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訪談內容分析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3-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第三節 訪談內容分析

一、是否有助於學生認識大茅埔

由訪談中歸納出:學生認為這次的活動有助於他們更認識大茅埔。對於不是居住 在大茅埔庄的學生來說,連庄內的信仰中心-三山國王廟都不知道在哪裡(例如,

G1-S-6:我不知道泰興宮在哪裡?),甚至有學生差點迷路(例如,G4-S-4:他們先 到了,我們一直在找路,差點迷路,恐怖!),所以實際進到庄裡一定能夠讓不是居 住在大茅埔庄的學生更了解大茅埔。而本來就居住在大茅埔庄的學生,照理說對於家 鄉社區應該非常熟悉,其實不然。雖然他們常跟著家人到三山國王廟或將寮拜拜,他 們對於經常出入的地方卻也不甚了解(例如,G2-S-4 都只是去拜拜而已,不會去看 解說,拜一拜就閃人了;G2-S-1:我不知道廟前那兩隻石獅子,一隻是公的,一隻是 母的;G2-S-5:我一直以為兩隻是一樣的;G2-S-4:神明就是神明,我不知道祂們的臉 有黑、白、紅之分。),顯示學生對於身邊的事物缺乏敏銳度及觀察力,經由本次教 學活動讓學生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家鄉。

由此可知,目前學校的鄉土教育還是著重在教導愛鄉惜物,未深入學生的生活;

家長會帶著孩子去拜拜,但未能適時教導孩子認識守護大茅埔的神尊。不管是學校教 育或家庭教育都使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活動中遇到的難題

由訪談中學生提到找 APP 中所提示的 QR code 和寫出匾額上的西元年是他們覺 得困難的部份(例如,G2-S-5:應該是匾額,找匾額的年代;G3-S-1:一開始找不到 石板路的 QR code;G4-S-2:我們沒有仔細看提示,所以找不到 QR code。)。因為三 山國王廟是大茅埔庄的信仰中心,所以研究重心著重在三山國王廟,在廟中設置了較 多的 QR code,雖然一直提醒學生要仔細看 APP 的內容找出適當的 QR code,但從影 片中發現學生一看到有 QR code 就掃描,有的幸運一矢中的,有的掃描了三、四個才

46

找到正確的 QR code。所以,學生們缺乏耐心,靜不下心去仔細研讀 APP 裡的內容。

三山國王廟中有許多的匾額,學習單上要學生將匾額上的年代換算成西元,APP 中有附年代對照表,由影片中看到有三組的學生掃描到正確的 QR code,使用對照表 判斷答案;有一組的學生是直接問廟方人員。對於不是記憶性的題目,需要去討論思 考,學生會覺得比較困難。

石板路和桂花小舖兩個關卡是在 APP 中放置照片,要學生找到照片中的地點,

有學生表示照片上的地方好眼熟,但一時之間想不起來,所以學生常常經過的地方,

照理來說應該很熟悉,但實際上卻不然。

三、與傳統學習方式的比較

由訪談內容歸納出學生喜歡戶外合作學習的方式勝於傳統在教室和戶外導覽的 學習方式。有的學生覺得既然一定要學習,兩相比較下到戶外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不 用被困在教室中,而且可以擺脫考試(例如,G2-S-5:可以不用考試;G2-S-2:用掉 老師上課的時間。),所以比較喜歡。戶外導覽的學習方式可以離開教室,但是由導 覽員不斷的講解,像是室外的講述法,久了學生也覺得無趣(例如:G3-S-3:他一直 說一直說。)。有更多的學生覺得自己動手做、動腦思考,有助於增強記憶(例如,

G1-S-4:可以動腦;G2-S-3:能訓練推理能力;G3-S-1:自己去找、去挑戰比較有趣

;G4-S-4:比較容易記得住。),所以比較喜歡戶外合作學習的方式。

Bruner 提倡的發現學習理論中,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才是構成學習的主要條件。

從訪談內容中了解學生是喜歡自行探索求知,雖然在進度壓力下講述法是大家公認有 效率的教學方法,但教師們還是希望學生能夠樂於學習,有濃厚的學習意願。既然學 生喜歡自行探索而教師也希望學生有學習意願,所以善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 的學習意願及成效就必須靠教師的專業與智慧了。

47

四、活動後是否有積極主動查詢資料

在「三山國王」和「石板路」二個關卡需各填寫一份學習單。活動結束後將各組 學習單影印成各組人數所需份數,交由學生帶回讓他們可以補充資訊,但沒有硬性規 定。從訪談中發現能主動學習的學生還是極少數,受訪者 23 位,僅有 2 位上網查相 關資訊(例如,G1-S-4:我有查大茅埔的由來;G4-S-5:我有查。);有 2 位是活動 後依自己的想法補充資料;有 1 位想上網查,沒有馬上行動,後來就忘了這件事。

教師及家長期待學生可以主動學習,但實際上學生還是必須依賴旁人的督促才會 學習,所以獎勵或處罰是讓學生學習的必要手段。從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有些學生 一有空就閱讀,有些學生打球打不膩,有些學生很愛吹直笛……,這些學習活動都是 學生主動從事,所以從另一方面來思考,將學習內容變得比較有趣,應該能吸引學生 主動學習。

五、活動中印象深刻的部份

從訪談內容發現需要學生去思考,後來成為長期記憶的部份,是學生覺得印象深 刻的部份(例如,G1-S-2:將寮的題目很難;G2-S-1:石板路的照片沒仔細看,不知 道是我們常去的地方;G3-S-1:為了找 QR code 跑來跑去;G4-S-4 為了把楹聯的意 思翻譯出來,努力想那些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對照 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當個 體既有基模不能同化環境中新知識經驗時,在心理上就會感到失衡。就個體而言,心 理狀態失衡時將形成一種內在驅力,驅使個體改變或調適既有的基模,俾使個體能容 納新的知識(張春興,2013)。

所以學生覺得印象深刻的部份就是他們覺得困難的地方,透過心理失衡形成驅動 力,最後成為學生的長期記憶。

48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3-5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