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民意乎?黨意乎?-大陸新京報讀者投書的近用權實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民意乎?黨意乎?-大陸新京報讀者投書的近用權實踐"

Copied!
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民意乎?黨意乎?

-大陸新京報讀者投書的近用權實踐

張 裕 亮

(南華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摘 要

九○年代以來,大陸都市報紛紛開闢讀者投書版,公開向社會大眾徵求 就公共議題發表個人看法,也從而開啟了大陸媒介讀者投書的近用權實踐。 本研究分析了在北京報業市場首創讀者投書版的新京報,發現投書論述 主題背後反映的意義,在打造市民輿論平台,確有其一定成效,但卻明顯迴 避了同時間台灣及國際傳媒關注的中國負面新聞。同時,在比對同時間新京 報的社論論述主題,發現這些看似「民意」的讀者投書,在經過編輯室守門 過程後,往往只是「黨意」的再現,亦即再現黨國當局「輿論引導」的框 架。 研究也發現,新京報讀者投書版主要是中高社會階層發聲的場域,並非 任何民眾都可以參與討論的公共論壇。這說明了新京報讀者投書版距離作為 哈伯馬斯所謂的公共論壇,必須具備議題開放、參與成員公平的要件,仍有 相當差距。 關鍵詞:中國大陸傳媒、讀者投書、媒介近用權、輿論引導 * * *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1942 年中國共產黨藉由對延安解放日報的整風,確立了「全黨辦報、群眾辦報」 的黨報工作路線。1948 年毛澤東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明確指出:「報 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於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 地同群眾見面。」毛澤東的這段經典論述,說明了大陸黨報不只是作為「黨的喉舌」, * 本文係國科會一般型研究計畫「大陸媒介讀者投書的近用權實踐-誰在近用?近用何種議題?」部分 研究成果,NSC 96-2412-H-343-007。感謝本研究計畫助理鄧宗聖、黃翔翔協助編碼登錄。

(2)

更是「黨聯繫人民群眾的橋樑」泝。 為此,1949 年中共建立政權後,在人民日報以及各級黨委機關報都設置群眾工作 部,專門處理讀者來信。這些經過群眾工作部挑選後刊登的讀者來信,絕大多數不是 宣揚政策內容、讚揚政策成就、解釋政策內容,就是上呈相關黨和國家部門作為「內 參」參考沴。1950 年新聞總署在「關於改進報紙管理工作的決定」中就提出,「報紙應 當用很大的注意來發表和答覆讀者的來信,特別是關於政府工作、經濟建設事業和其 他社會生活的批評、建議和詢問的信件,這些信件中最重要的可以編入新聞版,其他 的可以編入副刊,作為一般報紙副刊的主要內容」沊。 這些經過刻意篩選後的讀者來信,充其量只是作為黨國當局掌控民意、動員群眾 的有力工具,以及政權自我合法化的「民意」匯集機制,與西方媒體將讀者投書視為 媒介近用權的具體實踐大相逕庭。 隨著 90 年代以來,大陸民眾知的權利高漲,希望傳媒提供充分信息,以及民眾對 話語平等權的渴望,亦即在大眾傳媒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在此種情形下,針對都市 市民階層為核心受眾的大陸都市報,為了爭取讀者信任,加強雙方互動,普遍重視讀 者的意見和聲音,紛紛開闢市民論壇(讀者投書版),公開徵求讀者就公共議題發表時 評沝。都市報開設讀者投書版的措施,事實上也開啟了大陸民眾媒介近用權的實踐。 讀者投書在傳播學領域中,一般被視為媒介近用權的具體實踐。大體上,近用權 指的是民眾以被動、有限度方式,在大眾傳播媒介上表達言論,有「更正」權和「答 辯」權兩種方式。傳播媒介對個人的報導如有錯誤,可以寫信向媒體要求更正,媒體 收到更正信函後,必須依照《出版法》或《廣播電視法》的規定,撥出一定的篇幅或 時間,刊登或播出關係人的更正事項;至於個人對媒體公共事務的報導或評論有不同 意見,則可以投書公共論壇版(讀者投書版)去爭辯或反覆答辯沀。 學術界有關媒介近用權之研究頗多,但是對於大陸都市報近年來開闢讀者投書版 情形卻從未見過相關實證研究,究竟這些讀者投書對於大陸媒介近用權的實踐有何具 體意義更是鮮為人知。本研究的發想動機就是植基於此。 本研究試圖要討論的是這些讀者投書版,究竟呈現哪些論述主題?刊載這些論述 主題的投書版,是否已經成為大陸民眾討論公共議題的公共論壇?還是經過新聞媒體 的守門過程後,再現黨國當局輿論引導的框架,迂迴地成為「黨意」的再現?同時, 根據投書者標記的職業身分,剖析究竟是哪些群體在近用媒介?讀者投書版是否已經 成為無論社會位置高低,每位公眾都可以進入參與討論的公共論壇,還是呈現某種階 層聲音獨大的園地? 註 泝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年),頁 125。

註 沴 Yong Zhang, “From Mass to Audience: Changing Media Ideologies and Practices in Reform China,” Jouralism Studies, Vol. 1, No.4(November 2000), p. 622.

註 沊 汪凱,轉型中國:媒體、民意與公共政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年),頁 61~62。 註 沝 汪凱,前引書,頁 63。

(3)

貳、研究途徑與文獻回顧

一、讀者投書與近用權

近用權,是接近使用媒體權(the right of access to media)的簡稱,係根植於言論 自由權,同時是西方民主思潮下的產物。近用權是政治性的權利主張,基本上反映的 是大眾媒體對其角色與功能的假定。從政體思潮差異角度來看,不同的政治思想環境 導致不同的媒體生態,可區分為極權主義、共產主義、自由主義以及社會責任論。近 用權則是自由主義與社會責任論的綜合體,但比較接近社會責任論的一端,因為社會 責任論強調大眾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當新聞事業受到國家保護時,它也必須服務社 會,如此才能保障其存在泞。 社會責任論者是針對自由主義的延伸回應,即在自由的價值中加上社會責任。它 是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於 1947 年出版的「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報告中所提 及,強調新聞事業要肩負社會責任就必須發揮以下五種功能:1.對於事件的原本情 境,給予忠實、完整、理智的報導。2.成為議論時政的論壇。3.成為各種團體瞭解其他 團體意見和態度的管道。4.呈現和釐清社會的目標和價值。5.時事、觀念、思想可以透 過報紙刊載,傳達到社會每一成員泀。 大體上,近用權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受到西方的自由主義以及多元主義思潮影響, 核心概念則包含了反壟斷與平等。 林子儀在「論接近使用權」一文中,將近用權的理論基礎置於言論自由理論的兩 種論述,包括(1)言論思想的自由市場、(2)表現自我說。前者主要是強調言論自由 的目的,在於協助個人追求真理、做出正確的政治決定,而要達此目的則需保障言論 自由;後者則認為,保障言論自由是保障個人實現自我、發展自我,平等的自由權使 每個人都與他人一樣受到關心與尊重。言論思想的自由市場論述認為,主張接近使用 媒體的主要原因,是基於自由競爭下大眾媒體日趨集中化,為少數人所壟斷,無法提 供有效的自由言論市場運作。至於表現自我說論述則認為,媒體如同在公園街道舉行 的公共論壇一樣,應視為公共論壇,並開放給一般大眾公平使用洰。這種權利在美國可 視為對第一憲法修正案的體現,一種對言論自由給予保護的權利,時至今日此概念除 了適用在報紙外,也延伸到不同的媒體,例如有線電視、廣播電視,甚至網際網路泍。 近用權的另一理論基礎則來自多元主義(pluralism),強調政治上的主要功能是平 註 泞 李茂政,當代新聞學(台北:正中出版社,1987 年),頁 332。 註 泀 轉引自王博恆,「公職候選人之無線廣電媒體接近使用權─以美國法為參照」,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頁 9~10。 註 洰 林子儀,「論接近使用權」,新聞學研究,第 45 期(1991 年 12 月),頁 4~5。

註 泍 Jerome A. Barron, “Right of Access and Reply to the Media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Communication and the Law, No. 9(April 2003), pp. 2, 11~12.

