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邊城》四種英譯本之比較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邊城》四種英譯本之比較分析"

Copied!
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 A Thesis Presented to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邊城》四種英譯本之比較分析 A Comparison and Commentary of Four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Biancheng. 指導教授:賴慈芸博士 Advisor: Dr. Lai, Tzu-Yun. 研究生:王敏雯 Wang, Min-Wen. 中華民國一○三年七月 July 2014 1.

(2) 摘要. 《邊城》是中國優秀作家沈從文的代表作品之一,自一九三 O 年代刊行以來,便 廣受海內外評家與讀者的贊賞與喜愛。其間因詭譎複雜的政治情勢使然,中國大 陸與台灣不約而同禁止沈氏的作品公開發行達三十餘年。然而時過境遷,其代表 作《邊城》重新獲得應有的評價。 回顧本書四個不同時期的英譯本,不難發現四譯本在迥異的時代脈絡下,運用翻 譯策略,賦予原作不同的風貌。本研究旨在觀察《邊城》四種英譯本的翻譯表現, 探討操縱學派提出之「翻譯即改寫」現象。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標與範圍,章節安排及文獻回顧。第 二章概述《邊城》及沈從文之歷史評價,介紹四組譯者之生平,以及四譯本產生 之年代背景。第三、四、五章為論文主體。第三章檢視生活層面文化詞與文史典 故,探究四譯本之歸化、異化策略。第四章討論不雅文字之翻譯策略,包括俚俗 語、粗話與諧謔,以及情愛與性暗示的譯法。第五章審視四種譯本如何迻譯人物 動作與風景描述。第六章為總結,歸納四種譯本之表現,供未來研究者參考。. 關鍵字:邊城、沈從文、文化翻譯、改寫、操縱學派. 2.

(3) Abstract. Since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1934, Shen Congwen’s Biancheng (or Border Town) 邊城 has been critically acclaimed as a modern masterpiece in Chinese literature. A decade after the publication, however, Shen’s literary works had been banned in both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because of the author’s political ambiguity for over 30 years. Things have changed since then, and Shen’s works have resurfaced to gain popularity with the reader. This thesis compares four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Biancheng and observes their respect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ith long-spanning years of publication, four sets of translators have submitted very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 Biancheng. Hence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strategies employed in four trans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ronage,” “ideology,” and “poetics” noted by Lefevere and discusses “translation as rewriting” from social context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states the motivation, the objectives and scop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is research, and conducts literature reviews. Chapter Two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Shen Congwen and the source text, provides publication information regarding four translations and translators. Chapter Three scrutinizes the translation approaches that were taken by these translators to deal with culturally loaded phrases and literary allusions. Chapter Four discusses how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ed impolite language, mainly about slangs and colloquial usages, and sexually suggestive expressions. Chapter Five examines how they employed strategies to translate the sequence of events and scenery so as to make their translations even more comprehensible and fascinating. Chapter Six summarizes the respective translational strategies with which these above-mentioned translators 3.

(4) employed to render their translations and suggests how future translators may endeavor to render all-around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lassics.. Keywords: Biancheng (Border Town), Shen Congwen, Cultural translation, Rewriting, Manipulation School. 4.

(5) 謝辭 感謝賴慈芸教授細心指導,幫助我理清研究的思緒與線索,對於論文 寫作實有莫大裨益。口試委員 Darryl Sterk 與胡宗文老師的中肯建議, 以及華文文學英譯課堂上的討論分享,無形中給予論文生長必需的養 分,在此一併致謝。在堆積如山的稿件中騰出力氣與論文奮戰,堪稱 今年最艱巨的挑戰。感謝老公幫忙做家事,儘管過去這幾個月,家中 髒亂程度令人大開眼界。謝謝外甥女吳棠棠的可愛笑容,是寫作黑暗 期最暖心的陽光,謝謝一路上關心的朋友與同事,也謝謝願意一再通 融交稿期限的編輯大人們。. 5.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標. 7.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9. 第三節. 章節說明. 9. 第四節. 文獻回顧與理論. 9-18. 第二章. 《邊城》簡介及英譯概況. 第一節. 沈從文與《邊城》. 19-22. 第二節. 四組譯者簡介與譯本簡評. 22-29. 第三節. 四種譯本產生之時代背景. 29-33. 第三章. 文化翻譯之處理手法. 第一節. 生活層面的文化詞語翻譯. 34-39. 第二節. 文學典故、歷史及風俗翻譯. 39-49. 第三節. 本章小結. 49-50. 第四章. 不雅文字之處理手法. 第一節. 俚俗語、粗話及諧謔翻譯. 51-56. 第二節. 情愛與性暗示翻譯. 56-64. 第三節. 本章小結. 64-65. 第五章. 人物動作與風景之處理手法. 第一節. 人物動作之翻譯. 66-70. 第二節. 風景之翻譯. 70-75. 第三節. 本章小結. 76. 第六章. 結論. 77-78. 參考文獻. 79-82. 6.

(7)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標. 《邊城》一書出版於 1934 年,是中國湘西作家沈從文(1902-1988)的代表 作品1,在中國現代小說之林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筆者第一次翻閱本書時,嘆 詫於其情感之素樸、文字之優美,稍後再讀沈氏其他中短篇小說,儘管深覺湘西 風俗之描寫栩栩如在眼前,卻再也無法感受到閱讀《邊城》時的震撼。多年後, 筆者在網路上購書,赫然發現本書已有英譯本,係由中國大陸翻譯名家 Gladys Yang(戴乃迭)、楊憲益夫婦翻譯,於是購得一本2,翻讀過後,發現譯者翻譯書 中白描寫景片段,確實能夠傳達出平淡的況味;然則在描述湘西民俗、人物動作 或情感時,卻經常囫圇翻譯,原本活靈活現的敘事變得索然寡味,原作引人入勝 的韻致無法在譯本中重現。 於是筆者開始搜尋資料,發現《邊城》英譯本不只一種。早於 1936 年,Emily Hahn(項美麗)便與邵洵美合譯《邊城》 ,譯為 “Green Jade and Green Jade”。1947 年,金隄將《邊城》譯為 “The Frontier City”,納入選集。Gladys Yang(戴乃迭) 於 1962 年翻譯《邊城》,是為 “The Border Town”,後於 1981 年與其他短篇故事 結集出版。美籍教授 Jeffrey C. Kinkley(金介甫)所譯 Border Town 於 2009 年出 版單行本。 上述譯本出版年代相隔甚遠,筆者決定審視四種英譯本,從政治情勢、文化 情境、出版社經濟考量等外在因素出發,檢驗四組譯者的翻譯策略,綜觀各譯本 之表現,描述《邊城》一書的英譯現象。. 1. 中國大陸 1949 年以前出版的名人辭典,沈從文條目下均提到《邊城》為其代表作。. 2. 目前大型實體或網路書店出售之版本,係 2009 年南京譯林出版社發行之版本,雙語對照,前附. 沈從文民國 23 年題記,譯者署名楊憲益、戴乃迭。但此譯本早於 1981 年以選集形式出版,書名 為 The Border Town and Other Stories,是「熊貓叢書」系列的第一本,譯者署名戴乃迭。 7.

(8)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承上所述,本論文討論之《邊城》譯本有四。最早出現的是 1936 年 “Green Jade and Green Jade”,由美籍女作家 Emily Hahn 翻譯(邵洵美負責修潤) ,於 Tien Hsia Monthly(《天下月刊》)連載 4 期(1 月號—4 月號) ,但未印行成書。其二為金隄 與 Robert Payne 譯本,譯為 “The Frontier City”,收錄於 1947 年出版的 The Chinese Earth。此一英譯選集係由譯者與沈從文數次溝通後選定,以 1946 年上海良友公 司出版之《從文小說習作選》為基礎,另納入幾篇收於他書的短篇小說,共計 14 篇,除 “The Lamp”一篇外,均由金隄翻譯,Robert Payne 負責修飾譯文。1982 年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重印(本論文採用此一重印本討論)。重印本納入沈 從文 1981 年訪美時所寫之前言,並保留兩位譯者長達八頁之導言,翔實介紹沈從 文生平與作品之內涵與評價。 第三種譯本是 1981 年出版之 The Border Town And Other Stories,由 Gladys Yang 翻譯,收錄四則中短篇小說及一篇回憶文字。此版本由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 業局(簡稱外文局)下屬之《中國文學》雜誌社出版,書前僅一頁篇幅介紹沈氏 生平。本書出版於 1981 年,其中 “The Border Town” 早於 1962 年便在《中國文 學》雜誌上發表,其他三篇故事於 1980 年陸續發表於同一本雜誌。 其四為 Jeffrey C. Kinkley 翻譯之 Border Town,2009 年由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出版。與其他譯本不同的是,本書係單行本。譯者 Jeffrey C. Kinkley 任 教於美國聖約翰大學歷史系,此一譯本納入 HarperCollins 之中國經典系列,並有 配套宣傳計畫,最終因系列整體銷量不佳,提前喊停3。 上述四種譯本之英譯策略與翻譯現象為本論文討論重點,然譯文除受到時代 背景影響外,譯者本身對於譯事之理念與個人行文風格,自亦為形塑譯本之力量. 3.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於 2006 年與中國大陸之人民文學出版社簽訂合作協議,有意建立合作關係,把西. 方書籍介紹到中國,也將中國的書籍介紹到西方,預計出版一系列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預定目標 50 種) , 當中包括 Border Town。但最後因銷售成績不佳,提前中止。見 http://paper.i21st.cn/story/32498.html (英語教 育周刊電子版第 81 期) (搜尋時間 2014/5/17). 8.

