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五四東西文化論戰到科玄學論戰:哲學論題的重探(1/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五四東西文化論戰到科玄學論戰:哲學論題的重探(1/2)"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期中進度報告

從五四東西文化論戰到科玄學論戰:哲學論題的重探(1/2)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3-2411-H-004-012- 執行期間: 93 年 08 月 01 日至 94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計畫主持人: 何信全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4 年 5 月 30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進度報告

從五四東西文化論戰到科玄學論戰:哲學論題的重探(1/2)

﹝一﹞ 中、英文摘要及關鍵詞 1.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關鍵詞:五四、東西文化論戰、科玄學論戰、思想史研究、社會文化背景分析、哲學論題 本研究計畫主題為以 1919 年五四運動為標誌,上溯 1915 年《新青年》創刊,經 1921 年前後東西文化論戰,下迄 1923 年科玄學論戰,這一段現代中國最具決定性的思想文化論 爭,其中隱含的哲學論題之重新探討。儘管此一階段之思想文化論爭,相關研究可以說汗牛 充棟。不過,在五四相關研究中,有的是論爭事件始末的探討,並未觸及思想文化議題;而 觸及思想文化議題的研究,或者從思想史的觀點,分析相關思想觀點的歷史脈絡;或者從知 識社會學的觀點,注目於此一論爭之社會文化背景的分析,及其對現代中國政治、社經改革 的影響。對於論爭各方的哲學論題本身,反而欠缺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對傳統派或反全盤西 化一方論述之探討,雖多已不再以保守衛道的「玄學鬼」視之,然而仍缺深入的理論評析之 作。然則,對於一項思想文化論爭的研究,若只停留在其思想史脈絡的探究,或發生背景與 產生影響的評估,而忽視對雙方所持哲學論題的分析,難免構成對於此一現代中國最重要的 思想論爭研究上的重大缺陷。基於此一看法,本研究計畫一方面將以論爭各方的哲學論題本 身為研究焦點,探究各方持論的哲學基礎,論據的邏輯性,以及回歸論爭所涉及之中西文化 本身進行比對與檢視,據以評估論爭各方所持論述的理論得失;另一方面,亦將對五四圍繞 「中西文化論爭」展開的各種文化論爭觀點,其所隱含的哲學論題之呈現與轉化,進行檢視 與評析。當然,思想史研究與社會文化背景分析有其重要性,不過,在此一哲學的研究觀點 之下,本研究對於 1919 年前後東西文化論戰的評估,將採取與以往從思想史脈絡,以及中 國政治、社經發展之效應著眼的不同進路,而回歸對思想文化觀點本身在學理上是否站得住 腳的哲學檢視,並給予論爭各方合理而適當的哲學評價。透過此一新的研究觀點,本研究計 畫將根據當代哲學豐富的研究成果,嘗試提出對五四從東西文化論戰到科玄學論戰較為深入 而公允的評價,並據以重構其在現代中國哲學發展過程的真實圖像。本研究計畫自執行以 來,迄今除積極蒐集東西文化論戰及科玄學論戰相關資料外,並發表兩篇相關論文:一、〈自 由主義與當代新儒家的政治思維:以 1958 年宣言為中心的探討〉,發表於「西方思想對東亞 文明的衝擊:跨文化的視野」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2004 年 9 月 10 日);二、“A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odern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Hsu Fu-kuan on Tradition and Westernization” ,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的當代儒者」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 中文大學主辦,2004 年 12 月 20-23 日)。這兩篇論文皆圍繞民主、科學、傳統、歷史與文化

(3)

等中西文化論爭的核心概念,從哲學進路,引述當代論述,進行相關爭議論題的釐清與剖析。 本計畫將繼續此一論述基線,在計畫完成後,就計畫主題提出更完整的論述。

2. Absract & Keywords:

keywords: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controversy over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Polemic on Science and Metaphysics, intellectual history, socio-cultural background analysis, philosophical theses

