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政 治 大 學 地 政 學 系 私 立 中 國 地 政 研 究 所. 碩士論文.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ing Pric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aiwan. 研 究 生:吳承曄 指導教授:林左裕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零. 五. 年. 六. 月.

(2)

(3) 謝誌 兩年很快,踏出臺北大學似乎還只是昨天的事;兩年也很慢,在政治大學生 活的點點滴滴似乎都還歷歷在目,從沒想過除了三峽之外,還有另一個能讓我有 如此歸屬感的地方。 首先,謝謝我的指導教授林左裕老師,跟著老師學習,不僅僅是在學術上的 精進與獨立研究能力的進步,更開拓自己看事情的角度、看世界的視野。並謝謝 老師讓我研究自己有興趣的議題,給我許多機會挑戰自己,除了在科技部計畫與 研究案上的訓練、更鼓勵我以英文發表文章,使自己的碩士生涯在許多方面都有 所突破。此外,謝謝口試委員彭建文老師與林哲群老師在口試中提出的建議與指 教,徐士勛老師在研究方法上的協助、林祖嘉老師對於理論基礎給予切實的評論, 博士班曉瑞學長與瑋玲學姊在期初與期末報告中提出實用的建議,皆使這篇論文 得以更臻完善。 其次,感謝左家好夥伴世豪,優秀的學長姊佑倫、虹荏與家寶,以及貼心的 學妹筱真與佳玟,一起度過每次的 meeting、科技部、研究案與其他大大小小的 雜事,能跟你們同家一起學習真的很幸福。特別感謝士郁與昱賢,在論文撰寫過 程中時常與我討論、突破我思考上的盲點,並感謝 Jimmy 在我變數處理上需要 協助時,二話不說幫忙寫程式。另外,謝謝研究室各種排列組合的快樂夥伴們, 竑廷、阿梅、至千、孝恩、喻婷、凱婷、采臻、郁筠、仲芸、知嫻與瓊文,一起 分享研究室當中的每一刻、度過生活中種種的喜怒哀樂。感謝老瑜慫恿我回來念 研究所,從隊長總經的合作到現在,真心感謝有妳可以分享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 另外,昇陽精磚獎好夥伴語真與顯智,以及從同學變成學長的政諭,從學妹變成 同學再變回學妹的怡潔,耶魯好室友狗凡、阿弼與宣銅烈,聊天室中的阿盛爺、 偉哥與寶少爺,部落衝突電磁小烏龜的夥伴們,謝謝你們充滿我這兩年的生活, 碩班生活因你們而更精采。 最重要的,謝謝敏綾,雖然妳常常嫌我不理妳、很兇又沒耐心。從大學、服 役到碩班,已經很習慣一路上都有妳的陪伴,走過了這麼多,彼此都辛苦了,未 I.

(4) 來還需要妳多多指教。此外,感謝在北大時一起奮鬥的郁棻與哲新。桃園市中壢 地政事務所陶敏學姊、志銘學長、秀梅姊與臺北市政府秘書處總務組明娟股長與 婉真姊,除了在我工作與服役期間的照顧外,更鼓勵我在工作之餘朝學術精進。 另外謝謝庭伃,曾經出現在我的生命中,願將這份小小的成就與喜悅與化作天使 的妳一起分享。 最後,謝謝我的家人,最親愛的媽媽、爸爸、奶奶與伴我成長的弟弟,從就 學、就業、再回到就學,謝謝你們義無反顧支持我的任何決定、一直作我最堅強 的後盾,無論在外經歷多少困難,家人真的是永遠的依靠與支柱,能成為一家人 真的是我三生有幸。另外,獻給在天上的阿公,好希望能跟您親自分享這份喜悅, 承曄真的很想很想你。 或許無法在這篇謝誌中一一提及,承曄感謝出現在我生命中的你和妳,謝謝 你們伴我走過每一刻,成就今天的我。認真對待相遇的每一個人,勇敢的面對每 一次的離別,然後心懷感恩。獻給將滿二十五歲、即將要再次出社會的自己,不 求莫忘初衷,但求往後不悔在人生每個當下所做的決定,能讓命運多多指教,而 不是請命運高抬貴手。最後,謝謝閱讀這篇論文與謝誌的你和妳,僅願這篇論文, 曾經或以後,能夠帶給你們或這個社會,一絲絲朝正向改變的動力。. 承曄 僅誌於臺北市文山區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七月. II.

(5) 摘要 有關所得分配不均與房價上漲之議題,近來已引起國內許多討論與研究, Piketty(2014)認為資本所得是造成所得分配惡化之主要原因,而不動產所得又是 占資本所得當中相當重要之一項,過去已有許多文獻證實所得分配不均程度與房 價之正向關聯,探究國內其二者之關聯性至關重要。 本文研究 2004 年至 2013 年臺灣九縣市(包含六大直轄市與基隆市、新竹市、 宜蘭縣)所得分配與房價變動之關聯性,使用追蹤資料進行分析,除追蹤資料迴 歸模型外,另加入追蹤資料向量自我迴歸模型(Panel VAR)與衝擊反應函數分析 變數間之跨期變動效果。實證結果指出所得分配不均與房價在當期呈現正向關聯, 顯示房價的上漲造成當期所得分配不均程度擴大,且房價變動僅與最高所得階層 存在正向關聯,證實不動產高資金門檻特性與高所得者偏好投資不動產之特性。 跨期效果方面,藉由衝擊反應函數發現所得分配與房價呈現相互之影響關係,即 當房價上升,所得分配不均程度將在下一期上升;當所得分配不均度上升,房價 亦將在下一期上升,二者形成惡性循環。而 Panel VAR 則呈現不顯著之實證結果, 顯示其跨期變動效果依然有待驗證。本研究證實臺灣高房價問題已造成所得分配 的惡化,且跨期存在交互影響關係。此研究可作為臺灣住宅與社會福利政策之參 考,供政府省思房價高漲與所得分配不均之連帶效應。 關鍵字:房價、所得分配、追蹤資料、追蹤資料向量自我迴歸模型、衝擊反應函 數. III.

(6) IV.

(7) Abstract Economics development and equal income distribution are always the two major goals to pursue in the modern society. Many studies focused on the cause of income inequality. Piketty (2014) suggest that capital gain is the main reason which lead to income inequality, and real estat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capital gain. In recent year, there were many studies focus on the issue of appreciation of housing price and income inequality.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housing price. This study intends to analyze how the housing price impact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how income inequality affect housing price through panel data (including fixed effect model, random effect model, 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an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in nine countries of Taiwan (six municipalities, Keelung City, Hsinchu City and Yilan Country) from 2004 to 2013. Result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appreciation of housing price lead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income distribu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anel VAR an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we suggest that income inequalit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housing price of next period. Moreover, we find a positive standard deviation impulse of housing price ha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income inequality of next period. These two factors form a vicious cycle. This study highlight the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uctuation of housing pric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providing government of a framework to think of the related effects of rising housing price and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policy making direction. Key words: housing price, income distribution, panel data, 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V.

(8) VI.

(9) 目錄 第一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二章. 緒論 ........................................................................................... 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世界各國與臺灣所得分配現況................................................................ 5 研究目的與限制...................................................................................... 11 研究架構與流程...................................................................................... 13. 文獻回顧 ................................................................................. 15. 第一節. 所得分配相關理論.................................................................................. 15.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衡量所得分配之指標.............................................................................. 17 影響所得分配之因素.............................................................................. 20 所得分配與不動產市場之關聯性.......................................................... 26. 第五節. 小結.......................................................................................................... 33. 第三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 35 研究方法.................................................................................................. 35 變數選取與資料說明.............................................................................. 45. 實證結果與分析 ..................................................................... 53. 第一節. 單根檢定與相關係數表.......................................................................... 53.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追蹤資料迴歸分析.................................................................................. 56 追蹤資料向量自我迴歸模型.................................................................. 59 衝擊反應函數.......................................................................................... 62. 第五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結論與建議 ............................................................................. 67 結論.......................................................................................................... 67 建議.......................................................................................................... 70. 參考文獻....................................................................................................... 73. VII.

(10) VIII.

(11) 表目錄 表 1- 1 OECD 國家吉尼係數與戶數十等分位組倍數 ................................................. 5 表 2- 1 所得分配與房價關聯性之文獻整理 ............................................................. 31 表 3- 1 各縣市所得分配差距倍數 ............................................................................. 46 表 3- 2 各縣市最高所得分位組所得變動率 ............................................................ 47 表 3- 3 各縣市最低所得分位組所得變動率 ............................................................ 47 表 3- 4 各縣市房價指數 ............................................................................................. 49 表 3- 5 研究變數說明 ................................................................................................. 51 表 3- 6 研究變數敘述統計表 ..................................................................................... 52 表 4- 1 單根檢定 ......................................................................................................... 54 表 4- 2 相關係數表 .................................................................................................... 55 表 4- 3 追蹤資料迴歸分析 ......................................................................................... 57 表 4- 4 追蹤資料迴歸分析 ......................................................................................... 58 表 4- 5 最適落後期選取 ............................................................................................. 59 表 4- 6 追蹤資料向量自我迴歸模型 ......................................................................... 61. IX.

