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受試者

參與本研究篩選測驗的學生來自四所中學,包括雙北三所國中課後班94 位,與桃園市某國 中三個班全體46 位七年級生,後者的學生會考表現較前三所來得低。依整數加減篩選測驗結果

(見下一段)邀請受試者,並經家長同意後共60 位低能力受試者參與實驗,隨機分派到實驗組 與控制組各30 位。實驗時,受試者已學完正負整數加減運算一個月以上,尚未學習平行線截角 性質。剔除因讀字有困難或動機低落無法配合實驗的受試者後,實驗一實驗組有效樣本為24 人

(女生9 人)、控制組 28 人(女生 16 人);實驗二實驗組有效樣本為 23 人(女生 8 人)、控制 組28 人(女生 16 人)。

二、研究工具

(一)整數加減運算篩選測驗

本篩選測驗目的在篩選出整數加減運算不熟練的學生,同時也作為實驗一的前測資料。本 測驗參考了Fuadiah 與 Suryadi(2017)的研究結果,只關注錯誤率較高的題型,排除正+正與 正-正的題型,並新增兩類二步驟運算的題型,如表1 所示有十種題型。每題型各三題,共 30 題。若受試者在十種題型中的某一題型答錯兩題以上,則視其尚不熟練該種題型的運算,進而 邀請其參與本研究的個別實驗。

表 1

整數加減運算篩選測驗題型、例子、遷移類別

題型 例子 遷移類別

正-負 3 -(-7) 近

負-正 (-2)- 6 近

負-負=負 (-4)-(-1) 近

正+負=正 4 +(-3) 近

負+正=正 (-6)+ 8 近

負+正=負 (-4)+ 3 近

負-負=正 (-2)-(-4) 遠

負+負 (-2)+(-5) 遠

正-負-負 5 -(-2)-(-4) 遠

正+負-負 7 +(-2)-(-3) 遠

(二)整數加減運算範例

實驗一整數加減運算範例,基於前導研究的成果進行設計,採兩兩範例題為一組,共四組 範例做為學習材料。四組範例分別凸顯運算程序上被加/減數的性質符號、運算符號、加/減 數的性質符號、和/差的性質符號的變化,如表2 所示。例如第一組範例題為 4-(-3)與(-

4)-(-3),是為了使受試者了解當被減數的性質符號相反時的操作差異。範例出現過的六種 題型,分析時歸為近遷移題,其餘四種題型為遠遷移題,見表1。

表 2

範例題與練習題的呈現次序與差異

題序 範例 題間差異 練習

第一組 4 -(-3)

(-4)-(-3)

被減數性質符號相反 3 -(-1)

(-3)-(-1)

第二組 4 +(-3)

4 -(-3)

運算符號相反 3 +(-1)

3 -(-1)

第三組 (-4)-(-3)

(-4)- 3

減數性質符號相反 (-3)-(-1)

(-3)- 1 第四組 (-4)+ 3

(-4)+ 6

答案性質符號相反 (-3)+ 1

(-3)+ 5

不論實驗組(圖 2)或控制組(圖 3),每道範例題都有三個步驟的文字說明。每步驟使用 不同的顏色,須照紅、藍、綠的順序閱讀。步驟一指示依照算式的被加/減數在數線上找出運 算的起始點,此時尚無手勢。步驟二依據算式中的運算符號決定兔子在數線上的面向,加號代 表面向右方,減號代表面向左方。步驟三說明兔子前後移動的方式,加/減數為正數即是兔子 往前移動、負數即是兔子往後倒退。兩組範例不同之處是步驟②和③說明下方一行括號內的文 字,實驗組這兩個步驟下括號內的字,用以指導實驗組的受試者如何選擇左右手以及使用手勢,

例如步驟②為「請以右手食指放在起點上代表這隻兔子」,控制組比實驗組少了手指的相片,而 步驟下的字改為提醒受試者注意的重點,例如步驟②為「請注意運算符號與兔子面對的方向」。 每一組範例都搭配一組練習題,內容見表2,每一道練習題搭配數線呈現,形式如圖 4。

(三)整數加減運算後測與延宕測驗

本後測與延宕測驗的十種題型與表1 相同,但考量施測時間,每題型各兩題,分兩輪施測,

共20 題。因前導研究發現,若後測同篩選測驗般用紙筆作答,則兩組學生都傾向不以範例的方 法答題。在學習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為檢視遷移效果,故後測與延宕測驗各題的呈現方式與圖4 範例學習時的練習題類似,即一次呈現一題並附有一條數線,將10 種題型各一題施測一輪。接 著,為了收集受試者解題時的認知負荷,10 種題型各一題的第二輪則在每題右下方附上一題「認 知負荷評量題」,讓受試者回答「你覺得有多難」,由易到難為1 到 5 的五點量表。不論加減運

算或難度量表都採口頭回答,使受試者能空出雙手。延宕測驗題型及作答方式同後測,但變更 數字。

2 實驗組整數加減運算範例題

3 控制組整數加減運算範例題

4 整數加減運算練習題

(四)平行線截角性質閱讀材料

由於受試者尚未學習平行線截角性質,故實驗二提供閱讀材料介紹相關概念,如圖5 所示。

內容參考 Yeo 與 Tzeng(2020)準備階段使用的教材,並調整為台灣教科書的用語及慣用的圖 形。閱讀材料先以文字與圖例介紹平行線、截線等數學名詞,再以文字與圖例介紹對頂角相等、

