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和平崛起的省思:衝突或和諧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和平崛起的省思:衝突或和諧"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政策分析. 中國和平崛起的省思:衝突或和諧. 175. 中國和平崛起的省思:衝突或和諧. 朱 新 民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專任教授). 自 2003 年 11 月,鄭必堅在博鰲論壇上以「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 亞洲未來」為題發表演講,首次公開提出「中國和平崛起」的理論以來, 1. 此一概念就廣受國內外重視與爭論。其後雖然胡錦濤將其調整為「和. 平發展」2 但是仍未能停止這方面的論戰。 中國的和平崛起理論,基本上是主張中國與世界將共同發展共同繁 榮,中國將堅持發揚改革開政策與和平外交。中國強調中國崛起不會妨 礙任何國家,也不會威脅任何國家。因此中國的和平崛起理論,一方面 是意圖消除國際間對中國崛起的疑慮,另方面也在防範中國崛起過程中 可能遭到的外力因素的干擾與介入,破壞了中國 21 世紀最佳的戰略發展 機遇期。中共官方媒體就曾提出: 「台灣問題與中美關係是和平崛起的兩 大坎(障礙) 」的說法。3 這顯示出中國認為影響及制約中國和平崛起的 最大因素是在外部而非內部,但客觀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中國和平崛起面臨的真正挑戰何在?中國和平崛起理論在論述上是 否有若干盲點?中國的學者是否容易掉入和平崛起理論的自我說服而陷 入困境?和平崛起理論能否真正化解外界的「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崩 潰論」的質疑? 本論文擬以辯証與反省的態度來探討這些長期引起爭議的問題,並 提出多面角度來探討。 1. 2. 3.. 鄭 必 堅 ,「中國 和 平 崛 起新 道 路 和 亞洲 的 未 來 」,中 國 網 , <http://www.china. org.cn/Chinese/op-c/448115.htm>(2003 年 11 月 24 日) 。 胡錦濤,「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的演講」,南方網,<http://www.southcn. com/nflr/Idih/200404260250.htm>(2004 年 4 月 24 日) 。 「中國和平崛起是否可能?」,學習時報,<http://www.studytimes.com.cn/Chinese /zhuauti/xxsb/648323.htm>(2003 年 8 月 30 日) 。.

(2) 176.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三期 (2007 年 1 月). 壹、中國和平崛起的趨動因素 在討論中國和平崛起理論時,和平與崛起的互動關係,一直是備受 重視的焦點。 綜合多數中國學者的觀點,和平與崛起的關係主要在於: 第一,中國崛起的過程,必須要有和平的環境。 第二,中國崛起的方式,必須以和平為手段。 第三,中國崛起之後,對和平的維護會有所貢獻。4 這些觀點說明了「和平因素」對於中國崛起的重要性。但是筆者認 為仍有以下關鍵的部分值得探討。 首先,我們會發現,並非擁有和平環境的國家都能夠崛起。事實上 在後冷戰的國際體系中,有些國家有比中國更安全的和平環境,但卻沒 有如中國一般的崛起表現,例如北歐地區及加拿大、澳洲等國。換言之, 和平環境固然是一個國家能否崛起的重要條件,但絕非有了和平環境就 能夠實現國家的崛起。因此,推動中國的崛起,除了和平因素之外一定 還有更深刻更關鍵的因素。 再者,在歷史經驗上,戰爭手段常造成交戰雙方的相互破壞與傷亡, 嚴重影響到一國內部正常的建設發展,拖累到國力的成長。美國對越戰 的介入與蘇聯入侵阿富汗的結果,正說明了非和平手段的使用對一國國 力成長的負面作用。 但是,這並不表示所有非和平手段都限制了國家的崛起。戰爭是否 有助於國家的崛起關鍵在於該戰爭的性質與內涵。當一場戰爭能夠達到 凝聚民心鼓舞士氣時,這場戰爭的發動反而能夠造成國家的團結與奮起。 二戰後期,由於日本對美國發動突襲珍珠港事件,使美國決心全力 4.. 閻學通、秦亞青、倪樂雄、李強、張文木, 「 『大國崛起與中國的選擇』筆談」 ,中 國外交,2004 年 12 期(2004),頁 16-26。.

