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tem 987654321/6485
全文
(2)
(3) 國家圖書館. 博碩士論文電子檔案上網授權書.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為授權人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體 育 研究所 碩士班一百學年度第二學期取得 □博士 ■碩士 學位之論文。 論文名稱:合作學習介入國中體育跳繩教學之人際關係研究 指導教授:高明峰. 茲同意將授權人擁有著作權之上列論文全文電子檔(含摘要),非專屬、無償授權國家圖書館,不限地域、 時間與次數,以微縮、光碟或其他各種數位化方式將上列論文重製,並得將數位化之上列論文及論文 電子檔以上載網路方式,提供讀者基於個人非營利性質之線上檢索、閱覽、下載或列印。. 授權選項: ■ 立即開放 □ 暫不開放 (開放日期為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最長不得逾五年). 授權人:__________ (親自簽名). 保存期限:永久保存. 民國:. 年. 月. QP-J02-06-02-03-10. 日.
(4)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博碩士論文電子檔案授權書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為授權人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 碩士班一百學年度第二學期取得 □博士 ■碩士 學位之論文。 論文名稱:合作學習介入國中體育跳繩教學之人際關係研究 指導教授:高明峰 茲同意將授權人擁有著作權之上列論文全文電子檔(含摘要) 非專屬性、無償授權本人畢業學校圖書館 及登載於其所建置之資料庫內,並得從事下列行為: 一、提供讀者不限地域、時間及次數之免費線上檢索、閱覽、下載或列印,並得將資料庫重製成 微縮、光碟或其他數位化載體以及其他學術機構之資料庫交換。 二、提供付費之線上全文下載及列印,並得將該資料庫重製成光碟或其他數位化載體販售發行,或 交由非學術組織出版,惟線上收費及販售所得應視為專款作為執行單位營運及系統維持之用。 全文電子檔使用權限授權(請勾選下列一項授權選項): ■校內外完全公開(建議) □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五年後公開 □校內外均一年後公開 □自定開放時間:校內______年、校外______年後公開(最長不得逾五年) 立授權書人對上述授權之著作擁有著作權,尚未專屬授權予其他法人或自然人。本件授權不影響著作人對 原著作之著作權及衍生著作權,並得為其他之專屬授權。 立授權書人保證授權使用之作品及相關資料,並無侵害他人智慧財產權、隱私權之情事,如有侵害他人權 益及觸犯法律之情事發生,立授權書人願自行負責一切法律責任。 被授權人: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地址:台中市北區雙十路一段十六號 電話:(04)22213108. 授權人:________________(親自簽名). 民國:. 年. 月. 日. 保存期限:永久保存 QP-J02-06-02-02-10.
(5) 論文名稱:合作學習介入國中體育跳繩教學之人際關係研究 總 頁 數 : 68 頁 院校所組別: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 畢業及提要別:一百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 研究生:蔡博昆. 指導教授:高明峰. 博士.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合作學習介入國中體育跳繩教學之人際 關 係 研 究 , 研 究 參 與 者 為 國 中 學 生 兩 班 , 分 成 實 驗 組 34人 合 作 學 習 法 、 對 照 組 32人 傳 統 教 學 法 共 66人 。 研 究 工 具 包 含 人 際 關 係 問 卷 調 查( 黃 素 玲 , 2 0 0 8 )、 跳 繩 運 動 能 力 量 測 驗 表 。 研 究 方 法 , 分 別 為 獨 立 樣 本 t檢 定 與 相 依 樣 本 t檢 定 進 行 受 測 前 後 之 差 異 比 較 , 以 統 計 軟 體 SPSS for Windows 12.0中 文 版 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實驗組在「同儕關係」、「師生 關 係 」 2個 構 面 上 , 前 、 後 測 有 顯 著 差 異 (t = -2.10、 -2.04、 p <.05); 在 不 同 跳 繩 教 學 法 在 不 同 性 別 間 之 前 、 後 師 生 關 係 、 同 儕 關 係 與 家 人 關 係 的 差 異 變 化 , 男 生 之「 同 儕 關 係 」與「 師 生 關 係 」 平 均 數 有 較 明 顯 進 步 (-4.53、 -4.53), 但 男 生 與 女 生 其 測 得 的 分 數 皆 未 顯 著 差 異 ( p > . 0 5 ); 不 同 跳 繩 教 學 法 後 兩 組 別之人際關係差異,在「師生關係」構面上有顯著差異,合 作學習法的所測得的「師生關係」前、後測平均數有明顯之 進 步 ( 實 驗 組 38.3、 對 照 組 32.1、 p <.05) 。 結 論 : 合 作 學 習 教學法比傳統教學法在體育跳繩教學中,能增進人際關係中 的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 關鍵字:國中生、人際關係、跳繩、合作學習、體育課. I.
(6) Tsai, Po-Kun.( 2012) The stud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volved junior high school PE skipping lesson. Unpublished m a s t e r t h e s i s , N a t i o n a l Ta i w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h y s i c a l Education and Sport..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intervention in the sport of skipping teach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study participants for the two classes of j u n i o r h i g h s c h o o l s t u d e n t s , i t a h s 6 6 s t u d e n t s f o r t h i s s t u d y, divided into 34 experimental group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32 students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as control group. The research tools include interpersonal survey (Huang Suling, 2008),. jump. rope. strength. test. table.. Research. method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i n d e p e n d e n t s a m p l e t t e s t w i t h p a i r e d s a m p l e s t test. subjects. software. before. SPSS. for. and. after. differences,. Windows. 12.0. the. Chinese. statistical. version.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Finding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the. peer. relationship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2. -. dimension of the post-tes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 = -2.10, -2.04,. p. genders,. <.05); after. in the. different. skipping. teacher-student. teaching. different. relationship,. the. differences in peer relationships.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change,. relationship". the. teacher-student. boys. of. "peer. relationship,. "the. average. with. the. number. of. significant progress (-4.53, -4.53), but the boys and girls. II.
(7) scores measured Jiewei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5); two groups. in. different. differences,. skipping. significant. teaching.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person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dimension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measure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before and after the measured average number of obvious progress (experimental group 38.3, control group 32.1, p <.05). Conclusion: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coma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of sports skipping can enhance the relationships. of. peer. relationship.. This. relationships. study. as. a. and. reference. teacher-student for. teacher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hus more in-depth study of the u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kipping equipment.. Keywords: elementary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rope. skipp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III. learning,. physical.
(8) 謝誌 學 海 無 涯 惟 勤 是 岸,因 為 有 您 們 我 才 能 再 次 捨 起 書 本 努 力用功完成學業。感謝研究所所有師長的指導,謝謝許光麃 導師用心的帶領我們這一班還有教誨我完成各項學業,感謝 裕鏞所長、明峰老師、淑雯博士與中央大學政達教授,在論 文撰寫上給予建議與修正,讓我能不斷精進完成論文寫作。 感謝研究所所有的同學,在您們互相提攜照顧中,也讓我在 修業中能努力不懈完成學業與論文,最後兩年多的日子,承 辦 100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自 由 車 公 路 賽 、 擔 任 體 育 組 長 辦 理 各 項 校務與體育活動、考上研究所書寫論文等,我的家人與妻子 子 珊,感 謝 你 們 的 體 諒 與 支 持,因 為 有 你 們 的 才 有 現 在 的 我 。 博昆. 謹誌.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7 月. IV.
(9) 目. 錄. 中 文 摘 要 .................................................................. I 英 文 摘 要 ................................................................. II 謝 誌 ....................................................................... IV 目 錄 ........................................................................ V 表 目 錄 ................................................................. VIII 圖 目 錄 .................................................................... IX 第壹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 究 背 景 與 動 機 ............................................1. 第二節. 研 究 目 的 .....................................................3. 第三節. 研 究 假 設 .....................................................3. 第四節.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3. 第五節. 研 究 之 重 要 性 ...............................................4. 第六節. 名 詞 解 釋 .....................................................4. 第貳章. 文 獻 探 討 ....................................................7. 第一節. 跳 繩 體 育 教 學 的 相 關 研 究 ...............................7. 第二節. 合 作 學 習 的 相 關 研 究 ......................................9. 第三節. 人 際 關 係 的 相 關 研 究 .................................... 14. 第四節. 體育教學中合作學習對人際關係影響的相關研究. ........................................................................... 17 第五節. 第叁章. 文 獻 小 結 ................................................... 28. 研 究 方 法 與 步 驟 ....................................... 30. 第一節. 研 究 架 構 ................................................... 30. 第二節. 研 究 步 驟 ................................................... 31. V.
(10) 第三節. 研 究 對 象 ................................................... 33. 第四節. 研 究 時 間 與 地 點 .......................................... 33. 第五節. 研 究 工 具 ................................................... 33. 第六節. 資 料 處 理 與 分 析 .......................................... 35. 第肆章. 研 究 結 果 .................................................. 36. 第一節. 研 究 參 與 者 基 本 資 料 .................................... 36. 第二節. 不 同 跳 繩 教 學 法 在 教 學 前 、 後 人 際 關 係 差 異 .... 37. 第三節. 不 同 跳 繩 教 學 法 在 不 同 性 別 間 之 前、後 同 儕 關 係 、 師 生 關 係 與 家 人 關 係 的 差 異 變 化 .................. 39. 第四節. 不 同 跳 繩 教 學 法 後 兩 組 別 之 人 際 關 係 差 異 ....... 41. 第五節. 小 結 .......................................................... 42. 第 伍 章 討 論 ........................................................... 45 第一節. 不 同 跳 繩 教 學 法 在 教 學 前 、 後 人 際 關 係 差 異 .... 44. 第二節. 不 同 跳 繩 教 學 法 在 不 同 性 別 間 之 前、後 同 儕 關 係 、 師 生 關 係 與 家 人 關 係 的 差 異 變 化 .................... 46. 第三節. 不 同 跳 繩 教 學 法 後 兩 組 別 之 人 際 關 係 差 異 ....... 47. 第 陸 章 結 論 與 建 議 ................................................ 49 第一節. 結 論 ........................................................ 49. 第二節. 建 議 ........................................................ 49. 參 考 文 獻 ................................................................ 52 附錄 一. 研 究 參 與 者 同 意 書 ................................................ 57. 二. 運 動 能 力 測 驗 表 ................................................... 58. 三. 人 際 關 係 問 卷 ....................................................... 59. VI.