同位角相等、同側內角互補的性質。其中,每個名詞或性質都至少使用兩個圖例,且每個性質 皆有一題應用題,讓受試者練習該性質的應用。

(五)平行線截角性質範例

實驗二平行線截角性質的範例參考Hu 等人(2015)學習階段使用的教材,共兩題,都得同 時運用兩種性質求解。第一題運用對頂角與同位角性質求解,參見圖6,第二題則用對頂角與同 側內角的性質求解。每題的說明皆有四個步驟,每個步驟的文字顏色會以黑、紅、藍、綠的順序 呈現,在第一題範例題中,步驟一說明圖形的平行線與截線狀況,步驟二給定圖形右上角的角 度數值,步驟三以對頂角相等的性質得到中介步驟的角度數值,步驟四說明以同位角相等的性 質得到圖形左下角的角度數值。第二題範例題在前三步驟與第一題相同,步驟四則是以同側內 角互補的性質得到圖形左上角的角度數值。不論實驗組或控制組的範例,每一步驟說明的下方 皆會有一括弧與文字,不同之處在於,實驗組是指示受試者用食指描摹目標物,例如範例題1 的 步驟①為「請以你的食指描摹兩平行線與此截線」,如圖6 所示;而控制組則提醒受試者注意目

標的幾何物件,例如範例題1 的步驟①為「請注意兩平行線與截線」,如圖 7 所示。

兩道範例後皆各提供一題練習題,如圖 8 所示。題目內容與範例題相似,只是改了題目已 知的角度與位置,受試者須用範例習得的性質來練習,例如:圖 8 的練習題便是將角度由圖 6 的55 度改為 150 度,同樣請受試者利用對頂角、同位角性質來求得答案為 150 度。

5 平行線截角性質閱讀材料-同側內角

6 實驗組平行線截角性質範例題

7 控制組平行線截角性質範例題

8 平行線截角性質練習題

(六)平行線截角性質後測與延宕測驗

實驗二平行線截角性質的後測與延宕測驗參考Hu 等人(2015)測驗階段使用的題型,共有 六題,前兩題為近遷移題,與兩題範例題的題型類似,僅須利用兩種角度性質;後四題為遠遷 移題,須利用三種角度性質才能求出答案。每題下方皆有一題五點的認知負荷評量題,數字愈 大表示對題目的感受愈難,與實驗一的認知負荷評量題格式類似。考慮前導研究中受試者紙筆 測驗的答題狀況,後測與延宕測驗各題的呈現方式與圖 8 範例學習時的練習題類似,即一次呈 現一題。延宕測驗內容與作答方式與後測類似,但微調角度與修改圖形。

三、實驗程序

本研究於108 學年度第一學期的 11 月進行整數加減篩選測驗。雙北的三所合作學校由課後 班任課教師擔任主試,桃園市某國中則由三班的導師擔任主試。學生若在10 種題型任一題型的 三題錯兩題(含)以上,即邀請為受試者。經家長同意後的隔週進行個別實驗,由本文第一作者 擔任主試。由於實驗採個別施測,同一所學校第一位受試者和最後一位受試者約有兩週的差距,

故前測到實驗與後測的日期,大約間隔一至三週。所有受試者均先進行實驗一再進行實驗二,

最後有效樣本分別為52 人與 51 人,因有位受試者在後測的實驗動機明顯低落,無法繼續進行 實驗二,故從實驗二刪除。實驗組受試者在實驗一和二都為實驗組,而控制組則兩個實驗都是 控制組。

實驗一開始前,研究者會先跟受試者說明範例學習時間的上限,以及後續閱讀範例的步驟。

此外,研究者會與實驗組受試者一起在左手與右手的食指上貼一個貼紙,在左手食指的指腹貼

「+」、右手食指的指腹貼「-」;控制組則是要求閱讀範例時將手放在膝上。由於前導研究發 現,若讓受試者自行閱讀範例常會分心,因此要求兩組受試者朗讀學習之中看到的文字。

實驗一範例學習時,實驗組被要求朗讀時按照各步驟括弧中的指示進行手勢輔助,若手勢 不正確或用錯手,主試會口頭提醒;控制組則被要求朗讀文字時將手放在膝上。練習題若有錯 誤,則要求受試者重看該組範例後,確認受試者是以範例中的做法作答直到其答對。接著,為 了確認受試者對步驟的理解,兩組受試者在做完第一組練習題後研究者會問「此題的兔子的起 點在哪?兩題的兔子有何不同?」,做完第二組練習題後問「此題的兔子面對的方向是哪邊?兩 題的兔子有何不同?」,做完第三組練習題後問「此題的兔子在數線上如何動?兩題的兔子有何 不同?」,以確認受試者了解被加/減數、運算符號、加/減數三者對代理人兔子在數線上代表 的動作為何,若回答不正確則在第四組練習題時亦須回答此三個問題。

兩組受試者完成實驗一範例學習之後即進行後測,並在開始前提醒受試者試卷待會兒會做 檢討,以提升解題動機。受試者解題時由主試者記錄其口頭報告的答案與難度評估。實驗組會 被要求以剛剛在範例中學到的手勢輔助來解題,控制組則被要求將手放在膝上解題。實驗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