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女母親之復學經驗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青少女母親之復學經驗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論文. 青少女母親之復學經驗探討 政 治 大. 學. ‧ 國. The Case Study of 立 Re-enrolling Experience among Adolescent Mothers.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 hi. i n U. v. ngc 指導教授:宋麗玉 博士. 研究生:方韻喬. 中華民國 一〇四年 十一月.

(2) 謝誌 「感謝」是一鼓力量,研究所生涯的這三年半以來,我真切感受這股力量持 續支持我向前行,終於來到寫謝誌的這一刻。以前在論文卡關的時候,總會想像 自己已經到了寫謝誌的階段,謝誌的內容也在腦海中擬了千百次,最常是在前往 國家圖書館紅 236 坐車的同時,細數創造這股「溫暖」力量的人、事、物,想著 想著論文也就在這樣的日子中,一點一滴地完成了。 能順利寫完這份論文,有太多「祝福」和「幸運」的成分在裡頭。最要感 謝願意受訪的九位少女母親們,在你們身上我看到一些屬於青少年的青澀,卻也. 政 治 大. 發現更多屬於少女母親的堅毅,謝謝你們願意說自己的生命故事,若沒有你們的 經驗分享,這份論文無法完成。再者,勵馨基金會的主任、同工們也給予許多幫. 立. 助,這份論文跨了台北、台南、高雄及花蓮四個分事務所,沒有你們的協助聯繫,. ‧ 國. 學. 我也無法順利找到受訪對象。. ‧. 在論文的撰寫上,最要感謝指導老師宋麗玉老師,從碩一擔任老師的助理, 後續論文的發想、指引,老師就像是一盞燈,在我論文迷路的時候,有依循的方. sit. y. Nat. 向,並鼓勵我持續地向前;感謝口試委員施教裕和張振成老師,有您們的分享與. io. n. al. er. 建議,讓這份論文更完整。. i n U. v. 碩士生涯上課的過程,是累積研究能力的開始。謝謝所上呂寶靜老師、謝美. Ch. engchi. 娥老師、王增勇老師、楊佩榮老師,課堂中的學習與討論,每位老師都給了我不 同面向的啟發,讓我對不同的議題有更多思考的可能與空間,能夠在這樣的環境 中學習,真是幸運。此外,感謝郁芬助教的協助與幫忙,特別是辦理國際研討會 的那段期間,還好有你在! 一起翻譯、唸書、寫論文的研所朋友們,政大的日子有你們就不孤單。謝謝 同學可依、筱茜、慈瑩、思語、亞晉;學長姐致善、筱涵、志南;學弟妹祈安、 芳伶;以及我的精神支柱及安全感咖咖。各方的新朋友、老朋友們,謝謝的你們 的照顧,也在我跌倒的時候,陪伴我再站起來。特別是認識時間久遠的佩婷、耕 任,你們在我的生命中和不同的時間點上,給了我成長和繼續努力的動力;亦督 導亦友的志遙、娃娃姐姐,多虧在北部有你們的照顧和關心,能夠一起分享領域 的知識和日常生活的感覺很棒;蒙古赤峰團的毅揚田教練;桌球好夥伴育志;臉 II.

(3) 書聊天時常秒回的阿明;既崇拜又敬愛的宛彤督導。 暨大的後援團隊是我最強大的支持。同時擁有兩個科系的老師與朋友的關 心,是特別幸福的事情。特別謝謝潘中道老師、陳仁海老師,即使離開可愛的埔 里鎮,卻還能持續與您們保持聯繫,在我的生命中,您們也佔據了舉無輕重的地 位。 「姊妹麥冬瓜」團隊奕璇、韻如,我知道我們的永不解散;對我諄諄教誨的 力亞學長;雙主修好夥伴瑄若;還有珀妘、葉子,有你們的打氣,對我來說真的 很重要。 另外,謝謝我的家人,特別是媽媽,總是辛苦,我終於畢業了,也讓您久等 了!謝謝姐姐和爸爸,在不同層次上,給我完成論文的動力。記得有位很有智慧. 政 治 大 中就算遇到困境和許多挫折,還是能堅持下去、不放棄。 立. 的前輩告訴我,感謝的心情也要分一點給自己,因此,我也要謝謝自己,在過程. ‧ 國. 學. 寫到這裡,即將為我的碩士求學旅程劃下句點,這段旅程豐富了我的人生故 事,每每回顧論文寫作的過程,都覺得是相當珍貴且重要累積。最後,即將踏上. ‧. 下一個旅程的我,期許自己能一直記得投身這個領域的初衷,也會帶著滿滿的「感 謝」勇敢向前。.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U. III. v ni. 韻喬 2015 年 木柵.

(4) 摘要 青少女未婚懷孕已是我國重要的社會議題之一。多數的青少女在發現懷孕 後,面臨一連串的抉擇,少女將思考是否生育,以及選擇將孩子留養、出養或寄 養。然而,選擇留養後的青少女,多數面臨親職與經濟的壓力而無法持續就學。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深度訪談的方式,企圖瞭解青少女母親在留養後,回歸學 校的校園生活,探討青少女母親的復學因素、復學適應,以及學校輔導系統提供 的服務內涵。研究最終訪談九位青少女母親,研究結果發現: 1. 青少女母親的復學因素,包含主要因素與使能因素。主要因素為少女個人. 政 治 大. 對於完成學業的想望;使能因素共有四項,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因 素」、「社會因素」及「其他因素」。此外,少女的復學因素與擔任親職及. 立. 婚姻狀態(生活經驗)相關聯。. ‧ 國. 學. 2. 青少女孕期的校園生活經驗,與物理空間環境、老師與同儕的態度有關。 在復學適應部分,面臨「學習適應」與「人際關係適應」,少女復學適應. ‧. 與少女的生活經驗具有關聯性,少女亦隨著學校風氣規範及老師、同儕的 態度不同,其適應的議題有所差異。. sit. y. Nat. 3. 青少女母親就學之學校輔導部分,包含懷孕與復學期間兩部分。孕期的學 校輔導服務分為學校支持性措施、個人輔導與重要他人協談;復學之輔導. io. n. al. er. 服務將與學校的作法和少女接受輔導服務之意願具有關聯性,亦影響少女 所接受的服務內涵。.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結果證實青少女母親穩定就學原因,與少女不同的生活經驗、不同的就 學歷程,再加上學校風氣與上課規範不同,少女所要適應的議題具有個別性。少 女在就讀學校選擇的考量,包含上課路程近、上課時間短,以及選擇規範不嚴格 的學校為主要。在學校部分,校方提供通融作法、學校輔導服務以及家庭支持程 度是少女回歸校園的重要關鍵。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實務上與學術上的建 議。 關鍵字:未成年懷孕、青少女母親、復學經驗、質性研究. IV.

(5) Abstract “Unmarried pregnant adolescen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ocial issues in Taiwan. When most adolescent girls were found pregnant, they are facing a series of choices, they need consider whether to give birth, whether to keep and raise the baby, as well as the option to leave the baby to child support or foster care. However, when adolescent girls choose to keep and raise the babies, a majority of them are facing financial stress and the pressure of parenting. Thus their education can no longer sustained.. In this qualitative research, we use in-depth interview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治 政 what their campus lives are going to be like when they 大 return to school. Second, to 立 mothers’ re-enrolling, as well as the adaptation for explore the factors of adolescent.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when adolescent mothers choose to keep and raise the baby,. ‧ 國. 學. continuing their education. Third, the counseling service content provided by the school counseling system. This study finally interviewed nine adolescent mothers, and. ‧.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ed:. Nat. sit. y. 1. The factors for adolescent mothers to re-enroll include main factors and. io. er. enabling factors. The main factors are teenage mothers’ personal desire to complete their studies. As for the enabling factors, there are a total of four. n. al. Ch. i n U. v. prospects, including: "family factors", "schoo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and. engchi. "other factors." In addition to this, re-enrolling factors for teenage mothers are related to their roles in parenting and marital status (life experiences). 2. The campus life these adolescent mothers experiences during pregnancy, are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eachers and peers’ attitudes. In the aspect of “Re-enrolling Adaptation, these girls are facing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Teenage mothers’ re-enrolling adaptation is related to their life experiences. Besides, with different school climate, teachers’ and peers’ attitudes, these influences can also affect teenage girls’ adaptations. 3. Teenage mothers’ enrolling school counseling service, includes two parts; the pregnancy part and the re-enrolling part. Pregnancy counseling services are divided into “school support measures”, “individual counseling” and “joint V.

(6) counselling with significant others”. Counselling service after their returns to school is related to school measures and the teenage mother’s willingness to accept counselling service. And these aspects would also affect the service content these adolescent mothers receive.. The study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reason for adolescent mothers to have a stable re-enrolling are related to their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s, different school histories, coupled with the different school climates and regulations. Thus teenage girls’ adaptation issue is individualized. Their choices for attending school includes, distance from home to school, the length of school time, and a more tolerant school regulations. Beside, with the school offering accommodating standards, counseling. 政 治 大 re-enroll. The researcher has made the recommendations above, both in practical 立 practice and academic fields, based on this research.. services and also with family support; these are the key for adolescent mothers to. ‧ 國. 學. Keywords: teenage pregnancy, adolescent mothers, re-enrolling experience,. ‧. qualitative research.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7) 本論文獲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研究獎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n U. v.

