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政 治 大 立 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 ‧ 國. 學. The study of school uniform in Taiwan. ‧.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呂紹理 教授 研究生:彭威翔 撰 2010 年 7 月.

(2) 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I-. 謝辭 經過漫長四年歲月的努力與煎熬,終於到了該謝幕的時刻,一向自認反應敏 捷、口才便給的我,此刻的心情卻是五味雜陳、難以言諭。 這本論文的產生,首先要謝謝指導教授-呂紹理老師,容許我這個不長進的 學生回到工作崗位,一邊工作一邊書寫論文,更甚在幾乎消失一年多後,願意在 最後時間助我一臂之力,讓我順利畢業,感謝您的寬宏大量與耐心等候。再者要 感謝口試委員許佩賢老師,指出本論文的諸多缺失並提供精闢的見解,讓我的論 文得以更加完整。另一位口試委員李衣雲老師,在我論文的產出過程中,亦師亦 友的相伴,點滴心頭。當然也要謝謝所上學有專精的諸位老師,聆聽您們學有專 精的智識,讓半路出家的我醍醐灌頂、受益匪淺。 再者,我的服務學校讓我能夠心無旁鶩的向學,諸多同事們的關懷慰問,也 是我能順利畢業的原因。其次,求學過程中所有研究所同學的相伴與對話,讓這 段學習之旅,充滿了驚喜與趣味。當然沒有朋友的支持、打氣,這本論文也不會 這麼順遂的完成,謝謝 Lag、Rong、Ting、Ru、Cala 與 Betty。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包容任性的我留職停薪去實現我的夢想,並且在 背後做我最大的後盾,讓我這段時間能夠無憂無慮、專心一致,現在我終於能很 大聲的跟您們說「我畢業了!」,謹將這本論文獻給最愛的您們。.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 -II-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 摘要 本論文主要藉由傅柯的權力規訓理論,來探討日治時期臺灣學校服裝的適用 性。本文首先追溯了日本本土與清領臺灣的學生服裝,並將日治時期的學校服裝 發展劃分成三個時期。(一)1895-1919 年的混亂期至萌芽期(二)1919-1939 年從確 立期至成熟期(三)1939-1945 年統制期。 研究發現影響臺灣學生制服發展是由多種因素交織作用著,包含(一)國家機 關與統治政策(二)學校機關與學校課程(三)民族差異與社會文化(四)家庭經濟與 地域環境。 除了各個時期的概略發展,本文也描述了包含教師在內的學校場域內制服, 從中可以看出層級化下的差別樣貌。除此之外,本文並指出制服背後所蘊含的政 治、經濟與社會文化意涵。綜合這些論述,本文認為統治者隨著時間逐漸明瞭制 服具有的規訓功能,進而有意識的利用制服來使學生達到一馴服肉體,從而肯定 了學校制服在傅柯權力規訓下的適用性。.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關鍵詞:傅柯、權力、規訓、身體、學校制服.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4) 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III-.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 4 第三節 理論概念..................................................................................... -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19 第五節 章節安排................................................................................... - 21 第二章 制服的起源(日治以前).................................................................... - 23 第一節 服裝與制服............................................................................... - 23 第二節 洋服與日本............................................................................... - 28 第三節 清代臺灣學生服裝................................................................... - 40 第四節 小結........................................................................................... - 44 第三章 日治時期學校制服的演變............................................................... - 45 第一節 1895-1919 年從混亂期至萌芽期 ............................................ - 45 第二節 1919-1939 年從確立期至成熟期 ........................................... - 59 第三節 1939-1945 年的統制期 ............................................................ - 74 第四節 小結........................................................................................... - 82 第四章 層級化教育下的制服....................................................................... - 85 第一節 高等教育與師範教育............................................................... - 85 第二節 中等教育................................................................................... - 96 第三節 初等教育................................................................................. - 109 第四節 教師服裝................................................................................. - 120 第五節 體育服及制服配件................................................................. - 129 第六節 原住民制服............................................................................. - 137 第七節 小結......................................................................................... - 146 第五章 制服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面向............................................. - 149 第一節 取得制服的途徑及其表現之階級與流行特性..................... - 149 第二節 穿著時機................................................................................. - 167 第三節 社會觀感................................................................................. - 175 第四節 小結......................................................................................... - 185 第六章 結論................................................................................................. - 187 參考書目....................................................................................................... - 195 附錄............................................................................................................... - 209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5) -IV-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 圖次.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sit. n. al. er. 昭和十年秋田縣大館尋常小學校 ......................................................... - 69 昭和初期日本都會小學生服裝 ............................................................. - 69 昭和十一年(1936)坑子公學校第十三回畢業記念............................... - 71 穿著整齊、劃一西化制服的女學生 ..................................................... - 72 穿著改良服的臺灣女性 ......................................................................... - 77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時期的學生服裝.. ………………………………...- 89 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時期的學生服裝 ......................................... - 89 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學生制服、制帽 ......................................... - 90 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學生制服 ............................................. - 90 昭和六年(1931)臺北帝國大學學生合影留念,右邊第三位戴略帽... - 90 臺北帝國大學學生制服制帽 ................................................................. - 91 1930 年代左右的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學生制服 .................................... - 91 陳逢源(前排右二)於國語學校就讀的冬季制服照............................... - 94 穿著海老茶袴的第一高等女學校學生 ............................................... - 100 穿著水手服制服的第一高等女學校學生 ........................................... - 101 新款洋服式制服的第一高等女學校學生 ........................................... - 101 -. io. 圖 3- 17 圖 3- 18 圖 3- 19 圖 3- 20 圖 4- 1 圖 4- 2 圖 4- 3 圖 4- 4 圖 4- 5 圖 4- 6 圖 4- 7 圖 4- 8 圖 4- 9 圖 4- 10 圖 4- 11. 日本內地男子學生服的變遷 ................................................................. - 33 明治十九年(1886)高等師範學校女子部的學生................................... - 36 明治十九年(1886)高等師範學校女子部的學生................................... - 36 臺灣傳統服裝 ......................................................................................... - 41 臺灣傳統書房 ......................................................................................... - 43 日治初期臺灣男性的服裝穿著…………………………….…….……- 51 1911 年穿著中式傳統服裝的臺灣男性 ................................................ - 51 1920 年左右,臺灣男性中西並存的服裝樣式 .................................... - 51 1919 年中西並存的臺灣男性穿著 ........................................................ - 52 1900 年左右穿著傳統中式服裝的臺灣女性 ........................................ - 52 1911 年的臺灣年輕女性的服裝穿著 .................................................... - 52 1917 年上身著大裪衫,下身為西式裙的臺灣女性 ............................ - 53 1910 年代以前穿著傳統中式服飾的女學生 ........................................ - 56 1910 年代左右穿著中日合併服裝的女學生 ........................................ - 57 1924 年臺灣男性出現中式、西式與日式西化等 .............................. - 66 1920 年代穿著西裝 .............................................................................. - 66 1926 年臺灣女性穿著 .......................................................................... - 66 1930 年代穿著西式洋裝的臺灣時髦女性 .......................................... - 66 1930 年代穿著旗袍的臺灣女性 .......................................................... - 67 1921 年穿著改良服的女性 .................................................................. - 67 -. Nat. 圖 2- 1 圖 2- 2 圖 2- 3 圖 2- 4 圖 2- 5 圖 3- 1 圖 3- 2 圖 3- 3 圖 3- 4 圖 3- 5 圖 3- 6 圖 3- 7 圖 3- 8 圖 3- 9 圖 3- 10 圖 3- 11 圖 3- 12 圖 3- 13 圖 3- 14 圖 3- 15 圖 3- 16. Ch. engchi. i Un. v.

