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卓越計畫卓越了誰?卓越了什麼?  / 4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教學卓越計畫卓越了誰?卓越了什麼?  / 42"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 灣 教 育 評 論 月 刊 第 1 卷 第 4 期,頁 42-44 教學卓越計畫 主題評論

教學卓越計畫卓越了誰?卓越了什麼?

鄭英豪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系副教授 教育部於 93 年 12 月訂頒「獎勵 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自 94 學年於綜 合大學推動,95 學年起擴增到技職、 師範及教育、體育校院,同時增訂「獎 勵大學校院設立區域教學資源中心計 畫」及「重要特色領域人才培育改進 計畫」等,以全面性提升大學校院的 教學品質。這個計畫推動至今已經歷 多 年 , 依 教 育 部 所 稱 每 年 均 補 助 前 40%左右之學校,補助經費每校每年由 2000 萬至 8000 萬不等,許多獲補助學 校均在各式宣傳品上標示該校為教學 卓越大學,不少學校也會在學校顯眼 處高掛大過校名的巨幅廣告招牌。然 而,就整體大學招生排名與社會聲望 來 看 , 整 體 大 學 招 生 排 名 的 變 動 不 大、畢業生的企業喜愛排名也沒有太 大的不同,教學卓越的大學中不少也 面臨招生人數銳減的困境。假如教學 卓越計畫對大學外的世界影響不大, 大家對大學的評價與喜好也不因是否 獲得教學卓越計畫補助而有不同,那 麼教學卓越計畫的意義與作用到底何 在?獲不獲得補助又對大學教育有何 影響?教育部投注如此龐大的經費與 管考力量又是為何?相對於即將推動 的 12 年國教的影響範圍與力度,我們 不禁要認真思索教學卓越計畫的價值 何在。本文嘗試理解推動教學卓越計 畫之初的歷史脈絡,為教學卓越計畫 在當時環境下必然進行與目標作一分 析,再從目前的現象進行反思,為這 個計畫的定位與價值做客觀的評述。 我們先將時間倒退 30 年到 1980 年,當時筆者就讀高一,正在為升高 二 後 應 該 念 自 然 組 還 是 社 會 組 傷 腦 筋。當時國小升國中的比率是 96%, 國中升高中職是 65%,而高中職人數 比約為 34:66,就讀高職的學生沒有 升學機會,高中生則有 45%左右繼續 就讀大學。整個算起來,當時的大學 生約是該年齡層的 9.5%,雖然當時社 會的經濟環境可能限制了很多人就讀 大學的可能性,但終究是只有不到十 分之一的稀貨,多數人對大學教育是 沒有想法,也無能干涉的。 同樣的生活場景,我們每天走在 有 人 鋪 好 的 路 上 , 每 天 使 用 有 人 製 造、有人販售的各式生活用品與儀器 設備,每天有人開著公車或計程車載 我們上下班(學),每天有人唱歌跳舞 娛樂大眾,30 年前,這些事都不關大 學生的事,大學生是要成為社會領導 人、學術傳承者的身份,大學生是要 成為專門領域的「師」的人。我們日 常生活的各個元素是另外那 90%不是 念大學的人所構築與運轉的,是他們 讓我在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能夠好好 活著想我將來要念什麼大學、什麼科 系,而我當時腦中想的大學生活不是 為了運轉這個社會的。 30 年過去了,恰好是臺灣社會父 母與子女兩代的平均年齡差,以 2010 年的數據來看,99.9%的國小學生繼續 念高中,98.2%的國中生升學,高中職 學生比約 52:48,高中升學率 95.2%, 高職升學率 80%,現在我們的大學生 比率是同年齡層的 86%。 同樣的每天生活場景,如今的社 會基層的運轉是由大學生所支撐的, 30 年前我們不用管大學生學會什麼, 因為不影響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但是 今天我們必須認真探討這個問題,因 為我們每天的生活細節是由大學生所 推動運轉的,問題就在於:大學教育 42

(2)