(9) 惟此不在本文討論範圍,有待未來研究者闡發。. 第三節. 章節說明. 本論文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標,釐清研究範圍,勾勒論文架構,並梳理 相關翻譯理論。第二章介紹《邊城》一書及其英譯概況。首先探討沈從文生平及 作品,辨析《邊城》寫作文體特色,簡介四組譯者背景、翻譯貢獻及譯文特色, 並概述四種譯本產生之時代背景。 第三、四、五章為論文主體。第三章討論文化翻譯之處理方式,其一為涵蓋 食衣住行的文化詞語,其二為文學典故、歷史及風俗,並歸納文化翻譯之準則。 第四章首先分析譯者迻譯俚俗語、粗話與諧謔的策略,次及情愛與性暗示之翻譯 策略。第五章探討人物動作與風景翻譯之策略。第六章為總結,概述四譯本的翻 譯現象,並貢獻一己之見,盼能成為未來中文文學英譯研究之踏腳石。. 第四節. 文獻回顧與理論. (一) 文獻回顧: 1. 《邊城》的研究成果: 自一九八 O 年代以降,海內外學界對沈從文作品的研究愈見活躍。湖南師範 大學中文系教授凌宇4 探討《邊城》的美學風格,於 1985 年出版《從邊城走向世 界》一書中,從許多面向評論沈從文生平及作品,以「諷刺的繪真、浪漫的傳奇、 憶往的寫實、象徵的抒情」概括沈氏的作品美學,強調作者通過作品意象的整體 象徵表達內心的渴望、懷念、恐懼等等情感,認為沈氏小說帶有象徵含意的自然 景物,都凝聚著某種人格力量,並影射人物命運的發展,使作品的情感蘊含更為. 4. 凌宇教授 1980 年代即以研究沈從文著稱於世,曾參與沈從文文集編纂,其發表之學術著作《從. 邊城走向世界》 (獲北京大學郭楓文學獎) 、 《沈從文傳》從湘西地域文化角度觀察沈從文,在學界 獲得極高評價。 9.

(10) 深厚(引自 pp.259-284, p. 292) 。除此之外,凌宇認為沈氏小說語言最大特色,是 他用來表現鄉土人生的鄉土語言,認為他成熟期小說的語言風貌獨特,格調古樸, 句式簡峭,是以湘西地方話為母體,予以書面化的結果(pp. 302-303) 。然而夏志 清對此有不同見解: 「在他(沈從文)成熟的時期,他對幾種不同文體的運用,可 說已到隨心所欲的境界。計有玲瓏剔透牧歌式的文體……這是沈從文最拿手的文 體,而《邊城》是最完善的代表作。此外還有受了佛家故事影響的敘述體……最 後值得一提的是他模仿西方句法成功後的文體……顯然受了西方現代小說家的影 響。」並指出「雖然沈從文受了自己道德信念的約束,好像覺得非寫鄉土人情不 可,我個人卻認為……他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偉大的印象主義者……直追中國的 大詩人和大畫家5。」聶華苓於 1972 年出版英文專書 Shen Ts’ung-wen6 探討沈氏 小說敘事風格,亦有類似看法: 「……在《邊城》中,人物描寫只是淡淡幾筆」 (p.122), 聶還認為沈從文筆下的「鄉下人」是具有重大意義的象徵,可視為 20 世紀各國小 說常出現的「現代疏離人」 (a modern alienated man)的原型(archetype) (p.124), 關於這一點,沈從文曾有自剖心跡的類似說法: 「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 毫無驕傲,亦不在自貶,(鄉下人的)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對於道德 的態度,城市與鄉村的好惡,知識階級與抹布階級的愛憎,一個鄉下人之所以為 鄉下人,顯明具體反映在作品裡7。」 整理上述幾位學者之看法,從而另拓新徑的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王 潤華。他在 1998 年出版的《沈從文小說理論與作品新論》一書中,探究《邊城》 的結構、象徵及對比手法。他以中國山水畫為喻,認為「整本《邊城》幾乎都是 由這座山水所構成,人物只是點綴山水間之小黑點而已,更談不上將個別人物放. 5. 夏志清(1974) 。 《文學的前途》 ,純文學出版社。pp.116-118。本文係節譯自夏 1961 年出版之英. 文著作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6. 這本沈從文評傳是聶華苓加入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的研究專著,由紐約 Twayne Publishers. 出版。 7. 《沈從文文集》第十一卷,花城出版社,1984 年,pp. 43-44。 10.

(11) 大,給予個性之強調」 (pp. 109-111) 。書中人名便是最好的例子: 「祖父連姓氏名 字都沒有……翠翠是『老船夫隨便給這個可憐的孤雛,拾取一個近身的名字,叫 做翠翠』」(p.112),人物儼然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同時自然界的象徵可視為人物 命運之隱喻:祖父住在白塔底下的小屋,守了五十年渡船,白塔與渡船象徵他的 良善與勤勉,白塔傾頽則象徵美好的遺風舊俗一去不返,其後鄉民重建,意味著 善良人性尚存(p.115) 。王潤華進一步提出書中的對比手法,如唱情歌的對比: 「翠 翠的母親不知引來多少戀歌,而翠翠,只有一次就消失了。」此外,碾坊與渡船 是樸實精神與錢財貿易的對比。水手上弔腳樓找妓女,二老岳雲寧要渡船不要碾 坊,是情慾與純真愛情的對比(參考 p.118) 。王潤華末了總結: 「沈從文把一個民 族最後一塊最有原始民風的桃源樂土之困境表達出來」 (p.119) ,與作者自述的理 念吻合8。 但台灣學者王德威不贊成以過於拘泥的「對比」或「象徵」解釋《邊城》的 敘事手法,他認為沈的敘事法則「更傾向於當代批評常說的『寓意』 (allegorical) 表達。」並進一步說明, 「象徵藉具體經驗、符號再現靈光一閃般的內爍意義,跡 近神祕的宗教啓悟;寓意表達則偏重具體經驗、符號間的類比衍生,而將內爍意 義作無限延擱」(王德威,1993,p.25,底線為筆者自加)。換句話說,與象徵的 再現階序不同,寓意是流動的,讀者可以在較為自由、左右逢源的類比中,體察 出更深一層的含蘊,這一點反過來印證了沈從文即使在面對社會上最可詛咒之事 (如砍頭示眾),也總能溫柔觀照的態度,他擁抱「連綿柔韌的生活及生命憧憬」 (同前,p.27)。 王德威致力於研究現當代中國小說,認為「鄉土文學」是現代中國文學最重 要的文類之一9。他提出鄉土文學複雜的「時空圖式框架」概念,並舉《邊城》為. 8. 沈從文在本書題記中表示: 「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 處……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但同時說不定,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 9. 王德威認為,鄉土文學之於故土形象採取的是一種雙重視角,把故鄉描寫得既熟悉又陌生。地. 方色彩和異域情調已互相動搖對方的預設。因此鄉土作家須採取外來者如觀光客的視角,著力將 鄉野風俗、俚俗言語、節日傳統「陌生化」 ,以彰顯原鄉特色。可參考第七章〈想像的鄉愁〉《茅 11.

(12) 例,強調沈從文借助記憶、想像與書寫等儀式,重整時間順序,遊走今昔,立足 現在重構往昔,又情牽往昔投射現在(引自王德威,2009,pp. 344-345) 。王據此 觀察《邊城》書寫,將其與納入眾多史實的《長河》對比,彰顯前者「有如烏托 邦,居於時間和變化之外」的書寫特色(王德威,2009,p. 362)。 他指出《邊城》開篇饒富趣味:「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 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 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認為作者有意省略時間的因素,利用重複出現的空間指示詞「有」做為文字方塊 架,標明人類情境的連續如一,呈現亙古不變的狀態10 (同上,pp. 366-367)並 由此引伸出《邊城》一書的敘事特徵是為「疊代模式」11,亦即藉由時態或語氣, 導生「在某段時間,總是如此」的氛圍(王德威,1988,p. 120),以一次性敘述 表達同一事件再三發生的情況。沈從文反覆使用「莫不」 、 「皆」 、 「便是」 、 「多」、 「無不」、「必」、「經常」等修飾副詞,增加事件的頻率感。 筆者認為,沈從文在《邊城》中的敘事口吻,常予人天長地久悠悠無盡之感, 不論是鏡頭拉遠的小鎮風土寫真,或是描摹從事各種行當的茶峒人的一日生活, 抑或男女主角在年復一年的龍船競渡時相會,都說明作者運用疊代敘事,在日復 一日的單調背後,顯示出時光靜謐流轉與生命的無盡輪迴。縴夫也好,妓女也罷, 住在河街上的每一戶人家,似乎幾百年前就是用這種方式過日子,往後也不會改 變——遠處的兵燹災禍簡直像是隔朝另代的事。如王德威所言: 「召喚一種田園詩 般的神話節奏」(王德威,1988,p. 371)。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劉洪濤也強調《邊城》中的牧歌元素,但予以進一 步闡發:樂園圖式背後是空間阻隔與時間模糊化。先探討空間因素, 《邊城》開頭 便是最好的例子:「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劉指出此處「路」的意 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9) 。 10. 此一概念轉引自 Stephen Chingkiu Chan, “The Problematics of Modern Chinese Realism,” p. 285.. 11. 疊代模式由法國結構主義學者 Gerard Genette(熱奈特)提出。可參考《辭格 III》 (廖素珊、楊. 祖恩譯,台北:時報文化,2003) 。 12.