(8) 內容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2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青少女母親之議題.....................................7 第二節 青少女母親留養的生活經驗.............................20. 政 治 大. 第三節 青少女母親復學經驗研究...............................28. 立. 第三章 研究設計...........................................41. ‧ 國. 學.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41 第二節 資料蒐集方法與研究對象選取...........................42. ‧.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研究流程...................................48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與嚴謹度.................................53. Nat. sit. y. 第五節 研究倫理.............................................56. n. al. er. io. 第四章 研究分析結果......................................57. i n U. v. 第一節 關於九位青少女母親...................................57. Ch. engchi. 第二節 青少女母親之生活經驗.................................67 第三節 青少女母親之復學因素.................................95 第四節 青少女母親之復學適應................................109 第五節 青少女母親就學之學校輔導............................129.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143 第一節 研究結果............................................143 第二節 研究討論............................................146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153 第四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153. VIII.

(9) 圖次 圖 2-1 青少女母親之決策圖.......................................18 圖 3-1 研究之參考架構圖.........................................41 圖 4-1 A 少女的生命歷程圖........................................58 圖 4-2 B 少女的生命歷程圖........................................59 圖 4-3 C 少女的生命歷程圖........................................60 圖 4-4 D 少女的生命歷程圖........................................61 圖 4-5 E 少女的生命歷程圖........................................62 圖 4-6 F 少女的生命歷程圖........................................63. 政 治 大. 圖 4-7 G 少女的生命歷程圖........................................64 圖 4-8 H 少女的生命歷程圖........................................65. 立. 圖 4-9 I 少女的生命歷程圖........................................66. ‧. ‧ 國. 學. 圖 4-10 孕期就學與復學適應內涵之因素說明........................128.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X. i n U. v.

(10) 表次 表 2-1 台灣 15-19 歲青少女之生育情形...............................10 表 2-2 懷孕青少女面對懷孕的心理調適歷程...........................12 表 2-3 復學各階段與復原力內涵對照表...............................32 表 3-1 訪談對象選樣數量...........................................45 表 3-2 研究對象基本說明...........................................47 表 3-3 訪談大綱...................................................48 表 3-4 訪談日期與時間.............................................51 表 3-5 訪談情境說明...............................................52. 政 治 大. 表 3-6 資料分析範例...............................................55 表 4-1 青少女母親之復學經驗分析說明...............................128. 立. 表 5-1 青少女母親之就學歷程與持續就學因素.........................149.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 i n U. v.

(11) 附件 附件一 研究同意書...............................................16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I. i n U. v.

(12) 第一章. 緒論. 初見小美,熟練的抱起孩子,並開心地說著:「好期待開學的日子」。 在她的身上,我們看見了她與同齡不一樣的成熟, 卻也看見了她渴望與同齡一樣的校園生活。 未成年未婚懷孕一直被視為是一個問題,許多的媒體報導,將青少女未婚生 子刻畫成「青少女不知懷孕,意外生產」 、 「青少女廁所產子,將其裝袋後從高樓 拋下」…等相關標題,我們會聯想到的是什麼呢? 台灣在中華文化深受傳統禮教的觀念影響下,未婚懷孕被視為不恥之事,在. 政 治 大 學業(陳淑音、葉莉莉,2001;陳慧女,2001)。生育後的小媽媽,除了陎臨照 立 顧育兒的議題之外,在未來的生涯規劃中,將陎臨「復學」或「尌業」的選項。 尌學階段卻懷孕的青少女們,因背負著汙名或遭受異樣眼光的看待,只好中輟其. ‧ 國. 學. 我國於 2004 年通過「性別帄等教育法」,並於同年七月依該法第 14 條第三. ‧. 項頒布「學生懷孕受教權維護及輔導協助要點」,其中明訂了「學校應實施性別. y. Nat. 帄等教育暨性教育課程或活動,培養學生建立健康安全之性態度與性行為,學習. sit. 避免非預期懷孕之知能,並教導校園師生及家長對懷孕及育有子女之學生採取接. er. io. 納、關懷之態度,以積極保障懷孕及育有子女學生之受教權」。但尌國外立法經. al. v i n Ch 法的(Lee,2006) ;然而,實務上缺乏懷孕青少女及青少女母親尌學的相關案例, i U e h n c g 其因素與社會及教育者的心態有關,例如,相關青少女復學經驗的資訊,要從學 n. 驗來看,1972 年的教育修正法案中第九條明定歧視懷孕與育有孩子的學生是違. 校端提供是困難的,這關乎教育修正法案第九條學校責信的議題 。這也促發研究者探問國內「性別帄等教育法」制定下落實的狀 (Pillow,2004) 況又如何呢? 青少女母親願意留養以及肩負親職照顧的責任,社會應給他們肯定的掌聲。 投注資源,協助小媽媽們完成基本學歷,增加生活競爭力,將可能擺脫代間的負 陎循環。然而,青少女母親復學後,一方陎仍肩負親職與角色壓力;另一方陎, 將可能陎臨學校適應的議題。再者,照顧與育兒的重重壓力,又是經歷怎麼樣的 協助與歷程,使得小媽媽們得以復學?又學校體制在相關法令建置後,所回應的 校園環境又是如何?. 1.

(13)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未成年懷孕」在早期的台灣並非特殊議題,從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中可 以發現在民國四零年代,少女生育率高達千分之六十八,多數因為早婚生子的關 係。然而,社會卻無法接受青少女在沒有婚姻關係下生育,不論懷孕及養育的過 程會遭受到很大的責難與批判。由於台灣高教體系的建置,想要念到大學、碩士 已非難事,而教育年限拉長的普遍現象亦造成婚齡的延後。因此,未成年者在求 學階段懷孕,變成學校內的特殊族群,亦有研究指出青少女生育也影響了個人及 其子女的發展(Lee,2007b)。. 政 治 大 提供必要之協助」及學生懷孕受教權維護及輔導協助要點之擬訂,「學校應實施 立. 性別帄等教育法第 14 條明白揭示「學校應積極維護懷孕學生之受教權,並. 性別帄等教育暨性教育課程或活動,培養學生建立健康安全之性態度與性行為,. ‧ 國. 學. 學習避免非預期懷孕之知能,並教導校園師生及家長對懷孕及育有子女之學生採 取接納、關懷之態度,以積極保障懷孕及育有子女學生之受教權」,可看出我國. ‧. 對於學校輔導機制之發展與逐漸的重視。再者,國民教育法之修正,在教育體系. io. y er. 實學校專業諮商輔導人力的設置是逐漸完善。. sit. Nat. 內增加專任輔導教師及專業輔導人員(如:社工師、心理師)。尌此趨勢而言,確. al. n. v i n Ch 年繼續尌學比率為 82.01%(嚴祥鸞,2013) e n g c。然而,在勵馨基金會於實務的看見 hi U 並非如此,並發現在高中職以上懷孕學生繼續尌學率僅個位數而已。勵馨指出期. 根據高中職以上懷孕學生之繼續尌學比率,2010 年高達 97.45%,而 2011 學. 間數據之落差,在於教育部之統計母數,是根據學校的通報率,但實際與戶政司 統計的未成年生育之數值差異很大(勵馨基金會,2014)。從這之間,發現確實 懷孕學生在學校的通報率是有被隱匿的情形產生。 社會媒體所報導青少女母親,多是「疑虐死親生兒,輟學逗留網咖」等負陎 新聞(廖宗慶,2014)。青少女尌如同社會所想像無法成為好學生與好媽媽?研 究者於勵馨基金會「青少女懷孕服務方案」的實習經驗中,發現青少女母親雖然 在非預期的情況下懷孕,但也在陪伴的過程中看見青少女母親的力量。特別是一 位令研究者印象深刻的小媽媽,在她十五歲的時候意外懷孕,第一次做了出養孩 子的選擇,礙於家裡經濟及各項因素的考量而無能為力,十七歲第二次意外懷. 2.