(4)

衡權力分配,避免過度集中,進而使得社會產生寬容的基礎泇。從多元主義觀點出發下 的分析概念,就是「多樣性」(diversity)。McQuail 強調「多樣性」如同「接近性」 (diversity as access),亦即預設了媒體接近與配置的團體與利益,可以對社會其它群 體表達並維持自己擁有的文化認同與關聯,同時可以幫助人際間溝通,並且整合團體 成員中的內部歧異沰。多樣性本身,就是一種反思的概念,對於研究者而言,可以從再 現的多樣性,去分析、觀察媒體系統內部的社會結構泹。 從上述可知,近用權除了反映言論自由的學說理念,同時也顧及到社會群體的多 樣性與差異問題。對研究者而言,從近用權的角度切入,最基本的假設是社會是廣泛 的消息來源,但社會系統中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差異,會反映在媒體系統中,在關注 誰在說、說了些什麼的同時,也注意到誰沒說、什麼沒說泏。 目前在學術界研究中,讀者投書(op-ed contribution)可被視為媒體近用權的實踐 泩,例如開闢讀者投書版,反應與報社不同的意見,都彰顯了報業對言論自由的社會責 任泑。儘管,編輯對讀者投書的選擇是一個主觀的過程,在萬封讀者信中可能有百分之 八、九十符合刊登(fit to print),卻只有百分之十以下能被刊登,但相較於廣告付費購 買版面,這種不收費卻能提供社群公共性的議題資訊,意義自然相當重大炔。同時,讀 者投書與其他新聞來源(廣告、公關、政治人物、名人)的意義不同,可說是不穩定 的新聞來源之一炘,但即使消息來源不穩定,仍具備守門人的權力,對於日復一日的讀 者來信做判斷、選擇與決定,以產製其認可的媒體內容。簡言之,讀者投書過程頗為 複雜且具有對象性,亦即守門人從事此份工作時,必須考量到選材的優先主要是迎合 何種對象,或者只是在例行的常規工作中填補版面炅。 大體上,關於讀者投書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挑戰讀者投書理念上的議題 多樣性,一類是挑戰讀者投書者參與的多樣性。 在挑戰讀者投書理念上的議題多樣性,趙登美指出在讀者投書來源上,分佈地區 極不平均,高都市化地區投書比例顯著偏高,同時不同地區的投書議題也有所差異炓。

註 泇 Denis McQuail, Media Performance: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London: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1992), p. 141.

註 沰 Ibid, p. 144. 註 泹 Ibid, pp. 144~145. 註 泏 Ibid, p.155.

註 泩 Jerome A. Barron, Freedom of the Press for Whom? 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3), p. 50.

註 泑 中華民國新聞評議會,讀者投書:接近使用權的實踐(台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會,1988 年),頁 1~15。

註 炔 Jerome A. Barron, op. cit., pp. 35~64, 44~47.

註 炘 John A. Fortunato, Making Media Content: The Influence of Constituency Groups on Mass Media(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5), pp. 136~160.

註 炅 Ibid, pp. 115~117.

註 炓 趙登美,「我國報紙讀者投書版守門過程及內容之分析-報紙符號真實與客觀真實的比較」,輔仁大 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年),頁 121~125。

(5)

徐亞鈾研究台灣 2002 年北高市長選舉期間的讀者投書,透過議題分析與訪談,發現守 門人在處理讀者投書時,會考慮到組織的政治立場,因此在特定時期,傾向多保留篇 幅向專家學者邀稿,至於處理一般的讀者投書,則是篩選其政治立場與報社相符者, 或者是對其來文加工剪裁,才能登上剩餘版面。這使得讀者投書版內容無關乎民意, 而是報意的體現炆。 近用的內涵除了議題以外,另外一個重要面向就是參與者。參與者本身來自社會 中的各階級團體,同樣有機會參與讀者投書,成為此一版面的消息來源,但是要問的 問題是,不同的社會群體,都能有同樣程度或同等能力去表達他們的觀點嗎炄? 鄧宗聖運用 Bourdieu 文化資本的概念分析讀者投書版,除了透過內容分析,發現 文化資本較高者近用媒體較為頻繁外,並且批判投書版本身,是社會菁英再現的所 在。鄧宗聖捨棄報社立場與讀者投書的關連性討論,藉由 Bourdieu 的文化資本理論, 論述守門人的菁英慣習(habitus)將社會實體內的階級化,無形地帶入投書場域,對 階層化的社會秩序起到象徵性的作用。鄧宗聖透過對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與聯合報讀 者投書版的內容分析,指出文化資本較高的投書者,被媒體刊登的次數與文化資本較 低的投書者有顯著差異,文化資本較高的投書者所論述的主題偏好政治、教育、國 際,與文化資本較低的投書者相比較有明顯不同;而且文化資本較高的投書者能獲得 較大的論述空間(字數)炑。

二、大陸讀者投書與近用權

近年來,大陸報紙讀者投書版有如雨後春筍,包括傳統黨報人民日報開設的「人 民論壇」、「今日談」,省級黨報南方日報開設的「觀點」,一向以調查性報導著稱的南 方周末「眾議」、「視點」,言論大膽的中國青年報「冰點時評」,都市報南方都市報的 「時事評論/社論」、「時事評論/個論」,新銳都市報新京報的「社論/來信」、「時事 評論」。 這些不同性質媒體開闢的讀者投書版各有其功用,例如傳統黨報人民日報或者各 級黨報開設的讀者投書版,往往淪為領導向上級表態,展示政績的「民意園地」。再 如,中國青年報的「冰點時評」,則以主動邀約特定作者撰寫時評,不接受讀者來函。 而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與新京報為了加強與讀者互動,普遍重視讀者的意見和聲 音,所開闢的市民論壇(讀者投書版),則公開徵求讀者就公共議題發表意見或時評。 在某些情況下,讀者投書甚至可以主動開拓社會公共空間。例如,2002 年初,在 南京鼓樓廣場上興建的電信局多媒體大樓,因為違反當地地面建築高度限制規定以及 註 炆 徐亞鈾,「台灣主要報紙選舉期間讀者投書之研究-以 2002 年台北市、高雄市市長選舉為例」,中國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 年),頁 106。

註 炄 Paul Manning, News and News Source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2001), pp. 1~5.

註 炑 鄧宗聖,「誰在近用媒介?-初探報紙讀者投書的文化資本生態」,中華傳播學刊,第 6 期(2004 年 12月),頁 225~228。

(6)

嚴重破壞自然風貌,遭到幾十名江蘇省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質疑,他們向南京市政 府先後遞交了四份議案,要求立即停建並拆除該座大樓。與此同時,南京市民紛紛投 書媒體,表達同樣的意見和心聲。南京現代快報等媒體迅速開通熱線,加以報導和關 注,引發公眾的又一輪討論熱潮炖。 大體上,大陸都市報讀者投書版積極參與公共議題討論,進而影響公共政策的決 策,已經受到廣泛矚目,但都只是一般論述,並非學術論文。同時,這些都市報開闢 的讀者投書版究竟是在討論何種議題,是哪些人在參與讀者投書,或者從近用權觀點 分析大陸媒介的讀者投書版,迄今為止卻從未見過相關實證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讀者投書對於大陸公眾來說,固然是一種表達意見和利益要求的 機會,對於黨和政府來說,有時候則能夠起到「輿論引導」的作用。這是因為中國的 公共政策過程,無論是政策議程的創立,還是政策決策和政策執行過程,往往都有黨 和政府自上而下的動員力量貫穿其中。當黨和政府決定解決某個或某一類社會問題 時,大眾傳媒也會關注與此相關的民情與民意,這在大陸新聞職業的工作傳統裡被表 述為「吃透兩頭」:「上頭」指的是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下頭」指的是社會生活中 出現的問題炂。 因此,某個公民個人的來信能否刊登,最終影響到公共決策,往往取決於其所反 映的問題是否具有普遍性;它與黨、政府在某個時期的工作方針是否有很大的關係, 以及在此基礎上大眾傳媒是否給予足夠的重視。因此,大陸媒介對讀者投書的發表也 常常與其他的一些信訪途徑結合起來,某一封反映典型民意的來信既有可能通過媒介 傳遞到相關部門或領導手中,也有可能與之相反,從相關的部門轉到媒介上發表,以 動員的方式促成輿論的形成炚。

三、大陸讀者投書與階層化生態

讀者投書作為近用權的實踐,原則上每位公民都能進入公共空間參與公共事務討 論,同時無論社會位置的高低,理應都有相同的機會參與。但是就媒介的菁英特性觀 之炃,掌握文化資源的多寡往往決定一個階層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聲音的強弱牪。 依照中國憲法和相關法律規定,所有大眾媒介與各類文化事業資源,都是歸全體 人民所有,人人有權在平等的基礎上使用和掌握傳播資源,政府及相關媒介機構受人 民的委託,掌握、管理傳播資源。但是缺乏具體可操作的制度,媒介的控制權和使用 權事實上是掌握在少數權力階層手中狖。既然大陸媒介掌握在特定權力階層手中,再加 註 炖 王雄,新聞輿論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年),頁 375~376。 註 炂 汪凱,前引書,頁 61~64。 註 炚 同前註。 註 炃 王逸舟譯,C.W. Mills 著,權力菁英(台北:桂冠書局,1994 年),頁 17。 註 牪 段京肅,「社會發展中的階層分化與媒介的控制權和使用權」,二十一世紀(香港),第 77 期(2003 年 6 月),http://www.cuhk.edu.hk/ics/21c。 註 狖 同前註。

(7)