(3) 政策分析. 中國和平崛起的省思:衝突或和諧. 177. 投入太平洋戰爭,這場戰爭沒有拖垮美國卻使美國在戰爭中加速了國家 的建設,在二戰後成為民主國家的領導者。就此而言,在中共長期宣傳 教育下,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反獨戰爭一旦發動,對中國是具有凝 聚人心加速建設的作用。中共的對台政策,曾經有過「晚打不如早打、 小打不如大打」的觀點,其意涵正顯示有些學者確實認為戰爭是實現中 國崛起不可避免的手段,這是值得反省的地方。 至於說中國崛起之後,會扮演負責任的和平大國,對和平的維護會 有貢獻,這種觀點反而限縮了中國自己的角色。其實,只要中國堅持和 平的信念,視和平為國家發展與國際關係中的真正核心價值,則中國在 崛起的過程時就已經能夠對和平有所貢獻,而不待中國崛起之後。 綜合以上討論可知,和平與崛起固然有密切的關聯,但是促成中國 崛起的動力因素,絕不只是和平,而是另有其他。這個關鍵因素就是深 深潛藏於多數中國人民內心的「中國歷史情結」。 在「歷史中國」的認知概念裡,中國曾經以其文明與武力開創了一 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秩序與價值,並以此成為區域政治、經濟、文化、 軍事的強權,使中國享有名符其實的大國角色與地位,成為世代中國人 引以為傲的記憶。 另方面, 「近代中國」的歷史經驗上,中國遭遇到來自世界列強對中 國的侵略與割據,使中國一度淪為孫中山先生所說的「次殖民地」的國 家地位,這更成為後世中國人不能忘懷的傷痕與恥辱。 中國這種特殊的歷史情境與記憶,使得近現代史上的中國政治領導 人多數都以追求中國的強盛為優先前提。這種根植於歷史因素的民族主 義的訴求,是中國能夠不斷追求崛起的動力源泉。只要中國一天沒有滿 足於自己的大國角色地位,中國的崛起就不會停止。然而,問題的盲點 與困境也正在此。那就是什麼是中國應有的大國內涵?什麼是中國人民 能夠滿足的合理大國角色?隨著中國崛起後產生的激昂的民族主義將如 何發展?這些都在在值得思考。.

(4) 178.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三期 (2007 年 1 月). 貳、中國和平崛起內涵失衡? 中國的和平崛起,所以會引發諸多的爭論,主要在於各方對於中國 崛起的內涵上有不同的觀察與判斷。 中國自 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經濟為中心的國家現 代化建設」主張以來,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在讓一些地區先發達,讓 一些人先富裕的「先富理論」的戰略下,中國綜合國力迅速提昇。中國 的崛起在「經濟內涵」的表現上最受肯定。 自 1979 年進入改革年代至今 2006 年以來,中國維持著長達 27 年持 續的高經濟成長率。不少學者與機構都預測中國的經濟實力在可見的未 來將越過日本與歐盟,甚至可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強大的經濟強權。 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里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早在 1997 年就曾提出: 「中國經濟成長的步調和在華的外人投資規模,兩者都居世 界之冠,提供統計基礎做傳統的預測,認為 20 年左右的時間,中國將成 為全球大國,其實力與美國及歐洲並駕齊驅。」5 截至 2006 年目前為止,各項經濟統計指標均顯示中國的經濟實力一 直高速成長。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截至 2005 年上半年為止,中國的國內生產毛 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已是全球第七大國,占全球GDP總額 的 4.03%,僅次於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6 並可望 2006 年越過義大利與法國並列全球第五位,7而若以購買力平價做為GDP 計算,則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占全球GDP總額的 12.73%,僅 5. 6.. 7.. Zbigniew Brzezinski 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1998 年) ,頁 212。 資 料 來 源 整 理 自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 World Bank, <http://www.worldbank.org/data/countrydata/countrydata.html> (15 July 2005). 轉引 自:陳海彬,「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意涵及對台灣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 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 年),頁 45。 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 , 「2006 年全球經濟展望」 ,參考: 陳一姍, 「2017 年中國將成為第一經濟強權」 ,中國時報,2005 年 11 月 21 日,版 A7。.