臺 灣 教 育 評 論 月 刊 第 1 卷 第 4 期,頁 42-44 教學卓越計畫 主題評論 有沒有教會現在的大學生去支撐這個 社會的運轉? 臺灣不是第一個意識到大學教育 必須從學術兼顧實務的地方,歐美許 多國家在 1960 年代起發起一股大學績 效責任省思的風潮,認為大學不能再 自閉於學術的象牙塔內,大學應該要 為這個社會的基本運轉負責,大學要 培 育 出 可 以 支 撐 社 會 基 本 運 轉 的 人 才。這裡的大學績效責任制度,說的 是「大學應從學術的延續轉為人力培 育」、「從好的實作轉為保證式實作」、 「 從 教 學 品 質 管 理 轉 為 教 學 成 效 保 證」,核心的概念就是教學,也就是培 養大學生成為社會人的過程。臺灣雖 然沒有風起雲湧的檢討聲浪,但是企 業界,尤其是領導經濟發展的大型企 業,很早就提出大學生不能滿足他們 產業基層人力需求的看法,也開始呼 籲既然職業教育已經大學化且大學普 及化,那麼大學就應該要培育出滿足 產業需求的人力。 我們並沒有忽視這個時代轉變的 氣氛,2002 年臺灣引進了歐美的高等 教育績效責任評鑑制度,2005 年成立 高教評鑑中心,以大學評鑑為手段, 推動大學績效責任制度。同年,教育 部提出教學卓越計畫,以鉅額的經費 補助優質大學,示範大學績效責任制 度之建立與實施方式。 說完了故事讓我們回到現實。 教學卓越計畫是教育部第一個有 完整績效指標管考的補助計畫,申請 審查與執行管考採用教師、學生、課 程三個主要面向的數十個績效項目為 基 準 指 標 , 與 大 學 評 鑑 略 有 不 同 的 是,這些審查與管考指標都有大量標 準化的「量化績效表格」以及少量的 「質性績效敘述」,大學要在這些表格 裡填入數據、寫上作文以獲得評審委 員青睞,而這些表格一體適用,不管 你是哪一種大學、規模大小、地區差 異、辦學特色,總之,至少在所謂的 基本考核指標上,大家通通都要一樣 填那些東西,人家有你沒有、人家多 你少,你就輸了。 這樣講好像把教學卓越計畫說成 只 是 寫 實 驗 報 告 , 這 當 然 是 不 公 平 的,這些指標中有許多都是大學從高 傲的學術殿堂轉型為樸實的培育園地 過程中很不容易被想到的,例如:大 學教授在教學方面需要再精進、需要 接受輔導協助;大學教授不是領到聘 書就自以為了不起了,需要被評鑑、 被學生評量;大學生在學的不同期間 需要學校給予不同階段需求的生涯輔 導,例如新生的第一哩以及畢業生的 最後一哩;大學生要有相當程度的基 本能力才可以畢業,學校要訂畢業門 檻與檢核輔導機制;大學要完整掌握 畢業生的畢業後進路資訊、要掌握畢 業生的就業表現與符合產業需求的程 度;大學要不時以學生意見、畢業後 表現修正課程與教學;大學要培養學 生的就業競爭力,把就業力視為教學 的主體;大學要培訓教學助理幫助教 學;大學要自編教材給自己的學生使 用;大學要讓學生知道入學後的四年 從哪裡學到哪裡、可以會什麼、能做 什麼、將來作什麼工作;大學要定期 讓學生知道他學得不好,給予輔導, 並提供減輕學習負擔的機會;大學要 國際化,要有外語活動、要開全英語 教學的課程…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好 的要求,都提醒了以往大學所未能注 意到的辦學思維,都對應將學生培養 成社會有用人才的訴求。我們應該客 觀地說,這部分真的是立意良善、用 心良苦。 43

(3)