(6) 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V-. 圖 4- 12 圖 4- 13 圖 4- 14 圖 4- 15 圖 4- 16 圖 4- 17 圖 4- 18 圖 4- 19 圖 4- 20 圖 4- 21 圖 4- 22 圖 4- 23 圖 4- 24 圖 4- 25 圖 4- 26 圖 4- 27 圖 4- 28 圖 4- 29 圖 4- 30 圖 4- 31. 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學生制服的演變 ............................................... - 102 穿著「紫紺袴」制服的第三高等女學校學生 ................................... - 103 著新式冬季制服的第三高等女學校學生 ........................................... - 103 1926 年(昭和元年)第三高等女學校學生.......................................... - 105 著新式夏季制服的第三高等女學校學生............................................ - 105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學生穿著白襟黑紋付的和服參加畢業典禮 ... - 105 1943 年(昭和十八年)的第三高等女學校學生.................................. - 106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新式水手服的制服 ........................................... - 107 1939 年(昭和十四年)穿著冬季制服的第三高等女學校學生.......... - 107 戰爭末期モンペ取代了裙子,成為女學生普遍的穿著型態 ........... - 108 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男學生服裝 ............................................... - 110 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女學生服裝 ............................................... - 111 臺北市朱厝崙公學校第十六回畢業紀念(昭和三年)......................... - 112 臺北市朱厝崙公學校第二十二回畢業紀念(昭和九年)..................... - 113 臺北市朱厝崙公學校第二十二回畢業紀念(昭和十一年)................. - 113 蓬萊公學學生服裝 ............................................................................... - 114 昭和十四年(1939)全臺統一的男子中等學校制服(上衣、帽子)...... - 116 昭和十四年(1939)全臺統一的女子中等學校制服............................. - 117 昭和十四年(1939)全臺統一的小公學校男學生制服......................... - 117 -. 圖 4-34 圖 4- 35 圖 4- 36 圖 4- 37 圖 4- 38 圖 4- 39 圖 4- 40 圖 4- 41 圖 4- 42 圖 4- 43 圖 4- 44 圖 4- 45 圖 4- 46 圖 4- 47 圖 4- 48 圖 4- 49. 明治四十一年(1908)南投公學校的穿著文官制服的教師................ - 121 1920 年代以前的文官制服的上衣、帽子、帽章及肩章(判任官).. - 122 1920 年代修正後的文官制服 ............................................................ - 123 1920 年代以後,穿著新式文官制服的學校教師 ............................ - 123 昭和十九年(1944)蓬萊公學校全體教師留影..................................... - 124 大稻埕女子公學校第五回畢業紀念照 ............................................... - 126 昭和五年(1930)蓬萊公學校的教師合影留念..................................... - 126 昭和十四年(1939)蓬萊公學校的教師合影留念.................................. - 127 臺北第一高女學生穿著「白上衣、燈籠褲」的運動服裝 ............... - 130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校徽........................................................................ - 132 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校徽 ........................................................... - 132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校徽.................................................................... - 132 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校徽 ................................................................... - 132 高雄第一中學校徽 ............................................................................... - 133 大溪公學校校徽 ................................................................................... - 133 帽子的種類 ........................................................................................... - 134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1940 年代左右,臺北日新公學校學生穿著統一的制服 ................ - 118 圖 4- 32 昭和十四年(1939)全臺統一的小公學校女學生夏季與冬季制服... - 118 圖 4- 33 1940 年代雲林土庫國民學校女學生穿著統一的女學生制服 ........ - 119 -. Ch. engchi. i Un. v.

(7) -VI-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 圖 4- 50 蕃童教育 ............................................................................................... - 139 圖 4- 51 蕃童教育 ............................................................................................... - 139 圖 4- 52 蕃童教育 ............................................................................................... - 139 圖 4- 53 昭和十三年(1938)穿著和服的萬大社原住民婦女............................. - 142 圖 4- 54 1920 年代左右的角板山蕃童教育所 ................................................ - 143 圖 4- 55 1930 年代左右的角板山蕃童教育所 ................................................ - 143 圖 4- 56 1930 年代左右的烏來蕃童教育所 .................................................... - 144 圖 4- 57 1930 年代左右的烏來蕃童教育所 .................................................... - 144 圖 5-.1 廣告一則………………………………………… …………………...- 155 圖 5- 2 1932 年臺北市街圖的町界 .................................................................. - 156 圖 5- 3 臺灣婦人界的服裝業者廣告 ................................................................. - 160 圖 5- 4 松井吳服店於《臺灣日日新報》的廣告 ............................................. - 160 圖 5- 5 臺北市太平公學校修學旅行 ................................................................. - 170 圖 5- 6 穿著制服攀登新高山(玉山)的臺北第三高女學生............................... - 171 圖 5- 7 穿著制服參拜神社的女學生 .................................................................. - 172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8) 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VII-. 表次 本論文理論架構 ..................................................................................... - 19 明治二十年(1887)日本男女性穿著和洋服比率………………………- 38 衣服的分類 ............................................................................................. - 40 日治時期臺灣高等教育學生制服一覽表…………………………... .- 88 日治時期日本東京各職業婦女薪水…….……………………………- 150 日治時期臺灣各時期的職業薪水 ....................................................... - 150 1931 年臺灣稻作農家平均家計費 ...................................................... - 152 1931-1933 年臺灣蔗作農家平均家計費............................................. - 152 1928 年臺北市學校一覽 ...................................................................... - 157 1928 年臺北市各級學校分布位置 ...................................................... - 157 1928 年臺北市內吳服店、洋服店的數量與分布位置 ...................... - 158 1927 年臺北市吳服店、洋服店營業額與營業稅額 .......................... - 159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裁縫課程教授內容 ........................................... - 163 -. 立. 政 治 大. 學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表 1- 1 表 2- 1 表 2- 2 表 4- 1 表 5- 1 表 5- 2 表 5- 3 表 5- 4 表 5- 5 表 5- 6 表 5- 7 表 5- 8 表 5- 9. Ch. engchi. i Un. v.

(9) 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 1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 臺南女中近 2 千學生 集體「脫褲」抗議 [記者黃文鍠、林曉雲、陳怡靜/綜合報導]為爭取「制服發聲權」,臺南 女中全校同學在十五日上演「脫褲抗議」活動!當天升旗典禮時,事先以簡訊串 聯的兩千多位同學,有八成在操場上集體脫下長褲,改以預先穿在長褲內的短褲 亮相,整個過程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但同學們「團結一致」的行為,讓師長大 吃一驚。…(中略)…。同學們在上星期私下串聯,分別透過發簡訊、架設「南女 短褲幫」官方網站傳遞訊息,在三月十五日升旗時,先依照規定穿著長袖衣褲的 冬季制服出席,升旗結束校長準備致詞時,突然一起脫下長褲,露出預先穿在裡 面的短褲。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東吳制服日 另類聯誼日 [記者謝鎔鮮╱臺北報導]大學生每天跑堂上課,人際關係較高中疏離,東 吳大學今天舉辦全校制服日,號召各系大一、大二學生穿回高中制服,校園裡「百 花齊放」 ,制服日更成另類聯誼日,不相識學生透過制服「認親」 ,頓時拉近不少 2 距離。. sit. y. Nat. n. al. er. io. 以上兩者是關於學生制服的報導,第一則新聞是高中女生對於過於嚴密的制 服規定而產生的反彈,第二則報導卻是學生進入沒有制服的大學後,對於制服的 一種重新回味與依戀,兩者報導呈現出一種極端有趣的反差現象,不由的令人省 思,為何高中生避之唯恐不及且極端排斥的學生制服,在沒有制服的大學生心目 中,卻又如此的再三回味呢?或許我們無法知道正確答案,但可以確信的是,學 生制服是所有人在求學生涯共同擁有的歷史記憶,制服、學生與學校三者間有著 密不可分的連體關係。也因為如此,制服也普遍成為前人回憶錄、口述訪談中會 記載出現的內容,例如《藍敏先生訪問紀錄》就記載著其就讀當時臺北第一高等 女學校時所穿著的制服。. Ch. engchi. i Un. v. 我們夏、冬均著百褶裙。冬天為深藍色制服,有三條線,戴呢帽,穿皮鞋; 夏天裙子較薄,白色上衣,白帽、黑鞋……出校門之後也不能穿便服,必須穿一 高女的制服,因為大家都以身為一高女的學生為榮。3 1 2 3. <臺南女中近 2 千學生 集體「脫褲」抗議>,《 自由時報》, 2010 年 3 月 18 日,第 1 版。 <東吳制服日 另類聯誼日>,《 聯合晚報》, 2008 年 10 月 14 日,第 A8 版。 許雪姬訪問,《藍敏先生訪問紀錄》(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年 6 月),頁 32、.