The topic of research project is the controversy over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and the polemic on science and metaphysics in May Fourth era. I’ll take critical analysis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These are very important controversies in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But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about the debates focus either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ontroversies, or on socio-cultural background analysis from a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knowledge’. These researches explore primarily the causes of the debate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political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Although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se studies are helpful to understand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but it is still a serious shortcoming of studying cultural disputes for lacking of the examination of philosophical theses of these controversial parties. In view of above-mentioned considerations, I’ll concentrate my attention, instead of historical context or socio-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content of their philosophical theses, and analyze their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and justifications. In addition, I’ll also review the various philosophical conceptions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controversies, and suggest the more reasonable and deeper evaluations from a comparative philosophical viewpoint. Through these theoretical re-explorations, I hope to put forward a new critical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oncerning the controversy over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 polemic on science and metaphysics, and to reconstruct their real pictures in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Until now, I have accomplished two papers. One is “ Liberalism and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olitical Thinking: A Re-exploration of ‘ A Manifesto for a Re-appraisal of Sinology and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1958”(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The impact of Western thoughts on East Asian Civilizations: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sponsored by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East Asian Civilizations ), the other is ““A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odern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Hsu Fu-kuan on Tradition and Westernization”(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Confucian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ponsored b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cember 20-23, 2004). In these two papers, I take a philosophical clarification and analysis concerning the concepts in the controversy over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such as democracy, science, tradi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so on. I’ll continue to the relevant explorations, and put forward a paper to discuss the above-mentioned theses while accomplishing the research project.

(4)

1. 前言 作為一世界性之大的文化體,中華文化自近代以來在西方文化挑激之下,迎拒之間, 幾至進退失據的地步。自晚清以來,以「中西文化論戰」為主軸的思想論爭,亦實未嘗稍 歇。從晚清的「中體西用」論,到 1919 年的五四啟蒙運動,以儒學為主流的中華文化,可 以說步步退卻。現代儒者「儒門淡泊」的感嘆,正反映出儒學在現代華人世界的主流文化 中,其實處於邊緣化的地位。儘管事實如此,不過儒家的倫理價值體系,以及其價值體系 相涵的政治與社經制度,能否具有現代意義,一直是華人世界一個重大而又饒富興味的議 題。就此一議題的論爭脈絡而言,如果說 1923 年的「科學與人生觀論戰」,為五四中西文 化論戰的延伸,則戰後台灣從 1950 年代的《自由中國》與《民主評論》,延續到 1960 年代 《文星》時期的中西文化論戰,仍然可以視為上述議題在台灣思想文化領域的具現。就此 而言,基於論爭議題的連續性,本計畫與本人主持已經結案之前兩個計畫,在研究上實有 其一體性,也必須做整體理論脈絡與研究成果的參照。 2.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脈絡,本人 91 學年度在國科會補助下進行一項〈戰後台灣自由主義與新 儒學的哲學論爭─當代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爭視域下的重探〉之專題研究計畫,探討 1950 年代以《自由中國》與《民主評論》兩個雜誌為中心,所展開代表西方文化的自由主 義與代表中國文化的新儒學之間的哲學論爭。目前(92 學年度)則繼續以 1962 年《文星》雜 誌的「中西文化論戰」為代表的中西文化論爭為探討主題,延續上述專題研究計畫,繼續 探索戰後台灣自由主義與儒學及其他哲學傳統之間的思想論爭。透過這兩項研究計畫的進 行,一方面希望深入檢視面對以西方文化為主的現代文明挑戰之下,儒家價值的未來前景, 以及華人世界文化認同的相關問題;另一方面亦希望以這兩個思想文化論爭脈絡為主要軸 線,嘗試去建構戰後台灣完整的哲學與思想文化圖象。1962 年《文星》的中西文化論戰, 主張全盤西化的論戰者主要為李敖與居浩然,其理論脈絡來自胡適與殷海光的自由主義; 反對全盤西化,認為吸收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傳統的創新並非不能相容的論戰者,以徐復 觀、胡秋原與鄭學稼為代表。徐復觀的理論脈絡為當代新儒學, 胡秋原與鄭學稼二人則深 研馬克思主義;胡秋原對以儒家為主流的中華文化傳統有深入的研究與肯認,而鄭學稼則 以對中國共產黨從理論到實際運動的深入研究名家。相較於胡適與殷海光的西方哲學淵源 為英美自由主義與經驗主義、實證論傳統而言,胡秋原、鄭學稼乃至徐復觀的西方哲學淵 源,毋寧是歐陸理性主義的哲學傳統。這也顯示出從英美或歐陸的不同哲學傳統出發,對 儒學與整個中華文化傳統的詮釋與評價存在著微妙的差異。1950 年代《自由中國》與《民 主評論》的思想論爭,以及 1962 年《文星》的中西文化論戰,就時空定位是戰後台灣,然 而就思想論點的淵源而論,卻必須追溯到 1921 年前後的中西文化論戰。因此,本計畫將研 究重點回歸五四新文化運動到科玄學論戰,希望透過對論爭議題之探本溯源地研究探討, 使圍繞中西文化論戰議題中的各項哲學論題,及其彼此之間複雜的內在理路關聯,能夠透 徹而如實地呈現出來,並根據當代哲學研究成果予以深入檢視,以回歸學術真理公是公非 的客觀論斷,並期有助於釐清解決儒學與中華文化的未來走向,及其所關涉的華人文化認