臺 灣 教 育 評 論 月 刊 第 1 卷 第 4 期,頁 42-44 教學卓越計畫 主題評論 但是,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現實, 在 建 立 這 樣 的 指 標 系 統 和 績 效 表 單 時,難道沒有人想過臺灣社會面對外 部考核的「反應文化」? 我們的社會從小考到大,臺灣人 不怕考試,怕的是沒有範圍,無法「預 作準備」,有了範圍以後就怕不知題 型,無法擬定「答題策略」,題型明確 後就希望有參考試題與答案,才知道 要準備到「什麼程度」。這件事不是只 有中小學生會,事實上,從販夫走卒 到政治領導人都會,難道集聚菁英於 一身的、在這樣的文化下成功站上頂 峰的大學不會? 於 是 乎 , 大 家 都 建 立 一 樣 的 制 度、推動一樣的措施、舉辦一樣的活 動、都填一樣的表格,想盡辦法搞清 楚「假想敵」學校做到什麼程度,以 免被比了下去。那一疊表格終究是填 得漂漂亮亮,審查時校長去跟老朋友 寒 暄 後 報 告 , 在 花 花 綠 綠 的 簡 報 之 後,交換恐怖平衡的氣氛下「大家相 遇得到」的眼神。 其實到這裡都還不是壞事,如果 真 的 能 達 成 大 學 教 育 的 社 會 期 待 的 話。 壞的是,除了那份表格,大學還 會做什麼?這個問題跟「學生除了要 考的還會什麼?」一樣。還有,填完 那份表格拿到經費,大學真的就培養 好人才?這個問題跟「學生考試得高 分真的就是程度好?」一樣。 筆者任教於教育大學,認為教育 是一種文化作用,我們在教育的歷程 中學到的一直都是文化投射的樣貌, 這種投射是全面性、不分年齡與場域 的。任何我們在中小學階段的教育中 看得見的,在高等教育中都一樣看得 見,任何我們在中小學場域中學會的 生存法則,一生都會在大學中自然反 應 出 來 。 小 時 候 我 們 被 考 試 引 導 學 習,當老師時我們用考試驅動學生學 習,當我們在大學中面對政府用一套 標準測驗來考我們看看能不能討到他 的錢時,我們就很自然地把這一套文 化運作的思維用進來,差別只在小時 候是為了得高分,現在是為了拿補助。 教學卓越計畫是一件好事,但是 主事者忽略了大學應對的思維,也忘 記了考量社會大眾對於部頒教學卓越 大學的社會觀感。當許許多多大學靠 他們中小學時期學會的生存法則有效 地取得教育部的教學卓越認證時,社 會 大 眾 一 邊 驚 訝 「 這 一 家 也 是 卓 越 啊」!一邊仍依社會觀感與產業印象 選擇子弟就讀的學校。當教育部的背 書與現實脫節時,教學卓越的光環不 再,名聲退去,大學招生排名的變動 回歸社會觀感、畢業生的企業喜愛排 名也回歸職場實務表現,教學卓越的 大學一樣面臨沒有人要來念的困境。 只能說,大家並不相信教學卓越 計畫成就了大學培育產業人力的績效 責任,對於大學的績效責任,大家還 是回到「口碑」這種臺灣文化中核心 的價值標準,這部分是我們教育部沒 有考慮到的,於是白花花的銀子用掉 了,很多大學慶賀的看板搭了,但是 大學的社會觀感回歸舊有印象,而教 學卓越本意要的產業基礎人才卻一樣 缺乏,從 2005 推動到今天,似乎一切 又回到原點。 4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上堂。 (拈主丈) 乾非上。坤非下。 (畫一畫) 一畫先天。包含八卦。推窮爻象。凶吉不 分。說盡繫辭。疑難未解。 (卓一下) 吉凶分。 (卓一下) 疑難解。

Keywords: New religious mission, Vietnamese Immigrant, Religious life, Chih Der Buddhist Cultural Exchange Association, Shi

發表會場內只提供單槍投影機(型號 日後上網公告 )、麥克風及電腦喇 叭,請自行準備筆記型電腦,亦可自

主辦單位:建國科技大學工程學院 (教學卓越計畫子計畫

依據 2002 年 5 月 25 日所制訂之第 42/2002/PL-UBTVQH10 號法令—貨品輸入越

一個傳統學校(威爾頓育 科學院:以傳統、守舊的 方法來教授學生)的新文 學老師(基廷),一改學校

奖励活动:

奖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