(10) -- 2 -第一章 緒論. 《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對於制服則有相當細膩的記載: 當時我們學生所穿的冬天制服是由一種灰底黑點顏色的しもふり4布所做成 的學生服,無論是小學或中學,男學生是沒什麼變化,女學生則是衣裙分開的制 服,其衣領則為大翻領的水兵服セーラフク,夏天是白色,冬天是サージ(serge) 紋嗶嘰的紺色衣裙(按:紺サージ的制服等於青嗶嘰制服)。等到中日戰爭開打之 後,所有男生的校服均一律改為國防色即黃色的卡其布。5 與過去對於學生制服嚴格的規定相較,由於時代的變化、社會的進步,制服 之解放成為了可能,學生在衣著上和過往相比有極大的自由、自主。馬上浮現在 筆者腦海裡的一個問題是,究竟臺灣從何時開始有學生制服?或許一般人會猜測 出學生制服源自日本統治臺灣之時,雖然答案是正確的,但究竟是在日治時期的 何時開始有了學生制服呢?學生制服的樣式為何?為什麼會有學生制服,意即其存 在的理由為何? 臺灣何時開始有學生制服呢? 以筆者目前所搜集的資料裡,臺灣高等女學校 學生至明治三十九年(1906),下半身已統一出現穿著相同的服裝,可視做是制服 的先聲,6而男學生更早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前的日治初期,就已有統一的學生制.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服。7因此學生制服出現在臺灣這塊土地,距今也有百年光影了。即使在戰後, 臺灣經歷了另一個統治政權,學生制服也依然持續存在,只是在樣式上加以改 變,從「學生制服規程」8可以得知戰後臺灣男學生夏季是白色短上衣,深藍色 短褲,冬季是卡其色長袖上衣與同色長褲;女學生夏季是白色短上衣與藍色褶 裙,冬季是著卡其色上衣與藍長褲。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對於統治政權而言, 學生制服具有特別的意涵,以致於即便是不同的政權者仍會繼續施行。究竟對統 治者而言,制服代表什麼樣的意涵呢?日治時期臺灣最大的報紙《臺灣日日新報》 是這樣說的:.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制服厲行的目的是在養成學生的自制心而且在期望學生動作的敏活9。 另外「學校學生的制服主要在使其在坐作進退活動同時,對於學校的體面, 35。 しもふり(霜降)。深色帶有白色斑點。劉元孝編, 《永大簡明日華辭典》(臺北:永大書局,1998 年 7 月初版),頁 606。 5 許雪姬.劉素芬.莊素華訪問, 《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年 2 月),頁 69。 6 褚苔伊、黃金美, 《北一女百年影像》(臺北: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中學,2005),頁 9。 7 1896 年國語學校就已明訂學生制服,相關內容請參見第四章。 8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 《中國教育年鑑-第三次》(臺北:正中書局,1957 年初版),頁 248。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十年來的台灣教育》(臺北:臺灣書店,1955 年 10 月 25 日初版), 頁 31-32。 9 <日日小筆 >,《臺灣日日新報》 ,1918 年 9 月 28 日,第 8 版。 4.

(11) 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 3 -. 學生自尊心及自重心的養成均有所助益」。10 從上述可以得知,穿著制服的理由在於培養學生的自制心與自尊心、便於學 生活動之敏捷、形塑學校的形象及建立學校的名聲、避免學生因服裝淪於競逐奢 華等等。雖然這些理由乍看之下是具有說服力的,但筆者想問的是,真的僅止於 如此嗎?究竟學生制服在學校場域,所代表的意義還有什麼呢?是否還有別的觀點 可以加以解釋呢?而筆者在研究所曾經修習過一門課程,接觸到傅柯闡述關於權 力的理論概念,給予筆者相當大的啟發,傅柯的理論概念是否能夠用來解釋學生 制服呢? 以此動機為出發點,筆者在本論文中,想要著手研究的問題是,從傅柯權力 與知識的理論為架構,來觀察日治時期的臺灣學生制服。在傅柯的論述中,關注 的是權力如何介入對於身體的監控,他把規訓權力的焦點放在對身體的操縱,而 身體被看作是可以進行精密調整的機器,更具體地說,傅柯是從微觀權力機制的 日常運作來考究身體的生成。11回到學校的場域來看,學校(或說是統治者)如何使 學生在規訓權力下成為馴服又有用的身體呢?除了透過教育之外,藉由使學生穿 著相同的服裝(制服),是否也可以使學生的身體產生馴服、規訓呢? 除此之外,在本論文中,也將一併探討日治時期臺灣的學生制服的起源、經 過那些樣式的變化、造成這些改變的因素為何?藉以明瞭制服變化背後所反映出 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要素,這在服裝文化史中是很重要的課題,筆者之 後也會再加以說明。 最後,另一項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臺灣在日治時期是歸屬在日本的統治之 下,而源起於日治時期的學生制服,與同時代的日本本土學生制服,兩者之間是 否有所關連呢?又兩地間的制服有什麼樣的異同呢?是否可以用殖民政策的角度 加以解釋呢?我想回答上述的問題,將會讓我們對於日治時期的學生制服,有更 為全面、深入的掌握。.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10 11. Ch. engchi. i Un. v. <日日小筆 >,《臺灣日日新報》 ,1919 年 3 月 11 日,第 3 版。 Michel Foucault 著劉北成、楊遠嬰譯,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1992 年初 版)。.

(12) -- 4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回顧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的部分,筆者主要將從「身體史」與「服裝史」大二主題 進行扼要的介紹。關於身體議題方面,臺灣學術界以日治時期臺灣為期的研究, 主要包含在體育、教育、醫療衛生等面向。 黃金麟的《歷史、身體、國家》12一書,雖然探討的是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 但卻是較初討論身體發展的中文專書,作者認為以身體來切入近代中國,除了具 有不同面向切入點的考察意義,對於 1980 年代後紛起的各種身體議論及西方身 體理論有再反省檢視的機會,而將身體放在近代中國的生成,對於我們自身的存 在也會有更為深入的了解。作者以身體社會史的方式探究及表現身體在近代中國 所歷經的變化與發展,由於身體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事實,因此其發展及變化也就 深受當時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各因素的影響,有鑑於此,作者意圖從身體 的國家化、法權化、時間化及空間化等四個面向,來探討近代中國身體的形成。 在體育方面,有游鑑明<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13一文。日本統.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治下的臺灣,殖民政府以同化臺灣人作為主要政策,因此對於臺灣人的意識型態 與身體做重大的改造,以便藉此塑造新的臺灣人,而體育即是其改造的方法之 一,本文從體操課的建立與發展、女子體操課的目標與實際運作、女學生與社會 大眾的反應等面向進去論述,來探討日本殖民政府藉由體能教育活動,進行女學 生的身體塑造,使女學生身體乃至性格能夠趨於規律、一致化,以符合殖民政府 期待的臺灣女性之身體。游鑑明的《日據時代臺灣的女子教育》14一書,文中有 若干篇幅在討論女子體育的發展情形,從女子體育發展之初,與傳統女性的纏足 產生衝突,到解足後女子體育風氣漸盛,反映在運動會、遠足、網球等面向,作 者同樣指出體育活動所扮演的教育功能,具有造就忠良、健康的女性身體之目 的。謝仕淵的《殖民主義與體育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 15 論文,藉由日治前期公學校體操科,如何透過體育活動去達到身、心支配的效 果,由此反映殖民統治者對於公學校學生在身體、意識型態的期待,並回答在殖 民地化與近代化並存的殖民統治中,體育所扮演的角色。本文另一個重點則是將 身體規訓放置在政治、經濟、文化形成的殖民地化和「文明開化」過程中加以檢 驗,試圖釐清體操所具有的文明開化和殖民壓迫正反關係。 在教育方面,較早從教育場域論述身體的是余曉雯的《權力交戰場:學校中 的身體規範與學生的身體觀》16,作者從教育研究者的觀點,去探討學生的身體. n. er. io. sit. y. Nat. al. 12. 13. 14 15. 16. Ch. engchi. i Un. v. 黃金麟, 《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 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年 4 月初版第二刷)。 游鑑明,<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 《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33 期》(南 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年 6 月),頁 5-75。 游鑑明, 《日據時代臺灣的女子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年。 謝仕淵, 《殖民主義與體育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余曉雯, 《權力交戰場:學校中的身體規範與學生的身體觀》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學育研.

