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原型理論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原型理論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色"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外國語文研究》第十七期 2012 年 12 月. 頁 113~135. 從原型理論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色 劉心華 . 中文摘要 「心理原型」(psychological archetypes),是瑞士精神分析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重要理論之一。榮格認為:在人的潛意識心理中不僅有個人自 童年以來的經驗累積,另外還存在著許多原始的、祖先的經驗。由此推論, 在人的潛意識當中,顯然有些是人類共通的心理機能與「種族記憶」,它們 是先天遺傳的,這也就是榮格所說的「集體潛意識」;簡言之,它們是人類 原始祖先記憶的儲存庫,並且會世世代代遺傳下來,又常在不知不覺中影響 著我們行為的各種本能與模式。如果把原型作為人類共同心理反應的基礎, 那麼它將在適應周遭環境的過程中,不斷地累積千百萬年祖先的經驗而刻烙 下來,無形中形成了人的生理本能。就在累積的過程中,這些經驗會隨著生 活機能的演進逐漸成為文化的基因;隨後在人面臨相同情境時,會不自覺地 產生基本相同的體驗,做出本能的自然反應。 後來,許多學者,包括俄國文化理論家德拉奇(Геннадий В. Драч)等人將 原型理論應用於民族性格的研究,進一步指出:民族文化的心理因素乃來自 於該民族先天基因的遺傳(генотип)以及後天的文化養成。由此可知,民族性 格的內涵包括了人的文化原型與民族心理的特徵。關於俄羅斯文化的心理特 色,許多學者認為它是源自於俄羅斯的東正教、地理環境與社會關係等因 素,也就是說,這些因素的交互影響形塑了俄羅斯民族的性格特徵。 本論文擬採用榮格的原型理論,輔以俄國結構主義學者普羅普(В.Я. Пропп)的民間故事型態學,嘗試從斯拉夫神話和俄羅斯民間故事的角色原 型,來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色。. 關鍵詞:心理原型、集體潛意識、民族心理. . 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副教授 2012 年 6 月 1 日到稿 2012 年 7 月 18 日通過刊登.

(2) 114《外國語文研究》第十七期. The Features of Russian National Psychology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Archetypes Liu, Shin-Hw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psychological archetyp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ies of the Swiss psychiatrist Carl Jung. Thi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does not develop individually but is inherited. It consists of pre-existent forms, the archetypes, which can only become conscious secondarily and which give definite form to certain psychic contents. Jung distinguishe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from the personal unconscious, in that the personal unconscious is a personal reservoir of experience unique to each individual, while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collects and organized those personal experiences in a similar way with each member of a particular species. Russian cultural theorist G. V. Drach (Геннадий В. Драч) applied Jung's archetypal theories to the study of national character. He believes, that national psychology comes from inherent genetic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connotations of national character consist psychological archetypes of human being and nation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rach also believes that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ussian culture are derived from the factors of the Russian Orthodox,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etc. These factors later also shaped the features of Russian national character.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Russian nation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Jung’s theories of archetypes..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Archetype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National Psychology. *.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lav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3) 從原型理論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色 115. 從原型理論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色 劉心華 一般而言,每個人對自己民族心理(性格)的認知往往需要透過本身與環 境的對照關係來確定,一旦確認,也會在這個對照關係中影響著個人的行為, 並形塑其意識。具體來說,當你聽到外國人對自己民族的看法,或是將自己民 族的生活方式與心理特質與其他民族做比較時,就能更瞭解自己民族的特點。 進一步探索的話,一個民族的許多文化特點應該可以在民族性格的現實和神話 中找到軌跡。關於民族心理這一複雜又難以捉摸的概念,早在十八世紀時就有 許多哲學家提出:民族心理的探索應該要從地理、氣候、歷史這些民族賴以形 成的因素著手分析和研究。例如,從地理空間來看,生活在狹小領土的民族與 生活在廣闊領土上的民族,他們所形成的心理特質是截然不同的。領土狹小的 國家容易動員,居民認真勤勞,重視疆域的安全;相較於領土廣大的國家,更 珍惜自己的土地與資源,視統一意識為最高價值。而領土廣大的國家容易發生 混亂,如果不能有效管理,就會呈現無秩序的狀況,所以,擁有多民族的大國 需要更複雜的國家行政機制與運作;大國的人民常以自己領土的廣大或實力自 豪,常會產生妄自尊大的帝國沙文主義,他們也喜歡彰顯自己的國家實力。相 對來看,小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完全是另一種型態,他們在情感上容易受傷,深 知別人可以很容易地摧毀其傳統,在此情況下,有時會更珍惜自己保存不易的 傳統。 根據上述的觀點,俄羅斯民族顯然是一個複雜的民族:俄羅斯在地理位置 上橫跨歐、亞兩洲,幅員遼闊,人種複雜,氣候嚴峻,以及歷史發展中受到各 種外來文化的洗禮,造就了俄羅斯人複雜多元的民族性格及面貌。歷來許多學 者 , 如 克 留 切 夫 斯 基 (В.С. Ключевский, 1841-1911) 、 德 拉 奇 (Г.В. Драч, 1942--)、別爾嘉耶夫(Н.А. Бердяев, 1938-1948)、洛斯基(Н.О. Лосский, 18701965)等人皆曾從地理、氣候、歷史、文化、社會各個角度探討俄羅斯民族心 理的特徵與羅斯人的典型性格。但不管是從個體的途徑或整體的角度來看,如 果想要瞭解一個複雜、多元面貌的民族性格,透過心理分析的途徑,應該更能 掌握其民族行為的脈絡。所以, 本論文擬從瑞士精神分析學者榮格(Carl.

(4) 116《外國語文研究》第十七期. Gustav Jung, 1875-1961)的集體潛意識理論著手,輔以俄國結構主義學者普羅 普(В.Я. Пропп, 1895-1970)的民間故事原型,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色。. 1. 集體潛意識與原型 「原型」(archetype),有時又可稱為「原始意象」,是瑞士精神分析學家 榮格的重要理論之一。此理論源自於他的老師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 -1939)在解析人的夢境時,察覺了人具有潛意識(personal unconscious),並發 現個人潛意識與古老神話之間存在著相關性。依此,榮格延伸了佛洛伊德關於 個人潛意識的觀點;他在該理論的基礎上,將研究對象從個別的心理分析轉向 人類學、神話、宗教、考古、民間故事與文學等研究,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集 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理論,創立了原型理論的學術典範。 根據榮格的理論,在人的潛意識心理中不僅有個人自童年以來的經驗累 積,另外還存在著許多原始的、祖先的經驗。因此,在人的潛意識當中,顯然 有些是人類共通的心理機能與「種族記憶」,它們是先天遺傳的,這就是「集 體潛意識」;它們潛藏著人類原始祖先記憶的儲存庫,並世世代代遺傳下來, 又常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行為的各種本能與模式。受到這種心靈深處層面 的影響,人類諸多複雜行為的背後,往往是本能在發揮作用,但是人卻無法意 識到;簡單的說,就是人類行為的後設情境(meta-behavior)。榮格進一步認 為,原型作為人類共同心理反應的基礎是人的生理本能;這種本能是人類作為 宇宙的一種生物類別,在適應周遭環境的過程中,不斷地累積千百萬年祖先的 經驗而刻烙下來的。在累積的過程中,這些經驗會隨著人類的進化過程而成為 一種自然的本性,逐漸成為文化的基因;在人面臨相同情景時,會不自覺地產 生基本相同的體驗,並做出必然的本能反映。例如,人對於母親的認知是本能 性的,普遍認為母親就是能包容一切、值得依靠的存在。這種包容萬物存在的 概念一開始就深植於人心,無一人例外,這種存在就是原型。另外,關於集體 心理和行為的例子,馬丁.賈克(Martin Jacques)在《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當 中延伸了波伊德及理查森(Robert Boyd & Peter J. Richerson)在文化與基因演化 的研究,具體指出:雖然所有的種族或群體對文化的認同會隨著環境時空而持 續改變,同時也會不斷的重新被討論,但是,它們都會存在一組不會隨著時間 改變而改變的族群特性;那就是源自於深遠和長期影響的文化特質,包括氣.