(5)

同相關問題。 3. 文獻探討

對於以五四新文化運動到科玄學論戰為主題的研究,相關研究文獻不少。在英文研究 文獻方面,周策縱(Chow Tse-tsung)所著《五四運動史》(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1960.)一書,可以說最具五四相關研究的指標與定向

意涵。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探討五四運動從 1917 年到 1921 年的歷史發展脈絡, 第二部分則分析五四時期的主要思潮,包括文學革命,以及在新思想催化之下引發各種對 舊傳統的重估,最後並導出哲學研究上最具意義的兩個論戰:東西文化論戰與科玄學論 戰。本書對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到科玄學論戰之歷史脈絡的分析,相當精闢,論點深入而周 延。當然,作者為史學家,對於上述思想文化論戰中的哲學論題,仍有待進一步深入地掌 握與論析。其次,賈祖麟(Jerome B. Grieder)所著《胡適與中國文藝復興:中國革命中的自 由主義》(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Liberal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7-1937,1970.)一書,對於胡適自由主義思想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提出若干具有代表性

的看法。本書研究胡適的思想發展,對於其思想形成過程中,杜威思想如何與其早年得自 其父的宋儒程朱思想、嚴復引介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以及無神論互相結合,皆有分析;對於 中國自由主義的失敗,與自由主義內在漸進改良主義的理念因素的相關性,亦有中肯的論 述。另一本具有代表性的五四研究著作是林毓生(Lin Yu-Sheng)所著《中國意識的危機》(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 1979)一

書。本書以陳獨秀、胡適與魯迅三人代表五四時期激進的反傳統主義,認為他們激進的反 傳統主義,乃是基於一種「藉思想文化解決問題的途徑」(cultural-intellectualistic approach), 並指出此一途徑乃來自儒家一元論主知主義的思想模式(monistic and intellectualistic mode of thinking)。再則,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一文(收入《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 詮釋》,1987 年),則對胡適基於「半肯半不肯」而只引介半個杜威,提出精采的分析。上 述賈祖麟、林毓生與余英時之研究論述,側重在西化派與自由主義這一方的探討;郭成棠 所著《陳獨秀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英文版 1975;中文版 1992)一書,對於陳獨秀的思想 發展與轉變,五四時期反孔主張,提出進一步的評析。西化派之外,就傳統派與儒學這一 方的研究而言,傅樂詩(Charlotte Furth)所編《變遷的限制:共和中國的保守論述文集》(The

Limits of Change: Essays on Conservative Alternatives in Republican China,1976.)一書,蒐集了

