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際教育融入私立小學本位課程之觀察 / 144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際教育融入私立小學本位課程之觀察 / 144"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際教育融入私立小學本位課程之觀察

張伊婷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研究生

一、前言

二十一世紀的到來,實現了全球化時代的正式到來;「地球村」早已不是理 想,而是藉著交通、網路的普及,真實的存在著;如何與先進國家並行、融入地 球村,甚而成為國際社會的領頭羊,從教育扎根,將刻不容緩。除此之外,國際 移動力(global mobility)的提升和實現,也是二十一世紀在國際間不可忽視的 重要競合項目。 有鑑於此,我教育部也在民國一百年正式提出《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作為面對全球化時代、加速國際接軌的重要因應策略。吳清基(2011)表示,「中 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是為了迎接更具挑戰的新世紀,實現我國黃金十年的新願 景。由此可知,推動國際教育是必須涵蓋所有學生、年齡層,不分城鄉、共同推 動的重要方針。

二、 國際教育的目的

「國際教育」一詞,看似易懂,卻有不同學者、專家對這個簡單的語詞各有 不同的解釋角度與看法;其中,宋方珺、楊振昇(2017)在整理了來自不同學者 的想法後表示:「國際教育」就是讓學生透過教育國際化活動與其過程,來達到 瞭解國際社會、參與國際教育活動、發展國際態度,以促進世界秩序與福祉。 臺灣是個面積狹小、需要仰賴國際貿易從事各項經濟活動的島嶼國家。在 1989 年試辦引進外國勞工後,加上本就持續增加的外籍配偶,在這塊土地上來 自東南亞及大陸地區、甚至其他國家的新住民越來越多,不同成長背景中難免出 現文化、政治的差異現象;在這特殊的地理與政治環境之下,充分與國際交流極 其重要的。而教育部(2011)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提出,各級學校應透 過融入課程、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國際化等不同策略,養成具有國 家認同、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與全球責任的國際人才。顯見政府想藉政策的 制訂,希冀學生從小就具有國際觀,可由更寬廣的視野角度面對不同的國家、瞭 解不同文化。也因此,如何培養學生面對現代世界、要學哪些科技、知識與技能, 才能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個體,便是國際教育的核心問題(朱啟華,2013)。 朱啟華(2013)更進一步表示,實施國際教育應依照國家、地區或學校的需 求而有所差異,透過國際教育是要提供學生具備追求和平及永續發展的價值,也 可做為國際交流時的基本價值判斷。有此可知,國際教育的實施,是希望透過不

(2)

同的策略,使學生接受國民教育的同時,可以在原訂的學科之外,還可以達到認 識不同國家群體、瞭解不同文化背景,進而成為可以同理跨文化思維、具有宏觀 視野的國際公民。

三、 國際教育的施行現況

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中提到,各中小學應以學校本為推動相關國際 教育,並依現有體制進行課程融入、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國際化等同 時並進,藉以更全面性的提升學生國際素養(教育部,2011)。 從民國100 年起,白皮書中提到的黃金十年迄今逾半,究竟各國民小學的施 行現況為何,茲就四軌面向分述如下(參見表1): 表1 國民小學國際教育四軌面項執行成果比較 四軌面向 民國100 年度 民國106 年度 施行國小數 占全國國小比例 施行國小數 占全國國小比例 課程發展與教學 1,285 48.04% 1,660 61.89% 國際交流 604 22.58% 873 32.55% 教師專業成長 864 32.30% 1,009 37.62% 學校國際化 1,601 59.85% 1,833 68.34% 資料來源: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資訊網 (一) 課程發展與教學 透過國際素材融入課程與教學、自編教材、及辦理外語及文化教學等不同模 式將國際教育思維融入學校本位課程之中。在施行之初,經普查約有1,285 個小 學參與,到106 年度已達 1,660 校,占全國國小 61.89%。其中,有逾半的學校以 辦理外語及文化課程關連國家為教學核心,但研發專用教材及教案的比例卻不到 兩成。 (二) 國際交流 各學可以採用教育旅行、增進國際視野、境外遊學、參與國際競賽、英語村、 及網路國際交流等模式,讓學生實際的參與不同國家間的交流活動。國際交流面

(3)