(11) 四. 課 程 教 案 ............................................................. 62. 五. 人 際 關 係 問 卷 使 用 同 意 書 ....................................... 68. VII.
(12) 表目錄 表 2-1-1 跳 繩 運 動 的 相 關 研 究 ........................................8 表 2-2-1 合 作 學 習 法 簡 介 ............................................ 11 表 2-4-1 在 運 動 技 能 與 學 習 方 面 相 關 研 究 ..................... 18 表 2-4-2 運 動 技 能 、 動 機 與 同 儕 互 動 相 關 研 究 ............... 21 表 2-4-3 運 動 技 能 與 認 知 方 面 相 關 研 究 ........................ 23 表 2-4-4 運 動 技 能 、 學 習 動 機 與 班 級 氣 氛 相 關 研 究 ......... 26 表 2-4-5 運 動 技 能 與 人 際 關 係 方 面 相 關 研 究 .................. 27 表 3-3-1 本 研 究 參 與 者 人 數 ........................................ 33 表 3-5-1 Cronbach`s Alpha 內 部 一 致 性 表 ....................... 35 表 4-1-1 實 驗 參 與 者 基 本 資 料 ..................................... 36 表 4-1-2 實 驗 組 與 對 照 組 同 質 性 前 測 獨 立 樣 本 t 考 驗 ...... 37 表 4-2-1 實 驗 組 相 依 樣 本 t 考 驗 差 異 表 .......................... 38 表 4-2-2 對 照 組 相 依 樣 t 考 驗 差 異 表 ............................. 39 表 4-3-1 實 驗 組 不 同 性 別 相 依 樣 本 t 考 驗 表 ................... 40 表 4-3-2 對 照 組 不 同 性 別 相 依 樣 本 t 考 驗 表 ................... 41 表 4-4-1 實 驗 組 與 對 照 組 後 測 之 獨 立 樣 本 t 考 驗 表 ......... 42. VIII.
(13) 圖目錄 圖 3-1-1 研 究 架 構 圖 ................................................... 30 圖 3-2-1 研 究 步 驟 流 程 ............................................... 32. IX.
(14)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體育是教育的一環,是以身體活動為教育的一種方式, 使學生能從身體活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培養運動技能, 促 進 和 諧 的 人 際 關 係 , 發 展 良 好 社 會 道 德 行 為 ( 曹 江 南 , 2005) 。 因 此 透 過 體 育 的 教 學 可 以 使 得 學 生 學 習 到 靜 態 學 習 不 一 樣 的 體 驗 , 這 些 體 驗 如 身 體 活 動 的 學 習 和 人 際 關 係 互 動 。 Rogers 提 出 「 人 際 關 係 」 融 入 教 學 內 容 及 過 程 中 , 並 重 視情感及認知雙方面並行的學習,使學校成為肯定個人存在 價 值 及 發 揮 人 性 光 輝 的 場 所 ( 許 惠 珠 , 1987) 。 因 為 在 學 校 教育中,能有與他人互動最頻繁的體育課程更顯得重要。體 育教學中,學習行為的互動性也是現代教學所注重的。絕非 只是單向的灌輸,它是藉由雙向或多向之溝通交流與互動進 而促進學習者知能的獲得、行為的改變、體能的提升、價值 的 建 立 以 及 人 格 的 陶 冶 ( 黃 清 雲 , 2003) 。 在 眾 多 的 教 學 方 法中各有其教學的功效與功能,教師所採用的教學策略和方 法,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價值判斷、自我概念的形成、學習興 趣 與 教 學 成 效 ( 陳 美 玉 , 1998) 。 合 作 學 習 教 學 法 運 用 於 體 育 課 程 的 成 效 上 是 跟 傳 統 的 教 學 法 不 一 樣 。 透 過 合 作 教 學 實 施 , 可 以 提 升 練 習 的 質 和 量 並 增 進 學 生 的 人 際 關 係 , 且 發 現 可 以 提 高 學 生 的 學 習 動 機 , 達 到 極 佳 的 教 育 意 義 ( 游 士 正 , 1998) 。 而 其 中 的 人 際 關 係 是 個人必須能夠參與人群互動,進而能夠 從廣泛的背景脈絡中對人們有更深的認識。有鑑於個人需要 處理多元社會的多樣性,並且與人建立新的合作形式以及建 立適宜的人際網絡以累積社會資本,個人有必要發展與異質. 1.
(15) 性 團 體 互 動 的 能 力,而 這 也 是 一 種 社 會 能 力 與 跨 文 化 能 力( 張 鈿 富 、 吳 慧 子 、 吳 舒 靜 , 2009) 。 合作學習,以結構化的方式和有系統的教學策略,以班 級單位為活動基礎,教師在教學之前,先進行測驗,將不同 能力、性別、背景、特質的學生分配在同一小組內,讓學生 在小組中與同儕一起學習,彼此互相幫助,提供資源、分享 彼此的觀點,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效果,並達成團體的共同目 標 , 最 後 分 享 所 呈 現 的 成 果 ( 黃 政 傑 、 林 佩 璇 , 1996) 。 而 跳 繩 運 動 是 可 以 發 展 下 肢 的 協 調 性、平 衡 感、敏 捷 性 、 韻律感及肢體的速度感,還有肌肉靜態及動態的肌耐力,對 於 姿 勢 的 穩 定 及 重 複 性 動 作 表 現 尤 其 重 要 (Brancazio, 1 9 8 4 )。 跳 繩 運 動 的 優 點 , 不 受 場 地 、 器 材 限 制 。 只 需 一 小 場 地,所需器材簡便,不分性別、季節、年齡、都可以實施。 台灣中小學學生運動空間不足,跳繩所需的空間不大,適合 在 學 校 實 施 ; 適 合 國 人 發 展 ( 劉 述 懿 、 李 一 聖 , 2005) 。 本 研究以簡單易學的跳繩運動實施教學,讓實施合作學習法的 實驗組與實施傳統教學法的對照組,二組不同的研究參與者 能夠同時簡單進行運動學習,並減少運動技能的個別能力差 異對本研究的影響。因此以跳繩項目來探討合作學習法與傳 統教學法在兩種不同教學法教學後的人際關係差異。 透過合作學習的方式,以跳繩運動來訓練學生的體力之 外,也運用合作學習得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人際互動,讓 學生在上體育課不僅可以提升健康體適能,也運用不同的遊 戲、比賽、合作、溝通、互動等方法來達成教育的目的。. 2.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合作學習介入國中體育跳繩教學之 人際關係的影響,其主要的研究目的為下列幾點: 一、 探討不同跳繩教學法在教學前、後人際關係差異。 二、 探討不同跳繩教學法在不同性別間之前、後師生關係、 同儕關係與家人關係的差異變化。 三、 探討不同跳繩教學法後兩組別之人際關係之差異。. 第三節 研究假設 依據本研究之目的做成以下假設: 一、不同跳繩教學法在教學前、後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跳繩教學法在不同性別間之前、後師生關係、同儕 與家人關係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跳繩教學法後兩組別之人際關係中的師生關係、同 儕關係與家人關係有顯著差異。.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對象: 為使研究順利進行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擬以方便取樣為研 究受試者的選取,同時為兼顧參與者的一致性,以全班為教 學單位進行教學,所以本研究以彰化秀水國中三年級兩班學 生為本研究對象。 二、研究範圍: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合作學習介入國中體育跳繩教學之 人際關係影響,主要針對經由體育課中以不同教學法進行跳 繩教學後,學生之人際關係變化為本研究之研究範圍。 三、研究限制 受限於人力、物力、時間及經費等因素,本研究僅以部. 3.
(17) 分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所得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各級學校學 生,另本研究之前測與後測,均採用同一研究工具測驗,因 此學生填答時可能受當天個人因素與填答意願之影響,而填 答問卷之可能會有練習之情形。. 第五節 研究之重要性 本研究以實證性研究進行實地的合作學習的教學法,針 對學習過程中的人際關係的變化深入的觀察,其結果可以提 供未來不同教學方法參考。. 第六節 名詞解釋 一 、 合 作 學 習 (Cooperative Learning) 「 合 作 學 習 」是 經 由 兩 人 以 上 , 以 分 工 互 補 或 相 互 激 勵 的方式來完成的學習活動。同時也是一種分組的教學設計, 利用小組成員間的分工合作、共同蒐集資料,互相支援,互 相切磋,互相學習,互相分享經驗,互相協助,完成學習目 標,並利用小組本位的評核及組間的比賽增進學習成效。目 的在創造學生主動去學習的情境,使每位小組成員得以積極 地參與各項學習活動。並培養聽取別人的意見,尊重別人的 意見,也培養討論、發表與辯論、綜合與評鑑等能力。 在合作學習 的學 習情境下,教學 者將不同能 力、性別和 社經背景等異質的學生分配於同一小組中,互助合作,共同 達 成 學 習 任 務 (Johnson & Johnson, 1998)。 本研究中以班級為單位作為活動的基礎,藉由合作學 習,以跳繩課程為學習目標, 二、傳統教學法 傳統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師為主、教學為輔的教學形式, 也 就 是 依 循 固 有 教 學 形 式 進 行 的 教 學 活 動( 毛 連 塭 、 陳 麗 華 ,. 4.