(5) 政策分析. 中國和平崛起的省思:衝突或和諧. 179. 次於美國的 20.79%。 8 至於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的說法, 2006 年上半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為 10.90%,9 可見得中國經濟仍然持續的 快速成長。 另外在進出口貿易上,中國更是大幅成長,截至 2006 年 3 月,中共 外匯存底已達到 8,537 億美元,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10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2005 年 4 月 14 日公 布的「2004 年全球貿易報告」指出,中國的進出口數額已超過日本,僅 次於美國與德國位居世界第三;其中出口額僅次於德國、美國位居世界 第三,進口額僅次於美國德國也位居第三。11 事實上中國做為全世界的 「製造工廠」的地位已無可取代而未來成為世界最大的「市場經濟體」 也是指日可待。 另外,經濟發展與能源需求供給有密切的關係,尤其是從石油的消 費使用上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趨向。根據統計,中國自一九九 三年起成為石油的淨進口國。到 2002 年中國首度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 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的石油消費國,12 未來石油能源將是影響中國崛起的 重大變數,中國也已經展開全球佈局的石油戰略,以因應日益迫切的需 求。 中國崛起,雖然在經濟成長上取得驚人的成果,不少人甚至認為中 國的崛起已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但是這個觀點恐怕是忽略了中國在 崛起過程中目前正面臨到極大的限制與困境,因而乃有「中國崩潰論」 8. 9.. 10.. 11. 12.. 同註 6。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鄭京平就當前經濟熱點問題答記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 家 統 計 局 網 站 , <http://210.72.32.6/cgi-bin/bigate.cgi/b/g/g/http@210.72.32.26/tjdt/ zygg/t20060724_402339240.htm>(2006 年 7 月 18 日) 。 資料來源:經濟部中華民國招商網,<http://investintaiwan.nat.gov.tw/moea-web/ Climate/EcoIndicators/ForexRsv-c.htm> 而根據新聞資料,2005 年 3 月底資料,中 共外匯存底達到 8,537 億美元,正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 同註 6。 資料來源:British Petroleum, BP 2004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p.9. 轉引 自:張凱勝,「石油戰略:能源爭奪之地緣政治分析」,收於朱新民主編,胡溫體 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5 年), 頁 99-136。.

(6) 180.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三期 (2007 年 1 月). 的說法。13 中國的崛起,是一種「不平衡、不協調、不和諧」的內涵,因此雖 然在經濟成長上有重大表現,但也產生了改革的後遺症與併發症,這主 要包括了嚴重的「三農」與「三差」的「分配不公」與「弱勢族群」的 問題,以及政府治理能力、生態環境破壞、人口結構老化、能源短缺不 足、失業率上升、犯罪抗議不斷及經濟發展過熱,經濟犯罪猖獗等一系 列結構性的深層問題,這些問題今後將日益嚴重,成為對中國能否實現 和平崛起的嚴重挑戰。 更令人關切的在於經濟成長與社會多元化與政治民主化發展之間的 落差。在中國市場經濟模式下,受市場競爭的影響,中國社會日益走向 開放,但是中共當局對於新聞媒體、資訊傳播、言論自由仍有相當的管 制,缺乏較多的包容與開放。至於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中國已經開始進 行基層民主的建設,在農村地區推動「村民自治」 ,在城市地區推動「社 區自治」來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制度。但是這種民主發展仍然只是「實 驗性」與「局部性」 ,而且是「低層級」的基層民主,且性質上仍建構在 官方的「指導」與「管理」之下,而非屬於人民群眾的主體性與自發性 的民主形式。14 簡言之,由於中國崛起的內涵偏重在經濟層面,而且是「強調經濟 成長,忽略公平分配」 ,以及經濟成長與社會多元文化與政治民主化方面 也欠缺協調與和諧的聯繫關係,因此中國的崛起固然提昇了經濟成長, 但也激化了不少內部的矛盾與不滿。一個不協調不和諧的崛起,它本身 就具有破壞與傷害的能力,這是中國在追求和平崛起過程中最要看清的 焦點。. 13.. 14.. 有關中國崩潰論的學者各有主張,可分別參考:Ross Terrill 著,楊明暐、潘勛、 王嘉源等譯,一中帝國大夢(台北:雅言文化,2004 年) ;章家敦著,侯思嘉、閻 紀宇譯,中國即將崩潰(台北:雅言文化,2002 年)。 朱新民、陳銘顯, 「中國大陸城市基層民主的特殊性與重要性」 ,收於朱新民主編, 中國大陸城市基層民主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4 年) ,頁 1-7。.

