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韌性斜撐之結構消能減震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韌性斜撐之結構消能減震應用"

Copied!
1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 碩 士 論 文. 韌性斜撐之結構消能減震應用 Application of Ductile Braces for Seismic Energy Dissipation of Structures. 研 究 生:胡家杰 指導教授:王彥博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2) 韌性斜撐之結構消能減震應用 Application of Ductile Braces for Seismic Energy Dissipation of Structures 研 究 生:胡家杰. Student: Chia-Chieh Hu. 指導教授:王彥博 博士. Advisor: Dr. Yen−Po Wang. 國立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 In Civil Engineering July 2008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3) 韌性斜撐之結構消能減震應用. 研究生:胡家杰. 指導教授:王彥博 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摘要 挫屈原為一種不穩定的結構行為,若無適當支撐,將導致軸力構件側向不穩定之現 象;若經適當設計將其變位控制在引導之方向與範圍內,則因其幾何大變形導致材料極 易達到非線性,可在往復運動中產生遲滯消能行為。本研究旨在利用挫屈構件之幾何及 材料非線性行為,研發一種稱之為「韌性斜撐」之抗震消能裝置。經由實尺寸挫屈連桿 元件之往復荷載測試,掌握其遲滯消能特性。試驗結果顯示,挫屈連桿之力–位移遲滯 消能行為屬位移相依型阻尼器,而非對稱配置之挫屈連桿其力學行為會有拉、壓不對稱 的現象。以ANSYS非線性應力分析模擬挫屈連桿之元件測試結果顯示,測試結果介於固 接與鉸接邊界條件之模擬分析結果之間,顯然目前以螺栓接合之方式無法達到理想化固 接條件,實際之材料降伏程度未如預期。儘管如此,經由一系列的耐震性能測試,驗證 「韌性斜撐」以其目前之設計型式仍具極佳之結構防震效能。未來在實際應用時,接合 處除將螺栓鎖緊外,可考慮於定位完成後輔以焊接之方式加強,以提升挫屈連桿之效能。. 關鍵字:韌性斜撐、挫屈連桿、遲滯迴圈、耐震性能試驗、ANSYS I.

(4) Application of Ductile Braces for Seismic Energy Dissipation of Structures. Student:Chia-Chieh Hu. Advisor:Dr﹒Yen-Po Wang.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Buckling is usually conceived as an unstable structural behavior leading to lateral instability of axially loaded members if not properly supported. However, if a buckled strut is deformed in a guided direction and range, geometrical large lateral deformation of the steel struts in buckling will lead to inelastic behavior of the material and dissipate energy as a consequen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 new type of seismic damper, named ductile brac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geometrical deformation and the inelastic behavior of the material of the buckled strut. The energy-dissip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buckled struts are investigated via full-scale component tests under cyclic loads.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orce-displacement relationship of buckled struts exhibits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splacement-dependent dampers and the nature non-symmetric behavior of buckled strut is in non-symmetric layout. II. Numerical prediction.

(5) of the component test result is further conducted using ANSYS with a non-linear model of the buckled strut.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actual boundary condition of the tested buckled strut is in between those of the fixed and hinged conditions. The connection of buckled strut by bolts is not perfectly clamped as ideally, and the yielding behavior of the material is not as significant as expected. However, excellent control performance of the ductile braces in present design has been confirmed via a series of seismic performance test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energy-dissipative capacity of the buckled strut may be improved if the end connection could be welded in addition to bolting to make it closer to a clamped condition.. Key words:ductile braces、buckled strut、hysteretic loops、the testing of structural seismic、 ANSYS. III.

(6) 誌謝. 承蒙恩師 王彥博教授兩年來悉心指導,在論文寫作期間,感謝恩 師不厭其煩的費心指正與修改,方使本論文得以能順利完成。此外,恩 師嚴謹的態度及努力不懈的研究精神,更是學生學習的典範。對於吾師 的教誨, 在此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論文口試期間,承蒙 國立中興大學土木系 林其璋教授、淡江大學 土木系 吳重承教授、空軍航空技術學院飛機工程系 黃銘智教授、國立 交通大學土木系 陳誠直教授、國立交通大學土木系. 趙文成教授撥冗. 指正,並提供諸多寶貴意見,使本論文之內容更加詳實完備,特別在此 表達最誠摯的謝意。. 在交大求學的過程中,首先感謝嘉賞學長在理論推導、尺寸設計及 試驗安裝與操作細心的指導與幫助,讓我能迅速進入狀況,另外,感謝 阿良學長及逸軒學長不時提供的寶貴意見,學弟力郕、勵元、羿廷、顥 勳在各個試驗的鼎力相助,在此一並致上最誠摯的謝意。很開心能遇到 建華、哲維、羅開這幾位知心好友,懷念第一次在大樹下聊天的日子, 一起在圖書館準備考試而不睡覺,一起在結構大樓做實驗及趕報告,所 有點點滴滴的回憶,我會永遠記得。. 最後,衷心感謝給予我鼓勵與支持的家人,以及我最好的朋友偉 榮,感謝你們的陪伴。僅以本文獻給所有關心我的人,謝謝你們。. IV.

(7) 目錄. 中 文 摘 要 ...................................................... I 英 文 摘 要 ..................................................... II 致 謝 ........................................................ IV 目 錄 ......................................................... V 表 目 錄 .................. .............. ............. ........ VIII 圖 目 錄 ...................................................... IX 第 一 章 緒 論 ....................................................1 1.1 研 就 動 機 與 目 的 ......................................1 1.2 文 獻 回 顧 ............................................2 1.3 研 究 方 向 ............................................5 1.4 論 文 架 構 ............................................6 第 二 章 挫 屈 型 消 能 元 件 之 力 學 行 為 解 析 模 式 ........................9 2.1 挫 屈 連 桿 之 非 線 性 彈 性 挫 屈 勁 度 ........................9 第 三 章 挫 屈 消 能 元 件 之 ANSYS 分 析 ...............................19 3.1 前 言 ...............................................19 3.2 ANSYS 分 析 流 程 之 介 紹 ................................19 3.2.1 前 處 理 .......................................20 3.2.2 加 載 及 求 解 器 .................................22 3.2.3 後 處 理 器 .....................................24 V.

(8) 3.3 非 對 稱 配 置 挫 屈 連 桿 之 ANSYS非 線 性 模 擬 分 析 ............25 3.3.1 挫 屈 消 能 元 件 幾 何 外 型 之 建 立 ...................25 3.3.2 網 格 元 素 種 類 之 選 取 及 描 述 .....................25 3.3.3 定 義 材 料 參 數 .................................26 3.3.4 建 立 網 格 .....................................27 3.3.5 邊 界 條 件 之 設 定 ...............................27 3.4 對 稱 配 置 挫 屈 連 桿 之 ANSYS非 線 性 模 擬 分 析 ..............28 3.4.1 挫 屈 消 能 元 件 幾 何 外 型 之 建 立 ...................28 3.4.2 網 格 元 素 種 類 之 選 取 及 描 述 .....................28 3.4.3 定 義 材 料 參 數 .................................28 3.4.4 建 立 網 格 .....................................29 3.4.5 邊 界 條 件 之 設 定 ...............................29 3.5 歷 時 分 析 ...........................................30 第 四 章 挫 屈 型 消 能 元 件 之 試 驗 與 分 析 .............................33 4.1 前 言 ...............................................33 4.2 試 驗 設 備 介 紹 .......................................33 4.3 非 對 稱 式 (單 組 )挫 屈 消 能 元 件 之 靜 態 試 驗 ...............34 4.3.1 元 件 尺 寸 .....................................34 4.3.2 試 驗 規 劃 .....................................34 4.3.3 試 驗 結 果 .....................................35 4.4 對 稱 配 置 挫 屈 連 桿 之 元 件 測 試 .........................36. VI.

(9) 4.3.1 元 件 尺 寸 .....................................36 4.3.2 元 件 試 驗 設 計 檢 核 .............................37 4.3.3 試 驗 規 劃 .....................................45 4.3.4 試 驗 結 果 .....................................46 4.5 挫 屈 型 消 能 元 件 之 有 效 長 度 影 響 .......................47 第 五 章 韌 性 斜 撐 之 耐 震 性 能 測 試 .................................49 5.1 前 言 ...............................................49 5.2 試 驗 設 備 介 紹 .......................................49 5.3 單 向 挫 屈 消 能 斜 撐 之 耐 震 性 能 試 驗 .....................51 5.3.1 挫 屈 斜 撐 尺 寸 .................................51 5.3.2 試 驗 規 畫 .....................................51 5.3.3 試 驗 結 果 .....................................52 第 六 章 結 論 與 建 議 .............................................57 參 考 文 獻 ......................................................59. VII.

(10) 表目錄. 表 4.1 挫 屈 型 消 能 元 件 試 體 規 格 ..................................61 表 4.2 非 對 稱 配 置 挫 屈 連 桿 彈 性 分 析 與 試 驗 結 果 之 最 大 出 力 比 較 ......61 表 5.1 五 層 樓 模 型 結 構 細 部 尺 寸 ..................................62 表 5.2 空 構 架 之 等 效 頻 率 與 阻 尼 比 ................................62 表 5.3 各 樓 加 速 度 反 應 峰 值 比 較 (El Centro earthquake).............63 表 5.4 各 樓 層 加 速 度 均 方 根 比 較 (El Centro earthquake).............63 表 5.5 增 設 韌 性 斜 撐 之 等 效 頻 率 與 阻 尼 比 (El Centro earthquake)....64 表 5.6 韌 性 斜 撐 之 最 大 出 力 (El Centro earthquake)................64 表 5.7 各 樓 加 速 度 反 應 峰 值 比 較 (Hachinohe earthquake)............65 表 5.8 各 樓 層 加 速 度 均 方 根 比 較 (Hachinohe earthquake)............65 表 5.9 增 設 韌 性 斜 撐 之 等 效 頻 率 與 阻 尼 比 (Hachinohe earthquake)....66 表 5.10 韌 性 斜 撐 之 最 大 出 力 (Hachinohe earthquake)...............66 表 5.11 各 樓 加 速 度 反 應 峰 值 比 較 (Kobe earthquake)................67 表 5.12 各 樓 層 加 速 度 均 方 根 比 較 (Kobe earthquake)................67 表 5.13 增 設 韌 性 斜 撐 之 等 效 頻 率 與 阻 尼 比 (Kobe earthquake)........68 表 5.14 韌 性 斜 撐 之 最 大 出 力 (Kobe earthquake)....................68. VIII.

(11) 圖目錄. 圖 1.1. 挫 屈 連 桿 之 減 振 應 用 ....................................69. 圖 1.2. 挫 屈 連 桿 之 變 形 示 意 圖 ..................................69. 圖 1.3. 尤 拉 彈 簧 垂 直 減 振 平 台 ..................................69. 圖 1.4. Virgin 等 人 實 驗 裝 置 照 片 ................................70. 圖 1.5. Virgin 等 人 實 驗 結 果 之 1.................................70. 圖 1.6. Virgin 等 人 實 驗 結 果 之 2.................................70. 圖 1.7. 一 端 固 定 與 一 端 可 滑 動 之 挫 屈 柱 示 意 圖 ....................71. 圖 1.8. 可 調 式 挫 屈 連 桿 之 試 驗 構 架 ..............................71. 圖 1.9. 挫 屈 連 桿 (buckled struts)元 件 ..........................72. 圖 1 . 1 0 挫 屈 連 桿 試 驗 結 果 與 預 測 之 比 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2 圖 1. 1 1 挫 屈 連 桿 試 體 安 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3 圖 1.12 鉸 接 與 固 接 遲 滯 迴 圈 之 比 較 ..............................73 圖 2.1. 底 端 固 接 頂 端 自 由 柱 之 有 效 挫 屈 長 度 L e ....................74. 圖 2.2. 兩 端 固 接 柱 之 有 效 挫 屈 長 度 L e ............................74. 圖 2.3 柱 挫 屈 強 度 與 邊 界 條 件 之 關 係 .............................75 圖 2.4 挫 屈 連 桿 之 斷 面 縮 減 示 意 圖 ...............................76 圖 2.5 挫 屈 連 桿 變 形 前 後 示 意 圖 .................................76 圖 2.6 典 型 挫 屈 連 桿 之 軸 力 與 位 移 關 係 圖 (L=657mm,t=12mm,b=150mm, β =0.33, q 0 = 0.33 ) .......................................7 7 IX.