(18) 1 9 8 7 )。 傳 統 教 學 法 學 習 內 容 的 特 色 為 具 一 致 性 、 學 習 計 劃 為 齊一性、評量標準以標準參照為主、教學方式運用直接傳授 的方法、學習方式多為被動學習、互相型態是以教師指導為 主、學習環境是全班一致、教學主導為教師決定(蔡貞雄, 2 0 0 1 )。 三 、 人 際 關 係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人際闗係是人與人交感互動時存在於之間的關係,而人 與. 人間的關係是心理性的,是對兩人都發生影響的一種心 理 性 連 結 ( 張 春 興 , 1998) 。 本 研 究 所 指 的 人 際 關 係 操 作 型 定 義 為 研 究 者 採 用 黃 素 玲( 2 0 0 8 )所 編 製 的「 人 際 關 係 問 卷 」 為人際關係之測量工具。人際關係問卷所得的分數為操作型 定 義 包 含 三 個 層 面 : 同 儕 關 係 ( 1 5 題 )、 師 長 關 係 ( 1 0 題 ) 、 家 人 關 係 ( 15題 ) 三 大 層 面 : (一 )家 人 關 係 : 個 體 與 父 母 親 的 關 係 也 可 稱 為「 親 子 關 係 」, 親 子 關 係 是 父母對子女教養的態度、與親子之間的心理交互反應(劉育 姍 , 2 0 0 6 )。 (二 )師 長 關 係 : 指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態度與模式,師生互動為師生 雙方運用語言、符號、姿態、表情等溝通方式,彼此影響改 變 的 歷 程 ( 孫 敏 芝 , 1 9 8 9 )。 (三 )同 儕 關 係 : 同儕關係是一群相近年齡的個體,因某種因素而相互結 合,並因此而形成緊密的結構,成員在此結構中,彼此產生 互動的行為,由團體成員的觀點來檢視個人在團體中是否被 接 納 或 排 斥 ( 蘇 秋 碧 , 1 9 9 9 )。. 5.
(19) 四、跳繩運動 本研究所採用的跳繩運動是依據教育部所頒定之國中體 育教材進行編制之教學單元活動,主要內容分為單人、雙人 或多人,進行一條、兩條或多條繩子的變化所作的迴旋跳躍 動作組合;主要的跳繩教學內容以單人跳繩變化、雙人跳繩 組合與五到八人的團體大跳繩為主。跳繩教學活動主要以輕 快、活潑、律動、變化、結構組合等之動態美感為教學的內 容 ( 台 灣 省 政 府 教 育 廳 , 1991) 。. 6.
(2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以四節進行本研究相關文獻探討;第一節跳繩教學 的相關研究;第二節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第三節人際關係 的相關研究;第四節體育教學中合作學習對人際關係影響的 相關研究;第五節文獻小結。. 第一節 跳繩體育教學的相關研究 一、跳繩運動的實施與功能 跳繩是一種全身的運動,兩手持繩和跳躍,需手和腳的 協 調 , 才 能 產 生 和 諧 的 動 作 ( 臺 灣 省 政 府 教 育 廳 , 1991) 。 跳繩是我國民俗體育活動之一,又是一種不受場地限制易行 的高撞擊性全身運動,輕度或是中度跳繩運動能持續長時間 的運動,是屬有氧運動,對心肺玏能及體重控制有很好的效 果 ( 方 進 隆 , 1997) 。 跳 繩 運 動 的 優 點 , 即 不 受 場 地 、 器 材 限 制,適 合 在 學 校 實 施。不 分 性 別、季 節、年 齡、皆 可 實 施 ; 其運動效果顯著,對於速度、力量、耐力、靈敏等健康體適 能 有 極 大 的 幫 助 ( 劉 述 懿 、 李 一 聖 , 2005) 。 跳 繩 運 動 可 以 發展下肢的協調性、平衡感、敏捷性、韻律感及肢體的速度 感,還有肌肉靜態及動態的肌耐力,對於姿勢的穩定及重複 性 動 作 表 現 尤 其 重 要 (Brancazio, 1984)。 二、跳繩運動相關研究 跳繩運動除了能改善心肺耐力與健康體適能外,對於骨 骼、協調性與肌肉力量也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骨骼對人體 的健康維護及運動表現十分重要,為了增加骨質密度,一般 以負重性的運動,對骨質密度的增進效果較明顯(黃永任、 羅 淑 芬 , 2004) 。 以 下 為 國 內 學 者 對 於 跳 繩 運 動 的 相 關 研 究 表 2-1-1:. 7.
(21) 表 2-1-1跳 繩 運 動 的 相 關 研 究 學者. 研究結果 跳繩運動以韻律性的等張性收縮為主,需要使. 賴金鑫 ( 1992). 用大的肌肉群(包括上下肢和軀幹)來運動, 可 明 顯 增 高 心 跳 率 , 每 分 鐘 高 達 160至 180次 , 而 攝 氧 量 也 可 達 最 大 攝 氧 量 60% 至 80% , 並 持 續一段夠長的時間來強化心、血管功能。. 劉照金 ( 1996) 沈樹林 ( 2000). 跳繩對心肺功能的改進,體脂肪的消耗效果較 大;對肌肉適能普通;對柔軟效果則差。 以國小二、三、四年級學童為對象,經十週的 跳 繩 教 學 活 動,結 果 顯 示 在 柔 軟 度、心 肺 耐 力 、 肌力與肌耐力經前後測達顯著差異。. 蘇龍曉. 以五專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八週的跳. 林明珠. 繩與慢跑之心肺功能訓練,每週實施三次,跳. ( 2001). 繩組心肺功能優於各組且達顯著進步。 所 謂 的 增 強 式 訓 練 (plyometric training), 其 訓. 許晉哲. 練方法有很多種,可以搭配使用,如跳繩運動. ( 2007). 可以訓練協調性與彈跳能力,但需注意彈跳時 應加快彈跳速度。 國 中 三 年 級 女 生 經 過 十 週 、 每 週 三 天 、 每 次 30. 吳重貴. 分鐘以十二分鐘跑走、跳繩運動及新式健身操. ( 2002). 等三種不同運動方式介入,結果指出長期從事 規律運動訓練可提升國中女生心肺功能。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8.
(22) 綜合上所述,跳繩教學的器材簡易,並且動作變化多和 具有挑戰性。可在室內操作並且有不占空間優點,對於增進 健康體適能也有相當的幫助,是一項很好的體育活動。若能 在體育課吸引學生從事跳繩運動,對提昇健康是有助益的。. 第二節 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 一、合作學習起源 合 作 學 習 於 1700 年 代 末 葉 在 英 國 倡 導 合 作 學 習 團 體 施 教 , 由 藍 開 斯 特 和 貝 爾 兩 人 開 始 , 隨 後 此 觀 念 於 1806年 傳 至 美 國 , 19世 紀 早 期 美 國 的 學 校 開 始 使 強 調 合 作 學 習 的 運 用 , 爾後美國學者派克和杜威等人,開始重視合作學習團體在教 學 的 運 用 ( 黃 政 傑 、 林 佩 璇 , 1996) 。 二、合作學習介紹 Slavin & Madden在 1979年 提 出 , 且 將 合 作 學 習 定 義 是 一 種系統化、結構化的教學策略,在合作學習的學習情境下, 教學者將不同能力、性別和社經背景等異質的學生分配於同 一 個 小 組 中 , 互 助 合 作 , 共 同 達 成 學 習 任 務 。 Cuseo(1992) 說明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為何,並指出合作學習是以學習者 為中心的教學過程中,小組每一成員皆對自己的表現負責, 而教師係扮演小組學習促進者與諮詢者之角色。合作學習是 一 種 教 學 策 略, 將 個 別 的 學 生 以 組 內 異 質 性 的 方 式 組 成 小 組 或團隊,一起從事有結構之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法,透過相 互協助、資源共享、溝通修正、分享心得的團體互動歷程, 達到個人與團體的共同目標,與特定的教學目標(黃政傑、 林 佩 璇 , 1996) ; 在 進 行 教 學 分 組 後 , 組 員 之 間 的 運 用 合 作 學習主要是利用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合作、互相支持進行學 習;並利用小組的評核及組間比賽的社會心理氣氛,以增進. 9.
(23) 學 習 成 效 ( 林 生 傳 , 1992) ; 而 組 員 之 間 在 互 相 依 賴 與 協 助 之中,合作的情境能提供學生互相討論、答辯、陳述與聆聽 他人觀點,這是合作學習與高層認知學習的重要因素(簡妙 娟 , 2000) 。 合 作 學 習 教 學 法 是 一 種 同 儕 互 動 協 助 的 教 學 方 法,可增加學生參與的機會以增進學生學習興趣(黃明月, 2008) 。 合作學習以異質性分組的方式(不同能力的成員在同一 組),在教學前透過教師安排合適的合作學習情境,使學生 在小組中進行學習。在教學中教師以合作技巧或社會技術教 導學生,並引導學生於小組學習中能相互依賴、互相幫助和 分享資源,每位小組成員要負起學習的責任,以下為合作學 習 教 學 的 特 色 ( 游 惠 音 , 1996; 黃 政 傑 、 林 佩 璇 , 1996) : (一 )能 力 不 同 的 異 質 分 組 : 每 位 學 生 都 有 不 同 特 性 , 以 達 成 適性教學與分組,來建立學習者信心並有效學習。 (二 )成 員 間 的 互 動 : 小 組 之 間 的 成 員 必 須 面 對 面 的 互 相 溝 通 與協調,進而能彼此討論、幫助與鼓勵。 (三 )互 相 信 賴 : 小 組 內 每 一 個 成 員 都 應 該 彼 此 鼓 勵 與 共 同 努 力,朝著目標前進,並共同學習共同承擔小組的成敗。 (四 )個 人 任 務 責 任 : 小 組 間 的 任 務 雖 為 個 人 的 責 任 , 但 是 必 須為整體小組的成功負責,並不是一個人完成任務即 可,而是要小組成員都完成任務算達成目標。 (五 )團 體 的 運 作 : 團 體 內 每 位 小 組 成 員 必 須 檢 視 活 動 過 程 的 效率與效果,彼此協調、分配工作、互相運作任務以共 同合作努力,一起達成小組的目標。 (六 )社 會 技 巧 的 學 習 : 教 師 在 學 習 活 動 中 必 須 隨 時 進 行 指 導,讓學生能成功的與其他人互動與做到有效溝通。. 10.