(13) 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 5 -. 觀及學校對於身體的規範,他指出學生的身體處在家庭、學校、媒體、論述及個 人親身經驗等諸種力量交織的界限中,而這種多種力量交雜的因素,也可能導致 身體的反叛。黃敏原的《論教育與規訓-以日治時期臺灣的皇民化現象為例》17, 是以韋伯的「支配社會」視角與傅柯「柔順-功利」的權力規訓二種社會學理論, 觀察日治時期臺灣的皇民化。作者認為殖民統治者藉由教育這重要的統治機器來 對臺灣人施行皇民化,以達到支配目的;同時,透過規訓權力的解釋,彰顯出在 皇民化時期,統治者從肉體的控制來規訓臺灣人,從而達到統治者所冀望的高生 產力。在論文的第四章<日治時期基礎教育的植入與影響>則論及對身體的控制, 從教科書的分析指出,傳統臺灣民間陋習(如鴉片、纏足)對於身體所造成的殘害, 因此殖民政府意圖藉由教科書的內容,強化臺灣人的智識,並使臺灣人達到健康 的身體。 許佩賢的博士論文《臺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 (1895-1911)》18,主要論述日本殖民政府如何將近代學校導入到臺灣社會。作者 認為日本殖民政府設立近代學校是為了符合統治需要,其目的除了培養殖民地人 民的國民道德及使其具備近代人基本的知識與常識外,更具有使殖民地人民的身 體及行動模式均質化的意義,意即近代學校做為權力機制的一環,使接受近代學 校教育的人民達到規訓的效果,而臺灣人民本身在發覺學校是因應時代轉變、通 往未來的一道曙光後,也積極的回應並與殖民政府加以合作,在國家與人民各有 所求之下,近代學校開始在臺灣社會穩定的發展、茁壯。至於許佩賢的專書《殖 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19,同樣將焦點放置在日治時期臺灣的近代學校上,從學.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校的設立、學校教育的內容、學校權力規訓的達成等三方面,去觀察近代學校的 各種樣貌。在「學校權力規訓的達成」這點上,作者認為學校作為國家權力設立 的前提下,學校和醫院、監獄一樣,正如傅柯所言,是規訓權力作用最為明顯的 場域,透過幾個不同的角度,作者企圖去觀察學校作為國家的規訓機制是如何運 作的,及嘗試從規訓對象(學生)的角度,觀察他們是否有逸出國家規訓的可能性。 蘇曉倩的《身體與教育-以日治時期臺灣實業學校的身體規訓為例 (1919-1945)》20,論述日本殖民統治者企圖從實業教育去建構現代規訓社會,使 身體成為國家支配的對象。作者借用傅柯規訓權力對於形塑身體的概念,從技術 身體、柔順身體和軍事身體等三個面向來對實業教育進行闡述,實業教育成為殖 民統治者技術化、柔順化、軍事化近代臺灣人身體的場域,身負知識傳授、技能 指導、國體宣揚等的重大社會職責。 以醫療衛生的角度去觀看身體的研究有范燕秋的<疾病、邊緣族群與文明化. 17. 18. 19 20. Ch. engchi. i Un. v. 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 黃敏原, 《論教育與規訓-以日治時期臺灣的皇民化現象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8 年。 許佩賢, 《臺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國立臺灣大 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年。 許佩賢, 《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 年 3 月)。 蘇曉倩, 《身體與教育-以日治時期臺灣實業學校的身體規訓為例(1919-1945)》 ,國立暨南國際 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14) -- 6 -第一章 緒論. 的身體--以 1895-1945 宜蘭泰雅族為例 >21。本文主要論述日本殖民政府企圖對泰 雅族群建構一文明化的身體,透過馴化、文明化原住民身體的方式,達成對原住 民民族的有效掌控,藉機也能夠對於山地資源加以榨取。另外,范燕秋的《日本 帝國發展下殖民地臺灣的人種衛生》22論文,則更廣泛的從總督府醫療衛生政策、 學校體育政策和政治社會運動等面向,間接去觀看並分析臺灣人民身體的形塑。 作者指出殖民政府藉由身體檢查制度、醫療衛生政策的實行來進行臺灣人民身體 的監控,同時也透過學校體育活動的推行來重塑臺灣人民的身體,使其增強體力 並達成規律,以合乎近代國民的身體標準。 除了上述有關身體方面的論述外,從身體改造這面向去觀察日治時期臺灣的 則是秦先玉的《臺灣五○年代邊緣史片斷–「性政治」 、 「異己」 、 「身體衛生」三 23 問題意識為例》 ,在論文中的第四章<身體的「衛生所」化」中,對日治時期殖 民地臺灣的身體有一簡要的論述,作者以身體政治解剖學的角度,觀察日本統治 者在開發殖民地臺灣時,如何利用知識與權力,對殖民地身體建構一套監視系 統,來說明殖民地身體的邊緣性。吳文星的《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 政 治 大 則對於臺灣社會領導階層如何推動放足斷髮運動,改進危害身體的陋習,並進 立 而建立符合現代化身體觀念有一詳盡的描述。 24. ‧. ‧ 國. 學. 至於以臺灣服裝史為主題的服裝史研究方面,則大多為織品、服裝設計、家 政等領域研究者所關注,惟為數並不多,且所關注的面向也頗為狹隘,更遑論是 汲及「學生制服」這個面向上了。以專書而言,葉立誠的《臺灣服裝史》25一書, 以時間為軸,概述了臺灣服裝的演變,上至清朝以前下至 1980 年代以降。在述 及日治時期時,有針對「學生制服」的部份,以一小節來說明,惟可惜的是內容 失之簡略,並無深入的探討,但書中所附之圖片,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另外 其《臺灣服飾流行地圖》26一書,是以專題方式呈現,對於「身體」、「制服」的 主題也有所觸及,惟和《臺灣服裝史》採取歷史面向不同,是以文化的角度來去 分析臺灣服飾的問題,著重在流行服飾的面上,故所呈現出的內容也較屬於臺灣 現今流行服飾的文化現象。葉立誠的<二十世紀臺灣服飾-變遷因素之探討>27一文 則以「時間」與「變遷因素」兩者關係,論證造成臺灣服飾現象變遷的原由。在 「變遷因素」項目中涵及:政治體系、經濟體系、社會體系、文化體系等四大主 題,而「學生制服」被作者歸約於文化體系的主題加以探討,然與《臺灣服裝史》 相似,本文對於「學生制服」的論述,也屬簡略扼要之介紹,並無法讓人有更進. n. er. io. sit. y. Nat. al. 21. 22. 23. 24 25 26 27. Ch. engchi. i Un. v. 范燕秋,<疾病、邊緣族群與文明化的身體--以 1895-1945 宜蘭泰雅族為例>,《臺灣史研究 5 卷 1 期》,(南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999 年 11 月),頁 141-175。 范燕秋, 《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臺灣的人種衛生》,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0 年。 秦先玉, 《臺灣五○年代邊緣史片斷–「性政治」 、 「異己」 、 「身體衛生」三問題意識為例》 ,國 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年。 吳文星, 《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 年)。 葉立誠, 《臺灣服裝史》(臺北:商鼎,2001 年 8 月)。 葉立誠, 《臺灣服飾流行地圖》(臺北:商鼎,2001 年 12 月)。 葉立誠的,<二十世紀臺灣服飾-變遷因素之探討>《臺灣文獻第 52 卷 2 期》(南投;國史館臺 灣文獻館,2002 年 6 月),頁 51-98。.