上黨報從業員嚴格的政治養成過程狋,因此在經過編輯室守門過程後,大陸媒介讀者投 書版刊載的投書者,是否也會呈現階層化的現象,就成了值得觀察的議題。 由於絕大多數的大陸媒介投書者在版面呈現時,都會標記「職業」或「頭銜」,因 此本研究試圖援引社會分層理論,來劃分投書者的身分。 大體上,根據不同理論體系和不同分層目的使用的中國社會分層標準有很多,例 如改革開放前最凸顯的身分因素(可據此分成幹部、工人、農民),改革後日益重要的 職業、財富收入、生產資料、教育、知識技能、消費偏好、信息資源佔有因素,以及 從改革前迄今仍然扮演關鍵性因素的組織權力狘。 大陸社會學者陸學藝在 2002 年提出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是在職業 分類的基礎上,並以民眾對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佔有狀況,來描述各社 會階層的基本特徵。組織資源也可稱為權力資源,主要是依據國家政權組織和執政黨 組織系統而擁有的支配社會資源(包括人和物);經濟資源主要是指生產資料所有權、 使用權和經營權;文化資源是指對社會以證書或資格加以認可的知識和技能的擁有,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學歷文憑狉。 俞虹在「當代社會階層變遷與電視傳播價值取向」一文中,根據陸學藝等對現階 段中國社會階層的畫分,從傳播資源和傳播權力的角度,將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結構 分成強勢集團、中間階層、弱勢群體,說明這三個階層近用媒介的差異。俞虹指出, 像任何國家或社會發展時期一樣,現階段中國同樣存在一個在信息傳播活動中,對媒 介擁有支配性權力的強勢階層。這一階層利用各項社會權利、文化資源、技術資源等 有利條件,擁有傳媒控制權,以及支配話語權,決定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注意焦點,進 而主導社會輿論的基本導向。中間階層指的是有能力接近和使用媒介者。至於處在信 息活動邊緣的弱勢階層,是指那些缺乏參與傳播活動機會和手段,缺乏接近媒介的條 件和能力,只能被動、無條件接受來自大眾媒介信息的人群,以及那些幾乎無法得到 與自身利益相關信息,也無法發出自己聲音的群體狜。 俞虹將強勢集團定義為:擁有相當或一定組織資源的國家與社會高層管理者、擁 有充分文化資源或組織資源的大型企業管理人員、擁有充分文化資源的高級專業人 員、擁有充分經濟資源的大私營企業主。中間階層定義為:擁有相當或一定組織資 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的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專業技術人 註 狋 張裕亮,「大陸黨報從業員依附行為的轉變-以人民日報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 46 卷第 6 期 (2003 年 12 月),頁 116~120。 註 狘 李培林、李強、孫立平,中國社會分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年),頁 6~8;舒揚, 「中國社會分層研究述評」,李明堃、李江濤編,中國社會分層-改革中的巨變(台北:商務印書 館,1994 年),頁 145~148;陸學藝編,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社,2004 年),頁 1~8。 註 狉 陸學藝編,前引書,頁 2。 註 狜 俞虹,「當代社會階層變遷與電視傳播價值取向」,傳媒觀察(江蘇), 2003 年 7 月 17 日, http://www.chuanmei.net。

(8)

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人員、產業人員、農業勞動者。弱勢群體定義 為:擁有很少量或基本沒有資源的商業服務業員工、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城鄉無 業、失業、半失業者狒。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由於本文目的在於了解大陸媒介讀者投書的近用權實踐,從其刊載的論述主題, 檢視是否已經能夠擺脫作為向上級表態的「民意園地」,逐步建構一個可供市民討論的 公共論壇?為此,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排除了如同人民日報的傳統黨報,聚焦於 90 年 代以後問世的兩家都市報-南方都市報、新京報,以及 80 年代起即以敢言著稱的南方 周末。這三家報紙一向以「擦邊球」的報導方式勇於突破言論禁區,並數度遭到中共 中宣部點名批判。 但是在進一步檢視三報讀者投書後,筆者發現南方周末及南方都市報為數不少投 書者並未標示職稱或頭銜,這將導致無從分析投書者的階層地位高低。為此,本文排 除了南方周末及南方都市報,選擇新京報作為研究對象。 新京報是於 2003 年 11 月 11 日,第一家獲得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由中央級 光明日報和省級南方日報報業集團共同主辦的跨地區經營報刊。有別於傳統都市報聚 焦於中下讀者-小市民階層,新京報自我定位為新型時政類都市報,設定讀者群為中 上層讀者,例如高級政府官員、大中型企業管理階層、中產階層、教授、大學生等。 據該報調查顯示,72%讀者是中青年,可說是社會的主流力量,潮流的領導者和消費 的主力軍狔。2004 年該報日均發行量為 40 萬份,2006 年增長為 80 萬份,2008 年下滑 為 64.8 萬份,2009 年則回漲為 72.5 萬份狚。 新京報創刊後,就標榜打「擦邊球」的報導方式,例如率先報導 SARS 病人後遺 症,以及河北省居民因為土地遭徵收爆發抗爭事件等新聞。同時,在松花江苯污染事 件後,新京報甚至發表社論,對當局延遲公佈事實表示遺憾。這些作為激怒了中共高 層,總編輯楊斌及兩名副總編輯於 2005 年 12 月 28 日被撤換。為此,新京報編輯部三 註 狒 同前註。 註 狔 戴自更,「新京報社長戴自更:從新京報看都市報和機關報融合趨勢」,人民網,2003 年 12 月 30 日,http://www.jhcm.com。 註 狚 「新京報總經理韓文前:最需要的是時間」,新華網,2004 年 11 月 10 日,http://big5.xinhuanet.com/ 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4-11/10/content_2199156.htm; 邢 瑞 , 「 解 密 新 京 報 」 , 今 傳 媒 ( 陝 西 ) , 第 8 期 ( 2006 年 ) ,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14/52789/69753/4730343. html;「新京報媒體簡介」,媒體資源網,2008 年 7 月 20 日,http://www.allchina.cn/FilterMedia/ NewMediaList/ Newmedia_detail_2080.html;「新京報廣告部」,中國廣告媒體網,2009 年 6 月 16 日,http://www.ad163.com/media/ads.php?id=3998。

(9)

分之一員工、二百餘人,於 12 月 30 日以不到班的形式發動罷工,以表達抗議,此一 現象在新聞箝制嚴峻的大陸新聞界來說相當罕見,並引起國際媒體矚目狌。 新京報創刊之前,北京的都市報並沒有設置言論版,新京報在第 A2、A3、B2 版 (版名分別為社論.來信、時事評論、經濟新聞.評論),用三個整版刊登社論、時評 和讀者投書,向讀者徵集兩類來稿,一是社論批評,即對本報社論進行質疑、批評、 補充的稿件,這在大陸報業係屬首創;二是讀者來信,包括對本報的辦報理念、辦報 方式提出建設性意見,針對本報發表的關於北京市新聞進行的短評;針對北京市市 情、民生進行具有親和力的評論狑。新京報的目的是希望打破長期來傳媒與受眾之間的 單向傳播模式,放棄觀點的壟斷地位和絕對話語權,主動與受眾交流,打造市民輿論 平台。

二、內容分析法

由於本研究「大陸媒介讀者投書的近用權實踐-誰在近用?近用何種議題?」為 國科會一年期計畫,研究範圍時間為 2007 年 8 月至 2008 年 7 月。因此,本文選取這 一年期間新京報讀者投書版刊載的所有讀者投書作為觀察樣本,而 2008 年適值中國改 革開放三十年。 在內容分析單位上,可依據不同功能分成三種:抽樣單位、紀錄單位與脈絡單 位。其中,紀錄單位是內容分析的最基本單位,主要是蒐集抽樣單位中的資料,提供 作為分析的基礎。紀錄單位包括六種形式:單字或符號、語幹、人物、句子或段落、 則數、時空單位玤。本研究在論述主題、投書者身分兩種類目上,分析單位是採用則數 為紀錄單位,每一則刊載的新聞報導即為一次。在統計方法上,係採用 SPSS 電腦程式 處理,以則數分配或百分比解釋。 在論述主題類目建構上,本文依據新京報讀者投書內容以及與該報從業員訪談, 同時參照由具備官方色彩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歷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有中國社會藍皮書之稱),建構 32 個主題類目:民生/市政、教育、住房、就業/ 勞資糾紛、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保險、交通、戶口制度、消費權益、私權維護、 法制建設、貪腐/濫權、犯罪/訴訟、貧富差距、區域差距、農民工、人口失衡、改 革思潮、人情/關懷、環保/生態、天災/意外、文化/歷史、信息/民意、行政改 革/監督、兩會/基層民主、財經/金融、股市/投資、產業、能源/糧食、國際/ 外交、兩岸關係、體育/奧運、其它。 本文將依據新京報讀者投書版呈現的論述議題,分析其背後反映的意義,藉此掌 握當前大陸民情輿論的趨勢與走向。同時,比對相同時間台灣及國際傳媒刊載報導的 中國大陸焦點新聞,藉此觀察有哪些重要的新聞事件並未成為該報讀者投書版的論述 註 狌 白德華,「抗議撤換正副總編 新京報兩百人大罷工」,中國時報,2005 年 12 月 31 日,第 A13 版。 註 狑 「徵稿啟事」,新京報(北京),2006 年 1 月 12 日,第 A2 版。 註 玤 王石番,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書局,1996 年),頁 229~233。