(7) 政策分析. 中國和平崛起的省思:衝突或和諧. 181. 參、中國威脅論難以止息的反思 中國的崛起,除了呈現在經濟高速成長的特色外,隨著經濟成長所 帶動的國防預算的增加與軍力的擴張更令人矚目關切,而這正是招致「中 國威脅論」的主要因素。 約翰‧奈斯比(John Naisbitt)在其著作全球吊詭(Global Paradox) 一書中就提到: 「中國是世界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國家,伴隨而來則可能是 世界最快速的軍事預算。它擁有核子武器與其他大多數鄰國存在著邊界 上的衝突,而其軍隊快速進步,在十年左右的時間,將有能力以其自己 的喜好解決這方面的舊糾紛。」15 儘管這是 1994 年的觀點,但是驗証 之後中國在軍隊現代化的快速建設及國防戰略上的調整,都可看出中國 崛起內涵中軍事概念的重要性。 根據中共官方公布的國防經費,近十餘年來均以超過二位數字高速 成長。依官方資料顯示,中國 2005 年國防預算較 2004 年增加了 12.6%, 為 2,477 億人民幣,相當於 300 億美元左右。16 此一金額較 2000 年國防 預算約增加了一倍。 然而依美國國防部 2005 年 7 月公佈的「2005 年中國軍力報告書」 指出,中國的國防預算在 2005 年實際約為 900 億美元,是中國自稱經費 的三倍之高,使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成為全球第三大國防支出國,且是 亞洲國家中國防預算支出最高最大國家。17 而在今年 2006 年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審議批准 2006 年國防 預算為 2,838 億元人民幣,約為 351 億美元,比上年預算增長 14.7%。18 15. 16. 17. 18.. John Naisbitt 著,顏淑馨譯,全球吊詭-小而強的年代(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1994 年) ,頁 211。 「 人 大 發 言 人 : 中 國 今 年 國 防 經 費 約 300 億 美 元 」, 新 浪 網 , <http://news.sina.com.cn/2005-03-04/15175268563s.shtm/>(2005 年 3 月 4 日)。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hington D. C.: Office of Secretary & Defense, 2005), pp. 21-22. 「姜恩柱:2006 年中國軍費將增長 14.7%」 ,新浪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 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6-03/04/content_4256513.htm>(2006 年 3 月 4 日)。.

(8) 182.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三期 (2007 年 1 月). 在中國國防戰力上,中國自 1980 年代,先後完成兩次大規模的裁 軍,目前軍隊總數規模維持在 230 萬人左右,是世界上兵員最高的國家。 此外隨著經濟成長的支持,中國在傳統武器的現代化及核武質量上都大 幅增強。依美國國防部 2004 年估計,中國大約有 20 枚洲際彈道飛彈對 準美國,其數量於 2005 年達到 30 枚,到 2010 年將增加到 60 枚。19 而 中國對其戰略飛彈部隊的質與量上的改進,使中國擁有更強大的核子嚇 阻能力。未來的核武戰略力量包括可由發射井發射的CSS-4 洲際飛彈(已 部署) 、機動固態燃料的東風 31 型(2005~2006 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東風 31A型(2007~2009 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以及海基JL-2 潛射彈道 飛彈(2008~2010 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20 此外,在台灣海峽對岸,中 國還部署 650-730 枚左右CSS-6 及CSS-7 型M族短程戰術彈道飛彈瞄準台 灣,且每年將以 75~120 枚的速度增加,以建立起對台灣的嚇阻力量。21 持平而論,伴隨中國經濟成長時進行的中國國防的現代化確有其必 要性正當性,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家目標及國家安全的顧慮。在 中國崛起過程中國防現代化尤其有以下的意義。 第一, 做為國際關係中的主要大國,中國必須建立起不受其他大 國的軍事威脅及嚇阻的國防力量。 第二, 基於近數百年來的歷史教訓,中國曾經遭遇到列強對中國 的武力干涉及軍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必須建立起獨立自主 的國防力量。 第三, 基於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因素,中國必須繼續追求軍 事現代化。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在美國國防大學演 講時指出:「台獨分裂勢力不斷挑釁,嚴重威脅中國領土完 整和國家安全。面對這樣的安全環境,我仍必須加強國防. 19. 20. 21.. 國防情報參謀次長室, 「美國國防部 2004 年中國軍力報告」中譯本(台北:國防 部情報參謀次長室,2004 年),頁 36。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op. cit., p. 28。 Ibid., pp. 4, 29..