向礙於語言及施行成本等原因,從100 年度初施行時,就已是四個面向中施行比 例最低的面向,但也從原先的604 所小學成長了逾 250 所。 在這個向度中,可以看到學校規劃、實施國際交流的合作對象,分別以亞洲、 及美洲位居排名前二位,甚至,更以鄰近的日、韓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 等國家為主要交流對象;並以本國學校師生體驗海外學習及外國學生到訪的占比 最高,分別約有四百所學校以這兩個活動進行國際交流。 (三) 教師專業成長 這個部份的參與,需要在各學校中透過研習進修,使行政人員具備處理相關 國際事務的能力,也要提升教師整合課程、編訂教材,使其可以在第一線應用於 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個需要大量投注研習課程與時間成本的向度,也由100 年度 的32.30%小幅度的成長 5 個百分點。 既是個新的政策,目前可從分項比例表中比較發現,能夠取得國際教育專業 認證的師資少之又少,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師資願意參與教育部及相關單位主辦 的研習課程。 (四) 學校國際化 學校國際化,是四個向度中,參與最熱烈的項目。學校可以藉由校園、人力、 學習、行政、課程國際化,再加上建立國際夥伴等方式,讓學校的軟硬體國際化, 讓學生可以更自然的接觸、瞭解有別於母語環境的國際化社會。 校園國際化,不管是學習的標語、校園空間運用甚至是校內獎狀、證書的雙 語化等,都是方法相對容易、實施成果的辨識度也是最高的。

四、私立小學施行國際教育的優勢與限制

一如「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提到,在各級學校實施國際教育時,會因為 不同的現實情況而有所限制;因此,四個面向的實施策略都會有些許的偏重項 目。雖說國際教育的實施本應針對個別學校、地區的特性,將其核心價值融入校 本課程之中,但不可諱言的,因為私立小學的學生大多來自於社經地位相對較強 勢的家庭,在設備、教育旅行成本上的投注,也較公立學校學生有更大的彈性空 間。因此,私立小學家長願意比較積極的給予學生更大、更寬廣的學習空間和金 援;這不僅僅增加了學生參與相關課程的機會,也同時提升學校的交流經歷、建 立一次又一次的重要經驗。

(4)

以下就筆者觀察臺中地區私立小學,在辦理國際教育的經驗中,在不同面向 的實施現況分別說明如下: (一) 課程發展與教學 由於私立小學的學生,父母親的職業有大部分來自企業管理階層,深知國際 時事在不同國家間會造成的連動影響。因此,針對課程的發展及研發,可以透過 專任的研發團隊開發國際新聞研討教材,讓學生可以藉著適齡的資訊更瞭解全球 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議題,再透過思考與團體討論,提升地球村的公民素 養。不管是大部分學校採取的國際素材融入課程、亦或是少數學校成立了國際視 野專題討論作為本位課程,私立小學因為從一年級起的上課時間就多過於公立學 校而顯得機會更大! 縱使私立學校在課程發展與教學規劃上相對的自由與多元,但由於國內整體 新聞環境的限制與偏頗,部分學生來自於原生家庭對國家認同、政治取向也會有 較不中立,甚而有「主觀認知」影響其「客觀思考」的情形,越是高年段的學生 其現象更為明顯。此時,透過更多新聞資料的輔佐、教師本身「參與討論但不評 斷」的態度,會讓學生接觸不同想法、且感受到本身立場備受尊重,是相對讓孩 子學習尊重與思考的模式。 (二) 國際交流 以臺中市立案的八所私立小學為例,除了專為盲生設立的惠明小學之外,大 多強調了該校的英語課程;自一年級起便將英語教學做為該校本位課程,除了每 周授課堂數皆高於公立小學外,也都將外籍教師授課作為特色,讓該校學生從小 習慣使用不同的語言作為表達工具之外,更可因為外師授課而同時習得語言並瞭 解外籍教師母國相關文化。 在語言優勢之下,私立小學比較容易吸引外商駐臺員工的子女就讀,讓學生 的組成有機會融入更多元的文化;也因此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國際競賽。 在經濟優勢的基礎上,學校也開發、主辦各類的教育旅行、境外遊學等課程, 讓學生可以將學校課程與他國學生實地的交流、拓展國際視野;學生在參與國際 交流的課程中,除了可以確實地進入課堂體驗和國內不同的學習空間、方法之 外,與當地接待家庭的生活參與更是認識不同文化的最直接方式。也因為加入了 交流國家當地實際的生活,不難發現這些在國內生活優渥的孩子在面對所謂「正 常社會」的生活型態,從一開始的文化衝突、飲食不習慣到後續出現情感表述方 式的不同,學生們可以重新思考過往的學習方式、生活經驗,是否有需要調整改

(5)