(10)

主題?從而了解該報讀者投書版是否已逐步建構為可供市民公平、開放討論的公共論 壇?同時,本文也將比對相同時間新京報社論刊載的議題,了解該報讀者投書版,是 否仍然無法跳脫黨國當局畫定可以公開討論議題的框架內,甚至在經過編輯室的守門 過程後,迂迴地扮演官方輿論引導的角色,成為「黨意」的再現? 在投書者身分類目建構上,本文在綜合陸學藝提出的社會階層分類,與俞紅提出 的三大傳播資源、傳播權力階層分類,並參照新京報讀者投書版刊載的投書者身分, 依據其標示的「職業」或「頭銜」,將投書者身分建構成四個類目(見表 1)。 由於目前中國《八二憲法》第六條仍載明其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實施生產資 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玡,因此新京報投書者除了署名任職黨政機構者,例如全國人大代 表、全國政協委員、公務員、民主黨派負責人等擁有組織資源,亦即享有依據黨國組 織系統而擁有的社會資源,其他包括醫師、教師、會計師、工程師、金融從業者、新 聞從業員等,事實上都同樣享有組織資源,自然也受到其任職單位的制約。至於新京 報投書者標示的「職業」或「頭銜」,是自由撰稿人、自由作家、自由職業者、旅外學 者、旅外媒體人、環保志願者、業務諮詢專家、社會工作者等,已不屬於任何單位, 自然也不擁有任何黨國組織系統分配的組織資源。 本文試圖依據新京報讀者投書版呈現的投書者,從其標記的職業身分,了解該報 讀者投書版是否已經成為無論社會位置高低,每位公民都可以進入參與討論的公共論 壇,還是呈現某種階層聲音獨大的場域? 表 1 新京報讀者投書者身分階層 擁有資源:組織資源、 經濟資源、文化資源 操作化定義 高度 擁有相當或一定組織資源、擁 有充分文化資源或一定經濟資 源 醫師、學者、檢察官、法官、會計師、律師、工程師、大學(研 究單位)教授(研究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民主 黨派負責人、行政部門所屬研究單位研究員、行政部門所屬協會 主管、資深媒體人、資深評論人、銀行業證券高級經濟學家、資 產管理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高度 擁有一定組織資源、經濟資源 、文化資源 教師、退休教師、新聞從業員、媒體評論員、財經評論人、金融從業者、公務員、法律工作者、研究生、社區居民會議祕書長 中度 擁有一定經濟資源、文化資源 ,但不具備組織資源 自由撰稿人、自由作家、自由職業者、旅外學者、旅外媒體人、環保志願者、業務諮詢專家、社會工作者 低度 擁有極少資源 市民 資料來源:作者製表。

三、深度訪談

除了以內容分析法分析新京報讀者投書版刊載文本外,筆者也在 2008 年 1 月赴北 京,與該報負責讀者投書版編輯人員訪談,之後並於 2009 年 4 月透過電話及 e-mail 持 註 玡 松花穆林,中國憲法學(內蒙古:內蒙古出版社,1991 年),頁 135。

(11)

續追蹤訪談。訪談目的主要在於了解讀者投書版的編輯守門過程,是依據何種篩選標 準?例如,在篩選某類議題刊載時,編輯考慮的標準是什麼?是攸關公眾的利益?還 是依據中宣部下達的「輿論引導」準則?或者兩者兼具?另外,投書者標記的身分, 包括「職業」、「頭銜」,是否也是編輯篩選的考量因素?還是不論身分,完全以議題為 考量?或者兩者兼具?另外,也希望透過訪談了解新京報讀者投書內容反映的深層意 義。

肆、分析

一、投書論述主題反映意義

在新京報創刊之前,北京的都市報並未設置言論版,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京 華時報、北京晨報等的前面版面都是動態新聞。新京報則一反常態,在第 A2 版、第 A3 版及第 B2 版,用三個整版來刊登社論、時評和讀者投書。新京報強調其評論版在 內容方面是多樣化的,有代表報社觀點的社論,代表普通讀者一般性問題的來信,也 有代表精英觀點的時評專欄玭。新京報是希望藉此營造一個市民能夠暢所欲言的輿論平 台。 從表 2 可以看出,新京報刊載的讀者投書依照次數多寡排序分次為:財經/金融 ( 10.6%)、 民 生 / 市 政 ( 8.7%)、 教 育 ( 8.1%)、 法 制 建 設 ( 6.0%)、 環 保 / 生 態 ( 5.1% )、 股 市 / 投 資 ( 5.1% )、 住 房 ( 4.9% )、 消 費 權 益 ( 4.7% ) 人 情 / 關 懷 (4.4%)、貪腐/濫權(4.2%)、國際/外交(3.8%)、行政改革/監督(3.4%)、就業 /勞資糾紛(3.3%)、信息/民意(3.2%)、私權維護(2.8%)、醫療/衛生(2.5%)、 犯罪/訴訟(2.4%)、天災/意外(2.3%)、文化/歷史(2.1%)、社會保障/保險 (1.7%)、產業(1.7%)、交通(1.6%)、農民工(1.3%)、能源/糧食(1.2%)、戶口 制度(1.0%)、貧富差距(0.8%)、其它(0.8%)、兩會/基層民主(0.7%)、改革思潮 (0.6%)、體育/奧運(0.4%)、區域差距(0.6%)、人口失衡(0.1%)、兩岸關係 (0.1%)。 表 2 新京報投書與社論論述主題比例比較表 新京報投書論述主題分配比例表 新京報社論論述主題分配比例表 主題 次數 百分比 主題 次數 百分比 民生/市政 247 8.7% 民生/市政 15 4.2% 教育 229 8.1% 教育 20 5.6% 住房 140 4.9% 住房 7 2.0% 就業/勞資糾紛 93 3.3% 就業/勞資糾紛 10 2.8% 註 玭 陳惠娟,「總編輯楊斌談新京報得失」,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2005 年 5 月 11 日,http://cjr.zjol.com. cn/05cjr/system/2005/05/11/006108884.shtml。

(12)

醫療/衛生 72 2.5% 醫療/衛生 7 2.0% 社會保障/保險 47 1.7% 社會保障/保險 17 4.8% 交通 46 1.6% 交通 10 2.8% 戶口制度 29 1.0% 戶口制度 7 2.0% 消費權益 132 4.7% 消費權益 3 0.8% 私權維護 78 2.8% 私權維護 9 2.5% 貪腐/濫權 120 4.2% 貪腐/濫權 23 6.5% 犯罪/訴訟 69 2.4% 犯罪/訴訟 1 0.3% 貧富差距 23 0.8% 貧富差距 2 0.6% 區域差距 8 0.3% 區域差距 12 3.4% 農民工 37 1.3% 農民工 12 3.4% 人口失衡 4 0.1% 人口失衡 0 0% 改革思潮 17 0.6% 改革思潮 3 0.8% 人情/關懷 125 4.4% 人情/關懷 19 5.4% 環保/生態 144 5.1% 環保/生態 12 3.4% 天災/意外 66 2.3% 天災/意外 26 7.3% 文化/歷史 59 2.1% 文化/歷史 8 2.3% 法制建設 170 6.0% 法制建設 25 7.1% 信息/民意 91 3.2% 信息/民意 10 2.8% 行政改革/監督 97 3.4% 行政改革/監督 41 11.6% 兩會/基層民主 20 0.7% 兩會/基層民主 7 2.0% 財經/金融 300 10.6% 財經/金融 5 1.4% 股市/投資 144 5.1% 股市/投資 8 2.3% 產業 48 1.7% 產業 2 0.6% 能源/糧食 33 1.2% 能源/糧食 28 7.9% 國際/外交 108 3.8% 國際/外交 7 2.0% 兩岸關係 4 0.1% 兩岸關係 8 2.3% 體育/奧運 12 0.4% 體育/奧運 2 0.6% 其他 22 0.8% 其他 0 0% 總計:2834則投書 總計:354則社論 資料來源:作者製表。 新京報這一年來的讀者投書內容極為多元廣泛,在經過研究者閱讀文本以及與該 報言論部新聞從業員訪談後,可以發現這些讀者投書事實上反映了一定的意義。首 先,有關民生/市政、教育、住房、就業/勞資糾紛、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保 險、交通、戶口制度的讀者投書,主要是凸顯了改善民生焦點議題的輿情;其次,有 關消費權益、私權維護的讀者投書,主要是彰顯維護私權意識的重要;第三、有關貪 腐/濫權、犯罪/訴訟的讀者投書,主要是反映發揮輿論監督的功能;第四、有關貧 富差距、區域差距、農民工、人口失衡、改革思潮等讀者投書,主要是指陳伴隨三十 年改革而來的失衡弊端;第五、有關環保/生態、天災/意外、文化/歷史的讀者投

(13)