(15) 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 7 -. 一步的了解。至於<1900-2006 走進臺灣「衣」世紀>28一文,從歷史時間的縱軸介 紹臺灣一世紀以來,在服裝衣著上的變化,並輔以照片加以說明,嚴格來說與《臺 灣服裝史》一書並無多大差異。而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出版,由林文龍撰稿的《楝 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29,一套四冊,當中的第三冊包 含修學旅行篇、時局篇、內地進學篇與學生制服篇,學生制服篇幅幾達四分之一, 然內容除簡單的分類、歸納,並著以淺白文字然說明外,缺乏較深入、詳盡的介 紹,誠如作者所言「因時間的不同、學校層級的差異,甚至牽涉到地域、政策各 項因素,學生服裝變化無窮,很難找到相關文獻加以論述,僅能透過畢業紀念冊、 照片等所呈現的影像資料或口述,予以歸納。」30 而《愛上制服:制服的文化與歷史》31雖是外國譯介的專書,但卻是極少數 直接以制服進行探討的論著,作者以廣泛的角度去關注制服的文化與歷史發展, 內容上涵蓋了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職業類型的制服;至於辻原康夫的《服飾的 世界地圖》32一書,則以淺白的文字概略的關注全世界服飾上的差異,對於制服 的歷史演變有專章加以說明。可惜的是這兩書共通的問題都在內容過於通論而流 於簡要,但對於在服裝、制服通盤性概念的掌握上,還是有所助益的。 夏士敏的《近代臺灣婦女日常服裝演變之研究》33,從服裝歷史發展的觀點,.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對臺灣婦女服裝的演變進行論述,作者以 1895 年到 1963 年為範圍,將時間劃分 為清治、日治前期、日治後期、光復初期等四個時期,分別就各時期臺灣婦女日 常服裝進行探討,並輔以圖片加以說明、佐證。 從「身體史」與「服裝史」的陳述中可以發現,首先,在「服裝史」上,針 對臺灣服裝為題的研究論述不多,更不用說在「學生制服」上的研究了,且都屬 織品、服裝、設計等面向的探討。至於在「身體史」部份,研究成果多以體育、 教育、身體改造、醫療衛生等進行身體的論述,從上述的回顧中,可以發現臺灣 學術界對於傅柯的權力規訓已開始有所關注、應用,惟並未將身體與服裝加以連 結。但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學領域對於傅柯理論與身體、服裝相結合的研究,近 幾年來已有所進展,包含覃思齊34、李玉婷35、陳盈璇36等人的研究。覃思齊的《從 束乳到挺胸-內衣穿著的社會學研究》首先開始從歷史、社會及文化面向對女性. n. er. io. sit. y. Nat. al.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Ch. engchi. i Un. v. 葉立誠,<1900-2006 走進臺灣「衣」世紀>, 《時尚的樣子:不服輸的臺灣衣裝史》(臺北:文 建會,2006 年),頁 212-221。 林文龍撰稿, 《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第三冊》(南投:國史館臺灣文 獻館,2005 年 12 日)。 林文龍撰稿,《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第三冊》 ,頁 9。 Paul Fussell 著、陳信宏譯,《愛上制服:制服的文化與歷史》(臺北:麥田,2004 年 10 月)。 辻原康夫, 《服飾的世界地圖》(臺北:玉山社,2006 年 3 月)。 夏士敏《近代臺灣婦女日常服裝演變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 6 月。 覃思齊, 《從束乳到挺胸-內衣穿著的社會學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李玉婷, 《既私密又公開的柔順身體-女性穿著胸罩的教導實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5 年。 陳盈璇, 《內衣、身體與社會-臺灣女性身體美感的論述流變(1940-1960) 》,國立交通大學社 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16) -- 8 -第一章 緒論. 內衣進行探討,主要將焦點放在女性內衣與女性身體自我意識的關係上。而隨之 的李玉婷《既私密又公開的柔順身體-女性穿著胸罩的教導實踐》與陳盈璇的《內 衣、身體與社會-臺灣女性身體美感的論述流變(1940-1960) 》兩篇論文,探討的 主題雖然同樣都是女性內衣,但是和覃思齊的研究不同的是,李玉婷的研究是以 傅柯的理論觀點貫穿全文,將權力、身體與內衣加以統合,認為女人的身體受權 力的規訓而接受了內衣。而陳盈璇的論文則從教育規訓的層面,去檢視女性如何 看待與接受內衣,但他更引用服裝文化史的理論,強調透過了解服裝(女性內衣) 在歷史上流變的過程,可以挖掘社會帶給人們何種文明符碼,以及人們在社會、 經濟、政治與文化層面中跟服裝產生的關係。 綜合以上所述,鑒於傅柯權力規訓在與身體、服裝的連結之研究的匱乏,也 尚未有研究者以學生制服做為主題,因此筆者意圖從權力規訓、學生制服、身體 馴服這三個面向間的關連進行探討,試圖解析日治時期臺灣學生制服這個課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7) 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 9 -. 第三節 理論概念 一、身體 由於穿著制服的主體是身體,而傅柯又指出身體是現代規訓權力所運作的對 象,因此我們有必要先了解「身體」這個概念。在一般人的概念裡,所謂的身體 大多指向自然的生物體,即呈現在眼前活生生的肉體。西方傳統思想裡對於身體 的概念,由於受到笛卡耳37(Descartes)的身心二元論的影響,使「身體」這個議題 長期受到學術界的忽視。38 這種身體長久以來被視為附屬的地位,遭受貶低、忽視的情況,到了法國現 象學大師梅洛龐蒂(Merleau-Ponty)後,才又重新回到主體的位置,開始受到討論 與重視。梅洛龐蒂批判笛卡耳的主體性與客體性之間互不相通的二元論,他藉由 體驗的重要性重新將身體放置在現象思考的核心位置,也就是意識需要靠「身體」 來感知外在環境。他跳脫了笛卡耳的身心二元論,確認了身體的主體位置,將身 體還原到主體的位置。3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伊里亞思(Norbert Elias)的《文明的進程》40一書,則是提供了我們對於身體 由自然觀點轉向社會觀點的一個理論基礎,雖然伊里亞思的理論並不是以身體做 為主題,但是文明化的過程卻常常從「對身體的控制」中顯現,也就是所謂的「文 明身體」。伊里亞思從歷史的思考對歐洲文明的進程進行分析,提出中古世紀的 人類是粗野、無禮且骯髒的,行為舉止也無法預測,呈現了「不文明的身體」, 而從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有關身體管理便和宮廷社會產生了關連,宮廷社會發展 出一套對於個人體態舉止、禮儀外表、言談方式的準則,這強化了身體的教化, 使身體因而逐漸轉向由社會管理的「文明身體」。換句話說,身體已經由最初任 41 由衝動宣洩的自然性,經過文明的發展,轉變成理性化的身體。 到了 1980 年代初期有關身體的相關論點,如雨後春筍相繼被提出,包含透 納(Turner)以身體的類型學分析來做為研究身體的主要形式,劃分人口和個別身 體兩個部分加以說明。42法蘭克(Frank)將身體劃分成四個不同的類型「規訓性身 體」、「支配性身體」、「鏡像身體」和「溝通身體」,意圖將身體顯現在個我層次. n. er. io. sit. y. Nat. al. 37. 38 39. 40. 41. 42. Ch. engchi. i Un. v. Descartes 將身體和心靈區分為客體與主體,心靈被當成主體,而身體則屬於客體的部份,在「我 思故我在」唯心論的運作下,身體與心靈被分立在二個互不相通的關係中,身體被視為一客體, 受到心靈的指揮。Shilling,Chris, 《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London:Newbury Park,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1993),p19。 Shilling,Chris,《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p19。 Schmidt, James 著、尚新建、杜麗燕譯, 《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臺北:桂冠出 版社,1992 年),頁 52。 Norbert Elias 著、王佩莉譯,《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北京:三聯 書店,1998 年 4 月初版)。 Kathryn Woodward 編、林文琪譯, 《身體與認同:同一與差異》(臺北:韋伯文化出版,2004 年 9 月),頁 126-127。 Turner,Bryan 著、馬海良、趙國新譯, 《身体與社会》(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 年初版)。.