(12) 圖 2 . 7 挫 屈 連 桿 不 同 始 弦 切 徑 度 角 q0 之 軸 力 與 位 移 關 係 圖 ﹙ L = 6 5 7 m m , t=12mm,b=150mm, β = 0.33 ﹚................................77 圖 2.8 挫 屈 連 桿 不 同 全 長 L 之 軸 力 與 位 移 關 係 圖 ﹙ t=12mm,b=150mm,. β = 0.33 , q 0 = 0.33 ﹚.......................................78 圖 2.9 挫 屈 連 桿 不 同 寬 度 比 β 之 軸 力 與 位 移 關 係 圖 (L=657mm,t=12mm, b=150mm, q 0 = 0.33 ) ......................................7 8 圖 3.1 前 基 準 面 插 入 草 圖 .......................................79 圖 3.2 對 所 需 變 化 之 厚 度 t 做 調 整 .................................79 圖 3.3 未 切 削 ( β =1)之 挫 屈 連 桿 ..................................80 圖 3.4 切 削 後 挫 屈 連 桿 之 俯 視 圖 繪 入 上 基 準 面 草 圖 中 ...............80 圖 3.5 去 除 不 要 的 部 份 .........................................81 圖 3.6 切 削 後 ( β =0.33)之 挫 屈 連 桿 ...............................81 圖 3.7 不 同 邊 界 條 件 所 設 置 之 端 鈑 ...............................82 圖 3.8 挫 屈 消 能 元 件 之 ANSYS 分 析 模 型 .............................83 圖 3.9. SOILD186 元 素 ..........................................83. 圖 3.10 挫 屈 連 桿 之 材 料 參 數 設 定 ................................84 圖 3.11 網 格 劃 分 大 小 之 設 定 ....................................85 圖 3.12 採 用 自 由 網 格 劃 分 ......................................85 圖 3.13 挫 屈 連 桿 網 閣 建 立 完 成 ..................................86 圖 3.14 挫 屈 連 桿 固 接 之 邊 界 條 件 圖 示 .............................86 圖 3.15 挫 屈 連 桿 鉸 接 之 邊 界 條 件 圖 示 .............................86. X.

(13) 圖 3.16 對 稱 配 置 挫 屈 消 能 元 件 之 ANSYS 結 構 分 析 模 型 .............87 圖 3.17 對 稱 配 置 挫 屈 連 桿 固 接 之 邊 界 條 件 圖 示 ....................88 圖 3.18 對 稱 配 置 挫 屈 連 桿 鉸 接 之 邊 界 條 件 圖 示 ....................88 圖 3.19 ANSYS 之 位 移 指 令 歷 時 ....................................89 圖 4.1 MTS 控 制 系 統 ............................................90 圖 4.2(a) t10Fc645 試 體 之 設 計 詳 圖 (單 位 :mm)......................91 圖 4.2(b) t12Fc645 試 體 之 設 計 詳 圖 (單 位 :mm)......................91 圖 4.3(a) t10Fu645 試 體 之 設 計 詳 圖 (單 位 :mm)......................92 圖 4.3(b) t12Fu645 試 體 之 設 計 詳 圖 (單 位 :mm)......................92 圖 4.4 非 對 稱 配 置 之 元 件 試 驗 固 定 座 設 計 詳 圖 (單 位 :mm) .........93 圖 4.5 非 對 稱 配 置 之 挫 屈 型 消 能 元 件 安 裝 示 意 圖 ..................93 圖 4.6 非 對 稱 配 置 之 挫 屈 型 消 能 元 件 細 部 設 計 圖 (單 位 :mm) .........94 圖 4.7 非 對 稱 配 置 之 挫 屈 型 消 能 元 件 試 驗 構 架 .....................95 圖 4.8 元 件 測 試 設 定 之 致 動 器 位 移 指 令 ...........................96 圖 4.9 t10Fc645 往 復 加 載 下 ANSYS 分 析 與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比 較 ......97 圖 4.10 t12Fc645 往 復 加 載 下 ANSYS 分 析 與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比 較 .......98 圖 4.11 t10Fu645 往 復 加 載 下 ANSYS 分 析 與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比 較 .......99 圖 4.12 t12Fu645 往 復 加 載 下 ANSYS 分 析 與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比 較 ......100 圖 4.13 非 對 稱 配 置 之 挫 屈 連 桿 試 驗 結 果 軸 力 與 位 移 關 係 圖 .........101 圖 4.14 非 對 稱 配 置 之 挫 屈 連 桿 彈 性 挫 屈 勁 度 理 論 軸 力 與 位 移 關 係 圖 .101 圖 4.15 t12Fc500 試 體 之 設 計 詳 圖 (單 位 :mm) ......................102. XI.

(14) 圖 4.16(a) 對 稱 配 置 元 件 試 驗 之 中 央 固 定 座 設 計 詳 圖 (單 位 :mm) .....102 圖 4.16(b) 對 稱 配 置 元 件 試 驗 之 兩 側 固 定 座 設 計 詳 圖 (單 位 :mm) .....102 圖 4.17 對 稱 配 置 挫 屈 連 桿 元 件 測 試 之 受 力 分 佈 示 意 圖 .............103 圖 4.18 中 央 固 定 座 翼 鈑 之 撕 裂 情 形 .............................104 圖 4.19 中 央 固 定 座 腹 鈑 之 撕 裂 情 形 .............................104 圖 4.20 兩 側 固 定 座 翼 鈑 之 撕 裂 情 形 .............................105 圖 4.21 兩 側 固 定 座 腹 鈑 之 撕 裂 情 形 .............................105 圖 4.22 挫 屈 連 桿 之 斷 裂 情 形 (單 位 :mm) .........................106 圖 4.23(a) 對 稱 配 置 元 件 試 驗 中 央 固 定 座 加 勁 設 計 詳 圖 (單 位 :mm)...106 圖 4.23(b) 對 稱 配 置 元 件 試 驗 兩 側 固 定 座 加 勁 設 計 詳 圖 (單 位 :mm)...106 圖 4.24 對 稱 配 置 挫 屈 連 桿 元 件 測 試 之 細 部 設 計 圖 (單 位 :mm) .......107 圖 4.25 對 稱 配 置 挫 屈 連 桿 元 件 測 試 細 部 組 裝 之 3D 示 意 圖 .........108 圖 4.26 對 稱 配 置 挫 屈 連 桿 元 件 測 試 之 試 驗 構 架 ...................108 圖 4.27 對 稱 配 置 挫 屈 連 桿 往 復 加 載 下 ANSYS 分 析 與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比 較 .....................................................109 圖 4.28 有 效 長 度 示 意 圖 ........................................110 圖 4.29 非 對 稱 配 置 挫 屈 連 桿 修 正 有 效 長 度 之 邊 界 條 件 圖 示 ..........110 圖 4.30 對 稱 配 置 挫 屈 連 桿 修 正 有 效 長 度 之 邊 界 條 件 圖 示 ............110 圖 4.31 t10Fc645 ANSYS 分 析 之 有 效 長 度 修 正 與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比 較 ..111 圖 4.32 t12Fc645 ANSYS 分 析 之 有 效 長 度 修 正 與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比 較 ..112 圖 4.33 t10Fu645 ANSYS 分 析 之 有 效 長 度 修 正 與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比 較 ..113. XII.

(15) 圖 4.34 t12Fu645 ANSYS 分 析 之 有 效 長 度 修 正 與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比 較 ..114 圖 4.35 對 稱 配 置 挫 屈 連 桿 ANSYS 分 析 之 有 效 長 度 修 正 與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比 較 .................... ................................115 圖 5.1 鋼 結 構 模 型 .. .........................................116 圖 5.2 地 震 模 擬 振 動 台 ........................................117 圖 5.3 驅 動 振 動 台 之 油 壓 致 動 器 ................................117 圖 5.4 MTS 407 控 制 器 ........................................118 圖 5.5 IMC 資 料 擷 取 系 統 ......................................118 圖 5.6 加 速 規 (Accelerometers) ...............................119 圖 5.7 雷 射 位 移 計 .............................................119 圖 5.8 力 規 (Loadcell).........................................119 圖 5.9 韌 性 斜 撐 之 設 計 詳 圖 ....................................120 圖 5.10 韌 性 斜 撐 之 五 層 樓 構 架 .................................121 圖 5.11(a) 各 樓 層 加 速 度 反 應 之 比 較 (El Centro;PGA= 0.132g) .....122 圖 5.11(b) 各 樓 層 加 速 度 反 應 之 比 較 (El Centro;PGA= 0.191g) .....123 圖 5.11(c) 各 樓 層 加 速 度 反 應 之 比 較 (El Centro;PGA= 0.308g) .....124 圖 5.11(d) 各 樓 層 加 速 度 反 應 之 比 較 (El Centro;PGA= 0.445g) .....125 圖 5.12(a) 韌 性 斜 撐 耐 震 性 能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El Centro; PGA= 0.132g) ..................................................126 圖 5.12(b) 韌 性 斜 撐 耐 震 性 能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El Centro; PGA= 0.191g) ..................................................126. XIII.

(16) 圖 5.12(c) 韌 性 斜 撐 耐 震 性 能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El Centro; PGA= 0.308g) ..................................................127 圖 5.12(d) 韌 性 斜 撐 耐 震 性 能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El Centro; PGA= 0.445g) ..................................................127 圖 5.13(a) 各 樓 層 加 速 度 反 應 之 比 較 (Hachinohe;PGA= 0.115g).....128 圖 5.13(b) 各 樓 層 加 速 度 反 應 之 比 較 (Hachinohe;PGA= 0.166g).....129 圖 5.13(c) 各 樓 層 加 速 度 反 應 之 比 較 (Hachinohe;PGA= 0.323g).....130 圖 5.13(d) 各 樓 層 加 速 度 反 應 之 比 較 (Hachinohe;PGA= 0.548g).....131. 圖 5.14(a) 韌 性 斜 撐 耐 震 性 能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Hachinohe;PGA= 0.115g) ..................................................132 圖 5.14(b) 韌 性 斜 撐 耐 震 性 能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Hachinohe;PGA= 0.166g) ..................................................132 圖 5.14(c) 韌 性 斜 撐 耐 震 性 能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Hachinohe;PGA= 0.323g) ..................................................133 圖 5.14(d) 韌 性 斜 撐 耐 震 性 能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Hachinohe;PGA= 0.548g) ..................................................133 圖 5.15(a) 各 樓 層 加 速 度 反 應 之 比 較 (Kobe;PGA= 0.133g)..........134 圖 5.15(b) 各 樓 層 加 速 度 反 應 比 較 (Kobe;PGA=0.192g).............135 圖 5.15(c) 各 樓 層 加 速 度 反 應 比 較 (Kobe;PGA=0.412g).............136. XIV.

