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Glinka Variations Op.35

第一節 創作背景

歐洲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於 1883 年去世、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 於 1886 年去世、1897 年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去世。而在俄國,1893 年柴可夫斯基去世,俄國五人組中,穆索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 1839-1881)、

以及包羅定(Alexander Porfiryevich Borodin, 1833-1887),先後於 1881 年與 1887 年去世。

此時期的李亞道夫,開始嘗試創作其他多樣的創作。例如此變奏曲即為李亞道夫的 第一首鋼琴變奏曲,第二首鋼琴變奏曲則是 1901 年出版的「波蘭民謠主題變奏曲」。而 李亞道夫於 1894 年,除了創作此 Op.35「葛令卡主題變奏曲」,另外還有 Op.34「兩首 卡農」,共兩首作品。

58

59

60

整體的調性變化,多為近系調關係。主題始於降 B 大調,最後一變奏(Var.12)結束 於降 B 大調。當中有三個變奏使用較為特殊的遠系調性,分別為降 G 大調(Var.4)、降 b 小調(Var.7)以及 D 大調(Var.11)。其餘九段變奏皆與主題一樣以降 B 大調呈現。

在節拍上方面,皆以 6/8 開始,也以 6/8 結束。期間涵蓋單拍子 3/4、2/4,當中較 為特殊的為 6/16(Var.2)、5/8(Var.9)、2/2(Var.10)三個變奏。

61

一、Theme

Andante quasi allegretto 6/8

Bb

總長 23 小節 曲式 一段體

此曲主題取自俄國音樂之父葛令卡的歌曲集(romance)中《威尼斯之夜》(Venetian Night, 1832)。原歌曲譜例可參閱附錄。李亞道夫將原本以「詩節式歌曲」(strophic form)32

形式寫作的樂曲,擷取完整的其中一段而成。其中,不管在調性、拍號甚至是術語上,

62

由表可知,此主題架構為「一段體」(one-part form),可分為四樂句 a、b、c 與 coda。

主題長度為八小節,由對稱式的兩次四加四小節組成。其他樂句也以對稱式的方式組 成,但長度皆未比主題長。

節奏上,全曲多以 「長-短 長-短」的節奏型為主要的進行。

調性上,為傳統的關係大小調,由降 B 大調與 g 小調組成。

圖 7、主題 (mm.1-8)

63

二、變奏一

Allegretto 6/8 Bb

總長 23 小節 曲式 一段體

Var.1 架構為「一段體」,分為四樂句 a、b、c 與 coda。

主題長度,仍維持八小節的長度,並為對稱式的方式組成。

節奏上,右手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組成,左手則以三個八分音符 以及一

個四分音符加一個八分音符 的組合,搭配而成的節奏伴奏。

調性上,仍以降 B 大調的關係大小調為主。

譜例 46、Var.1 (mm.1-5)

64

三、變奏二

Allegro grazioso 6/16

Bb

總長 23 小節 曲式 一段體

Var.2 為「一段體」,可分為 a、b、c 與 coda 四樂句。

全曲長度、樂句之組成方式、調性的運用皆與主題以及 Var.1 相同。

較為特殊的是,此變奏是以複音的效果呈現,將主題至於最高音聲部。而在節奏型 上也具特殊性,從譜例 47,可知改變為十六分音符所組成的持續節奏型。

譜例 47、Var.2 (mm.1-11)

65

四、變奏三

Allegro 3/4 Bb

總長 26 小節 曲式 三段體

Var.3 為「三段體」,樂句可分為相同長度的 a、b、a1 樂句三樂句。

主題之前為兩小節的導奏,以導主題進入。

主題長度為八小節,並以對稱是的兩個四小節組成。三樂句的長度皆為八小節,並 以對稱的方式組成。

節奏上,作曲家使用了加強第二拍的節奏方式呈現此變奏的舞曲性格。

調性仍以降 B 搭調的關係大小調為變化。

66

譜例 48、Var.3 (mm.1-15)

67

五、變奏四

Andante tranquillo、

6/8 Gb

總長 28 小節 曲式 三段體

Var.4 為「三段體」,可分為 a、b、a1、coda 四個樂句。

主題長度為八小節,為兩個對稱式的四小節組成。而 a1 以及 coda 組成的方式以及 構成小節皆為相同方式與長度。中間段落則縮短為四小節。

較為特別的是調性上的轉變。此變奏轉為遠系調降 G 大調,中段的變化是以關係小調降

e 小調呈現。

譜例 49、Var.4 (mm.1-6)

68

六、變奏五

Allegro energico 6/8

Bb

總長 16 小節 曲式 一段體

Var.5 以「一段體」呈現,由 a、a1、b、a2 四個樂句組成。

主題長度為縮減為四小節。而在其餘三個樂句也皆為相同的四小節所構成。

節奏上,整段落多使用三個八分音符一組的節奏型 。而在 m.13 處,

左手與右手短暫的出現 Hemiola 的節奏。

而在調性上,此變奏回到降 B 大調以及 g 小調,呈現關係大小調。

69

譜例 50、Var.5 (mm.1-3)

