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旅行書寫、文化鄉愁、歷史殘影──以台灣詩人胡爾泰詩集《白色的回憶》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旅行書寫、文化鄉愁、歷史殘影──以台灣詩人胡爾泰詩集《白色的回憶》為例"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劉建基 Chien-Chi LIU 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

以台灣詩人胡爾泰詩集《白色的回憶》為例

Travel Writing, Cultural Nostalgia,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Hu Er Tai’s White Memory

胡爾泰出身學院,文化史與宗教史係其研究專 業,其乃學院中少數能左手寫現代詩與古詩,右手 寫史學文章的能手。其詩作質量精純,文字細膩, 時而浪漫感性,時而冷峻慧黠,散發出深厚的文化 底蘊與歷史意識,可謂詩壇之「文字遊俠」。詩中 常以歷史傷痕、鄉愁懷舊、逍遙狂想、樂園意識、 美感追尋為主題,洋溢著歷史縱深與人文關懷深 度,以及嚴肅、理性的思辯。 胡爾泰詩集《白色的回憶》(2010),除了延 續前二本詩集《翡冷翠的秋晨》(2000)與《香格 里 拉 》(2007) 主 題 外, 結 合 文 學、 城 市 與 漫 遊 的「旅行書寫」格外引人注目。胡爾泰多次遊學 歐洲,親炙歐洲之風土人情與文化精髓。詩人挾其 豐富的旅行經驗與感受,在閒適與移動間,每每以 其獨特的歷史視角與跨文化關懷,展現其對當代政 治、社會、文化現象的省思。 鄉愁往往是「旅行書寫」的一大主題。鄉愁 通常是指對故鄉的思念,但在文學作品中,卻另有 一種文化的鄉愁,例如葉慈(W. B. Yeats)在「航 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一詩中,將東羅 馬帝國首都拜占庭當作精神的故鄉。十九世紀以 來,許多騷人墨客將巴黎視為精神故鄉,美國大文 豪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在其有關巴黎的回 憶錄《一場流動的宴饗》(A Movable Feast)中寫 道:「如果你幸運到曾在年輕時居於巴黎,在你往 後的人生中,巴黎都將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 動的宴饗。」(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all of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2)

有關巴黎種種回憶的片段,猶如吉光片羽, 常留於許多文人心中,胡爾泰在〈巴黎,另一種鄉 愁〉中也表達對巴黎的嚮往與眷戀。在他筆下的巴 黎,「聖母院的玫瑰窗」讓他感到「七彩而輝煌」, 「歌劇院的魅影」讓他感到「神秘而感傷」,如一首 流浪之歌般的塞納河,讓他感到「沈鬱而悠揚」, 康康舞中的乳波臀浪,如迷幻的霓虹,讓他感到 「亢奮而激昂」: 初昇的太陽 基督的光 穿過聖母的玫瑰窗 投向金色的圓頂與橋頭 花都的鄉愁啊 七彩而輝煌 烈士的幽靈 出沒於晨霧未散的公園 長髮流浪到藝術家的橋 歌劇院的魅影是不散的音符 花都的鄉愁啊 神秘而感傷 牧神的午後 微風吹過樹梢 敲打綠色的鍵盤 塞納河是一首流浪的歌 花都的鄉愁啊 沈鬱而悠揚 水銀燈之夜 紅色的磨坊搖出了康康 瘋馬在香榭的舞台上奔馳 乳波臀浪是迷幻的霓虹 花都的鄉愁啊 亢奮而激昂 巴黎豐富的多彩面貌,讓詩人在離開巴黎後仍 不斷品味,巴黎的一切變成永恆的文化鄉愁。詩人 以巴黎女子為喻,刻劃這種對巴黎魂縈夢繫的鄉愁: 貓眼的女人 迷迭香的女人 湛藍深邃的眼神 把時間框住把靈魂攝走 花都的女人啊 是解渴的鴆酒 巴黎的記憶猶如神秘的美女,將詩人的靈魂 攝走,框入巴黎的時間與空間,如此從所在的時 空抽離,神遊精神的故鄉,就如在平凡或苦悶的 現實生活中一飲讓人迷幻的酖酒。詩人在巴黎旅 行的記憶,化為對巴黎的「另一種鄉愁」,儘管已 離開巴黎,但巴黎仍是心中一席永無止境的流動 宴饗。 〈賽維亞的回憶〉一詩源自於胡爾泰從西班牙 賦歸,在「寧靜中回憶」所獲致的情緒感受。胡爾 泰以簡單樸實的詩句,勾勒出賽維亞古城文明興亡 史,增添了幾許的歷史滄桑: 哥德人來了又走了 把名字留給了雄偉的教堂 摩爾人來了又走了 留給了阿拉的子民 皇宮花園流水 和拼湊不出任何故事的鑲嵌 美育第 200期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 TION, NO.200

