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問題寫作作為評量工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問題寫作作為評量工具"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問題寫作作為評量工具一

以最大公因數的應用問題為例

直才信

固立..大學敵軍 III菌研究所

,

在強調多元評量的時空背景下,各種 評量工具如雨後春筍般推陳出新。數學寫 作即是日漸興起的_.. .種評量工具 o 除 F 較 常被使用的解釋性寫作與總結性寫作之 外,問題寫 ff'

(problem

writing)亦是一種能 有效區分學生理解層次、明確指出摺生迷 思,作為教師課程設計參考的評量工具。 本文以「最大公因數的應用問題」為例, 說明教師如何分析學生問題寫作的作答類 型並將評量結果應用在教學實務上,以協 助不同理解層次的學生都能突破迷思,讓 抽象的數學運算與生活經驗建立連結,達 成有意義的學習。 畫、錯話 寫作一般被歸類為語文相關領域的 學習活動。事實上,寫作活動對加深學生 的數學概念理解程度也有實質幫助,除了 有效提升他們的進步幅度之外,更能展現 在測驗的分數上(Harrell, 2003) 。所謂問題 寫作 (problem

writing)

,是括在給定的提示 (prompt)下,創作一個符合當前學習的數 學概念之數學文字題。研究指出,學生為 給定的算式進行問題寫作時,能洞察蘊含

-

2-在算式背後的實質意義並產生更深層的理 解 (Whitin

&

Whit凹,

1998)

0 Barlow 與

Cates(2007) 要將問題寫作視為一種對學生 的數學理解、問題解決技巧與數學意向

( mathematical

dispositions) 有正面影響 力的數學任務。此外,問題寫作也有助於 學生將數學符號透過自己創作的問題情境 與其實世界做連結(劃祥通和黃團勳, 2005) 。換句話說,問題寫作提供了學生與 自己的對話平台,藉由自我澄清與反思, 建構起完整的數學概念並能運用到外在情 境中。另一方面,藉由觀察分析學生創作 的題目,教師可視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調 整學習單內容、以此做為同質或異質分組 的依據、診斷學生對數學概念的學習狀況 並作為教師設計後續課程時的參考、針對 特定學習落後的學生設計補救教學(Drake

&

Barlow

,

2008) 。總而言之,問題寫作建 立了師生間有效的溝通管道,學生藉此讓 自己的概念理解趨於完備,教師也可從中 檢視自己教學上尚可精進之處,教學相長。 當教師使用問題寫作作為評量工具 時, Neill(2008) 提出下列幾點供教師作為 觀察的指標與判準:

(2)

一、學生創作的題目是否符合給定

的提示?

以給定提示 6÷j 為例 若學生創作的

題目為﹒ 6 顆蘋果的一半是幾顆?其代表的

是 6 卡個算式,與給定提示不符此時

可進一步分析是因為學生對乘、險;去產生混 淆亦或是對分數除法的解讚不當所導毀。

二、題目所組含的知識層次是否具

水準?

以給定提示 2x3x4 為例,若學生創作 的題目為﹒請問 2x3x4 是多少。此題目與 直接作數字計算無異,較不具水准。若改 為 有一長方體長、寬、高分別為 4 、 3 、 2 ,試問其體積為多少。此題將單純的乘法 運算與幾何概念作連串吉,屬較具水准的問 題創作,可認定學生對乘法有較高層次的 理解。

三、題目中是否提供了足夠的解超

資吉扎?

以給定提示 [3,5](3和 5 的最小公倍數)

為例,若學生創作的題目為有一堆糖果, 3 個一數或 5 個一數都恰好數完,請問共有 幾顆糖果?此題答案有無限多個,須再加 上「最少」有幾顆,題目才完整。 四、學生能否為自己的題目提供正

確的解題模式?

不管給定提示為何,在學生創作完題 問題寫作作冉評量工具一以最大公因數的應用問題島叫 目之後,應對自己的題目提出解答 o 經由 解題過程中產生的矛盾與反思,讓學生找 出自己題目的缺失並自我校 lE o 五、學生是否提出了正確的問句? 以給定提示 15+3 為例,若學生創作的 題目為:小 H月有 15 個杯子蛋糕分給朋友, 每人分叫惘,請問每人可分到幾個。此題的 問句應改為「可分給幾個朋友。」才恰當。 據筆者實務經驗,學生對最大公因數 的基礎概念與運算都有一定程「吏的理解, 但若將概念延伸為各式各樣的應用問題 時,在解題 u要產生困難。學生流於追求 解題速皮、忽略了數學文字題中的條件敘 述、盲目的使用題目中給定的數字進行運 算、對自己列出的算式不求甚解,最終導

