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重點

古有六藝,即禮(禮儀)、樂(音樂)、射(射 箭)、御(駕車)、書(識字)、數(計算)。

儒家的「學」,是全面的知識,並非僅指讀書。

至於「習」,包含「實習」、「練習」的意思,

並非單純的「溫習」。孔子主張的「學習」,指 的是「全人教育」,需要內外兼修。

少年不識愁滋味,學生或以為讀書是人生苦事,

其實不然。孔子的話,教導了我們追求知識的重 要,提醒了我們學習的快樂,也啟發了我們自強 不息、推己及人、修心養性等道理。

 所謂工多藝熟,經常複習,才可熟悉學習 的內容,不斷進步。有了滿足感,自然會 對所學產生歡喜的意趣。有了一定表現,

便會吸引同道前來求教,彼此砥礪切磋,

增進友誼,共同提高學習水平。如此,當 然至為理想。不過,世事未必盡如人意,

即使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別人認同、瞭解,

亦不應怨恨,因為求學旨在通情達理,當 一個有良好道德修養的正人君子。求學,

其實是為了學做一個問心無愧、坦蕩蕩的

快樂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為我取法的 人:選取有優點的來跟從學習,並看出缺點來 加以警惕改過。

君子:《論語》裏的「君子」,或指「有德 者」,或指「有位者」,此處用前一義。

三:泛指多,不一定實指三個。

補充

 求學之路,除了提升自身表現外,還當與同 道互相問學,彼此共進。教師應提醒學生,

同學之間應該互相交流,彼此勉勵,不應自 私自利。

 成敗得失,都可以成為進步的原動力;好的 壞的,都可以成為讓我們進步的良師。教師 應提醒學生,如遇挫折,不必氣餒,應當從 中吸取教訓,再接再勵;如遇不賢之人事,

應當反省自身,堅守正道,不可同流合污。

 《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 焉。」

 〈里仁〉亦載孔子自述:「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子張〉又載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 亦何常師之有?」謂夫子「學無常師」,

其理並同。

 《老子》第 27章曰:「 善人者,不善人之

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亦可並參。

思考題

 《論語.學而》提醒了我們學習的快樂。同 學們有沒有試過因為讀不明白一些事理而感 到不快?又有沒有試過成功克服困難,為學 到新知識、掌握新技巧而感到快樂呢?試分 享個人的學習經歷與感受。

 你課後有沒有用心複習自己所學的知識呢?

複習有甚麼好處?

 你喜歡獨自溫習,還是與朋友一起溫習呢?

為甚麼?

 你心目中最理想的人格是怎樣的?他應該有 甚麼表現?為甚麼?

 求學有不同的層次,先要立定志向,努力從 自身做好,繼而推己及人,影響身邊親人及 朋友,一步步實現理想。此即《大學》所謂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理也。同學們,

你希望自己長大以後成為怎樣的人?為了達 成理想,你會如何為未來作準備?

 試想想鄰座同學有甚麼優點或長處是值得自

己學習的?

簡介

荀子,名況,又稱荀卿,戰國後期趙人(今河北省南部),

生卒年不詳。據清人汪中《荀卿子年表》,荀子一生大約活 躍於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間。荀子學問淵博,曾三任齊國 祭酒(學宮主持人),時人推崇其學術成就,尊稱為荀卿。

後遭讒害,離齊至楚,獲楚相春申君(黄歇,?-前238)任命 為蘭陵(今山東蒼山)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廢官,定居 蘭陵,著述講學以終,著有《荀子》32篇。

荀子屬儒家學派,與孟子俱尊崇周、孔,闡揚儒學,惟彼此 主張不同。孟子強調人性本善,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喜好 利欲、聲色,只有通過後天學習,導之以禮義,才能化惡為 善。因此,荀子強調「學」的重要,並主張以禮法治理社會,

對後來法家思想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他的弟子如韓非、李斯 等,後來都成了擁護君王專政的法家代表。

 《說文》:「勸,勉也。」

 本義為「勉勵」。古時「勸」

多指鼓勵人作某事,如勸學、

勸善懲惡、勸君更進一杯酒;

今則多作「勸阻」義,如勸止、

勸架。

 《說文》:「胖,半體肉也。」

 指古代祭祀用的半邊牲肉。

 今「胖」多作肥胖義。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

(交)

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

(「規」陰

上聲)

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

無以成江海。騏驥

(其暨)

一躍,不

能十步;駑

(奴)

馬十駕,功在不舍。

(揭)

而舍之,朽

(柚,語音「紐」)

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漏)

蹞步:半步,即今人所稱之「一步」。蹞 [頍,

kwai2,『規』之陰上聲],「跬」、「䞨」之異 體字,《大戴禮記.勸學》作「跬」。《說文.

走部》:「䞨,半步也。从走,圭聲。讀若

『跬』,同。」《類篇》曰:「《司馬法》云:

『凡人一舉足曰跬;跬,三尺也。兩舉足曰步;

步,六尺也。』或作跬、頃、蹞。」古時稱舉足 一次曰蹞,兩足各舉一次為一步。

騏驥 [其暨,kei4 kei3]:駿馬。《說文.馬部》:

「驥,千里馬也。」

[奴,nou4]馬,劣馬,鈍馬。

譯文

積聚土石而成高山,風雨便在那裏興發;匯聚 水流而成深淵,蛟龍便在那裏生長;(同理,

人)累積善行養成美德,就能達到心智澄明的 境界,具備聖人的修養。因此,不累積每一步,

就無法走到千里之遠;不積聚小水流,就無法 匯成大江大海。駿馬一躍,無法跳出十步遠;