(3)

哥倫布走了又回來了 把黃金和榮耀 安放在塔端與教堂 而在教堂深處得救的靈魂啊 又陷入了佛朗明哥的漩渦裡 哥德人、摩爾人、西班牙人留下了無數雄偉 的建築、巍峨的教堂與豐厚的黃金。然而,在這表 面富麗而內裡庸俗的文明古城背後,我們似乎聽到 印地安人血淚泣訴「被殖民」的夢魘,控訴「殖民 者」假文明教化 —「福音」— 之名,行殖民統治 之實: 福音隨著混濁的河水 晝夜不停地奔流著 印地安人的血啊 卻在半島人的血管裡 日以繼夜地哭泣著 在〈賽維亞的回憶〉一詩中,印地安人彷彿伊 比利半島的棄兒,在文明的「福音」浪潮裡無奈的 嘆息,低吟著族人的歷史悲歌,「幽幽咽咽,嫋嫋 餘音,萬古愁,不絕如縷」。胡爾泰從關懷族群的 角度出發,批判恃強凌弱的強權政治與文化,替弱 勢印地安人發聲。 〈白色的回憶〉一詩呈現胡爾泰「旅遊書寫」 的另一主題:離散(diaspora)。吳明興在其〈白色 詩序〉中指出,這首詩的副標題 —「致流浪的白 俄」— 隱含「更高的命意」:「單純的從副題來看, 漂泊無方的白俄,是詩人行吟於巴黎某一街頭時, 目擊遠離故土的白俄羅斯人,細弱而模糊的白色縮 影,就在這個身影所投射的無限深黑的時空中,歷 Focus Issue

(4)

史不幸的殘影,遞次在詩人眼前浮凸出來」(3)。 「白色的回憶」既是開卷之作的詩題,又是詩 集書名,顯然這首詩在詩人心中分量頗重。「白 色 」 與「 回 憶 」 是 整 本 詩 集 創 作 的 基 調。 英 國 浪 漫 主 義 詩 人 華 滋 華 斯(William Wordsworth) 在其詩論(Preface to Lyrical Ballads)中有云, 詩 興 或 詩 意 必 須 變 成「 寧 靜 中 回 憶 的 情 感 」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才 能 成 為 詩 行 詩 篇。 胡 爾 泰 的 回 憶, 基 本 上 是 深 沈 寧 靜 的「 白 」, 充 滿「 白 色 」 的 臆 想、 意 象 與 異 象, 並 且 呈 現 跨 文 化 的 對 話 喧 囂。 美 國 作 家 梅 爾 維 爾(Herman Melville) 在 其 小 說《 白 鯨 記 》 的 第 四 十 二 章〈 白 鯨 之 白 〉(The Whiteness of the Whale)中指出,儘管白色在自然界事物中與一 切甜蜜的、尊貴的、崇高的事物聯想在一起,然 而這種顏色最深層的意象裡,卻隱藏著一種「無 從捉摸」的東西 — 這種東西引起人的驚恐,更 有甚於鮮血的腥紅色。 在〈白色的回憶〉中,胡爾泰藉由白黨抵抗 赤俄失敗、白俄自我放逐,與流寓他鄉之歷史事 件,將白色意象與死亡鮮血連結。詩人呈現具有 歷史意識的白色回憶,一方面表現出對離散族群 的花果飄零寄予同情,另一方面寄寓對現今世界 所存在的暴力、血腥的批判: 那一年的冬天 槍砲的聲音比雪還大 冬宮的星子嚇得失去了血色 鐮刀收割了革命的果實 榔頭敲碎了大理石的圖騰 西伯利亞的冰雪從此不再融化 白色的星星從此不在旗幟上閃爍 2  胡爾泰詩集《白色的回憶》封面。 3 塞納河(La Seine)。

4 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 2 3 4

(5)

白黨的鮮血 染紅了雪白的芭蕾舞群 肩星墜落白堊的原野 滑過白色的冰原 帶著四方鄉愁的白色 軟糖 化成了白色的回憶 逐漸消融於白軍的口中 文學中,「自我放逐」意識的呈現,總是暗藏 著「追尋」主題。自我放逐的白俄,在漂泊離散的 歲月裡,不斷尋找某種精神上的歸屬。流浪的白俄 對原鄉故土的依戀,可謂是一種懷舊鄉愁式的永恆 「追尋」。然而,這種對故土的依戀思緒,只能沈埋 在異境他鄉,只能在「錯把他鄉當故鄉」的異域中 虛幻地擁抱,不禁令人唏噓,感受到一片蒼白的空 無與空茫。「在詩人透過白俄細小的形影,張望歷 史的當際,竟爾感同身受,而不自覺的發出深沈的 喟嘆」(吳明興5): 自我放逐的 白色的異國魂阿 鐮刀已然腐朽 5  塞納河畔的巴黎聖母院教區景點。 6 西班牙塞維亞(Sevilla)回教宮殿。 6 5 Focus Issue