致了無效的學習。因此筆者以最大公因數

的概念講學生進行問題寫作,希望藉由學 生創作題目的過程中,了解和何分析應用 問題巾給定的條件並與題目所求建立連 結,進而順利解題 c 研究對數為南部地區 J在國'I'一年級學生,全班共 35 人,活動進 行時間來J 15 分鐘。給定的提示為請寫出

斗倒求【 72 與 90 的最大公因數】的應用

問題。以下就學生創作的題目,分成四個 錯誤類型與兩個正確類型進行分析,以提 供教育伙伴參考。

貳、實例分析與說明

一、錯誤類型實例 (一)錯誤類型一:創作擅自不符合給定提 月弋

3

(3)

-科學教育月刊 草 342 期 中華民國 -00 年九月

3 位上..1L­

atf

UPJ

月 (If '7 2) 吶惶 " 圳、的恥叫阿

圖 l 、創作趣且不符合給定提示的學生擬 題內容 見圖 1 '犯此類型錯誤的同學,第

個動作都是先求

72 與 90 的最大公因數

18 ,再創作 4 個答案是 18 的應用問題。從 上圖學生的作答可明顯看出,學生對利用

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已十分熟悉,然而其

創作的題目並不符合所給提示。解題的過

程中並未應用到求 72 與側的最大公園數

之概念,只是求得的答案也是 18 而已。再 者,其創作的題 H 只是計算題的一種變 形,不能算是應用問題。進一步分析其錯

誤成因,若是學生對所給提示有誤解,教

師可再次對問題寫作進行說明,並講學生

另行創作題目,若是因為學生對最大公因

數的理解程燒不足,則需對其進行補救教 學,待教學完成後再行創作。 (二)錯毆類型二﹒題目未與生活情燒作結 .6‘

o

峙,柳州 10.1 ,'1-酬,酬峙,是夫是

地句, 國 2 、題目幸與生活情境作結合的學生擬 題內容 見圖 2 ,此題解題過程的確是求 72 與

側的最大公因數,題目條件也十分完整。

但嚴格來說,只是將最大公因數的意義轉

換成文字重述。雖可由此看出學生對最大

公因數的定義有深刻的理解,但卻未與生 活情境建立連結,算是模擬兩可的答案。 教師應要求其另行創作一結合真實情境之 應用問題,提升題目的知識層次,並增進 學生將數學概念應用到外在環境的能力。 (三)錯獸類型三:題目中提供的解題資訊 不完整 學生發生此錯誤類型的比例最高,但 錯誤程度有所差異。有些完全沒有提到分 組的方式或條件,無法進行解題,有些強 調兩種物品皆妻分完,卻沒提到每個人不 僅得到的總數量要相同,兩種物品數量也 要分別相同;有些則是忽略了所求的值要

加上最大的條件才能得到唯一解。以下依

學生創作題目中解題資訊的完整性,分成

三個例子做分析。

t

~Hl~' 他風屯 .q。他吐吐,特悄告合組

吹草根、已完 P~ 可川勻繕,且且 7 月"If

't

%~正、

4"1

0

I~

3 、 )1

?再平豆

、一一

, τ 斗

Q

iffa

1) ~μ .!t ~f

國 3 、解題實吉且不完堂的學生擬題內容之 見圖 3 '此題為人員分組問題。雖然 題目中適切的將 72 與 90 以性別分成兩 類,然而對解題必備的分組方式及條件卻 毫無著墨,形成無效的問題。再看學生接 下來的解題方式,卻是解分組問題的標準

作法。兩相對照之下,應盡了學生平時解

此類應用問題時,並未仔細閱讀題目對於 分組方式的敘述,只對題目中給定的數字

(4)

4-做運算,解題淪為一種機械式的操作。這 種只重答案缺乏思考的學習方式,木但造 成概念理解的木完整,也讓學生無法體會 數學的樂趣,十分可惜。筆者教學時曾遇 到兩個不同類型的分組問題,造成學生的 解體迷恩 o 舉例來說,男生 72 人與女生

90 人做分組,每組人數要一樣多,如果是

男女混編, 72 與 90 的最大公因數代表的 是可分的最多組數;若是男、女生分開編

組,其代表的則是每組的最多人數。若學

生平日不求甚解,往往就容易產生混淆。 因此,當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解題教學時, 應多強調題目已知條件的分析,確認學生 己掌握問題的全貌後,再進行列式運算的 動作。列式時也應詳細解釋算式代表的意 義,學生的概念理解才能提升到較高的層 次,當題目的解題資訊有所變 i t;時,也才 能舉一反三。

iii""喝喝lll."'Il'‘-叫酬的。"叫咱

1 1&愉.to “心切國‘'‘-I. I酬。f\1It:t.l‘,tll'