(13) 象是橋梁,是紐帶,也是分界和阻隔。劉洪濤認為,作者為了強調邊城猶如樂園, 連妓女接客(第二章)這種極端事例也理想化了。另一方面,牧歌不全然是鄉土 喜樂,本身也含有悲劇成分。換句話說, 《邊城》在構築樂園的同時,也譜就了哀 歌,全書隱含面對命運的無能為力之感。以翠翠與二老的愛情為例,碾坊(世俗 考量)固然是阻礙之一,卻不具毀滅力量,真正造成大老落水死亡、二老翠翠戀 愛難諧的元凶,是「命運」 ,而造化弄人是以一連串誤會呈現。爺爺多次穿針引線, 只引來男方一家人的不滿與疑忌。沈從文刻意斷絕人物之間誤會釋疑的可能,誤 會成為「天意」的顯現形式。 暴雨驟臨的夜晚,爺爺心力交瘁而死,白塔坍塌,渡船不知所終,暗示了樂 園陷落,桃花源「遂迷不復得路」 ,由此可見《邊城》的大洪水圖式與桃花源圖式, 具備了整體和普遍的意義(參考自劉洪濤,2009,pp. 125-151)。 另一方面, 《邊城》的敘事時間也值得關注。第一、二章介紹此一化外之城, 彷彿開始萬千年前的傳說,第三至第十章中除第四、五章倒敘前兩年端午之事, 長達六章篇幅僅敘述五月初一到初五發生的事,敘事速度明顯放慢,事件紛繁迭 出。第十一到第二十節講的是大老託人說媒到爺爺過世,時間幅距為兩個月。最 後一節的情節由夏歷冬,約莫半年,敘事再度加快。劉指出,利用敘事時間暗示 節序變化,既可突顯小說節奏,也使時間安排受制於情節,隱喻人的行動對時間 有支配作用(同上,引自 pp. 162-165)。筆者認為這一點恰與命運的擺布力量呈 拉鋸態勢,人生之河看似平靜,其下卻是急流暗湧,上天的旨意誠然難解,人力 能否挽回狂瀾亦屬未知。白塔坍塌最終得以重建,但儺送與翠翠是否結為眷屬, 作者只給了個值得盼望的尾巴,並未真正寫明。沈於 1940 年重校本書,但並未改 寫結局。 海外研究沈從文的學者首推美國聖約翰大學歷史系教授 Jeffrey C. Kinkley, 他以 1977 年出版之博士論文為基礎,再蒐羅大量第一手資料,與大陸研究沈從文 的學者凌宇、邵華強多次交換心得,且於 1980 至 1981 年間與沈從文進行至少約. 13.

(14) 18 次單獨晤談,如此寫成了 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12一書,註解字數接近全 書字數的三分之一,是可信度極高的研究專書。Kinkley 表示,這部傳記除了介紹 沈從文的生平,也竭力表現他身處的時代、他的思想(包括政治、社會方面) 、他 的文學藝術手法,呈現沈從文的一生及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及社會歷史(參考〈引 言〉,p. 2)。Kinkley 專闢一章介紹沈從文的鄉土小說,認為沈因久違故土、思念 故鄉,故而創作鄉土文學,並強調單是《邊城》便足以使沈從文成為偉大作家。 Kinkley 指出,沈在《邊城》中把自然加以人格化,因此「翠翠的感情成熟是靠一 年一度的端陽划龍船來顯示,沈以此來描繪翠翠女性的覺醒,但與歷史上的屈原 毫無關係……沈把自然加以人格化的寫法,使得他的作品完全具有中國氣派,沒 有一點西方色彩」(pp. 286-287)。這段針對沈氏鄉土小說敘事之評論,與凌宇、 王潤華等人可謂異曲同聲。 2. 《邊城》 及其英譯本的研究成果: 近十年來《邊城》英譯版本逐漸成為博碩士論文研究及期刊投稿題目,儘管 與《邊城》一書的分析相較,研究成果仍相當有限。筆者查詢中國博碩士論文全 文數據庫,發現有 25 筆研究《邊城》之英譯本,泰半以 Gladys Yang (戴乃迭) 譯文為本,探索美學思想或文化詞翻譯;部分論文則比較戴乃迭與金隄譯本,僅 有一論文探討 Jeffrey C. Kinkley 的翻譯策略。 2004 年北京理工大學外語系講師李艷榮於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發表〈運用比 較美學處理文學翻譯中的民族色彩——對小說《邊城》兩個英譯本的對比研究〉, 提出翻譯文化詞的三種方式:直譯;意譯;直譯(或音譯)與意譯結合、或直譯 (或音譯)與注結合。2005 年劉小燕於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第 4 卷第 2 期撰文,題 〈從翻譯美學觀看戴乃迭對《邊城》中美學意蘊的藝術再現〉 ,比較金隄與戴乃迭 兩譯本,最後總結戴譯本以「求大同存小異」的方式,力求達到功能對等,譯文 的意境美與采風之美因而得以實現。2010 年浙江大學李佐的碩士論文以〈多元系 12. 原書為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由符家欽譯成中文,1991 年於大陸出版《沈從文傳》 ,刪去敏感的. 政治與性議題。1995 年台灣出版書名《沈從文史詩》 。本論文引用資料頁數,均以《沈從文史詩》為準。. 14.

(15) 統理論下,對《邊城》兩個英譯本的比較研究〉為題,引用多元系統探究兩譯本 之歸化(domestication)與異化(foreignization),最後總結兩譯本均於翻譯文學 處在邊緣位置之時期出版,但金隄採歸化、戴乃迭採異化策略,故多元系統無法 解釋譯本策略,而應以操縱學派的贊助人(patronage)概念,解釋戴譯本採異化 方式,係因有國家出版機構保護,無須考慮書籍銷量。但筆者以為,異化翻譯與 銷售量的關係未必成反比,更何況戴乃迭譯本文化詞之異化比例雖較金隄略高, 但差別並不大,泰半仍以歸化為主,以下將於第三、四章舉例討論。2012 年張越、 陸宣鳴於《劍南文學》發表〈淺析《邊城》英譯中的超額與欠額翻譯〉 ,討論金隄 與戴乃迭針對文化詞之超額或欠額處理,結論是兩者均可行,譯者可兼顧譯入語 讀者的閱讀經驗,適時採欠額策略。然而筆者認為,金隄及戴乃迭譯本省略的文 化詞,往往並無文化訊息負載過重、難以處理之問題,較可能是譯者基於主觀考 量,逕自刪去不譯。2012 年吉首大學劉煉、簡功友於《海外英語》發表論文,題 〈三美論視角下邊城英譯研究〉 ,援引許淵仲所提三美論美學思想對翻譯界的影響, 剖析戴乃迭譯本在「形美、意美、音美」的美學表達,認為戴譯本在翻譯句子時 兼顧句式長短與工整,是為形似(形美) ,在情感表現方面絲絲入扣,是為神似(意 美) ,並盡可能選擇與原文相類的韻腳,或採疊韻方式,是為音美。值得注意的是, 上述論者多半主張金隄為歸化、戴乃迭為異化,主張原因不外是戴乃迭譯本較諸 金譯本,對原文的傳達更加全面。但筆者發現兩版本在文化詞之處理上,仍以歸 化為主,往往欠額翻譯,只不過金隄的刪減幅度更大,貌似更加自由,不受原文 拘束而已。 上述討論《邊城》英譯的論文,多半比較金隄與戴乃迭兩譯本,而未涵蓋最 早出版的 Emily Hahn 譯本,至於 Kinkley 譯本因年代較晚,亦甚少納入比較。目 前搜尋到的資料顯示,唯有 Kinkley 新近於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Bratislava, Slovakia)發表一篇題為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hen Congwen’s Masterwork, Bian Cheng (Border Town)”(刊於 2014 年 3 月號,pp.37-59) 。由於 Kinkley 本身也是《邊. 15.

(16) 城》一書的譯者,他從自身翻譯經驗出發,描述分析四組譯者處理源語文本的象 徵、寓意、典故、俗諺的翻譯策略,以及四英譯本之得失,兼論數十年來文化層 面的嬗變。 本論文同樣以《邊城》四種英譯本為討論主題,但方向頗有不同。筆者先討 論沈從文寫作《邊城》的初衷及文字風格、四英譯本之出版年代、四組譯者之背 景經驗。同時除了進一步探討文化詞翻譯外,筆者率先探究諸位譯者處理性或粗 話等不雅語言之方式,兼及情景與人物動作之翻譯策略。 筆者先從歸化、異化觀點出發,比較上述譯者翻譯日常文化詞與文史典故之 手法異同。之後檢驗粗話與性愛暗示之處理手法,哪一版本最隱晦、哪一版本最 直接、哪些版本屬折衷方式。最後舉例分析情景與人物動作迻譯之翻譯策略。筆 者希望透過上述三方面之比較分析,觀察四譯本的現象,為華文文學英譯貢獻一 隅之見。. (二) 1.. 應用理論: 操縱理論:. 本論文從文化語境觀察四譯本之面貌,故擬借用操縱學派提出之贊助者、意 識形態、詩學觀等概念,探討《邊城》四英譯本之操作現象。 比利時裔美籍翻譯理論家暨文化研究學者 André Lefevere(1945-1996)提出 操縱理論,從「贊助者」 (patronage) 、 「意識形態」 (ideology) 、 「詩學觀」 (poetics) 三面向13討論譯本面貌。Lefevere 沿承俄國形式主義的系統論14,視文化為眾多社 會系統之一,認為其他社會體系、政治現象、經濟活動等等必然對文學發生影響 (Lefevere, 2004, p. 11)。他率先將翻譯視作文化轉向,提出上述三個觀念,期能 有效分析文化社會系統如何操縱翻譯文學產出,故亦稱為操縱學派(Manipulation. 13. Lefevere, André.(2004)Translation, Rewriting, &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翻譯、改. 寫以及對文學名聲的制控)。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編。 14. 張南峰(2004) , 《中西譯學批評》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頁 148。 16.