(6)

榔頭已然生鏽 查干薩曰早帶著雪花降臨 遠方白堊的原野 也傳來了白色馬車的鈴鐺聲 胡爾泰的「旅行書寫」結合了文學、城市與 漫遊等面向。〈巴黎,另一種鄉愁〉呈現了詩人 的文化鄉愁,視巴黎為精神故鄉及「一席流動的 宴饗」。〈賽維亞的回憶〉勾勒古城文明興亡史與 文化殖民議題。在〈白色的回憶〉中,詩人藉由 白色意象勾勒白俄顛沛的鄉愁。胡爾泰的「旅行 書寫」擺盪於紀實真實、文化鄉愁、歷史想像之 間,呈現跨文化的對話喧囂。 鍾怡雯在其〈旅行中的書寫:一個次文類的 成立〉一文中,指出旅行書寫的特質:「沒有一種 旅行[ 書寫 ] 是客觀的,旅行主體帶著自身的文化 背景和意識型態去旅行,我們閱讀的不[ 僅 ] 是異 地風景,也包括旅者的觀點 偏見,主體帶著自 身的文化背景和意識型態去旅行。旅行最根本的 意義乃在發現自我 他者的「差異」,因而產生內 省和反思」(48) 對胡爾泰而言,旅行書寫作為 一種詩作類型,除了轉化旅行的經驗與感受外, 更重要的是將「自我」的旅行主體融入「他者」 之境,召喚文化鄉愁與歷史殘影,呈現出跨文化 的對話與省思。 (本文圖片提供:胡爾泰) 延伸閱讀 鍾怡雯 (2008): 旅行中的書寫:一個次文類的成立。台北大學中文學報, 4,35-52。 胡爾泰(2010): 白色的回憶。台北:萬卷樓。 吳明興(2010): 白色詩序。白色的回憶,1-27。

Hemingway, Ernest. A Moveable Feast. 2013 年 11 月 28 日, 取 自 http:// zh.scribd.com/doc/6765457/A-Moveable-Feast-by-Earnest-Hemingway Melville, Herman. “The Whiteness of the Whale.” Moby Dick. 2013 年 11 月

28 日, 取 自 http://www.americanliterature.com/author/herman-melville/ book/moby-dick-or-the-whale/chapter-42-the-whiteness-of-the-whale Wordsworth, William. “Preface to Lyrical Ballads.” 2013 年 11 月 28 日,

取 自 http://romanticlit-kjaya30.blogspot.tw/2011/10/prefact-to-lyrical-ballads-analysis.html

流光似水馬奎斯

「光就像是水」我說:「你扭開了水龍頭,它就出來 了。」

- La luz es como el agua -le contesté: uno abre el grifo, y sale.

那是〈流光似水La luz es como agua〉中,男孩 Totó 問了參加家具用品詩歌研討會的作家:「為什麼一按 開關,燈就會亮?」所獲得的回答。 於是,Totó 和 Joel 兩人便在陸續得到划挺與潛水裝備 後,利用每週三爸媽外出時,打破發亮的燈泡,讓家 中充滿從燈泡流瀉出如水的金光,開始他們的航行與 潛水遊戲。以致於孩子們與全班同學因為同時扭開太 多燈,屋裡氾濫成災,沉沒在滿溢的時光中。 馬奎斯( G.G. Márquez,1928-2014),哥倫比亞人,1982 獲頒諾貝爾 文獎,作品充滿超現實感,其中《百年孤寂》被公認為魔幻寫實主義 最具代表性作品。〈流光似水〉收錄於《異鄉客》短篇小說中。

筆記

(資料彙整: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美育第 200期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 TION, NO.20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每10個白色積木可以換成1條橘色積 木,直到剩下的白色積木無法換成橘 色積木為止。.

一五五八年其妹伊利莎白繼位,改革人士以為終於有了盼望,他們希望身為新教徒的伊利莎白

期……在白女人身上也有綑邊的傾向,而顏色方面,陰影

孟浩然等所作的詩歌的詩意 譜寫而成,歌詞原文以德文 寫成。香港舞蹈團曾於 2002 年演繹這首作品,並邀請了

(李忱,公元 810 年-859 年,公元 846 年-859 年)的三十餘年間,最為活躍的詩 人是杜牧(公元 803 年-852 年) 、溫庭筠(公元 812 年-870 年)和李商隠(公元

Unlock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Pupils’ Learning in the Primary

這是一張 白色的(例︰顏色) 、半透明 的不織布。它本來有手掌般大,但包裝

這首詩描繪詩人在山上坐車時所見 的秋色。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 伸向山頂,順着這條山路一直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