圖 4 、解趣資訊不完整的學生擬趣內容之 見圖 4' 此題是兩種物品的分配問 題,然分裝的方式的陳述卻過於含糊不

清。首先,依照題目所述「每個人得到的

糖果數一樣 J' 其中巧克力與口香糖皆被歸 類為糖果,總數量為 162 顆,此題目遂壁壘 成單一物品的分配。如此將兩種物品混為 一談,易讓解題者誤以為只要把 162 顆糖 果平昀分給同學即可,因此同學人數就成 了 l 位的因數,解題方式也自然偏離了原

本給定的提示。此處應將敘述改為「每個

問題窩作作島梓量工具 以最大公園數的應用問題 ;a, i'刊 人得到的巧克力與口香糖數量分別相 同」。再者,問句中只提到「班上有幾個 人? J 是不夠清楚的,應再加上“至多" 兩字才符合「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教師 可將此例在課堂上給同學做討論,引導同 學將此題修正完整後,再與原先題目做比 較,讓學生感受到題目敘述對解題時產生 的影響有多巨大,也讓同學解題時能更加 重視題目的敘述方式,而非一味埋頭苦算。 命凳,同 1目于叮A 為it 恥福~ ,.咽, -ae' ,電童子~.蠅~ •

PI<哩~ .4- ﹒軒世手..筍,且t'.,相匈,

"

'"可以Ie"‘呵,

屯直勻 圖 5 、解題實訊不完整的學生擬題內容之 見圖 5 '此題的分裝條件「每一盒梨 手和蘋果的數量相同」相較於圖 3 、圖 4 兩伊j 已有程度上的差異,可惜語意仍不夠 清楚。這樣的敘述也可被解續為每一盒裡 面的梨子數量等於頻果的數量。若能更進 一步詳述分裝條件,如「每一盒裡裝的若是 子數量相同、頭果數量也要相間」就清楚 許多 c 另外,問句中缺少了「最多」這個 條件,導致答案是 18 的所有因數,共有 6 個解。教師可針對此題讓學生進行課室討 論,先由學生提出自己的答案,再引導學 生探討解的個數,過程中除 r 修正原先的 題目,也可以複習因數個數的算法。 (四)錯鼠類型四 提出了錯鼠的問旬

商品時僻、-~~國刀會 2

(指巾,酌 情明國')

lit~-I/F'輛輛噶倫

和世事4倍暉,吾再讓奮

斗司唔叫面?

圈 6 、提出了錯誤的問句的學生擬題內容之一 -5 一

(5)

科學教育月刊 草 342 期 中華氏圈一 00 年九月 兒圖 6 '此題為兩種餅乾的分裝問 題,學生雖試圖表達出分裝方式,卻僅以 l 每一小盒一樣」來帶過,如同錯誤類型 二,學生使用文字敘述的技巧仍須教師協 助調整。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題目中 提出的問句不恰當 c 依照學生提出的問句 「最多可裝幾個? J' 答案應該是餅乾的總 個數,也就是 162 個全部裝成一盒。應改 成「最多可分裝成幾盒? J' 才是台理的問 句。筆者於實際課堂教學時,常常遇到學 生明明能列出正確的算式進行解題,卻疏 忽、掉題目間的是什麼,導致全盤皆錯。教 師在進行這類型錯誤的討論時,若能搭配 幾個學生平常出錯的範例,應更能加深學 生的印象,讓學生閱讀題目的問句時更加

細心。

有 4 轟句. '"副團 h叫-傅

...

J丰b." ~、 齒,車間祖瞄紛固蝴 織機于 {句 圖 7 、提出 T 錯誤的問句的學生擬題內容 之二 見圖 7 '此題為種樹問題,是最大公 因數的應用問題中有別於分裝問題的另一 常見類型。園中可見學生作答時有不少塗 改之處,除了可能肇因於對最大公因數的 理解木足之外,也可能是學生文字表達的 能力欠佳,因此對種植方式及條件的敘述 十分缺乏,尚有很大的進步空問。其一, 學生遺漏了「相鄰兩樹間的距離都相等」 的這個關鍵條件,雖然在問句有提到「相 |司距離」四個字,仍顯得詞不達意,應予 以補足。其二,這類型的題目都會強調「路