(24) 綜合上述對合作學習的介紹,將其共同之處整理以下歸 納 表 2-2-1如 下 : 表 2-2-1合 作 學 習 法 簡 介 項. 目. 教師 學. 說. 明. 學 習 的 促 進 者 與 諮 詢 者 的 角 色,與 學 生 互 動 並 鼓 勵 學 生積極主動與學習。. 生 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同儕間必須互相依賴和協助。. 分組. 依照學生的能力、成績、性別、背景或起點行為,組 內分為異質性小組,組外為同質性小組為原則。. 人. 數 2 - 8 人所組成。. 教. 學 有 計 畫、動 態、有 結 構 與 有 系 統 的 學 習 達 成 教 學 目 標 。 個 人 與 團 體 在 起 點 行 為 之 能 力,對 照 學 習 後 之 成 績 和. 評量. 態度、互助、溝通與協助等情況計算總成績,最後給 予團體與個人獎勵與表揚。. 合 主. 作. 要 學 習 目. 組 員 之 間 一 起 學 習 並 彼 此 協 助,互 相 學 習 與 努 力 作 最 好的表現,讓個 人成績能進 步並 達成共同目 標,組員 共同合作,讓團體的成果與成績能有所提升。 彼 此 協 助 、 學 習 與 資 源 共 享 , 過 程 中 能 懂 得「 分 享 」,. 學 解決問題的 同時,能更深入了解 自己的問題,能 增進 習 自 我 價 值 感 與 積 極 態 度。被 協 助 者 能 進 步 之 速 度 能 加 快,同時體會被接納與協助的人際關係層面之重要。. 標 負 責. 學 習 的 成 果,有 賴 於 小 組 成 員 之 間 能 夠 檢 討 活 動 過 程 中 的 運 作 狀 況 及 功 能 發 揮,全 體 須 共 同 負 責 並 能 進 行 認知與反省的工作。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1.
(25) 三、合作學習的實施方式 經由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與老師的引導,合作學習中師 生的角色,是同儕互助中重要的學習方法,任課的教師將學 習的責任交付給學生,增加學生在課堂上互相參與的機會, 並且增加學習的興趣,由過去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 的知識追求者,更重要是學生從合作學習中學習到課本以外 的 社 會 技 巧 , 讓 教 育 的 成 效 發 揮 最 大 ( 曹 永 松 , 2001) 。 在 傳統教學活動上,意指按照之前固有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活 動,亦即一個班級中由一個老師教導幾十個學生,學習某一 學科後再定期測驗評量學生的分數高低(毛連塭、陳麗華, 1987) 。 一 般 傳 統 的 教 學 方 法 是 最 簡 單 易 學 的 , 但 這 都 只 是 讓學生為學習而學習而已,為成績而努力與競爭,對於學生 未來的社會發展及處事態度也會受到影響。體育課中老師應 該不在只是示範說明或不斷演練與訓練後最後進行測驗。應 該讓學生是課堂上的主角,由體育老師來擔任輔導者與催化 者的角色,教導動作技能的同時,教師更應該去引導學生情 意的表現,達到互助合作的目標,讓學習者能增進人際關係 減少組內同儕之間的衝突,同時也訓練到運動的相關能力。 因此,藉由合作學習來進行體育教學增進團體人際關係與學 習效果是符合現代體育教育的核心理念。 合 作 學 習 方 法 教 學 方 式 包 括 學 生 小 組 成 就 區 分 法 S T A D ( S t u d e n t ’ s T e a m A c h i e v e m e n t D i v i s i o n )、 小 組 遊 戲 競 賽 法 T G T ( T e a m - G a m e - T o u r n a m e n t )、 拼 圖 法 ( J i g s a w )、 拼 圖 法 第 二 代 ( J i g s a w )、 團 體 探 究 法 G - I ( G r o u p -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 小 組 協 力 教 學 法 或 小 組 加 速 學 習 法 TAI(Team Assisted Instruction or. Team. Accelerated. Instruction) 、 協 同 合 作 法 (Co-op. 12.
(26) Co-op) 、 合 作 統 整 閱 讀 寫 作 法 CIRC(Cooperative integated Reading. and. Composition) 、 共 同 學 習 法 LT(Learning. Together)。 本 研 究 以 合 作 學 習 法 中 的 小 組 遊 戲 競 賽 法 作 為 教 學 方 法。而合作學習教學中教師亦可根據教材、年級或特殊需要 採 取 不 同 的 設 計 ( 黃 政 傑 、 林 佩 璇 , 1996) 。 以 下 指 出 小 組 遊 戲 競 賽 法 方 式 實 施 方 式 ( Johnson & Johnson, 1999; 黃 政 傑 、 林 佩 璇 , 1996) : (一 )小 組 遊 戲 競 賽 法 介 紹 TGT的 教 學 策 略 方 法 是 由 Devriesm & Slavin在 1978年 所 提出的,是將全班分為異質性小組,同一組的小組同學,共 同學習由老師編製的作業單,在不同單元的作業完成後,舉 行各小組間的成就測驗比賽,各組比賽時間約每週一次。 (二 )小 組 分 組 方 式 小組內採異質性分組,依照學生的性別、能力、背景等 三方面來考慮分組,同時鼓勵學生於團隊中學習互動,藉由 互動的過程來學習討論、溝通、分享等學習歷程,以達學習 之目標。 (三 )比 賽 分 組 方 式 比賽分組採同質性小組,在比賽前所有的異質性小組成 員都必須能事先練習或操作。在比賽任務點中進行比賽時, 依據小組成員能力派到各比賽中的任務點,各個學生都是能 力彼此相似而組成的,所以每一個小組成員也都能在公平的 條件下與自己能力相似之比賽組別進行比賽,每位小組成員 爭取可以為小組爭取成績。 透過合作學習對於增進學習成效、學習態度及社會的學. 13.
(27) 習均具有積極的成效,不但能達成團隊的目標,也能達成個 人 的 任 務 責 任( 黃 政 傑 、 吳 俊 憲 , 2 0 0 6 ) 。班 級 教 學 真 正 發 揮 , 可以提供學生學習機會均等,改善學生間人際關係與提高學 習 興 趣 ( 高 俊 傑 , 2 0 0 4 )。 常 言 道 : 人 心 齊 , 泰 山 移 , 是 比 喻 團 結 的 重 要 。 合 作 學 習 可 以 有助於學生人格及群性的健 全 發 展 ( 邱 克 豪 、 紹 慧 绮 , 2 0 0 3 )。 而 合 作 學 習 正 是 說 明 透 過學習可以使人與人之間團結合作共同達成任務共同學習。. 第三節 人際關係的相關研究 一、 人際關係定義 從 社 會 心 理 學 ( S o c i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 的 觀 點,人 際 關 係 是 人 與人之間在活動過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關係,或心理上的距 離,人際關係反映了個人或群體尋求滿足社會需要的心理狀 態 ( 吳 銘 隆 , 2009)。 人 是 群 體 生 活 在 社 會 上 , 彼 此 都 在 互 動。所以人際關係的變化與發展決定於雙方社會需要滿足的 程 度 ( 時 蓉 華 , 1996) 。 在 互 動 的 過 程 中 人 與 人 之 間 相 處 關 係,亦即人際相處之道,故亦可稱之為人我關係或人己關係 ( 林 欽 榮 , 2001) 。 因 此 , 人 際 關 係 是 非 常 廣 泛 的 , 除 了 個 人與個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更廣義的人際關係包含文化制度 模 式 與 過 程 方 式 ( 張 宏 文 , 1996) 。 綜 合 上 述,人 際 關 係 是 非 常 廣 泛 的,對 於 個 體 在 社 會 中 生 活是不可或缺的,雙方的需求與互動都會造成人際關係的影 響,所以人際關係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人際關係相關研究 在國中學生的發展上,此時為青少年的青春期,因此, 人際關係尤其重要,且有兩種人際關係對其影響甚為深遠, 一 是 與 父 母 師 長 的 人 際 關 係,二 是 與 同 儕 朋 友 的 人 際 關 係( 楊. 14.
(28) 國 樞 , 1984) 。 對 於 人 際 關 係 的 發 展 , 有 可 能 會 影 響 學 生 自 我的心理健康狀況。人際關係是預測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 指 標 ( 羅 品 欣 , 2007) 。 良 好 的 人 際 關 係 與 友 誼 建 立 在 國 中 青少年的生涯發展階段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經由人與人之 間的互動和友誼的維持,不但可以使人格形成外,也可以讓 情感得到支持,形成自我概念。而在互動的過程當中更加的 瞭解自己,使自己慢慢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當中。而人與人 之間的關係在於彼此交往互動時,被認為是心理性的,且會 對 兩 人 或 多 人 都 發 生 影 響 的 一 種 心 理 性 連 結( 陳 靜 , 2 0 0 3 )。 同儕、朋友、家人與師生之間在心理上交互影響的社會 關係,是青少年發展階段的一部份。人際關係的互動讓彼此 之間能體會與認知對他人的影響,在互動過程中,會產生互 相吸引,進而有歸屬感與安全感,若是被排拒或抗拒,會造 成個體不安全感或有攻擊等行為狀態發生,而有可能產生負 面心理狀況。人與人互動關係中,在同儕團體中不被接受的 青少年,往往會有較多的負面情緒及偏差行為,易產生自卑 感、喪失自尊心、造成消極退縮的負面心理(王財印、吳百 祿 , 2002) 。 國 中 生 的 學 習 年 齡 是 青 少 年 的 成 長 階 段 , 特 別 需要同儕的支持與互動。對學生而言,與老師、同儕建立良 好的人際關係是最重要的適性行為,被同儕拒絕和社會孤立 可能與學校的不適應、退學、青少年犯罪、自殺傾向、低學 業 成 就 以 及 較 差 的 自 我 概 念 有 關 ( 吳 耀 明 , 1998) 。 心 理 學 家 Sullivan(1953) 提 出 人 格 人 際 關 係 理 論 (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T h e o r y ), 指 人 格 是 個 體 與 他 人 互 動 之 後所產生的性格。他認為人際間交互作用的結果乃是個體人 格型態的塑造。不同發展時期人際關係互動情境,衍生出人. 15.