(5) 從原型理論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色 117. 候、農業型態、語言、環境適應方式、家庭關係與結構、宇宙觀及歷史脈 絡......等,都會從過去持續流傳而來,並對現在留下痕跡,形成了該民族或社 群的集體性格。1 榮格在其後半生竭盡精力從事於原型理論的研究,在其著述中歸納了許多 人類的共同原型:大母神原型(great mother)、智慧老人原型(wise old man)、重 生原型(rebirth)、精靈原型(spirit)、英雄原型(hero)、騙子或魔鬼原型(trickster or devil)等等。從個人的層次來看,每個人的人格中最具有意義的四種原型包 括:本我(self)、陰影(shadow)、阿尼瑪(Anima)或阿尼姆斯(Animus)、人格面 具(persona)。 另外,根據榮格的看法,一般人所認知的「自我」與他所提出的「本我」 大不相同。「自我」是人處在意識認知下感覺自己存在的現實感,是自認為理 所當然的自己;而「本我」是人完整的內心世界,必須透過意識與潛意識的交 互結合才能達到圓滿境界的「我」 。所以,理論上,「本我」才是人心靈深處的 珍寶,是人類生活的真正目的;它應該才可以與宇宙本質緊密相連,因而具有 神聖性。人的一生終究期望人格達到完整本我的實現,這個內涵常常是表現在 遠古以來先民的神話當中;這也是人類自遠古以來,東西方聖哲所要追求的共 識性人格內涵。於是,榮格進一步追溯古代神話,企圖探索人類集體文化的原 型;他的研究發現,本我原型是神話產生的力量來源,如此一來,神話正是人 的外在世俗生活與內心世界之間對話的重要媒介。儘管本我原型是人類共通的 本能,但是在回應不同的時空情境時,它又會以不同的象徵方式,分別在不同 種族的神話、圖騰、文學與藝術之中顯現出來;換句話說,從不同種族的神 話、圖騰、文學與藝術中深入去探索,應該能夠找到各該民族最深層的性格及 文化特質。 表面上,人類是使用語言或文字符號來表達內心思維或進行與人溝通,但 是語言蘊含的象徵才是意義系統的本質。這類言語、名稱、甚至圖畫、音樂, 它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廣為人知、約定俗成及明晰易辨的意義外,常常蘊含著 某種模糊不清、不可確知、或為人避諱的隱密意義,這就是符號與象徵在意義 傳達上難免存在的落差。當一個詞、一個意象蘊含著某種比直接意義更多的蘊 1. 李隆生、張逸安 譯,Martin Jacques 著,《當中國統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聯經,2010 年 4 月,頁 152 ~153。.

(6) 118《外國語文研究》第十七期. 含時,它就是象徵性的詞、意象。「它具有一種更為擴大的『潛意識』體 (aspect),人們對其永遠無法確切地加以界定、加以圓滿的解釋」。(ed. by Carl G. Jung 1968: 4)當人進一步去探究象徵時,象徵便將人引入理性觀念之外,例 如圓輪的形象可以將人的思維引向一種「神的」太陽的概念。2 因此,人在現 實生活中每一種經驗都蘊涵著某些不定數量的不可知因素,更不用說完全認識 客體存在的物質本質。所以,尼采說:「沒有真相,只有解釋」。(陳瀅巧, 2006:100) 對於發生在個人日常生活的種種事件,經常在我們尚未意識到時,就在侷 限的意識限制下被同化了;一般人只能在直覺的瞬間感知事件的發生,或者在 日後經由意識中的回憶感知它們的存在。雖然最初我們往往會忽略對這些事件 的情感反應或象徵性的生命要素,但它們經常深入我們的潛意識,在不特定的 時刻再從潛意識裡湧現出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它們常常會以夢的型態出 現。儘管每個人的夢不盡相同,然而,榮格認為人類創造的象徵常有共同的傾 向,尤其對於曾經在共同時空中一起生活過的群體,這種傾向會更明顯。許多 夢會顯現出意象和聯想,而這些意象與聯想又會與原始觀念、神話和儀式相聯 結。3這類夢的意象佛洛伊德稱為「原始遺存物」(archaic remnants,榮格稱之 為原型),亦即暗指它們是從遠古以來就存在於人類心靈的東西。過去曾經流 行一種觀點,它將潛意識視為意識的附屬品,把潛意識當成是「收集意識心靈 廢料的垃圾桶」(ed. by Carl G. Jung 1968: 32)。但是,榮格並不這麼認為,他 主張聯想和意象是潛意識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它們不是沒有生命、毫無意義的 「遺存物」。而且,正因為它們具有歷史特性,才更有珍貴的價值。這種論點 無疑將現代人與古代人或更早的原始人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樑。所以,我們所 看到的古代壁畫、圖騰等原始的符號表現形式,應該可以想像為人的情感需 求;換句話說,如此歷史性聯想的表達正是連接意識的理性世界與本能世界的 紐 帶 。 榮 格 更 進 一 步 指 出 , 在 現 代 人 的 夢像 、 原 始 人 心 理 的 集 體 意 象 (collective image)與神話主題之間存在著緊密的相似性。4 其次,以世界各民族最普遍的英雄神話為例,儘管在細節上千變萬化,但 2. Carl G. Jung, ed. by Carl G. Jung, “Approaching The Unconscious”, Man And His Symbols, USA: Dell Publishing, 1968, pp.3-94. 3 Ibid. p. 32. 4 Ibid. p. 57..

(7) 從原型理論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色 119. 是,它們在結構上非常類似,具有共同不變的模式。英雄的出身通常被描述成 卑微但又異於尋常;他在早年時期即因奇遇而具有超人的力量,藉此力量很快 地就名揚四方或得到權威,然後與邪惡勢力搏鬥,歷經磨難,終至凱旋而歸。 之後,可能由於驕傲自大而犯下罪過或錯誤,或因被出賣而失勢,或以英雄式 的獻身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在許多神話故事裡也有另一種情節,即通常會出現 強而有力的「庇護神」般的人物,使英雄早年的弱小心靈得到補償,經由保護 神的引導,使他能夠完成常人無法達成的艱鉅任務。事實上,這些神一般的英 雄人物正是人類心靈的象徵性表象;英雄神話的基本功能在於,透過認識自我 力量的侷限性與弱點,讓個體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以這種自我意識去面對生 活對他的磨難,以及認清他必須完成的艱鉅使命。一旦個體通過了最初的考 驗,便進入成年的生活階段,英雄神話也就失去其關聯意義;此後,英雄的象 徵性死亡則變成了進入成人生活階段所獲得的成就。5 後來,俄羅斯文化理論學者德拉奇(Геннадий В. Драч)將榮格原型理論應 用於民族性格的研究,進一步指出:民族文化的心理因素乃來自於該民族先天 基因的遺傳(генотип)以及後天的文化養成。由此可知,民族性格的內涵包括 了人的文化原型與民族心理的特徵。關於俄羅斯文化的心理特色,德拉奇認為 它是源自於俄羅斯的東正教、地理環境與社會關係等因素,也就是說,這些因 素的交互影響形塑了俄羅斯人民族性格的特徵。6 無獨有偶地,加拿大文藝理論學家弗萊(Northrop Frye, 1912-1991)也致力 於神話原型的研究。他從文學作品的整體面貌進行研究,從中探索具體作品與 人類文化母體之間相連接的臍帶;該研究發現:原型理論/神話/文學三者之間 有著緊密的相互關係。如果進一步從理論的產生、發展及承續性上來看,那麼 原型理論可以追溯到原始意象,而原始意象又可以從最初的神話中發掘出來, 主要是因為神話當中又蘊含了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軌跡;也就是說,原型的內 涵應該存在著所有民族與所有時代的共通性。另一方面,文學則是表達人類深 廣的精神世界,這也就使得文學與神話之間有了緊密的精神連接。根據榮格的 說法,藝術作品之所以能夠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與旺盛的生命力,主要在於它 表現了原型的風貌;由此看來,史詩與神話所表現出來的幻覺與夢想,其重點 5. Joseph L. Henderson, ed. by Carl G. Jung, “Ancient Myths And modern Man”, Man And His Symbols, USA: Dell Publishing, 1968, pp.95-156. 6 ред. Г.В. Драч, «Учебный курс по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и», Ростов-на-Дону: «ФЕНИКС», 1999..