-

6-的兩端都要種 J '然而學生擬題時卻忽略 了。其實這個敘述對題目本身而吉是非常 重要的,如果不是從道路的起始點開始 種,就不僅僅是求90 與 72 的最大公因數 可以解決的了 o 而這也是教師在檢討此題 型時可提出來供學生討論的。另一方面, 即使學生將植樹的方式及條件詳述了,學 生提出的問句「樹有幾棵。」卻仍不符合 給定的提示。正確的問句應改為「兩樹之 間的距離最大是多少?J 。同樣的題目,當 問句不同時,解題的歷程就跟著改變。若 問「樹有幾棵? J 解題時也必須要經歷求 72 與 90 的最大公因數這個步廳,但求出 來的是兩樹問最大距離,需再利用跆長才 能解出樹有幾棵。這也是學生解題常犯的 錯誤,需要教師強調提醒。 綜觀上述的錯誤類型,除f 問句不恰 當之外,學生對分裝方式的說明也不夠清 楚。這兩個部分往往是學生犯錯的關鍵所 在。教師進行補救教學時,應先了解學生 犯錯的原因,才能對往下務。Drake 與 Barlow(2008)曾提到,學生擬題時產生的 錯誤除了歸因於缺乏對概念的真正理解以 及學生的另有概念之外,也可能是因為學 生不夠小心、寫作的技巧不佳、缺乏進行 擬題寫作的指導等。針對學生缺乏理解與 另有概念,教師可以利用下列活動進行補 救教學。第一,教師可將學生創作的題目 進行交換作答,草書同儕在作答時仔細檢視 題目的可讀性與完整性,並提供原創者適 當之建議。第二,教師可依錯誤類型將學 生創作的題目緝製成學習單,讓學生填

(6)

問題寓作作1l,梓量工具 以最大公困數的應用問題再例 寫。除了可再次檢視每個學生的理解程度 之外,也可繼續透過全班討論的方式,集 思、廣益讓題目更臻完善。而在修正題目的 過程中,學生也可以有機會不斷反思回 饋,籍以達到較高層次的理解。另 方面, 若學生是因為不夠小心、寫作技巧不佳或 缺乏擬題寫作的指導,教師應多進行此類 活動並進行示範教學,讓學生熟練擬題寫 作的方式,克服技術上的困難,才能進一 步真實反映出學生的數學概念理解。

二、正確類型實例

(一)正確類型一:

有叭...""軒"報+,~軌電峙t18'1被租,',-4起,緊

旱,呵 t-~ ,鴨"益,何以 ·lt~U·

圖 8 、正確的學生擬題內容之一 見圖 8 '此題為學生在書本上最常遇 到的分自己問題,雖然學生在文字敘述的技 巧上仍顯得有些不足,但對於分裝條件的 說明已算清楚,也未漏掉“最多"這個關 鍵詞。整體來說,題目創作不但符合給定 提示,設計上也結合了生活情境,而學生 創作的問題大多也屬這一類。 (二)正確類型二 卦, weAM 『

-g

尖州時

ea

%-肘 u aIh 旭 晶哩品 ,聞 份主日, 叮當

',

q

萬鬧 市右 7 丘

f

嘻 u"? eR BGω

有得

t

-UE 呵 4-甚 圖 9 、正確的學生擬題內容之二 見圖 9- 此題為圓形分割問題,所有 設計出正確題目的學生裡'只有一位採用 這個題型。針對切割方式的敘述,以「剪 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做說明,也未漏掉 ..最大"這個關鍵詞。另外,此類型的題 目有時會問「可以剪成幾個正方形? J 不 過這位學生並未產生混淆,仍提出了正確 的問句。此題與幾何方面做結合,將最大 公因數的應用做了分自己或分組以外的推 廣,能創作出這樣的題目,已屬難得。教 師仍可進一步要求學生進行不同類型題目 的創作,以釐清學生對最大公因數應用問 題的理解程度是否確實趨於完備。 觀察全班學生創作的題目之後,發現 學生解應用問題的困難是其來有自。數學 解題的第一步驟便是了解題意,如果連題 意都無法掌握,接下來的步驟也無從進 行。然而依筆者教學經驗,學生在解最大 公因數及最小公倍數的應用問題時,往往 無心詳讀題目的文字敘述,只重視數字的 部分,甚至取巧以關鍵字「最大」、「最小」 來決定要取這些數字的最大公因數或最小 公倍數。這樣的解題方式雖然在少數題型 會犯錯,但大多是屢試不爽,除了造成學 生的概念理解不完整,也限制了學生深入 思考的機會。採用問題寫作的活動對學生 進行診斷式評量,應是改善這種情況的可 行辦法之一。