(17) School)。 操縱學派認為任何文本均須接受譯入語文化的操控,而譯入語文化脈絡可分 為「贊助者」、「意識形態」、「詩學觀」三個層面。贊助者可能是任何權力機構, 如政府部門、宗教團體、出版商、報章媒體、電視公司等,最關心文學的意識形 態,通常在這方面把關最嚴,而將詩學問題交給專業人士處理(Lefevere, 2004, p.15)。贊助系統除控制作品意識形態,亦掌控譯者經濟收入,左右其社會地位。 有時這三個元素掌握在同一贊助者手上,有時由不同贊助者分別控制(Lefevere, 2004, p.17)。 意識形態操縱可再分成兩方面:一是當權者及社會普遍接受的觀念,二是譯 者本身的意識形態。Lefevere 以舉世聞名的 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為例,討論這本二戰期間所寫的日記,在迻譯成其他語言時遇到的問題。首先譯 為荷蘭語時,出版商先是因涉及少女的性幻想及挑逗拒絕出版;之後由另一家書 商出版較「乾淨」的版本(Lefevere, 2004, p.63)。譯成德語時改動更大,涉及德 國集中營內嚴苛的生活條件時,便刻意沖淡嚴重性,甚至暗示未必屬實(Lefevere, 2004, p. 67)。此例說明譯入語社會文化、甚至國族的意識形態,都可能左右譯文 的產出策略。 詩學則由兩方面構成:一是文藝創作的法則、規範、風格等,二是文學在社 會中的角色功能,兼及社會偏好的文學題材及寫作範圍(Lefevere, 2004, p 26)。 如將此一文學觀置於翻譯脈絡中,可知原作進入譯語系統後,必受到譯語社會的 主流文學觀影響,譯者極可能在原文的語言、邏輯、文字風格上進行更動,以符 合譯入語讀者的期待與喜好。. 2. 歸化 vs. 異化翻譯: 美國翻譯理論學者 Lawrence Venuti 於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書中,為 文學翻譯創造出兩個名詞:歸化(domestication)與異化(foreignization)翻譯,. 17.

(18) 明確指出唯有翻譯文學作品的譯者,才需要考慮該採取歸化或異化策略(Venuti, 2004, p. 41)進行翻譯。他進一步提出唯有透過異化翻譯,才能清楚傳達源語文本 的價值與特色,因異化策略顛覆目標語文化穩定的符號系統,帶來了變化。簡而 言之,歸化策略盡量消弭原文文化與目標語文化的歧異,以貼近譯入語方式,增 進目標語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反之異化翻譯則標舉源語文化的特色,盡可能忠實 傳達源語詞彙之特色,帶給讀者明顯的差異感受。 本論文探討之文本《邊城》 ,書中文化詞俯拾皆是,既有描述湘西邊鄉文化, 亦有指涉漢人歷史典故之文化詞。筆者乃援引歸化與異化理論,用以審視四組譯 者於迻譯文化詞彙或文史典故時之傾向,並檢驗譯者如何運用歸化或異化策略, 產生不同之風格。. 18.

(19) 第二章. 《邊城》簡介及英譯概況. 本章介紹沈從文其人其作,概述《邊城》故事情節與人物藍本,分析小說的 後續評論,並說明四組英文譯者之背景、譯業成就及學術貢獻,最後探究四譯本 產出的文化語境。 值得注意的是,四組譯者均為知名文化人或學者,第一組譯者 Emily Hahn 是 曾在中國生活數年的美籍作家,邵洵美辦過數種報紙雜誌,出版書籍及譯作甚豐。 第二組譯者金隄除翻譯英文經典作品外,另著有翻譯理論書,校稿人 Robert Payne 一生著作等身,尤以多種政治人物傳記最受矚目。第三位譯者 Gladys Yang 與其 夫婿楊憲益均為大陸知名譯家,畢生英譯中國文學作品達百餘種。第四位譯者 Jeffrey C. Kinkley 為美籍歷史學者,鑽研東亞文化,亦投注相當心力研究沈從文 生平與二十世紀中國現代文學。四組譯本問世年代分別為 1936 年、1947 年、1981 年、2009 年,年代相隔久遠,意味著探討《邊城》英譯表現時,不可忽視文化脈 絡因素。. 第一節. 沈從文與《邊城》. (一)沈從文生平及作品: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省鳳凰縣人15。出身軍人世家,1917 至 1922 年入伍當預備兵,軍旅生涯拓寬他的眼界,於一切人事哀樂上感受更加深 刻16。1923 年沈從文決定棄武從文,離開行伍,隻身來到北京讀書,學習寫作。 翌年,他便開始在報章上發表作品,旋即獲文壇知名作家如徐志摩、胡適、郁達 夫等人青睞,作品刊載於北京、天津各報刊,不數年便在文壇嶄露頭角,其後擔. 15. 關於沈從文生平與作品,詳見 Jeffrey C. Kinkley 所著《沈從文史詩》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 司,1995) 、凌宇《沈從文傳》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 16. 有關沈氏童年至少年時間生活經歷與自我性格剖析,可參考《沈從文自傳》 (台北:聯合文學,. 1987) 。 19.

(20) 任《大公報》 、 《益事報》副刊主編,提攜文學後進,並先後於上海吳淞中國公學、 青島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大等校執教。 沈從文一生創作時間自 1924 年至 1948 年止,1930 年代作品日臻成熟,體 裁不拘、筆法多樣,1940 年代為創作高峰期,後因政治因素創作倏然中斷。自 30 年代後期,他特立獨行的作風,使他飽嘗共產黨及國民黨政府的冷眼。他選擇置 身於左翼、右翼兩派陣營之外,堅持一己的政治觀點。Kinkley 在《沈從文筆下的 中國社會與文化》17一書中提到: 「他那既非革命亦非完全保守的獨立的政治觀點 和社會立場,使那些在意識形態上自有看法的同代作家們感到困惑」 (p. 3) 。沈曾 這麼形容自己:「......就這麼守住一個獨立自主的做人原則,決不依傍任何特殊權 勢企圖僥倖成功,也從不以個人工作一時得失在意18」 。沈從文缺乏正式學歷,性 情古怪狷介,既不肯依附政治黨派,亦不願加入文學陣營,注定了他一生踽踽獨 行的命運。1948 年,郭沫若發表文章抨擊沈從文是桃紅色作家、是反動派19。沈 同年年底宣布不再寫作,餘生投入文物研究20。 儘管沈從文三十歲前鬻文維生,之後擔任報刊編輯或大學教授亦十分忙碌, 但他喜愛語言實驗創新,不斷嘗試各種不同的敘事方式與文體21,將古代平話小 說、略受歐化影響的白話文、湘西方言冶為一爐,錘煉成獨樹一格的文字。他的 確寫出不少優秀作品,但實驗失敗之作也不少,同時因創作速度快、產量多22,. 17. 本書為 Kinkley 哈佛博士論文中譯本,譯者為邵華強、虞建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4 年出. 版。 18. 沈從文不少著作均附有題記或序言,或表明自身寫作的心路歷程,或闡述文學理想,也有時是. 對當時批評者的回應甚至反擊。多篇收錄於《沈從文文集》第十一卷‧文論,花城出版社,1984 年。 19. 〈斥反動文藝〉一文於 1948 年 3 月刊於香港《大眾文藝叢刊》 。後收入《郭沫若文集》文學編. 第 16 卷。 20. 沈對古代文物研究素有興趣,轉而投入服飾研究後,出版《中國歷代服飾研究》,瑞典漢學家. Goran Malmqvist(馬悅然)盛讚是最精采的長篇小說。 21. 關於沈從文小說敘事手法之多樣,以及經常改寫舊作的習慣,可參看夏志清(1961) ,“A Decade. of Growth,”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2. 沈從文一生創作時間 24 年,出版著作達 70 餘種,大多完成於 1930-1940 年代。內容涵蓋詩歌、. 長短篇小說、戲劇、散文、隨筆雜文等。 20.

(21) 有時遭人譏為濫作。 沈從文的著作自 1949 年起遭海峽兩岸列為禁書,中國大陸於 1979 年解禁, 台灣則遲至 1987 年始開放發行。之後沈從文作品重新獲得華人讀者與英語學術界 的注目,既是學術論文的材料,也受一般民眾喜愛23。沈從文亦多次獲提名角逐 諾貝爾文學獎,惜均失之交臂。1988 年他進入決選,卻早在獎項公布前數月過世 24. 。. (二)《邊城》故事梗概、源起與評析: 《邊城》是沈從文代表作,沈氏自 1933 年起開始寫作本書,1934 年 1 月起 在天津《國聞周報》上連載,同年 10 月由上海生活書店出版。情節圍繞著湘西小 城少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展開:茶峒小溪邊有座白塔,塔下住著撐渡船老人和孫女 翠翠,祖孫倆相依為命,日子清苦但自得其樂。當地船總老大順順有兩個兒子—— 長子天保次子儺送——均愛上翠翠,但翠翠屬意二老儺送。大老先遣媒人向老人 求親,老人念及翠翠母親曾為愛情自殺,深怕拂逆翠翠心意,會招致同樣不幸後 果,故遲遲不肯答應。他一心尊重翠翠的意思,但翠翠年歲尚小,雖對儺送有意, 暫時無明確表示。於是兄弟倆在月夜下為翠翠唱情歌,唱了整整一晚。大老心知 自己比不過弟弟,隔日便乘船遠行,卻因心神恍惚落水而死。順順一家為大老之 死悲傷憤懣,不再提起婚事。二老對翠翠心意未變,但一時間無法面對長兄猝死 的打擊,且誤以為是老人從中作梗,遂離開茶峒。老人一心想為孫女求得好歸宿, 誰知弄巧成拙,憂悶交攻加上年歲已大,不久在一場雷雨中死去。老人多年好友 楊馬兵來到渡船頭陪伴翠翠,等著儺送回來。 沈從文在公開發表的文字中,兩次提到本書女主角翠翠的靈感來源。他在《湘 行散記》中提及當年軍隊同伴看上絨線鋪裡的女孩,十七年後重遊小城,赫然發 現如今絨線鋪裡的女孩是當年那女子的女兒,而女子已死。沈從文感到十分悲涼, 23. 《沈從文自傳》在台灣自 1987 年解禁出版以來,為聯合文學長銷書,多次再版。2012 年印刻. 文學出版了《沈從文短篇小說選》,收錄其 1920-1930 年代的短篇創作。 24. 根據諾貝爾獎評審暨瑞典漢學家馬悅然的說法,1988 年原本打算將獎項頒給沈從文,查證之下. 方知他已於當年 5 月過世。 21.