(18) -- 10 -第一章 緒論. 上的差別做仔細的區分、比較。43而歐尼爾(O'Neill)則是將身體分成五個層次「世 界的身體」 、「社會的身體」、「政治的身體」、「消費的身體」、「醫療的身體」,強 調身體並非只是單純的生物性客體,身體本身還反射著文化性、政治性與社會性 的多重意義。44 從上述有關身體發展的概略描述,可以了解到身體從最初的不受重視到逐漸 成為社會學者關心研究的焦點,而身體的意涵也從單純的生物性存有,逐漸擴及 到文化性的成份,把身體視為主體在世界上,和歷史、政治、文化間的媒介。可 以說從身體史的角度來看,身體已經不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它的發展和變化深 受當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環境的制約影響。 身體既然已不是單純的生物客體,而會受到相關社會系統形塑、影響,對此, 傅柯對於身體政治技術的論點,是具有重要啟發意義的,傅柯受到尼采(Nietzsche) 「權力意志」的身體概念影響,提出「身體政治」的觀點,強調了身體與權力之 間緊密連結的關係。從他身體論述中可以看出,身體從原本處在生活世界的感知 身體轉變成為被規範化的身體考察,身體雖然如尼采所言是權力不穩定的中心 點,但身體亦是被馴服的、可以被駕馭、被建構、被改造的實體,這種身體的可 變性是由外在權力所施予的。4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在《規訓與懲罰》一書中,傅柯論述了近代監獄如何形成及其所具有的歷史 意涵,書中首先提示了從十七世紀起,對於犯人身體的嚴厲酷刑,舉凡從凌遲、 車裂、絞刑、五馬分屍等,使犯人的身體在最長的時間中產生最大的痛苦,從中 來顯示君主的絕對權力。46到了十八世紀中葉後,公開展示的酷刑消失了,取而 代之的則是新的「現代」法規。新興而起的刑罰觀念,不再強調對肉體的直接懲 罰,身體做為主要刑罰對象的情形逐漸消失,身體從做為主要施罰對象,變成只 是一個媒介物或是工具,這代表刑罰已將目標轉為身體以外的部分。而隨著現代 監獄的誕生,傅柯認為是現代國家企圖全面控制其社會成員身體開始為此產生了 「規訓權力」,由這些權力管控機制,藉著懲罰的各種技巧,將身體變為權力運 作的對象,進而產生「柔順的肉體」,使身體更加具有效率、生產性。47 總而言之,傅柯的身體論述,將身體提升至「身體政治」的層次,成為被權 力所規訓的對象,其目的是要將身體進行改造、處分並加以馴服,使身體不但是 柔順的,也是生產性的。沿著傅柯身體論述的脈絡,學校場域裡學生的身體,也 會是權力規訓的對象,其目的是透過對學生身體進行馴服,使學生成為柔順的肉 體,並且也具有生產性。. n. er. io. sit. y. Nat. al. 43. 44 45 46 47. Ch. engchi. i Un. v. Frank,A.W.,<For a sociology of the body:an analytical review>,M.Featherstone、 M.Hepworth&B.S.Turner,《The Body : social process and cultural theory》(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1991),p36-102。 O’neill John 著、張旭春譯,《五種身體》(臺北:弘智文化出版,2001 年初版)。 陳明珠, 《身體傳播:一個女性身論述的研究實踐》(臺北:五南,2006 年 10 月初版),頁 142-146。 Michel Foucault 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頁 3-7。 Michel Foucault 著、劉北成、楊遠嬰譯,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頁 103-110、135-139。.

(19) 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 11 -. 二、國家與權力 上述提及傅柯對於身體的論述,他認為身體乃是權力運作、規訓的對象,其 目的是要產生「柔順的身體」,並使之具有生產性、效率。然而,傅柯所言的權 力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國家在傅柯的思考中,究竟是否可以看做是權力的來源呢? 更進一步追問,權力到底如何作用在身體,使身體成為一「柔順的肉體」呢? 為了正確理解傅柯所言的權力,首先必須從他對於傳統權力的批判開始,在 西方近代社會思想史上,霍布斯(Thomas Hobbes)可說是近代權力理論的開創者及 奠基者,他在《利維坦》48一書中,總結了由文藝復興時代從義大利的馬基維利 (Niccolo Machiavelli)所提出的權力觀,他認為國家如果要有強制性的凝聚力量, 則必須具有「主權」,因此「主權」成為國家機器的靈魂,所以霍布斯把最高統 治者放在主權的位置上,來分析國家和社會,傅柯對此曾一再加以批判以霍布斯 為主所代表的傳統權力觀。49至於在傅柯所處時代的學術界,相當風行的馬克思 主義,則是認為權力是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上,傅柯認為馬克思主義「把權力狹隘 地理解成壓抑,把國家看成是一個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承載者」。50 到底在傅柯的思想脈絡中是如何看待權力的呢?在《規訓與懲罰》裡他是這 麼說的:.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這是一種被行使的而不是被享有的權力,它不是統治階級獲得的或保持的. ‧. 「特權」。51(底線為筆者自加). sit. y. Nat. 另外他也曾說:. n. al. er. io. 我所說的權力,不是指保證一個特定國家的公民的服從的一組機構與機制。 也不是與暴力對立的,以法規面目出現的征服手段。(中略)……我認為,權力首 先是多重的力量關係,存在於它們運作的領域並成自已的組織(中略)……權力無 所不在,不是說它包容萬物,而是說它來自各方。52(底線為筆者自加). Ch. engchi. i Un. v. 從以上傅柯對於權力的發言中,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傅柯不贊同把國家機 構視為權力運作的中心,他認為「權力是無所不在的」,沒有所謂的中心位置。 權力除了無處不在之外,傅柯認為權力也是一種多重的力量關係,這些力量彼此 經過不斷鬥爭轉換,形成一個體系、一種網絡,這是源自於尼采「權力意志」的 啟發,他把尼采的內在權力更推向外部,身體的可變性是由外在權力所施予的, 它形成了我們身體所處的社會情境,身體永遠處於這種無處不在,各種力量交雜 48 49. 50 51 52. Thomas Hobbes 著 朱敏章譯,《利維坦(Leviathan)》(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年)。 黃崇憲, 〈從生命權力到生命政治: 「治理性」的拓殖與展演〉,發表於「公民身份與文化歸 屬工作坊 – 公民權/治理性(Citizenship/Governmentality )」(臺中:東海大學,2006 年 5 月 20 日),頁 3。 姚人多,<傅柯的工具箱-權力篇>, 《當代 175 期》(臺北:合志文化,2002 年 3 月),頁 71。 Michel Foucault 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頁 25。 Michel Foucault 著、沈力、謝石譯,《性史》(臺北:結構群文化,1990 年 2 月),頁 83-84。.