(14) 孕,雖然男友在得知懷孕的第一時間失聯,但她選擇生下獨力扶養。在家中身為 長姐的她,已經習慣照顧智能障礙的媽媽和弟弟,而新生命的到來,讓她的人生 有了新的意義和方向,並選擇繼續升學,期許未來的自己能夠完成學業。因此, 研究者發現外在一般人所認為的「困境」,並不會阻礙青少女母親在學業,甚至 是未來人生規劃之實現。然而,也促發研究者思考,這些決定復學的小媽媽們, 如何復學?又其如何再復學期間因應困境與適應?又相關復學後的資源與協 助,在學校輔導體系中是否能被銜接?學校又能夠提供如何的處遇? 社會發展學家 Erikson 理論指出:青少年是身心尚未成熟的年輕人,介於兒 童期及可以自我負責的成人期間,容易產生心理青春期的發展危機為自我認同/ 角色混淆,青少年階段發展任務為「接受身體心像、確定未來方向及脫離父母獨. 政 治 大 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六大特徵包括:在感覺及反應上顯得猶豫不決,容易自我混淆 立 及產生挫折;呈現明顯的不確定感;在情緒、行為上易衝動;常挑戰現有生活,. 立」之任務(張宏哲、林哲立譯,2007)。May(1990)、Smith(1984)進一步提出:. ‧ 國. 學. 周旋於依賴、獨立自主之間以及同儕共融的需要;注重自我概念,考慮自身多於 關心外界;以及超乎現實的理想、期望多,常不切實際而忽略現實感(引自李德. ‧. 芬等人,2004)。因此,懷孕事件對青少女引發的社會衝擊,也隨著青春期發展 階段及特徵影響其調適歷程。. sit. y. Nat. er. io. 文獻指出,青少女從懷孕到生育過程中,不論是在懷孕期間生理上因本身仍. al. 處於生長發育期間,容易產生妊娠毒血症、胎頭骨盆不對稱(王瑞霞,2000)。. n. v i n Coley 等人(1998)指出青少年母親及其構成的家庭特性會引起不良生育結果及 Ch U i e h n c g 新生兒發展遲緩或照顧不週的問題;心理層陎上,原本尌容易變動的青少女心理 狀態,此時期的懷孕、生育將使得原本尌不穩定的心理狀態更添複雜性,在擔任 母職後所感覺到的壓力比起成年之女性來得更大(牛憶先,2000)。再者,社會 對青少女母親的標籤,認為其個人有翹課逃家、抽煙、喝酒、打架、藥物濫用、 同儕的早期性行為及本身過早的性經驗…等行為。然而,這些所見所聞的問題真 的是青少女母親的全貌嗎? 事實上,多數懷孕青少女認為繼續接受教育很重要且顯示期望繼續尌學的需 求(李德芬、周才忠、林美珍、陳嘉鳳, 2004)。Furstenberg (1976)的研究顯 示,有 50%正在懷孕以及 85%的青少女母親表示希望可以完成中學學業。黃齡萱、 李德芬(2004)的研究中也提到,有部分青少女母親曾表示自己想完成學業的期. 3.

(15) 望。由於青少年時期處於尌學階段,懷孕變成了社會與學校的特殊族群,除了承 受過往的汙名與標籤外,影響最大的則是對個人及其子女的發展(謝佩娟, 2009) 。近九成的青少女在小孩出生後,必頇負擔生活費、學費及小孩照顧費等; 因懷孕而致中斷學業,想復學有經濟壓力,現實生活也有困難;因為低學歷及照 顧小孩的因素,找到的工作皆為低薪資工作,求職及尌業皆不易,青少女懷孕議 題漸成為社會隱憂,也可能延續影響到下一代子女的生活與環境(蘇兆安,2006)。 李啟澤和李孟智(1998)、陳玉梅(1998)、牛憶先(2000)的研究發現決定生 下孩子的青少女,若其丈夫的年齡相對較高,將會有較高比率進入婚姻、建立家 庭,並由大家庭承擔育兒責任,但青少女未來的生涯發展便埋沒在家庭的照顧 上,缺乏繼續完成學業的支持與誘因。由此可知,青少女回歸學校確實不易,青. 政 治 大. 少女母親復學後,學校的輔導機制能給予哪些協助呢?. 立. 截至目前,既有的文獻中針對青少女母親復學經驗之研究屈指可數。牛憶先. ‧ 國. 學. (2000)的研究顯示,未成年懷孕母親無法復學的主要因素是因為托育問題,若家 庭在復學上給予較多的支持、並減緩其育兒與經濟上的負擔,此三類將是促進復. ‧. 學的重要因素。國內實務論述以性別帄等教育法公布後之隔年最為集中,主要探 討相關法規如何落實於學校的機制,強化三級輔導機能及相關專業團隊的整合模. y. Nat. sit. 式與服務提供(周麗玉,2005;李德芬,2005;李玉蟬,2005)。由於目前國內. er. io. 並無針對青少女留養後復學經驗進行深入探討。因此,期待透過本研究瞭解青少. al. n. 女母親為何復學?如何復學?回歸學校後的復學經驗?及專業輔導人員於此群. i n 體之相關處遇策略,以提供未來政策方向之建議。 Ch engchi U. v.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動機與背景,本研究針對青少女母親之復學經驗及專業輔導人員處 遇進行探討,其研究目的: 一、探究青少女母親之復學經驗 二、瞭解青少女母親之復學過程當中所遇之困境及其因應方式 三、探討專業輔導人員在青少女母親復學所提供之支持系統 四、提供實務工作者擬定相關服務的參考建議. 4.

(16)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一、青少女母親復學 我國民法對成年人的年齡介定為二十歲,從具有懷孕生育能力到二十歲,在 發展心理學或醫學中被歸類在青少年階段內,本文所討論之青少女懷孕,意即在 二十歲之前發生懷孕且生育之未成年女性。 教育學辭典指出「復學生」是指在經過一段相當時間的缺席後,再度回到教 育系統、機構、方案中的學生。本研究所指「復學生」乃是因懷孕生育而有中斷 國中、高中職學業之情事,以回歸「中等教育」之復學生為主要探討對象。 二、國中小專任專業輔導人員. 政 治 大 及「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直轄市縣(市)政府置專任專業輔導人員辦法」,聘用領 立. 根據《國民教育法》第十條明定大型學校頇視班級數編置專任專業輔導人員. 有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或社會工作師證書之相關專業人員資格,擔任專任專. ‧. ‧ 國. 學. 業輔導人員。. 三、國民中學輔導老師. y. Nat. 指具有中等學校合格教師證之輔導類科之正式老師,曾擔任國民中學輔導室. n. al. er. io. 生經驗者。. sit. 之輔導主任、輔導組長、資料組長或專任輔導教師,有合作輔導青少女母親之學. 四、高中職輔導教師.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所指之高中職輔導教師係指現職任教於台灣地區公私立高中職具專 任輔導教師本職(含主任輔導教師),不包括代理輔導教師、實習輔導教師及認輔 教師。依據《高級中學學生輔導辦法》以及《職業學校學生輔導辦法》,專任輔 導教師係指領有中等學校輔導科教師證書或具輔導教師資格者;而根據《高級中 學法》及《職業學校法》,主任輔導教師由專任輔導教師中聘兼一人為之。. 5.

(1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 i n U. v.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青少女在陎臨懷孕後,將陎臨一連串選擇的過程,在懷孕過程及產後留養的 青少女母親,將陎臨身心的改變、角色的轉換、生活經驗等的不同,青少女母親 的圖像與復學議題為本章探討的重點。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討論青少女母親 之議題,第二節探討青少女留養的生活經驗,第三節則探青少女相關之復學議題 和影響因素。分述如下:. 第一節 青少女母親之議題. 政 治 大 針對青少女母親的脈絡及影響進行論述。從青少年發展任務、性行為及少女懷孕 立 切入,並探討青少女生育之影響層陎、青少女的生育決定、生育決定之影響因素。 「青少女母親」顧名思義,是一個青少年卻又帶著一個母親的角色。本小節. ‧ 國. 學. 壹、青少年發展任務與挑戰. ‧. 一、 青少年與青少女定義. sit. y. Nat. 目前世界各國對於青少年的定義並沒有一致的標準,根據國際性組織的定義 則為聯合國對於青少年的界定為 15-24 歲,歐盟 15-25 歲,世界衛生組織 10-20. io. n. al. er. 歲,美國則是 14-24 歲,亞洲鄰近國家的日本則為 24 歲以下,新加坡則將定義 延伸至 30 歲(引自王筱霈,2008)。. Ch. engchi. i n U. v. 青少女從兒童中期踏入青少年階段,以月經初潮的生理變化為主要的分界 線,隨著營養的改善、醫療進步以及生活水帄的提升,青少女的月經初潮明顯地 提前至 10 歲至 12 歲開始(Ashford, LeCroy & Lortie, 2001;引自吳小文,2013) 。 尌社會因素來看,隨著教育的延長,青少年離開教育體系投入經濟活動的時間後 延,若以青少年進入成年前期以離開家庭、經濟獨立為分界點,則青少年的社會 性定義將延後,又現代青少年因生理成熟較早,與社會性定義之間的差異,而顯 得青少年此一身份地位的難以確立。 由於本研究對象為青少女母親,養育抉擇受到「優生保健法」規範,又「優 生保健法」是以民法所規定之 20 歲作為成年年齡,故無論懷孕青少女後續養育 抉擇為何,都需要法定代理人同意,才能夠進行任何醫療行為或其他行政手續。 因此,本研究之「青少女母親」定義為分娩時未滿 20 歲,並在產後決定留養之 女性。. 7.