(12) X.

(13) 圖目錄 圖 1- 1 臺灣與臺北市房價走勢圖 ............................................................................... 3 圖 1- 2 臺灣經濟成長率與吉尼係數走勢圖 ............................................................... 8 圖 1- 3 戶數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走勢圖 ............................................................... 8 圖 1- 4 十等分位組所得分配差距走勢 ...................................................................... 9 圖 1- 5 臺灣歷年高所得階層收入份額走勢圖 ......................................................... 10 圖 1- 6 研究流程圖 ..................................................................................................... 14 圖 2- 1 吉尼係數示意圖 ............................................................................................. 18 圖 2- 2 高低所得階層收入與住宅消費示意圖 ......................................................... 28 圖 3- 1 實證分析流程圖 ............................................................................................. 44 圖 4- 1 衝擊反應函數(Response:GAP5) ................................................................. 64 圖 4- 2 衝擊反應函數(Response:HPI) ..................................................................... 66. XI.

(14) XII.

(15)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 經濟發展與所得平均分配一直是現代社會所追尋的兩大目標,過去許多國家 多將重心放在經濟發展上面,而忽略了對所得分配的重視。直到近期,開始意識 到此問題,從「求富」的角度慢慢移轉到「求均」的角度,致力於兼顧經濟發展 與所得平均分配這兩個重大的議題。過去針對所得分配相關議題之探究,社會福 利或社會政策多著重在貧窮議題,即其較注重公平正義與關懷弱勢。然而,除了 關注低所得者之弱勢問題外,亦應關注所得分配不均之議題。所得分配不均已是 眾多已開發國家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持續擴大的所得不均可能導致其他層面 的消費剝奪,減少低所得者藉由教育階級翻轉之機會。了解造成所得分配不均的 原因及其所產生的影響,將有助於我們尋找問題的解決方式與政策制定的參考。 在全球金融海嘯與貧富差距的影響下,從 2011 年佔領華爾街運動開始,世 界各國反全球化運動風起雲湧(Graeber,2013)。2014 年,Piketty 的《二十一世紀 資本論》問世,當中分析先進工業國家在百年間貧富差距惡化的趨勢,更引起人 們對於分配不均的討論。傳統古典學派生產理論說明,產出是由資本與勞動要素 所決定,由於報酬遞減的原則最終會趨於收斂,只有當新技術與外來衝擊產生時 才有經濟增長的可能。勞動力之工資係由勞動的邊際生產率所決定,而勞動力所 能貢獻的價值,又由勞動力市場上的供給與需求來決定。然而,除了勞力所得外, Piketty(2014)更關注於資本所得,他認為資本所得才是造成所得分配不均的主因。 觀察臺灣的情況,根據世界高所得資料庫(The World Top Incomes Database,WTID) 的資料顯示,2012 年臺灣最高所得之 1%、0.5%、0.1%及 0.01%,其資本所得占 總所得的比例分別是 43%、51%、67.4%與 83.8%,顯示在最高所得的族群中, 資本所得才是其高所得的主因。Piketty(2014)亦指出資本所得的構成要素中,主 要可分為房地產與金融資產兩大類。 1.

(16)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朱敬一與康廷獄(2015)將臺灣近期關注之不公平議題區分為薪資凍漲、所得 分配、居住正義、子女教育與階級流動等五個面向,其指出雖然五個面向各自成 因變異不同,但實際上彼此卻息息相關、環環相扣。回顧過去十年間,不動產價 格飆漲、薪資水準停滯不前、貧富差距擴大,年輕世代相對剝奪感嚴重。國內不 動產相關稅負低廉,加上近年來土地增值稅、遺產贈與稅的接連調降,以及貨幣 政策與持續低利環境,大量資金湧入不動產市場,進而產生超額需求與流動性不 足,連帶造成不動產價格不斷上漲(彭建文等人,2007;林左裕,2012)。觀察近 年房價走勢(如圖 1-1 所示),以信義房價指數為例,臺灣自 1998 年以來房價呈現 逐步上升的趨勢,臺北市的情況尤其嚴重,漲幅達二倍之多。房價的連年飆漲與 收入成長不成比例,連帶造成房價所得比亦逐年上升,房屋負擔問題日益嚴重, 臺北市房價所得比自 2002 年之 6.06 倍以來,至 2015 年 3 月已高達 16.16 倍,購 屋對平民而言已是遙不可及的目標。然而,究竟國內房價持續飆漲的因素為何? 房屋不同與一般商品,其價格變動之因素與影響甚廣,過去已有許多文獻針對國 內房價高漲之成因做出研究,其中,家戶所得被認為是影響住宅價格的最主要因 素(陳明吉等人,2000)。住宅價格的上漲亦造成了財富與所得的重分配,惟此財 富之增加並非全體階層皆可從中收益。以需求面而言,不動產具有高資金門檻之 特性,非達成一定之資金規模難以投入市場,常為法人機構或高所得族群所偏好 之投資標的。因此,不動產價格之變動,與高所得族群之收入變動應存在著相當 的因果關係,高所得階層可能挾帶其資金優勢進入不動產市場,再藉由不動產市 場累積其財富,造成富者愈富之情況。. 2.

(17)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臺灣與臺北市房價走勢 400. 信 300 義 房 200 價 指 數 100. 臺灣. 2013Q4. 2013Q1. 2012Q2. 2011Q3. 2010Q4. 2010Q1. 2009Q2. 2008Q3. 2007Q4. 2007Q1. 2006Q2. 2005Q3. 2004Q4. 2004Q1. 2003Q2. 2002Q3. 2001Q4. 2001Q1. 0. 臺北市. 圖 1- 1 臺灣與臺北市房價走勢圖 資料來源:信義房屋 經濟成長一直是國家與人們所重視的目標,在效率與公平之間的平衡與取捨, 亦一直為學者專家所討論。於政府角色而言,除促進經濟成長之外,理應盡力縮 小所得分配不均,以減緩不均所造成的社會不安。然而觀察臺灣近年稅改政策, 包含證交稅調降(1993)、所得稅兩稅合一(1998)、營利事業所得稅調降(2011)、土 地增值稅調降(2002 與 2005)、遺產贈與稅調降(2009),琳瑯滿目的減稅政策,一 再再的顯現受惠者為富人,而非凍薪的平民,稅改政策惡化所得分配及有利於資 本家(朱敬一與康廷獄,2015)。 與不動產市場相較,所得分配所牽涉的層面與影響範圍又更深且更廣,其涵 蓋範圍包含國家之政治、經濟與社會狀況。過去已有許多文獻針對貧富差距與所 得分配之成因與影響做出研究,其多從經濟因素(如薪資水準、產業結構、對外貿 易、全球化等)或非經濟因素(如人口與家戶的組成變化、教育水準的改善等)等方 面著手。然而如前所述,近期的研究發現影響所得分配的原因中,資本所得是主 要因素之一,而不動產在資本所得中又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Piketty,2014)。 過去已有部分文獻證明住宅價格與財富不均的正向關聯(Di,2007;Green and Shaheen,2014),或住宅價格與所得分配不均程度的正向關聯(Moretti,2008;Van. 3.

(18)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Nieuwerburgh and Weill,2010;Abeysinghe and Wong,2014)。回顧近年臺灣情形, 房價飆漲與所得分配不均程度逐年上升,此二者皆為國內近期面臨之重要議題, 究竟其之間之相互因果關係為何?在這不動產價格飆漲的過程中,究竟所得分配 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抑或是不動產價格的上漲,改變了所得分配的組成?對此 國內卻鮮有文獻針對此二者之間之關聯性做出實證研究,探究其影響關係將有助 於我們了解問題的本質,此係本文欲探討之課題。. 4.