書,主要是呼籲保存生態文化相當緊迫;第六、面對近年來中國大陸貪腐嚴重、貧富 差距、區域差距、拆遷民房等現象,法制建設的讀者投書反映了建構法制社會的期 盼;第七、有關信息/民意、行政改革/監督的讀者投書,說明大陸民眾認知到擁有 充分的知情權,才足以監督政府施政,落實行政改革;第八、有關財經/金融、股市 /投資、產業、能源/糧食、國際/外交、兩岸關係的讀者投書,大多數都是供職於 教育學術單位或者黨政機構所轄研究單位的專家學者,主要是建構一套符合官方口徑 的論述霸權。

(一)改善民生焦點議題

基於新京報標榜定位為新型時政類都市報,因此在投書論述主題上,相當多數圍 繞著改善民生焦點議題。從表 2 可得知,民生/市政、教育、住房、就業/勞資糾 紛、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保險、交通、戶口制度,分別佔到 247 則(8.7%)、229 則(8.1%)、140 則(4.9%)、93 則(3.3%)、72 則(2.5%)、47 則(1.7%)、46 則(1.6%)、29 則(1.0%)。 從民生/市政投書論述的主題範圍看來,投書者主要是根據個人經驗,希望北京 市政府能夠建設高品質的市政建設,例如:「呼籲提升北京的公共服務水平」、「倡 議北京公廁儘速全面提供免費手紙」、「商價樓層指南最好標示衛生間」、「盲人何 時也能在飯館輕鬆就餐」、「公園管理要體現人性化」、「街頭公共電話還需加強維 護」、「銀行不妨開設養老金窗口」、「贊同公共場所興建公廁,女廁面積要大於男 廁」、「建議向市民取消收取衛生費」、「治理汽車尾氣不能只靠驗車場」、「應讓 市民了解緊急避難所」、「效法浙江圖書館實行免費開放」、「免費生態廁所別成衛生 死角」、「能否修建更多的社區圖書館?」玦。由於此類投書論述,大多數投書者是分享 其個人經驗,因此每日新京報都可以接獲頗多來信,同時署名「市民」身分者佔有相 當比例。新京報在處理此類投書論述時,欄目經常冠以「來信」,同時刊載篇幅較 小,一方面可讓更多北京市民參與公共議題討論,一方面透過投書者親身經驗分享, 註 玦 皮皮,「提升北京的公共服務水平」,新京報(北京),2007 年 9 月 19 日,第 A2 版;高永平,「北 京公廁何時全都提供免費手紙」,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0 月 2 日,第 A2 版;金桂,「商價樓層 指南最好標示衛生間」,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0 月 9 日,第 A2 版;君揚,「盲人何時也能在飯 館輕鬆就餐」,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0 月 15 日,第 A2 版;威伯,「公園管理要體現人性 化」,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0 月 15 日,第 A2 版;王志武,「街頭公共電話還需加強維護」, 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0 月 15 日,第 A2 版;舒心萍,「銀行不妨開設養老金窗口」,新京報 (北京),2007 年 10 月 24 日,第 A2 版;呂頻,「廁所、性別與公共政策」,新京報(北京), 2007年 10 月 27 日,第 A2 版;練洪洋,「還有多少收費應該取消?」,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1 月 1 日,第 A2 版;宜岸,「治理汽車尾氣不能只靠驗車場」,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1 月 5 日, 第 A2 版;韓雪,「緊急避難所要讓市民了解」,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1 月 6 日,第 A2 版;張 效誠,「呼喚更多的圖書館免費」,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2 月 3 日,第 A2 版;金桂,「免費生 態廁所別成衛生死角」,新京報(北京),2008 年 7 月 15 日,第 A2 版;鄭偉,「能否修建更多的社 區圖書館?」,新京報(北京),2008 年 7 月 18 日,第 A2 版。

(14)

加強報社與讀者間的互動玢。 在教育投書論述主題上,中國國務院雖然從 2008 秋季學期開始,免除城市義務教 育學雜費,但距離《義務教育法》規定差距頗大,基礎教育仍處在「應試教育」、 「擇校熱」的畸形中,教育費用高昂不是免除學雜費所能解決玠。例如:「教育部已經 將城市免費義務教育提上議程,但包括名校興辦民校、貴族高檔學校、外來工子弟學 校的三類民辦學校,如何讓其各歸其位、各謀出路,教育單位必須及早解決」、「賦 權家長治理教育亂收費」、「高校食堂漲價應慎重」、「中小學食堂應獲得補貼」。另 一個突出的教育問題,就是城市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例如:「城市農民工子女難以 進入城市公辦學校」、「打工子弟學校校車不符標準,導致學童被迫退學」等玬。 在住房投書論述主題上,投書者多數反映其個人親身感受,例如:「房價快速飆 升,呼籲政府保障中等收入者住房,還要遏制高房價」、「住房公積金可強化房租功 能」、「經濟適用房必須杜絕弁利可能」、「保障基本居住權是住宅法的前提」、「房貸壓 力不應該由房奴單獨承擔」、「房地產公司多短命,誰來保護購房者」、「房地產市場健 康發展需要信息資料庫」、「房價不降就是樓市亂象的表現」、「限價房太多會搞亂房地 產業」玝。 在就業/勞資糾紛投書論述主題上,2007 年 6 月 29 日通過,從 2008 年元旦開始 實施的《勞動合同法》,以及從中衍生的勞資糾紛相關議題,成為讀者反映的焦點。例 如:「為規避即將於明年元旦生效的新勞動合同法,一些企業怪招迭出,如簽訂空白 合同、通過派遣公司變更用工主體、任意調整員工工作崗位等措施紛紛出籠。」; 「對不適合女性崗位的立法,如果出現不準確、嚴謹的界定,將使得某些崗位的性別 岐視合法化。」;「目前勞動者權益基本上只要當事人自己不提,用人單位違反有關規 註 玢 2009 年 4 月 3 日,電話、e-mail 訪談新京報負責讀者投書編輯所得。 註 玠 楊東平,「2008 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汝信、陸學藝、李培林編,2009 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 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年),頁 177。 註 玬 信力建,「城市免費義務教育後,民辦學校何去何從」,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1 月 17 日,第 A3版;熊丙奇,「賦權家長,治理教育亂收費」,新京報(北京),2008 年 7 月 7 日,第 A2 版;韓 涵,「除非窮盡手段,高校食堂慎漲價」,新京報(北京),2007 年 9 月 12 日,第 A4 版;孫廣勛, 「中小學食堂也應獲得補貼」,新京報(北京),2007 年 9 月 13 日,第 A2 版;童大煥,「留守兒童 是城市化的一道傷」,新京報(北京),2008 年 3 月 1 日,第 A2 版;吳祚來,「校車:需要冷峻的 手,也需要溫暖的手」,新京報(北京),2007 年 9 月 3 日,第 A3 版。 註 玝 易憲容,「保障中等收入者住房還要遏制高房價」,新京報(北京),2007 年 9 月 6 日,第 A3 版; 吳蘭友,「住房公積金可強化房租功能」,新京報(北京),2007 年 9 月 3 日,第 A2 版;止凡, 「經濟適用房必須杜絕弁利可能」,新京報(北京),2007 年 9 月 17 日,第 A4 版;易憲容,「保障 基本居住權是住宅法的前提」,新京報(北京),2007 年 9 月 20 日,第 A2 版;童大煥,「房貸壓力 不應該由房奴單獨承擔」,新京報(北京),2007 年 9 月 21 日,第 A2 版;葉檀,「房地產公司多短 命,誰來保護購房者」,新京報(北京),2008 年 7 月 14 日,第 A2 版;葉檀,「房地產市場健康發 展需要信息資料庫」,新京報(北京),2008 年 7 月 29 日,第 A2 版;沈洪博,「房價不降就是樓市 亂象的表現」,新京報(北京),2008 年 7 月 29 日,第 B2 版;芧于軾,「限價房太多會搞亂房地產 業」,新京報(北京),2008 年 2 月 22 日,第 A3 版。

(15)