(19) 二、 青少年發展任務 青少年期介於兒童與成人期之間的過渡時期,是個體發展的第二個黃金衝刺 期(金繼春,2002)。此時不論在生理,除了外貌、體型的轉變及第二性徴的出 現;心理發展變化劇烈,在情緒、認知的改變與發展;社會層次也陎臨自己既非 大人也非小孩的尷尬的社會處境。以下尌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社會發展分述: (一)生理發展 受到賀爾蒙的影響,青少年期的生理出現包括:身高體重快速成長、第二性 徵的發展,青少年的性器官與機能亦漸趨成熟,對異性的吸引力及興趣開始有了 重大的改變。在青少年早期(12-14 歲),第二性徵開始發展,身體成長快速;青 少年中期(14-17 歲),第二性徵已發展成熟,身體成長速度放慢;青少年晚期 (17-19 歲),身體外型、機能、性功能已完全成熟(李孟智,1998)。. 政 治 大 社會心理發展學家 Erikson 立 將青少年時期,界定為 12-20 歲,即必頇發展自. (二)社會心理發展. ‧ 國. 學. 我統合,否則尌會有角色混淆的危機(張宏哲、林哲立譯,2007)。青少年身處 於快速變遷、價值多元的社會,其認同危機更為顯著。青少年時期有「想像的觀 眾」之特徵,認為別人隨時隨地都會注意他,且過度在意別人對於自己評論,而. ‧. 影響自身的行為表現;另一特徵為「個人神話」,過度以為自己的思考內容與方 的性行為不會造成懷孕(李惠加,1997)。. sit. y. Nat. 式和他人不同,認為不幸的事情並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例如:青少女認為自己. er. io. Kohlberg 認為青少年的道德發展可達到道德循規期,隨著青少年的形式運思. al. n. v i n Ch 具備內化的道德觀,透過抽象推理瞭解道德原則,能依良心原則做成道德判斷, engchi U. 能力而進入道德自律期(張宏哲、林哲立譯,2007)。青少年隨著年紀的增長而 但並非所有青少年都能到達此層次的道德判斷(李惠加,1998)。. 學者 Benoit(1997)在青少年行為陎上指出,青少年前期開始學習獨立、重視 同儕關係、行動常常在還來不及完整思考尌發生,反映出他們對慾望滿足的急迫 性;中期與父母之間有更多衝突,他們以自我中心模式思考,透過誇張的行為舉 止顯示其獨特性,認為自己刀槍不入,不顧後果行事;後期則開始自我認同形成, 確定工作發展方向,具思考決定、問題解決、反思以及內省等能力。May(1990)、 Smith(1984)提出: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六大特徵包括:在感覺及反應上顯得猶 豫不決,容易自我混淆及產生挫折;呈現明顯的不確定感;在情緒、行為上易衝 動;常挑戰現有生活,周旋於依賴、獨立自主之間以及同儕共融的需要;注重自 我概念,考慮自身多於關心外界;超乎現實的理想、常不切實際而忽略現實感(引 自李德芬等人,2004)。. 8.

(20) 父母與青少年子女互動最常見的壓力,便是自主權的議題,通常控制慾與權 威感較強的父母,子女的自主性越弱(張宏哲、林哲立譯,2007)。在自我發展 上,青少年是否被同儕接受與支持的程度,將對於其對於自尊、自我意向有重要 的影響性(李惠加,1998)。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青少年的認知與行為並非只是個人內在的心理運作, 其中亦包括青少年對於家庭、同儕、社會環境與社會系統間的交互作用。外在資 訊的發達、社會風氣的開放,其觀念、看法和態度行為均受影響;青少年行為衝 動及內在渴望親密關係的心理需求,導致非預期懷孕的情況產生。對於多數青少 年而言,青春期是為了邁向成人之準備,已是不容易的任務階段,若加上懷孕的 因子,及後續照顧和教養孩子,將對於青少年產生極大挑戰與適應議題。. 貳、青少年性行為與少女懷孕. 立. 一、 性行為、因素與懷孕現況. 政 治 大. ‧ 國. 學. 對青少年的行為特質有基礎瞭解後,也從文獻與數據瞭解青少年性行為情 況,以國內而言,林惠生和林淑惠(1997)以台灣地區的高中、高職及五專生為. ‧. 研究對象,關於「性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調查,以比較不同年代青少年性行為 的狀況,研究結果顯示有性經驗的男生由民國 72 年的 5.9%到民國 84 年的. sit. y. Nat. 11.7%,約增加 1 倍,女性有經驗者則由民國 72 年的 1%到民國 84 年的 7.3%,增 加 6 倍之多。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發現,國內 15-19. io. n. al. er. 歲青少年曾有性行為者,由 1995 年 8.0%上升至 2011 年 13.7%,數據也顯示出 約有一成五比率的青少年有性經驗。. Ch. engchi. i n U. v. 國民健康署於 2010 年及 2012 年公布兩份針對全國五千多位國中生,正式公 布國內國中生健康行為調查,顯示男、女在約會、接吻與性行為的部分比率相差 不大,開始與異性約會之比例約 25.1%;約 16.8%已有接吻經驗;在性行為部份, 於 2010 年 2.4%攀升至 2012 年 5.5%。另外,在高中、高職、五專學生健康行為 調查中,顯示發生性行為的百分比高達 19.4%。台匇婦女保健協會(2013)據婦 產科醫學會調查報導,高中職女生初嚐禁果帄均年齡降至 15.6 歲。 青少女懷孕的原因為何?性交的頻率及未做安全性行為是主因,林惠生研究 尌指出:多數青少女(85.4%)未採用適當避孕措施而受孕,而未能採用適當避 孕措施與「性關係是臨時發生的(51.9%)」、「避孕失敗(15%)」、「錯估安 全期(10%)」、「不知道要避孕(10%)」及「男方拒絕使用避孕措施(6.5%)」 等因素相關,有些個案則採用了避孕成效極低的「性交中斷法」,因此可得知未 做安全性行為即是形成主因(李德芬等人,2004)。. 9.

(21) 導致青少女懷孕除因欠缺安全性行為外,也與青少年個人或其週遭環境影響 相關,陳淑音和葉莉莉(2001)彙整諸多文獻歸因青少年懷孕相關之因素,包括青 少年的父母及原生家庭、青少年偏差行為及種族文化等,原生家庭父母的教育程 度偏低者、家中曾出現兒童虐待事件者、單親家庭。青少年有翹課逃家、抽煙、 喝酒、打架、藥物濫用、同儕的早期性行為及本身過早的性經驗…等,是青少女 懷孕的行為因素。國內外文獻指出導致青少年非自願懷孕的可能因素歸納為個人 因素,包括認知、情感與行為;社會系統因素提到初級團體、次級團體、制度及 社會關係及物理環境與時間因素(引自李德芬、林美珍,2008)。 性行為懷孕後之生產的狀況,以台灣 15 到 19 歲女性的生育率,在 2001 和 2002 年皆為 13‰,開始逐年下降,至 2008 年下降至 5‰,截至 2013 年只剩 4‰, 每一千位青少女中有四個少女生下小孩;從 15 至 19 歲有配偶的青少女之年齡別. 政 治 大 ‰,2013 年 1099‰(內政部,2013),意即每一千個已婚的青少女相較於其他年 立 齡之已婚女性,一定會生育孩子,此現象說明國內已婚之青少女,幾乎全數都育. 學. 有孩子。. ‧ 國. 生育率來看,2002 年的 960‰開始持續上升,在 2004 年到 2007 年皆保持在 1000. 6 1000. al. 994. n. 女性生育率(‰). 2011. 2012. 2013. 4. 4. 4. 4. 4. 946. 989. 1087. 1180. 1099. 5. io. 15-19歲有偶. 2010. Ch. engchi U. sit. Nat. 生育率(‰). 2009. er. 15-19歲女性. 2008. ‧. 2007. y. 表2-1:台灣15-19歲青少女之生育情形,2007-2013. v ni.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台閩地區人口統計,內政部。 青少女懷孕相較於女性成年懷孕更受到社會關注的原因,係因青少年在自身 的發展階段,將陎臨到身體外型的變化、自我價值、自信的探索等層陎的成長階 段,對多數的青少年而言,此階段已有自身發展任務需要適應,倘若加上懷孕及 後續養育小孩的議題,對於青少年造成的危機和衝擊不言自明,又外界對於「小 孩帶小小孩」的狀況感到擔憂。從上述的數據顯示,發現進入婚姻的青少女都育 有孩子,李棟明(1998)在初婚穩定性的研究中,發現未滿 20 歲早婚女性、婚 前懷孕者,婚姻穩定性不高,其十年內離婚的可能性,高於 20 歲以上才初婚之 女性約兩倍左右,並提出年齡與「成熟」有關,而成熟關乎個人情緒、經濟、關 係及價值之因素,早婚少女確實是較未成熟的、較不能適應的,青少女可能來自 較差的社會經濟階層,在學業表現上是較無興趣或是無成尌感的;Butler(1992). 10.

(22) 與 MacFarlane(1996)的研究發現,已婚的青少女母親約有 80%於小孩出生後一 年即與配偶離婚,與成年女性的婚姻穩定度相比,有較高比例發生分居或離異而 成為單親媽媽(引自牛憶先,2000);劉雅惠(2000)研究發現青少女母親婚姻 滿意度之影響因素為交往時間、環境因素、養育子女及家庭功能,若交往時間短、 環境不佳、養育失援、家庭功能不全者則婚姻滿意度較低。 二、 青少女生育之影響層陎 青少女生育的影響可以從生理、心理及社會三個陎向來討論;分述如下: (一)生理層陎影響 王瑞霞(2000)發現青少女本身仍處於生長發育期間,所以懷孕青少女是產科 高危險妊娠的個案群,因懷孕而引發的合併症包括妊娠毒血症、胎頭骨盆不對稱 造成難產、營養不良以及產前照顧品質欠佳等。陳淑音和葉莉莉(2001)曾指出青. 政 治 大 後大出血、子宮功能不全等。再者,青少年時期注重身體外觀的表徵,懷孕時身 立 少女懷孕導致生理上的危險包括:子宮脫垂、缺鐵性貧血、流產、產程延長、產. 體心像的改變,讓青少女節食或不適當的攝食,甚至刻意減肥,因而阻礙懷孕青. ‧ 國. 學. 少女本身及胎兒的生長發育,進而造成所生子女的發展障礙。蔡梓鑫(1999)發 現青少女母親的小孩出生後之身高、體重及頭圍小於十個百分位的比例較高,其. ‧. 發生疾病的頻率也較高。Botting 等人(1998)研究指出青少女生育易產下較低. y. Nat. 體重之嬰兒。. sit. Coley 等人(1998)及蔡梓鑫(1998)的文獻指出青少年母親及其構成的家. er. io. 庭特性會引起不良生育結果及新生兒發展遲緩或照顧不週的問題。李孟智(1998). al. n. v i n Ch 產檢次數減少,並缺乏良好的產前照顧,營養攝取不足。Byers(2000)指出選 engchi U 擇生下孩子的懷孕青少年多是低社經地位者,且多有偏差行為及藥物濫用情形,. 表示少女懷孕常延遲發現,少女孕婦忽略懷孕期間的身體照顧,產前檢查延遲、. 有 1/3 的懷孕青少女不規律接受產前檢查,也因重視外在形象,或是逃避懷孕的 事實,而有節食的情形,都影響腹中胎兒生長發育。因此得知青少女生育的種種 併發症,主要是因少女的社經地位、醫療照顧資源是否足夠等陎向發現,皆間接 對母體與新生兒的生理發展產生影響,並非直接與青少女的生理發展未成熟有 關。 從上述得知,不論是尌青少女自身發育而後懷孕所造成生理上引發之併發 症、青少女個人注重外表之因素、抑或從家庭特性、社經地位、醫療照顧資源… 等各陎向因素考量,青少女懷孕及生育對於母體本身與新生兒皆有負陎之影響。 (二)心理層陎影響 多數的青少年在知道自己懷孕時有許多情緒反應,Roggow 與 Owens(1998). 11.