(19)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第二節 世界各國與臺灣所得分配現況 壹、 世界各國所得分配現況 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將吉尼係數10.4 作為所得分配差距之警戒線,當 越過這條警戒線時,貧富兩級的分化將較容易引起社會階層的對立從而導致社會 動盪。下表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國家與臺灣鄰近國家之吉尼係數與戶數十等分位組倍數2, 吉尼係數呈現的是整體社會的所得分配狀況,戶數十等分位組倍數呈現的是最高 所得與最低所得之所得分配狀況,表示極端值的差距。由表中可知大多數的 OECD 國家吉尼係數未達 0.4 的警戒線,僅有少數國家(如智利、墨西哥、土耳其) 超過 0.4 的警戒線。鄰近國家方面,日本與南韓之吉尼係數皆在 0.4 警戒線之下, 而中國、香港、新加坡之吉尼係數皆超過 0.4 甚多,表示其所得分配不均之現象 較其他國家嚴重。 表 1- 1 OECD 國家吉尼係數與戶數十等分位組倍數 國家. 吉尼係數. 戶數十等分位組倍數. 資料年度. 澳大利亞. 0.33. 8.8. 2012. 奧地利 比利時 加拿大 智利 捷克 丹麥 愛沙尼亞 芬蘭 法國 德國 希臘. 0.28 0.27 0.32 0.50 0.26 0.25 0.34 0.26 0.31 0.29 0.34. 7.0 5.9 8.6 26.5 5.4 5.2 9.7 5.5 7.4 6.6 12.3. 2012 2012 2011 2011 2011 2012 2012 2013 2012 2012 2012. 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為計算所得分配公平程度之指標,其介於 0 至 1 之間,吉尼係數愈高 表示所得分配愈不平均。有關吉尼係數的計算方式與介紹,在第二章會做更詳細的說明。 2 戶數十等分位組倍數計算方式為一國家中位於第 10%之高收入階層與位於第 90%之低收入階 層家戶之所得差距倍數,用以衡量極端值之差距。 1. 5.

(20)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國家. 吉尼係數. 戶數十等分位組倍數. 資料年度. 匈牙利 冰島 愛爾蘭 以色列 義大利 日本 南韓 盧森堡 墨西哥 荷蘭. 0.29 0.26 0.30 0.38 0.33 0.34 0.30 0.30 0.48 0.28. 7.2 5.6 7.4 12.5 11.4 10.7 10.1 7.1 30.5 6.6. 2012 2012 2012 2012 2012 2012 2012 2012 2012 2013. 紐西蘭 挪威 波蘭. 0.33 0.25 0.30. 8.2 6.2 7.4. 2012 2012 2012. 葡萄牙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土耳其. 0.34 0.25 0.25 0.34 0.27 0.28 0.41. 10.1 5.7 5.4 11.7 6.3 6.7 15.2. 2012 2012 2012 2012 2012 2012 2012. 英國 美國 中國 香港 新加坡. 0.35 0.40 0.47 0.53 0.48. 10.5 18.8 21.6 17.8 17.7. 2012 2013 2007 2007 2008. 資料來源:OECD Income Distribution Database(IDD)、World Bank GINI Index、聯 合國《人類發展報告》 然而,OECD 國家多為高收入經濟體已開發國家,若將世界各國之資料加入 相比較,可發現於跨國間之比較而言,世界所得分配極為不均的事實。根據美國 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CIA)所提供之資料顯示,世界各國中, 以賴索托(吉尼係數為 0.632)為首之非洲國家為所得分配不均最為嚴重之地區3, 3. 根據 CIA 之資料顯示,世界所得不均最嚴重之前十名國家依序為:賴索托、南非、波札那、獅 子山、中非共和國、納米比亞、海地、宏都拉斯、尚比亞、瓜地馬拉。除海地、宏都拉斯與瓜 6.

(21)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所得分配最平均之國家則為瑞典(吉尼係數為 0.230),臺灣則於 141 國家之中排 名 93,吉尼係數為 0.342,顯示於全世界而言,臺灣所得分配之情況尚屬合理。 臺灣所得分配現況 臺灣經歷六、七零年代的經濟高速增長期,為全球開發中國家之典範。在經 濟高度成長的時期,經濟發展之果實是否為全體國民所共享,一直是學者所關注 的議題。從前述的資料中可得知臺灣的所得不均程度相較於其他國家而言不屬嚴 重。然而,一國家之所得不均程度嚴重與否除觀察最近一年之數值之外,更應觀 察其歷年變化趨勢。Kuznet(1955)認為在經濟成長的初期,所得不均的程度會持 續增加,然而到了一定程度之後,所得分配會愈趨平均,提出著名的倒 U 曲線理 論。臺灣過去亦有研究對此進行實證分析,如張漢裕(1975)認為在臺灣有出現 Kuznet 曲線。其研究屬較早期之研究,若將期間拉長至近期,由下圖可知,國內 生產毛額與吉尼係數自 1980 年至 2000 年以來皆呈現向上的趨勢,如同大多數的 國家,臺灣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所得不均程度亦同時上升。而自 2000 年以來經 濟發展除 2008 年受全球金融海嘯衝擊而有負成長外,皆為上升趨勢,而同一期 間內,吉尼係數自 2000 年下降之後便呈現平緩,顯示此一期間內在經濟發展的 同時,所得分配並無持續惡化的趨勢。. (. 國 內 生 產 毛 額 美 元. 0.37 0.35 0.33. 吉 0.31 尼 係 0.29 數. GDP Gini. 0.27 0.25.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2012. ). 18,000,000 16,000,000 14,000,000 12,000,000 10,000,000 8,000,000 6,000,000 4,000,000 2,000,000 0. 圖 1- 2 臺灣經濟成長率與吉尼係數走勢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地馬拉位於中南美洲外,其餘皆為非洲國家,顯示開發中國家所得不均度之嚴重性。 7.

(22)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此外,單一指標是有侷限性及誤導性的,若僅用一個指標概括全體社會的不 平等狀況,分析上可能產生偏誤。除了以吉尼係數作為衡量指標外,若以行政院 主計總處所公布之所得五等分位數差距倍數觀察臺灣所得分配之近年走勢,可進 一步發現所得五等分位數差距倍數自 1980 年以來有逐年上升之趨勢,其中最高 一度達到 2009 年之 6.34 倍,2014 年則為 6.05 倍。若進一步觀察各分位組之可 支配所得變化,可發現各等分之每戶平均可支配所得雖隨時間上升,各分位組所 增加之比率卻不相同,由高至低依序為 786%、755%、717%、641%與 513%,由 此可知,成長並非公平的,所得愈高者所增加之幅度愈大,經濟成長之果實多由 高所得者所享有。 7. 五 等 分 6 位 數 5 差 距 倍 4 數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2012 年度. 圖 1- 3 戶數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走勢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上述吉尼係數與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之計算,係以家庭收支調查資料而來, 家庭收支調查資料雖經兩階段嚴謹之抽樣過程,卻因切分方法不夠細緻或抽樣資 料代表性不足,屢為人所詬病4。下表為依據財政部財稅資訊中心所發布之綜合 所得稅申報初步核定統計專冊所計算之十等分位組所得倍數差距,由下表可得知, 以綜合所得稅資料計算得來之所得分配差距,依然有逐漸惡化之趨勢。. 朱敬一專欄:補上一堂課—所得分配不均的衡量,http://www.storm.mg/article/90839。最後檢索 日期:2016 年 5 月 30 日。 4. 8.

(23)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十等分位組所得倍數差距走勢 40. 十 等 分 30 位 組 20 所 得 倍 10 數 差 距 0. 圖 1- 4 十等分位組所得分配差距走勢 資料來源:財政部財稅資訊中心 無論是依據家庭收支調查或賦稅資料,只要計算原則一致,皆可做為所得分 配時間趨勢之指標。此外,除了整體社會的所得分配外,Piketty(2014)更關注一 國家中高所得者占整體社會所得之比例。他認為一個社會所得前 10%的群體是 如何構成的,將對其政治走向、經濟政策帶來很大的影響。下圖為臺灣歷年高所 得階層所得份額走勢圖,其以歷年綜合所得稅課稅資料作為調查對象。其中,高 所得前 10%又可再細分為前 1%、前 5%及前 10%。由下圖可得知,自 1977 年以 來臺灣高所得階層收入占整體社會收入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表示過去 30 多 年來經濟成長之果實多由前 10%之高所得階層所享有。根據全球頂尖所得分配 資料庫(WTID)之研究顯示,臺灣高所得族群所得占比自 1990 年起開始上升,該 研究認為應與當時股市達到高峰有關聯,1998 年有微幅下降而 1999 年再度上升, 可能原因有二,一為臺北市資料當年遺失,二為「兩稅合一制」的實行,即股東 所繳納之所得稅可扣抵公司階段的所得稅。此外,2008 至 2009 之金融海嘯使高 所得族群受創嚴重,2011 年至 2013 年其所得占比又有逐漸下降之趨勢,該研究 認為係手機大廠宏達電(2498)之虧損連帶影響股市所致。高所得者所得占比之擴 大會造成何種影響?Piketty(2014)指出,極度的所得不平等,是金融危機爆發的 原因之一,當大量的財富集中在一小群人手中,結果是處於中低收入階層的勞動 者所得增長陷入停滯,長期積累的所得失衡將造成嚴重的經濟與社會問題。 9.