(22) 便以絨線舖的女孩為本,寫下《邊城》故事。他又於一篇記述家庭生活的散文〈水 雲〉中表示: 「……故事上的人物,一面從一年前在青島嶗山看到的一個鄉村女子, 取得生活的必然,一面就用身邊新婦做範本,取得性格上的素樸式樣 25。」他曾 在〈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一文中解釋寫作的動機,同時替本書辯解: 「這作品(《邊 城》 )原本近於一個小房子的設計,用料少,占地少……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 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想借重…… 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起時,個人應有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 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沈從文寫了不少題記、序言,用以駁斥批評家的說 法,或表明寫作意圖與文學態度。 《邊城》書中桃花源般的風土,悠然獨立於當時 政治氛圍之外的人事哀樂,自出版以來便在大陸引起不少批評聲浪,大多聚焦於 沈不顧現實、過度浪漫的筆法,抨擊他政治立場不正確。就連長期研究沈氏的學 者凌宇,也不得不說: 「沈從文自有他的偏見或認識模糊之處」 (凌宇,1985,p. 11), 以剖白心跡。 早期大陸學者進行沈從文研究,部分批評只為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服務,本身 並無太大意義。相較之下,海外或台灣的研究較為蓬勃,側重《邊城》獨樹一幟 的文體特色;疊代敘事對小說風格的影響;結合風物誌的寫法讓愛情小說的情致 更加深厚;點出書中的自然象徵與人類潛意識的性壓抑與對愛情的追求;認為本 書可視為湘西苗族備受壓抑的寓言,亦可看作全人類樂園之陷落;將本書純真愛 情與沈氏其他情慾書寫予以對照,點出兩者異中有同,均各有獨到見地。. 第二節. 四組譯者簡介與譯本簡評. (一)Emily Hahn(項美麗)與邵洵美: Emily Hahn(1905-1997)是美籍作家,1930 年代中葉活躍於上海文壇,交遊 廣闊,與出身名門的文壇才子邵洵美(本名邵雲龍,筆名辛墨雷)發展出數年婚. 25. 《沈從文文集》第十卷,花城出版社,1984 年,頁 177。 22.

(23) 外情26。Emily Hahn 是專欄作家,自 1929 年起至 1996 年為 The New Yorker 雜誌 撰寫專欄文章。畢生出版 52 本書,包括遊記、隨筆、長篇小說等,其中有 12 本 書以中國為背景,當中最為人熟知的作品莫過於 The Soong Sisters(中文版《宋氏 三姊妹》) ,另有介紹蔣介石的評傳 Chiang Kai-shek、記述她對中國印象的 China to Me,以及描述她與愛人邵洵美戀情的兩本紀實小說 Steps of Sun 與 Mr. Pan。她來 到中國之前,曾孑身一人赴非洲,在設於剛果的紅十字會分部工作,之後徒步走 遍中非。曾有傳記作家為她寫傳,書名是 Nobody Said Not to Go,副標題 “The Life, Loves, and Adventures of Emily Hahn”。正如傳記書名所示,她一生的作為,包括 創作與翻譯嘗試,都是「沒人說別去」 ,充滿一往無前的勇氣。她行文風格直率, 見諸紀實小說、傳記寫作,也證諸翻譯風格。 邵洵美(1906-1968)為上海道台邵友濂之孫,家世顯赫,年輕時慷慨飛揚, 文人朋友經常在其上海寓所聚會,談詩論酒,有海上孟嘗君之稱。曾留學英國兩 年,回國後與徐志摩、郁達夫、林語堂、沈從文往還,為新月派詩人之一,出版 過數冊詩集、散文集及譯作,主辦過十餘種報紙雜誌,包括唯一一份由中國人辦 的英文雜誌 Tien Hsia Monthly(《天下月刊》 ,下稱《天下》)。 這份英文雜誌是邵洵美、吳經熊邀集通曉中英文的幾位朋友與 Emily Hahn 一 起創辦,獲孫科主持之中山文化教育館資助。溫源甯任主編,林語堂曾短暫擔任 編輯,亦為本月刊長期投稿人,發表評述中西文化的英文文章,為身在中國的西 方人提供瞭望中國的窗口27。天下為公,代表廣博的文化胸襟,揭示中西文化交 流之目標。1935 年 8 月創刊,1941 年因太平洋戰事停刊,是當時上海壽命較長的 刊物。. 26. 有關項美麗生平與愛情,可參考王璞所著《項美麗在上海》 ,台北縣: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 年。 27. 月刊創刊時曾於《人間世》雜誌刊登廣告,明確提出三點宗旨:宣揚總理遺教、研究中西思想、. 翻譯中文名著;同時表示文化交流是帶來世界和平的唯一途徑,月刊將努力譯介中國文學作品、 介紹中華文化,也歡迎外國人投稿,促進國際文化交流。 23.

(24) Emily Hahn 與邵洵美28譯本(下稱邵/Hahn 譯本)刊載於《天下》 1936 年 1 月號至 4 月號。同期有評述中西文化不同的專論,亦有介紹中國篆刻、書法、飲 食文化等較輕鬆的英譯文章,雅俗共存。創刊後不數月便選譯《邊城》 ,應可推測 雜誌編輯部將《邊城》視為值得推介的重要中國文學作品。 此一版本將篇名譯作 “Green Jade and Green Jade”,即女主角名字翠翠之冗長 英譯,顯然並未考慮中文習慣。中國一般人家常以疊字當作女子小名,翠翠二字 只為了方便叫喚,意同小翠、翠兒、翠姑等叫法,並無複數之意。如譯為 Green Jade 雖於音韻上略有閃失,尚勉強達意;但譯成 Green Jade and Green Jade 容易令目標 語讀者疑惑,以為指的是兩個人。然而內文中翠翠二字音譯為 Ts’ui Ts’ui,與標 題不同。譯者對此一變動並無解釋。 邵/Hahn 譯本有時過於貼近中文語序、句構,選字遣詞亦步亦趨跟隨原文, 因此出現悖於英文習慣的用字或句式。Kinkley 針對這一點,推測此一譯本為兩階 段翻譯,由中國籍譯者負責翻譯,再由 Emily Hahn 修飾29。揆諸此一譯本貼近中 文句構,用詞遣字經常透露中文思考脈絡,此一推測可能性甚高。 此一版本譯文曉白流暢,不拘小節,筆者以為深具吸引讀者閱讀之魅力。但 如細察準確度,不難發現其文史典故翻譯,或刪節不譯,或以英文相近詞替代。 可見邵洵美與 Emily Hahn 翻譯時,僅考慮是否流暢易讀,而不以精確傳達為念。. (二)金隄及 Robert Payne: 金隄(1921-2008)畢業於西南聯大外文系,曾於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天津 外國語學院任教。1978 年受中國社科院之邀開始翻譯《尤利西斯》,1982 年移居 美國,先後在多所大學擔任研究員及客座教授,並繼續未竟之翻譯工作30。金隄. 28. Kinkley 懷疑辛墨雷另有其人,並非邵洵美筆名。但根據筆者搜尋資料,邵洵美雖有多達 20 多. 個筆名,常用的只有數個。辛墨雷是他翻譯時常用的筆名,應無疑慮。 29. 見“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hen Congwen’s Masterwork, Bian Cheng (Border Town)”,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p. 42. 30. 《尤利西斯》1993 年於台灣由九歌出版社出版,隔年中國大陸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24.

(25) 同時是知名翻譯理論家,曾出版數本翻譯理論書籍,探究文學翻譯,說明其從事 翻譯學術研究與實務之心得。1984 年出版 On Translation31,1998 年出版《等效翻 譯探索》32,概括說明他多年來從事翻譯戮力以求的目標。他在本書中為「效果」 二字下了新定義,亦即「共性感受」 ,而非美國翻譯理論家 Nida 強調之「反應」。 金隄進一步解釋,反應包括了訊息接受者的行動,而行動背後涉及層面太廣,不 能做為翻譯實踐的目標。簡言之,好的譯文應幫助譯入語讀者得到與原文讀者類 似的感受,而此一共性感受,端視譯本是否呈現原文的主要精神、具體事實、意 境氣氛(p. 43,粗體為原作者所加)。2003 年出版文學翻譯的專書 Literary Translation—Quest for Artistic Integrity33。 Robert Payne(1911-1983,中文名白英),身兼英國文學及造船工程教授、 小說家、歷史學家、詩人及傳記作家34等多重身分,畢生寫作活躍時間近 50 年, 完成超過 110 本書,當中有不少作品足以傳世。Payne 亦曾任職於英國陸軍情報 部,後在新加坡遭日軍驅逐,於 1941 年來到中國,與詩人聞一多35交好。1945 年西南聯大外文系聘請他教授英國文學,他離開中國時大約是 1948 年。Robert Payne 待在中國七年期間,出版紀錄詳實之重慶、昆明日記,並為毛澤東作傳, 也協助潤飾沈從文英譯選集。 1946 年,金隄仍是西南聯大外文系四年級學生,在教授 Robert Payne 的鼓勵 下,與沈從文商議英譯其作品,包括中篇《邊城》 (“The Frontier City”)及其他十 餘篇短篇故事,選集名為 The Chinese Earth(《中國的土地》36) ,翌年由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出版。 31. 本書是與提倡功能對等的美國翻譯理論家 Eugene A. Nida(尤金‧奈達)合著。. 32. 台北書林出版。. 33. 封面作者名為 Jin Di,是金隄天津發音的拼法。. 34. 白英所著傳記之重要傳主包括希特勒、毛澤東、列寧等。參考. http://www.stonybrook.edu/libspecial/collections/manuscripts/payne/biography.shtml (擷取日期 2014/5/18) 35. 聞一多於 1946 年遭國民黨政府下級軍官暗殺,群情譁然。台灣歷史學者、中研院近代史研究. 所研究員陳永發認為聞一多遭暗殺事件,國民政府處理不當,是國共內戰轉折的關鍵。 36. 1982 年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重印本封面題為《中國土地》 。 25.