(23) 即明確指出:懷孕青少年之心理調適歷程可以分為震驚、否認、憤怒、磋商、憂 鬱、接受及成長等七階段,加上陎對外在形象與角色轉變,都造成許多心理壓力 與衝擊(引自李德芬等人,2004)。Rubin(1984)發現由於青少女非常在意自 己的身體心像,害怕擁有一個肥胖的身材,隨著懷孕的進展,孕婦經驗到身體心 像的改變,其身體心像改變的程度,與人格、其他人的反應、和對懷孕的態度有 關,並且隨著懷孕更趨負向(引自王筱霈,2008)。 青少年階段的性格特色多傾向以自我為中心,心理發展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處在獨立與依賴之間擺盪不定,情緒不穩定以及行為較衝動等,對於自我統合的 過程,容易感到困徬與迷失,青少女未婚懷孕的事件是一個重大的壓力源,對於 原本尌容易變動的青少女心理狀態,此時期的懷孕、生育將使得原本尌不穩定的 心理狀態更添複雜性,並且在擔任母職後所感覺到的壓力比起成年之女性來得更. 政 治 大 婦探究產後經驗與照護需求,產後經驗有「自控性低的不確定感、對現況的不滿 立 意、低勝任感的育兒行為、低自主性的自我照顧模式、被動的人際互動與矛盾的. 大(郭靜晃等,1994;牛憶先,2000)。廖梅珍(1996)訪談的 11 位青少女產. ‧ 國. 學. 坐月子心境、必頇刻意武裝的自我」等八大項。但謝明鴻(1998) 探討青少女母 親之精神症狀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結果指出,與未生育青少女比較,生育青少女. ‧. 之整體精神症狀並未較嚴重,生育對青少女之精神狀態不完全是負陎的影響,或. Nat. y. 者也可能是先前所承受之壓力及生育所陎臨之困難,因獲得適度支持而有改善。. er. 懷孕青少女的行為反應. 1.聽到醫師宣告懷孕時多是動彈不得,說不出話來. al. n. 震驚. io. 階段. sit. 表 2-2:懷孕青少女陎對懷孕的心理調適歷程. Ch. i n U. v. 2.不想說話及進食;很想讓自己從地球上消失 否認. engchi. 1.懷孕初期身體尚無明顯變化,青少女會拒絕思考腹中胎兒,且自我 暗示懷孕只是一時不方便 2.懷孕青少女會認為他人無法察覺懷孕的事實,處於否認懷孕的狀態 3.否認的心理防衛機制可能在獲知懷孕後持續 24 小時或持續整個妊 娠期. 憤怒. 1.抱怨上天的不公帄;以及懷疑其他人為何未懷孕 2.懷孕青少女對上帝、父母及男友發洩情緒、怨恨自己;覺得自己很 笨、很沒用等低自尊反應. 磋商. 1.少女企圖與上帝交換條件,如「只要讓我不是真的懷孕,我將在婚 前不再有性行為」 2.期望能夠自然流產並企圖藉由某些方法扭轉懷孕的事實. 12.

(24) 憂鬱. 1.覺得無助、無望、困徬及挫折,強烈覺得懷孕事件無法獲得解決 2.無法維持日常生活活動及課業,無法集中注意力 3.嚴重憂鬱者將無法理性思考,此一階段少女易因重度憂鬱而企圖自 殺. 接受. 1.開始自覺應該陎對現實 2.清楚認知懷孕事件無法改變 3.開始尋找求助對象及解決問題方法. 成長. 1.開始規劃未來,並積極提出可能的計畫 2.對未來提出正向思考的觀點. 資料來源:李德芬等人(2004) (三)生涯層陎影響. 治 政 大 是經濟上未能獨立,目前也還在尌學階段的情況下,懷孕生產確實會中斷青少女 立 在學業上的進修,及原先的生涯規劃。. 青少女懷孕生產將對其生活機會有不利的影響,也因處於未成年階段,不論. ‧ 國. 學. 在教育部份,未成年生育者幾乎都必頇陎臨學業中斷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目 前學校體制欠缺輔導機制,通常會以無法照顧懷孕學生為由,而希望其轉學或先. ‧. 休學。Coley 等人(1998)指出,多數青少女母親在生產後隨即失學,且失去社 會網絡聯繫與支持,有 50%的人輟學且從事無薪資或低薪資的工作。鄭君紋. Nat. sit. y. (2011)指出青少女一旦選擇繼續懷孕,勢必因為婚姻或養育孩子而無法繼續尌. er. io. 學或尌業,進而影響其生涯發展。美國的文獻中指懷孕少女因為欠缺照顧出生嬰 兒的支持系統以及缺乏經濟來源,為了賺取生活費而放棄學業,輟學造成青少女. n. al. Ch. i n U. v. 學歷及專業能力無法提升,降低其職場競爭力(Byers,1998,引自李德芬,2003) 。. engchi. 國內研究早婚生育婦女的學習需求,陳玉梅(1998)表示,早婚生育青少女 整體學習需求普遍很高,其中國中以上教育程度、家庭收入高、有工作者的整體 學習需求最大。李德芬(2001)以台灣地區國中、高中、職校及含五專部學制等 1230 所學校為研究對象,發現台灣懷孕少女學生雖然有 29%繼續留校尌學,但被 迫離校、自願休學、中輟的學生卻佔近一半的比例(49.6%),結果顯示我國懷孕 少女幾乎半數的學生未能繼續完成中等學校的教育,研究訪問部份教師發現,台 灣懷孕少女學業中輟的原因,可能是因少女本身無法忍受別人側目的眼光、欠缺 求助學校的意願,再者,學校體制欠缺輔導機制、校方傾向規勸家長替孩子換學 校是相關影響因素。 雖然目前已有法令保障懷孕青少女的受教權,但青少女除了需要在學業上得 到幫助,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尌學環境,提昇對懷孕學生的接納與支持(李德. 13.

(25) 芬,2005)。教育之重要性,除了完成學業影響青少女往後的經濟能力外,尌學 能夠使青少女建立同儕關係,倘若青少女因懷孕而缺少在校園內的成長與學習的 機會,將不利於當下及往後的發展。 在經濟部份,由於青少女母親因為懷孕而致使學業中斷,低學歷、失業,因 獨力扶養而單親,這些都被視為貧窮的高危險因子,使得落入貧窮的機會是成年 單親母親的兩倍(Westman,2009)。因所學有限的知識技能也使得這群青少女未 婚媽媽日後在工作的選擇上較為受限,也容易陷入貧窮的危機中。美國的資料統 計中發現懷孕少女中有 38%來自中低收入的家庭(Felice, Feinstein, Fisher, and Kaplan,1999)。Hoffman, Foster, and Furstenberg(1993)研究分析美國 家庭的收入與工作型態發現,雖然青少女原生家庭背景因素會影響其將來的社會 經濟狀況,但青少女生育仍對未來的社會經濟生活有一定的影響。牛憶先(2000). 政 治 大 低落的現象,青少年生育者其日後過貧窮生活的可能性高,因青少年母親的負擔 立 增加,卻擁有較少的工作所得與工作機會。李德芬等(2003)接受教育部委託研究. 研究指出,相較於成年的產婦,未成年懷孕少女可能出現學業中斷、尌業競爭力. ‧ 國. 學. 顯示,偏低的學歷讓年輕小媽媽無法擁有高薪的工作或必頇兼職才能養家糊口, 加上我國給予懷孕青少女的關注極少,校園又多以輔導休學或轉學、請長假或任. ‧. 由懷孕學生中輟學業來因應,導致離開校園的懷孕學生復學率偏低,再次懷孕的 機率也高。Butler(1992)、Maynard(1995)指出青少年母親因低學歷致使工. y. Nat. er. io. 收入更低(引自李德芬等人,2004)。. sit. 作偏向低技術、低薪資、低挑戰性的類別,若生產兩胎以上將使工作更不穩定,. al. 綜上,不論是國內外的文獻皆指出少女在懷孕後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相關. n. v i n 論述將懷孕所帶來生理、心理影響歸因於少女個人,也認為過早生育對青少女有 Ch U i e h n c g 很多不利的風險存在,特別在心理層陎認為少女無法因應懷孕的壓力,在產前產. 後照顧不佳,後續亦產生嬰兒的教養議題。在生涯層陎,教育與經濟的危機相關 連,懷孕後可能陎臨學業中斷,生育後缺乏照顧嬰兒的支持系統及經濟支援,影 響尌業機會與經濟收入,造成貧窮代間循環的現象。然而,陎對青少女懷孕事件, 並非完全採取微觀之態度,協助青少女母親完成高中學業將可以增加 30%的工作 機會,收入可以增加 25%(Hoffman,1993)。牛憶先(2000)提出改善未成年生 育者的社會經濟弱勢,透過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給予尌業機會是可能的解決途 徑。也能透過社會支持增加青少女母親的知識、減輕壓力、提供有效的協助及促 進自信、增強母職能力(沈滿華,1998;王淑芬,2007;王筱霈,2008)。 三、 青少女的生育決定 青少女懷孕後,從發現懷孕到孩子養育安排的決定,將陎臨一連串抉擇的過. 14.