(9) 政策分析. 中國和平崛起的省思:衝突或和諧. 183. 防衛能力的建設。」22 儘管中國表示它自己是「奉行防禦性國防建設」 ,但是國際間對中國 崛起所造成的軍事威脅仍不時存在。主要觀點是「中國崛起所增加的軍 費成長超過了中國自身防衛的需要」 ,尤其是「中國軍隊建設缺乏透明化」 更令人感到不安。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就強調,全 球雖樂見中國的和平崛起,但仍不可忽略中國在全球及亞洲持續擴張它 的導彈投射能力。倫斯斐質疑: 「令人困惑的是,沒有任何國家威脅中國, 中國為何持續擴大軍事部署?」23 另外 2005 年 10 月倫斯斐到北京訪 問,這是他就任國防部長以來第一次訪問中國。倫斯斐表示美國對中國 軍力的擴充表示不安,原因是對中國的戰略意圖不夠了解。24 美國國防 部 2005 年中國軍力報告書也再次表示,中國軍隊快速的現代化,正對區 域內其他國家的軍事力量形成確實有效的長期威脅。25 綜合起來,各國對中國伴隨經濟發展而呈現的軍事成長並非不能接 受。中國和平崛會遭到中國威脅論的質疑,主要是在於對中國軍事成長 的不透明性,對軍事成長的動機與企圖不明瞭,尤其是中國將如何投射 其軍事影響力感到疑惑。因此,中國與其針對中國威脅論做辯護,不如 開展與其他國家間的軍事交流及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這才是真正消彌中 國威脅論的有效途徑。. 22. 23.. 24. 25.. 「郭伯雄:台獨挑釁威脅領土完整」,聯合報,2006 年 7 月 21 日,版 15。 Donald Rumsfeld, “Remarks at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Hsia Securits Conference, Shangri-la Hotel,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http://www.iiss.org/Shangri-la-Speeches.pbp?item ID=46> (4 June 2005). 「 倫 斯 斐 北 京 行 , 中 美 相 互 了 解 戰 略 意 圖 」, 中 央 社 , <http://www.gov.tw/ news/can/china/news/200510/20051017378946.html> (2005 年 10 月 17 日)。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http://www. defenselink.mil/news/Jul2005/d20050719china.pdf> (20 July 2005)..

(10) 184.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三期 (2007 年 1 月). 肆、和平崛起與武力攻台的矛盾 另一個中國和平崛起理論備受關切的議題莫過於它與中共對台政策 一再宣示的「絕不放棄使用武力」的矛盾。中國實現和平崛起過程中最 棘手的就是如何處理台灣問題。中國視台灣為核心利益,事涉中國的領 土主權完整、民族尊嚴與國家安全,中國一貫強調絕不允許台灣從中國 分割出去。此外,更根本更重要的是中國把對台灣的統一視為是中國實 現最大程度的崛起的要件。換言之,中國沒能統一台灣就不能算做是真 正的崛起,而實現統一又必須以「反台獨」為當前最優先最急迫的工作。 為明確宣示中國反台獨的意志與決心,中國於 2005 年 3 月 14 日第 十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26 第一條就明示為 了反對和遏制「台獨」制定本法。反分裂國家法對台獨劃出了清楚的底 線並授權國家必要時「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 權和領土完整」。27 中國認為通過反分裂法的制訂才能遏制台獨,否則 會讓主張台獨者產生僥倖或誤判,反而導致中國面臨戰爭的危險,進而 耽誤了中國和平崛起的機遇。 就胡溫政權主導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而言,這固然顯示了中共對台政 策「硬的更硬」的部份,但深入研析反分裂法的內容及檢視胡溫對台政 策的其他作為,又會發現,反分裂法未必就是「即刻戰爭」或「必然武 力」的論述。 與江澤民時期提出的「一個中國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做比較,28 江 胡時期在對台動武政策上確有不同。在「白皮書」中針對台獨強調「採 取一切可能的斷然措施,包括武力」 。但在「反分裂法」中則調整為「非 和平方式及其他一切必要措施」,並沒有直接提出「武力」的說法。 26. 27. 28.. 有 關 反 分 裂 法 國 家 法 的 全 文 , 請 見 :「《 反 分 裂 國 家 法 》 全 文 」, 人 民 網 , <http:.//tw.people.com.cn/GB/14810/3240911.html> (2005 年 3 月 14 日)。 同前註。 「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http://www.gwy+b.gov.cn/ bps/bps-zgty.htm>。.