13 篇探討現代中國保守主義的論文,除了由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對保守主義提出 一般性的討論外,編者本人則對現代中國的保守主義論述脈絡,做了詳細的疏理。此外, 並由相關專長作者分別探討現代中國具有代表性的保守主義者,包括劉師陪、章炳麟、周 作人、梁濟、梁漱溟、熊十力及其影響下的當代新儒家等,皆有相當深入地討論。另外一 本重要的研究現代中國保守主義著作,則是艾愷(Guy Allito)所著《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 中國現代性的難局》(The Last Confucian: Liang Shu-ming And The Chinese Dilemma of

Modernity,1979)一書。本書對於現代中國致力於傳統儒學復興的保守運動,其所面臨的問

題與挑戰的分析,可以說具有相當代表性。艾愷之書,沿循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到《中國民族自救之最後覺悟》的論述理路,探究梁漱溟所繼承的儒學,與中國必須跨入

(6)

的現代社會二者之間的兩難之局,並提出若干平情而中肯的看法。

就五四新文化運動延續到科玄學論戰中,西化派主張的再現與轉化而言,郭穎頤所著 《中國思想中的科學主義:1900-1950》(Scientism in Chinese Thought, 1900-1950, 1965.)一 書,對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到科玄學論戰中,西化派如何從科學(「賽先生」--Science)的提倡, 轉化而為一種「科學主義」(Scientism)的主張,提出相當深刻而具原創性的分析,可以說 是此一問題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楊國榮所著《實證主義與中國近代哲學》(1995),對於現 代中國西化派的實證主義論述的形成,論述的內容,以及相關的影響脈絡,亦提出了相當 豐富而具深度的討論。此外,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一書,對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以 及科玄學論戰,亦提出側重思想史觀點的分析,特別是對於五四的左翼思想脈絡發展,有 頗多討論交代。 上述為有關五四新文化運動與思想文化論戰,比較具代表性之研究文獻,其他相關研 究文獻尚多。諸如 Vera Schwarcz,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Intellectuals and the Legac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Donald J. Munro, The Concept of Man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7), Individualism and Holism: Studies in Confucian and Taoist Values(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5)。張耀南:《張東孫》(台北:東大,1998 年);《張東孫知識論研究》(台 北:紅葉文化,1995 年)。鄭家棟:《現代新儒學概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 年); 《當代新儒學史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 年);《當代新儒學論衡》(台北:桂冠, 1995 年)。這些研究文獻,對於站在以儒學為主軸的中國文化派與「玄學派」之哲學論題 的釐清,皆有相當的價值。 要之,迄今有關五四的研究文獻仍以思想史進路為主,對於五四思想文化論爭之歷史 脈絡的掌握固然相當重要;不過,對於這些論爭所根據的哲學論題,仍有待進一步地補充 與釐清,以期真正深化五四研究。本研究將繼續蒐集五四相關研究文獻,並以哲學進路為 主進行研究上的補足與深化工作。 4.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之研究方法,主要為文獻的分析與詮釋。首先,蒐集以 1919 年五四運動為 中心,並往上溯至 1915 年《新青年》創刊,往下延伸至 1923 年科玄學論戰的相關研究資 料。五四東西文化論戰之原始文獻,包括論戰雙方在發表的論戰相關文章,以及相關專書。 其次,蒐集參與論戰者本身之著作,以期更系統而周延地掌握各論戰者的主張與論據。再 則,進一步蒐集與此一論戰直接或間接相關的二手探討文獻,以期對原始文獻的分析與詮 釋有所裨益。透過對上述文獻的分析與詮釋,進行各方論爭主題與所持論據的梳理。在掌 握各方論爭主題與所持論據之後,本研究將進行兩項檢視:一是根據各方的論點主張,探 究其所據之哲學論題,並進行邏輯一致性以及相關哲學論點的檢視;二是回歸中西文化的 比較脈絡,並根據當代的哲學研究成果,評估雙方對中西文化看法的主張。這一部分研究 工作的進行,將藉助於比較哲學的觀點,特別是本人以儒學與自由主義為例示的中西哲學 比較的研究心得與成果。上述兩項檢視,基本上乃是從哲學觀點的檢視。此一哲學研究觀 點,構成本研究重新探討五四東西文化論戰及科玄學論戰的方法主軸。