(17) 圖 5.15(d) 各 樓 層 加 速 度 反 應 比 較 (Kobe;PGA= 0.699g)............137 圖 5.16(a) 韌 性 斜 撐 耐 震 性 能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Kobe;PGA= 0.133g)..138 圖 5.16(b) 韌 性 斜 撐 耐 震 性 能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Kobe;PGA= 0.192g)..138 圖 5.16(c) 韌 性 斜 撐 耐 震 性 能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Kobe;PGA= 0.412g)..139 圖 5.16(d) 韌 性 斜 撐 耐 震 性 能 試 驗 之 遲 滯 迴 圈 (Kobe;PGA= 0.699g)..139. XV.

(18)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台灣地震頻繁,加上經歷過九二一地震的洗禮,因此,國人對於住家之耐. 震安全性越來越重視。此外,高科技廠房也因震害損失而不得不重視防震(振) 的措施。近年來,創新的結構防震裝置相繼發展出來,更加速這些防震新觀念 與技術的推廣落實。抗震建築不僅著眼於維護生命的安全,就商業利益而言, 亦能增進其附加價值。. 一般而言,各類結構消能減震系統原理雖有不同,但功能則大同小異。針 對其物理或振動力學之特性可分為兩大類: 1. 速度相依型消能元件:其主要功能為提供結構附加之阻尼,以消散結構受風 力或地震力所導致之震(振)動能量。如黏滯阻尼器(visco-elastic damper)、液流阻尼器﹙fluid damper﹚。 2. 位移相依型消能元件:其功能除了增加結構之阻尼外,亦可適度提供結構 之勁度,對於高樓結構有加勁的作用。當結構在風力或地震力的作用下,消 能元件之應力與應變關係形成遲滯迴圈,可視為材料線性與非線性行為之疊 加,線性部分提供勁度,而非線性部分則提供阻尼,用以消散結構物之震(振) 動能量。如降伏鋼板阻尼器﹙metallic yielding damper﹚、挫屈束制斜撐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s,BRB)。. 1.

(19) 基於提升建築結構之耐震安全性,並促進國內防震工業的發展,本研究乃 提出新型之消能系統,以挫屈連桿(buckled strut)為核心之韌性斜撐(ductile braces),以減緩地震所造成之結構損害。. 1.2 文獻回顧 挫屈(buckling)原是一種不穩定的結構行為,因為挫屈會使得構材尚未 達到其極限強度前,彈性勁度(storage. stiffness)即迅速衰減,導致側向變. 形加劇而無法再承擔軸壓力,進而造成構件的損壞甚至結構的崩塌。但若挫屈 構件為非結構桿件,則吾人可經由適當之設計,將其變形控制在引導之方向與 合理的範圍內,使其在往復載重過程中進入非線彈性狀態而吸收能量,作為消 能減振的控制元件。. 近年來,國外已有利用可變曲率勁度元件(variable curvature stiffness device)或稱挫屈連桿(buckled struts)作為機械設備之減振元件之應用實 例。可變曲率勁度元件之力學行為相當於非線性彈簧,如圖 1.1 所示【1】 。可 變曲率勁度元件係一鋼製拱形薄板,乃具初始側向變形之軸力構件,吾人可藉 由調整其曲率而改變振動頻率。構件受力變形時,其曲率(或勁度)亦隨之變 化,改變振動頻率而達到減振目的。圖 1.2 為ㄧ兩端均為鉸接(hinged)之挫 屈連桿受到軸力作用時之軸向位移及變形曲線示意圖,當桿件處在初始挫屈狀 態時,其變形曲線可根據文獻【2、3】求得。. 2.

(20) Winterflood 等人【4~6】於 2002 年提出利用彈性挫屈(elastic buckling) 桿件作為設備垂直向之隔振裝置,以減緩垂直振動的問題。此外,並更進一步 設計尤拉彈簧垂直減振平臺,如圖 1.3 所示,該平臺係由兩端束制固定(clamped) 之彈性挫屈柱所支撐,其功能相當於尤拉彈簧。試驗結果顯示,彈性挫屈裝置 具有高效能的減振效果。. Virgin 等人【1】以兩根互相平行,且兩端均為鉸接之挫屈柱支撐一重約 24N 的質塊,並於基座施加一可調整頻率之垂直諧和擾動,如圖 1.4 所示,以測 試其隔(減)振效率。結果顯示,於振幅 3mm 之擾動下,擾動頻率愈高,振動 反應之功率譜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愈小,如圖 1.5 所示。此 結果也印證 Winterflood 等人【4、5】之研究結果,該研究提到於某些敏感的 作業環境下,使用尤拉彈簧可隔絕高頻擾動源對於振動系統之影響。此外,由 位移歷時圖,如圖 1.6 所示,最後趨於靜止可知,尤拉彈簧亦具備消能特性。 該文最後並建議,試驗所採用之邊界條件為理想之簡支(simply-supported boundary condition)型式,由於此種邊界條件的實現與維持相對較為困難, 實務應用上仍以兩端束制(clamped ends)之型式較為可行。. Plaut 等人【7】延續 Virgin 等人之研究,將柱兩端改為束制固定之邊界條 件,並討論傳遞率(transmissibility,TR)之主要參數,包括系統與尤拉柱 的阻尼(external and internal damping)、柱勁度、支撐載重(supported weight)及初始曲率(initial curvature)等參數對減振效益量之影響。. 3.

(21) Ji 和 Hansen【8】將尤拉柱之邊界條件設定為一端固定,一端滑動(sliding) 之狀況,其目的在藉由控制滑動端摩擦力之大小以調整系統阻尼,如圖 1.7 所 示。. Bonello 等人【9】於 2005 進行自適應調諧振動阻尼器(圖 1.8,adaptive tuned vibration absorber , ATVA ) 之 研 究 , 其 主 要 構 件 為 壓 電 致 動 器 (Piezo-actuators)與挫屈連桿所組成之可變勁度元件(variable stiffness element curved beam) ,運作時可藉由調節 ATVA 之勁度以改變系統之振動頻 率,解決調頻不精確的問題,使得 ATVA 可控制的頻寬範圍更廣,減振性能亦故 而提昇。. 林科良【11】於 2006 針對挫屈連桿,如圖 1.9 所示,進行元件測試。 往復載重試驗結果顯示,其軸力與軸向變形之關係呈橢圓形遲滯迴圈,證明挫 屈連桿具有消能作用。雖然為鋼材,其力學特徵接近黏滯阻尼 ﹙viscous damping﹚之特性,但具有勁度,類似黏彈阻尼﹙visco elastic damping﹚材料之行為。該研究並利用推測適應過濾(stochastic. adaptive. filtering)法進行系統識別分析,迴歸出挫屈連桿之遲滯迴圈模型參數。圖 1.10 為其部份試驗結果與預測值之比較。. 林志軒【12】於 2007 針對不同厚度及曲率半徑之挫屈連桿,分別對於鉸接 與固接之邊界條件進行元件測試,圖 1.11 所示。往復載重試驗結果顯示,其軸 力與軸向變形之關係呈橢圓形遲滯迴圈,證明挫屈連桿具有消能作用,而最大 4.

(22) 出力及消能面積的比較如圖 1.12 所示,固接條件大於鉸接條件之測試結果,故 建議未來應用時宜採用固接條件。此外,該研究更進一步利用挫屈消能斜撐進 行耐震性能測試,其結果顯示,結構裝設挫屈消能斜撐可有效降低各樓層之加 速度峰值與均方根振動量,證明其優越之防震性能。該研究並利用 ANSYS 建構 挫屈型消能元件模型,並在靜態下給定位移擾動,以觀察元件之非線性應力變 化及分佈。. 上述文獻顯示,挫屈連桿之軸力與變形關係呈非線性,並具備消能減震(振) 特性,在建築減震更具有明顯的折減效果,值得吾人探討。因此,本文擬針對 挫屈連桿之力學特性進行評估,並探討實尺寸挫屈連桿﹙buckled. struts﹚,. 在大變形時之消能能力,以作為後續應用挫屈連桿於建築結構減震的基礎。相 較於防止斜撐產生挫屈之挫屈束制斜撐(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s,BRB), 本研究之韌性斜撐允許挫屈連桿產生挫屈變形。由於挫屈束制斜撐之勁度較 大,降伏不易,其實質減震效益有限。而韌性斜撐在變形很小時即能使挫屈連 桿達到降伏而提升結構之阻尼,可在地震初期階段發揮消散地震能量的作用。. 1.3 研究方向 以挫屈連桿作為建築防震控制之可行性,值得吾人深入探討。本研究將發 展以挫屈連桿為核心之斜撐型抗震裝置-韌性斜撐(Ductile brace),經由實尺 寸之挫屈型消能元件,以固接的方式進行元件測試以掌握其力學行為,進一步 找出其最佳化尺寸及安裝方式,並利用振動台試驗進行結構耐震性能試驗,以. 5.

(23) 確認其應用於提升結構抗震能力之可行性。本文研究方向如下: 1.求解兩端邊界條件為固接之挫屈連桿非線性彈性勁度理論值,以及運用有限 元素軟體模擬挫屈連桿在動態歷時擾動下之遲滯迴圈,深入暸解其力學行 為,並且嘗試在不同設計參數下,推估其消能能力及受力大小。 2.分別製作切削與未切削各兩組不同厚度之挫屈型消能元件試體,以非對稱配 置形式進行元件測試,瞭解該系統之遲滯迴圈消能行為,進而掌握該系統之 動力特性與設計參數。 3.製作挫屈消能元件試體,以對稱配置之形式進行元件測試。 4.針對本系現有之五層樓鋼結構設計韌性斜撐,由振動台試驗進行其耐震性能 測試,以驗證其減震效益。並將力規及雷射位移計安裝於 1F 之消能斜撐上, 以瞭解其實際之消能行為。. 1.4 論文架構 本論文共分六章,各章內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方向及論文架構。系列研究宗 旨在探討挫屈連桿應用於建築抗震消能之可行性。 第二章係有關挫屈型消能元件之力學行為解析模式,並推導挫屈連桿固接 條件之非線性彈性挫屈勁度,及不同變位下,挫屈連桿彎矩分佈的情形。以供 進一步暸解其力學行為。 第三章介紹有限元素軟體 ANSYS 建構挫屈型消能元件模型,參數設定,邊 界條件及歷時分析。 6.

(24) 第四章介紹試驗規劃與試驗結果之整理。討論斷面尺寸與斷面縮減對挫屈 連桿之影響,並針對非對稱與對稱兩種不同安裝形式之測試結果進行探討,並 與彈性勁度理論及 ANSYS 非線性模擬分析比較。 第五章為韌性斜撐之防震性能測試,比較五層樓結構各樓層加速度峰值與 加速度均方根值,俾便探討安裝韌性斜撐後之減震效益,並由力規與雷射位移 計之量測結果得出遲滯迴圈,以瞭解其消能行為。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並提出未來的改善方向及研究課題。. 7.

(25) 8.