定一般不會受到處罰。」瓝 在醫療/衛生投書論述主題上,2008 年醫療衛生領域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眾所期 待的新醫改方案草案正式公佈,並公開向社會各界徵求意見瓨。由於「看病難、看病 貴」一直是中國民眾最切身的議題,因此掀起讀者熱烈討論。投書者反映的熱門議題 包括建立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城鄉醫療救助等,包括:「未來城鄉醫療衛生 體制改革,究竟是該由市場主導還是政府主導?」;「北京市計畫對全市所有戶籍居民 和在京生活半年以上的常住居民,開展全民健康狀況普查,並建立健康檔案。」;「北 京市豐台區民政局籌資 80 萬元,率先建立起區級大病應急救助周轉金,希望通過醫療 費報銷回籠循環使用,確保地區特困群眾能看得起病、看得上病。」;「明年,在京居 住半年以上的居民,都能在常住地的社區內,享受家庭醫生的服務。」甿 由於中國在 2006 年財政投入社會保障的比重不足 13%,再加上社會保險法內容涉 及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險種畀,因此有關社會保險法的制定情形受到大 陸民眾高度關注。例如,「《社會保險法草案》歷經 13 年反覆醞釀,終於在 2007 月 12 月 23 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議第一次審議。……這一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終結 城鄉二元體制,促進勞動力在企業之間、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合理流動的必須。」甾 在交通投書論述主題上,投書者以個人經驗,提出如下問題:「北京市很多人行道 過於狹窄,行人不得不在並不寬敞的自行車道上行走」;「環線公交車 300 路能否晚些 收班?」;「只有不足 10%的受訪者,對目前北京公交車的態度滿意或比較滿意,說明 北京公交系統的發展還比較落後。」;「搭乘公交車發現逃生錘沒了!」;「高速公路超 時處罰,是公路管理部門為了自己的利益,把過多的責任和義務強加給司機,屬於應 當被無條件立即取締的亂收費。」、「公交車延長時間,為何站牌不顯示?」疌 註 瓝 李華芳,「提升話語權保障勞動者權益」,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1 月 28 日,第 B2 版;阮占 江,「不適合女性崗位立法宜粗不宜細」,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0 月 11 日,第 A3 版;鄭山 海,「討要加班費不能靠員工單打獨鬥」,新京報(北京),2008 年 1 月 4 日,第 A2 版。 註 瓨 顧昕,「中國醫療體制改革的方向和選擇」,汝信、陸學藝、李培林編,2009 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 預測,頁 185。 註 甿 童大煥,「醫改:政府主導和市場規律並行不悖」,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1 月 15 日,第 A2 版;趙小婷,「建立健康檔案 北京開了個好頭」,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0 月 22 日,第 A2 版;陶短房,「設急救周轉金離看得起病尚有差距」,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0 月 23 日,第 A3 版;韓涵,「家庭醫生如何走進家庭」,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2 月 15 日,第 A2 版。 註 畀 阿計,「社保立法意味著改革新方向」,新京報(北京),2008 年 1 月 3 日,第 A3 版;王琳,「期 待社保立法終結城鄉二元體制」,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2 月 25 日,第 A2 版。 註 甾 王琳,「期待社保立法終結城鄉二元體制」,第 A2 版。 註 疌 韓涵,「人行道的寬度也要規範」,新京報(北京),2007 年 9 月 4 日,第 A2 版;王佳,「環線公 交車能否晚些收班」,新京報(北京),2007 年 9 月 6 日,第 A2 版;周周,「緩解公交擁擠不能僅 靠增加班次」,新京報(北京),2007 年 9 月 23 日,第 A2 版;葛俊峰,「北京公交應徹查逃生 錘」,新京報(北京),2008 年 5 月 11 日,第 A2 版;童大煥,「高速公路超時處罰應叫停」,新京 報(北京),2008 年 6 月 12 日,第 A3 版;金桂,「公交車延長時間為啥站牌不顯示」,新京報(北 京),2008 年 2 月 27 日,第 A2 版。

(16)

在戶口制度投書論述主題上,問題反映了戶口制度牽涉到住房、教育、醫療、就 業等權益。例如:「城市農民工子女報考大學教育權益遭受歧視」、「流動人口孕婦死亡 率高於城市戶口孕婦」、「外地農民工車禍死亡 家屬要求比照北京市民賠償金」等疘。 新京報這些有關改善民生焦點問題的讀者投書,可以說如實地反映當前中國大陸 民眾最關心、最迫切的民生議題。事實上,根據具備中國官方背景的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課題組,所做的「2008 年中國民生問題調查報告」,就可 以掌握當前中國大陸民意輿情的趨勢。該份調查顯示,在調查的社會問題中,依嚴重 程度排序分別為:物價上漲(63.5%)、看病難、看病貴(42.1%)、收入差距過大 (28.0%)、就業失業(26.0%)、住房價格過高(20.4%)、貪污腐敗(19.4%)、養 老保障(17.7%)、環境污染(11.8%)、教育收費(11.4%)、社會治安(9.0%)、 城鄉差距(8.0%)、社會風氣(7.4%)皯。 新京報負責讀者投書編輯透露:「該報每日在處理讀者投書及時事評論時,決定篩 選何種主題刊載時,主要是依據『群眾關心、領導重視、普遍存在』的原則,藉此落 實黨中央近年來要求傳媒做好『舆論引導』政策。」盳因此,上述這些攸關改善民生焦 點議題的讀者投書,就成為該報言論部刊登的首選,從表 2 即可看出,民生/市政、 教育、住房、就業/勞資糾紛、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保險、交通、戶口制度的讀 者投書比例,在所有讀者投書數量上,分別佔到第 2、3、7、12、15、19、21、24 位。 另外,新京報的社論選題,除了必須嚴守「群眾關心、領導重視、普遍存在」的 原則外,也必需呼應民情輿論的發展。2007 年 10 月中共十七大召開期間,該報從 10 月 16 日起連續 8 日推出「關注十七大系列社論」,系列四社論即論證了十七大報告中 提出的「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藍圖。2008 年 3 月 11 日全國人大、政協召開會議期間,該報從 3 月 2 日起連續 18 日推出了「關注全 國兩會系列社論」,首日即探討有關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房價、物價、戶籍改革等 民生問題盱。 同時,從新京報社論主題裡民生/市政、教育、住房、就業/勞資糾紛、醫療/ 衛生、社會保障/保險、交通、戶口制度,在所有社論篇數上,分別佔到第 9、6、 20、13、20、8、13、20 位,說明該報社論也相當重視這些議題。新京報負責讀者投 書編輯透露:「新京報第 A2 版定位為『社論.來信』,以三分之一篇幅刊載社論,三分 註 疘 李寶元,「綠卡孩子無法高考,到底誰該負責?」,新京報(北京),2008 年 1 月 23 日,第 A2 版; 秋風,「讓孕產婦享有平等的尊嚴」,新京報(北京),2007 年 9 月 5 日,第 A3 版;王琳,「苦澀 的暫住證為生命定價」,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0 月 25 日,第 A3 版。 註 皯 李培林、李煒,「2008 年中國民生問題調查報告」,汝信、陸學藝、李培林編,2009 年中國社會形勢 分析與預測,頁 15~32。 註 盳 2009 年 4 月 5 日,電話、e-mail 訪談新京報負責讀者投書編輯所得。 註 盱 「人人享有讓改善民生目標清晰化」,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0 月 19 日,第 A2 版;「民生焦點 尚多 兩會仍需努力」,新京報(北京),2008 年 3 月 2 日,第 A2 版。

(17)

之二刊載讀者來信、時評,此種將社論與讀者投書置於相同版面,互為呼應的作法, 其實隱含著讀者投書的論述範圍並未離開上級主管部門對議題的建構。」盰

(二)彰顯維護私權意識

伴隨中國經濟發展進程的加速,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產品的豐富,但由於產品質 量不合格,偽劣黑心產品猖獗,嚴重威脅到消費者權益。1994 年《消費者權益保護 法》正式頒佈實施後,越來越多消費者在其權利被侵犯後尋求法律解決盵。新京報讀者 投書及社論各有 132 則(4.7%)、3 則(0.8%)是有關消費權益議題,反映了該議題 的重要性。 在消費權益投書論述主題上,投書者主要是反映其個人經驗:「坐火車去長白山, 總共驗了四次票」、「要警惕公共產品搭乘漲價順風車」、「康師傅、統一等品牌的部分 方便麵,雖然價格未變,淨含量卻悄然縮水,存在隱性漲價問題」、「北京素香齋食品 廠生產黑心粽子,銷往北京近郊的清河和回龍觀的物美、華聯等超市」、「警惕雪災區 汽車票隱性漲價」、「不去災區渡假,機票不能全額退還?」矸。消費權益讀者投書也呼 應了「2008 年中國民生問題調查報告」中,大陸民眾感受物價上漲的處境。 至 於 在 私 權 維 護 議 題 上 , 讀 者 投 書 及 社 論 數 量 分 別 為 78 則 ( 2.8% )、 9 則 (2.5%),而焦點則集中在強制拆遷住房引發的民怨,特別是在 2007 年 3 月 16 日十屆 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物權法》,規定大陸民眾私有合法財產不受侵犯之後更形顯 著。例如,「長春市拆遷辦要求各拆遷單位要文明拆遷,嚴禁採取涉黑和砸窗等非正常 手段,以及嚴禁組織強制拆遷方式」;「在河南開封,被列為釘子戶家庭的親屬,凡有 公職者一律停職停薪,做親屬的動遷工作,直到親屬簽字同意拆遷。很明顯,這種 『株連式拆遷』是相當野蠻的。」矼 另外,人身自由、個人隱私權意識的高漲,也是此類投書論述的範圍。例如: 「民眾遭到 3 名便衣民警破門查『娼』,嚴重侵犯人身自由。事後,派出所領導登門 道歉。」;「北京市警方要求房東不得將住房出租給,違背生活作息規律、有利用所 租 房屋 進行 違法犯罪 活動 的可 疑人 員」 ;「 為什 麼不 能讓 個人定期了解自己的檔 案?」;「有權獲取並保管自己的病歷,是看病者一項基本權利。」;「銀行不該輕易洩 註 盰 同註盳。 註 盵 汪凱,前引書,頁 84。 註 矸 王志武,「坐一次火車驗了四次票」,新京報(北京),2007 年 8 月 9 日,第 A2 版;陳健,「警惕 公共產品搭乘漲價順風車」,新京報(北京),2007 年 8 月 10 日,第 A2 版;鄧海建,「方便麵瘦身 的價格管制之惑」,新京報(北京),2007 年 9 月 4 日,第 A2 版;林展顏,「假如打工妹沒有舉報 黑心粽子」,新京報(北京),2008 年 6 月 12 日,第 A2 版;陳良飛,「警惕雪災區汽車票隱性漲 價」,新京報(北京),2008 年 2 月 4 日,第 A2 版;高澤陽,「不去災區渡假,機票不能全額 退?」,新京報(北京),2008 年 2 月 6 日,第 A2 版。 註 矼 石兆,「讓法律把房子變成城堡」,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0 月 8 日,第 A3 版;秋風,「緊急叫 停株連式拆遷」,新京報(北京),2008 年 7 月 5 日,第 A2 版。