(11) 政策分析. 中國和平崛起的省思:衝突或和諧. 185. 尤具差異的是,過去中共對台是否要使用武力是屬於領導人個人的 意志與決策,而反分裂法建立了攻台決策制度化的規範。按反分裂法的 規定,面對台獨的狀況, 「要由國務院、中央軍委會決定和組織實施,並 及時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因此中共必須是「依法涉台」及「依法 犯台」。這使得胡溫主政下在對台動武更加嚴謹慎重。 兩岸關係呈現吊詭的辯証互動。就台灣而言, 「主張台獨」而不真正 的去「實現台獨」,反而使台灣在兩岸關係上擁有一定操作的空間與籌 碼。因為以台灣所處的內外條件情勢,一旦台灣正式宣佈實現台獨,對 內必然造成分裂,對外將被視為是區域和平安全的麻煩製造者,台灣會 把自己逼到牆角,面臨與中國正面攤牌的困境。 對中國而言,固然已經一再強調不放棄對台獨動武的意志與決心, 甚至以制定反分裂國家法來明示。但是一旦真正面對台獨的宣布,中國 其實並不一定非要即刻就採取戰爭武力手段不可。由於台灣宣布台獨必 然會被視為是「兩岸現狀的破壞者」 ,不會得到國際社會多數國家的認同 支持,此時中國可考慮先採取諸如外交圍堵、經濟制裁、軍事演習等方 式。例如聯合國際主要大國對台獨宣示「不承認」的立場,以及對台灣 採取「經濟封鎖」的制裁。這些非武力非戰爭的手段,一來不會和中國 的和平崛起理論相抵觸,同時也能對台獨支持者產生相當的警惕作用, 為兩岸間保留了若干緩衝及談判的空間。 作者的這番論述分析,用意不在提供台灣當局操作台獨的戰略,也 不能真正阻止中共採取武力反獨的決心與行動,而是期待兩岸決策當局 對各自的政策能有所省思。 中國在推動和平崛起的過程中,若能夠正面、積極、冷靜的尊重台 灣人民的歷史情感與考慮台灣人民所需要的現實利益,真正落實對台政 策的「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工作,把台灣人民涵蓋在中國和平崛起的 政策中,通過兩岸的對等協商,建立起兩岸的和平架構,深化人民的互 信與交流,讓兩岸發展以水到渠成的方式靜待時間化解,這應是更有智 慧的選擇。.