(29) 格的發展。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經歷社會化的歷程,所接 收的各項訊息與評價,使個體自我體認好的我及壞的我,漸 漸發展出於個人處理人際關係的相對應的機制和反應。個人 是社會交互作用的產物,個人的人格發展乃是其在生活環境 中 與 他 人 交 互 適 應 的 歷 程 ( 楊 錦 登 , 2000) 。 因 此 , 從 出 生 後,經過社會化的歷程,透過家庭、同儕、朋友、團體與各 時期所接觸的不同人際互動的支持與鼓勵甚至被排拒等,都 會使人際關係到人格的形成,產生影響力。國中學生為青在 此時期是從國小銜接到國中的階段,學生的人際關係都會有 相當大的變化。在此時期主要特徵是尋求友伴、親密及合作 關 係 等 , 是 真 正 與 他 人 建 立 關 係 的 開 始 ( 林 育 瑋 , 2007) 。 國中階段的青少年對同儕的重視高於家庭,青少年除了 希 望 被 同 儕 關 注 之 外 , 更 希 望 能 夠 在 同 儕 間 獲 得 接 納 與 肯 定,建立良好的友誼。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可能並不 是單純的滿足自己的需求,同時也會依據自己的付出導致排 拒和渴望獲得肯定的心態,可以發現的是,青少年時期人際 關係與人格彼此受到不同因素互相影響的。國中學生在這個 階段處於人生的風暴期,除了學業之外,最重要得就是能與 同儕培養出良好的人際關係,藉有課程的互動呼朋引伴共同 學習,有助於情緒的抒發及爾後正當的人格養成。人生活在 社會上時時刻刻都必須與其他人相處和互動,對於人際關係 是有其重要性的。金錢、地位、事業、信仰等等沒有人際關 係 重 要 ( 陳 皎 眉 , 2006) 。 人 際 關 係 中 與 他 人 的 親 密 與 否 甚 至是好壞都是影響個體在社會中發展的關鍵之一,當個體表 現親密或是好的人際關係,能透過朋友獲家人的支持與鼓勵 讓個體產生自信,使人覺得快樂、滿意;相對的不好人際關. 16.
(30) 係 個 體,他 們 可 能 會 感 受 到 不 快 樂、寂 寞、沮 喪、沒 有 自 信 , 甚至導致疾病、自殺,或犯罪的行為。人際關係的互動在促 進良好人格發展與社會適應的發展過程確實有其功能。在此 方 面,D e r l e g a & J a n d a ( 1 9 8 1 ) 指 出 人 類 多 方 面 的 需 求 重 要 的 五 點 要 素 分 別 為 人 類 生 存 的 需 求 ( n e e d s f o r s u r v i v a l )、 免 於 寂 寞 的 需 求 (needs for avoiding loneliness) 、 尋 求 認 可 的 需 求 (needs for approval)、 社 會 比 較 與 尋 求 確 定 的 需 求 (needs for social comparison andcertainty)、 個 人 成 長 的 需 求 (needs for personal growth)。 而 以 上 需 求 是 人 際 關 係 互 動 所 會 發 生 的 。 Hamachek(1982)將 人 際 關 係 的 功 能 分 為 提 供 社 會 比 較 的 基 礎 (a basis for social comparison)與 減 少 孤 獨 帶 來 的 身 心 傷 害 (short-circuits the hazards of loneliness)。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與說明,人際關係是在社會 中生存很重要的關鍵,有了好的人際關係不僅能避免與人疏 離所帶來的孤獨與傷害,也能建立自己的信心與達成需求。 本研究受測者正值青春期的國中生,也是最重視同儕的一舉 一動,在其生活中人際關係的好變差是自己也是同儕間注目 的焦點,也會影響到自己做事情的態度與行為,這些影響進 而發展到未來要生活的社會中的人際互動。. 第四節 體育教學中合作學習對人際 影響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教學實驗課程在體育課程中進教學,因而針對合 作學習在體育教學方面的研究進行蒐集,然而,體育課的運 動項目的種類繁多,因此所蒐集到的相關研究文獻不完全是 相同的運動項目,而不同的運動與老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環 境等是存在著不同的差異。藉此觀察合作學習中對於體育教. 17.
(31) 學中的研究方向是否有不同的改變。並以不同研究的類別與 年 份 依 序 詳 細 介 紹 如 下 ; 表 2-4-1 在 運 動 技 能 與 學 習 方 面 相 關 研 究 ; 表 2-4-2 運 動 技 能 、 動 機 與 同 儕 互 動 相 關 研 究 ; 表 2-4-3 運 動 技 能 與 認 知 方 面 相 關 研 究;表 2-4-4 運 動 技 能 和 學 習 動 機 與 班 級 氣 氛 相 關 研 究 ; 表 2-4-5 運 動 技 能 與 人 際 關 係 方面相關研究: 一、在運動技能與學習方面相關研究 表 2-4-1 在 運 動 技 能 與 學 習 方 面 相 關 研 究. 作者.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朱瓊芳. 多 元 智 慧 取 向. 兩組學生經過實驗教學後,. ( 2006). 的 合 作 學 習 在. 合作學習組與傳統教學組在. 國 中 籃 球 課 程. 籃 球 技 能 學 習 均 有 良 好 成. 學 習 成 效 與 態. 效。學習態度的表現,傳統. 度之研究。. 教學組則優於合作學習組。. 龔雅慈. 理 解 式 教 學 法. 理解式教學法與理解式教學. ( 2006). 在 合 作 學 習 情. 法融入合作學習在技能學習. 境 下 對 羽 球 運. 成效未達顯著差異。兩教學. 動 技 能 學 習 成. 法之學習態度皆具有正面態. 效 與 態 度 之 研. 度。. 究。 (續下頁). 18.
(32) 邱進興. 合 作 學 習 策 略. 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體適能. ( 2006). 對 唐 氏 症 與 智. 有明顯進步。合作學習與傳. 能 障 礙 學 生 動. 統教學二者之間,學生的動. 作 技 能 及 體 適. 作技能並無顯著的差異。. 能影響研究。. 吳俊生. 合 作 學 習 策 略. 兩組學生的技能後測成績較. ( 2007). 在 嘉 義 縣 國 民. 前測成績均有大幅進步,且. 小 學 扯 鈴 教 學. 達顯著性差異。學習結果未. 學 習 成 就 及 互. 達到顯著水準。合作學習的. 動 行 為 之 行 動. 歷程,對增進學生彼此之間. 研究。. 的互動行為及提高合作學習 均有正面的效果。. 黃朝嘉. 同 儕 教 導 訓 練. 精熟配合合作學習教學法對. ( 2008). 模 式 在 精 熟 學. 於精熟學習教學法在技能學. 習 與 合 作 學 習. 習成效上達顯著水準。. 情 境 下 對 高 爾 夫 球 推 桿 技 能 學 習 成 效 之 研 究。 (續下頁). 19.
(33) 邱茂盛. 合 作 學 習 模 式. 無論男女生或技能高低之學. ( 2009). 融 入 理 解 式 球. 生,透過合作學習模式融入. 類 教 學 法 對 國. 理解式球類教學後,皆能有. 中 生 巧 固 球 學. 效提升國中生對巧固球運動. 習 成 效 之 研. 的學習成效,是一種有效的. 究。. 體育教學方法。. 蔡向慧. 合 作 學 習 對 國. 在桌球技能學習過程,均達. ( 2010). 小 學 童 桌 球 技. 到顯著差異。學童之桌球技. 能 學 習 之 影 響. 能 表 現 成 效 , PA C E R 教 學 策. 以. 教. 略組顯著優於傳統教學組。. 學策略為例。. 男 女 學 童 在 PA C E R 教 學 組 與. PA C E R. 傳統教學組之桌 球 技 能 表 現 都 達 到 顯 著 差 異 。 PA C E R 教 學組之男女學童與傳統教學 組之男女學童,在桌球動作 正確反應數與正確反應百分 比,均無顯著差異。。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0.
(34) 二、運動技能和動機與同儕互動相關研究 表 2-4-2 運 動 技 能 、 動 機 與 同 儕 互 動 相 關 研 究. 作者.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林益源. 國小高年級健康. 學 生 在 健 康 與 體 育 兩 次 定 期. ( 2003). 與體育合作學習. 評 量 的 成 績 沒 有 顯 著 的 差. 之行動研究. 異,但 為 學 習 帶 來 積 極 正 面 的 影 響。合 作 學 習 對 激 發 學 生 在 健 康 與 體 育 的 學 習 動 機 有 正 面 的 成 效。逐 漸 學 會 人 際 之 間 的 社 會 技 巧,對 增 進 學 習 成 就 與 學 習 動 機 都 有 正 面 的 效 果。. 王家福. 健康與體育學習. 合作學習方法與促進體育. ( 2003). 領域課程設計之. 課 程 技 能 學 習 的 表 現,有 積 極. 合 作 學 習 研 究. 的 成 效。合 作 學 習 方 法 對 於 促. --- 以 國 小 四 年. 進 師 生 間 的 人 際 互 動,有 積 極. 級 短 跑 訓 練 為. 的 成 效。合 作 學 習 方 法 與 學 生. 例。. 的 學 習 態 度 及 動 機,有 正 向 的 結果。 (續下頁). 21.