70

七、變奏六

Con moto 2/4 Bb

總長 26 小節 曲式 一段體

Var.6 為「一段體」,可分為 a、b、c 以及 coda 四個樂句。

主題長度為八小節,與 c 樂句相同長度。特別的是 b 樂句與 coda 則呈現六小節長 度。

調性上,以降 B 大調與其關係調 g 小調,作調性的轉換。

譜例 51、Var.6 (mm.1-6)

71

八、變奏七(a)

Adagio 6/8 bb

總長 16 小節 曲式 一段體

Var.7 (a) 為「一段體」,可分為 a、b、c、d 四個樂句。長度上,四個樂句呈現等長 的四個小節,具工整性。特別的是調性上的變化,全曲轉為平行小調降 b 小調,為全曲 十二個變奏中,唯一的小調調性。

譜例 52、Var.7 (a)

72

九、變奏七(b)

Adagio 6/8 bb

總長 22 小節 曲式 一段體

Var.7 (b)「一段體」,樂句的組成可分為 a、b、c 三樂句。

長度上,a 樂句由兩個對稱性的四小節組成八小節長度。而特別的是,在 b 與 c 樂 句,則出現了不常見的奇數小節數-七小節。

節奏上,左手以三個八分音符一組的節奏維持續的節奏型,貫穿全曲。

調性上,則為整首樂曲中,唯一的平行小調降 b 小調。

73

譜例 53、Var.7 (b)

74

十、變奏八

Allegretto 6/8 Bb

總長 41 小節 曲式 一段體

Var.8 為「一段體」,整段可分為 a、b、c、d 與 coda 五個樂句。

主題長度為八小節,由對稱性的兩個四小節組成。而此對稱的組成方式也與後面 b、

c、d 三樂句相同。特別的是 coda,長度上為九小節,是此變奏中最長的樂句,也是唯 一不對稱的樂句。

調性上,首尾皆為傳統的降 B 大調,中間的 b 樂句則轉至關係小調 g 小調。

譜例 54、Var.8 (mm.1-4)

75

十一、變奏九

Tranquillo 2/4(5/8) Bb

總長 24 小節 曲式 三段體

Var.9 為「三段體」,可分為 a、b、a1 三個樂句組成。

長度上,每一樂句皆是以兩個對稱的四小節組成八小節長度,皆為八小節。

而節奏上,全段落右手使用五連音,五連音與三連音的搭配,形成「複節奏」

(polyrhythm)的形式。

調性上,仍為作曲家常用的降 B 大調關係大小調的轉換。

76

十二、變奏十

Allegro 2/2 Bb

總長 34 小節 曲式 一段體

Var.10 為「一段體」組成,可分為是 a、b、c、coda 四樂句。

長度上,a 與 c 皆為對稱性的八小節。b 樂句則縮短至六小節長度。coda 則是為十 二小節的持續低音延續,而 coda 是四樂句中最長的一句。

節奏上,全段落的右手以六連音程線,搭配左手的四連音,貫穿全段落。

調性仍是以降 B 大調以及關係小調 g 小調作變化。

譜例 55、Var.10 (mm.1-3)

77

十三、變奏十一

Andante commodo 2/4

D

總長 28 小節 曲式 一段體

Var.11 為「一段體」,可分為 a、b、c、coda 四樂句。

長度上,樂句多以八小節為主,其構成皆為對稱的兩個四小節。除 b 樂句縮短至四 小節外,其餘樂句皆為八小節之長度呈現。

節奏上,使用三對二的節奏,營造出不對等的節奏效果,也使得此變奏在速度上,

有更加流動之感。

調性上,使用遠系調 D 大調為特別選擇,筆者認為,作曲者或許想在的 Finale 前給 予一些暗示。

譜例 56、Var.11 (mm.1-5)

78 所出現的六度下行動機。至 m.9 開始,出現類似裝飾奏片段(cadenza),右手以五連音,

左手則為三連音,兩者以級進下行的方式直至 m.15,之後以分解和弦至 m.24,並停留 在 V7 和弦上。

A 段落(mm.25-46)由右手以快速音符作八小節的主題呈現,而左手為三個一組穩定 的和弦支撐。

B 段落(mm.47-77)開始,左右手之技巧相互對換,形成右手利用動機發展的旋律部

79

分,而左手則為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音群 (譜例 64)。調性在此處也不斷的做變換,如 m.47 為 d 小調,至 m.51 轉至升 f 小調,m.58 利用同音異名的方式轉至降 D 大調。

進入 A1 段落前(mm.78-81) (譜例 65),作曲家很特別的插入四小節的主題,並停留 在 V 級,造成全曲有首尾呼應之效果。

A1 段落 (mm.82-106),左手伴奏使用的倚音,及主題於右手快速音符呈現。在 m.89 和聲停留在 V 級,至 m.97 降三音借用小調成為平行調降 b 小調,直至 m.101 轉回降 B 大調作結束。

譜例 57、Var.12 (mm.1-12)

80

譜例 58、Var.12 (mm.47-52)

譜例 59、Var.12 的主題再次重現 (mm.78-81)

8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