(20) -- 12 -第一章 緒論. 的權力網絡之中。53 關於這種情形傅柯說道 那裡有權力,那裡就有阻力(中略)……在權力關係上,它們充當對手、攻擊 的目標、支撐物或把柄的角色。這些阻力在權力網絡中到處存在。……正如權力 關係系統最終形成一個稠密的網,能夠穿行於各種國家機器與機構之中而不受其 局限,這些大量的阻力點也能通行於社會各階層和個人組成的整體。54(底線為筆 者自加) 在這眾多力的關係中,傅柯認為存在著反抗力量,因為所謂的權力,是「力」 的施展與抗衡,即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相對立,因此權力關係是雙向的,某一 點施力於另一點,另一點不僅受力,還會產生抵抗作用。 在權力的行使方面,它不是由一中心點向外擴散,傅柯強調一種由下而上的 毛細化現象,他說. 政 治 大 權力的分析應該去關心那些位在邊陲地帶的權力、那些權力的最後目的地、 立 那些讓權力變成毛細管狀的點,也就是說,權力的分析應該去關心那些較地域. ‧ 國. 學. 性、較當地性的形式及機構。55. ‧. 這種權力由下而上,呈現毛細化現象的說法,與傳統由上而下的權力,其最 大的差別在於,由下而上的毛細化權力不是一種可以被當權者擁有和獨佔的實質 物體,權力是以身體為媒介,作用於整體社會關係中。 或許有人會認為警察、監獄甚至行政官僚等,這些國家機構的代理者難道不 是權力運作的中心嗎?雖然他們處處可見,但這不代表他們涵蓋了整個權力關係 的領域,他們反而是各種層次的權力關係相互交會的結果,只有在這個社會中, 社會機構的多種關係構成許多權力的環節,這些環節才是使得國家機構得以運 行。56 其實對傅柯而言,回答「權力是什麼」其實並不是這麼的重要,他真正所關 心的是究竟權力如何在我們的社會中被行使,意即權力如何被運作,它如何規範 我們的身體,在《規訓與懲罰》中,他提出了「規訓的權力」的概念,其目的在 於產生「柔順的肉體」,他說:.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當時正在形成一種強制人身的政策,一種對人身的各種因素、姿勢和行為的 精心操縱。人體在進入一種探究它、打碎它和重新編排它的權力機制。一種「政 53. 54 55 56. Michel Foucault 著、嚴鋒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 1 月初版),頁 175-178。陳明珠,《身體傳播:一個女性身論述的研究實踐》 ,頁 142-146。 Michel Foucault 著、沈力、謝石譯,《性史》 ,頁 86-87。 姚人多,<傅柯的工具箱-權力篇>,頁 74。 蘇峰山,<傅柯對於權力之分析>,收錄在《歐洲社會理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1996 年 2 月初版),頁 111。.

(21) 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 13 -. 治解剖學」,也是一種「權力機制」正在誕生。它規定了人們如何控制其他人的 肉體,通過所選擇的技術,按照預定的速度和效果,使後者不僅在「做什麼」方 面,而且在「怎麼做」方面都符合前者的願望。這樣紀律(規訓)就造就了馴服的、 訓練有素的肉體。57(底線為筆者自加) 這種新的權力機制,傅柯也把它稱之為「微觀的物理學」,他說「這些技術 都是很精細的,往往是些細枝末節,但是它們都很重要,因為它們規定了某種對 人體的具體的政治干預的模式,一種新的權力『微觀物理物』 。58」從傅柯對於新 的權力機制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知道,權力的目的在於造就具有生產性的柔順身 體,因此對傅柯而言,權力當然不只是只有壓迫、被動與剝奪的涵意在,更進一 步的,它也具有肯定的象徵,意即使身體更具有生產力、效率。 這種新的權力機制-規訓權力,不僅止應用於監獄,也被擴及使用在學校、 醫院等場合。接著我們會好奇的一點是,即然權力的微觀物理學作用於身體,所 採取的不是強制的武力,也非意識型態的宰制、操控,而是對於身體種種的規訓 技術,那麼究竟這種規訓權力是透過什麼樣的方法、技術呢? 傅柯提出「空間的分配」 、 「活動的控制」 、 「時間的累積」及「力量的編排」 等方式。除了這些方式外,規訓權力的成功還需藉助「層級監視」 、 「規範化裁決」 及「檢查/考試」等手段。傅柯認為任何一個凝視,都構成了監督效用,使規訓 力量得以展現,而隨著規模日益龐大的工廠、學校,規訓監視產生了中繼站的需 求,從權力中心乃至各中繼站到被監視的身體,即產生了所謂的「層級監視」, 以便加強權力中心的監督力量,提高整個權力機制運作的效能。5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至於「規範化裁決」是指它有自已的一套標準,對於身處其中而達到標準的 身體給予獎賞,至於不合標準者則處以懲罰,這樣的規訓機制隱藏著一種「規範 處分」 ,即它掌管了許多細小而不為法律所管轄的地方,在其中實施著它的裁決, 藉此使那些偏離標準不合格的身體能有所警覺,以便回歸到正常的標準之中,這 不但有助於縮小各個身體間彼此的差距,也促使身體間更趨向於一致。最後, 「檢 查/考試」則結合了前述的「層級監視」和「規範化裁決」兩者,產生了一個完 整的機制,確立了重大的規訓功能。60 傅柯的權力技術中,透過監視的技巧,提出最為著名的「全景敞視主義」, 這是依據邊沁的「全景敞視建築」來說明監獄做為監視的最佳典範,這種全景敞 視建築使被囚禁者能意識到自已處在一個一直被持續監視,但自已卻無法監視他 人,也不知道被誰監視的狀態,這樣的狀態使得權力的實施成為一種持續、隱晦 的過程,使得被監視者時時感覺到被「一雙看不到的眼睛在觀看著」,也因為自 覺一直處在被監視以致不敢胡作非為,使秩序得到了保證,從而確保了權力發揮 57 58 59 60. Ch. engchi. i Un. v. Michel Foucault 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頁 137-138。 Michel Foucault 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頁 138-139。 Michel Foucault 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頁 172、175。 Michel Foucault 著、劉北成、楊遠嬰譯,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頁 178-193。Michel Foucault 著、嚴鋒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 ,頁 150、158.

(22) -- 14 -第一章 緒論. 其作用。61 三、服裝文化史 服裝不僅僅具有禦寒遮羞的實用與倫理作用,它同時具備了一種文化的符號 意義,反映著人類的時代、民族、風俗、觀念、審美乃至心理等等文化的意義與 價值。因此,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服裝毫無疑問的,成為探討人類生活狀態與生 存的一個重要面向。至於服裝文化史顧名思義,乃是研究服裝這一文化現象,概 括地說,服裝文化史就是研究服裝文化的形成、發展及其與社會物質和精神生產 的關系和規律的科學,目的在於揭示人類服裝發展變遷過程中,文化變量及這些 變量的重要意義,使之成為豐富、美化人類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之服務。而服 裝文化史由於具有複雜面向的意涵,因此在研究方法上,除了運用歷史學的方 法,探索人類服裝發展的文化歷史過程外,也須運用社會心理學的方法,來解釋 人類服裝心理的奧秘及動機。62 關於服裝文化史的研究取徑,國內外從服裝的演進過程中,去探討人與服裝 之間的相互影響性並不多見,法國文化史學家丹尼羅切(Daniel Roche)是相當具有 代表性的。丹尼羅切以服裝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但他並不將焦點放置在服裝樣 式的改變,也不去說明服裝具有的象徵意義為何,他藉由法國的服裝演變歷史, 闡述服裝在不同時代、政權及場合之下,如何受到重視,並分析服裝在人生活中 所扮演的角色為何,以及如何影響社會或是受到社會的影響,進而從服裝來觀看 社會的經濟、文化之進展。6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丹尼羅切在探討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末這橫跨兩個世紀的服裝時尚文化的 研究中,將服裝區分為 dressing、clothing 兩個層次,dressing 代表的是個人行為的 範疇,即個人可以從自已本身去選擇出適合自己的服裝樣式;而 clothing 則是從 社會學或歷史學的觀點,在社會的規範、正統的規定和被允許的系統之中,去分 析服裝帶給人們的意義,64他認為從上面 dressing 及 clothing 兩個不同層次切入, 才能觀察出更多服裝在社會中所代表的意義及所反映出的現象、問題。在研究方 法上,丹尼羅切是利用幾種材料作為觀察、分析當時社會服裝,包含(1)歷史檔案 夾(2)圖片(3)繪畫和雕刻版畫(4)服裝的收藏品(5)文學著作和資產清單等等,藉由 這些文本材料,成為他研究服裝文化史有利的依據。65 從丹尼羅切對於服裝文化研究的啟發,我們在觀察日治時期臺灣學生制服的 發展過程中,可參考丹尼羅切將服裝問題帶入社會觀看的方式,透過歷史檔案、 照片、圖片、文學著作、前人回憶錄等論述,呈現當時學生制服的樣式,並說明 61 62 63. 64 65. Ch. engchi. i Un. v. Michel Foucault 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頁 199-201。 王繼平, 《服飾文化學》(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年 1 月初版),頁 5、9-11。 Daniel Roche 的主要兩本著作,是在研究法國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初,服裝和社會彼此的關連 性。Daniel Roche 著、吳鼐譯, 《平常事情的歷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年 5 月初版)。 Daniel Roche,《The culture of clothing : dress and fashion in the "ancien regim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Daniel Roche,《The culture of clothing : dress and fashion in the "ancien regime"》,p45。 Daniel Roche,《The culture of clothing : dress and fashion in the "ancien regime"》,p1-22。.

