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進展性及總結性評估

在文檔中 第一章 (頁 107-112)

第五章 評估

5.3 進展性及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是指蒐集資料以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它通常在某教學單元或學期

/學年終結時進行,以評定學生的表現,進而提供有關成就和水準的報告。

進展性評估則著重持續地評核學生的表現和能力,並提供回饋幫助學生不斷改 進。這類評估方式可以是非正式及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讓學生了解其學習現 況及往後的改進方法。

透過進展性評估改善學生學習

歷史科教師對資料題一般十分熟悉,但很多時候這些題目僅用於測驗和考試,以作 為總結性評估;但亦有歷史科教師會利用圖表及照片設計各類型的歷史探究題,清 楚闡明題目所評估的歷史能力,並將這些題目用於日常課堂,以進展性地評估學生 的歷史能力。

下列以中三中國歷史科為例,說明如何運用歷史探究題評估學生的能力:(1)闡 述漫畫的含義;(2)分析漫畫的可信度;及(3)評估利用漫畫研究歷史的利弊。

通過課堂討論或課後練習,教師可辨別學生在初期學習階段達到的學習水準,從而 及時給予學生回饋,並修訂教學內容(如在不同主題的課堂加入漫畫),以改善學 生的學習。

資料來源:摘自《按圖索證—從圖象考證近代中國的歷史發展》(教育局,2016b)

96

5.3.1 評估目的

評估有三個主要目的,包括「對學習的評估」、「促進學習的評估」及「作為學 習的評估」。

• 「對學習的評估」本質上是總結性的,旨在蒐集學生學習成果和程度的顯 證。「對學習的評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準、所知、所能,並概括反映 學生先前的學習情況,也被用作為向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及教育體制 匯報學習情況的憑證。

• 「促進學習的評估」將評估融入學與教當中。其本質上屬進展性,旨在協 助學生理解所學及所得,以及對他們的期望。「促進學習的評估」也為教 師提供學生學習的顯證,讓教師可評估並完善其課程規劃及教學方法。「促 進學習的評估」著重在評估學生所知所識之餘,亦要持續不斷地增進他們 的知識。

• 「作為學習的評估」有時會被視作「促進學習的評估」的延伸或補充,透 過確立學生在學習與評估中的角色與責任,讓他們反思及監察自己的學習 進度。學生運用反思與監察的回饋,調適學習目標和策略。

某中學的生活與社會課程(中一至中三)教師透過修訂評估文件的設計,改變學生 對評估的看法。這項安排有助學生辨識其長處和短處,教師也能向學生提供即時的 回饋和支援,並讓學生利用評估數據改善學習。詳情請參閱示例 36「重塑學生對 評估的理解」。

一位經濟科教師在規劃中四級課程的教學與評估方法時,採用了「作為學習的評 估」,讓學生更能掌握其學習進度及成果。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得以明確地了解 可如何改善學習,並設定下一個學習目標。詳情請參閱示例 37「鼓勵學生自評學 習表現」。

5.3.2 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持續使用總結性評估

• 總結性評估若能與本學習領域的課程及學生的學習經歷相互配合,就能妥 善地融入課程-教學-回饋這個循環內,在衡量學生的學習表現之餘,更 能成為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工具。

• 要將總結性評估用於進展性用途,關鍵是選擇適當的時候進行評估。在單 元開始時可安排小測,以了解學生所知、所能,從而幫助教師編排該單元 的教學架構。另一方面,教師亦可在單元進行講解到一半時安排小測,以 得知學生在理解上的不足之處,從而調整餘下單元的教學,配合學生所需。

• 學生應得到修改課業的機會。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的教師可讓學生改正 功課,若學生改正後提出較好的回答,教師也可給予學生該題目的部分分

97

數。在改正的過程中,學生可加深理解題目所評估的學習元素。這個做法 旨在將評估化為一個學習機會。

• 教師可仔細分析總結性評估的結果並加以運用,透過善用評估資料改善課 堂教學。他們可重新講解學生表現不如人意的部分,或在以後的課堂中換 成另一種講解模式,改善學生的學習。

5.3.3 多元的評估模式

在學年中,學校應按照學習的目標和過程,在本學習領域採用多元的評估模式。

例如:書寫形式的測驗和考試可以是有效的總結性評估模式,用來評估學生在 某學科範圍的認知學習成效;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其他學習能力則需倚靠持 續的進展性評估才能得以反映。至於同儕互評和自我評估,均屬情感和道德發 展的有力評估工具。

(a)測驗和考試

- 測驗和考試的設計必須包括廣泛的問題類型和作答方式,並須顧及題 目類型是否均衡,以求在評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知識、共通能力和 學科特定能力方面的掌握取得平衡。在擬定測試和考試題目時,個人、

社會及人文教育的教師應經常參照本學習領域的宗旨與目標,例如教 師可利用資料回應題或資料題評估學生對有關技能的掌握。

利用統一測驗評估共通能力

某地理科教師以香港的廢物管理策略是否恰當為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再作課 堂辯論,藉此鍛鍊學生的整全性思考能力 。其後,教師在統一測驗中設置資料題,