(7)

本研究所謂「哲學觀點」,主要乃是相對於此一研究領域迄今盛行的「思想史觀點」而 言。就具體的研究範疇來說,則是圍繞論爭的若干核心價值(概念),諸如民主、科學、傳 統、歷史、文化、人生觀等,並進一步挖掘這些核心價值概念的整套論述,特別是晚近的 相關理論發展,以對中西文化論爭進行具有當代意涵的探討,希望從中發展出具有創新意 義的嶄新論述。 5.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自 2004 年 8 月 1 日開始執行,除依原計畫之規劃進行資料蒐集外,並發表了兩 篇圍繞本研究計畫有關「中西文化論爭中的哲學議題」主題之論文。第一篇為〈自由主義 與當代新儒家的政治思維:以 1958 年宣言為中心的探討〉,發表於「西方思想對東亞文明 的衝擊:跨文化的視野」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2004 年 9 月 10 日)。就五四以來中西文化論爭脈絡─民主與科學─兩大價值概念而言,本文集中在 討論民主的哲學議題。本文從西方民主作為一種法治(rule of law)的政治思維,對照儒家以 「修身」為樞紐之內聖外王的人治思維,分析儒家人治的思維格局,究竟要透過什麼樣的 內在理路之轉換,才得以邁向民主的普遍法則(general or universal law)之治。本文從一九五 八年由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聯名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一文 中,根據儒家由孔孟到宋明的心性之學,楬櫫「天下為公」與「人格平等」二原則切入, 分析儒家哲學論述中能否挖掘出從倫理過渡到政治的「普遍法則」,以進行圍繞「德先生」 (Mr. Democracy)之中西文化論爭議題的一個檢視。這個檢視,既不從思想史觀點去分析思 想的歷史脈絡;也不從知識社會學的觀點,去進行社會文化背景的分析;而是回歸哲學論 題本身的理論建構,檢視儒家哲學理論中是否與西方自由主義一樣,可以發掘到貫串倫理 與政治兩個界域的普遍性法則,作為民主政治基底之法治以及人權保障的理論根源。 本文指出,就康德到羅爾斯( J. Rawls)的普遍法治論證而言,當代新儒家在〈宣言〉中 植基於儒家心性之學,開啟現代自由民主的論述,至少就下列幾個方面而言,與西方當代自 由主義的主流論述,在理論上有其相通之處: 第一、在〈宣言〉中,當代新儒家強調要透過道德實踐覺悟心性。然而,儒家心性之學, 可以分向兩個可能的途徑發展:一為修身,以及後續的德治思維,以展現聖王人治的理想; 二為在人的主體心性中,發掘普遍性的道德法則,並透過康德式的論證,由倫理通向政治, 建構普遍性法則之治的法治論述。就當代新儒家在〈宣言〉中的論述而言,並非依循古典儒 家由人的心性接上從修身到德治的內聖外王進路;而是以心性為基礎,要在人的主體心性之 中,發掘家國天下之普遍性的規範法則。這可以說是繼承儒家的心性之學傳統,並依此一儒 學繼承,對儒家的政治論述,做了重大的調整與轉化,使儒家古典的人治格局,轉化而為現 代國家的普遍性法則之治。此一回歸人的心性作為政治論述的基點,與自由主義政治論述立 基於人性論的脈絡一致;其在人的心性中發掘作為群體生活規範的普遍法則,可以說立基於 宋儒所謂人性「心同理同」之說,與當代自由主義由啟蒙傳統而來的普遍理性觀(conception of universal reason),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就人的心性內涵而言,〈宣言〉強調不應停留在自然主義所界定的生物層次,而 應提昇自然情欲至道德層次,以展現人的心性之深厚與豐富內涵。此一人性觀,雖與古典自