(8) 120《外國語文研究》第十七期. 並不在於作品所選用的具體素材,而是文字意象背後所表達的隱喻或象徵。根 據這樣的理論推演,那麼最基本的文學原型顯然就是從神話而來,而文學本身 只不過是一種形式模型的結構;也就是說,大部分的文學類型應該都是神話的 延續和演變。在遠古時代所表現的神話現象,能夠在之後的不同時代,無意識 地提供文學著作的藝術形象,並扮演著無盡的泉源。原型發端於遠古神話,也 帶有揭示時代發展趨勢的預言性質;也因此,原型難免與神話或神秘的宗教產 生密切的關連,在其形象的直覺中隱含了深刻的哲理,預示著未來,並指出每 個人冥冥中的渴望。文藝作品的創作過程並不完全受作者自覺意識的控制,往 往受到一種積澱在作者深層潛意識的文化原型所影響;而文學的創作過程就是 將這些意象從潛意識的深淵中發掘出來,並把它呈現出來,激發集體潛意識, 以產生共鳴。 總結來說,榮格發現了深藏於文藝作品中的神話原型,並將它運用於作家 創作的心理分析;而弗萊則將它從具體作品中剝離出來,歸結出文章類型與敘 述模式。儘管兩人的研究途徑不同,他們都得出相同的結論:不管是在模式或 意象上,潛意識中的神話原型提供了歷代文藝創作者的藝術創作泉源,而且在 文學或藝術作品中以反覆出現的形象或結構模式表現出來,例如:神諭意象、 魔怪意象等。. 2. 原型/斯拉夫神話與民間故事/俄羅斯文學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 本節將運用上述理論進一步論述原型/斯拉夫神話與民間故事/俄羅斯文學 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 從發展過程來看,斯拉夫神話深受地緣環境的影響,整體而言,概可分為 波羅的海斯拉夫神話、東斯拉夫神話、南斯拉夫神話與西斯拉夫神話;而俄羅 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地區屬於東斯拉夫神話的範疇。其次,根據歷史的演 進,從六世紀至十世紀末,由於古斯拉夫人崇拜自然力,相信自然界萬物有 靈,都具有生命,所以信奉多神教。一般而言,人類的理念源自於生存與生活 的 需 求 認 知 , 所 以 神 話 大 部 分 並 非 來 自 孤 立 、 空 泛 的 「 理 念 體 系 」 (a conception system),而是形成於適應宇宙環境的「生活體系」(a life system)。 基於此,斯拉夫人將生存環境的周遭世界主要集中於狩獵、農耕和家務三個生 活面向上,進一步又根據生活情境的各種現象與意象將神靈分為神、善靈與惡.

(9) 從原型理論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色 121. 靈,分屬上層神話(высшая мифология)與下層神話(низшая мифология);上層 神話以神明為主,下層神話以魔鬼為主。 斯拉夫神話不同於古希臘、羅馬等世界其他地區的神話體系;主要原因 是,它本身的發展尚未進化完成便終止了,於是在還未成熟的狀態下,很難形 成獨特的文學/神話體系。後來到了西元 988 年,古羅斯人接受了基督教,多 神教也就被視為違法;如此一來,它的傳統神話體系也因而受阻,難以繼續發 展。其次,中斷的另外原因是,斯拉夫神話多以口耳相傳,比較無法流傳至 今,未能如希臘神話一樣,以文字、文學的形式保留下來。 由於受到生存環境的嚴厲挑戰,斯拉夫神話的特色就是以下層神話,魔鬼 學(демонология)為主,隸屬負面的(отрицательный)、非此界的(нездешний)、 冥界的(потусторонний мир),都是偏向不潔之力(нечистая сила)的信仰。自從 基輔大公佛拉基米爾接受了基督教,並將之定為國教後,東斯拉夫神話就受到 「羅斯受洗」(крещение Рус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而無法繼續發展成 為健全的神話體系。然而,信仰如果是集體潛意識的表象,理論上它就應該不 容易受到政治的壓力而完全斷裂,因而,人們對舊的信仰仍會無法忘懷,留下 該信仰的痕跡,而逐漸形成另一種變通的方式:即在新的宗教或神明身上找到 神話中對應的神祇。事實上,改變的只是信仰的形式,本質並沒改變。如此的 表裡交錯,漸漸形成了雙重信仰(двоеверие),這種情形尤其在民間特別根深蒂 固。所以,就算到了十六世紀東正教已開始在人民意識中逐漸佔據了主流地位 之後,多神教的信仰依然繼續存在俄羅斯的民俗中。俄國宗教思想家弗洛羅夫 斯基(Георгий Флоровский, 1893-1979)就認為俄羅斯文化在形式上雖然始於羅 斯受洗,但並不表示過去存在過的多神教對現代的俄羅斯人或俄羅斯文化沒有 影響。事實上,它已長久留存在俄羅斯人民的記憶中,在其生活領域中無時無 刻不保留著痕跡,對其生活產生影響;人民的潛意識裡,多神教仍持續地過著 隱密的生活,也證明了榮格與弗萊所謂的神話原型。 其次是關於民間(包括童話)故事,它是屬於民俗學的範疇,基本上可以 將之視為神話、民間傳說與民俗文學集合而成的變體。民間故事的演進是從古 代民間口傳文學開始,代代相傳,接著由後人記錄下來,成為故事;然而,一 個事件隨著時間的流傳,將會產生多種情節與詮釋,因此,通常同一個故事原 型可能擁有許多類似的不同版本。俄國結構主義學者普洛普(В.Я. Пропп,.