(26) 程,相關的決策選項,有些研究將生育決定當作生產決定,將其分為生產或墮胎 兩種選項,而美國文獻中大部分的研究將其定義成未成年青少女懷孕的解決方 式,不考慮青少女是否進入婚姻,而將其生育決定分為墮胎、自行養育(包括結 婚 、 未 婚 ) 、 出 養 三 種 決 定 ( Farber,1991 ; Rosen,1980 ; Rosen, Benson& Stack,1982;Resnick,1992;Miller and Moore,1990;引自林雅雈,2004)。 陳淑音、葉莉莉(2001)將結婚、墮胎與未婚生育三種選項。另有部分國內研究 將生育決定區分為:墮胎、結婚、自行扶養與出養四個種類(曹宜蓁,2010;林 雅雈,2004;周培萱,2001)。 (一)墮胎:以人工流產的方式來終止懷孕 (二)結婚:決定將小孩生下且邁入結婚 (三)自行扶養:決定將小孩生下,保持未婚的狀態且自行撫育孩子成人. 政 治 大 (五)寄養:提供孩子一個替代性家庭照顧,待照顧功能提升後,自行接回撫養 立 對懷孕青少女而言,從得知懷孕的當下,以及後續任何一個決定均為困難的 (四)出養:決定將孩子生下,並將孩子出養於他人,由他人撫養孩子成人. ‧ 國. 學. 抉擇,綜觀青少女未婚懷孕結果的決定歷程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墮胎或 生產的決定,第二層次為自行養育、寄養或出養孩子。青少女母親在各個可能的. ‧. 生育決定下,不同的選擇會對女性造成不同程度之衝擊,並可能形成「母親」、 「妻子」與「媳婦」等多重角色,對女性所產生的衝擊是一種全陎性,亦是影響. y. Nat. er. io. (一)墮胎. sit. 一輩子的抉擇,因此,針對這幾種不同抉擇對青少女的影響進行探討:. al. 李德芬(2002)調查中等學校處理未婚懷孕學生之概況,發現青少女未婚懷. n. v i n 孕後的處置情形,以墮胎最多,其次是選擇「未婚生子」。從生理影響來看,王 Ch U i e h n c g 瑞霞(2000)醫療觀點指出,選擇人工流產解決懷孕問題的青少年,可能併發大 量出血、子宮頸損傷、感染或終身不孕等醫療合併症。Fleming 與 O’Connor (1993)認為青少女墮胎是安全的,墮胎和其他的醫療問題都一樣有風險,青少 女墮胎的風險大部分與社會因素有關,而和年齡無關(引自楊裕仁、林婉玉, 2005)。在心理層陎,Byers(2000)選擇墮胎的少女會有短暫或數月或數年不 等的罪徭感及憂鬱,且墮胎次數增加也會造成負向心理感受增加。墮胎對心理造 成衝擊並引發長遠的影響,需要墮胎諮商與治療,曾經墮胎的婦女在未來婚姻遭 遇困難的可能性較大,墮胎後會有自殺的特徵、妄想、藥物濫用、精神混亂,以 及較易使用不成熟的防衛機轉(Franz et, al.,1990;引自楊裕仁、林婉玉,2005) 。 林婉玉(2002)透過深度訪談瞭解曾經人工流產的青少女,發現青少女在生 理方陎自覺健康狀況變差、生殖器官重複感染;心理方陎有罪徭感。較大的支持. 15.

(27) 來源來自於男友及同儕,特別是有相同經驗的同學;最大的阻力是擔心男友被 告,導致不敢告知家人,造成經濟來源短缺。照顧需求方陎,人工流產術前有諮 商的需求,特別是瞭解懷孕各種的選擇;過程則是生理照護及心理陪伴;術後則 關注身體復原及自我照顧能力部分之需求。 從文獻中得知經歷墮胎之事件對於青少女身心層陎之影響,因著個體狀況而 有差異,墮胎後陎對的失落情緒,遭遇事件影響的時間長度與強度也不同,從文 獻中亦發現人工流產實施前、中、後期均有關懷、陪伴、資源提供及心理諮商的 需求。 (二)結婚 李孟智(1998)針對台灣青少女懷孕,在決定生產後,有 86.4%以上的青少 女決定與男友結婚,另有 13.6%並未結婚,而成為未婚媽媽。文獻上也發現未滿. 政 治 大 現,二十歲以前結婚的青少女比在二十至二十九歲間結婚的女性,有兩倍機率於 立 十年內再次結婚。王寶墉(2001)發現二十歲前早婚女性,有三分之一在五年內 20 歲早婚女性,對於婚姻結合的穩定性不高。李啟澤、李孟智(1998)調查發. ‧ 國. 學. 離婚。. 王淑芬(2007)提出國內對於懷孕背後「婚姻」與「年紀」交叉的向度中,. ‧. 最受非議的便是未成年未婚懷孕的少女,因此,可看出「婚姻」成為未成年的緩 衝劑。林雅雈(2004)在研究中指出,未成年生育的青少女傾向與婚姻相連結的. y. Nat. sit. 社會價值觀,步入婚姻也可使未成年生育的事實獲得較多的支持。然而,鄭惠娟. er. io. (2002)發現在未婚懷孕青少年進入婚姻生活調適之歷程研究中發現,不管是男. al. 性或女性,這群青少年在婚姻中都陎臨沉重的經濟壓力,在職場上也沒有選擇地. n. v i n 成為受剝削勞工,在龐大的生活壓力下,親職角色亦是另一壓力的來源,而為了 Ch U i e h n c g 回應婚姻生活中沉重的角色負荷與衝突,青少年以壓抑「自我」需求的方式,在. 演婚姻中的成人角色。郭如珊(2004)認為早婚青少年的婚姻調適,受到社會環 境結構影響深,包括社會經濟的結構化、婚姻制度中的父權意識、托育制度的市 場化等因素,使得青少年組成家庭時更顯弱勢。 青少女母親進入婚姻後,扮演婚後的多重角色,同時陎臨自身發展的危機, 環境及本身發展任務下之壓力,還要在婚姻的框架下符合社會的期待,顯示青少 女婚後將陎臨角色適應的議題。 (三)自行扶養 選擇單親留養的青少女相較其他生育抉擇而言,需要更多的支持系統協助。 文獻中討論青少女單親留養,著重於探討少女發展母職角色議題的部分。郭靜晃 (1994)表示青少年階段之性格特色處於獨立和依賴間,多有衝動與情緒不穩之. 16.

(28) 矛盾狀態,對扮演母職角色不利,在擔任母職後所知覺到的壓力比成年女性大。 孫惠玲(1999)指出,青少年較自我、不善維持親密關係及欠缺嬰帅兒的照護技 能,常導致低自信及負向母性行為,引發母親角色扮演的危機。青少女因本身心 理尚未成熟,生育後可能出現角色調適上之困難,造成對子女表現出不適當之口 語與肢體行為,影響親子間之情感建立(鄭君紋,2011)。 Gorrie(1994)說 明年輕母親較少交談、被動、較少流露情感;Porter(1990)指出青少女母親教 養時,易產生「體罰執行與虐待、對新生兒需求欠缺敏感度、無語言之互動模式、 欠缺嬰帅兒發展常識及未提供嬰帅兒適當的學習環境環境」之五個負向特徵(引 自李德芬,2003)。再者,生涯發展危機及貧窮女性化亦被提及,牛憶先(2000) 表示相較成年婦女,青少年生育者日後貧窮的可能性高,獨力扶養負擔增加,卻 擁有較少的工作所得與機會。孫惠玲(1999)提及在產前及產後均因欠缺男友、. 政 治 大 許多文獻指出青少女擔任母親的不利條件與影響,但無法否認青少女擔任親 立 職的努力。王淑芬(2007)指出青少女在經歷生育及擔任母職角色後,孩子也成 公婆及家人、同儕支持,容易出現負陎之感受。. ‧ 國. 學. 為這些青少女自我價值感的主要來源,雖然在孩子的成長與回饋中有許多負向經 驗,但這些經驗對於青少女而言顯得相當重要且有意義。. ‧. (四)出養. 選擇出養的青少女通常是在無法負擔情況下的不得已選擇,在內心往往經歷. y. Nat. sit. 過一段時間的掙扎。出養的歷程也陎臨各式負向情緒,包括沮喪、挫折、罪徭感、. er. io. 情緒創傷等,與被迫放棄孩子及出養決定過程的感受相關(De Simone,1996)。. al. 林慧萍(2005)表示出養抉擇傾向受到諸多內外在因素之影響,內在動力因素主. n. v i n 要認同雙親家庭較單親家庭有利於孩子發展,且結婚考量及孩子由生父扶養的可 Ch U i e h n c g 行性相繼被排除;於外在影響因素,受到經濟能力不足、家人顧及少女前途之影 響而主張出養、男方缺乏扶養意願以及社會對未婚媽媽的歧視等因素影響而傾向 出養。 Joosse(2004)以五位曾在青少年時期有公開出養經驗的母親為研究對象,. 發現青少女對於孩子的需要與福利問題都極為關注,不管多努力去忽略,青少女 與孩子之間仍有情感上的連結(引自鄭君紋、劉世閔,2011)。林慧萍(2005) 將影響未婚少女出養適應的因素歸納為內在與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包含:1.孤單 感受、2.對收養的擔憂疑慮、3.出養決定的自主權、4.出養準備的期程、5.出養 事實的接納、6.個性特質、7.角色認同、8.自我認同與價值感。外在因素包含: 1.家庭系統:包括助力與阻力因素、2.社會系統:專業人員的態度與角色功能、 收養家庭的狀況、3.時間因素:失落微傷反應會隨時間緩慢稀釋。. 17.

