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tem 987654321/4540
全文
(2) 論文名稱:基隆河沿岸自行車道騎乘者參與動機、車道設施滿意度、遊憩體驗與 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 院校所組別: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 畢業時間及摘要別: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研究生: 許宇中 指導教授:黃彥翔 博士. 總頁數:161頁. 摘要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調查基隆河沿岸自行車道騎乘者參與動機、車道設施滿意 度、遊憩體驗與休閒效益之現況,並檢驗不同人口背景下各變項是否具差異,進 而分析各變項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將提供相關管理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參考。本 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以基隆河沿岸自行車道騎乘者為研究對象,採隨機便利抽 樣,研究工具為「基隆河沿岸自行車道騎乘者參與動機、車道設施滿意度、遊憩 體驗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問卷」進行資料蒐集,一共發出477份問卷,有效問卷 為452份,回收率95%。經SPSS 12.0套裝統計軟體分析後發現:一、人口統計變項 方面,受試對象男性略多於女性(佔56.9%) ,年齡層集中在21~40歲(佔79.5%), 受訪者自行車來源以自備腳踏車前來為多數(佔71.9%),幾乎一半的受訪者在此 自行車道騎乘過五次以上(佔49.8%) ,騎乘時間花費1~2小時為最多(佔43.6%)。 參與動機以「休閒遊憩」為主要因素,車道設施滿意度最高為「硬體設施」,遊 憩體驗程度最高為感受到「正面情緒」,所獲得的休閒效益主要為「生理效益」。 本研究對基隆河沿岸騎乘者參與動機、車道設施滿意度、遊憩體驗及休閒效益關 係進行驗證,使用AMOS 7.0統計軟體進行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結果發現參與動機 對遊憩體驗有正向顯著影響,遊憩體驗對車道設施滿意度有正向顯著影響,遊憩 體驗對休閒效益有正向顯著影響。 關鍵字:自行車道、參與動機、車道設施滿意度、遊憩體驗、休閒效益. i.
(3) Title of Thesis: A Study on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Recreation Experience, Facility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Benefit of Bikers in Keelung River Bikeway Name of Institute: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Management Graduate date: June 2009 Degree Conferred: M.P.E. Name of student: Hsu, Yu-Chung Adviser: Dr.Huang, Yen-Hsi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relationships among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recreation experience, facility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benefit of bikers in Keelung River Bikeway. Questionnaire consisted of “Scale of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Scale of recreation experience,” “Scale of facility satisfaction,” “Scale of leisure benefit” were administrated to collect data from bicycle riders in Keelung River Bikeway located in Taipei city of Taiwan. 477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while 452 were valid responses corresponding with a 95% return rate. After the analysis by SPSS 12.0, the results of study indicate that most of the respondents were male (56.9%), who arrive the bikeway by riding their own bikes (71.9%), most of the people ride for 1 to 2 hours (43.6%). Finally, this study applied AMOS 7.0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recreation experience, facilities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benefit.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ndirectly influence facilities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benefit via recreation experience. The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expected to be useful for the government to improve the bikeway hardware and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Keywords: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Recreation Experience; Facilities Satisfaction; Leisure Benefit; Bikeway. ii.