(10) 122《外國語文研究》第十七期. 1895-1970)曾經明白指出:民間故事是虛構的敘事載體,它沒有任何特定的功 能與目的,它只是保存了民間質樸的特色。通常故事情節並不直接給予明白的 指涉,而是以隱喻的模式表達,也無法在社會實體中得到驗證,如此一來,民 間故事提供了人們自己觀察與思考的廣闊空間。同時,由於它包含了許多神話 與傳說元素,因此,在民間故事的流傳過程,無可避免地會與神話原型相遇。 在普洛普最重要的著作《民間故事型態學》(Морфология сказки)中,他 將民間故事(包括童話故事)的重點放在故事結構,而非故事的起源和演變。 從結構的途徑分析,普洛普認為所有的故事都能歸納為幾種類型的組合 (композиция),這個觀點剛好也與榮格和佛萊的論點有異曲同工之妙。所有的 民間故事基本上都在反覆這些組合的搭配,其中主角的故事歷程幾乎都包括了 出走-冒險-返回三部曲。普洛普曾在 100 個魔法民間故事中歸納出 31 種故 事類型及 7 種典型的角色:反角(вредитель, антагонист)、施主(даритель)、神 奇的幫手(чудесный помощник)、被綁架的主角或要尋找的東西(похищенный герой или искомый предмет)、派遣者(отправитель)、英雄(герой)、假英雄 (ложный герой)。1946 年,普洛普又發表了另一份著作《魔法童話故事的歷史 根源》(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корни волшебной сказки),也同樣是採用了原型分析的 理論,探討創作者心理行為的啟發根源。他發現斯拉夫民間故事的典型角色是 以女性為代表的反面角色:雅加老巫婆(Баба-Яга)。如果進一步檢視俄羅斯的 民間故事,人們也會發現:幾乎所有的英雄故事都與雅加老巫婆有著密切的關 係。7 又例如俄羅斯民間故事中的女巫角色(Ведьма, Колдунья),她們概都被描 述成未卜先知的女人,能夠預言、治癒疾病、並以邪術迷惑人。女巫是非常負 面的角色,她能像巫師(Колдун)一樣,使人中邪、降下冰雹、偷走露水、雨、 甚至光明;為了達成目的,她會變成各種不同的生物或隱形人,甚至能藉由綠 色小樹枝、棍子或鞭子把人變成動物。除此之外,女巫會把人蓋上野獸的外 皮,或是在人的身上綁上唸過咒語的腰帶,只有在腰帶被磨破後,人才能恢復 原貌;她還能騎在人上飛馳,直到那個人力氣用盡,不支倒下為止。女巫跟人 類一樣也會死亡,當靈魂離開身體時,死亡的女巫能夠將自己神秘的魔法透過 7. 資料來源:[online]. 2011/10/08. <http://ru.wikipedia.org/wiki/%D0%9F%D1%80%D0%BE%D0% BF%D0%BF,_%D0%92%D0%BB%D0%B0%D0%B4%D0%B8%D0%BC%D0%B8%D1%80_%D 0%AF%D0%BA%D0%BE%D0%B2%D0%BB%D0%B5%D0%B2%D0%B8%D1%87>.

(11) 從原型理論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色 123. 火傳遞給靈魂,此時大地為之震動,野獸嚎叫,成群的鴉群出現。俄羅斯人跟 中國人一樣,都把烏鴉認定是不淨之力的象徵,當烏鴉發出可怕的叫聲時,將 會帶走女巫的靈魂到冥界。根據民間的信仰,女巫也像巫師一樣,死後每到半 夜會起來遊蕩;這個時候,人們需要用釘子把她的影子釘住,就可以把她困在 原來的地方。 如果把這種民間的角色認知做更深層的分析,研究者將能夠發覺:這些關 於女巫或雅加老巫婆的斯拉夫民族神話,就是斯拉夫人的心理原型,深入於他 們的心中,成為集體的潛意識,並以各種變體的姿態呈現在文學作品中,呈現 著女性負面角色的形象。許多描寫醜陋老婦人或惡女的作品,其實都在反映雅 加老巫婆或女巫的邪惡特質;這些女人經常以「惡妻」 、「繼母」 、 「岳母」、 「專 橫的女地主」、 「喋喋不休的女人」或「女巫」的形象呈現。檢視許多俄國的文 學作品,作家筆下經常描寫這類「惡婦」。例如普希金小說《黑桃皇后》 (Пиковая дама)中的老伯爵夫人,專橫霸道、個性乖張,極端自我,對待下人 刻薄、無情。果戈里小說《死靈魂》(Мёртвые души)中,女地主柯羅博奇卡 (Коробочка),孤陋寡聞,淺薄愚昧,貪婪自私,拼命積聚財產,增加農奴的 數量,並極盡所能壓榨他們的勞力。另外,果戈里在其早年的小說創作中,也 描寫了許多女巫與魔鬼的角色,收錄在《狄康卡近鄉夜話》(Вечера на хуторе близ Диканьки)一書中。杜斯妥也夫斯基長篇小說《罪與罰》(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中的阿廖娜‧伊凡諾夫娜(Алёна Ивановна)是個狠毒放高利貸的 「虱子」。作家在描述該角色時,就是直接稱其為女巫。由此可見,屬於民族 集體潛意識的種種原型經常在神話與文學作品中得到反映。. 3. 從民間故事的原型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русский менталитет)的特色 “менталитет”一詞源於拉丁字 mentalis,是一個哲學術語,俄國學者對於 這個詞的含意存在許多分歧的意見,大致的意思是指智慧、思維、精神結構。 俄羅斯科學院語言學學者如此定義“менталитет”:「某個民族、社會團體或者 個人表現在文化、語言、行為等方面的心理、思維、思想、宗教、美學等特徵 的總和。」8 但大多數俄羅斯哲學和文化學者都認為這一個術語一般用來解釋 某個民族之精神世界的特徵。 8. Большой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РАН, 2000..

(12) 124《外國語文研究》第十七期. 民族心理代表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時間內形成特有的深層心理特徵。與 意識形態、宗教、社會、政治等特徵比較,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徵更具共同性、 穩定性和不變性。例如,無論歷經羅斯受洗時期,蒙古韃靼統治時期、伊凡雷 帝時期、彼得大帝時期、文化黃金時期、文化白銀時期、蘇聯時期以及當代的 俄羅斯,人們都可以感受到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概括起來,一般認為俄 羅斯民族心理的主要特徵有宗教性、精神性、矛盾性、極端性、強烈的意志力 等。這些特徵受到相對的自然地理條件、地緣政治條件和社會生活條件所形 塑;這些因素彼此交織在一起形成了特殊的體系,具體表現在普遍俄羅斯民眾 的思維方式、感覺和情感的反應方式、行為舉止的規範、價值觀念、共同的精 神傾向、思想和習慣等方面。由於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徵錯綜複雜,以下將運 用原型理論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極端性、矛盾性、宗教性與精神性。 3.1 極端性、矛盾性:雅加老巫婆(Баба-Яга)的原型 俄國人的作為充滿了極端性,喜歡在 0 或 100 二個極端做選擇:要不就全 部,要不就沒有(всё или ничего)。這種充滿極端的行為模式反映在俄國作家阿 列克謝·托爾斯泰(А. К. Толстой, 1817-1875)的詩篇中:「要愛就要愛得喪失理 智,/ 要嚇唬人就要來真的,/ 要罵人就在氣頭上罵,/ 要砍人就拉開胳膊使 勁砍!/ 要吵架就要大膽地吵,/ 要懲罰就要當回事,/ 要原諒那就用整個心 靈去原諒,/ 要是擺酒宴,那就擺得熱鬧豐盛!」9 這段描述說明了為何在俄 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多次的事件,都是以極端的方式呈現。例如:十八世紀彼 得大帝僅花了幾年的時間就在沼澤地上興建了聖彼得堡,作為首都之用;俄國 知識份子以宗教式的狂熱接受並執行馬克斯主義;在史達林時代,許多人天真 地擁抱幻象式的理想以及對告密諜報工作的狂熱(шпиономания);蘇聯解體 後,「新俄羅斯人」(новые русские)竟能從共產理想一夜之間昧著良心彰顯自 己的財富等等。(Сергеевна 2004: 138) 另外,二十世紀俄國哲學家別爾嘉耶夫在其著作《俄羅斯思想》 («Русская идея»)中亦提到,在俄羅斯人的身上也可以發現矛盾性的特徵:專 制和自由放縱;國家至上和無政府主義;殘忍、暴力和善良、柔順;信守宗教 形式和追求真理;強烈的個人意識和無個性的集體主義;民族主義和普世主 9. Коль любить, так без рассудку, /Коль грозить, так не на шутку, /Коль ругнуть, так сгоряча, /Коль рубнуть, так уж сплеча! /Коли спорить, так уж смело, /Коль карать, так уж за дело, /Коль простить, так всей душой, /Коли пир, так пир горой! (1854).