(35) 謝玉姿. 合作學習介入融. 合 作 學 習 能 增 進 智 能 障 礙 學. ( 2004). 合式體育對智能. 童 師 生 互 動 關 係。合 作 學 習 能. 障礙學童師生與. 增 進 智 能 障 礙 學 童 同 儕 互 動. 同 儕 互 動 之 影. 關 係,並 且 增 進 其 同 儕 社 會 地. 響。. 位。合 作 學 習 能 增 進 智 能 障 礙 學 童 師 生 與 同 儕 互 動 中 主 動 及被動行為關係。. 趙明毅. 精熟學習在合作. 本 研 究 發 現,藉 由 精 熟 配 合 合. ( 2004). 學習情境下對大. 作 學 習 的 教 學 實 施 後,對 提 昇. 學生的技能學習. 技 能 學 習 成 效 與 學 習 動 機 可. 成效與學習動機. 能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之研究。 野. 蕊. ( 2005). 合作學習策略在. 從 籃 球 技 能 學 習 結 果 來 看 :兩. 籃球教學之成就. 組 學 生 的 技 能 後 測 成 績 較 前. 及互動行為之行. 測 成 績 均 有 大 幅 的 進 步。從 兩. 動研究。. 種 教 學 法 之 比 較 來 看 :學 習 結 果 的 差 異 並 未 達 到 顯 著 水 準。合 作 學 習 的 歷 程,對 增 進 學 生 彼 此 之 間 的 互 動 行 為 及 提 高 合 作 學 習 有 正 面 的 效 果。 (續下頁). 22.
(36) 劉芯綺. 合作學習介入融. 合 作 學 習 改 善 了 普 通 學 生 對. ( 2008). 合式體育教學對. 智 能 障 礙 同 儕 的 印 象 與 觀. 國中生接納智能. 感,並 肯 定 智 能 障 礙 同 儕 學 習. 障礙同儕態度之. 時的表現。. 研究。 楊偉民. 國小體育課程實. 體 育 課 實 施 合 作 學 習 在 同 儕. ( 2009). 施合作學習策略. 互 動 行 為 表 現 方 面 有 正 面 的. 之行動研究。. 效 果。同 儕 間 相 互 鼓 勵 的 班 級 氣 氛 中,提 升 了 學 習 自 信 心 , 也 凝 聚 了 班 級 向 心 力。體 育 課 中 能 專 注 於 討 論 並 認 真 練 習,學 習 別 人 的 優 點 並 積 極 參 與 各 項 活 動,提 升 運 動 技 能 。 合 作 學 習 能 改 善 學 生 學 習 態 度行為意向的表現。.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3.
(37) 三、運動技能與認知方面相關研究 表 2-4-3 運 動 技 能 與 認 知 方 面 相 關 研 究. 作者.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林信宏. 合作學習介入籃. 經 由 合 作 學 習 教 學 策 略 介 入 籃. ( 2005). 球教學對大專生. 球 學 , 全 體 受 試 者 的「 籃 球 策 略. 籃球策略認知與. 認 知 」與「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有 顯. 批判思考能力影. 著的提升。. 響之研究。 徐岳聖. 合作學習對國小. 合 作 學 習 組 學 童 的 創 造 力 大 部. ( 2007). 五年級學童創造. 分 較 傳 統 教 學 組 顯 著。合 作 學 習. 力與籃球技能表. 組 學 童 在 運 球、胸 前 傳 球、投 籃. 現之影響。. 與 整 體 籃 球 技 能 表 現 之 後 測 成 績顯著優於傳統教學組學童。. 林雅博. 合作學習對不同. 合 作 學 習 組 學 童,在 批 判 思 考 方. ( 2008). 學習風格學童在. 面 與 學 習 態 度 顯 著 優 於 傳 統 教. 批判思考與學習. 學組。. 態度之影響。 (續下頁). 24.
(38) 黃筱卉. 合作學習介入國. 實 驗 組 之 後 測 成 績 在 「 開 放. ( 2009). 中體育課之實驗. 力 」、「 精 密 力 」、「 好 奇 性 」、「 想. 教學研究。. 像 力 」、「 挑 戰 性 」等 分 項 構 面 上 達 顯 著 差 異 水 準。實 驗 組 之 後 測 成 績 在 「 專 注 力 」、「 關 聯 性 」、「 自 信 心 」 等 分 項 構 面 上 達顯著差異 水準。. 陳毓卿. 合作學習對國小. 實 驗 組 在 經 過 本 研 究 合 作 學 習. ( 2009). 五年級學童的運. 之 後,其 在 運 動 技 能 表 現 上 顯 著. 動技能與創造力. 高 於 對 照 組。實 驗 組 在 經 過 本 研. 表現之影響。. 究 合 作 學 習 之 後,有 利 於 學 生 創 造 性 思 考 傾 向 的 提 升。接 受 直 接 教 學 之 五 年 級 學 童 在「 創 造 力 表 現 」 各 變 項 之 前 後 測 表 現 無 顯 著差異情 形。. 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5.
(39) 四、運動技能、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相關研究 表 2-4-4 運 動 技 能 和 學 習 動 機 與 班 級 氣 氛 相 關 研 究 作者.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鄭金昌. 合作學習與精熟. 兩 組 學 生 經 過 實 驗 教 學 後,精. ( 2002). 學習在排球技能. 熟 學 習 組 在 排 球 技 能 學 習 成. 學習成就及學習. 就 表 現 優 於 合 作 學 習 組。學 習. 反應之研究。. 反 應 在「 班 級 氣 氛 」量 表 的 表 現,合 作 學 習 組 優 於 精 熟 學 習 組之反應。. 曾德明. 合作學習教學法. 合 作 學 習 教 學 法 對 體 操 運 動. ( 2006). 對體操運動學習. 學 習 成 效、學 習 動 機 與 班 級 氣. 成效、學習動機. 氛皆能有效提升。. 與班級氣氛之影 響。 邱稚瑋. 合作學習融入運. 實 驗 組 與 對 照 組 排 球 認 知 表. ( 2007). 動教育模式在高. 現、技 能 表 現、班 級 學 習 動 機. 中生排球學習成. 與 班 級 氣 氛、運 動 比 賽 表 現 等. 效之研究。. 方 面 , 均 能 有 效 提 升 學 習 效 果。.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6.
(40) 五、運動技能與人際關係方面相關研究 表 2-4-5 運 動 技 能 與 人 際 關 係 方 面 相 關 研 究. 作者.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陳傳吉. 合作學習策略對. 合作學習策略與傳統教學均有. ( 2004). 於國中學生體適. 效的提昇國中生的體適能。行. 能訓練成效之研. 政的支援是推動合作學習策略. 究。. 於體適 能提昇的有效動力。教 師的專業能是合作學習策略於 體適能提昇的主要關鍵。運用 合作學習策略可促進學生的人 際互動與合作技巧。. 林孟恬. 運 用 合 作 學 習. 學生喜歡透過「合作學習」的. ( 2008). Yo s a k o i 索 朗 節. 方式上課,能促進同儕間的互. 之 行 動 研 究 -以. 相教學、增進情感,能改善人. 三 民 高 102 班 為. 際間的關係與溝通。藉由合作. 例。. 學習教學,對學生提升學習意 願 及 自 信 心 上 都 有 正 面 的 成 效。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有助 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與同儕 互動的機會。 (續下頁). 27.
(41) 易文雲. 合作學習於體育. 「合作學習組介入體育教學」. ( 2009). 課中對學生人際. 後,學生「人 際關係量表」得. 關 係 影 響 之 研. 分雖後測較前測成績進 步 , 但. 究。. 為 未 能 達 到 顯 著 水 準 。 對 照 組,在「同儕提名計分表」之 整體成績,後測低於前測,呈 現退步狀況且達顯著水準。實 驗組則在「合作學習介入體育 教學」後,未能顯著提高「同 儕提名計分表」之整體成績。 「 合 作 學 習 介 入 體 育 教 學 」 後,男女學生在「人際關係量 表」與「同儕提名計分表」之 整體成績上並無顯著之影響, 但都有正面肯定之態度。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第五節 文獻小結 經過上述文獻探討可以瞭解到體育教學可以透過不同的 教學方法與器材來進行體育活動。合作學習也不同於一般傳 統的體育教學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反覆練習等。以合作學習 進 行 教 學 , 透 過 有 結 構 性 的 分 組 與 小 組 內 成 員 不 同 任 務 分 配,在經由小組之間的比賽或學習活動與老師的引導達成各 組的目標,小組內部不同任務的學生可以運用討論、聽講、 操作、學習、互動、分享等方式,使得在組內的各個成員能. 28.
(42) 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優點為小組爭取勝也增進同儕間的人際關 係。在運用跳繩的器材上,跳繩活動是簡單易學且不受空間 限制的運動,對於學生的健康體適能與心肺耐力提升是有成 效的,適合學校體育課的體育教學發展與運用,並且透過有 策略的教學方法可以增加跳繩教學的變化性與挑戰性吸引學 生進行運動。對於本研究的進行,可以減少資源與空間的消 耗,並且能讓學生容易學習與運動,減少對本研究的影響。 此研究是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以合作學習的教學提供 學生能有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簡單易學的跳繩運動來設計 不同的活動,使學生在簡單的器材與良好的活動空間下進行 體育課,進而研究不同的教學方法與簡易的器材來探討學生 人際關係的互動方式,不僅可增進體育教學的研究效能,也 讓學生能有不同的運動選擇。. 29.