(26) 第二章 挫屈型消能元件之力學行為解析模式. 2.1 挫 屈 連 桿 之 彈 性 挫 屈 勁 度 當 物 理 狀 態 之 變 化 趨 勢 有 不 同 的 可 能 性 時,物 理 現 象 必 傾 向 於 最 容 易 發 生 的 途 徑 。 細 長 柱 受 制 於 一 種 稱 為 挫 屈 (buckling)的 結 構 行 為。當軸向受壓桿件的加載較小時,只造成桿件在軸向的縮短,一但 載 重 達 到 某 一 特 定 的 臨 界 值 (挫 屈 載 重 )時 , 桿 件 會 突 然 側 彎 , 造 成 大 量的變位,而使桿件破壞;因此挫屈行為乃壓力桿件在設計上須排除 的破壞模式。挫屈並非因材料之應力達到降伏或極限強度而產生,其 應力當挫屈時係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包括桿件尺寸、桿件材料性質及 支撐條件等。. 柱 在 不 同 邊 界 支 承 條 件 之 臨 界 載 重 可 透 過 有 效 長 度 (effective length)之 概 念 , 得 到 與 作 為 參 考 標 準 的 鉸 接 柱 臨 界 載 重 (critical load)之 的 比 例 關 係 。 茲 以 利 用 一 底 端 固 接 , 頂 端 為 自 由 端 之 軸 向 受 壓 柱 , 如 圖 2.1的 情 況 來 說 明 。 此 柱 之 挫 屈 變 形 曲 線 乃 一 完 全 正 弦 曲 線的四分之ㄧ,若吾人將撓度曲線以固定端鏡射,即可看到該曲線變 成 一 鉸 端 柱 之 撓 度 曲 線 或 半 個 正 弦 波 。 有 效 長 度 Le 乃 是 等 值 鉸 端 柱 之 長 度 , 或 撓 度 曲 線 中 兩 反 曲 點 間 之 長 度 , 因 此 對 於 固 定 -自 由 端 柱 而 言 , 其 有 效 長 度 Le = 2 L , 所 以 其 臨 界 載 重 柱 之 ㄧ 般 式 可 表 示 如 下 :. 9.

(27) Pcr =. π 2 EI. (2.1). L2e. 將 Le = 2 L 代 入,便 能 求 得 固 接 -自 由 端 柱 之 臨 界 載 重。柱 之 有 效 長 度 常 用 有 效 長 度 因 數 K 表 示 , 即 Le = KL , 因 此 , 式 (2.1)臨 界 載 重 之 一 般 式 亦可改寫為: Pcr =. π 2 EI. ( KL ). (2.2). 2. 其 中 底 端 固 接 -頂 端 自 由 柱 之 K 值 為 2, 兩 端 鉸 端 柱 之 K 值 等 於 1。. 若 考 慮 柱 之 兩 端 均 為 固 接 , 如 圖 2.2 所 示 , 假 設 柱 之 兩 端 彼 此 能 作相向運動,因此當軸壓載重 P是作用在柱頂部時,底端亦產生一大 小 相 等 之 反 作 用 力 。 當 挫 屈 發 生 時 , 反 作 用 力 矩 M0 亦 會 在 支 承 端 產 生;另 一 種 挫 屈 模 式 (圖 2.2)之 撓 度 曲 線 乃 一 在 距 兩 端 距 離 L / 4 處 具 有 反曲點之三角函數曲線,於兩反曲點間之距離相當有效長度,即 L e =L / 2 , 將 其 代 入 式 得 臨 界 載 重 為 : Pcr =. 4π 2 EI L2. (2.3). 其臨界載重,乃兩端鉸接柱臨界載重之四倍。各種邊界條件組合之柱 有 效 長 度 Le 及 有 效 長 度 因 數 K 列 於 圖 2.3。【 10】. 有 關 柱 之 大 變 形 (large deformation)理 論 , 其 近 似 解 可 根 據 文 獻 【 10】 所 建 議 之 解 析 模 式 , 利 用 最 小 功 能 原 理 (minimization of potential energy)得 到,該 方 法 亦 可 用 來 處 理 具 有 初 始 曲 率 (initial curvature)之 挫 屈 連 桿 的 幾 何 非 線 性 行 為 。 10.

(28) 本 節 所 討 論 之 挫 屈 連 桿 係 一 具 有 初 始 曲 率 的 挫 屈 連 桿,邊 界 條 件 為 兩 端 固 接 (fixed), 其 挫 屈 連 桿 變 形 圖 由 圖 2.5 所 示 , 並 定 義 其 變 形 形 狀 函 數 (deformed shape function)為 : S (s) =. L 2π. ⎡ ⎛ 2π ⎞⎤ ⎢1 − cos ⎜ L s + π ⎟ ⎥ ⎝ ⎠⎦ ⎣. (2.4). 其 中,假 設 軸 向 變 形 忽 略 不 計, L 為 挫 屈 連 桿 之 全 長, − L / 2 ≤ s ≤ + L / 2 , 座 標 原 點 定 於 弧 長 中 央 , 其 微 小 長 度 以 ds 表 示 。 挫 屈 連 桿 的 變 形 狀 態 則 以 弦 切 角 θ (s) 為 自 由 度 來 描 述 之 。 在 曲 線 座 標 任 何 位 置 之 弦 切 徑 度 , θ (s ) , 為 弧 長 s 的 函 數 , 表 示 如 下 : θ ( s ) = qF ( s ). (2.5). ⎛ 2π ⎞ s +π ⎟ 為弦切角函數;而 ⎝ L ⎠. 其 中 , q 為 反 曲 點 之 弦 切 徑 度 角 , F ( s ) = sin ⎜. 當 連 桿 未 受 到 外 部 軸 力 前 之 初 始 弦 切 徑 度 θ0 ( s ) 可 表 示 如 下 : θ 0 ( s ) = q0 F ( s ). (2.6). 其 中, q0 為 反 曲 點 之 初 始 弦 切 徑 度 角。此 外,由 於 曲 率 κ 與 曲 率 半 徑 ρ 之關係式為 κ =. 1. ρ. ,由 幾 何 關 係 可 得 到 ds = ρ dθ ,因 此,曲 率 κ 與 弦 切 徑. 度 依 次 微 分 θ ′ (s) 之 關 係 如 下 : κ=. 1. ρ. =. dθ = θ ′(s) ds. (2.7). 分 別 將 式 (2.5)與 式 (2.6)代 入 式 (2.7), 可 得 曲 率 函 數 分 別 為 : κ = θ ′ ( s ) = qF ′ ( s ). (2.8). κ 0 = θ 0′ ( s ) = q0 F ′ ( s ). (2.9). 11.

(29) 挫屈連桿受一軸向力 P作用後之軸向變形可計算如下: +L/2 u (q) = − ∫ ⎡⎣cos (θ 0 ( s ) ) − cos (θ ( s ) ) ⎤⎦ ds 2 −L/ 2. +L/2. =−. ∫. −L/ 2. ⎡⎣cos ( q0 F ( s ) ) − cos ( qF ( s ) ) ⎤⎦ ds. (2.10). 所 儲 存 之 應 變 能 (strain energy)可 計 算 如 下 : +L/2. 2 1 U ( q ) = E ∫ I ( s ) (θ ′ ( s ) − θ 0′ ( s ) ) ds 2 −L/2 s. +L/2. =. 2 1 2 E ∫ I ( s )( q − q0 ) ( F ′ ( s ) ) ds 2 −L/ 2. (2.11). 其 中 , (θ ′ ( s ) − θ 0′ ( s ) ) 為 挫 屈 連 桿 受 軸 向 力 P 作 用 後 之 曲 率 變 化 量 。 E 為 材 料 的 楊 氏 模 數 。 I (s) 為 連 桿 在 任 意 位 置 之 面 積 慣 性 矩 , 可 表 示 為 : I (s) =. 1 b ( s) t3 12. (2.12). 其 中 , t 為 挫 屈 連 桿 之 厚 度 。 b(s) 為 任 意 位 置 所 對 應 的 寬 度 , 假 設 挫 屈 連 桿 在 反 曲 點 處 斷 面 縮 減 (neck)寬 度 為 bn , 其 與 兩 端 及 中 點 之 原 寬 度 b 間 成 線 性 變 化 , 如 圖 2.4 所 示 , 可 將 挫 屈 連 桿 分 為 四 個 區 段 , 其 各. 區段寬度變化函數為: L L −4b (1 − β ) s + b ( 2β − 1) for − ≤ s ≤ − L 2 4 L 4b b2 ( s ) = (1 − β ) s + b for − ≤ s ≤ 0 L 4 L −4b b3 ( s ) = (1 − β ) s + b for 0 ≤ s ≤ + L 4 L L 4b b4 ( s ) = (1 − β ) s + b ( 2 β − 1) for + ≤ s ≤ + L 4 2 b1 ( s ) =. 其 中 , β 為 斷 面 縮 減 寬 度 bn 與 原 寬 度 b 的 比 值 。. 12. (2.13).

(30) 挫 屈 連 桿 受 軸 力 作 用 後 之 彈 力 位 能 (elastic potential energy)為 : +L/2. U. p. ( q ) = − Pu ( q ) = 2 P ∫. −L/ 2. ⎡⎣cos ( q0 F ( s ) ) − cos ( qF ( s ) ) ⎤⎦ ds. (2.14). 因 此 , 系 統 的 總 能 量 (total potential energy)可 表 示 為 : V (q) = U s (q) +U p (q) +L/2. +L/2. 2 1 2 = E ∫ I ( s )( q − q0 ) ( F ′ ( s ) ) ds + 2 P ∫ ⎡⎣ cos ( q0 F ( s ) ) − cos ( qF ( s ) ) ⎤⎦ ds (2.15) 2 −L/ 2 −L/ 2. 依平衡狀態的位能準則,當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位能函數為極小 值,即須滿足, ∂V ( q ) =0 ∂q. (2.16). 將 式 (2.15)代 入 式 (2.16)可 整 理 如 下 : ∂V ( q ) ∂U s ( q ) ∂U p ( q ) = + =0 ∂q ∂q ∂q +L/2. E. ∫. I ( s )( q − q0 ) ( F ′ ( s ) ) ds + 2 P 2. −L/ 2. ∫ F ( s ) sin ( qF ( s ) ) ds = 0. −L/ 2 +L/2. −E P=. +L/2. ∫ I ( s )( q − q ) ( F ′ ( s ) ). 2. 0. ds. −L/ 2 +L/2. 2. (2.17). ∫ F ( s ) sin ( qF ( s ) ) ds. −L/2. 其中, +L/2. E. ∫ I ( s )( q − q ) ( F ′ ( s ) ) 0. 2. ds. −L/ 2. +L/2. =E. ∫. −L/ 2. =. b ( s) t3 12. ( q − q0 ) ( F ′ ( s ) ). 2. ds. +L / 4 +L / 2 0 ⎤ Et 3 ( q − q0 ) ⎡ − L / 4 2 2 2 2 ′ ′ ′ + b s F s ds + b4 ( s ) ( F ′ ( s ) ) ds ⎥ + b s F s ds b s F s ds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2 ∫ ∫ ∫ 12 0 +L / 4 −L / 4 ⎦ ⎣− L / 2. (2.18) 13.