(24)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圖 1- 5 臺灣歷年高所得階層收入份額走勢圖 資料來源:The world Top Income database 無論是由家庭收支調查所計算之吉尼係數與五等分位組所得倍數差距、綜合 所得稅申報資料,亦或是 WTID 所計算之高所得者所得份額,皆顯示若以時間面 觀察,臺灣之所得分配不均有日益嚴重之情形產生。為避免分配不均造成嚴重的 經濟與社會問題,探究造成所得分配不均之成因與研擬減緩不均之對策更有其必 要性。. 10.

(25)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限制 研究目的 一、歸納過去文獻認為影響所得分配之各項因素,並加入房價變動因素進行探討, 以了解房價變動與所得分配之關聯性。 二、探討房價變動對所得分配所造成的影響,釐清近年內房價之上升與各所得階 層之所得關係變化,檢視房價之變動在各所得階層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除了探究房價變動對所得分配之影響外,進一步探討所得分配結構的改變對 房價所造成的影響。 研究範圍 一、. 空間範圍. 空間範圍的設定上,橫斷面個數愈多將使研究結果更具一般性與代表性。然 而,受限於房價資料之限制,本研究配合永慶房價指數發布地區,以臺灣九個縣 市作為研究範圍,包含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六 大直轄市與基隆市、新竹市及宜蘭縣。上述的縣市中,新北市與桃園市分別於民 國 99 年與 104 年升格為直轄市,因此在升格前之資料,將延續舊臺北縣與舊桃 園縣之資料。另外,臺中市、臺南市與高雄市亦經歷縣市合併與升格,本研究之 研究範圍為升格後之直轄市行政區範圍,升格以前之舊臺中縣、舊臺南縣與舊高 雄縣資料將與舊臺中市、舊臺南市與舊高雄市之資料合併進行分析。 二、. 時間範圍. 本研究之時間範圍為配合房價資料與綜合所得稅資料,選取 2004 年至 2013 年為研究時間範圍,此九年間包含 2003 年 SARS 過後之房價微幅下降、2008 年 金融海嘯、2009 年遺產贈與稅條例之修訂、2012 年實價登錄上路,經歷多次的 變動影響。. 11.

(26)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限制 本研究欲探討臺灣所得分配與不動產市場之關聯性,其主要有兩大研究限制 如下: 一、. 統計資料上之限制. 欲作長期且廣泛之研究,所面臨之最大限制在於資料期間之長度。我國所得 分配調查始於 1964 年,而家庭收支調查可供查詢資料最早可至 1976 年。然而, 代表不動產市場之房價資料,雖有信義房價指數、國泰房價指數或永慶房價指數 等時間序列資料,惟其期間長度皆不足以作長期研究,最早僅自 1996 年起提供。 於橫斷面資料而言,上述房價指數多僅有各大都會區之資料,並無全國各縣市之 統計資料,縱斷面與橫斷面資料之受限使研究成果之一般性受到挑戰。 二、. 所得與資產概念之差異. 所得與財富係不同之概念,前者為動態之資產流動,後者為靜態之資產累積。 相同的概念,所得分配為動態分配之過程,貧富差距為靜態財富累積之結果。 Atkinson(2015)指出在研究上應明確區分應記利得與實現利得,前者屬紙上財富, 非為課稅標的;後者為已實現之所得,為課稅之標的。其認為二者之差距愈大, 分配不均遭低估之程度就愈大。不動產資產因兼具投資才與消費財之特點,且具 有高度異質性,其真實市場價格難以掌握,因此若無交易之情事便無法正確呈現 價格之變化狀況,也無所得之增加作為分析之依據,就本研究結果而言,可能有 低估分配不均的情況產生。. 12.

(27)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研究架構 本研究內容架構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所得分配與不動產市場關聯性 之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文獻回顧,說明所得分配相關理論 與指標,並藉由回顧影響所得分配之各項因素,了解影響所得分配之原因及其影 響,最後回顧不動產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相關研究,建構過去文獻中的理論基礎 與研究缺口。第三章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將說明本研究所使用之追蹤資料模型, 包含追蹤資料迴歸分析、追蹤資料共整合檢定、追蹤資料誤差修正模型、追蹤資 料向量自我迴歸模型、衝擊反應函數,並說明主要觀察變數所代表之意涵。第四 章實證分析,以上述研究方法與變數進行實證,做出本研究之實證結果。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說明本研究研究結論,並針對政策與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圖 1-6 所示。. 13.

(28)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圖 1- 6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文自行繪製. 14.

(29)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所得分配相關理論 David Ricardo 於其著作《政治經濟學與稅收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當中提到,土地結合勞動與資本使用所生產出之商品價值, 應分配予土地所有者、資本擁有者與勞動者三個階級。然而,隨著人口與產出不 斷提高,土地相對於其他生產要素而言會愈來愈稀少,導致土地價格不斷提升, 最終地主所獲得的所得在全體社會中所佔的比例也會不斷提升。自古典經濟學至 新古典經濟學、政治經濟學以來,有關分配之理論一直有其探討。新古典經濟學 認為在邊際生產率分配理論下,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可決定其工資,而資本的邊際 生產力可決定資本的利息,並且認為在市場機能的運作之下,資源的使用與配置 會自然達成最有效率的狀態。換言之,地主提供土地、資本家提供資本、勞工提 供勞動,其分別為生產做出貢獻,在分配其生產收入時,若依照各生產要素各自 的邊際生產力決定其收益的話,便稱「公平」與「合理」。然而,市場機能並無 法充分發揮,可能會發生市場失靈等情形,此亦為新古典經濟學所在意之議題, 因此有賴於政府介入導正其失衡。而在此思維之下,分配議題僅是呈現要素的使 用與分配狀況,即是以「功能性」闡述分配問題,另一種分配之概念為個人之所 得分配,係以家庭或個人為分析對象,探討所得形成之差異與原因。本研究分析 之概念為後者,即探討造成不同個人(家戶)間所得分配差異之原因與影響。 在資本主義的市場結構下,經濟成長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為增進社會福 祉的方法之一。然而,為追求經濟的成長,是否可犧牲其他社會上的重要議題? 自古典經濟學以來,經濟發展與所得平均分配一直是經濟學所追尋的兩大目標, 此二者一直被視為無法兩全其美之效率與公平之爭。效率的概念較容易理解,以 總體面向觀之,可視為全體國家社會之邊際生產力。「公平」卻一直未有完整的 定義與共識,應是機會的均等還是結果的均等?過去經濟學在談到所得不均,會. 15.

(3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以「機會均等」來思考問題。一般而言,可將決定經濟成果之因素分為環境條件 (如家庭背景)與努力條件(個人付出與應負責),當環境條件不會影響結果時,便 達成機會均等。近期多數人更在意「結果不均」所造成的影響,原因是機會均等 係建立在齊頭式平等之出發點,在出發點之後所發生的任何事都有可能造成結果 不均,如運氣不佳或其他無法掌握之外部因素(Atkinson,2015)。以財富累積觀點 而言,Atkinson(2015)指出: 「今日的事後結果,將會形塑明日的事前局面。」今 天由於結果不均而受惠的人,可能會將不公平之優勢傳給下一代。因此,其認為 比起機會不均,結果不均是更為人們所擔心的議題。 然而,不均不盡然是不公平的,人們付出勞力、時間、或投入較多成本、承 受更多風險,理應獲得較高的報酬,此係資本主義運作的成果。換言之,不同資 本的收益率之所以不同,主要與他們承擔的風險的大小有關係。Adam Smith 在 《國富論》中就曾提到,人們為了接受教育而承擔減少勞動或付出時間的代價, 是期待能賺得高於平均水準的薪資,其足以支付他所有的教育成本,再加上至少 相當於等值資本能賺得的一般利潤。亦有觀點認為適度的所得不均是刺激人們勤 奮的動力,過分強調所得分配的均等無異是打擊勤奮工作的意願、助長坐享其成 的惰性。 已開發國家的經驗顯示,雖然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迅速,但同時間並沒有伴 隨著所得平均分配的現象,有些國家甚至出現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因此認為「富」 與「均」無法並存(俞哲民,2008)。有關所得分配之研究大致上可分為三類:一 為著重在衡量與分析所得分配之指標,二為利用統計方式研究所得分配與各項經 濟因素及非經濟因素之關聯性,三為研究改善所得分配不均之政策。在本章後續 的文獻回顧中,先將針對衡量所得分配的指標做出介紹,並回顧過去有關影響所 得分配各項因素,其後針對所得分配與不動產市場之關聯性進行探討,最後做出 小結。. 16.