(13) 從原型理論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色 125. 義;末世彌賽亞論的宗教信仰和表面的虔誠;追隨上帝和無神論;謙遜恭順和 放肆無理,奴隸和造反…...等等。10他進一步指出:.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中略)這個民族的 每一個個體,正如人的個體一樣,都是該民族的一個微粒,因此,也像這個 民族一樣,自身包含著矛盾,而且在不同的程度上都包含著矛盾。 11 (Н.А. Бердяев 2001: 13). 這種矛盾的對立元素分別是多神信仰的異教力量(來自大自然的、酒神狄 奧尼索斯的力量)與東正教力量(來自僧侶禁欲主義的力量)。兩股力量也導 致俄羅斯歷史的發展呈現間斷性(прерывность);俄羅斯歷史發展分成六個不 同的俄羅斯文化類型,該六種不同的文化類型分別形塑於六個不同的歷史階 段:基輔羅斯、蒙古韃靼壓迫時期的俄羅斯、莫斯科的俄羅斯、彼得的俄羅 斯、蘇聯(Н.А. Бердяев 2001:15),以及解體後的新俄羅斯。有趣的是,每一個 時期的文化與社會發展型態都如此的截然不同,而且相互間充滿矛盾性;也因 此,人們很難將整個俄羅斯文化視為具有歷史延續性的整體文化。另外,在其 形成與發展的每個歷史階段中,又經常分為兩個系統,且各自擁有不同的面 貌:多神教和基督教、歐洲和亞洲、集體和個人、西化派和斯拉夫派、世俗和 宗教等。事實上,俄羅斯文化的這種矛盾性自遠古時代就已經存在,從早期的 雙重信仰(двоеверие)中就已經可以看到其軌跡,並一直存續到現在。這種情況 就好像一個容器內同時存在兩種無法相互融合的元素––––兩種對立的思想、兩 種政權、統一與分裂…...––––混合成一體,它或許可以稱為「極端元素混血 種」文化。譬如,從十九世紀俄國作家杜斯妥耶夫斯基舉世聞名的小說「罪與 罰」的情節可以得到驗證:小說的主角拉斯柯爾尼科夫(Раскольников)的名字 本身 Раскол 就表示了分裂的意思,也顯現出這種特質;整個情節的鋪陳也明 顯點出俄國人普遍的內在都存在著分裂的原型,這是其它文化中鮮有的現象。 關於俄羅斯文化的內在矛盾性,許多學者將之歸因於它的疆域跨歐洲與亞 10. Н.А. Бердяев, Русская идея // Самопознание, Москва: «ЭКСМО-ПРЕСС», 2001, с. 14-15. Русский народ есть в высшей степени поляризованный народ, он есть совмещение противоположностей…. Всякая народная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ость, как и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ость человека, есть микрокосм и потому заключает в себе противоречия, но это бывает в разной степени. 11.

(14) 126《外國語文研究》第十七期. 洲的地緣性政經關係,並在許多世紀的歷史性衝突事件和各種因素交互影響的 作用下形成了獨特的「跨歐亞文明」(Евразия):既有歐洲文明的元素,又有 亞洲文明的元素;既不是正統的歐洲文明,也不是正統的亞洲文明。俄羅斯地 理位置的重要特點是地跨歐亞兩個大洲,概略是以烏拉爾山脈為分界線。顯然 地,歐洲與亞洲不僅在地理位置上不同,也擁有截然不同的世界觀、思維體系 與社會建制。所以,歐洲與亞洲、民主與專制、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衝突在 俄羅斯許多世紀的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型塑了俄羅斯文化內極端元素 混合共存的矛盾特質。別爾嘉耶夫在解釋俄羅斯及其文化的二律悖反性、俄羅 斯靈魂的矛盾性和複雜性時,就曾經提到:. 東方和西方兩股世界歷史的潮流在俄羅斯發生碰撞並互相影響。俄羅斯 民族不是純粹的歐洲民族,也不是純粹的亞洲民族。俄羅斯是整個世界,是 巨大的東西方的統一體,俄羅斯連接著兩個世界。於是俄羅斯靈魂裡永遠都 有東方和西方兩種因素在相互角力。12(Н.А. Бердяев 2001: 14). 俄羅斯人經常用自己文化中的歐亞性格解釋自己國家的專制體制及高度發 展的共同感,或者稱之為「群性主義」(коллективизм)。相較於西歐人,特別 是美國人,俄羅斯人表面上看似冷漠,態度上也較不親切;但是,在彼此認識 以後,他們通常反而容易親近得多。另外,俄羅斯人的本性不管是對熟識者或 初識者,比起歐美人士,一般會更願意表現出對彼此的關懷與興趣、願意分享 自己的隱私,抱怨生活,打開心扉。由於受到群性思維的影響,俄羅斯人也更 需要與人近距離的接觸,更依賴生活周圍人際之間感性的相互瞭解;人們很難 在俄羅斯社會的個人或家庭找到孤立主義的影子,他們更有「同袍情誼」 (чувство локтя),更習慣處於感覺自身是公眾之一的共同感中(привычка к публичности, ощущению себя среди «своих»)。(Алла Сергеевна 2004: 138) 另外,也有些人將俄羅斯民族心理的極端性與矛盾性特質歸因於俄羅斯的 嚴峻氣候:不僅是寒冷而漫長的冬天,而且在北部與東部地區甚至還有永久的 12. В России сталкиваются и приходят в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е два потока мировой истории — Восток и Запад. Русский народ есть не чисто европейский и нечисто азиатский народ. Россия есть целая часть света, огромный Востоко-Запад, она соединяет два мира. И всегда в русской душе боролись два начала, восточное и западное..

(15) 從原型理論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色 127. 凍土帶。寒冷的氣候雖然能夠培養頑強的意志與忍耐力,但是,也會因季節更 迭而導致農務工作的不定時性:人們需要在夏秋時節加緊工作,而冬天卻常常 無所事事。這種氣候的特性直接反映在俄羅斯人較無秩序,不遵守承諾的性格 上,尤其反映在對待時間的態度上,也就是一般人所批評的「俄羅斯人沒有時 間觀念」。俄文有一個字«аврал»(集體趕任務)表示俄羅斯人常在最後一刻趕 進度,所以,俄羅斯人習慣遲到,不能期望他們在作客或商務會面時能夠準 時;他們總是把事情推託到明天,也因此常常令人感覺他們有些懶惰。俄語俗 話「俄羅斯的懶惰」(русская лень)也因而產生。 下面將回到榮格「集體潛意識」的原型理論進行探討。當研究者探索俄羅 斯民族心理中極端性與矛盾性特質的生成因素時,可以發現俄國民間故事中雅 加老巫婆(Баба-Яга)的原型模式反映了這種民族心理的意象。另外,1946 年普 洛普的著作《魔法童話故事的歷史根源》(«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корни волшебной сказки»),也同樣是採用了原型分析的理論,探討創作者心理行為的啟發根 源。他發現斯拉夫民間故事的典型角色是以女性為代表的反面角色:老巫婆 (старая ведьма)與雅加婆婆(Баба-Яга)。如果歸納俄羅斯民間故事的大部分情 節,人們將發現,幾乎所有的英雄故事都會與雅加老巫婆的類似角色發生密切 的關係。 雅加老巫婆13 是俄羅斯神話中最古老的死亡化身之一,主宰陰間;最初, 她是以類似蛇的形象出現,後來轉變為擁有魔法的老巫婆。傳說中,她的其中 一隻腳只有骨頭(另有他說:其中一隻腳是鐵腳,或只有一隻腳),眼睛不 好(或是瞎眼),似乎是象徵著陰暗面的醜陋。在南方的斯拉夫民族裡,雅加 老巫婆的形象是展現在她與牧人的公牛進行戰鬥;她帶著母馬隊一路急馳,或 是乘著臼而飛翔。另外在北俄羅斯的故事裡,雅加老巫婆統治著地下王國;她 住在長了雞腳的小木屋中,屋子則深藏於茂密的森林中(或是森林的邊緣), 它的籬笆是人骨做成的,圍繞在小木屋的四周,而籬笆上有顱骨,以人的手腳 骨代替門栓,鎖則是以帶著尖利牙齒的嘴巴做成,這些都可證明她會嗜人。故 事中也常搭配另一種情節,一旦旅行的英雄能夠通過雅加老巫婆的考驗,就可 以獲得幫助;她會預告英雄的未來、為英雄指出通往神秘國家的道路、並贈予 13. В. Шуклин, «Русский миф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 Уральск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2001, с.22-23..