(8)

由主義立基於英國經驗論之人性論頗多扞隔,因而在東西文化論戰與科玄學論戰中備受抨 擊;然而卻與當代以羅爾斯為代表源自啟蒙傳統的自由主義人觀,有其微妙的銜聯之處。羅 爾斯的正義理論,歸結於「價值觀」(conception of the good)與「正義感」(sense of justice)的一 致,其理論微意亦在於此。 第三、〈宣言〉以人格平等、天下為公為普遍原則,而此普遍原則乃立基於人之心性的 普同要求,並強調依此心性所生之法則規範之群體生活,「從外面看來,只是順從社會之禮 法;從內在之覺悟中看,皆不外盡自己之心性。」此一基本論述脈絡,與康德倫理論述之楬 櫫道德自律的理想,強調純粹實踐理性自我立法,作為普遍法則之治的源頭,以及羅爾斯的 正義論述要在良序社會中使對(right)與善(good)一致,使人得以展現自由、平等與道德人的本 性,進而達成自律的理想目標,其論證脈絡可謂一致。

第二篇論文是英文寫作的 “A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odern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Hsu Fu-kuan on Tradition and Westernization” ,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的當代儒者」學術研討會(香 港:香港中文大學主辦,2004 年 12 月 20-23 日)。這篇文章,檢視中西文化論戰中對「賽先 生」(Mr. Science)的爭議,由胡適在 1961 年一篇題為〈科學發展所需要的社會改革〉的主題, 討論科學精神與東方文明牴觸的演講,引發徐復觀以〈中國人的恥辱,東方人的恥辱〉為題 的強烈反擊而起。本文以徐復觀為例,分析傳統派對中國文化與科學二者理論關聯的檢視, 並兼及其對儒學與民主、傳統與現代之延續性之論點。本文以上述三個面向,分別探討代表 儒家傳統論述的徐復觀之論點。本文指出,徐復觀對胡適以及西化派的批判重點之一,在於 指出西化派之科學觀的偏狹性,乃至是對科學的一種誤解。徐復觀指出,以胡適為首的西化 派,採取了一種科學萬能論,亦即科學主義(scientism)的觀點。在這種觀點之下,從科學獨 霸的角度,將道德與宗教等非科學之精神價值加以貶抑,甚至否定,因而認識不到東方在道 德與宗教等精神領域的成就與價值。胡適等西化派此一否定中國﹝以及東方﹞傳統與文化的 論斷,使其強調現代性的追求,必須對中國傳統與文化加以拒絕,亦即由激進的反傳統論述, 引發文化認同危機此一嚴重之問題。徐復觀對胡適等西化派科學萬能論提出嚴厲批評,並客 觀平情地透過對中國文化內涵的分析,探索其與科學發展相容與相輔相成之道。徐復觀的論 述,深符當代科學哲學與政治社會哲學之理論發展,本文根據海耶克( F. A. Hayek) 與波柏 ( Karl R. Popper)的科學哲學論點,提出若干相關之分析。 徐復觀對胡適等西化派的批判重點之二,在於指出西化派從個人主義觀點,將中國社會文 化定位為威權式的文化與上下隸屬的階層結構。以殷海光的術語來說,中國社會文化是由經濟 意義的「階級」,以及其所對應之倫理意義的「倫級」,與政治意義的「官級」等上下階層結構 所構成。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脈絡之中,自由平等而獨立的個人無由出現,因而中國民主的追求, 必須先破壞儒家式的威權階層結構,及其伴連的一套思維模式。西化派此一論述觀點,同樣指 向中國現代性的追求與文化認同難以一致的困境。關於此一議題,1958 年當代新儒家〈為中 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從儒家以性善論為出發點的「心性之學」之中,抉發出在實踐 中覺悟個人內在之普遍心性的進路,據以楬櫫「人格平等」與「天下為公」之普遍性原則,做 為與現代自由民主理路接榫之依據。作為宣言的共同簽署人之一,徐復觀一方面對儒家性善 論、人格平等、人性尊嚴與現代自由民主的理論關聯,有深入之發揮;另一方面,他根據《論 語》、《孟子》以及《荀子》皆以堯舜終篇的微意,闡釋其為代表古典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