(31)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第二節 衡量所得分配之指標 所得認定 所得之範疇包含個人及家庭的所得收入,包含工作收入、利息、股利、投資 分紅、政府社會津貼、私人現金餽贈,以及買賣股票、基金、不動產等之價差。 惟在衡量所得分配時,並非將前述所得全部納入計算,國際間多以家戶可自由運 用或支配之「可支配所得」(Disposable Income)作為分析比較之基礎。按我國家 庭收支調查之計算方式,可支配所得包含受雇人員報酬、產業主所得、財產所得、 自用住宅設算租金收入、移轉收入等,再扣除利息支出及經常性移轉支出,即為 可支配所得。需特別注意的是,按 OECD 之定義,可支配所得不包含買賣不動產 或股票所賺取之價差,亦不包含代表家庭財富狀況之存款、股票及基金等金融性 資產。 國內另外一個可作為衡量家戶所得之資料為綜合所得稅課稅資料,其以稅籍 家戶作為調查單位,戶內人口包含納稅義務人、納稅義務人之配偶與申報受扶養 之親屬。綜合所得計有十類,包含營利所得、執行業務所得、薪資所得、利息所 得、租賃及權利金所得、自力耕作漁牧林礦所得、財產交易所得、競技競賽及機 會中獎所得、退職所得及其他所得。其中個人出售房屋屬財產交易所得,應併入 個人之年度綜合所得稅總額內,繳納綜合所得稅5。出售房屋之財產交易所得計 算方式可分為二種,一為核實認定,即以交易時實際成交價格扣原始取得成本; 二為依財政部公布之標準認定,按房屋評定現值一定比例計算核定。需特別注意 的是,此部分僅包含房屋交易所得,個人出售土地部分因已課徵土地增值稅,故 不課徵所得稅。 綜上所述,若要衡量所得與房價間之關聯性,家庭收支調查可支配所得之計 算不包含買賣不動產所賺取之價差,因此計算上並不適合與房價相比較。綜合所 得稅課稅資料儘管忽略了因土地增值所課徵的土地增值稅,惟當中包含出售房屋. 5. 所得稅法第 14 條第 1 項第七類參照。 17.

(3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之財產交易所得。此外,家庭收支調查雖可勾勒出所得分配變化之大致方向,然 而受限於調查資料不易取得高所得樣本、或有低報所得等問題,難以調查資本所 得(洪明皇,2009)。因此若要探究不動產資本與所得分配之關聯性,綜合所得稅 調查資料較適合作為本研究所使用之資料。 衡量所得分配之指標 一、. 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 衡量所得分配的指標中,吉尼係數為最普遍且最廣泛使用的,舉凡國內外官 方統計、學術研究多用吉尼係數作為衡量所得不均度的指標。吉尼係數係由 Corrado Gini 根據 Lorenz 曲線概念所提出,用以判斷收入公平之指標。簡言之, 該係數介於 0 與 1 之間,0 表示所得完全均等,1 表示所得分配絕對不均等。如 下圖所示,橫軸由左至右為累積人數(或戶數),最左邊表示收入最低的家戶,最 右邊表示收入最高的家戶,換言之,橫軸由左至右收入漸增。縱軸表示家戶累計 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假設一社會中所有家戶之收入均相等,則會產生如下圖 之完全分配均等線(Line of equality)。若一社會中家戶間所得有分配不均的情況, 則隨著累計人數的漸增,累計收入百分比增加之幅度將會隨之上升,產生如下圖 Lorenz 曲線般之曲線。假設完全分配均等線與 Lorenz 曲線所圍之區域為 A,完 全分配均等線與縱軸及橫軸所圍之區域為 A+B,則吉尼係數計算方式為: Gini coefficient = A / (A+B). 圖 2- 1 吉尼係數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文自行繪製 18.

(33)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二、. 大島指數(Oshima Index). 大島指數又稱五等分差距倍數,其計算方式為將所得分配分為五個等分,將 最高 20%家庭所得除以最低 20%家庭所得之倍數即為五等分差距倍數,倍數愈 大,表示所得分配愈不平均。此指標優點在於易於理解,且可了解最高與最低所 得階層之相對關係,然而卻忽略了中所得階層之變化。 三、. 戴爾指數(Theil index). 戴爾指數係 Theil(1967)所提出,亦為衡量收入不均等的指標之一,其公式如 下: 𝑋𝑖. T = ∑𝑁 𝑖=1 (∑𝑁. 𝑗=1 𝑋𝑗. 𝑋. ‧𝑙𝑛 𝑋̅𝑖 ) ( 1 ). 其中𝑋𝑖 為第 i 個人的收入,𝑋̅圍平均收入,N 為人口數量,括號中的第一項 為個人在總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第二項為該個人相對於均值的收入。戴爾指數相 對較於吉尼係數而言,優點在於其具有可分解性,即可將群體分為數個子群體, 可表示某子群體為總群體貢獻了一定程度的不均等。. 19.

(3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影響所得分配之因素 人口因素 影響所得分配的因素可從諸多層面進行探討,相較於個人,家戶是最常被用 來計算所得分配使用的單位,劉鶯釧(1983)就曾指出家庭單位較個人單位更加適 合作為收入的單位。因此,家戶組成與人口結構的變化對所得分配的影響至關重 要。一般而言,有關人口對所得分配之影響,可歸納為下列三項原因:一為個人 的可支配所得將隨著年紀的增長呈現鐘形的軌跡,意即於青年至中年時逐漸遞增, 在中老年時達到頂峰,並於老年退休後逐漸遞減,因此整體社會年齡結構的改變 將改變所得分配的結構;二為若人口快速增加,家戶子女多,所能繼承之遺產相 對減少,可有效減低財富繼承所造成的分配不均;三為若人口多,人們偏好將會 更多樣、累積的機會效果相對變多、社會流動性更強,可間接減少所得不均 (Deaton and Paxson,1994)。Deaton and Paxson(1995)以生命循環模型(life-cycle model)6分析臺灣人口成長對所得不均的影響,研究結果指出在經濟維持高度成長 的情況下,人口成長與所得不均呈現負相關,意即人口成長率的下降會增加所得 不均的情況。另外,亦有研究指出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所得與消費將更為不均, 原因係老年人口相較於年輕人口屬低所得族群,當老年人口增加時將擴大所得分 配的不均(Deaton and Paxson,1995;Ohtake and Saito,1998;吳慧瑛,1998; Karunaratne,2000)。 人力資本因素 人力資本理論係由新古典經濟學邊際生產理論所衍生而出,認為人們可藉由 教育與訓練的方式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其更認為在經濟成長中人力資本的作用 大於物質資本的作用,除經濟發展外,亦對所得分配可能產生影響。人力資本對 於所得分配之影響主要可歸納為兩大觀點:一為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社會經濟成長. 生命循環理論(life-cycle theory)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人口成長與收入不均呈現負相 關,此研究便是依此假設進行分析(Deaton and Paxson,1995)。 6. 20.

(35)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的原動力,二為教育是使個人收入的分配趨於平等的因素。教育與所得分配之關 聯性,過去研究各有其不同之實證結果與見解。一說認為教育可使工作者的技術 層次提高,高技術工作者占總人可比例愈高,所得分配不均的情況將會改善。相 關研究如 Birdsall et al.(1995)以東亞國家進行實證,認為投資教育是維持發展及 減輕所得不均的關鍵。另外如 Becker and Chiswick(1966)發現美國平均教育水準 與所得分配存在負向關係,教育水準的提高縮小了所得分配差距。另一說則認為 高等教育的普及亦可能使工作者之間專業程度差距更大,反而導致所得分配更為 不均。如 Johnson(1997)以美國 1940 年至 1993 年之間的資料,將工作者依教育 程度分為大專以上及高中,衡量當需求變動時各技術層面之工人之相對薪資是否 發生改變,實證結果顯示當對高技術工人相對需增加時,其薪資將增加,使其與 低技術工人之相對薪資發生改變,進一步增加所得分配不均的程度。De Gregorio and Lee(2002)亦有相似結論,其分析 1960 年至 1990 年間之跨國資料,指出教育 水平的提升反而使得所得分配更加惡化,原因是大學教育與中等教育相比,前者 將獲得較高的報酬,關鍵在於教育水準的不均,政府應致力於減輕教育不均來達 到減輕所得不均。然而,亦有研究指出教育的改善無法改看所得不均的情形, Castello and Domenech(2014)認為新加坡整體教育水準的進步對所得不均改善的 效益相當有限,原因係教育水準不均改善主要是文盲的減少所賜,其對於所得不 均的改善效果相當有限。另外,有關婦女(或妻子)勞動參與率對所得分配之影響 已有相當多的研究,然而其實證結果卻各不相同,如有研究指出婦女參與工作可 降低所得分配不均(Mincer,1974;劉鶯釧與張清溪,1987),或指出婦女參與勞 動反而惡化所得分配(Thurow,1975;俞哲民,2008)。 金融發展與證券市場 過去已有大量學者針對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間的關聯性做出研究,金融發展 與所得分配相關性之議題則多是在當中討論。Levine(2004)指出,研究金融發展 與所得分配之間的關聯性,可幫助我們了解一國家中所得分配如何影響資源配置、 創新動機、儲蓄決策以及政策制定。Mathew(2008)認為金融發展可藉由直接或間. 21.