(26) 與其他譯本相較,金/Payne 版本翻譯方式最為自由,部分字詞不譯或改寫, 常刪減文化詞語與鄉土描述。此譯本甚少推敲文化詞真正的意涵,力求簡單傳達 故事,但文字風格優美,值得稱道。例如將翠翠夢境中的虎耳草譯為 Tiger lilies, 百合花的確給予讀者優美聯想,但其實百合與虎耳草毫不相干。論者 Kinkley 稱 這類改動為運用「詩意的破格」 (poetic license37) 。再加上此譯本由英籍詩人 Robert Payne 校潤,其英文寫作典雅秀麗,讀來如英文原作。. (三)Gladys Yang: Gladys Yang(1919-1999,原名 Gladys M. Tayler, 中文名戴乃迭)原籍英國, 出生於北京,後返英國讀書。在牛津大學求學時結識楊憲益38,1940 年隨楊憲益 返回中國結婚定居。 戴乃迭與楊憲益在牛津求學期間,閒暇時便嘗試將中國文學譯成英文,如《離 騷》及魯迅的《阿 Q 正傳》部分章節39。回到中國後,戴先接受重慶國立編譯館 邀請,擔任翻譯委員會高級編撰,主要負責中文英譯。1952 年起,兩人加入新成 立的北京外文出版社,開始翻譯古典文學及現當代文學作品(如《魯迅選集》)。 1954 年起兼任《中國文學》雜誌社翻譯人員及語言顧問。1962 年,兩人英譯的作 品陸續在《中國文學》雜誌上登載,包括 The Border Town and Other Stories(《邊 城及其他》)。 Gladys Yang 與夫婿楊憲益貢獻畢生精力於翻譯,兩人英譯中國古典與現代文 學作品達一百餘種40,涵括現當代文學及樣板戲(樣板戲不署譯者名) 、古代敘事 小說及明代話本、清代章回小說(如《唐代傳奇選》、《漢魏六朝小說選》、《杜十 娘怒沉百寶箱》 、 《儒林外史》 、 《紅樓夢》) 、傳統劇本(如《長生殿》 、 《白蛇傳》), 37. 引自 Kinkley 2014 年發表之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hen Congwen’s Masterwork, Bian Cheng (Border Town)”, p. 44。 38. 中國著名詩人、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 39. 楊憲益(2010) , 《楊憲益自傳》(薛鴻時譯) 。人民日報出版社。. 40. 楊曾於自傳後記中提到,署名兩人合譯之作品,大半由其妻戴乃迭翻譯,他負責校訂,因此戴. 之翻譯功勞更大。 26.

(27) 以及古典詩文(包括李白、杜甫、蘇東坡、韓愈等)。 1981 年楊憲益擔任《中國文學》雜誌41主編,提議出版「熊貓叢書42」 ,有系 統地翻譯現當代中國文學作品,介紹給西方讀者。此一英譯本便是「熊貓叢書」 打頭陣出版的書。 《中國文學》雜誌可說是國家機構打造中國形象的傳聲筒。 耿強於 2010 年出版之博士論文〈文學譯介與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熊貓叢書 英譯中國文學研究〉中提到, 「熊貓叢書」的譯者是以推介本土文學的情懷進行翻 譯,並分析「熊貓叢書」在國家機構領導下,譯介作品具有長期性、組織性、多 樣性與目的性,擁有一般私人出版社或個人譯者不可能具備的優厚條件。 「熊貓叢 書」出版之沈從文書目43,另有《湘西散記》(Recollections of West Hunan)及《沈 從文小說選》(Selected Stories by Shen Congwen),均由 Gladys Yang 翻譯。 Gladys Yang 譯本屬於機構型翻譯,由譯出語官方主動翻譯本國文學,向其 他國家介紹,因此負有宣揚國家形象的責任。有關性、愛情或弔腳樓妓女等段落, 翻譯策略十分保守,如以 girls 或 women 譯妓女一詞。儘管不似金/Payne 版本大 幅改寫,約有半數以上的文化詞彙以英文對等詞替代,未譯出歷史的典源出處, 亦未譯出雙關語巧妙影射之意。至於人物細緻的表情或動作,也多以寫意方式帶 過。然而 Gladys Yang 的確擅長翻譯白描的寫景文字。寥寥數字,便能譯出細雨 綿綿溪面如煙之情景、或盼待情人芳心暗屬之愁緒。. (四)Jeffrey C. Kinkley: Jeffrey C. Kinkley(1948—,中文名金介甫)長期致力於研究沈從文作品, 治學態度嚴謹,成果豐碩,是海外研究沈從文的第一人。1977 年完成 “Shen. 41. 1986 年中國文學出版社成立,接手辦理《中國文學》雜誌及「熊貓叢書」出版業務。2000 年,. 中國文學出版社遭勒令撤銷,雜誌也停辦。共計出版 190 種作品,發行到國外 150 個地區。 42. 此一叢書為 Panda Series, 原意是仿效英國甚受歡迎的企鵝叢書(Penguin Books),將經典文藝. 作品介紹給社會大眾。 43. 見該博士論文附錄一:熊貓叢書出版出目,pp. 153-169。 27.

(28) Ts’ung-wen’s Vision of Republican China44” 論文,獲哈佛大學歷史暨東方語言博 士學位。現為紐約聖約翰大學歷史系教授。 起初 Kinkley 閱讀沈從文作品是為了研究中國近代史,認為沈筆下軍閥割據 的中國和別的作家不同,可從中挖掘出有關近代中國的珍貴史料與見解。1980 年開始,他繼續蒐羅大量史料,並與沈從文多次晤談,也訪問了沈的朋友和學生, 包括卞之琳、馮至、袁可嘉、施蜇存、李健吾、朱光潛、汪曾祺等。Kinkley 於 1987 年出版 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台灣版譯《沈從文史詩》),書中註 解豐富,針對沈從文生平、作品及創作意圖進行考據,時有鞭辟入裏之評析,是 目前研究沈從文之學者經常參考引用的專書。 Kinkley 曾於一次訪談45中表示,沈從文的小說愈讀愈有味,簡單的文字中 飽含情慾與心理象徵,認為沈是「中國第一位將佛洛伊德的夢境與性壓抑成功寫 入小說的現代小說家。」並強調沈從文是離開家鄉、自我放逐到北京後,才開始 寫作。如果他未曾離開湘西,不會有後來的創作思維。他到了北京,面對中國正 統漢文化與西方文化,再與湘西文化對比,這種種衝擊鍛練出他「具有爆炸力」 的創造力。因此,研究沈從文必須先了解他是自我放逐的邊緣人,將沈放在中國 放逐作家群——屈原、李白、曹雪芹——當中觀察,方能了解其批判現代文明的 眼光其來有自。此一自我放逐概念,與聶華苓提到的「現代疏離人」相互呼應, 也與沈從文自稱的「鄉下人」暗合。 Kinkley 受紐約商業出版公司 HarperCollins 之託翻譯《邊城》 ,屬於中國經典 文學系列計畫,2009 年出版。Kinkley 曾於電子郵件(Re: Questions about Border. 44. 博士論文後由大陸學者譯成中文,書名《沈從文筆下的中國社會與文化》,見註 18。. 45. 這次訪談刊載於《羊城晚報》2002/12/5,網址:.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yuwai/242497.htm&prev=/search%3Fq%3D%25E9%2587%2591%25E4%25BB%258B%25E7%2594 %25AB%26safe%3Doff%26biw%3D911%26bih%3D415 網路搜尋時間 2014/4/21。 28.

(29) Town; 2014/5/5)中回覆筆者,表示是受 HarperCollins 之託翻譯本書,因此目標 讀者鎖定社會大眾,但他也希望此一譯本能吸引大學學生閱讀,或成為學者研究 之版本,因此於書末添加註解。他為顧及大眾閱讀習慣,決定不在本文中添加附 註;但另一方面,他也不打算為了吸引更多讀者,簡化故事情節或略過細節。顯 然他為了方便大眾閱讀,做了一點讓步,但翻譯精神仍以準確傳達小說內涵,點 明文化差異為依歸。 Kinkley 在文化詞與文史典故的處理上,大半採異化翻譯策略;亦即在不過 度妨礙讀者閱讀理解的前提下,精確迻譯文化詞彙,包括食衣住行之日常用語、 俚俗語、成語、文學典故等,均盡量於譯文間加入說明,或於書末添加附註,務 求翻出文化意涵,因此往往超額翻譯,譯文字數最多。. 第三節. 四種譯本產生之時代背景. 1936 年這一年——中國對日抗戰爆發前一年——Emily Hahn 與邵洵美決定 合譯 “Green Jade and Green Jade”,在甫創刊不久的《天下》月刊上刊登。其時外 患問題嚴重,尤以日本為最大隱憂。九一八事變已結束,對日抗戰尚未開始,故 此時內政屬於「黃金建設十年」46,堪稱平穩,多數省分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之國 民政府執政,逐步推動政治、經濟、軍事及各項基礎建設。這段期間上海經濟鼎 盛,文化出版事業蓬勃,兼以許多留學歸國的知識分子聚集於上海,言談風氣自 由熱烈。邵/Hahn 譯本出現時期,便是這樣的文化氛圍47,加以《天下》創刊時, 曾揭示創辦目的為翻譯中文作品,以促進中西交流。由是可知,邵/Hahn 譯本是 為了給身在中國的英語母語人士閱讀。值得一提的是,《天下》於 1935 年 8 月創. 46. 黃金十年係指 1927—1937 年南京國民政府執政,亦即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參考黃仁宇(1994) ,. 《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時報出版。 47. 由於《天下》的編輯同仁皆為享有赫赫之名的知識分子,發表言論時不免詞鋒銳利、口無遮攔。. 故而在抗戰爆發後,刊物編輯部門感到風聲鶴唳,主編溫源甯復接獲情報人員的警告,深信自己 已列入日人黑名單,雜誌不日將遭日人搗毀,遂於 1938 年率編輯部同仁搭船前往香港,暫時避難。 29.