(12) 186.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三期 (2007 年 1 月). 伍、結論 21 世紀中國擁有絕佳的和平崛起的機遇,能否真正實現取決於中國 自身的智慧與判斷,若干中國學者認為「中國崩潰論」與「中國威脅論」 是外部因素對中國和平崛起有意的「妖魔化」 ,是藉此來破壞及延遲中國 的和平崛起。 然而,客觀持平而論,中國崩潰論與中國威脅論產生的因素主要是 來自內部而非外部,是在於中國和平崛起的內涵不夠平衡、不夠協調、 不夠和諧;是在於崛起過程中的軍事現代化過程不夠透明化,軍事戰略 意圖不夠清晰;是在於和平崛起理論與中共對台絕不放棄使用武力間的 矛盾等等所致。因此,改變外界對中國和平崛起的誤解或疑慮,主要取 決於中國自身的反思與作為。 胡溫執政以來,吾人看到了中國在和平崛起道路上採取了正面積極 的政策作為。在內部作為上,胡錦濤在十六大四中全會上推出了「加強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 29 這是胡錦濤全面執政下第一份政策綱 領,努力將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轉化為「執政黨」 。整份文件所宣示 的就是中共「科學執政、依法執政、民主執政」的觀點,並強調要「不 斷提高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30 此外,在 2005 年 10 月的中共五中全會以及 2006 年 3 月的十屆全國 人大四次會議中通過了「十一五規劃」的經濟綱領,其主要思路就是採 取平衡發展策略,推動和諧發展的社會,建設共同富裕的小康社會,正 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間的關係。31 在對外作為上,圍繞著和平崛起的思維,中共先後建構了多面向多 29.. 30. 31.. 胡錦濤, 「中共中央國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全文) 」 ,中國網(摘自新 華網) ,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4/sep1668376.htm> (2004 年 9 月 27 日)。 同前註。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大參考(北京:紅旗出版社,2005 年),頁 86-111。.

(13) 政策分析. 中國和平崛起的省思:衝突或和諧. 187. 元化的外交政策來相呼應。這包括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 內涵的「新安全觀」;32 以「國家不分大小、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 等一員。各國的事應由本國政府和人民決定,國際上的事由各國政府和 人民平等協商」為訴求的「國際關係民主化」的主張;33 以「睦鄰、安 鄰、富鄰」 、 「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為信念的「睦鄰外交政策」34 等等。 這些對中國的國際形象都有正面提昇的作用,並有助於化解中國威脅論 的質疑。至於在軍事領域部份,中國也逐漸調整其步伐,採取了較為開 放彈性的作法,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能夠到中國訪問以及中共中央軍委 副主席郭伯雄應邀在本年七月間訪問美國,雙方就如何加深了解建立互 信以及建立直通的軍事熱線進行磋商,35 這些都說明了中國在對外的軍 事透明化與軍事互信機制上已有突破,正朝向樂觀的方向發展。 總結而言,中國能否實現和平崛起,以及和平崛起過程能否得到國 內外的接受,各方都在「聽其言、觀其行」 。質言之,和平崛起的成敗取 決於中國的作為而非言論,這是最簡明卻又最難行的道理,和平崛起道 路的未來究竟是「知難行易」或「知易行難」 ,就全取決於中國領導者的 智慧與判斷了。 (收稿:2006 年 8 月 9 日). 32. 33. 34.. 35.. 「中俄關於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 ,人民日報,1997 年 4 月 24 日,版 10。這是中共官方首次正式宣示「新安全觀」的立場。 胡錦濤, 「國際關係民主化是世界和平重要保証」 ,人民日報,2001 年 11 月 6 日, 版 1。 江澤民,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 第 十 六 全 國 代 表 大 會 上 的 報 告 」, 新 華 網 , <http://news3.xinhuanet.com/ newsceuter/2202-11/17/content-632296.htm>(2002 年 11 月 18 日)。這是中共首度 提出「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論點,深化了睦鄰外交的理論。 「軍事熱線,美中快直通了」,聯合報,2006 年 7 月 21 日,版 15。.

(14) 188.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三期 (2007 年 1 月).

(1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二零零一年十二月份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由於全 球經濟在下半年持續放緩和

隨著肺炎疫情擴散,與中國大陸經貿往來密切的東南亞各國,經濟各個層面逐漸受到衝擊。中國

然而,由於美中貿易衝突未完全化解,中國大陸經濟成長 走緩,加上英國脫歐前景未明,影響全球投資信心,仍不利全 球經濟成長,多數經濟預測機構預估 2019

英國經濟穩定增長,第 2 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上升 1.3%,按季增長 0.4%。資本 形成及服務業分別推動經濟增長 0.9 個百分點及 0.4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語文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而思想感情是語文的內容。中國

選自 李家同校長國際觀專欄(138) 108 年 12 月 31 日

選自 李家同校長國際觀專欄(138) 108 年 12 月 3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