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麥樹堅:〈泥鯭〉

在文檔中 孝與中國文化 (頁 122-126)

學習重點:

一.文章呈現了敍述者和父親怎樣的感情?

1. 敍述者年少時和父親相處時間不多,但高小時父親暗暗 記得兒子「激烈央求」自己帶他去釣魚。敍述者也清楚 記得小時候父親帶他去釣魚的細節──他們都珍視,也 彼此珍藏着難得的相處片段。

2. 敍述者兒時對父親的印象,是「父親向來嚴肅、克制、

自律」,由於對父親性情的熟悉,故能細察父親「得意 忘形」的情緒反彈。他後來回想,更明白這是父親工作 時吃盡苦頭,心情的瞬間空白。

3. 父親不管敍述者少時的讀書成績、生活細節,卻藉着給 敍述者「充足的零用錢」,表達父愛。

122

4. 敍述者成年後,父親願意湊合他的空檔,一同游泳。敍述者 未曾述寫他和父親的關係是否親密,但父子同游同樂,在海 中坦然相對相近,不啻是一種可見可感的父子情。相對於林 文月〈給母親梳頭髮〉和胡燕青〈蝦子香〉,〈泥鯭〉中敍 述者和父親不僅沒對話,而且感情更顯隱藏──這是相當典 型的「港式父子情」。

5. 但這代表父子二人疏離嗎?也不一定。通觀全文可見:敍述 者父親的性格,頗可在他自己身上體現:「不容易失望,也 不致於狂喜,不亢不卑。」到了他明白「泥鯭貪吃」的原因

只能牠們嘗過「為生存的恐懼」時,他終於明白了他的父親。

6. 這也呼應了麥樹堅另一本著作的名字:《對話無多》。但這 不代表「親情」的缺乏──只是敍述者表達「孝」的方式,

是明瞭、感同身受;並且記得他的父親那怕是微細的表情,

和生活細節。

123

二.文章中以泥鯭為題,以超市魚缸「包裹」全文,除了書寫 父子情,還有何寄意?

本文獨特之處在於:把父子情和書寫香港社會變化融為一 體。例如:

1. 「誰多利亞港」暗指誰能在社會獲利獲益。

2. 敍述者父子能釣到泥鯭的機會日少(哪怕泥鯭只是下價 魚),他「不得不承認,釣魚最好有一支釣竿,將魚釣 拋到遠一點的水域」(喻意雄厚資本)。

3. 文章末後父子同游,在海中與幾條泥鯭被「海水歸納在 一起」──回顧文章寫超市魚檔,「魚缸像城市繁忙的 街角,魚因碰接而受傷、嘴唇破損出血,瀕死的沉於缸 底等待被撈」;再回到文章收結,超市淺缸只餘

「互相攻繫的白蝦,不復見小泥鯭快樂巡游。」(泥鯭 已無法生存)

4. 此外如父親為增加收入,不得不跨境工作,因而影響與 家人的相處時間;敍述者不得志地辭掉第一份工作,

「在崗位上多番遇險、觸礁,不斷刷新疲累的最深體 驗,充當不公平的裁判輕易准許薪金打倒理想」等等。

125

學習重點:

一.文章裡的「合歡樹」有何寄意?

合歡樹象徵了敍述者「我」。包括:

1. 「我」和「合歡樹」都由媽媽栽培、栽種。

2. 媽媽原以為「合歡樹」是一棵剛出土的「含羞草」,

象徵敍述者生命的脆弱;但媽媽「歎息了一回,還不 捨得扔掉,依然讓它長在瓦盆裡。」

3. 合歡樹「長出葉子」,媽媽以為是個「好兆頭」。這 個「好兆頭」,必然指向「敍述者」的生命力。原因 是通篇文章以母愛和兒子的成長、成就為重點,不可 能別有所指。

在文檔中 孝與中國文化 (頁 122-12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