(18)

露客戶個人資料」矹。 在私權維護上,新京報讀者投書罕見地刊載一則民間維權人士遭襲擊事件:「據南 方都市報前日報導,在珠江三角地區享有聲譽的民間維權人士黃慶南,於光天化日下 被人襲擊,深中數刀。黃慶南及其志同道合者們竭力要為之服務的對象,是數以千計 的勞工。如何幫助勞工維權人士和組織重拾信心,更好的幫助工人維護權益,是一項 沉重的社會任務。」矻

(三)發揮輿論監督功能

大體上,中國輿論監督的層次主要分成三個層面:(1)決策層:對決策的制定過 程加以監督;(2)執行層: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施政行為的監督;(3)對一切貪 污受賄、循私枉法、違法亂紀等腐敗行為及社會醜惡現象的揭露與批評矺。至於當前中 國新聞輿論監督則體現在三種傳媒上,平面媒體報導如報紙、雜誌專欄;電台、電視 台等廣電媒體欄目;網路平台,如網站、論壇議題。例如,中央電視台的〈焦點訪 談〉、〈新聞調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縱橫〉;新華社的〈新華視點〉、人民日 報的〈今日談〉、〈人民論壇〉、中國青年報的〈冰點時評〉等矷。 新京報有關貪腐/濫權、犯罪/訴訟的讀者投書,分別為 120 則(4.2%)、69 則 (2.4%),社論則分別為 23 則(6.5%)、1 則(0.3%)。貪腐/濫權的讀者投書及社 論比例分別為第 10、5 位。閱讀這些讀者投書,發現其發揮了輿論監督的功能。在監 督的層次上,這些讀者投書指涉的對象主要集中在中低階層機構單位與執行官員,例 如引發最多民怨的城管隊(大陸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簡稱,負責整頓城市占道擺攤、 亂搭亂建的現象)人員、市委書記、市長、前副鎮長、廳(局)長、教育局官員、縣 公路局局長、副縣長、衛生廳廳長、地稅局局長、財政局副局長、治安巡防員、北京 市區長、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局長、糧食局局長、民政局 官員、公安局法制科科長、公安警察、警方線人、中學教師。 指涉對象針對層級較高機構與執行官員者只有 4 則,包括中國衛生部所屬中國性 學會出售標示單位名稱銅牌獲利,天津市中級人民法院對原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作出 一審判決,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偷漏稅、擁有美國綠卡,國家開 發銀行副行長王益被雙規(指的是在紀檢部門查辦腐敗官員時,限令其在規定時間、 註 矹 高一飛,「粗糙立法下的破門而入」,新京報(北京),2007 年 8 月 25 日,第 A2 版;李清,「房東 拿什麼判斷是不是可疑人員?」,新京報(北京),2007 年 9 月 6 日,第 A2 版;黃林,「人事檔案 管理能否更人性化」,新京報(北京),2007 年 9 月 21 日,第 A2 版;蔡定劍,「公民有權獲取自己 的病歷」,新京報(北京),2008 年 2 月 17 日,第 A3 版;唐遠雨,「銀行客戶資料不該這樣被洩 露」,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0 月 17 日,第 A2 版。 註 矻 郭巍青,「以公民的名義譴責暴力」,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2 月 19 日,第 A2 版。 註 矺 孫旭培,中國傳媒的活動空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頁 157~160。 註 矷 王毓莉,「中國新聞輿論監督之研究:一個政治經濟角度的分析」,中華傳播學刊,第 13 期(2008 年 6 月),頁 160~162。

(19)

規定地點內交代問題)祂。另外,有 3 則指涉對象針對私營企業挪用資金、外資企業行 賄中國官員。 指涉對象針對北京市機構單位、執行官員或者民眾者,則只有 7 則,包括北京市 海淀區原區長周良洛受賄 1600 餘萬元一審判處死刑、緩刑兩年;北京市朝陽區管庄鄉 寧侯村前村書記出獄,村民大張旗鼓接風敗壞官箴;北京市京都黃港書畫藝術研究院 經理騙取河南省商丘市委組織部,可以拿到高層領導題字;北京市昌平區壟斷一日遊 業者被送辦;北京市延慶縣龍慶峽風景區民眾私設路障收費;北京市一市民超市偷竊 遭罰鉅款,於法不合;請單位領導春節放爆竹,純屬逢迎礿。 至於新京報有關貪腐/濫權、犯罪/訴訟的讀者投書,指涉的範圍則包括了:惡 霸集團壟斷基層政權、教師逼迫學生賣淫、警察線人誘惑村民獵捕熊貓、網民批評官 員遭到拘捕、城管打死見義勇為市民、農民工討薪遭包商僱人砍傷、土地違法買賣、 華南虎偽造照片、巨額彩票造假、官員貪污受賄、豆腐渣工程、公家車浪費油錢、幹 部吃喝歪風、官員鋪張喪宴、虛報員工冒領工資、不當取得疫苗專營權、採購價格比 市場價格昂貴、介紹學生入學收取回扣、任意搜查酒店開出天價罰單、開具假證明替 官員脫罪、企業打製仿古銅錢贈送官署、風景區居民私設路障收費、省市收費公路亂 收費、公安部門經辦保安公司、不法官員猝死卻被追授優秀共產黨員、市政府為當地 高幹部分配豪宅、貧困縣市興建豪華行政大樓、法院院長受賄判刑、洗腳城商家開幕 高掛官署祝賀條幅、官員超速駕車撞人致死、選拔幹部任人唯親、招考監獄管理員舞 弊、興建三星級公廁、興建豪華敬老院、官員走穴營利、官員持有美國綠卡、特大礦 場爆炸無失職官員遭懲處、企業偷漏稅、企業販售假藥、旅遊業者暴力壟斷市場、官 員遭受雙規、高考替考舞弊、爆破新建公家大樓等。 這些現象說明新京報有關貪腐/濫權、犯罪/訴訟的讀者投書,確實已發揮一定 程度的輿論監督功能,但是成效仍有其侷限,因為指涉的機構與對象大多數集中在中 低層級,高層涉案官員只有 2 位,一位是前上海市委書記、一位是全國人大代表。另 外,指涉對象針對北京市機構、官員與民眾者只有 7 則,最高層級官員也只到區長, 說明新京報較多發揮了「異地輿論監督」,以及監督下層機構、官員及民眾的功效, 因為該報作為國務院層級光明日報報業集團主管的黨報,仍然必須遵守「黨報不得批 註 祂 胡藝,「還有多少性學會沒被調查」,新京報(北京),2008 年 2 月 5 日,第 A3 版;茆巍,「上海 社保案落幕 制度改革當提速」,新京報(北京),2008 年 4 月 12 日,第 A2 版;馮海寧,「宗慶后 『偷稅門』理應追問」,新京報(北京),2008 年 4 月 15 日,第 B2 版;周俊生,「王益事件應成健 全監督突破口」,新京報(北京),2008 年 6 月 18 日,第 B2 版。 註 礿 鄒雲翔,「嚴懲巨貪,更要追問腐敗本質」,新京報(北京),2008 年 3 月 29 日,第 A2 版;庾向 榮,「基層組織的曖昧必縱容罪犯」,新京報(北京),2008 年 6 月 16 日,第 A3 版;秦天,「這家 組織部哪來的潤筆費」,新京報(北京),2008 年 2 月 20 日,第 A3 版;十年砍柴,「土著如何分得 發展的紅利」,新京報(北京),2008 年 5 月 13 日,第 A3 版;舒心萍,「很難管理,其實就是不想 管理」,新京報(北京),2008 年 2 月 18 日,第 A3 版;卞廣春,「超市失竊豈能逮住一個算總 帳」,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0 月 22 日,第 A2 版;李昱琨,「請領導放爆竹可以休矣」,新京 報(北京),2008 年 1 月 30 日,第 A2 版。