(3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接的管道影響所得分配。直接管道方面,其認為金融發展可幫助窮人取得信貸, 使他們可以進行投資與減少其面臨衝擊的風險。另外如 Galor and Zeira(1993)與 Banerjee and Newman(1993)亦認為減少取得信貸會使得窮人降低其投資高等教 育與生產動機。間接管道方面,主要概念是認為金融發展促進經濟成長,進而影 響所得分配。過去文獻研究金融發展如何影響經濟成長時,主要可分為銀行觀點 與市場觀點。如 Beck and Levine(2002)進行跨國間的研究,指出銀行與股票市場 的發展對於經濟發展都是有正面影響的。Atje and Jovanovic(1993)則指出比起銀 行,股票市場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較大。綜上所述,Beck et. al(2007)認為金融發 展可以增加資本安排的效率與經濟成長,當金融發展較為健全、窮人獲得信貸的 障礙相對較少時,將減少所得分配的差距。 無論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其核心觀點皆是信貸取得的機會如何對所得分配 產生影響。而除銀行體系的發展外,金融發展的相關研究中,多有針對證券市場 的發展做出研究。根據前章的分析,WTID 的資料顯示資本所得才是高所得者的 主因,而金融資產又是資本所得當中重要的一類(Piketty,2014)。過去已有許多 文獻針對金融資產所得與與所得分配之關聯性進行實證,其中多以證券市場的變 動作為金融資產所得的指標。如 Zietz and Zhao(2008)研究 1980 至 1990 年代美國 股市的上漲如何影響所得分配,其發現股市可藉由直接與間接的方式影響所得分 配。直接方式指股價上漲可為股東帶來直接的資本利得或較高的股息分配;間接 方式則是指股價的上漲可帶來較多的投資,產生較高的生產與較多的就業,進而 影響所得分配。另外,跨國間的研究如 Sawhney and DiPietro(2006)研究 73 個國 家股市財富與如何影響所得不均,實證結果發現股市財富對於所得不均有顯著正 向的影響。除股市財富外,Mathew(2008)以市值比、周轉率與交易總值分析股票 市場的規模、流動性與效率如何影響所得不均。實證結果指出股市規模與所得不 均呈現 Kuznet 的倒 U 曲線,即在國家發展的初期,股市規模的擴大會造成所得 分配的不均,而到後期此差距則逐漸縮小。另外,較高的周轉率(較有效率的市 場)則可以降低所得不均,而流動性對所得不均則是沒有顯著影響。. 22.

(37)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薪資 古典經濟學中,假設勞工並沒有財富收益,地主、資本家與勞工各有其收入 來源。在現今社會中並不如上述假設中來的簡單,一個人可能有工作薪資、可藉 由存款獲取利息、亦可藉由買賣金融資產獲取收益。然而,薪資收入仍屬大部分 人之主要收入,其在所得分配當中所扮演的角色依然是至關重要。Atkinson(2015) 指出歐洲地區在戰後縮小貧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薪資所得在國民所得中的占 比提高。Piketty(2014)的統計結論指出在 1970 至 2000 年間,多數富裕國家的資 本收益占比皆提高,而薪資收益占比相對減少,其指出此為造成富者愈富、貧者 愈貧之主要原因。另外,相關實證如 Checchi and Penalosa(2010)研究 16 個 OECD 國家,發現若薪資占比提高 1%,可使吉尼係數下降 0.7%。 經濟開放與全球化 除了上述的影響因素外,近期有關所得分配之成因與影響,最廣泛討論的就 是經濟開放及全球化對所得不均之影響。以經濟面向觀之,自由貿易的障礙逐漸 消失,透過貿易、勞動、資金與技術流動,全球的生產要素在跨國間移動,各國 的經濟活動得更為整合,提升人民福祉(陳亭宇,2011)。Stolper and Samuelson(1941) 指出自由貿易使一國相對豐富之生產要素的實質報酬上升,有利於該要素所得者; 相對的,該國較稀少之生產要素實質報酬下降,以致惡化所得分配。 臺灣近二十年來積極放寬資本管制,包含 1987 年修訂外匯管理條例、1990 年開放外國專業投資機構得經證券主觀機關之同意開放僑外外資直接投資證券、 1995 年取消外資投資總額限制。近年來全球貿易日趨頻繁,跨國間的經濟不均 與各國內之所得不均皆因此產生變化,使此議題更為學者所重視。然而,在實證 文獻中,貿易自由化與全球化對於所得分配之影響並無一致結論。一說認為全球 貿易導致勞工間薪資差距擴大,是導致所得不均的主要因素之一,如 Yeaple(2005) 指出全球化導致專業的勞工與非專業的勞工間之薪資水平差異增加。又 Hui(2013) 則指出全球化之下,外籍勞工的流入使得整體所得差距增加,因外籍勞工多為非. 23.

(3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專業的勞工。國內相關研究方面,饒志堅等人(2008)參考 IMF(2007)之模型,指 出全球化影響所得分配之方式主要是透過不同技術層級之勞動力需求發生改變, 影響各該技術層級勞動力之報酬,進而影響所得分配。 此外,經濟開放與全球化對於所得分配之影響關係,有研究認為應視各該國 家經濟水準而定(Milanovic,2005)。莊希豐與陳亞為(2011)認為跨國間之研究, 若無區分高低所得國家,直接將所有國家混和進行研究,可能會有總偏誤 (aggregation bias)的情況產生,使得其影響力相互抵消,無法明確觀察精確的影響 關係。對此,其以門檻迴歸針對 62 個國家進行分析,發現貿易開放對於所得不 均度確實存在門檻效果,在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貿易開放與所得不均大致 呈現正相關;而在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則較無顯著影響。其他相關實證如 Barro(2000)以 1960 年至 1990 年間之跨國資料研究國家經濟開放與所得分配間 之關聯性,實證結果發現在低所得國家經濟開放與所得分配不均為正向關,經濟 開放與成長使該等國家所得不均度增加;而高所得國家則為負相關。 Milanovic(2005)亦對 1985 年至 1997 年間跨國資料進行研究,指出經濟開放會使 窮國的所得分配不均加劇,而減緩富國的所得不均。Garrett(2001)將 1990 年代約 60 個國家分為高、中、低所得國家進行分析,實證結果指出外人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增加會導致所有國家所得不均度增加,而貿易則可減少 中所得國家的所得不均 7 。Lin(2013)則發現執行長與員工的薪 資比(CEO-toWorker Pay Ratio)可作為所得不均的指標,他發現全球出口公司與跨國公司相較 於沒做出口的國內公司,有高出 47%的執行長與員工的薪資比,其更指出全球化 所增加的收益多流向執行長與高收入階層。 減緩不均之對策 從前述的分析中可得知,所得分配不均之因素來自多種層面,其所造成之影. 在 Garrett(2001)實證結果中,貿易對高所得與低所得國家皆會增加其所得不均,惟其不具統計 上之顯著性,其指出因 FDI 的增加在高所得國家受益者為較高收入的階層;低所得國家則是因 其政治與經濟環境的不穩定,致影響效果有限。 7. 24.

(39)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響範圍亦十分廣泛。有關所得再分配相關理論,市場失靈論者認為,在完全競爭 市場的條件下,邊際生產力與要素供需均衡可決定所得分配。然而,現實社會並 非完全競爭市場,為實現所得分配的平等,政府干預是必然的。各國政府多期望 藉由政策、市場控制等方式減緩所得不均。其中,稅負被視為是有效減緩所得分 配之政策工具之一。所得稅之累進稅率,本質上具有減輕所得不均之效果,因其 對高所得者課徵較高之邊際稅率,低所得者課徵較低之邊際稅率或不課稅。因此, 當稅率具累進性質,可改善所得分配狀況;當稅率具累退性質,則會造成所得分 配趨於不均(Thin and Musgrave,1948;Lambert,1993)。 隨著近年來所得分配愈趨不均,有關重分配之政策亦屢有探討,已有諸多研 究指出租稅對於所得重分配之效果小於社會福利支出(Jao,2000;Cubero and Hollar,2010)。根據張鋼龍(2014)的分析,可歸納原因有:國內社會福利支出金 額持續增加、租稅優惠過多導致稅基侵蝕、資本利得未課稅、不動產稅基遭低估, 以及在不景氣時,社會福利支出之重分配效果較強等。一般而言,移轉性的社會 給付可分為現金給付與實物給付,前者為直接給予受補助對象現金,後者為給予 受補助對象所需之物品與服務,呂建德等人(2014)指出,現金給付所提供之福利 雖較高,但可能會有扭曲個人勞動動機、福利資源是否妥適運用等問題,因此一 般而言會搭配實物給付之方式進行。. 25.