(23) 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 15 -. 制服所反映的背後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等面向。 (一)、禮儀、文明與文明開化 丹尼羅切認為服裝是可以洞察與了解禮儀與文明過程發展的途徑之一,其實 這個觀點,在伊里亞思的《文明的進程》一書中同樣出現。伊里亞思說到中古世 紀的人們對於裸露身體是不太在意的,然而由於文化中「羞恥心」的逐漸發展, 不贊同裸體行為及將身體暴露於公眾的行為,而猶太教、基督教等宗教對於性欲 與裸體之間關連的態度,也使得人們開始企圖透過服裝來覆蓋裸露的身體,服裝 成為文明化開展的一個手段於焉形成。66此外,因為中古世紀的人們是粗鄙、骯 髒,行為上則是毫無任何禮儀可言,使得以宮廷社會為源頭,所發展出對於個人 禮儀外表、行為談吐的準則,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與遵循,服裝與禮儀成為 Elias 論述文明的進程中,重要的象徵指標。 回到丹尼羅切對於服裝與禮儀、文明的概念,他說「從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 禮儀的話語表達在選擇衣料、顏色和裝飾方面要遵循服裝的慣例」67。因此在探 討社會服裝與人們關係的時候,不能夠忽視社會裡所發展出的一套穿著服裝的禮 儀與文明的意義,對於丹尼羅切而言,所謂服裝的歷史能夠告訴我們超乎文明所 帶來的意義,它呈現出文明的符碼。68對於「文明」,駒込武是這麼認為的:「所.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謂的『文明』,其概念是多種要素混雜一起的,包含基於議會制度的政治體系、 根基於資本主義的生產樣式、科學和技術的機械制大工業、基督教、以一夫一妻 制為理想的「近代家族型式」及歐美風的生活方式等。」69 除了禮儀與文明概念的意義外,服裝與文明開化的關連也是必須被注意到 的。或許有人會質疑「文明」與「文明開化」究竟有何差異呢?《岩波日本史辭 典》所定義的「文明開化」如下.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Un. v. 涵括相關國家至地方政治機關的重組、普遍性法律取代身分制法律的確立、 近代教育開展所形構的國民意識的統合工程、軍事制度化、產業發展、交通等變 革、雜誌新聞所構成之社會輿論、尚且包含民俗否定與編成以及身體的規律化等. engchi. 70. 國民創出與國家形成等事務與理念的建構與實踐。. 乍看之下「文明」與「文明開化」似乎都是意指生產方式、教育制度、 政治體系等歐美生活的樣式,但事實上「文明開化」起源自日本,有其特 殊的時代背景、意義,因故, 「文明」與「文明開化」當然必須加以區辨。 所謂的「文明開化」 ,在意義上接近於日文的「近代化」或中文的「現代化」, 66. 67 68 69. 70. J.Craik 著、舒允中譯, 《時裝的面貌:時裝的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年 初版),頁 16-17。 Daniel Roche 著、吳鼐譯,《平常事情的歷史》,頁 255。 Daniel Roche,《The culture of clothing : dress and fashion in the "ancien regime"》,p5。 駒込武,<帝国と「文明の理想」-比較帝国史研究というアレーナで考える>,《帝国と学校》 (京都:昭和堂,2007 年 4 月初版),頁 16。 永原慶二監修,《岩波日本史辭典》(東京:岩波書店,1999 年),頁 1024。.

(24) -- 16 -第一章 緒論. 而英文則是「civilization」。為何會有「文明開化」呢?其所代表的意涵又是什麼 呢?這個解答必須從日本歷史去探尋。自 17 世紀以來的兩個世紀中,即使西方世 界經歷了大的變動,日本仍然維持了鎖國政策,直到 1853 年培里率領美國艦隊 扣關,日本被迫不得不放棄閉關自守而開國,遂被納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面對 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侵襲,使日本內部極度的不安,也導致了德川政權的崩潰, 在此內外交雜的危急局勢,而有「明治維新」的倡議,1867 年頒布「五條誓文」 71 ,透過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廢藩置縣、頒訂日本憲法、教育制度的確立、改革 文官制度、設立地方議會等措施,以圖使日本擺脫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而走向近 代化國家之途。72 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日本出現許多啟蒙思想家,對於日本明治維新,提出 各種建言與方針,例如福澤諭吉的「脫亞論」73即是其一。為了達成「脫亞入歐」 的目標,而有「殖產興業」 、 「富國強兵」與「文明開化」等三大政策主張。這些 日本啟蒙思想家們強調為了實現日本近代化的目標,必須積極展開政治、軍事、 經濟、文化等全面歐化的移殖運動,大量地移植引進英、美、法等先進國家的各 種政治與經濟制度和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教育。7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從上敘可以得知,所謂的「文明開化」簡單而言,就是學習西方國家的教育、 科學、法律等工業事務,以求改造日本邁向「脫亞入歐」,成為近代化國家。在 此意涵下,西方一切事務、制度即代表著文明開化的象徵,來自西方的服裝(即 洋服)亦成為文明開化的同義詞。服裝從原本伊里亞思最初的意涵,即有穿衣服 等於文明,沒穿衣服則是不文明,提升至西方服裝(洋服)等於文明,非西方服裝 則是不文明(當然筆者此處指的是這是日本這個國家特殊時代社會下的思想產 物)。臺灣的學生制服從無到有、從臺灣服、和服到西式洋服,這中間的改變, 是否也是受到上述「文明開化」因素的影響?這將是本文欲闡明的課題。.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Un. v. (二)、服裝與時尚/流行、階級的關連 丹尼羅切除了從禮儀、文明去理解服裝文化史外,時尚/流行也成為丹尼羅 切研究中討論服裝如何在社會上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部份。他說「時尚是集體與 個人的平衡點,一種標誌社會層級的方法,它不但是固定的,也是可流動的。75」 如果我們重新檢視時尚/流行的意義,則可以了解不同時間、不同時代,對於服 裝物質會有各自的看法。他舉十七世紀對於服裝的看法來證明時尚/流行所具有 71. 72 73. 74 75. engchi. 五條誓文的內容為(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二)上下一心,共展經綸(三)自官吏以至庶民, 務使各遂其志,振奮人心(四)破除舊來之陋習,一切基諸天地之公道(五)廣求智識於世界,以 振皇基。陳水逢著, 《日本文明開化史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 年 5 月修訂版三刷), 頁 257。 陳水逢著, 《日本文明開化史略》 ,頁 258-271。 脫亞論是福澤諭吉於 1885 年於《時事新報》所提出的一項主張,鑒於當時帝國主義侵略盛熾, 為了因應西方文明的征服的危機,日本有必要從亞洲地域的位置抽離,向歐美西方強國靠攏, 並成為日本學習的榜樣。全文收錄在呂理州, 《改造日本的啓蒙大師:福澤諭吉傳》(臺北:遠 流出版社,1993 年)。 陳水逢著, 《日本文明開化史略》 ,頁 273-274。 Daniel Roche,《The culture of clothing : dress and fashion in the "ancien regime"》,p4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Finally, we use the jump parameters calibrated to the iTraxx market quotes on April 2, 2008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model spreads generated by the analytical method with

使用 AdaBoost 之臺股指數期貨當沖交易系統 Using AdaBoost for Taiwan Stock Index Future Intra-.. day

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指導教授:賀力行 博士 研 究 生:華志揚

The performances and properties of the resulting PEEK nanocomposites were examined in terms of tensile loading, hardness,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 (DMA), thermal

本研究是以鑄造、粉末冶金、噴覆成型製程將奈米級強化物添加入鎂合金內,且各 製程產生的塊材再經過擠型,針對破壞韌性及其它機械性質作分析。而以強化相的添加 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