(31) ⎛ 2π ⎞ s +π ⎟ 可整理如下: ⎝ L ⎠. 而 F ( s ) = sin ⎜ F′( s) =. 2π ⎛ 2π ⎞ cos ⎜ s +π ⎟ L ⎝ L ⎠. ( F ′( s )) = 2. 2 4π 2 ⎞ 2π 2 ⎛ 2π π cos s + = ⎜ ⎟ 2 L2 ⎝ L ⎠ L. 由 式 (2.13)與 式 (2.19)代 入. ⎡ ⎛ 4π ⎞⎤ ⎢1 + cos ⎜ L s + 2π ⎟ ⎥ ⎝ ⎠⎦ ⎣. Et 3 ( q − q0 ) − L / 4. ∫ b ( s )( F ′) 1. 12. 2. (2.19). ds 可 得 :. −L / 2. Et 3 ( q − q0 ) − L / 4 2 b1 ( s ) ( F ′ ( s ) ) ds ∫ 12 −L/ 2 =. Et 3π 2 ( q − q0 ) − L / 4 ⎡ −4b (1 − β ) ⎤⎡ ⎛ 4π ⎞⎤ s + b ( 2 β − 1) ⎥ ⎢1 + cos ⎜ s + 2π ⎟ ⎥ ds ⎢ 2 ∫ 6L L ⎝ L ⎠⎦ ⎦⎣ −L / 2 ⎣. =. Et 3π 2 ( q − q0 ) − L / 4 ⎡ −4b (1 − β ) ⎛ 4π ⎞ 4b (1 − β ) ⎛ 4π ⎞⎤ s + b ( 2 β − 1) + b ( 2β − 1) cos ⎜ s + 2π ⎟ − s cos ⎜ s + 2π ⎟ ⎥ds ⎢ 2 ∫ 6L L L ⎝ L ⎠ ⎝ L ⎠⎦ −L/ 2 ⎣. ⎤ Et 3π 2 ( q − q0 ) ⎡ 2b (1 − β ) ⎛ 3L2 ⎞ ⎛ L ⎞ b (1 − β ) L = ( −2 ) ⎥ ⎢ ⎜ ⎟ + b ( 2β − 1) ⎜ ⎟ − 2 2 6L L 4π ⎝4⎠ ⎝ 16 ⎠ ⎣ ⎦ =. Ebt 3π 2 ( q − q0 ) ⎡ 1 1 (1 + β ) + 2 (1 − β ) ⎤⎥ ⎢ π 12 L ⎣4 ⎦. (2.20). 由上述計算同理可得: Ebt 3π 2 ( q − q0 ) ⎡ 1 1 ds = (1 + β ) + 2 (1 − β ) ⎤⎥ ⎢ π 12 L ⎣4 ⎦. (2.21). Ebt 3π 2 ( q − q0 ) ⎡ 1 Et 3 ( q − q0 ) + L / 4 2 1 b3 ( s ) ( F ′ ( s ) ) ds = (1 + β ) + 2 (1 − β ) ⎤⎥ ∫ ⎢ 12 π 12 L ⎣4 ⎦ 0. (2.22). Ebt 3π 2 ( q − q0 ) ⎡ 1 Et 3 ( q − q0 ) + L / 2 2 1 b4 ( s ) ( F ′ ( s ) ) ds = (1 + β ) + 2 (1 − β ) ⎤⎥ ∫ ⎢ 12 π 12 L ⎣4 ⎦ +L/ 4. (2.23). Et 3 ( q − q0 ) 12. 0. b2 ( s ) ( F ′ ( s ) ). ∫. −L/ 4. 2. 由 式 (2.20)至 式 (2.23)代 入 式 (2.18)可 得 : +L/2. E. ∫ I ( s )( q − q ) ( F ′ ( s ) ) 0. −L/ 2. =. 2. Ebt 3π 2 ( q − q0 ) ⎡ 1 1 ds = (1 + β ) + 2 (1 − β )⎤⎥ × 4 ⎢ 12 L π ⎣4 ⎦. Ebt 3π 2 ( q − q0 ) ⎡ 1 1 (1 + β ) + 2 (1 − β ) ⎤⎥ ⎢ π 3L ⎣4 ⎦. (2.24). 14.

(32) +L/2. 而. ∫ F ( s ) sin ( qF ( s ) ) ds. −L/2. ⎡ ⎛ 2π ⎡ ⎞⎤ ⎛ 2π ⎞⎤ ⎢sin ⎜ L s+π ⎟ ⎥ × sin ⎢ q sin ⎜ L s+π ⎟ ⎥ ds ⎝ ⎠⎦ ⎝ ⎠⎦ ⎣ −L / 2 ⎣ +L / 2. =. ∫. (2.25). ⎛ 2π ⎞⎤ s+π ⎟ ⎥ 以 泰 勒 級 數 展 開 , 可 得 : ⎝ L ⎠⎦. ⎡. 將 式 (2.25)中 的 sin ⎢ q sin ⎜ ⎣. 3. 5. ⎡ 1⎡ ⎛ 2π ⎞⎤ ⎡ ⎛ 2π ⎞⎤ 1 ⎡ ⎛ 2π ⎞⎤ ⎛ 2π ⎞⎤ sin ⎢ q sin ⎜ s + π ⎟ ⎥ = ⎢ q sin ⎜ s + π ⎟ ⎥ − ⎢ q sin ⎜ s + π ⎟ ⎥ + ⎢ q sin ⎜ s + π ⎟⎥ − " L L 3! L 5! L ⎝ ⎠⎦ ⎣ ⎝ ⎠⎦ ⎝ ⎠⎦ ⎝ ⎠⎦ ⎣ ⎣ ⎣. 令. (2.26). 2π L s + π = A , 則 ds = dA , 積 分 上 、 下 限 為 0 至 2π , 即 可 將 式 (2.26) L 2π. 簡化為: 3 5 q3 q5 sin ⎡⎣ q sin ( A ) ⎤⎦ = q ⎡⎣sin ( A ) ⎤⎦ − ⎡⎣sin ( A ) ⎤⎦ + ⎡⎣sin ( A ) ⎤⎦ − " 6 120. (2.27). 將 式 (2.27)代 入 式 (2.25), 並 在 忽 略 高 次 項 可 得 : 2π. ⎛ ⎞ L q3 3 q5 − + sin A q sin A sin A sin 5 A − " ⎟ dA ⎜ ∫0 6 120 ⎝ ⎠ 2π 2π. =. ⎛ ⎞ L q3 q5 2 4 − + q sin A sin A sin 6 A − " ⎟ dA ∫0 ⎜⎝ 6 120 ⎠ 2π. 2π. ≅. ⎛ q3 4 2 q A − sin sin ∫0 ⎜⎝ 6. Lq 2π. 2π. =. Lq = 2π. 2π. Lq = 2π. 2π. =. ⎞ L A⎟ dA ⎠ 2π. ⎛ 2 q2 − sin A sin 4 ∫0 ⎜⎝ 6 Lq 3 sin AdA − ∫0 12π 2. ⎞ A ⎟ dA ⎠. 2π. ∫ sin. 4. AdA. 0. Lq 3 ⎛ 1 − sin 2 A ⎞ dA − ∫0 ⎜⎝ 2 ⎟⎠ 12π. 2π. ⎛3 1. 1. ⎞. ∫ ⎜⎝ 8 − 2 cos 2 A + 8 sin 4 A ⎟⎠ dA 0. Lq Lq 3 − 2 16. (2.28). 將 式 (2.24)與 式 (2.28)代 入 式 (2.17)即 可 得 到 :. 15.

(33) +L/2. −E P=. ∫. I ( s )( q − q0 ) ( F ′ ( s ) ) ds 2. −L/ 2 +L/2. 2. ∫ F ( s ) sin ( qF ( s ) ) ds. −L/2. Ebt 3π 2 ( q − q0 ) ⎡ 1 1 (1 + β ) + 2 (1 − β )⎤⎥ ⎢ π 3L ⎣4 ⎦ = 3 ⎛ Lq Lq ⎞ + 2⎜ − ⎟ 16 ⎠ ⎝ 2. 1 Ebt 3π 2 ⎡ 1 q2 ⎞ ⎤ ⎛ q − q0 ⎞ ⎛ = (1 + β ) + 2 (1 − β ) ⎥ ⎜ ⎟ ⎜ −1 + ⎟ 3L2 ⎢⎣ 4 π 8 ⎠ ⎦ ⎝ q ⎠⎝ 4π 2 EI ⎡ 1 1 q2 ⎞ ⎤ ⎛ q − q0 ⎞ ⎛ 1 β 1 β 1 = + + − − + ( ) 2( )⎥ ⎜ ⎟ ⎟⎜ L2 ⎢⎣ 4 π 8 ⎠ ⎦⎝ q ⎠⎝. −1. −1. (2.29). 4π 2 EI 由 於 本 節 所 討 論 之 挫 屈 連 桿 之 邊 界 條 件 為 固 接,因 此 令 Pcr = 代入 L2. 式 (2.29)可 進 一 步 整 理 為 : 4π 2 EI ⎡ 1 1 q2 ⎞ ⎤ ⎛ q − q0 ⎞ ⎛ P= (1 + β ) + 2 (1 − β )⎥ ⎜ ⎟ ⎜ −1 + ⎟ π 8 ⎠ L2 ⎢⎣ 4 ⎦⎝ q ⎠⎝ 1 q2 ⎞ ⎡1 ⎤ ⎛ q − q0 ⎞ ⎛ 1 = Pcr ⎢ (1 + β ) + 2 (1 − β ) ⎥ ⎜ − + ⎟ ⎟⎜ π 8 ⎠ ⎣4 ⎦⎝ q ⎠⎝. −1. −1. (2.30). 而 挫 屈 連 桿 之 位 移 u 如 式 (2.10)所 示 , 可 表 示 如 下 : u ( q ) = −2. +L/2. ∫. −L/ 2. ⎡⎣ cos (θ 0 ( s ) ) − cos (θ ( s ) ) ⎤⎦ ds. +L/2 ⎛ +L/2 ⎞ = −2 ⎜ ∫ cos ( q0 F ( s ) ) ds − ∫ cos ( qF ( s ) ) ds ⎟ −L/ 2 ⎝ −L/ 2 ⎠. (2.31). 其中, +L/2. ∫. cos ( q0 F ( s ) ) ds =. −L/2. 令. +L/2. ⎡ ⎛ 2π ⎞⎤ s + π ⎟ ⎥ ds cos ⎢ q0 sin ⎜ ⎝ L ⎠⎦ ⎣ −L/ 2. ∫. (2.32). 2π L s + π = A , 則 ds = dA , 積 分 上 、 下 限 為 0 至 2π , 即 可 將 式 (2.32) L 2π. 簡化為: +L/2. ∫. −L/2. cos ( q0 F ( s ) ) ds =. 2π. ∫ cos ( q. 0. 0. sin A ). L dA 2π. 將 cos ( q0 sin A ) 依 泰 勒 級 數 展 開 , 並 在 忽 略 高 次 項 即 可 得 :. 16. (2.33).

(34) cos ( q0 sin A ). = 1−. 1 1 1 2 4 6 ( q0 sin A) + ( q0 sin A) − ( q0 sin A) +" 2! 4! 6!. ≅ 1−. q0 2 q4 sin 2 A + 0 sin 4 A 2 24. q0 2 ⎛ 1 − sin 2 A ⎞ q0 4 ⎛ 3 1 1 ⎞ = 1− ⎜ ⎟+ ⎜ − sin 2 A + sin 4 A ⎟ 2 ⎝ 2 8 ⎠ 24 ⎝ 8 2 ⎠. (2.34). 將 式 (2.34)代 入 式 (2.33)可 重 新 整 理 為 : +L/2. ∫. cos ( q0 F ( s ) ) ds =. −L/2. L = 2π. = L−. 2π. ∫ 0. L 2π. 2π. ∫ cos ( q. 0. sin A ) dA. 0. ⎡ q0 2 ⎛ 1 − sin 2 A ⎞ q0 4 ⎛ 3 1 1 ⎞⎤ ⎜ ⎟+ ⎜ − sin 2 A + sin 4 A ⎟ ⎥ dA ⎢1 − 2 ⎝ 2 8 ⎠ 24 ⎝ 8 2 ⎠⎦ ⎣. Lq02 3Lq04 + 4 192. (2.35). 由上述計算同理可得: +L/2. ∫. cos ( qF ( s ) ) ds = L −. −L/2. Lq 2 3Lq 4 + 4 192. (2.36). 將 式 (2.35)與 式 (2.36)代 入 式 (2.31), 可 整 理 得 : +L/2 ⎛ +L/2 ⎞ u ( q ) = −2 ⎜ ∫ cos ( q0 F ( s ) ) ds − ∫ cos ( qF ( s ) ) ds ⎟ −L/ 2 ⎝ −L/ 2 ⎠. ⎡⎛ Lq02 3Lq04 ⎞ ⎛ Lq 2 3Lq 4 ⎞ ⎤ = −2 ⎢ ⎜ L − + + ⎟−⎜L− ⎟⎥ 4 192 ⎠ ⎝ 4 192 ⎠ ⎦ ⎣⎝ =−. L 2 L q − q02 ) + ( q 4 − q04 ) ( 2 32. (2.37). 將 式 (2.37)之 高 次 項 忽 略 , 可 改 寫 為 : u=−. L 2 q − q02 ) ( 2 1. 2u ⎞ 2 ⎛ q = ⎜ q02 − ⎟ L ⎠ ⎝. (2.38). 17.