(16) 128《外國語文研究》第十七期. 馬匹及線團14。 最重要的是雅加老巫婆的角色在民間故事中具有強烈的矛盾性,同時具有 神性15 與魔性:她能夠駕著馬環繞太陽,有如太陽神一般,能夠扮演(屬於普 羅普歸類的)適時給予援助的「危機解除者」(избавитель)、「提供建議或魔法 禮物贈與者」(даритель)或考驗人類「試驗者」(испытатель)的角色;另外, 她經常扮演無形推手的角色,將命運乖舛的女主角變成被英雄所拯救的人。然 而,雅加老巫婆又具有魔鬼的特質,除了外表可怕,居住環境駭人,甚至是殘 酷的嗜人者;凡此種種形象正是死神的象徵。雅加老巫婆在童話故事中的雙面 性正是俄羅斯民族心理中矛盾性的寫照,也可大略看出俄羅斯人對女性的潛意 識認知也是具有正反兩面的矛盾性特質。 除此之外,關於反映俄羅斯民族心理特質的文學作品,19 世紀作家岡察 洛夫(И.А. Гончаров)的小說《奧伯洛莫夫》(«Обломов»)堪稱代表作。情節 中,奧伯洛莫夫是個善良、敏感、有文化教養的貴族;但是,他卻憎惡日常生 活中的一切事務,甚至包括正式的工作,如此一來,他對每件事都不願意匆忙 行事,而且在工作上及利益攸關的事都大而化之、討厭斤斤計較,但也痛恨妥 協。從表面上看來,由於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躺在沙發上,這也使得周圍的 人都認定他是一個很懶惰的人。然而事實上,奧伯洛莫夫比表面上看來更複 雜;他是一個哲學家,認為「經營、行動,就如同任何刻板而精神貧乏的東 西 , 與他 格格 不入 」, 並主 張 「 存在 比 做事 更 重要 」 (быть важнее, чем делать) 。 另 外 , 在 這 部 小 說 中 還 有 一 個 俄 羅 斯 化 的 德 國 人 施 托 里 茲 (Штольц),他與奧伯洛莫夫是完全相對的人物。施托里茲是一個行動派,冷 酷,且精力充沛的人;相較於奧伯洛莫夫,雖然他做事冷靜與理性,但卻缺乏 溫柔與善良,也不太善於思考。一般認為,奧伯洛莫夫身上所體現的優點和缺 點都是俄羅斯人的特點;然而,若引用榮格的原型理論來審視這兩個人的特 性,他們正是存在於俄羅斯民族心理中的二個極端元素:它們是在一個整體裡 具有兩種矛盾性特質的人格體現。. 14. 線團是當作路標,為防止迷路。 在«Василиса Прекрасная»童話故事中,Василиса 在前往 Баба-Яга 家的旅途中遇到了 БабаЯга 的僕人,三個神秘的騎士,分別代表:日(день)、夜(ночь)與太陽(солнце),表示 Баба-Яга 具有「神性」 。(А.Н. Малаховская, «Наследие Бабы-Яги»,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Алетейя, 2007, с.31.) 15.

(17) 從原型理論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色 129. 另外,根據榮格原型理論中的陰影論點,陰影代表著個人內心當中被壓抑 的能量和相關的情結;它是「內在的另一個我」、「潛藏另一性別的人格特 質」、「內在令人討厭的次級部分」,或者是「讓我們感到難堪和丟臉的另一個 我」。16易言之,陰影就是存在於每個人內心的負面人格,「也就是所有我們痛 恨、並想隱藏起來的令人厭惡的特質,陰影也是我們未充分發展的功能和個人 潛意識的內容。」不過,儘管陰影看起來和我們現實環境持有的看法及價值觀 有所衝突,但陰影的本質並非完全都是不好的。古往今來,不同的原型常同時 出現在神話和傳說故事的情節中,例如「黑暗中的兄弟」(dark brother)、雙面 人、雙胞胎(當中有一位流露出邪惡性格)以及第二自我(alter ego)等等。承 上所言,俄羅斯人的內在深處有奧伯洛莫夫與施托里茲兩種極端雙面人物的特 質,以致於在個人或整個民族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經常出現這兩種相互矛盾特 質的衝突;因此俄羅斯人表現在外的行為模式經常以極端的方式表達,致使外 人覺得他們難以相處,難以瞭解,更衍生出讓人覺得這個民族很神秘的刻板印 象。關於這方面,俄羅斯詩人邱切夫(Ф. Тютчев)也曾經用深刻的話語,準確 地描述了俄羅斯人的特質:「用理智不能理解俄羅斯。用共同的標準不能丈量 她:她有特殊的身段——對俄羅斯我們只能信仰。」17 3.2 宗教性、精神性:傻子伊凡的原型 其次,從許多與“душа”(心靈)相關的諺語與俗語,人們可以發現:俄 國人對於外在世界的認知強調一種直覺的感性。譬如,俄國人較喜歡“правда” 感性上的真理,而非“истина”理性上的真相。又如“совесть”(良心)在歐洲語 文並沒有這個詞,“совесть”(良心)與“сознание”(知覺)這兩個詞翻譯成歐 洲語文是同義的,但是,在俄語的認知上,這兩個字的意涵差異很大。俄國人 認為,幸福的條件必須在人前是無罪的,有著無暇的良心“чистая совесть”, 才有幸福可言 。俄國有這樣的俗語「良心沒有牙齒,但能啃噬你的心」 (Совесть без зубов, а грызет.);「儘管錢袋空空,也要良心乾淨」(Хотя мошна пуста, да совесть чиста.)等。這些都足以證明,相較於西方人的理性,俄國人 是偏向東方式的感性、非理性,心中有著獨特的熱情;他們經常感性勝過理 16. 鄭玲玲 譯,Jean Monbourquette 著,《和陰影作朋友—接納自己不可愛的那一面》 ,台北: 上智文化,2009,頁 30-31。 17 Умом Россию не понять./ Аршином общим не измерить: / У ней особенная стать – / ВРоссию можно только верить. (Ф. Тютчев, 1866).