(30) 刊,而 “Green Jade and Green Jade” 翌年 1 月開始連載,翻譯時間並不長。 第二個英譯本是 1947 年出版之金/Payne 譯本,翻譯的文化背景為抗日戰爭 結束不久的昆明。1946 年,金隄仍是外文系學生,受系上教授 Robert Payne 鼓勵, 著手翻譯沈從文小說。其時沈從文在西南聯大國文系教書,便從隨身攜帶的數本 著作中擇選數篇,交予金隄翻譯,再由 Payne 潤飾。此一版本翻譯始於抗日戰爭 勝利翌年,長期緊張態勢略為趨緩48。金隄與 Robert Payne 於導言中提到編選英 譯專集的目的: 翻開這本《中國土地》 ,你會看到真正的中國人。他(指沈從文)毫無隱瞞, 把所有的一切呈現在讀者面前。令人感到奇怪的一點,不在於他創造出多美 麗的世界,而在於這世界具足完整……自不消說,中國這麼大的國家,什麼 事都可能發生;怪就怪在,我們竟對他說的故事深信不疑,而且覺得他筆下 的中國便是真正的中國……透過作者的如椽巨筆與深可信賴的眼界,翠翠的 憂與樂顯得如此真實……他描寫的中國,既包含過去的古國形象,也是現代 與未來的中國,變動中自有恆常……(Introduction, pp. 8-9;筆者自譯). 兩位譯者讚美沈從文揀選特殊人物與題材的能力,以及無人能出其右的文體 風格:「對大多數中國讀者來說,沈從文至少在三方面秀異拔群,有別於其他作 家:一、把苗族商賈寫進文學作品,他是第一人;二、以簡單、準確的筆觸描寫 中國兵士和農夫,他是第一人;三、他是那個時代最了不起的文體家。」 (同上, p. 12;筆者自譯)。 由此可見 Robert Payne 與金隄翻譯此一版本的目的,在於透過沈從文的作品, 幫助一般英語讀者認識中國。兩人認為沈從文的作品最能代表中國,無論是令人 緬懷的古中國或即將邁開大步的少年中國,無論是淒豔的鬼故事(如〈三個男子 和一個女人〉)或〈邊城〉中的純真愛情,均有撩撥西方讀者的魔力。The Chinese 48. 1945 年 9 月抗日戰爭結束,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矛盾再度浮上檯面,同年底內戰開. 始。 30.

(31) Earth 譯完後交由倫敦 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一出版社專門代理出版 文學名家 Tolkien49、Arthur Waley50等人著作,可知其標舉高超之出版風格。儘管 無相關史料證明,但應可合理推測,此書是由當時已著作等身的 Payne 出面,與 Allen & Unwin 洽談出版事宜。The Chinese Earth 委由聲譽甚隆的公司出版,除可 證明 Payne 對本書之出版十分重視,亦可推知這家出版社對此一英譯選集評價甚 高。 1981 年外文局轄下之《中國文學》雜誌社出版 Border Town and Other Stories, 是「熊貓叢書」系列的第一本文學英譯作品,譯者為 Gladys Yang。楊憲益後來在 自傳中回憶,其時他剛接任《中國文學》雜誌主編,收到讀者來函,希望能將 1960 年以來該雜誌刊載之英譯作品結集出版。他考量後認為可行,便提議仿效英國企 鵝叢書(Penguin Classics),翻譯一系列本國文學,介紹給西方讀者(楊憲益, 2010,pp. 385-387)。然而「熊貓叢書」的出版性質與企鵝叢書不同。 「熊貓叢書」 透過英譯,傳布中文現當代小說到西方世界;是否受目標語讀者青睞,尚在未定 之天。譯介過程牽涉的因素既多,涵蓋本土文化關懷的折衝權衡,並須考慮譯入 語文化之意識形態、大眾詩學觀以及銷售因素,絕非企鵝叢書單純重印經典文學 作品可比。 此一譯本出版於 1981 年,其時中國正步入改革開放,處於政治局勢與意識形 態之轉變時期,文化語境開始展現活力與新意。職是之故, 「熊貓叢書」之翻譯出 版,標示了中國文化意識之覺醒。耿強(2010)於其博士論文中指出, 「熊貓叢書」 處於特殊歷史時期,意圖實現國家對自我形象之重新塑造,背負著文化使命。然 而任何文化生產均難以擺脫官方意識形態之外的、菁英知識分子的影響(參考自 p. 28,底線為筆者自加)。換句話說,打造「熊貓叢書」的功勞,不只屬於官方 單位,編輯部與譯者群在選書、翻譯方式、出版等方面同樣功不可沒。. 49. 托爾金(1892-1973),英國牛津大學教授、語言學家、作家、詩人,其嚴肅奇幻經典作品《哈. 比人歷險記》 、《魔戒》譯成多國語言,廣受讀者喜愛。 50. 亞瑟‧偉利(1889-1966),英籍漢學家。英譯《論語》 、《道德經》、《西遊記》等。 31.

(32) 然則「熊貓叢書」之出版畢竟與一般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出版方式大不相同: 首先,翻譯需求來自源語(中文)文化內部,而非目標語(英文)主動翻譯;其 次,由官方單位負責譯務,其首要目標為積極宣揚本國文化。職是之故,迻譯時 以本土因素為主要考量,期望透過文學翻譯打造中國形象,往往導致隱惡揚善之 做法,譯者不得不保守處理敏感議題,如性或粗話,甚至隱晦不提;然而這種處 理方式不免減損了原作的庶民趣味。 簡言之,上述三譯本均為中國主動翻譯本國文學作品,推介給英語世界讀者, 不同之處在於,邵/Hahn 譯本登載於上海之英語雜誌,文化風氣自由,目標讀者 為當時身處中國的英語人士。金/Payne 譯本委由專門出版嚴肅文學的倫敦出版商 發行,目標群是一般英國讀者。而 Gladys Yang 版本直到 1981 年始由官方單位納 入「熊貓叢書」系列,統籌出版,發行至海外 150 個地區。當時中國文化情境革 新,亟欲在國際間打造中國形象。此譯本面對敏感題材多半隱去不譯,或選用較 「乾淨」的字代替。 第四個譯本由 Kinkley 翻譯,情況與上述三譯本不同。紐約素負盛譽的 HarperCollins 出版社 2006 年在中國大陸設立辦事處,並與人民文學出版社簽訂合 作協議,擬採互惠合作方式,互相翻譯對方國家之經典作品。HarperCollins 原本 預計五年內翻譯 50 本書,《邊城》為其中之一;其後因系列銷量不佳,於 2010 年提前喊停。 2006 年是 HarperCollins 積極與中國擴大合作的一年,瞄準中國廣大的英語 學習人口,柯林斯英漢詞典在線網站也在這年正式上線;置諸於此一文化情境觀 察,英譯中國現當代名家作品系列可視為兩國建立合作模式之產物,也因此催生 了此一版本的 Border Town。跨國合作模式是 Kinkley 譯本的產出背景,然除此之 外,其翻譯流程與一般出版商譯介外國小說的做法,並無二致,均為譯入語文化 主動選擇書籍、聘請譯者、出版宣傳,以刺激銷售量為重點。 一言以蔽之,Kinkley 譯本既是在文化交流前提下決定翻譯,復在紐約大出版. 32.

(33) 商之商業規劃下發行。從翻譯目的來看,屬於學者型翻譯,希望成為學術研究之 版本。譯者努力傳達湘西習俗與中國文化意象,書末附註達 32 個51,解釋地理細 節與文化差異,如觀音、中國人的虛歲算法、端午節喝雄黃酒之由來等。. 51. Gladys Yang 版本則於該頁下方加註,但全書僅 3 個註。 33.

(34) 第三章. 文化翻譯之處理手法. 《邊城》以湘西小城茶峒為背景,當中提到許多邊境苗族習俗與俚語。第一 章文獻回顧部分已針對《邊城》一書的文學技巧加以分析,不少學者探討沈從文 的鄉土語言特色,包括融合湘西方言、文言文、現代白話等寫作方式,以話本小 說常見之說書人口吻出之,添增簡古質樸之韻致。 本章討論《邊城》四英譯本之文化詞翻譯,分為兩方面:(一)生活層面的 文化詞語,如食、衣、住、行、日常器具等家常用語、常見節慶習俗語彙、以及 人物稱謂;(二)文學典故、歷史與傳說。 文學典故或文化詞堪稱文學翻譯最難處理的部分。Lefevere 提出文化速記系 統概念,說明文學翻譯何以充滿挑戰:「原文詞語的涵意、不同層次的措詞、不 同的方言及作者個人的語言風格等等,均屬於文化速記系統的一部分,難以準確 傳達。此外,譯者處理方言或個人語言風格的方式,也反映出譯者本身的意識形 態;換句話說,若某些特定族群在他眼裡屬於較低下或可笑的一群,他的譯文便 會流露出這種觀感。」(Lefevere, 2004, pp. 57-58;筆者自譯)。 要言之,文化詞語銘刻於本國人的記憶,融匯於印象大海,無須深思便能輕 易理解,且能喚起各種情緒或感情。職是之故,翻譯文化詞語時,只能靠譯者殫 智竭慮,尋找最接近之目標語詞彙,卻未必能滿意傳達原文之意味或境界。另一 方面,文學翻譯作品是幫助讀者了解外國文化意涵的極佳途徑,神似之境界儘管 難以企及,依然是值得努力的目標。因此本章探究四種譯本在日常生活文化詞與 文學歷史之翻譯策略,如何影響譯入語讀者的閱讀感受。. 第一節. 生活層面的文化詞語翻譯. (一)食衣住行方面之語彙: 34.