(35) 將 式 (2.38)代 入 (2.30), 可 重 新 整 理 得 : 1 q2 ⎞ ⎡1 ⎤ ⎛ q − q0 ⎞ ⎛ 1 P = Pcr ⎢ (1 + β ) + 2 (1 − β ) ⎥ ⎜ − + ⎟ ⎟⎜ π 8 ⎠ ⎣4 ⎦⎝ q ⎠⎝. −1. 1 − ⎤ −1 ⎡ 2 ⎡1 2 u 1 u 1 2⎞ ⎛ ⎞ ⎤⎛ 2 = Pcr ⎢1 − q0 ⎜ q0 − ⎟ ⎥ ⎢ (1 + β ) + 2 (1 − β ) ⎥ ⎜ −1 − + q0 ⎟ ⎢ L ⎠ ⎥ ⎣4 4L 8 ⎠ π ⎝ ⎦⎝ ⎣ ⎦. (2.39). 非線性之彈性勁度可進一步表示如下: K ( q0 , u, β ) =. P ( q0 , u, β ) u. (2.40). 本節所討論之挫屈連桿軸向力 P與位移 u係幾何非線性關係,材 料性質仍假設為彈性。以一個典型的挫屈連桿為例,其軸力與位移的 關 係 如 圖 2.6 所 示 , 當 桿 件 受 拉 時 , 隨 著 位 移 的 增 大 , 挫 屈 連 桿 的 勁 度也會跟著增加;反之,在受壓時,隨著位移的增大挫屈連桿的勁度 將會減小。. 就 挫 屈 連 桿 的 力 學 特 性 而 言 , 可 由 初 始 弦 切 徑 度 角 q0 、 全 長 L 與 斷面縮減之寬度比 β 做初步的參數研究,以推測挫屈連桿後續之受力 行 為 。 由 圖 2.7 之 結 果 顯 示 , 在 不 同 初 始 弦 切 徑 度 角 q0 (0.41,0.33 及 0.27)之 軸 力 與 位 移 的 關 係,其 彈 性 挫 屈 勁 度 會 隨 著 q0 的 減 小 而 增 大 ; 而 圖 2.8 之 結 果 顯 示 , 在 不 同 挫 屈 連 桿 全 長 L (600mm,657mm,700mm) 下 之 軸 力 與 位 移 的 關 係,其 彈 性 挫 屈 勁 度 會 隨 著 L 的 減 小 而 增 大 ;而 圖 2.9 之 結 果 顯 示,在 不 同 的 寬 度 比 β (0,0.33,0.67 及 1)下 之 軸 力 與 位 移的關係,其彈性挫屈勁度會隨著 β 的增加而增大。 18.

(36) 第 三 章 挫 屈 消 能 元 件 之 ANSYS 分 析. 3.1 前 言 隨 著 計 算 機 科 學 與 應 用 技 術 的 快 速 發 展,及 有 限 元 素 理 論 日 益 完 整,發展出眾多通用與專業之有限元素計算軟體。其中,最常見者包 括 ANSYS、 ABAQUS、 MARC、 ALGOR、 ADINA、 ASKA、 COSMOS及 SYSTUS等 商用軟體。. ANSYS是 最 為 通 用 及 有 效 的 商 用 有 限 元 素 軟 體 之 一 , 它 能 同 時 分 析實體模型受到靜力、動力、熱傳及流力等多重物理現象影響時之變 化,因此常被應用在土木、航太、機械、材料、電子、生物、醫學工 程 等 多 種 領 域 。 其 運 算 原 理 乃 根 據 有 限 元 素 法 ( finite element) , 因此當實體模型建立完成並網格化後,只需附加適當的邊界條件,即 可直接利用有限元素法計算,進而暸解所建立之實體模型之相關特 性 。 本 研 究 將 利 用 ANSYS建 立 挫 屈 型 消 能 元 件 之 結 構 分 析 模 型 , 探 討 其消能行為及動力特性。. 3.2 ANSYS分 析 流 程 之 介 紹 架 構 上 , ANSYS具 有 前 處 理 ( pre-processor) 、 加 載 及 求 解 器 ( solver) 及 後 處 理 器 ( post-processor) 等 三 個 基 本 模 組 。 在 進 入 圖形操作介面時,即進入軟體之初始狀態,又稱為預備狀態。所有模. 19.

(37) 組狀態皆為此狀態下各別執行,且均有其獨立之指令,彼此間不能混 用,因此使用者需注意指令與模組之間的關係,尤其是以指令輸入方 式進行軟體操作時更須特別注意。. 3.2.1 前 處 理 前處理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部分: 1.選 擇 適 當 元 素 及 定 義 材 料 性 質 。 2.建 立 結 構 物 實 體 模 型 。 3.實 體 模 型 網 格 化 。. 元 素 的 選 擇 之 目 的 在 於 針 對 分 析 項 目 選 定 一 適 當 的 元 素,以 求 得 精 確 的 結 果 。 ANSYS的 元 素 種 類 以 空 間 的 概 念 來 區 分 , 包 括 : 1.點 元 素 : 是 以 質 量 點 代 替 系 統 中 之 各 部 份 , 以 簡 化 元 素 之 使 用 量 , 卻 又 不 影 響 結 構 的 細 節 描 述 , 例 如 MASS21。 2.線 元 素 : 包 含 樑 元 素 、 管 元 素 及 連 接 元 素 , 每 種 元 素 的 使 用 , 其 代 表 不 同 的 自 由 度 。 例 如 Beam54、 Pipe17、 Link10。 3.面 元 素 :即 為 薄 殼( shell)元 素,在 建 立 薄 殼 元 素 之 結 構 模 型 時 , 必 須 取 結 構 物 實 體 體 積 的 中 間 平 面 當 成 網 格 化 使 用 的 模 型 平 面,透 過 此 方 法 以 簡 化 結 構 , 計 算 時 間 會 因 此 縮 短 , 例 如 Shell63。 4.體 積 元 素:所 探 討 的 包 含 平 面 應 力( planestress) 、平 面 應 變( plane strain) 及 軸 對 稱 ( axis-symmetry) 等 特 性 , 可 分 為 實 體 體 積 元 素 或 以 2-D 模 擬 3-D 的 平 面 元 素 , 例 如 Solid45、 Plane42。. 20.

(38) 元 素 選 擇 後 , 即 可 設 定 材 料 性 質 ( material property) 。 此 時 要 先 考 慮 所 探 討 之 結 構 物 , 其 材 料 是 否 會 進 入 塑 性 ( plasticity) 階 段 而 形 成 材 料 非 線 性 ( nonlinear) 現 象 。 在 不 確 定 的 情 況 下 , 則 先 以 線 性 ( linear) 材 料 進 行 分 析 。 但 結 果 顯 示 , 其 構 件 行 為 與 線 性 假 設不符時,則必須以非線性模式重新計算。. 實 體 模 型 建 立 的 來 源 可 由 CAD軟 體 或 ANSYS前 處 理 中 進 行 繪 製 的 工 作 。 CAD軟 體 繪 製 之 實 體 模 型 , 可 經 由 IGES、 SAT及 PARA等 轉 換 方 式 進 行 匯 入 , 模 型 需 在 CAD軟 體 中 進 行 簡 化 的 工 作 , 如 此 才 能 節 省 處 理 模 型 的 時 間 。 ANSYS建 立 實 體 模 型 之 法 , 可 分 為 從 上 而 下 ( top-down) 以 及 由 下 而 上 ( bottom-up) 兩 種 模 式 。 從 上 而 下 的 做 法 必 須 先 建 立 基礎幾何單元,如圓柱、四方體等,再將這些基礎單元透過布林運算 ( boolean operation) 的 技 巧 組 合 起 來 。 至 於 由 下 而 上 的 做 法 則 是 先建立結構物上的重要關鍵點,再將點連成線,線再連成面,而後面 再合成一個體積,最後亦需透過布林運算完成實體模型,其做法一般 應用在於比較複雜的結構物建立。. 最 後,將 實 體 模 型 網 格 化( meshing)。其 方 法 分 為 自 由 網 格( free mesh) 與 規 則 網 格 ( mapped mesh) 兩 種 。 自 由 網 格 法 對 於 實 體 模 型 之限制較少,可利用內建之自動網格產生器進行,使用前僅需輸入網 格大小及型式或指定分割之等分,網格產生後,實體模型即可轉換為 有限元素模型。規則網格法則有較多條件限制,其幾何體積必須符合 21.

(39) 一定的要求,否則無法格網化,因此需花費較多時間將實體模型作細 部分割。規則網格法之計算結果較自由網格法準確。當有限元素模型 產生後,前處理工作即告完成。. 3.2.2 加 載 及 求 解 器 對於前處理產生之有限元素模型進行邊界條件設定及施加外力 加載並進行分析。其大致分成以下四部分: 1.分 析 方 式 及 解 法 選 定 。 2.設 定 邊 界 條 件 之 拘 束 。 3.設 定 外 力 或 變 位 的 邊 界 條 件 。 4.設 定 輸 出 、 入 控 制 與 求 解 。. 工程分析方式可依反應是否隨時間變化而分為靜態分析與動態 分析兩大類別。對於結構分析而言,動態分析又可分成模態分析、簡 諧反應及暫態分析三種,其相關介紹如下: 1.靜 態 ( static) 分 析 : 用 於 分 析 靜 態 結 構 受 力 後 的 變 形 與 應 力 、 應 變,靜力分析包含線性及非線性分析,而非線性則牽涉到塑性、應 變硬化、大變形、大應變等性質。 2.模 態 ( modal) 分 析 : 用 於 計 算 結 構 物 在 沒 有 外 力 作 用 下 的 振 動 行 為,其包括自然頻率及相對振態。 3.簡 諧 ( harmonic) 分 析 : 用 來 計 算 結 構 物 在 頻 率 空 間 (Frequency Domain)下 之 穩 態 行 為 。 22.

