能吃」,感到擔 心。父親生活愈是「看起來正常」,愈反映他壓抑自己

的感情。這時候,敍述者對父親「吃得正常」感到害怕。

119

5. 父親漸漸復原,與家人飯後,按時提供各類果食──於 是敍述者又能夠通過和父親、家人一起吃飯,品嚐親情 的味道。

6. 蝦子麵一節,父女二人昇華了對妻子/母親的愛──這種 牽動回憶親情味道,永遠能「回味」,一口也不能遺掉,

遺忘。

三. 比較林文月〈給母親梳頭髮〉和胡燕青〈蝦子香〉,兩 篇文章敍述者表達「孝」的方式有何異同?

1. 同:兩篇文章的敍述者均陪伴母親/父親,做她/他們喜 愛的事情(梳頭髮/愛吃)。

2. 同:兩篇文章都未明言「孝」,也不張揚敍述者自己 如何「孝」,而是從生活小處體貼父母的需要,彰顯

「孝」。

3. 異:〈給〉篇筆調開朗,雖然述寫母親手術後尚待復 原,但寫得朝氣勃勃。〈蝦〉篇如黃昏漲潮(開篇、收 筆時間為黃昏、晚上),更呈現長者晚年柔和、溫厚的 餘輝。〈給〉篇敍述者對母親的照料,和藹親切,未 見太多擔憂。〈蝦〉篇敍述者對父母的感情夾雜理智 與情感的掙扎,哀傷處遠較〈給〉篇為多。

4. 異:〈給〉篇雖提及敍述者的家庭,但焦點仍在她和 母親的愛;〈蝦〉篇父母子女的關係彼此黏連,沒有 刻意淡化敍述者丈夫、兒女的角色。

121

學習重點:

一.文章呈現了敍述者和父親怎樣的感情?

1. 敍述者年少時和父親相處時間不多,但高小時父親暗暗 記得兒子「激烈央求」自己帶他去釣魚。敍述者也清楚 記得小時候父親帶他去釣魚的細節──他們都珍視,也 彼此珍藏着難得的相處片段。

2. 敍述者兒時對父親的印象,是「父親向來嚴肅、克制、

自律」,由於對父親性情的熟悉,故能細察父親「得意 忘形」的情緒反彈。他後來回想,更明白這是父親工作 時吃盡苦頭,心情的瞬間空白。

3. 父親不管敍述者少時的讀書成績、生活細節,卻藉着給 敍述者「充足的零用錢」,表達父愛。

122

在文檔中 孝與中國文化 (頁 117-12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