善的細節項目;教師也得以透過不同的交流訪問,可以增加與不同文化教育單位 相互學習的機會。 (三) 教師專業成長 私立小學相較於公立學校,因為上課時數較多、經費來源不受制於公部門預 算,而顯得更有彈性、也能更自主的發展本位課程、特色課程;也因此,為了使 國際教育相關課程課以更順利的推動,而聘請不同專長的教師群加入研發與授 課;在和原有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師協同教學、觀議課後,也能彼此學習、提升專 業知能。 私立小學因以雙語課程為其重要的教學項目,加上學校教職員來自不同地 區、國家的特殊背景,教職員間無論在文化、語言上,比起其他公立學校來的頻 繁且深入;尤其針對文化介紹,教師們可以透過共同備課及教學分享的過程,直 接且準確地掌握「在地人」的看法和意見,,也能適度的表達自身的立場;直接 的溝通和面對面表達意見,較不容易因「文字解讀」上的誤解,而使學生在學習 的過程中,因接收教師看法,對不同文化的認知偏頗。 除上述在國內與不同國籍教師的相互學習的機會之外,透過不同國家的學術 交流機會,教師也可以爭取實地進入其他國家的教學現場,觀察、比較不同的教 學模式。再者,透過觀課後與交流學校教職員的討論,更可以讓老師深入的瞭解 課程教案的設計理念與背景,使雙方教師也藉由交流的過程,累積更多元經驗、 提升教學設計的不同面向。 (四) 學校國際化 私立小學因大多重視外語課程,甚至有多所小學採取雙語教學制度授課,因 此,校園內的各項布置、標語、和指示牌,甚至是各種證書、獎狀、行政制式表 格,早已呈現中英文雙語標示。在人力上也因外籍教師的加入,可以更充分的表 現出語言力與多元文化的融入。 再者,因為雙語的學習環境,讓英語不再是門課程,而是作為面對不同學科 學習的溝通工具,學生可以藉著來源不同的學習教材,自然而然地從教材中獲得 不同文化的思維,也因此可以從雙語的教材中獲得不一樣的、世界一家的觀點, 藉以獲取跨文化、跨領域的多元視野。 唯目前私立小學的「雙語」環境,都還是建立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之上, 鮮少看到有除卻英文之外的其他國家語言,也因此造成在對外交流選擇上,也偏

(6)

重英語系國家如英、美、加、澳等國;也容易造成「國際化」的實質,其實只是 「英語化」的表現。因為語言能力的限縮,造成了容易以英語系國家的視角看世 界的現象,對全球視野的拓展仍有不可避免的死角。

五、結語

自108 學年度起,我國正式進入「十二年國教」的教育新紀元;新課綱的實 施,希望教育者創造新的學習方法,進而提供學生自信面對未來的必要素養。希 望可以整合跨學科知識、重視知識的應用,並可以藉此釐清學習脈絡、增強面對 國際社會的價值觀與態度。 108 課綱中,希望透過素養教學成就學生和真實世界的連結;在三面九項的 核心素養滾動圖中,「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屬於社會參與中重要的一環。若能 透過素養導向的教學,將使學生具備面對國際挑戰的跨領域學習與素養,成為終 身學習者。 許誌庭(2019)曾表示,交通發達縮短了人們旅行地時間、進而促成了地球 村的實現;而科技的進步則更一步縮減了跨國交流的門檻和成本。相較於其他的 教育方式,「國際教育旅行」對大部分學校、學生而言需要付出更高昂的成本。 各學校若可以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擬訂的綱要下發展具有特色的學校本位 課程,而不只一味追求高價的教育旅行作為國際交流唯一管道,一定可以將國際 教育融入課程之中,使孩子們有機會知道、了解更多成為地球公民的特質;然「行 千里路勝讀萬卷書」因受限於參與成本過高而集中由私立學校辦理,似乎扼殺了 某部分學生的「學習機會」。若能有適當的機制,可以補助符合一定規準的學生 申請,定可以使國際旅行的素質再提升。 除此之外,政府應再更積極的建立國際教育師資的培養管道以及針對、辦理 國際教育課程學校和教師等的評鑑制度,以避免國際教育的實施過度集中在都會 地區及私立學校;也能藉此讓非參與學校有更大規模的觀課範本,一起提升我國 國際教育素養。 參考文獻  朱啟華(2013)。臺灣國際教育的反思-以《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為例》。 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0,1-20。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 吳清基(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教育部,臺北市。

(7)

 宋方珺、楊振聲(2017)。從國際交流活動析論中小學國際教育之實施成效。 學校行政雙月刊,107。DOI:10.3966/160683002017010107002 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 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資訊網。 http://www.ietw.moe.gov.tw/GoWeb/include/index.php  許誌庭(2019)。國民小學實施國際教育之經驗與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2019,8(6),43-4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的課程內容整理,作品入選102學年度全國高中 學校本位特色選修課程教學計畫及實施(普通

賽決賽 前三名 採認 指導:教育部 承辦:國立臺灣大學 國際. 科展

賽決賽 前三名 採認 指導:教育部 承辦:國立臺灣大學 國際. 科展

賽決賽 前三名 採認 指導:教育部 承辦:國立臺灣大學 國際. 科展

一、 本報告共分為「學校本位國際教育(SIEP)申請表(主辦學校)」 、 「學校本位國際教育 (SIEP)申請表(合辦學校)」 、 「辦理計畫一覽表」 、 「經費與進度執行情形」

教育局的課程文件《為智障學生而設的中國 語文建議學習重點(小一至中三)》 (香 港課程發展議會,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數學教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