(18) 130《外國語文研究》第十七期. 性,熱情超越利益。因此,一旦面臨無法決定的難題,俄羅斯人經常隨著「內 心的聲音」(голос сердца)行事,而不是根據理性的研判做決策。 最後,俄國哲學家洛斯基認為,在俄羅斯人的性格當中,最深刻的特點就 是宗教性(религиозность)和追尋僅存在上帝國度的至善。(Лосский 2005: 6)一 般俄羅斯人認為,這種無瑕疵的至善只存在於上帝的國度,體現在耶穌身上的 兩個戒律:一是,愛上帝超過愛自己,愛至親超過愛自己;二是,在上帝國度 的成員應該完全摒除一切自私,如此,牠們才能創造絕對的價值。這些絕對的 價值包括了道德上的善、美、對真理的認識、服務全世界的幸福;這是人類的 世俗世界無法達到的。因為,這種無瑕疵的至善並非創造於物質的肉體,而物 質的肉體是自私所產出的結果。(Лосский 2005: 7)由於喜愛追求「神之國度」 的境界,因此,俄羅斯人特別要求內在心靈的真善美,厭惡世俗的物質鑽營。 傳統以來,俄羅斯文化與社會的宗教性與精神性有著緊密的關連,所以, 其他民族的人對俄羅斯普遍存在著一個概念,就是俄羅斯人在生活上是追求 「精神高於物質」的文化特質18 。也因為這種精神性的文化特質,俄羅斯的民 族性格經常表現出虔敬感、同情感、羞澀感的心靈模式。又因為這種宗教性的 民族性格,俄羅斯人經常懷有不可遏止的渴望,企圖衝破一切界線、追求絕對 永恆的真理,有時甚至於走向絕對內在的神秘論。但是,他們也往往矯枉過 正,經常脫離現實;這正是一般俄羅斯知識份子常犯的通病--過於沈溺於完 美的理想,而無法正視現實的不完善性或缺陷。普遍來看,俄羅斯知識份子會 一方面緬懷過去,對過往的生活十分懷念;但是,另一方面又將理想寄託於未 來。關於這方面的觀察,別爾嘉耶夫也指出:「俄羅斯知識份子是完全特殊的 類型,他們只存在於俄羅斯,成為俄羅斯精神和社會的特別構成物 19 」(Н. Бердяев 1997: 34-35);顯然,他們缺乏對現實的考量,不切實際。 另外,除了嚴寒的氣候條件外,俄羅斯人在長達數世紀的歷史又經歷了無 數艱苦的考驗,其中包括了戰爭、農奴制、君主專制、嚴厲統治的共產制度等 等。而俄羅斯人也認為自己是苦難的民族,受難的民族;他們認定這些苦難是 上帝給予的考驗,往往賦予了聖潔的光環,如此也衍生出神聖俄羅斯的概念。 18. Ю. Немировская, Русские культурные идиомы,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7, p.4. 19 Русская 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 есть совсем особое, лишь в России существующее, духовно-социаль н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19) 從原型理論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色 131. 檢 視 十 九 世 紀 的 俄 羅 斯 文 學 作 品 , 人 們 常 會 發 現 「 神 性 民 族 」 (народбогоносец)的文化習語;這意指俄羅斯民族的神聖性,亦即源自他們所承受多 個世紀以來的苦難和對東正教的忠誠。20 其次,宗教性與精神性的民族心理和文化性格,表現在私人生活的領域 時,將會體現在老百姓對聖像、聖物、聖地的崇拜;成千上萬的朝聖者不辭長 途跋涉去參拜宗教聖地和修道院,其閒談總喜愛涉及有關上帝、拯救、永恆和 永生的話題。從俄國境內遍佈教堂的景象,人們也可以感受到俄羅斯社會的宗 教性與精神性,敬拜神龕與修道院的人絡繹不絕;而社會的共識也經常產生於 共同的憐憫。基於宗教的信仰,俄羅斯民族偏向同情或憐憫痛苦和受苦的人, 在他們的觀念裡, 窮人 、罪犯和流浪漢都被稱為不幸的人(несчастливый человек),需要同情與憐憫。另外,到目前為止,俄羅斯社會還保存著赦免日 (Прощёное воскресенье 或 Прощёный день)21 ,讓親友或仇敵相互道歉的習 俗。普遍來說,宗教中的和睦、好客、友誼、慈愛、謙卑、智慧、忍耐和儉樸 的美德被強調和頌揚;搬弄是非、造謠中傷、癡心妄想、阿諛奉承、貪得無 饜、懶惰散漫、都被視為罪惡。 再從原型論點來看,「傻子伊凡」(Иван-дурачок)或「伊凡王子」(Иванцаревич)的童話故事表現出俄羅斯善良、虔誠的心理原型人物。關於伊凡的神 奇故事有許多版本:有敘述傻子伊凡憨傻行為的故事,有他冒險的故事,也有 他如何娶到公主的故事。伊凡是何許人?他是一個平凡農夫的第三個兒子,憨 厚、善良、率直、真誠、富有同情心,但有些懶散。在故事中,他總能克服所 有的困難,打敗惡勢力,贏得公主的芳心。他在日常遭遇的事件時,常在潛意 識的一念間本能地表現出自己的善良;也因此,每當他面臨危急的時刻,那些 曾經被他施以援手的動物或人便會出手相助。另外,伊凡更具備了寬容的心 胸,從不計前嫌地幫助兩個常欺負或陷害他的哥哥,甚至當這兩個兄弟在走投 無路時,伊凡都誠心接納他們。 值得注意的是,在俄羅斯民間故事中,有關伊凡的故事皆出自於民間歌謠 的英雄,而非高雅的宮廷貴族。基本上,伊凡的故事強調兩方面:首先,他具 20. Ю. Немировская, Русские культурные идиомы,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7, p.10. 21 一般認為在大齋前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或在復活節前的第七個星期日,亦有人認為在謝肉 節的最後一天。.

(20) 132《外國語文研究》第十七期. 有某些天賦異秉的氣質,例如:力氣大,早年就流露出英雄氣概的特質,所以 能夠在之後的生涯中完成了許多的英雄事蹟。這類的故事有: «Покатигорошек»,《伊凡王子與大灰狼》(«Иван царевич и серый волк»)。 另一種特點則是強調伊凡的社會地位屬於低下(низкий герой)的階層,有點懶 散及愚笨。情節鋪陳的重點是讓讀者認知,被大家認為笨蛋的伊凡,為何每次 居然都能比聰明的哥哥佔上風;主要是藉著伊凡的特質來反射俄羅斯民族心理 的特色:勇敢、寬容、擇善固執。 另外,反映俄羅斯宗教性的民族心理特質的文學作品,還有十九世紀俄國 作家列斯科夫(Н. Лесков)的《列夫夏》(«Левша»)。該故事的主角就是列夫 夏,他的性格也是理解俄羅斯靈魂的關鍵。列夫夏是土拉地區的軍械製造師, 手藝高超;他最成名的事蹟就是能夠把迷你的跳蚤鋼釘上馬蹄。這個迷你的跳 蚤鋼是英國送給俄國沙皇的禮物,目的是為了誇耀英國的工藝技術超過俄國。 面對這樣的挑戰,沙皇當然也不甘示弱,於是就派遣列夫夏前往英國,成功地 向英國人展示了俄國工匠的高超技能。因此,列夫夏在英國受到了尊敬與款 待,英國方面甚至提供優渥的待遇與配偶,企圖讓列夫夏留下來。然而,列夫 夏婉拒了這些誘人的條件,毅然請求回到俄羅斯;列夫夏的理由非常單純,因 為俄羅斯有他的父母,還有與他一樣信奉東正教的人民。 其實,列夫夏主要是因為觀察到了英國人正確清理槍械的秘密,便急著返 國,以便將這項科技訊息告訴自己的同胞。在回家的旅途中,他和一名喝醉的 英國船長起了爭執,雙雙落海。雖然他們都獲救上岸,但兩人所遭遇到的命運 卻大不相同:英國船長被大使館的人送回英國,而列夫夏卻在警局被扒光衣服 毒打,還被搶劫。當列夫夏光著身子被丟到冰天雪地的戶外後,身上一無所 有,沒有一家醫院願意收留他。再加上他把護照留在自己的土拉家中,在一無 所靠之下,最後病死於貧民醫院。臨死前,列夫夏將英國清理槍械的秘密告訴 醫生,並請求轉告沙皇。醫生雖然不負所託,到了皇宮,卻被沙皇的親信轟了 出來。 這個故事的最後情節讓人看到了當時整個俄羅斯國家機制的顢頇與殘酷; 在那個制度下,平民的個人生活和勞動價值在俄羅斯整個國家面前是如此微不 足道的渺小。這個故事同時也非常鮮明地體現了俄羅斯民族的性格特色:列夫 夏是個偉大的工藝家,但他文化水平低,喜歡酗酒,而自己也未必意識到自己.