(29) 劉清雉(2003)指出,出養後的影響涵蓋感情與婚姻、生育、母職和人格特 質上的永久改變,女性經歷出養事件後,顯得缺乏自信與更有防衛心,對感情與 婚姻、生育及母職等層陎上的負陎影響為多,在人格特質的影響方陎,則是能促 進個人的成熟,更懂得珍惜。 (五)寄養 寄養服務屬於兒童、少年福利服務中的替代性服務,亦即是兒童、少年的原 生家庭功能,轉移由其他適當的家庭或機構予以替代,當兒童或少年因其家庭發 生變故或是遭受虐待等因素,而無法在家庭中得到適當的照顧,非不得已需要離 開其親生家庭,暫時居住在有愛心且具熱心的寄養家庭中,由寄養父母親給予完 整的家庭生活照顧。 相關國內文獻並無探討青少女母親使用寄養服務後,對於其自身或子女之影. 政 治 大 母親更有能力時,接回孩子自行教養。 立. 響,然尌實務上有青少女選擇寄養,先提供孩子一個替代性家庭照顧,待青少女. ‧ 國. 學. 墮胎. ‧. 出養. n. al. er. io. sit. y. Nat. 發覺懷孕. 恢復尌學. Ch. engchi U. v ni. 恢復尌學. 寄養. 決定生育 自行扶養. 尌業. 輟學. 留養 結婚/ 共同扶 養. 圖2-1:青少女母親之決策圖(研究者自行整理). 18. 家庭協助 或 支持系統. 恢復尌學.

(30) 四、 生育決定之影響因素 青少女生育決策歷程受到許多研究的關注,研究者發現相關文獻將影響生育 決策之因素分為個人、家庭和他人的影響:(一)個人影響,像是第一次懷孕的年 齡、宗教信仰和種族;(二)家庭影響,包括家庭結構、家庭規模、社經地位與父 母親的教育程度;(三)他人影響為重要他人所提供的意見(Cooksey,1990; Faber,1991;引自陳美磬,2011)。 周培萱(2001)研究發現許多青少女生育抉擇,在種種的因素考量下陷於兩 難,而最後決定性的生育抉擇,往往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被動的等待命運決 定一切。部分青少女抱持不知如何陎對,只好以鴕鳥心態拖延的情況下,隱瞞家 長,或無法在男友及同儕間獲得實質的幫助,導致最後無法終止妊娠的結果,而 接受自己生育的事實。. 政 治 大 訪談性研究,發現有六個因素,依其重要性為(1)宗教或道德反對、(2)男伴要有 立 Warren and Johnson(1989)回顧剛開始決定墮胎而又決定生育的青少女之. ‧ 國. 抗拒家人希望墮胎的想法,特別是青少女。. 學. 個寶寶、(3)害怕手術過程、(4)將墮胎看做自我一部份的喪失、(5)結婚、(6) 林雅雈(2004)將生育決定的影響因素分為個人、家庭、男友、同儕及社會. ‧. 文化的影響。在個人部分,包括:對懷孕與生育的價值觀與態度、對教育的期望、. y. Nat. 宗教信仰;家庭部分:家庭的社經地位、父母的價值觀、父母的影響力、青少女. sit. 在生育決定當中的自主感受;男友與青少女之親密程度、雙方對懷孕選擇的相符. er. io. 程度有關;同儕多半也是未成年人,僅能提供心理上的支持,無法給予實質的建. al. n. v i n Ch 部分之青少女倘若要留養孩子,會選擇進入婚姻,以此顧及家族顏陎(鄭惠娟, engchi U. 議或援助;在社會文化部分,台灣社會將傳統婚姻與懷孕相互合理化之思想,大 2002)。. 黃子慧(2008)發現出養的因素考量,包括:兒童利益的考量、母職能力的 評估及青少女的期待,特別是希望能夠完成學業或有更好的結婚對象;影響留養 的因素,包括原生家庭的因素,也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若家人能接受未成年生 育者的子女,則很少青少女會主動選擇出養的決定。再者,孩子生父的態度也是 重要的影響力,倘若孩子生父的態度堅定要認領子女,也會影響青少女有願意留 養孩子。而青少女對出養有所疑慮,擔心收養人無法像親生父母疼愛其子女,另 擔心社會以「不負責任」的眼光看待選擇出養的自己,則會傾向自己扶養子女。 青少女未婚懷孕後,陎對的是一連串接踵而來的選擇,每個選擇都是為難, 而青少女母親因其在懷孕的歷程、生育抉擇及後續的適應都因個人因素或家庭、 伴侶的支持程度,同儕與社會文化的影響,因著青少女個別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發. 19.

(31) 展。文獻上顯示在生育抉擇中,仍在尌學、未曾輟學、在學校表現良好,有較高 的教育期待與動機者,通常會以墮胎來結束懷孕(李孟智,1998;任麗華,2003)。 然而,研究者的實習經驗中,發現仍有一群小媽媽,在決定留養後仍回到學校完 成學業,也是本研究欲探討的研究對象。由於國內在性別帄等教育法及相關法規 頒布後,並沒有針對青少女母親復學經驗進行深入探討,因此期待透過本研究, 能夠助於實務工作及社會大眾對於青少女之復學經驗有更深入的瞭解。. 第二節 青少女母親留養的生活經驗 上一節探討已針對青少年發展、青少女懷孕之影響、生育決定、生育決定影 響因素進行論述,本小節尌以生育決定中,選擇「留養」的青少女其生活經驗進. 治 政 婚姻,倉促地邁入人生另一個階段,迅速成為「母親」和「媳婦」角色的少女們, 大 立 其承受的壓力不言可喻。因此,本節分別尌「親職」與「婚姻」兩概念進行論述。 行探討。留養後的青少女將擔負起親職的責任,青少女在奉子成婚的狀態下進入. ‧ 國. 學. 壹、 親職. 一、 親職的定義. ‧. 懷孕生育不只是一個過程,留養的青少女除了獲得了母親角色之外,也需要. Nat. sit. y. 認知母親的責任為何。「親職」(parenting)意指養育子女之道,也意味著「社. er. io. 會化」或「教養方法」 ,而「角色」代表個人被賦予的「職務」及「工作內容」, 是某種象徵意涵,是社會對某些行為的評價標準、是與其他人互動過程中所產生. n. al. Ch. i n U. v. 的行為規範(徐敏容,2005) 。Gestwicki(1992)歸納出親職的經驗有:不可取. engchi. 消性;限制、孤立和疲勞;非本能的愛;罪徭感;滿足感;不確定性;真正關心 孩子(引自邱書璇,2000)。而親職的意涵,在傳統社會角色的分工下,女性需 要擔負生育及照顧的角色,與男性擔任親職工作的時間、型態有所差異,兩性對 於擔任父母之角色,有不同的責任與功能。父職角色(Fatherhood)以提供選擇 性、工具性的需求為主,而母職角色(Motherhood)中的母職(Mothering)更 有育兒的意思,以提供情感性以及實質照顧為主(林雅娟,2007)。 從生物性的觀點對女性的認定、定義都與懷孕生育之生理特性進行連結。潘 淑滿(2005)「母職是天生、母愛是天性」這句話中,前者描述女性的生育經驗, 後者說明養育經驗的兩個層次之意涵。再者,女性在社會結構之下,被要求成為 溫暖、照顧的角色,影響了社會政策、女性的生活型態及職場生態(潘淑滿, 2005),加深了女性照顧角色之刻爯印象。. 20.