(43) 第叁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過程中所採用的研究方法與步驟。本 研究以不同跳繩教學方法進行比較人際關係之差異。本章共 分為六節,依序為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步驟;第三 節研究對象;第四節研究時間與地點;第五節研究工具;第 六節資料處理與分析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合作學習於體育教學對學生人際關係 之影響。研究是合作學習之小組遊戲競賽教學法為實驗組和 採用傳統教學方式的對照組進行比較分析。兩組皆以人際關 係問卷進行不同教學之差異比較。其中實驗組會依據跳繩運 動 能 力 進 行 分 組 。 本 研 究 之 研 究 架 構 如 圖 3-1-1。. 不 同 教 學 方 式. 人 際 關 係 變 化. 合作學習法. 同儕關係. 傳統教學法. 師生關係. 圖 3-1-1研 究 架 構. 30. 家人關係.
(44) 第二節 研究步驟 本 研 究 的 流 程 圖 如 圖 3-2-1所 示 。 一、研究前測 對驗組與對照組在前測時間共需二週,包括跳繩運動能 力測驗一週,再加上一週人際關係問卷填寫。 二、研究過程 實驗組以前測之跳繩運動能力測驗之得分高低進行分 組,依據測驗分數分三至五組進行遊戲競賽,各組組員於每 一週完成競賽後進行各組輪轉替換,對照組由學生自行挑選 組員。兩組研究時間總計需五週,每週二堂課,每堂課四十 五分鐘來進行。 三、研究後測 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分別填寫人際關係問卷,來做為分 析前測與後測變化之工具。. 31.
(45) 研究動機與形成問題 文獻蒐集閱讀與探討 確定研究題目與方向 擬定與修訂計畫 選 定 評 量 與 研 究 工 具、選 定 實 驗 參 與 者 撰寫與實施教學計畫 撰寫合作學習. 撰寫傳統教學. 教學前測跳繩次數分組 前. 測:人際關係問卷 教學實驗操作. 後. 測:人際關係問卷 資料處理與結果分析 撰寫研究結果 討論、結論與建議 圖 3-2-1 研 究 步 驟 流 程. 32.
(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彰化縣立秀水國中三年級共二班學生參與,以 班 級 為 單 位 , 分 為 實 驗 組 ( 合 作 學 習 組 , 男 生 19人 、 女 生 15 人 共 計 34人 ) 與 對 照 組 ( 傳 統 教 學 組 , 男 生 16人 、 女 生 16人 共 計 32人 ) , 參 與 實 驗 人 數 共 計 66人 , 男 生 共 計 34人 , 女 生 共 計 32人 , 實 驗 參 與 者 無 心 理 與 精 神 病 史 。 研 究 參 與 學 生 如 表 3-3-1: 表 3-3-1 本 研 究 參 與 者 人 數 教學法. 男. 女. 小計. 合作學習法. 19. 15. 34. 傳統學習法. 16. 16. 32. 總計. 34. 33. 66. 第四節 研究時間與地點 一 、 研 究 時 間 : 中 華 民 國 101年 2月 至 101年 4月 。 二、研究地點:彰化縣立秀水國民中學運動場。. 第五節 研究工具 本 研 究 所 用 的 研 究 工 具 共 分 為 人 際 關 係 問 卷 和 跳 繩 運 動 能 力 測 驗 表 兩 大 類 。 人 際 關 係 問 卷 是 以 黃 素 玲 ( 2008) 所 編 製 的「 人 際 關 係 問 卷 」共 4 0 題 。 跳 繩 運 動 能 力 測 驗 表 是 研 究者自編。 本研究實施前先進行人際關係問卷前測,在進行跳繩運 動能力測驗分組、研究前請學生填寫人際關係問卷,研究後 再一次填寫人際關係問卷,最後進行問卷前、後測比較。研 究之時間進度均事先與研究對象進行協調並取得同意書同意 後 ( 附 錄 一 ), 再 制 訂 時 間 並 通 知 地 點 進 行 研 究 。. 33.
(47) 一、跳繩運動能力測驗: (一 )量 表 編 製 : 本 量 表 編 製 目 的 是 為 了 瞭 解 學 生 在 實 驗 教 學 前之跳繩運動能力. 以 利 後 續 編 組 參 考 之 用( 附 錄 二 )。. (二 )測 驗 方 法 : 以 跳 繩 之 個 人 成 功 次 數 , 測 得 受 測 學 生 之 跳 繩運動能力。以跳躍迴旋動作的次數為代表運動能力高 低的依據,跳繩進行迴旋雙腳離地的動作,以跳過一圈 計 一 次 , 每 人 測 驗 時 間 60秒 , 以 所 跳 過 次 數 進 行 跳 繩 能 力的分組。 二、人際關係問卷填寫 問 卷 來 源 : 本 研 究 引 用 黃 素 玲 ( 2008) 所 編 製 的 「 人 際 關 係 問 卷 」 共 40題 ( 附 錄 三 ) 。 (一 )效 度 分 析 方 式 : 先 前 研 究 學 者 黃 素 玲 ( 2008) 已 先 經 由 三 位 相 關 專 家 進 行專家效度的檢驗,經審查與提供建議後依據各專家之建議 刪除或修整題意不當與語意重複之題目後,並選定其鄰近國 中學生進行預試,將所得結果以統計分析進行效度分析。 (二 )問 卷 內 容 : 人 際 關 係 問 卷 是 以 黃 素 玲 ( 2008) 所 編 製 的 「 人 際 關 係 問 卷 」 以 Likert五 點 量 尺 進 行 計 分 , 分 為 「 同 儕 關 係 」、「 師 生 關 係 」與「 家 人 關 係 」等 三 個 構 面 : 問 卷 的 選 項 共 分 為「 非 常同意」、「同意」、「有點同意」、「不同意」跟「非常 不同意」,等五個選項。 (三 )信 度 分 析 方 式 : 研 究 的 人 際 關 係 問 卷 以「 C r o n b a c h ` s A l p h a 係 數 」內 部 一 致性信度進行分析三個構面,「同儕關係」、「師生關係」 與「家人關係」. , 問 卷 之 內 部 一 致 性 係 數 為 0.932, 而 其 三. 34.
(48) 個 構 面 分 別 為 0.777、 0.881與 0.963, 代 表 本 研 究 所 使 用 之 量 表 具 有 穩 定 之 信 度 , 表 3-5-1為 測 得 的 分 數 。 表 3-5-1Cronbach`s Alpha內 部 一 致 性 表 分析項目. Cronbach's. 標準化項目為準的. Alpha 值. Cronbach's Alpha 值. n. 內部一致性. .932. .931. 40. 同儕關係. .777. .797. 15. 師生關係. .881. .879. 10. 家人關係. .963. .964. 1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以不同教學法進行比較對學生人際關係之差異比 較,將教學前後進行相關問卷比較,並將所得資料進行數位 化 編 輯 , 並 利 用 電 腦 統 計 軟 體 SPSS for Windows 12.0中 文 版 進 行 統 計 分 析,其 統 計 方 法 分 別 為 獨 立 樣 本 t 檢 定 與 相 依 樣 本 t 檢 定 進 行 受 測 前 後 之 差 異 比 較,以 利 進 行 變 項 之 差 異 分 析 比 較。. 35.
(49) 第肆章 研究結果 針對本研究問題並依據所收集到之相關數據進行統計考 驗與分析,內容共分為以下五節:第一節研究參與者基本資 料;第二節不同跳繩教學法在教學前、後人際關係差異;第 三節不同跳繩教學法後不同性別間之前、後師生關係、同儕 與家人關係的差異變化;第四節不同跳繩教學法後兩組別之 人際關係差異;第五節本章小結等。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本 研 究 參 與 者 基 本 資 料 如 下 表 4-1-1: 表 4-1-1 實 驗 參 與 者 基 本 資 料 組. 別. 實驗組. n. 性別. 男生. 身高 n. ( cm) 168. 19. 34. 對照組. 15. 男生. 16. 32 女生. 63. 158.3. 54.6. ( 6). 14.6. ( 7). ( 26.6). 81.2 14.5. 14.8. ( 37.1) 78.6. 58.7. ( 5.5). 16. 跳繩次數. 81.6 14.6. 51. ( 3.9) ( 5.4). 168.3. 年齡. ( kg) ( 歲 ) ( 次 ). ( 5.3) ( 13.9) 158. 女生. 體重. ( 29.7) 65.3. 14.4. ( 21.3). 註 : 平 均 數 M、 標 準 差 (SD) 為能檢測本研究之受測對象之差異與同質性以確保受測 對象之隨機分配。將兩組受試者進行同質性檢驗,其兩組樣 本 總 人 數 為 66人。根 據 下 表 4-1-2不 同 組 別 之 同 質 性 獨 立 樣 本. 36.
(50) t 考 驗 表 , 其 結 果 顯 示 人 際 關 係 問 卷 前 測 之 各 個 構 面 的「 同 儕 關 係 」 、 「 師 生 關 係 」 、 「 家 人 關 係 」 的 F 值 分 別 為 0.45、 0.40以 及 1.34; 依 據 數 值 顯 示 實 驗 組 和 對 照 組 之 兩 組 學 生 , 在 人 際 關 係 的 三 個 構 面 及 整 體 的 p 值 , 都 未 達 顯 著 性( 同 儕 關 係 p=.50、 師 生 關 係 p=.53、 家 人 關 係 p=.25) , 顯 示 實 驗 組 與 對照組兩組之「人際關係」具備同質性,表示本研究之兩組 樣本皆符合常態分配。 表 4-1-2不 同 組 別 同 質 性 考 驗 表 變項 同儕關係. 師生關係. 家人關係 註:. *. p<.05. 測驗. n. 平均數. 標準差. 實驗. 34. 56.38. 7.5. 對組照. 32. 56.72. 8.4. 實驗. 34. 34.82. 7.6. 對組照. 32. 30.38. 6.9. 實組驗. 34. 55.59. 14.4. 對組照. 32. 54.41. 12.3. F. p. .46. .50. .40. .53. 1.34. .25. 組. 第二節 不同跳繩教學法在教學前、後人際關係差異 本節主要探討不同跳繩教學法在前、後人際關係之差 異 。 以 相 依 樣 本 t考 驗 進 行 不 同 教 學 在 前 後 人 際 關 係 差 異 比 較,其分析之結果如下: 一、合作學習組「人際關係」差異 在實驗組之人際關係的問卷調查結果,共分為和「同儕 關係」、「師生關係」和「家人關係」,等三個構面。在合 作 學 習 組 前 、 後 測 的 「 人 際 關 係 問 卷 」 結 果 如 表 4-2-1所 示 , 在 「 同 儕 關 係 」、「 師 生 關 係 」 2個 構 面 上 , 前 、 後 測 有 顯 著. 37.