(9)

理想,以及此一政治理想與現代自由民主精神的會通之處。本文並以陳榮捷先生從西方「普遍 的自然法」視域,詮釋孟子性善論之「內在普遍心性」觀點,指出在中國儒學傳統之中,蘊含 西方近代作為自由民主理論根源的「普遍理性觀」(universal reason),透過此一普遍理性的觀 點,中國儒學與西方近代自由主義、啟蒙傳統的理論,二者其實得以會通。就此而言,中國西 化派的觀點,並未深入西方自由民主的理論內在根源。 徐復觀對胡適等西化派的批判重點之三,在於指出西化派從社會文化層面批判中國傳統與 文化,忽略了傳統與文化有不同層次之分。徐復觀根據日本學者務臺理作的觀點,指出傳統有 低次元傳統與高次元傳統之分;同樣,文化亦有基層文化與高層文化之分。胡適以及殷海光等 西化派對中國傳統與文化之批評,實際上只侷限在低次元傳統與基層文化,而忽視了中國高次 元傳統與高層文化之中,所蘊含之豐沛的現代性資源。另一方面,徐復觀批評西化派所持「傳 統 vs.現代」之二分模式,將傳統與現代視為斷裂,導出徹底反傳統之論,忽略了傳統與現代 複雜的延續性。從晚近學術發展觀點來看,徐復觀的論點實屬深入之論。本文引述人類學家 Robert Redfield 對於傳統與文化之層次的分類(亦即大傳統與小傳統),作為討論傳統與文化層 次之分的佐證;並根據當代社群主義者 Charles Taylor 與 Alasdair MacIntyre 等人之論述,指出 自由主義強調的個人自由,如欠缺傳統與文化所提供的價值判斷資源,事實上不可能實現;由 傳統與文化所構成的社會背境脈絡,亦是個人基於自由、自決去實現自我所不可或缺。就此而 論,近、現代中國在西化派論述中陷於現代性與文化認同的困境之中,其實是建立在對現代性 與中華文化淺層觀察的基礎之上。 本文的結論指出,徐復觀對中國西化派的科學觀、民主觀以及傳統與文化觀之批評,衡諸 晚近相關學術的主流論述,基本上皆相當深入而中肯;就調諧中國在現代性的追求與文化認同 二者之間的難題而言,可以說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架構與有價值的論述內涵。不過,回歸 1962 年 《文星》中西文化論戰之一般觀察,卻似乎是西化派獲勝。這種在學術真理論辯上輸的一方獲 勝之情況,這不是第一次;往上溯至 1923 年的科學與人生觀論戰,以及 1919 年前後的東西文 化論戰,似乎都曾出現類似的情況。 要之,在二十世紀中國及戰後台灣引發的幾次中、西文化論戰,顯然仍有重新深入探究與 評估之必要。本研究執行完成之後,將就此一文化論戰的哲學議題,寫作完整的結案報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function is named after the electrical engineer Oliver Heaviside (1850–1925) and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an electric current that is switched on at time t = 0.] Its graph

Input Log(Intensity) Log(Intensity ) Bilateral Smoothing Bilateral Smoothing Gaussian.. Gaussian

• What is delivered is now a forward contract with a delivery price equal to the option’s strike price.. – Exercising a call forward option results in a long position in a

• Similar to futures options except that what is delivered is a forward contract with a delivery price equal to the option’s strike price.. – Exercising a call forward option results

• It works as if the call writer delivered a futures contract to the option holder and paid the holder the prevailing futures price minus the strike price.. • It works as if the

To promote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EDB will strength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a one-off grant of $100,000 and $150,000 respectively to each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A derivative free algorithm based on the new NCP- function and the new merit function for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was discussed, and some preliminary numerical results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