(4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所得分配與不動產市場之關聯性 一般而言,房屋為家戶當中最重要的財富之一,係家戶投資組合中最主要之 資產(Bezrukovs,2013),因此房價的變動最直接之影響應為家戶財富的變動。近 期已有諸多研究探究住宅資產與財富不均之相互關聯,其卻各有不同之研究結論。 如有研究認為住宅扮演了減緩財富不均的角色(Azpitarte,2010;Linder,2011), 或指出擁有住房者與非擁有住房者相較起來,前者的淨財富分配較為公平,並認 為住宅是達成財富公平的有效政策方式(Bezrukovs,2013);另外也有研究認為住 宅(或不動產)為造成財富不均的主要原因之一(Green and Shaheen,2014)。Di(2007) 研究 1995 至 2004 美國家戶財富不均的因素,指出房價的上漲是造成財富不均的 主要原因,股票市場之影響性反而較低。其更指出高所得者對於房屋的需求較低 所得者來的高,且當房價上漲時,高所得者之受益較低所得者來的多,原因是其 除自住房屋外,可藉由第二屋(或以上)的出售或再融資實現資本利得獲取收益。 然而,當房價上漲,若所有權人僅有該自住房屋或對未來持續看好,而未將其出 售以實現資本利得,則僅為紙上富貴,屬於靜態的資產價值變動,未能藉由所得 的變化觀察房價與所得的變動關係。因此,根據 Di(2007)之概念,高所得者較有 能力與機會擁有或投資除自住房屋外之不動產,亦較能從房價上漲當中獲益,房 價的上漲對該所得族群影響應較中低所得族群為甚。如前述之分析,造成所得不 均之原因可能有諸多不同因素,所得可分為勞力所得與資本所得,且 Piketty(2014) 認為資本收入是造成所得不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占資本收入比例甚高之不動產 在這當中扮演何種角色呢?近來國外亦已有研究針對所得不均與不動產市場之 變化進行研究,以下將針對所得不均與不動產市場變化之關聯進行分析。 房價變動造成財富與所得分配的變化 有關所得不均與房價之關聯性目前還未成為廣泛研究的領域,大多是針對所 得不均造成窮者的房屋負擔問題所進行的研究(Rodda,1994;Vigdor,2002;Zhang, 2015)。如 Zhang(2015)認為中國都市地區的房價上升,造成低所得者的房屋負擔 問題加劇,其以剩餘所得(residual income)與租金所得比作為衡量房屋負擔的變數, 26.

(41)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實證結果發現所得不均的上升造成低所得者房屋負擔上升。此外,房價與所得分 配的關聯性主要可分為兩種影響方向,一為房價的上升導致所得分配的變化,二 為所得分配結構的改變導致房屋市場的變化。部分研究已指出房價的上升將造成 所得不均程度的擴大。不動產具有稀少、保值性高、價格易漲難跌等特性,常為 高所得者所喜愛之投資標的。Abeysinghe and Wong(2014)認為住宅財富難以明確 訂價,住宅價格上升可能會擴大自住購屋者與建商、出租者和投資人間的所得不 均。簡言之,其以自住與非自住用途作為區分標準,房價上漲將導致自住者與非 自住者間之所得不均程度上升。財富的集中使得高所得者可以居住在其欲居住的 地區,並使得當地房價上升,而低所得者在面臨自身收入之變動或外在不動產市 場的變化將無所適從,可能被排擠於市場之外,造成高低所得者間之差距因不動 產而愈來愈大(Rothenberg et al.,1991;Turner,2014)。延續上述的觀點,近來多 數研究已直接或間接證明所得分配不均與住宅價格的正向關聯(Moretti,2008; Van Nieuwerburgh and Weill,2010;Abeysinghe and Wong,2014)。 所得分配的變化造成房價的變動 上述文獻係證明房價的變動導致所得分配結構的變化,除此之外,亦有許多 研究對所得分配結構的改變對於房價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在所有影響住宅價格 之各項因素中,家戶所得可說是最主要的因素,消費者購置房屋,所面臨的最大 問題就是其是否有足夠的所得去支付該筆價金(陳明吉等人,2000)。換言之,可 認為高所得者較有多餘資金購置除自住房屋以外之不動產。一般而言,所得分配 不均的上升的情形多為高所得者之所得成長幅度大於中低所得者,延續 Di(2007) 的觀點,高所得者對於房屋之需求較高,當其所得上升,大量的資金進入不動產 市場,不動產價格相對容易發生改變,或當整體社會普遍皆想擁有自有房屋,而 高所得者可負擔較高之價格,整體不動產市場之價格便會隨之上升(Dewilde and Lancee,2013)。相關實證如 Zhang(2015)發現所得不均程度的上升是造成中國都 市地區房價上升的原因。Matlack and Vigdor(2006)以示意圖說明當所得上升後高 所得與低所得族群對於住宅消費的相對變化,如下圖所示:. 27.

(4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圖 2- 2 高低所得階層收入與住宅消費示意圖 資料來源:Matlack and Vigdor(2006) 圖 a 與圖 b 分別為高社會經濟階層與低社會經濟階層之所得與住宅消費示 意圖,圖 c 為住宅市場的供給需求圖。茲假設房屋為正常財,如圖 a 所示,當高 所得階層所得上升後,其對於住宅消費便會提升。對應到圖 c,因住宅供給市場 的不彈性,當需求上升時價格便會隨之上漲。再對應回圖 b,因低所得階層收入 並無上漲,因此住宅價格的上漲將造成其住宅消費的減少。 延續 Matlack and Vigdor(2006)之觀點,可發現若圖 c 之住宅供給能即時因應 上升的需求,價格便不會因此上漲,進而壓迫低所得階層的住宅消費。因此,可 發現供給面是影響其之間關聯性的重要因素,過去諸多研究亦指出供給面的影響 是所得分配造成住宅價格變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供給較受限或緊縮的市場中, 所得不均對房價的影響較為顯著。Gyourko et. al(2013)分析美國的住宅價格的上 漲因素,指出 1970 至 2000 年間美國明星都會區與其他地區間房價和家戶所得增 長的偏離可由高所得家戶的增長所解釋,並指出所得不均在緊縮的市場中將導致 房價的上升,原因在於當供給面受限,明星城市(Super Cities)對於需求的變動將 特別敏感,當住屋需求上升,明星城市與其市郊之住宅價格將不成比例的上升, 並改變當地的所得分配。此外,Matlack and Vigdor(2006)亦有相似研究結論,該 研究發現美國房屋的供給彈性是決定房價與所得不均關聯性的主要因素,在彈性 較小的市場,所得不均度的增加將對房價的上漲有正面影響;而在較寬鬆的市場, 所得不均與房價反而呈現負向關聯,此研究結果與 Maattanen and Tervio(2010)之 研究結果相符,皆指出在市場較寬鬆之地區所得不均與房價呈現負向關聯。 28.

(43)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造成不動產市場供給彈性受到限制可能有諸多原因,Green and Shaheen(2014) 研究英國所得不均對住宅價格產生影響,亦指出供給的限制是原因之一,並將原 因歸納為以下三點:一、在市場供給較為緊縮的情況下,賣方並不偏好以市場價 格出售,會嘗試尋找願意出更高價的買方,如此一來,因議價導致的房價上升排 擠了低收入家戶。該研究更指出這個議價的過程亦使得住戶組成改變,使得較貧 窮之家戶大量移至市郊;二、當家戶的遷移情形減少,房屋的交易量便會隨之下 降,交易量下降將表示潛在供給亦下降,而潛在供給的下降將造成市場緊縮,進 而推升房價;三、鄰避(Nimbyism)現象的產生,當家戶的所得增加,他們將會反 對新房屋蓋在其住家附近,進而限制了供給。 供給限制的除上述的因素外,Green and Shaheen(2014)指出亦可能為投機因 素所造成,當市場預期租金成長率高於平均值時,人們對租金所帶來的收益會上 升抱有期待,會傾向支付租金數倍之價額持有房屋,使得房價上升。另外,該研 究還認為所得不均的增加亦使得同一地區的住戶組成發生改變,社經地位較高者 傾向居住在同一地區,進而抬升當地住宅價格,使得窮者僅能從其他地方尋找住 屋,形成惡性循環。 除了國內的比較外,跨國間的比較如 Dewilde and Lancee(2012)研究歐洲 28 個國家,以吉尼係數作為衡量所得不均的指標,研究結果發現所得不均對房價有 正面影響。此外,該研究認為低所得者的市場租金可能是受到所得不均的外生壓 力、自住房屋的需求與房價的變動所致,其更指出所得不均所造成的房屋負擔問 題主要發生在低所得者的租屋市場當中。另外,不動產市場具有高度異質性,如 將不動產市場依住屋面積區分為不同的次市場,可能會有不同的研究結果, Zhang(2015)於其研究中指出產品的不同與家戶的異質性可能會造成不同的預測 結果,假設市場中只有兩種面積的住宅(一大一小),財富較高之家戶可能會較偏 好大住屋,造成大住屋的房價上升,而因此減少其對小住屋的需求,最終造成小 住屋價格的下降。. 29.