(35) 原文. 邵/Hahn 譯本. 金/Payne 譯本. Gladys Yang 譯本. Kinkley 譯本. 粉條. long sticks of dough. rice noodles. vermicelli. thin noodles made from bean starch. 桐油. wood oil. wood-oil. tung oil. tung oil. 青鹽. green salt. green salt. rock salt. rock salt. 染色的五棓子. varnished walking-sticks. painted walking-sticks. galls used in dyeing. nutgalls—the wasp-made swellings on oak trees used to make dyes. 三角粽. rice dumplings. sweet rice dumplings. pointed zong zi. three-cornered zongzi. wrapped in palm leaves. dumplings. 淺口砵頭. shallow pottery bowls. shallow jars. shallow dishes. big shallow earthenware bowl. 官青布. blue cloth. blue cloth. strong blue material. superior black cloth. 草鞋. sandals. sandals. straw sandals. straw sandals. 青羽緞馬褂. blue silk jackets. delicate silk gowns. dark satin jackets over long gowns. dark blue sateen mandarin jacket. 竈. kitchen. oven. stove. stove. 火鐮. flint. flint. flint. sickle-shaped steel striker. 弔腳樓. 粗麻布帳子. houses. rough linen canopy. houses. coarse linen curtains. 35. houses built on stilts. dangling-foot houses/ stilt. overhanging the water. houses. linen bed-curtains. burlap mosquito netting.

(36) 世界各國生活方式大不相同,食衣住行用語是表達國情文化的重點。湘西小 鎮的飲食、器皿,在《邊城》一書中多有提及,此亦成為譯者面臨的挑戰之一。 粉條是用什麼原料做的?搜尋百度百科52,粉條欄目下的定義為「以大米、 豆類、薯類、雜糧為原料,加工製成的絲狀或條狀乾燥澱粉製品。」因此邵/Hahn 譯本譯成 long sticks of dough(麵團)、Gladys Yang 譯成 vermicelli(細義大利麵) 均不正確,金/Payne 與 Kinkley 譯法較近真實,但 rice noodle 易與米粉混淆。Kinkley 譯法謹慎,但略嫌冗長。 「染色的五棓子」譯法分成兩派。依據在線新華字典,棓字有數義53,一同 「棒」 ,即棍棒;二為星宿名;三為樹名。然而「五棓子」另有含意,是一種寄生 於樹木形成的蟲癭,因含單寧酸,可入藥亦可做成染料。四譯本中,邵/Hahn 譯 本、金/Payne 譯本均以為此處的棓作棒子解,未細查「五棓子」的意思。金/Payne 跟隨第一個譯本,略改一字而已。Gladys Yang 譯出正確含意,但未加說明,Kinkley 添增解釋。 至於青羽緞馬褂的譯法,四版本差異更大。馬褂是清代引進之穿著,有云「長 袍馬褂」 ,原為官員騎馬時,罩在長衫外頭之短褂。後漸普及,成為市井人民日常 套在袍、衫外面的衣裳。金/Payne 譯為絲製長袍,相去甚遠;Gladys Yang 以 satin (綢緞),Kinkley 則以 sateen(棉緞)翻譯羽緞。據在線新華字典54,羽緞意為 「像緞子一樣光滑的棉織品,用於做大衣的襯裡。」,可知 Kinkley 翻譯最恰當, 另加上 mandarin 一字說明馬褂原係滿清官員所穿,忠實傳譯之餘,也為譯文帶來 異國情調。 弔腳樓一詞在小說中多次出現,是湘西特有的建築形式,一半在地、一半臨 水。邵/Hahn 譯本與金/Payne 譯本從未譯出,皆以 houses 帶過;Gladys Yang 在弔 腳樓第一次出現時,說明其建造方式,其後均以 house 或其他字代替,如若指妓 52 53. 54. http://baike.baidu.com/view/272217.htm 。最後查詢時間 2014/7/11。 http://xh.5156edu.com/html3/11818.html 。最後查詢時間 2014/7/11。 http://xh.5156edu.com/html3/17571.html 。最後查詢時間 2014/7/11。 36.

(37) 女群居的弔腳樓,便譯為 brothel。Kinkley 則是 dangling-foot houses 與 stilt houses 交替使用。 竈是中國的生火設備,多以磚土或石塊砌成,同「灶」。邵/Hahn 譯本譯成 kitchen,或許是誤將「竈/灶」當作「灶下」解,灶下是指廚房,兩者意思不同。 Gladys Yang 與 Kinkley 的 stove 最接近,但四版本均未譯出其異於西方火爐的形 態,甚是可惜。 粗麻布帳子出現在第十四章,是窮苦人家以粗麻織成蚊帳,睡在帳中避免蚊 蟲侵襲。前三組譯者譯成 linen,屬於加工過的高級亞麻,Kinkley 譯成 burlap, 是觸感及製作較粗糙的麻布。前三組譯者分別以 canopy、 curtain、bed-curtains 翻譯帳子,純就字面翻譯,未細思粗麻布帳子的功能。另原書下一章提到翠翠驅 趕蚊蚋一事,可知 Kinkley 譯作 burlap mosquito netting 最稱妥洽。 其他如草鞋、火鐮、官青布、淺口砵頭等詞彙翻譯,Kinkley 均以異化方式 描摹物體形狀、用途、材質。其優點是忠實呈現異國風采,缺點是有時用太多字 形容某件微小事物,顯得冗贅、生硬。 上述 13 個詞彙中,金/Payne 譯本有 6 個詞彙與邵/Hahn 版本譯法相同,有 2 個詞彙僅略改一字。兩種譯本均未細加查證文化詞的意涵。相較之下,Gladys Yang 譯出較多日常生活文化詞,但有時也以英文相近詞替代。整體說來,Yang 譯本用 字最簡省;Kinkley 以異化方式翻譯大多數生活文化詞彙,有時更添加說明,字數 是四版本中最多者。. (二)節慶禮俗語彙: 原文. 邵/Hahn 譯本. 金/Payne 譯本. Gladys Yang 譯本. Kinkley 譯本. 雄黃. orpiment wine. orpiment wine. a mixture of realgar and yellow wine. wine mixed with realgar. 龍船水 花轎/喜轎. Dragon Boat tide sedan chair. bridal chair 37. bridal. bride’s.

(38) 小百子鞭炮. little firecrackers. fire-crackers. sedan-chair. palanquin. fire-crackers. strings of hundred-pop firecrackers. 端午節是小說最重要的節日,書中主角儺送與翠翠初次相見、定情,之後 天保溺斃,都圍繞著端節活動展開。邵/Hahn 譯本與金/Payne 譯本將「雄黃」譯 為「雌黃」 ,二者在同一礦脈中生長,但並不相同:雄黃呈橙紅色,雌黃為淡黃。 「龍船水」是指每年五月初端節前後河水上漲的情況,僅 Kinkley 譯出。 「花轎」一詞,Gladys Yang 與 Kinkley 譯法最完善,邵/Hahn 未點出新娘乘 坐(bridal),金/Payne 譯本則未譯出轎字。 古時燃放大爆竹前,會先放小百子鞭炮,短短一串,一下子放完,紅色紙 屑四散飛揚,取其吉兆。邵/Hahn 譯出其小(little),Kinkley 譯成 strings of hundred-pop firecrackers,顯見考據過小百子鞭炮的特色。 (三)人物: 原文. 邵/Hahn 譯本. 金/Payne 譯本. Gladys Yang 譯本. Kinkley 譯本. 真命天子. 從缺. future Emperor. big man. true-born Son of Heaven. 長年. men. labourers. hired hands. hired men. fool. dummy. pretty girl. young maiden. 傻小二 黃花姑娘. sweet young girl. yellow-flower maiden. 「真命天子」是撐渡船老人嗔怪一個熟人不肯喝他請的酒,莫非是因如今 官做得大,性命變得珍貴,怕人下毒?這是跟老友開玩笑的說法,故此 big man 與原意最貼切。「長年」即「長工」,是舊時代有錢人家長期雇在家裡幹活、打 雜的男人。邵/Hahn 未譯出其意,金/Payne 譯成勞工,較浮泛,不如後兩個譯本 傳神。 「黃花姑娘」也是佳例。原文的情境是大夥兒聚在順順家窗口看龍船競賽,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1.1 簡單的 簡單的 簡單的 簡單的SIC組譯器 組譯器 組譯器

《觀無量壽經》是在宋元嘉年間(四二四-四五一)才譯出。因此,學者們普遍注意到《般 舟三昧經》對於慧遠念佛三昧觀念的影響。 [註 22] 在慧遠之前,《般舟三昧經》的各種譯本已

譯。關於懺罪思想的經典,則早在譯經初期即陸續傳譯。例如《阿闍世 王經》(譯於 147-186 年間)、《舍利弗悔過經》(譯於 148-170

可承認之非 本系學分數 上限包含外 系學分、課 程規劃中未 有之本系課 程、超修的 本系專業選 修學分或校 訂必修及選 修學分。.

就等同沒說明 śakra 為何譯成 brgya byin。再者,《新訂翻譯名 義大集》第 3140 條已規定:屬於世間天神類的 śatakratuḥ 要譯 作 mchod sbyin brgya pa,那麼若又指出 śatakratu

法治 (Rule of Law) 没有統一定義。當代最廣為人知及引用的有關著作是英國兵咸勳爵 (Lord Tom Bingham) 在2010年所寫的 “The Rule Of Law” (中譯本: “ 法治 : 英國首席大法官

可承認之非 本系學分數 上限包含外 系學分、課 程規劃中未 有之本系課 程、超修的 本系專業選 修學分或校 訂必修及選 修學分。. 四、

可承認之非 本系學分數 上限包含外 系學分、課 程規劃中未 有之本系課 程、超修的 本系專業選 修學分或校 訂必修及選 修學分。.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