(40) 4.暫 態 ( transient) 分 析 : 模 擬 結 構 物 受 荷 載 作 用 下 , 應 力 、 應 變 及位移隨時間變化的情形。. 邊界條件包含實體模型內、外部之加載,在不同領域的問題中, 加載的涵義也不盡相同,在結構分析中,其可分為位移、力、壓力、 溫度和重力。其相關介紹如下: 1.自 由 度 約 束 ( DOF constraint) : 為 限 制 節 點 之 自 由 度 為 一 定 值 , 在結構分析中被指定為位移。 2.集 中 式 負 載 ( force) : 為 集 中 於 單 一 節 點 的 加 載 , 在 結 構 分 析 中 被指定為力或彎矩。 3.表 面 負 載 ( surface load) : 為 施 加 於 某 個 表 面 的 負 載 , 如 結 構 分 析中之壓力。 4.內 部 負 載 ( body force) : 為 施 加 於 結 構 內 部 之 負 載 , 如 結 構 分 析 中之溫度場。 5.慣 性 負 載 ( inertia load) : 為 結 構 本 身 慣 性 所 引 起 之 載 重 , 如 重 力加速度、角加速度等。. 邊界條件設定完成後,即可進行求解。有限元素法的求解為計算 一 個 龐 大 的 矩 陣 , 矩 陣 運 算 由 solver執 行 。 線 性 問 題 僅 需 解 一 次 矩 陣,但若需考慮非線性或大變形問題時,則會增加矩陣求解之次數, 導致收斂度下降,甚至無法收歛。求解之結果會存到一輸出檔,若有 新的邊界條件也可繼續設定求解,新的結果會附蓋在原來檔案中。當 23.

(41) 所有求解動作完成後,求解器即完成其任務。. 3.2.3 後 處 理 器 後 處 理 ( post-processor) 係 指 求 解 器 完 成 後 進 入 檢 查 及 分 析 結 果 的 相 關 操 作 , 而 ANSYS在 後 處 理 部 份 提 供 兩 種 處 理 模 組 , 由 下 列 所 示: 1.一 般 後 處 理 ( General Postprocessing) : 為 /POST1 模 組 , 是 用 來 處 理 某 一 時 間 上 的 整 體 結 構 的 反 應 , 換 句 話 說 /POST1 模 組 是 針 對某一時間點,反應值在空間上的分佈,用來觀察應力與應變在結 構上的分佈以及結構變形圖,並且可將結果製作成動畫,以便進一 步的觀察。 2.時 間 歷 時 後 處 理( Time-History Postprocessing):為 /POST26 模 組,是用來處理空間上的某一點的結構反應,亦是針對某一空間 點 , 反 應 值 在 時 間 上 的 變 化 , 用 來 觀 察 任 意 節 點 ( node) 力 與 位 移 在 時 間 上 的 變 化,並 且 可 運 用 內 部 的 計 算 機 將 需 要 節 點 所 承 受 的 力 量壘加起來,以力量為縱向位移為橫向做圖,即可得到此結構之遲 滯迴圈。. 24.

(42) 3.3 非 對 稱 配 置 挫 屈 連 桿 之 ANSYS非 線 性 模 擬 分 析 3.3.1 挫 屈 消 能 元 件 幾 何 外 型 之 建 立 本 研 究 有 關 挫 屈 連 桿 幾 何 外 型 之 建 立 是 運 用 Solid Works之 模 型 匯 出 , 接 著 再 匯 入 ANSYS做 有 限 元 素 分 析 。 建 立 之 挫 屈 消 能 元 件 模 型 時 , 乃 固 定 初 始 弦 切 勁 度 角 ( q0 = 0 . 3 2 8 ) 及 挫 屈 連 桿 之 全 長 ( L =656.59mm), 分 別 考 慮 不 同 厚 度 ( t )、 寬 度 比 ( β )及 邊 界 條 件 , 其 中 厚 度 ( t )包 括 10mm、 12mm兩 種 形 式 , 寬 度 比 ( β )分 別 為 0.33與 1兩 種 狀況,邊界條件則分為鉸接及固接兩種情況。. 茲 針 對 SolidWorks 建 模 過 程 中 , 上 述 之 參 數 與 邊 界 條 件 的 變 更 進 行 說 明 。 首 先 , 在 前 基 準 面 插 入 草 圖( 圖 3.1), 當 完 成 整 體 挫 屈 連 桿 形 狀 函 數 之 草 圖 後 , 可 對 所 需 厚 度 t 做 調 整 ( 圖 3.2), 以 完 成 未 切 削 ( β =1)之 挫 屈 連 桿 , 如 圖 3.3 所 示 。 變 化 寬 度 比 β 的 操 作 步 驟 , 需 要 將 切 削 後 挫 屈 連 桿 之 俯 視 圖 繪 入 上 基 準 面 草 圖 中 (圖 3.4), 並 去 除 不 要 的 部 份 (圖 3.5), 便 可 完 成 , 如 圖 3.6 所 示 。 而 邊 界 條 件 中 固 接 與鉸接的不同,在於挫屈連桿左右兩側之端鈑分別為矩形與三角形, 如 圖 3.7 所 示 , 依 照 實 體 建 構 完 成 之 分 析 模 型 如 圖 3.8 所 示 。. 3.3.2 網 格 元 素 種 類 之 選 取 及 描 述 本 研 究 進 行 挫 屈 消 能 元 件 建 模 分 析 時 採 用 SOLID186元 素 進 行 分 析 , SOLID186為 二 階 六 面 體 元 素 , 此 一 元 素 共 有 20個 節 點 , 在 每 一 個. 25.

(43) 節 點 有 3個 自 由 度,分 別 為 UX、UY、UZ,亦 即 X、Y、Z三 個 方 向 的 變 位 , 如 圖 3.9所 示 , 其 元 素 除 了 支 援 linear. elasticity的 問 題 外 , 還 可. 支 援 plasticity、creep等 非 線 性 力 學 模 式 ,以 及 large deflection、 large strain等 幾 何 非 線 性 問 題 。. 早 期 發 展 出 來 的 SOLID45、 SOLID95、 SOLID92元 素 雖 然 也 都 支 援 大變形理論,但由於大變形常常與非線性材料模式一起考慮,在雙重 非 線 性 下( 幾 何 及 材 料 非 線 性 ),其 收 斂 度 往 往 很 差,甚 至 常 常 無 法 收 歛。因 此,ANSYS後 期 發 展 出 SOLID185、SOLID186、SOLID187元 素 , 它 們 分 別 相 對 於 SOLID45、 SOLID95、 SOLID92元 素 。 所 以 當 同 時 探 討 幾 何 非 線 性 及 材 料 非 線 性 的 問 題 時 , 這 些 18X元 素 可 用 來 取 代 舊 有 的 元素。至於處理簡單的線性問題,舊有的元素反而比較有效率。. 3.3.3 定 義 材 料 參 數 由於本研究試體為鋼材所製造,且材料在試驗過程已達到塑性, 所 以 在 定 義 材 料 參 數 時,主 要 設 定 材 料 彈 性 模 數( Young' s modulus) 柏 松 比 ( Poisson's ratio) 、 密 度 (density)及 降 伏 強 度 與 降 伏 後 的 切 線 模 數 值 , 並 以 等 向 性 ( isotropic) 材 料 屬 性 去 定 義 , 其 中 彈 性 模 數 為 2 ×1011 P a , 柏 松 比 為 0 . 3 3 , 密 度 為 7 8 5 0 k g / m 3 , 降 伏 強 度 為 2.35 ×108 P a, 降 伏 後 之 切 線 彈 性 模 數 為 2 × 109 P a, 即 彈 性 模 數 的 0. 01. 倍 。 相 關 參 數 之 設 定 如 圖 3.10所 示 。. 26.

(44) 3.3.4 建 立 網 格 進 行 網 格 劃 分 ( meshing) 生 成 有 限 元 素 模 型 , 選 擇 meshing選 項 中 元 素 大 小 控 制 ( size controls) 的 mannul size, 再 選 其 中 Global size( 圖 3.11) 自 訂 吾 人 所 希 望 元 素 分 割 大 小 , 採 用 自 由 網 格 ( free mesh) 劃 分 網 格 ( 圖 3.12) , 即 可 完 成 有 限 元 素 模 型 製 作 , 如 圖 3.13 所示。. 3.3.5 邊 界 條 件 之 設 定 在邊界條件之設置,主要分為固接與鉸接兩種模型。固接之模型 為了要模擬實驗施作時,運用螺栓以夾合的方式將挫屈連桿固定,讓 兩側端鈑不會翹曲,所以在邊界條件設置的部份,首先將挫屈連桿兩 側 端 鈑 的 上 、 下 面 做 y方 向 的 束 制 , 接 著 於 左 側 端 鈑 的 左 側 面 節 點 做 三 方 向 的 束 制 , 而 右 側 端 鈑 的 右 側 面 節 點 僅 做 y、 z方 向 的 束 制 , 以 便 在 x方 向 進 行 位 移 控 制 之 加 載 之 動 作 , 如 圖 3.14所 示 。 鉸 接 模 型 為 了 模擬實驗施作時,由於螺栓無法完全夾合挫屈連桿,導致兩側端鈑會 有翹曲之現象,所以在邊界條件設置的部份,只需於左側端鈑的左側 邊 緣 之 節 點 做 三 方 向 的 束 制 , 右 側 端 鈑 的 右 側 邊 緣 之 節 點 則 僅 做 y、 z 方 向 的 束 制 , 以 便 於 x方 向 進 行 位 移 加 載 控 制 。 鋼 板 兩 端 側 邊 必 須 在 挫 屈 連 桿 之 中 心 線 上 , 如 圖 3.15所 示 。. 27.

(45) 3.4 對 稱 配 置 挫 屈 連 桿 之 ANSYS非 線 性 模 擬 分 析 3.4.1 挫 屈 消 能 元 件 幾 何 外 型 之 建 立 在建立挫屈消能元件之模型時,挫屈連桿之尺寸固定,而只對邊 界 條 件 做 變 化,尺 寸 設 定 的 部 份,初 始 弦 切 勁 度 角 ( q0 )為 0.253,挫 屈 連 桿 之 全 長 ( L )為 505.36mm, 厚 度 ( t )為 12mm, 寬 度 比 ( β )為 0.33, 邊 界 條 件 則 是 分 成 鉸 接 及 固 接 兩 種 情 況,建 模 方 式 與 單 件 挫 屈 消 能 元 件 相同,而模擬對稱配置之挫屈消能元件時,只需將單向挫屈連桿以鏡 射 的 方 式 複 製 已 快 速 完 成 模 型 之 建 立 , 如 圖 3.16所 示 。. 3.4.2 網 格 元 素 種 類 之 選 取 及 描 述 挫 屈 消 能 元 件 建 模 分 析 時 採 用 SOLID186元 素 進 行 分 析 , SOLID186 為 二 階 六 面 體 元 素 , 此 一 元 素 共 有 20個 節 點 , 在 每 一 個 節 點 有 3個 自 由 度 , 分 別 為 UX、 UY、 UZ, 亦 即 X、 Y、 Z三 個 方 向 的 變 位 , 其 元 素 除 了 支 援 linear. elasticity的 問 題 外 , 還 可 支 援 plasticity、 creep. 等 非 線 性 力 學 模 式 , 以 及 large deflection、 large strain等 幾 何 非 線性問題。. 3.4.3 定 義 材 料 參 數 在 定 義 材 料 參 數 時,主 要 設 定 材 料 彈 性 模 數( Young' s modulus) 柏 松 比 ( poison ratio)、 密 度 (density)及 降 伏 強 度 與 降 伏 後 的 切 線 模 數 值 , 並 以 等 向 性 ( isotropic) 材 料 屬 性 去 定 義 , 其 中 彈 性 模 數 為 2 ×1011 Pa, 柏 松 比 為 0.33, 密 度 為 7850 kg/m 3 , 降 伏 強 度 為 2.35 ×108 28.