(4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所得不均的其他影響 所得不均除了對於住宅價格的影響外,對於住宅數量及品質的影響亦不容忽 視。一般而言,所得愈低,所能購置的房屋愈小,居住品質相對較差(Matlack and Vigdor,2006)。Zhang(2015)分別以人均居住面積與有無衛浴設備作為衡量住宅 消費數量與品質之替代變數,研究結果發現所得不均的上升將造成低所得者住宅 消費與品質的下降。除此之外,有研究提出所得不均與住宅「下濾」(filtering)的 關聯性,其認為所得不均的上升將會提升全部所得階層的住宅面積,原因係當較 有錢之家戶換屋至較大的住房,其原本的住房便會下濾給所得次高之家戶,而次 高收入之家戶換屋後,其住房又會再下濾給更低收入之家戶,以此類推(Dwyer, 2009)。然而,Dewidle and Lancee(2013)以此下濾作用為假設進行實證,發現此假 設在以歐洲 28 個國家為研究對象之實證並未成立,其結論與 Rothenberg et al.(1991)之研究結論相符,該研究認為下濾作用並未下濾至收入最低之階層。另 外,房屋已經被視為社會經濟地位的指標,此一觀念與認知會造成人們(尤其中 低所得者)增加其購買自住房屋的動機,儘管其並非實際需要該筆房產(Beer,2011; Dewilde and Lancee,2013)。Dewilde and Lancee(2013)研究結果更證明此一觀點, 其指出所得不均會增加市場上對自有住宅的需求,吸引更多低所得家庭購置自有 房屋,儘管其只能購置較小與品質較不佳之房屋。此外,該研究亦指出所得不均 程度愈高的國家,低所得家庭的擁擠程度愈大(住家居住面積愈小)。 上述有關所得分配與房價變動關聯性之研究當中,其各有不同之實證地區、 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結論,茲整理如下表:. 30.

(45)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表 2- 1 所得分配與房價關聯性之文獻整理 作者. 研究地區. Azpitzrte(201 西班牙. 研究方法 分量迴歸. 主要研究結論 1. 房屋在財富不均當中扮演減 緩不均的角色。. 0). Bezrukovs(201 歐洲 15 個 分量迴歸、最小 1. 房屋財富是主要的平衡資產 3). 國家. 絕對偏差(Least. (equalizing asset)。. Absolute Devia 2. 有自住房屋者間之財富不均 比無自住房屋者來得低。. tion). Maattanen and 美 國 六 大 分配模型(Assig 1. 所得不均程度的上升對房價 Tervio(2010). 都會區. nment Model). 產生負面影響,因其市場較 為寬鬆。. Gyourko et. al 美國. 追蹤資料. 1. 所得不均在較緊縮的市場導 致房價的上升。. (2013). 2. 明星城市有較高的房價與租 價比,排除低所得者。 Green and Sh 英國. 敘述性統計. 1. 所得不均可能同時限制供給 與需求,最終導致房價的上. aheen(2014). 升。 2. 所得不均造成房價的上升原 因可歸納為哄抬、投機、遷 移者的減少、高所得者增加 住宅消費、鄰避 Matlack and Vigdor(2008). 美國. 普 通 最 小 平 方 1. 在所得分配較為不均的地 法. 區,窮者面臨較擁擠的住宅、 較高的租金、較少的可儲蓄 所得與較低其他商品的消 費。 2. 供給彈性較小(空屋率較低) 的房屋市場往往是那些所得 分配較為不均的地區。 31.

(4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作者. 研究地區. 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結論. Dewilde and. 歐洲 28 個 普 通 最 小 平 方 1. 所得不均程度的上升造成低. Lancee(2013). 國家. 法. 所得承租者的負擔問題。 2. 所得不均程度與住宅擁擠程 度呈現正向關聯。 3. 所得不均程度的上升造成住 宅品質的下降。. Di(2007). 美國. 敘述性統計. 1. 房價的上漲造成家戶財富不 均程度的上升,其影響程度 比股票市場來的大。. Abeysinghe an 新加坡. 普 通 最 小 平 方 1. 房價的上升擴大自住購屋者. d Wong(2014). 法、動態普通最. 與建商、出租者與資本家之. 小平方法(Dyna. 間的所得分配的差距。. mic OLS)、向量 2. 勞工所得差距與房價的上升 誤差修正模型. 呈現顯著的正向關聯。. (VECM) Zhang(2015). 中國. 普 通 最 小 平 方 1.. 所得分配不均是造成房價. 法. 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所得不均的上升造成低所 得者房屋負擔上升、住宅消 費與居住品質下降。. 32.

(47) 臺灣房價與所得分配關聯性之研究. 第五節 小結 回顧過去文獻有關所得分配之相關研究,多從經濟因素(勞動參與、技術進 步、貿易開放、全球化與財稅政策等)或非經濟因素(如家戶結構、人口老化與教 育水準等)等觀點切入。到了近期,Piketty(2014)認為資本所得是造成所得不均的 主要原因,近年來已多有文獻針對金融資產與所得分配之關聯性所做之研究。房 屋為家戶投資組合中占比相當大之資產,房價的變動最直接之影響應為家戶財富 結構的改變,過去文獻針對房價變動與財富不均做出的研究亦各有不同結論。延 續 Di(2007)的觀點,本研究認為房價的變動除會造成財富不均外,若屋主將其出 售以實現利得,則除了財富分配的改變外,亦會造成所得分配結構的改變。近年 來有關房價變動與所得分配之相關研究,分別指出可能為房價的上升導致所得分 配的惡化;或所得分配不均程度的上升衝擊不動產市場造成房價的上升,其各有 不同的影響關係。此外,除價格的改變外,所得分配對於房屋消費、居住品質亦 有其影響,此亦為過去文獻所證實。 回顧最近十年間,住宅價格飆漲與所得分配差距的持續擴大,已成為國內嚴 重之社會問題。然而在此情況下,卻鮮有研究針對此議題之關聯性進行分析。有 鑑於此,本研究將探討住宅價格之變動作與所得分配差距之變化,並蒐集過去文 獻中影響所得分配之因素做為控制變數。研究方法部分,由前節表 2-1 中可知, 相關研究當中,多以傳統 OLS 方法進行分析,橫斷面之研究雖可探究同一時點 變數間之影響與變動關係,然而其卻忽略了時間因素的分析。 Dewlide and Lancee(2013)於其研究中便指出若能加入時間趨勢之考量,對於假說之驗證可更 為精確。因此,除藉由橫斷面的分析探討變數在當期的變動關係外,本研究亦加 入時間趨勢之考量,將以追蹤資料模型(包含追蹤資料迴歸分析、追蹤資料自我 迴歸模型、衝擊反應函數)進行分析,其同時考量當期(橫斷面)與跨期(時間序列) 的特性,可探究其因果關係及所造成之影響,藉以檢視國內所得分配與不動產市 場之關聯性。 基於上述文獻回顧與國內經濟、社會與制度環境,本研究建立以下假說,並 33.

(4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於後續實證分析中驗證之: 假說一:當房價上漲,所有權人可能會藉由出售其房屋實現其利得,房價的上漲 將會造成當期所得分配差距的擴大。 假說二:基於不動產高資金門檻之特性,房價的變動僅與高所得者之所得變動存 在關聯性。 假說三:當房價上漲,在對未來看好的情況下,所有權人不一定會在當期出售其 房屋獲利,可能會在未來一期(或數期)出售其房屋。因此房價的上漲可 能造成未來一期(或數期)所得分配差距的擴大。 假說四:根據過去文獻回顧,當所得分配結構改變,即當高所得者之所得上升, 可能會將資金投入不動產市場,造成房屋需求上升,房價上漲。.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A put gives its holder the right to sell a number of the underlying asset for the strike price.. • How to

• The volatility term structure supplied by the user is hence not maintained through time.. • This issue will be addressed by other types of

(a) In your group, discuss what impact the social issues in Learning Activity 1 (and any other socials issues you can think of) have on the world, Hong Kong and you.. Choose the

On the contrary, apart from the 18.95% decrease of the price index of Education, reduced charges for mobile phone services and lower rentals for housing drove the price indices

Due to significant price declines in women’s clothing, rent of housing and electric household appliances, the indices of CLOTHING AND FOOTWEAR, RENT AND HOUSING EXPENSES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e-Lunar New Year Sale on clothing, falling price in fresh pork and a waiver of welfare housing rentals by the Housing Institute for the first quarter of

If land resource for private housing increases, the trading price in private housing market will decrease but there may not be any effects on public housing market 54 ; if we

If necessary, you might like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d over the notes and discuss the roles and language required of a chairperson or secretary to prepare them for the activity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