(20)

評同級黨委」、「報業編輯方針必須遵照上級黨委」原則。

(四)指陳改革失衡弊端

新京報在 2008 年 1 月 2 日的社論就以「改革三十而立,現代化之路尚遠」為題, 指出「三十年改革開放成就矚目,但困難仍考驗著改革的勇氣與慧。例如,房價、居 民消費指數上升、公民表達意識的甦醒,都對社會和政治建設提出許多新的問題和挑 戰。」秅而新京報的讀者投書也指出了有關貧富差距、區域差距、人口比例失衡、農民 工進城衍生問題,都已瀕臨相當嚴峻的情況,刊載則數分別為 23 則(0.8%)、8 則 (0.3%)、4 則(0.1%)、37 則(1.3%)。至於有關貧富差距、區域差距、農民工的 社論,則分別有 2 則(0.6%)、12 則(3.4%)、12 則(3.4%)。 在貧富差距投書論述主題上,據 2007 年中國國家統計局城鄉住戶調查,20%高收 入與 20%低收入的城鄉居民平均收入差距為 6.5 倍,比 1978 年的 2.7 倍擴大了 3.8 倍 穸,使得此議題成為讀者關注焦點。讀者往往反映生活周遭發生的貧富差距經驗,例 如:「城市農民工連工資是否能按時發放都是他們的心病,更別奢望中秋節最俗套的 福利是月餅。」;「重慶家樂福菜籽油為促銷,從每桶 51.4 元降到 39.9 元時,顧客搶 購引發踐踏,3 人殞命,31 人受傷。」穻 在區域差距投書論述主題上,雖然中國當局近幾年加大開發西部地區,但東西部 的地域差距仍持續擴大,例如:「2007 年最富有城市俱樂部,上榜的十三個城市,有 五個在長三角地區,四個在珠三角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廣裘的 西部地區,沒有一個城市能夠進入。」竻 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由於大城市經濟建設發展快速,吸引了大量農民進城務 工,衍生了農民工就業、醫療、保險等諸多問題。此種現象可以從新京報有關農民工 論述主題,佔到 37 則(1.3%)看出。在農民工論述主題上,投書者反映了當前大陸農 民工的困境:「農民工孕婦死亡率高於城市戶口孕婦」;「北京朝陽區幾位農民工食物中 毒,攔截出租車前往醫院卻遭到拒絕,只得步行趕往。」新京報一則社論也證實此種 事實:「兩億農民工 50 歲以前沒有家庭生活,50 歲以後沒有社會保障。」籵 在人口失衡論述主題上,主要是探討一胎化的後遺症,以及未來是否要調整情 形。例如:「中國從 1980 年開始,推行一胎化政策,衍生兩個嚴重問題,一個是性別 註 秅 「改革 30 而立,現代化之路尚遠」,新京報(北京),2008 年 1 月 2 日,第 A2 版。 註 穸 朱慶芳,「改革開放三十年社會經濟建設成就和問題」,汝信、陸學藝、李培林編,2009 年中國社會 形勢分析與預測,頁 242。 註 穻 五岳散人,「還有人連月餅也吃不到」,新京報(北京),2007 年 9 月 26 日,第 A3 版;十年砍柴, 「11 元錢所凝結的社會問題」,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1 月 13 日,第 A3 版。 註 竻 馬紅漫,「廣州 GDP10 倍於青海意味著什麼?」,新京報(北京),2008 年 1 月 2 日,第 A2 版。 註 籵 國華,「肖志軍悲劇凸顯流動孕產婦保健短版」,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1 月 27 日,第 A2 版; 長平,「中毒的農民工怎樣去醫院?」,新京報(北京)2007 年 8 月 19 日,第 A2 版;「改善農民工 住房 政府是第一責任人」,新京報(北京),2008 年 1 月 12 日,第 A2 版。

(21)

比例嚴重失衡,出生人口性別比不斷增高,全國達到 120,個別省分甚至達到 130,也 就是說新生兒男性高於女性 20%到 30%。另一個就是獨生子女在人格方面的普遍缺 陷,比如合作能力差、心理脆弱,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國家,民族性格令人憂慮。」糽 新京報言論部為了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特別邀請同濟大學教授陳家琪以「三十 年間有與無」為題推出系列文題,將每年的日記整理成一篇文章,以個人感受全面回 顧三十年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難題耵。這一列系的讀者投書構成改革思潮的論 述議題,數量為 17 則(0.6%)。 同時,面對改革開放三十年衍生的尖銳問題,導致社會暴戾之氣充斥,使得中共 總書記胡錦濤在 2006 年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和諧社會」概念。之後,各級政府 更大力提倡宣導,特別是在汶川大地震之後社會湧現的關注,從新京報有關人情/關 懷的讀者投書及社論,分別佔到 125 則(4.4%)、19 則(5.4%),可看出此一議題的 重要性。諸如:「自 5 月 12 日汶川發生大地震以來,在各地有成千上萬名熱心人打進 話,諮詢收養孤兒的法律程序,並表示願意收養地震孤兒,為國家和災區人民減輕負 擔。」肏

(五)呼籲保存生態文化

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由於過度強調經濟發展,使得大陸生態環境、歷史文化古 蹟遭受嚴重破壞,天災意外頻傳。為此,近年來大陸民眾開始呼籲重視環境保護,降 低天災意外,以及保存文化歷史古蹟,此種現象可從新京報有關環保/生態、天災/ 意外、文化/歷史的讀者投書及社論,分別為 144 則(5.1%)、66 則(2.3%)、59 則 (2.1%);12 則(3.4%)、26 則(7.3%)、8 則(2.3%)看出。 2008 年元月中旬襲捲華南多省的雪災,以及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縣大地震,都使 得新京報出現一定數量的天災/意外的讀者投書。新京報新聞從業員指出,由於 2008 年出現的這兩場突如其來的天災,使得該報在當時緊急安排多篇社論論證此一議題肮, 數量為 26 則(7.3%),佔社論總篇數的第 3 位。 天災/意外的層出不窮,凸顯出中國生態惡化的問題已相當嚴重。在環保/生態 論述主題上,投書者的問題集中在水污染、官方保護環保生態、限用塑料購物袋、強 化企業環評等議題。部分投書者及社論都呼應了官方保護環保生態的作法:「十七大 報告首度把生態文明寫入黨的工作報告」;「環境保護部正式掛牌,體現了中央對環 保的高度重視。」肣環保/生態的投書者,除了一些具備官方色彩的中國生態學會人員 外,也出現為數不少署名環保志願者、自然之友工作人員、綠家園召集人等,說明對 註 糽 丁東,「能否適時調整人口政策」,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1 月 24 日,第 A3 版。 註 耵 陳家琪,「1978 年:尋找,但不知在尋找什麼」,新京報(北京),2008 年 3 月 22 日,第 A3 版。 註 肏 王槍槍,「領養地震孤兒之愛應更寬些」,新京報(北京),2008 年 5 月 28 日,第 A3 版。 註 肮 同註盳。 註 肣 練洪洋,「應該叫響生態文明」,新京報(北京),2007 年 10 月 17 日,第 A3 版;「整合權力與其 職能,讓環保部名至實歸」,新京報(北京),2008 年 3 月 28 日,第 A2 版。

數據

表 3  新京報投書者身分階層分配比例  階層  人次  百分比(%)  高度  1756 45.8 % 中高度  1695 44.2 % 中度    88   2.3 % 低度   295   7.7 % 總計  3834 100 % 資料來源:作者製表。  依照本文對新京報投書者身分階層的操作化定義,高度、中高度階層除了都擁有 充分或者一定的文化資源與經濟資源,最重要的是具備相當或一定組織資源。這就意 味著這些投書者都有其供職單位 芡 ,自然擁有依據黨國組織系統分配的社會資源。至於 新京報投書者,已出現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ith regard to the spending structure, visitors from Mainland China spent 63% of their per- capita spending on shopping, whereas those from Hong Kong and Taiwan, China spent 79% and

With regard to spending structure, visitors from Mainland China spent 61% of their per- capita spending on shopping, whereas those from Hong Kong and Taiwan, China spent 78% and 71%

With regard to spending structure, visitors from Mainland China spent 66% of their per- capita spending on shopping, whereas those from Hong Kong and Taiwan, China spent 77% and 66%

For example, Liu, Zhang and Wang [5] extended a class of merit functions proposed in [6] to the SCCP, Kong, Tuncel and Xiu [7] studied the extension of the implicit Lagrangian

意欲達之,則口有聲。意者,象乎事物而 構之者也;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聲

• How social media shape our relationship to and understanding of breaking news events. – How do we know if information shared on social media

Discovering the City by Mining Diverse and Multimodal Data Streams – IBM Grand Challenge: New York City 360. §  Exploring and Integrating Multiple Contents and Sources for

• How social media shape our relationship to and understanding of breaking news events. – How do we know if information shared on social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