(46) Pa, 降 伏 後 之 切 線 彈 性 模 數 為 2 ×109 Pa, 即 彈 性 模 數 的 0.01倍 。. 3.4.4 建 立 網 格 進 行 網 格 劃 分 ( meshing) 生 成 有 限 元 素 模 型 , 選 擇 meshing選 項 中 元 素 大 小 控 制 ( size contrals) 的 mannul size, 再 選 其 中 Global size自 訂 吾 人 所 希 望 元 素 分 割 大 小 , 採 用 自 由 網 格 ( f ree mesh) 劃 分網格,即可完成有限元素模型製作。. 3.4.5 邊 界 條 件 之 設 定 在邊界條件之設置,主要分為固接與鉸接兩種模型,固接模型為 了要模擬實驗施作時,運用螺栓以夾合的方式將挫屈連桿固定,讓兩 側端鈑不會翹曲,所以在邊界條件設置的部份,首先,將挫屈連桿兩 側 端 鈑 的 上 、 下 面 做 y方 向 的 束 制 , 接 著 左 向 挫 屈 連 桿 之 左 側 面 與 右 向 挫 屈 連 桿 之 右 側 面 的 節 點 做 三 方 向 的 束 制,而 雙 向 挫 屈 連 桿 之 接 觸 面 節 點 僅 做 y、z方 向 的 束 制,便 可 在 x方 向 進 行 位 移 控 制 之 加 載 動 作 , 如 圖 3.17所 示 。 而 鉸 接 之 模 型 為 了 模 擬 實 驗 施 作 時 , 由 於 螺 栓 無 法 完 全夾合挫屈連桿,導致兩側端鈑因此會有翹曲的現象,所以在邊界條 件 設 置 的 部 份,只 需 左 向 挫 屈 連 桿 之 左 側 邊 緣 與 右 向 挫 屈 連 桿 之 右 側 邊 緣 的 節 點 做 三 方 向 的 束 制,而 雙 向 挫 屈 連 桿 之 接 觸 邊 緣 的 節 點 則 僅 做 y、 z方 向 的 束 制 , 便 可 在 x方 向 進 行 位 移 控 制 之 加 載 動 作 , 鋼 板 兩 端 側 邊 必 須 在 挫 屈 連 桿 之 中 心 線 上 , 如 圖 3.18所 示 。. 29.

(47) 3.5 歷 時 分 析 為 配 合 元 件 測 試 之 位 移 控 制 指 令,本 研 究 選 用 三 角 波 做 為 輸 入 位 移指令歷時,並且探討大變形之情況。進行加載分析的過程中,如圖 3.19所 示 , 其 中 分 為 準 備 區 與 分 析 區 兩 個 部 份 , 在 準 備 區 中 , 以 振 幅 30mm連 續 兩 個 循 環 的 方 式 進 行 運 算 , 主 要 用 意 是 將 挫 屈 連 桿 先 達 到 降 伏,以 便 模 擬 桿 件 真 實 情 況 之 受 力 行 為 ,在 分 析 區 中 ,將 5mm、 10mm、 15mm、 20mm及 25mm等 五 種 不 同 振 幅 , 由 小 至 大 , 每 一 振 幅 連 續 兩 個 循 環的方式進行運算。. 在 使 用 ANSYS過 程 中 , 不 正 確 的 參 數 輸 入 或 過 於 龐 大 的 計 算 常 會 造成系統發散,以及其他種種的問題。以下針對常見的問題,歸納出 五種情形: 1.材 料 性 質 及 尺 寸 上 輸 入 的 錯 誤 在 ANSYS進 行 任 何 分 析 前 , 需 要 對 實 體 模 型 的 材 料 參 數 及 幾 何 尺 寸 做 一 詳 細 校 對 , 因 為 ANSYS在 處 理 過 程 中 的 任 何 物 理 量 均 無 表 示 出 單位,使用者在分析上必須採取一致的度量單位。 2.選 擇 不 適 當 的 元 素 類 型 在 選 擇 元 素 類 型 的 過 程 中,針 對 所 需 探 討 之 問 題 慎 選 適 合 的 元 素 類型,此步驟關係到分析時收斂與否及時間長短,甚至影響到分析結 果的正確性,故在分析前確認元素類型之適合度。. 30.

(48) 3.網 格 化 後 粗 劣 的 元 素 外 型 和 大 小 一 般 而 言 , ANSYS 在 網 格 化 中 提 供 對 應 網 格 及 自 由 網 格 二 種 選 擇,而元素切割的大小及數目將引響整個工程分析的精確性,越緻密 的元素則越接近原幾何形狀,計算後的準確性也越好。但元素切割過 多 反 而 會 造 成 電 腦 CPU處 理 負 荷 過 重 因 而 耗 費 許 多 時 間 , 故 在 分 析 上 需視情況取得平衡。 4.施 加 錯 誤 的 邊 界 條 件 及 加 載 在模擬的過程中,此一步驟為最重要的部份。若邊界條件的拘束 及加載之設定錯誤,將會得到不合理的分析結果,故須盡可能與試驗 的安裝方式相符。 5.求 解 過 程 中 所 儲 存 之 容 量 不 足 在求解的過程中,由於計算點及元素分割的數量過多,會導致在 計算的途中因為儲存之容量不足,而必須分段處理。首先,可將所儲 存資料的檔案做變更,接著在後處理中讀取此檔案,並在分析方式及 解 法 選 項 中 設 定 所 需 要 繼 續 運 算 (restart)的 計 算 點 , 便 可 在 求 解 器 ( solver) 中 輸 入 所 需 要 繼 續 運 算 的 時 間 點 開 始 運 算 。. 31.

(49) 32.

(50) 第四章 挫屈型消能元件之試驗與分析. 4.1 前 言 本 研 究 對 於 實 尺 寸 挫 屈 型 消 能 元 件,分 別 以 非 對 稱 與 對 稱 兩 種 不 同安裝形式進行其力學行為之探討。在非對稱元件試驗中,分別製作 切 削 與 均 勻 斷 面 各 兩 組 不 同 厚 度 之 挫 屈 型 消 能 元 件 試 體 進 行 測 試,進 而瞭解該系統在不同設計參數下,其遲滯迴圈消能行為。在對稱配置 元件試驗中,製作挫屈連桿以對稱配置形式進行元件測試,以暸解是 否可藉此增加設計之彈性。本系列之試驗設備包括測試平台、油壓致 動 器 及 控 制 系 統,後 續 會 簡 略 介 紹 上 述 相 關 設 備 及 試 驗 規 劃,並 說 明 試驗結果。. 4.2 試 驗 設 備 介 紹 1.測 試 平 台 本 次 元 件 試 驗 用 之 測 試 平 台 主 要 分 為 上 下 兩 個 部 份,下 部 測 試 平 台與強力地板連結,功用在於固定測試元件,而上部測試平台之作用 在於將油壓致動器與測試元件連接,並允許其運動。 2.油 壓 致 動 器 油 壓 致 動 器 主 要 用 於 對 測 試 元 件 進 行 加 載,本 項 設 備 最 大 出 力 為 200tf。. 33.

(51) 3.MTS 控 制 系 統 MTS 控 制 系 統 之 功 用 在 於 驅 動 油 壓 致 動 器 , 可 設 定 不 同 波 形 、 振 幅 及 加 載 速 率 , 加 載 的 方 式 可 以 力 量 或 位 移 做 控 制 皆 可 , 如 圖 4.1 所 示。. 4.3 非 對 稱 式 (單 組 )挫 屈 消 能 元 件 之 靜 態 試 驗 4.3.1 元 件 尺 寸 本 研 究 以 連 桿 斷 面 之 厚 度 (t)及 是 否 切 削 作 為 挫 屈 連 桿 參 數 研 究 之 對 象 , 試 驗 規 劃 共 分 四 組 , 如 表 4.1 所 示 。 其 中 t10、 t12 表 示 連 桿 厚 度 分 別 為 10mm、 12mm; Fc、 Fu 分 別 表 示 為 實 尺 寸 之 切 削 與 未 切 削 ; 645 表 示 為 試 體 之 水 平 投 影 長 度 為 645mm(不 包 含 端 鈑 部 份 )。 測 試 元 件 之 設 計 圖 詳 圖 4.2 至 圖 4.3。. 4.3.2 試 驗 規 劃 本系列挫屈消能元件試體以兩片挫屈連桿並聯為一組進行測 試 。 測 試 構 架 (test frame)係 利 用 實 驗 室 既 有 的 反 力 牆 , 將 ㄧ 根 200 噸油壓致動器與反力牆連結,測試平台下部則固定至強力地板上,測 試 平 台 上 部 則 與 油 壓 致 動 器 連 結 。 另 有 固 定 座 , 如 圖 4.4 所 示 , 安 置 於 測 試 平 台 上,可 將 待 測 之 挫 屈 消 能 元 件 固 定 其 上,安 裝 細 節 詳 圖 4.5 至 圖 4.7 所 示 。. 34.

(52) 往 復 載 重 測 試 所 設 定 之 致 動 器 位 移 指 令 歷 時 如 圖 4.8 所 示 , 其 中 包 含 5mm、 10mm、 15mm、 20mm、 25mm 等 五 種 不 同 振 幅 的 三 角 波 , 由 小 至大,每一振幅連續三個循環的方式進行測試。致動器之加載速率為 0.2mm/sec, 資 料 擷 取 系 統 之 取 樣 週 期 設 定 為 0.2sec。. 4.3.3 試 驗 結 果 試 驗 所 得 之 挫 屈 消 能 元 件 遲 滯 迴 圈 如 圖 4.9(a)至 圖 4.12(a)所 示,在致動器所提供每一振幅之循環荷載下,遲滯迴圈均相當穩定而 飽滿,顯示其消能行為十分穩定可靠;在拉壓不對稱的形況下,隨著 拉力向之位移增加,挫屈連桿的勁度也會跟著增加,反之,隨著壓力 向位移的增大,勁度則會減小。根據彈性挫屈勁度分析之結果,在不 同 振 幅 之 最 大 出 力 與 試 驗 結 果 相 當 接 近 , 除 了 在 振 幅 大 於 20mm 後 , 拉 力 部 分 之 最 大 出 力 明 顯 大 於 試 驗 結 果,其 原 因 主 要 是 彈 性 挫 屈 勁 度 理論忽略了降伏後應力強度降低的情況。. 茲 進 一 步 探 討 固 接 條 件 下 , 挫 屈 連 桿 之 厚 度 ( t) 及 切 削 寬 度 比 ( β )對 元 件 力 學 特 性 之 影 響。試 驗 結 果 顯 示,挫 屈 連 桿 之 最 大 出 力 隨 元 件 厚 度 及 寬 度 比 的 不 同 而 改 變 。 由 圖 4.13所 示 , t12Fu645具 有 最 大 出 力 ; 然 而 當 厚 度 t增 加 , 最 大 出 力 也 會 跟 著 增 加 , 且 相 同 厚 度 之 挫屈連桿,未切削時其最大出力會比切削時來得大。此與先前彈性挫 屈 勁 度 之 分 析 結 果 一 致,如 圖 4.14所 示,相 關 測 試 結 果 歸 納 於 表 4.2。. 35.

數據

表 5.1 五層樓模型結構細部尺寸  Length ( m ) 2  Width ( m ) 2  Height of 2~5 floors ( m ) 1.3  Height of 1 st  floor ( m ) 1.5  m 5 ( kg − sec 2 m ) 82.28  m 4 ( kg − sec 2 m ) 84.75  m 3 ( kg − sec 2 m ) 84.75  m 2 ( kg − sec 2 m ) 84.75  m 1 ( kg − sec 2 m ) 85.13
表 5.5 增設韌性斜撐之等效頻率與阻尼比(El Centro earthquake)
表 5.9 增設韌性斜撐之等效頻率與阻尼比(Hachinohe earthquake)
表 5.13 增設韌性斜撐之等效頻率與阻尼比(Kobe earthquake)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