讓學生討論在台灣興建第四所核電站的優點和缺點,最後一題更要求學生解釋其 觀點。

上述例子說明學校可如何就整全性思考能力進行進展性及總結性的評估。在小組 討論中,學生須運用明辨性思考能力,評估資訊的有效性,亦要運用創造力,想出 所有可行的廢物管理策略。而在辯論中,學生需要運用解決問題能力,選出最佳對 策。資料題的最後一題引導學生運用相關能力於另一情境當中,要求學生運用整全 性思考能力,判斷應當採用的策略。

(b)自我評估與同儕互評

- 自我評估和同儕互評能讓學生更了解自己的學習,並從同儕身上學習,

這對培育學生能終身學習尤為重要。在開始教授課題之時,教師應向 所有學生清楚說明學習目標和評估準則或共同訂定這些目標和準則,

讓學生可以反思和檢視自己的進展,並可以就學習情況從同儕獲得有 用的回饋。

98

為促進自主學習及加強幼稚園與初小教育的順利銜接,兩名小學常識科教師將一 項有關「自我管理」的專題研習計劃引入初小學校課程當中。該專題著重運用自我 評估和同儕互評,並讓家長參與其中,評估學生在專題研習計劃的表現。詳情請參 閱示例 38「讓家長參與評估」。

某地理科教師將同儕互評與小組學習策略相互結合,以支援科目的學與教。這位教 師亦編製了一本《同儕互評手冊》,指導學生善用同儕互評策略,當中包括給予意 見、表示稱讚、指出錯誤和提出建議的步驟。詳情請參閱示例 39「利用同儕互評 促進學生學習」。

(c)專題研習

- 專題研習能為學生提供一系列與本學習領域有關的學習經驗。它也是 有效的進展性評估模式。教師應清楚讓學生知悉評估專題研習的步驟 及標準,包括題目的選取、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質素、資料的收集及 分析,以及研習的結果。學生進行專題研習時,這些評估標準可以在 學生計劃和進行專題研習時作為重要參考框架,教師亦須一直在過程 中給予指導。

透過專題研習評估資訊素養

某中一歷史科教師讓其學生進行一項有關古希臘羅馬文明的小組專題研習。學生 每四人一組,每組蒐集有關古希臘羅馬文明不同方面的資料(如建築、宗教、藝術 及哲學),並編寫一個網站介紹這些資料。評分除了評估學生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如搜索及評估資訊、建立網站和利用電腦製作匯報內容)外,亦評估學生在使用 資訊時是否符合道德操守(如當使用擁有版權的資料時,恰當引用資訊來源,以避 免直接從互聯網抄錄資訊)。

(d)家課

-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目的家課,除可供教師用作評估學生的學生 學習成果外,也可讓教師知道學生學得有多好。要獲得有關資料,家 課的設計及教師對學生功課回饋的質素至為關鍵。詳情請參閱本指引 第 5.4.2 及第 5.4.3 節。

5.3.4 電子評估

• 廣義而言,電子評估是指利用資訊科技設備(主要是電腦)來評估學生的 學習成果。電子評估涉及使用資訊科技設備去製作、傳送、儲存和匯報學 生的評估作業、回應及回饋等電子學習的組成部分。

99

• 電子評估不僅是自動核對選擇題答案的系統,它也是電子討論平台、博客 或聊天室,讓教師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度及疑難,亦可以用作編製電腦圖像 或腦圖的系統,讓教師了解學生如何建構知識及理解概念。

• 作為工具,電子評估便於利用和具有靈活性。相較於傳統的筆試,電子評 估能更快得出結果。最重要的是,它都能用於「對學習的評估」、「促進學 習的評估」及「作為學習的評估」,為學與教帶來以下好處:

- 在電子評估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邊做課業,邊獲取即時回饋。同樣地,

教師亦可以一邊授課,一邊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

- 科技能使教師和學生隨時可取得評估數據,並讓相關的持份者分享評 估數據,從而運用相關數據判斷學生的學習及教師的教學進度。

- 科技讓教師更易於跟進個別學生的表現,找出學生的強項和弱項,從 而為學生提供更適切和即時的支援。

- 教師亦能運用科技工具,從更多學生當中取得有關學習的資料。

• 在進展性評估過程中運用科技時,教師須向學生明確地說明評估的要求。

如學生需於課堂外完成評估課業,此舉尤其重要。

某校運用雲端服務為科目設計和推行電子評估系統。教師除了透過網上互動討論 平台即時就學生的習作及課堂表現提供回饋外,亦利用平台讓學生進行自我評估 和同儕互評。詳情請參閱示例 40「通過電子評估促進學與教」。

某中學利用互動式學習平台,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目的課堂上推行電子學 習,該系統有助教師透過網上評估習作及小測,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表現,詳情 請參閱示例 41「通過電子評估即時回饋學習進度」。

在文檔中 第一章 (頁 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