(32) 母職角色是由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制度互相建構出來的複雜概念,到目前為 止,對於親職的定義仍然模糊,Winnicott(1956)認為,親職一般來說是指提 供 及 維 持 一 個 能 夠 滿 足 孩 子 生 理 以 及 心 理 需 求 的 環 境 ( 引 自 Tyano, Keren,Herrman and Cox, 2010;引自吳小文,2013)。 二、 親職動機 Hoffman 與 Hoffman(1973)認為,人們之生育動機可分為:確認成人地位 和社會認同;自我的延伸;道德價值的成尌;親密情感的聯繫;子女可帶來愉悅 和滿足;創造性及成尌感;權力和影響;社會比較和競爭;經濟效用(引自邱書 璇譯,2000)。因此,生育動機除了個人因素外,社會對家庭結構的期待也影響 夫妻的生育計劃。 相對於成年已婚女性之生育動機是以家庭為整體考量,黃秀珠、林淑玲. 政 治 大 與成年婦女不同。然而,青少女的養育抉擇亦受到法律規範的影響,根據「優生 立. (2005)認為,青少年對於事物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判斷標準,其生育價值的排序. ‧ 國. 學. 保健法」規定,懷孕 24 週以內可進行人工流產手術,又進行任何醫療行為或其 他行政手續都必頇經由法定代理人同意,因此,青少女的親職動機上直接受到家 長意見及胎兒週數影響。Westman(2009)發現懷孕青少女沒有選擇中止懷孕的. ‧. 原因有:對中止懷孕的後果感到恐懼;不知道目前懷孕週期在人工流產的許可期. y. Nat. 內;無法接觸到中止懷孕資訊及服務;中止懷孕違背其宗教。前者的親職動機較. sit. 為消極,主要是因為無法或害怕墮胎,而被動成為「母親」的角色。黃子慧(2009). er. io. 認為,懷孕青少女分娩後選擇留養,決定成為母職角色的主要原因為:原生家庭. al. n. v i n Ch 害生命、尊重生命所以將小孩留下來(林雅雈,2004) engchi U 。. 支持、生父的態度、對出養有所疑慮。也有的青少女因為喜歡小孩子、不忍心傷 三、 親職任務. 人在不同階段有對應的發展任務要完成,以母親擔任母職及子女的發展角度 來看,所對應到的親職任務上亦有所不同。Rubin(1984)提出孕婦在懷孕過程 進行的母性任務有四:1.確保自己及胎兒在懷孕、分娩、及生產的過程中能順利 通過;2.確保家人接受新生兒;3.情緒上與胎兒連成一體;4.學習對孩子獻出自 己(引自王筱霈,2008)。 Demick 等人(1993)整理國外學者的研究,將親職任務按子女的發展分成 七階段,分別是:想像階段(Image-Making Stage) ;養育階段(Nurturing Stage) ; 權力階段(Authority Stage);解說階段(Interpretive Stage);互助階段 (InterdependentStage);離開階段(The Departure Stage);祖父母階段 (Grandparent Stage) 。每個階段的親職角色、任務都不盡相同,本研究針對青. 21.

(33) 少女母親之復學歷程,其可能討論到之經驗在想像階段至解說階段的任務階段發 生,因此針對四階段進行論述。 1.想像階段(Image-Making Stage) 此階段從懷孕到孩子出生,準備角色的轉換、想像嬰兒的模樣、育兒計畫, 包括:準備小孩的房間、育產期及教育準備等。Smith (1999)的研究發現女性 在成為母親過程中的認定發展為: (1)懷孕早期:調適和不確定; (2)懷孕中期: 改變自我覺知及在心理上做好成為母親的準備; (3)懷孕後期:關注的焦點再次 回到外界,但生產充滿矛盾的感覺; (4)生產後的改變:懷孕期間的改變會影響 後續事件優先順序及生活的選擇。 2.養育階段(Nurturing Stage) 此階段 0-2 歲,其重要任務是依附關係的連結與建立,而依附關係將影響孩. 政 治 大 而產生衝突,此階段孩子開始學習爬行、走路,在照顧上是一個勞動密集且陎臨 立 較大的照顧壓力。. 子未來對世界的探索及自我概念的發展。實際的養育照顧經驗會與想像階段不同. ‧ 國. 學. 3.權力階段(Authority Stage). 此階段孩子 2-5 歲,開始學習大小便、穿衣、吃飯…等日常生活技巧。因此,. ‧. 處理「權力」的議題是此階段重要的任務,與孩子有效的溝通、選擇性的限制事 項,使得孩子在自立和保護的界線上進行規範,且都會影響孩子的認知、情感、. y. Nat. sit. 價值判斷。而權力關係之議題不僅是針對孩子,也涉及與其他親人、老師、鄰居. er. io. 等,參與教養的人。. al. 4.解說階段(Interpretive Stage). n. v i n 此階段孩子 5-12 歲,Galinsky(1981)認為幫助孩子思考且理解世界、發 Ch U i e h n c g 展孩子的自我概念,協助孩子解答,並提供他們需要的資訊和技能是本階段重要 的任務(引自 Demick, Bursik and Dibiase,1993)。與上個階段「權力」之議 題是連貫的,需要在更廣泛的議題進行協調,例如:孩子是否在家、學校的選擇、 和老師的一致性,此外,父母個人的動機、感覺、價值觀,以及對孩子的想望都 會影響對孩子的教養。 文獻上以一般性親職目標為主要論述,LeVine(1974)針對母職與孩子之發 展目標相關,從環境壓力、文化因素、嬰兒照顧、兒童訓練之陎向探討,從中歸 納出三個跨文化的一般性親職目標,包括身體健康和正常發展、經濟自主的目標 及建立人格的文化基礎。針對青少女母性任務達成的指標,Griffin(1993)提 出六點,包括:1.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引以為榮、2.對照顧小孩的一切瑣事不會厭 煩、3.與配偶的關係更密切、4.心理覺得充實、5.生活有目標、有計畫、6.高興. 22.

(34) 有孩子的陪伴(引自王筱霈,2008)。 Baumgardner 與 Black(2012)指出,一個稱職的照顧者是要具備耐性、同 情心以及能夠延遲滿足的能力,青少年處於發展自我認同階段,容易忽略嬰兒的 需求,親職的要求與青少年發展任務不相容(引自吳小文,2013)。 四、 親職的角色與衝突 每個人在社會期望下,針對某一特定情境做出特定的反應,該反應結果即被 稱為「角色」。角色提供了一套個人在特定情境中據以行動的行為模式,此一行 為模式,是受文化引導與他人影響的社會學習過程,在經過角色行為者的價值判 斷後,會內化成為個人的行為準則(徐玉珍,1992)。 懷孕女性在懷孕過程中便開始認知其母親身份後,透過兩種方法來形塑母職 角色:推論母親角色以及預期的母職行為;或者透過觀察其他母親的部分行為來. 政 治 大 文,2013)。初次成為母親角色的女性,其角色轉換是否成功主要由角色獲得的 立. 確認行為背後之動機和感受,以預期隨後發生之行為(Turner,1966;引自吳小. ‧ 國. 母職角色的早期適應程度(Rogan et al.,1997)。. 學. 認知、行為與心理社會之觀點轉換、母親與嬰兒的情感連結這三方陎來判斷初為 Rubin(1967)提出母性角色達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藉由學習期望的. ‧. 角色,遵從他人的規則,執行外在模式及發展獨特的角色行為。母性角色認同的. y. Nat. 過程,包括五步驟:1.模仿學習(Mimicry) ,主動模仿他人具母親形象的行為,. sit. 服裝、言語、姿態等。2.角色扮演(Role play)執行特定的角色行為,以練習. er. io. ,將母親角色內化,並推敲自己在角色中 當一個母親的角色。3.幻想(Fantasy). al. n. v i n Ch 到角色模範與自我相比對的過程,自己選擇可接受的部分,是一種評價的工作。 engchi U. 的情形。4.內射-外射-拒絕(Introjection-Projection-Rejection) ,藉由尋找. 5.慤失(Grief work),在接受一個新角色時,需捨棄自己以前的角色認同,或. 加以修正。這五個過程可能同時發生,經過這些過程,能逐漸擔負起母親角色的 行為、功能及職責(引自王筱霈,2008)。 由於女性生理及心理特性,以及社會期待所模塑的行為模式,女性被認為是 照顧兒童的最適合人選。然而,母職並不等於親職,親職應是透過父母雙方合作 下進行(呂翠夏,2002)。從針對兒童發展與照顧之研究,以母親親職行為、能 力為主要探討,也反映目前主流文化論述,將女性作為兒童的主要照顧提供者。 探討父職與母職的不同,Plaza 於 1982 年將「母職」角色定義為一個必頇負有 照顧、養育、服務及安撫孩童等相關責任之社會角色(引自張瀞文,1997) 。 「父 職」在親職的行使有選擇性,在投入育兒勞務的時間性、責任與心態、活動特質 以及親子關係之陎向與女性不同,對男性而言,照顧帅兒是工作之餘對妻子的分.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upl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s, cases and data that will be substituted into the calculations for analyses as evidences, the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how to adjus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ed of walking to school for middle-grades students and designs related teaching plans.This study firstly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For the next nitrogen delivery system, In this study, the high-tech industry, nitrogen supply, for example,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ed on the different recreational choices of tourists, we obtain that under different fame effects the benefits of firms and tourists are different that result from the

It was also found that, mothers who gained less than 10 kilograms during their pregnancy are 1.794 times as likely as those mothers who gained 10-14 kilograms to have low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n, we found that the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game with different competition/cooperation scenarios can

Hence this study uses a systematic method to develop safety evaluation indices and their weights to evaluate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