(51) 差 異 (t = -2.10、 -2.04、 p<.05); 在 「 家 人 關 係 」 構 面 上 , 其 測 得 分 數 些 微 高 於 前 測 分 數 , 但 並 未 顯 著 差 異 (t = -.730、 p>.05)。 研究結果,實驗組之人際關係在經由合作學習的教學法 後,對於「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人際關係方面有顯著 的影響與變化,但對於「家人關係」沒有顯著影響與變化。 表 4-2-1 實 驗 組 相 依 樣 本 t 考 驗 差 異 表 變項 同儕關係. 師生關係. 家人關係. 測驗. n. 平均數. 標準差. 前測. 34. 56.38. 7.5. 後測. 34. 59.71. 5.6. 前測. 34. 34.82. 7.6. 後測. 34. 38.29. 6.2. 前測. 34. 55.59. 14.4. 後測. 34. 57.97. 12.7. t. p. -2.10*. .044. -2.04*. .049. -.73. .47. 註:* p<.05 二、傳統教學組「人際關係」差異 在對照組之人際關係的問卷調查結果,共分為和「同儕 關係」、「師生關係」和「家人關係」,等三個構面。在傳 統 教 學 組 前 、 後 測 的 「 人 際 關 係 問 卷 」 結 果 如 表 4-2-2所 示 , 在 「 同 儕 關 係 」 、「 師 生 關 係 」 與 「 家 人 關 係 」 三 個 構 面 上 , 分 數 都 並 沒 有 明 顯 之 進 步 , 且 都 未 顯 著 差 異 (t =-.42、 -.86、 -.07、 p>.05)。 研究結果,對照組之人際關係在經由傳統教學法進行教 學後,對於學生人際關係的三個構面並沒有顯著的影響與變 化。. 38.
(52) 表 4-2-2 對 照 組 相 依 樣 t 考 驗 差 異 表 變項 同儕關係. 師生關係. 家人關係 註:. *. 測驗. n. 平均數. 前測. 32. 56.72. 後測. 32. 57.47. 前測. 32. 30.38. 後測. 32. 32.06. 前測. 32. 54.41. 後測. 32. 54.63. 標準差. t. p. 10.07. -.42. .68. 11.0 8. -.86. .40. 16.62. -.07. .94. p<.05. 第 三 節 不 同 跳 繩 教 學 法 在 不 同 性 別 間 之 前、後 同 儕 關 係、師生關係與家人關係的差異變化 本 節 主 要 探 討 不 同 跳 繩 教 學 法 在 不 同 性 別 間 之 前、後「 師 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家人關係」的差異變化。以相 依 樣 本 t 考 驗 進 行 不 同 跳 繩 教 學 法 在 不 同 性 別 間 之 前 、 後「 師 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家人關係」的差異變化比較。 一、合作學習組不同性別間的人際關係差異 在實驗組之人際關係問卷調查結果,共分為和「同儕關 係」、「師生關係」和「家人關係」,等三個構面。在合作 學 習 組 前 、 後 測 的 「 人 際 關 係 問 卷 」 結 果 如 表 4-3-1所 示 , 男 生 之「 同 儕 關 係 」與「 師 生 關 係 」平 均 數 有 較 明 顯 進 步 ( - 4 . 5 3、 -4.53); 但 男 生 與 女 生 其 測 得 的 分 數 皆 未 顯 著 差 異 (p>.05)。 研究結果,實驗組之人際關係在經由合作學習的教學後 男生與女生並沒有因為性別不同而人際關係有明顯的差異。. 39.
(53) 表 4-3-1實 驗 組 不 同 性 別 相 依 樣 本 t考 驗 表 變項 同儕關係. 師生關係 男 家人關係. 同儕關係. 女. 師生關係. 家人關係 註:. *. 測驗. n. 前測. 19. 後測. 19. 前測. 19. 後測. 19. 前測. 19. 後測. 19. 前測. 15. 後測. 15. 前測. 15. 後測. 15. 前測. 15. 後測. 15. 平均數. 標準差. t. p. -4.53. 9.96. -1.98. .06. -4.53. 10.95. -1.80. .09. -1.74. 21.56. -.35. .73. -1.80. 8.34. -.84. .42. -2.13. 8.61. -.96. .35. -3.200. 15.95. -.78. .45. p<.05. 二、對照組不同性別的「人際關係」前測與後測之結果 在對照組之人際關係問卷調查結果,共分為和「同儕關 係」、「師生關係」和「家人關係」,等三個構面。在傳統 教 學 組 前 、 後 測 的 「 人 際 關 係 問 卷 」 結 果 如 表 4-3-2所 示 , 男 生 與 女 生 其 測 的 分 數 皆 未 顯 著 差 異 (p>.05)。 研究結果,對照組之人際關係在經由合作學習的教學後 男生與女生並沒有因為性別不同而人際關係有明顯的差異。. 40.
(54) 表 4-3-2對 照 組 不 同 性 別 相 依 樣 本 t考 驗 表 變項 同儕關係. 師生關係. 男. 家人關係. 同儕關係. 女. 師生關係. 家人關係 註:. *. 測驗. n. 前測. 16. 後測. 16. 前測. 16. 後測. 16. 前測. 16. 後測. 16. 前測. 16. 後測. 16. 前測. 16. 後測. 16. 前測. 16. 後測. 16.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p 值. -.81. 10.96. -.296. .77. -2.31. 10.07. -.918. .37. 1.06. 16.83. .253. .80. -.69. 9.45. -.29. .77. -1.06. 12.30. -.35. .73. -1.50. 16.86. -.36. .72. p<.05. 第四節 不同跳繩教學法後兩組別之人際關係差異 本節主要在探討不同跳繩教學法後兩組別之人際關係差 異,以 獨 立 樣 本 t 考 驗 進 行 不 同 跳 繩 教 學 法 後 兩 組 別 之 人 際 關 係差異比較,其分析知結果如下: 在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不同的兩組人際關係問卷共分為 和「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和「家人關係」,等三個構 面 調 查 結 果 。 在 分 別 不 同 的 組 別 前 、 後 測 之「 人 際 關 係 問 卷 」 結 果 如 表 4-4-1 所 示 , 在 「 師 生 關 係 」 構 面 上 有 顯 著 差 異. 41.
(55) (p<.05); 合 作 學 習 組 的 所 測 得 的 「 師 生 關 係 」 前 、 後 測 平 均 數 有 明 顯 之 進 步 ( 實 驗 組 38.3、 對 照 組 32.1) 。 而 「 同 儕 關 係 」 與 「 家 人 關 係 」 兩 組 並 未 顯 著 差 異 (p>.05)。 研 究 結 果 , 實 驗 組 與 對 照 組 在 經 由 不 同 的 跳 繩 教 學 法 後,對於「師生關係」的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而「同儕關 係」與「家人關係」人際關係並未顯著差異。 表 4-4-1實 驗 組 與 對 照 組 後 測 之 獨 立 樣 本 t考 驗 表 變項. 組別. n. 平均數. 標準差. 34. 59.7. 5.6. t. p. -1.38. .173. -3.71. .000*. -1.12. .267. 實驗 同儕關. 組. 係. 對照 組. 師生關. 實驗. 32. 57.5. 7.5. 34. 38.3. 6.2. 係. 對組照. 32. 32.1. 7.4. 家人關. 實組驗. 34. 58. 12.7. 係. 對組照. 32. 54.6. 11.4. 註:. *. p<.05 組. 第五節 小結 根 據 研 究 結 果,不 同 跳 繩 教 學 法 之 前、後 人 際 關 係 差 異 ; 實驗組在合作學習的教學法後,對於人際關係問卷中的「同 儕關係」與「師生關係」兩個構面有顯著差異,但對於「家 人關係」並未顯著差異;對照組在傳統教學法後,對於人際 關係的三個構面都沒有顯著差異與變化。 不同跳繩教 學法 在不同性別 間 之 前、後師生關係、同儕 與家人關係差異變化;實驗組與照組的男生與女生沒有因為. 42.
(56) 性別不同而人際關係有差異與變化。 不同跳繩教學法後兩組別之人際關係差異,實驗組與對 照在「師生關係」有顯著差異,而「同儕關係」與「家人關 係」則無顯著差異。. 43.
數據
相關文件
For R-K metho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function) evaluations per step and the order of LTE i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1、 Focusing on the unit of “circle”, the variation of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ach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3. The variation
For Experimental Group 1 and Control Group 1,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was adaptive based on each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difficulty level of a new subject unit was
The benefit of developing recreational resources of ecotourism at the Shei-Jian Recreational Area in Shei-Pa National Park is measured by contingent value method through
(1999),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Data Quality Management,"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004), “The Role of Multichannel Integration in Customer
This conformed that the measured task complexity of coding SQL statements on the use of the enhanced Halstead method was closer to the task complexity of the develo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