參、結語

美國數學教師協會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

NCTM) 在「學

校數學的原則與標準 J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中提出

幾項過程標準(Process

Standards)

,其中三

(7)

科學教育月刊 第 342 期 中華民國一 00 年九月 項強調學生必須具備溝通、連結與衰徵以 及問題解決的能力 (NCTM , 2000) 。在問題 寫作的活動中,學生在會j 作問題時與自己 溝通、在修正問題時與同儕溝通、在呈現 問題時與教師溝通。除了口語之外,筆也 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溝通媒介。強調學生創 作的問題必須與生活情境作連結,把課堂 上的數學知識應用到我們所處的真實哇 界,使數學不再是紙上談兵,只要用心體 會,無處不是數學。易外,創作的題目中, 可以利用實物、圓形、語言等不同衰徵方 式將數學符號作更清楚的衰遠,同時強化 了學生的數學概念理解。最後,創作題目 與解題活動看似互逆,實則相輔相成。進 行問題寫作時學生須不斷以解題的觀點檢 視自己是否漏失了什麼重要解題線索,才 能創作出符合標準的題目,無形中也增進 了學生了解題意及問題解決的能力。綜上 所述,問題寫作對培養學生溝通、連結與 表徵、問題解決的能力實有所助益,端看 教師女o 何善加運用。 無論發展出多少有效的評量工具,如 果教師不嘗試去使用,不但學生無法受 益,對增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也是一大阻 礙。因此筆者將問題寫作活動融入課堂之 中,嘗試去分析學生各種錯誤類型並思考 解決方案,期望能收拋磚引玉之效,吸引 更多教師伙伴試著將問題寫作的評量方式 更廣泛的運用到數學的其他單元上。相信

8

-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接瞳而來的回饋與 成長必能轉 {c 為持續下去的動力 o 更重要 的,是協助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道路上,走 得更加順遂而長遠。

參考文獻

劃祥通和黃團勳 (2005) 。數學寫作活動的 類型與實例。台灣數學教師(電子) 期刊,

I

'頁 2-11 0

Barlow

,

A. T.

,

&

Cates

,

J.

M. (2007). The answer

的 20

cookies

,

what is the question?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

13

,

316-318

Drake

,

J.

M.

,

&

Barlow

,

A. T. (2008). Assessing

students'

levels

of

understanding

multiplication through problem writing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

13(6)

,

272-277

Harrell

, C.

P. (2003). Writing in

ma血ematics:

A

powe的II

tool to support math learning

Math

counts:

Issues

that

matter

Macmillan

McGraw-Hill.

Retrieved

February 2

, 20 日,

from www.mhschool

co

m/

mat

h/

2003/teacher/teachres/mathiss

ues/pdfs/math_writing.pdf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eill

,

A. (2008). Mathematical problem writing

New Zealand

Council 自or

Educational

Research. Retrieved February 7

,

2011

,

from

http://arb.nzce

r.

org.

nz/

strategies/

mpw.php

Whi恤,

D.

J. ,

&

Whitin

,

P. E.

(1

998). The "write"

way to 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 In L

J. Morrow

,

&

M. J. Kenny(Eds.)

,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algorithms in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

Virgin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基礎研究強調 科學問題的突 破 ,應用研究則強調 實務問題 的解決 ,專題研究計畫應透過 加強計畫執行方法及步驟的可行 性,使研究工作能確實執行並產 生效益。透過專題研究計畫

堆疊書本其實是 一個古老的問題, 在網路上及物理書籍中 [1-5] 皆曾出現過, 但大多未詳 細解釋書本應如何疊置,

」競賽,是結合生物科技與工程概念,以應用與設計為導向 的最新生物科學,為解決人類周遭生活問題。iGEM

Warnen 和高斯 (Gauss) 等人也相繼獨立發表了 複數的幾 何表示。 其中以高斯的工作對於後代的數學產生普遍的影響。 實際上 Euler 並不是憑 空想像推 導出 Euler

有考生認為閱讀能力中的長答題難以取得高分,細察原因,在於他們的答案沒有緊扣題

3.8.2 學校自評多以教師和學生的觀感作為成效 指標,流於主觀,學校及科組仍未能完全掌握運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工作紙 合作學習 同質分組 腦基礎 電子學習 自主學習 異質分組 翻轉教室 生活應用 提問技巧 探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