駑馬連走十天,(也能到達千里,)成功的關 鍵就在於堅持不懈。雕刻時若半途而廢,連枯 朽的木頭也無法折斷;假若持之以恆,則再堅 硬的金屬、石頭都可加以雕飾。

重點

荀子分了兩個層次去重點說明學習的方法與應有的態度。

首先,他以「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與「積水成淵,蛟 龍生焉」兩個比喻作為襯托,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

正面闡明學習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務以積累為法,

持守善言善行,致使自己智慧澄明,具備聖人修養;然 後再以「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與「不積小流,無以 成江海」兩個比喻作反面論證,增強說服力。

然後,荀子分別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 駕,功在不舍」,以及「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 而不舍,金石可鏤」作正反對比,突出「不舍(捨)」

的重要,說明為學需有堅持不懈、剛毅不屈的態度,才 可能滴水穿石,鐵杵成針,克服困難。

思考題

 先天的質性與後天的學習,到底何者重要?

本文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你同意嗎?試 就個人學習經驗而略加解釋。

 本文善用比喻說理論事,試舉例說明之。

 你有沒有收集物品的習慣?有沒有試過玩遊

戲機,看著分數愈來愈高的經驗?如果將這

種積少成多的道理融入生活與學習,你有甚

麼體會呢?

 囑學生為自己訂立三項人生目標,

編分優先次序,並擬定一個可行的 計劃,然後與同學交流想法。

 讓學生嘗試編訂自己的生活時間表,

計劃合適的學習與作息安排,並加

以介紹。

申,「電」字初文,甲金文象電光閃爍屈折之形。閃電 放射延伸,故「申」又衍生出延伸、伸展之義。

後來,為表示人體伸展、屈伸之意,復加「人」旁,另 外分化出「伸」字。

古人認為閃電乃由神所主宰,故又加「示」旁作「神」,

以表示神靈的意思。《說文》:「申,神也。」

「引申」與「引伸」為異形詞,意義相同,歷來並行不 悖。惟《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均只 收「引申」而不收「引伸」,後者更明確表示「不宜寫 作『引伸』」。

學習重點

 孝為人倫之本,百行以孝為先,應當孝順父 母,尊敬長輩。

 行孝旨在內心存敬與否,並非僅重外在形式。

 瞭解「孝」與「不孝」的具體表現,反思己 過。

 反省自身日常表現,有無盡到為人子女的責

任與義務,好好關愛家人。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黃香年僅九歲,能替父母暖被。

孝順父母親長,子女理當如此。

孔融不過四歲,就懂讓梨兄長。

下輩敬愛長輩,應當從小明白。

香:黃香(86-122),字文彊,東漢時人,博通經 典,歷任尚書郎、左丞、尚書令,官至魏郡太守。

為《二十四孝.扇枕溫衾 [襟,kam1]》之主角。

融:孔融(153-208),字文舉,東漢末魯人,孔子 二十代孫,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相,後因得罪 相國曹操而遭抄家。

讓梨:讓,謙讓。「孔融讓梨」之事,見《後漢 書.孔融傳》「融幼有異才」句下李賢注文:

「《融家傳》曰:『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 之性。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

大人問其故,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 者。」由是宗族竒(奇)之。』」

重點

 孝順父母,敬愛長上,應該從小做起。

 年紀雖小,能力不足,但還是有自己可以盡 孝的地方,一切重在心意。

 香港是一個強調競爭的商業社會,為爭取時 間、利益,市民往往爭先恐後,你爭我奪,

凡事要「爭」,忽略了「讓」的精神。此處 可以「孔融讓梨」為引子,重新提醒大家

「讓」的可貴。

思考題

你認為怎樣才是孝順的孩子?

你覺得自己孝順嗎?為甚麼?

你知道現時車廂中設有「關愛座」嗎?為甚麼要有 這些關愛座?哪些人比較需要坐關愛座?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遇過別人讓座嗎?請加分享,

並說說你當時的感受。

如果你看到有需要的人沒有座位時,你會讓座嗎?

兄弟姊妹間最常見的衝突是甚麼?怎樣才可以解決 問題呢?

弟妹或其他小朋友與你爭玩具或食物時,你會讓給 他們嗎?為甚麼?

補充

《二十四孝.扇枕溫衾(音襟,被)》曰:「後 漢黃香,年九歲,失母,思慕惟切,鄉人稱其孝。

躬執勤苦,事父盡孝。夏天暑熱,扇涼其枕簟;

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劉護表而異

之。 」詩曰:「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 童知子職,知古一黃香。」

教師可以「扇枕溫衾」的故事為綱,精選《二十 四孝》的其他故事講解,並播放相關動畫,以加 強學生印象。

 網傳,西方曾有一位語出驚 人的學生,認為老師講授

「孔融讓梨」的故事不妥,

主張強者讓弱者才算謙讓,

而弱者奉獻利益予強者,其

實是一種屈服,亦只是一種

世情常態而已。

「禮讓」思想的反思:據說,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

在全美選出了50位成功人士與50名罪犯,並寫信請 他們談談自己的母親,結果有兩封關於「讓蘋」的 回信令他印象特別深刻:

(一)其中一位是犯人的回信,謂在他小時候某一 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問他和弟弟想選哪一個。

他和弟弟都想要最大最紅那個蘋果,但弟弟搶先一 步回答,結果被媽媽責備,要弟弟學會禮讓。聽罷,

他馬上改口,請媽媽將大蘋果讓給弟弟;媽媽聽後 很高興,覺得他很懂事,於是把大蘋果獎勵給他。

從此,他學會了一個道理:想要得到想要的東西,

要靠說謊。後來,還學會了打架、偷竊、搶劫,為 想要的東西而不擇手段,直至被逮捕入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