(21) 從原型理論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色 133. 的才幹,習慣受人奴役,過著貧窮低下的生活,也沒有企圖改善自己的生活。 整個情節最主要的表現是在,列夫夏並未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只 覺得自己是被稱為「俄羅斯」整體的一部份;顯然,他用精湛的技術向世人所 要展示的是「俄羅斯人能做什麼」 ,而不是「列夫夏個人能做什麼」 。在列夫夏 的身上結合了篤信宗教的虔誠、愛國主義、隸屬俄羅斯整體的感情;這種心理 性價值是與講求個人主義及私人利益的西方文化具有很大的差異,也讓西方人 難以明白其中的心理特質。列夫夏出於對東正教和祖國的忠誠毅然拒絕了英國 人的誘惑;他的內在性格結合了俄羅斯民族的英雄主義、忍受苦難和被奴役的 特質,並融合了天才、粗鄙和酗酒。總結而言,從外人的眼光來看,列斯科夫 筆下的這號人物展現了許多俄羅斯人神秘且複雜的內在特質。. 4. 結論 「集體潛意識」是人類心靈的一部份,它不像佛洛依德所主張的個體潛意 識。個體潛意識是依賴著個體經驗而存在,其構成主要是由那些曾經被意識 到,但卻又因被遺忘或被壓抑,而從意識中消失的內容。然而,集體潛意識的 內容在平常認知的狀況下並不存在於意識中,亦非個人所獨有,它的存在主要 是透過代代遺傳而來。個體的潛意識大多是由個人的文明化生活「情節」所構 成,而集體潛意識則由心理「原型」所組成;「原型」雖然不為個人的理性意 識所認知,但是,在每個民族的個人心中卻常以感性的潛藏形式存在,並總是 到處尋求表現。神話學所稱的「母題」,也就是原始人類心中的「原型」,是 一種心理的集體表象。 事實上,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民族都擁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與民 間故事;其內涵不僅表現出各民族的宇宙觀、世界觀和人倫觀,同時也成就其 文化現象的獨特性。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發生於遠古時期,其內容也伴隨著 人類社會的成長而充實。一般而言,這些故事或現象反映著人類群體的想像、 思維、情感和社會生活;其主題更象徵人類自身的處境、生活經驗、以及他們 對自然界以至於宇宙存在的看法。它們的情節都是經由符號所表現的象徵和隱 喻 (metaphor) , 大 部 分 並 非 來 自 意 識 中 的 「 理 念 的 體 系 」 (a conception system),而是來自於直覺感知中的「生活的體系」(a life system)。因此,透過 對它們的分析與瞭解,人們將能夠從中窺探出某個民族心理的深層特徵。.

(22) 134《外國語文研究》第十七期. 從西方的文明史來看,人類社會自「黑暗時代的中世紀」,歷經「文藝復 興時期」的再生過程,進入了「啟蒙時代」,這一整個發展過程意味著人類走 出黑暗(近代知識體系座標的「無知」) ,跨入理性時代,強調人的自我存在價 值。然而,過度的以個人作為惟一主體的思考模式,進而使社會的建構完全關 注於個人自利的擴張,尤其配合了當代科技的推波助瀾,在全面的「物質主 義」及「經濟決定論」的引導下,甚至發展成當前物慾橫流的社會現象;這種 思考模式與價值觀的社會進化及文明建構,顯示著人被自身所套牢,套入了物 慾之中,遠離自然與人群,喪失了人類對大自然解讀與融合的本能、弘道的尊 嚴及自主性的創造潛力,反而導致嚴重的人性異化。從人類自我反省的角度來 看,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自然資源逐漸枯竭,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生活和思想 正面臨極大的轉型,人類應該重新審視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價值與角色。 本論文的研究途徑是採取神話與民間故事的分析,引用榮格關於集體潛意 識的原型理論,探索俄羅斯民族的心理特徵;這樣的研究只是想作為一個試 驗,希望能拋磚引玉,喚起思考神話原型的隱喻,進而能夠讓神話原型的現代 精神重現,冀有助於提升「後現代」生活的價值意義與對人性的全面反省。. 參考文獻 李隆生、張逸安 譯,Martin Jacques 著。 《當中國統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 孟祥春 譯,諾思洛普‧弗萊 著。《傳奇故事結構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10。 陳瀅巧。 《圖解文化研究》 。台北:易博士文化,2006。 鄭玲玲 譯,Jean Monbourquette 著。《和陰影作朋友—接納自己不可愛的那一 面》 。台北:上智文化,2009。 Ed. by Jung, Carl G. Man And His Symbols. USA: Dell Publishing, 1968. Бердяев, Н.А. «Самопознание». Москва: «ЭКСМО-ПРЕСС», 2001. ред. Драч, Г.В. «Учебный курс по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и». Ростов-на-Дону: «ФЕНИКС», 1999. «Большой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РАН, 2000..

(23) 從原型理論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色 135. Википедия о В. Я. Проппе, <http://ru.wikipedia.org/wiki/%D0%9F%D1%80%D0 %BE%D0%BF%D0%BF,_%D0%92%D0%BB%D0%B0%D0%B4%D0%B8 %D0%BC%D0%B8%D1%80_%D0%AF%D0%BA%D0%BE%D0%B2%D0 %BB%D0%B5%D0%B2%D0%B8%D1%87> (2011/10/08) Лосский, Н.О. «Характер русского народа».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Дарь», 2005. Малаховская, А.Н. «Наследие Бабы-Яги».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Алетейя, 2007. Немировская, Ю. «Русские культурные идиомы».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7. Пропп, В. Я.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корни волшебной сказки». <http://www.gumer.info/ bibliotek_Buks/Linguist/Propp_2/index.php> (2012/2/20) Сергеева, А.В. «Русские: стереотипы поведения/ традиции/ ментальность».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Флинта», 2008. Шуклин, В. «Русский миф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 Уральск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2001..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經濟現況及展望 俄羅斯自 2014 年起因克里米亞事件及烏克蘭東部

長期以來白俄羅斯之政治、經濟文化深受主要貿易夥伴俄羅斯影 響。2017

類型 教材內容 教學運用 圖片

本文將就俄羅斯養豬 產業高達 業、肉豬市場 概況進行探討 況進行探討 , 並就台灣豬肉 產業高達 品拓展俄羅斯市場之優劣勢與可行作法 提出建議,以作

《中邊分別論》「真實品」的三性思想之探討.

• 最早敘事理論: 1920 年代卜羅普 (Vladimir Propp, 蘇聯 民俗學者 ) 、蘇俄的形式主義批評學者。..

自從 Engle(1982)提出 ARCH 模型以來,已經超過 20 年,實證上也有相當多的文獻 探討關於 ARCH 族模型的應用,Chou(2002)將 GARCH

colour theory 色彩理論 colour wheel, colour circle 色輪.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