(4) 謝誌 隨著論文一點一滴的完成,也表示我的碩士班生活一步步的接近尾聲。回顧 兩年在臺體的美麗時光,有著太多太多的寶貴回憶,故事就從第一次踏進臺體參 加研究所筆試開始,接著從網路看到自己上榜的那一刻,彷彿是上禮拜才發生的 事,從那時候開啟了我和臺體及周邊所有人事物的緣份。還記得林文郎教授在新 生座談會說:碩一上是最艱難的考驗。不過唸書就像生孩子一樣,頭過了身體就 會過;讓我印象十分深刻。接近學期尾聲的時候,真的有好幾度想放棄的念頭, 覺得沒有自信能完成碩士學業。現在的我,真的很高興能夠順利畢業,邁入人生 下一個階段。 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首先,我想感謝我的父母,從小到大支持我,給予 我良好的學習環境,讓我自由發揮;也感謝在碩二上時過世的奶奶,沒有你們的 鼓勵便不會有今天的我。再來是撰寫論文的過程,感謝我的恩師黃彥翔教授的悉 心指導,以及兩位口試委員黃士魁教授與林文郎教授,對論文提供寶貴的建議與 修正,使本論文更臻完善且嚴謹。另外,也要感謝運管系上的每位師長,導師張 振崗教授兩年來的豐盛班聚,上課也讓我ㄧ窺國外豐富運動管理知識,感謝林房 儹教授教導統計上的學問,助教靜宜姐的萬事幫忙,也感謝學長姐們,猴子和砲 哥,以及管碩的同窗們,同研究室的啥阿、小黑,準備每次口試的前置作業,感 謝最後階段的論文衝刺同甘苦的好伙伴甲霖,我的歡樂室友士軒、羅可強、洪郁 然,以及蓓蓓、怡婷、屁屁、綠寶還有消失的室友阿 K,也感謝學弟妹豐富了碩 二煩悶的生活,釣魚社社長鳳梨、逗趣派大星、型男潮流哥,感謝粗眉毛學妹前 三章口試時大力的幫忙,以及大力協助幫忙我發問卷的朋友們黃盈勛,王思婷, 蔡博宇,大學同學阿泡,還有幫我填答問卷的 477 個受試者。 最後感謝兩年中對我非常重要的嘉婕,每當我遇到挫折及壓力時,是我最大 的精神支柱,總是給予我最大的支持,替我解悶擔憂,也給我無止盡的愛。 最後再次感謝在嘉義這兩年曾經幫助我、關心我的所有人,謝謝你們!!. 許宇中 謹致 2009. iii.
(5) 目錄 摘要...... ............................................................................................................................. 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vii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4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5 第六節 操作性定義 ................................................................................................ 6 第七節 研究貢獻 ....................................................................................................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自行車的歷史沿革及發展 ........................................................................ 8 第二節 自行車的種類 .......................................................................................... 11 第三節 自行車道騎乘環境類型 .......................................................................... 13 第四節 台灣自行車道發展現況 .......................................................................... 21 第五節 自行車騎乘對象 ...................................................................................... 25 第六節 參與動機 .................................................................................................. 27 第七節 車道設施滿意度 ...................................................................................... 32 第八節 遊憩體驗 .................................................................................................. 34 第九節 休閒效益 .................................................................................................. 38 第十節 自行車運動相關研究 .............................................................................. 47 第十一節 研究變項之關聯性探討 ...................................................................... 5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56 第一節 研究流程 .................................................................................................. 56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58 第三節 研究假設 .................................................................................................. 60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設計 .............................................................................. 60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63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 79. iv.
(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 82 第一節 自行車道騎乘者特性分析 ...................................................................... 82 第二節 自行車道騎乘者在各變項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 87 第三節 人口統計變項與各變項之差異性檢定 .................................................. 92 第四節 結構方程模式分析 ................................................................................ 106 第五節 討論 ........................................................................................................ 12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131 第一節 結論 ........................................................................................................ 131 第二節 建議 ........................................................................................................ 133 參考文獻 ...................................................................................................................... 135 ㄧ、中文部份 ...................................................................................................... 135 二、英文部分 ...................................................................................................... 146 附錄一 預試問卷 ........................................................................................................ 153 附錄二 正式問卷 ........................................................................................................ 158. v.
(7) 表目錄 表 2-4-1 表 3-5-1 表 3-5-2 表 3-5-3 表 3-5-4 表 3-5-5 表 3-5-6 表 3-5-7 表 3-5-8 表 3-5-9 表 3-5-10 表 3-5-11 表 3-5-12 表 4-1-1 表 4-2-1 表 4-2-2 表 4-2-3 表 4-2-4 表 4-2-5 表 4-3-1 表 4-3-2 表 4-3-3 表 4-3-4 表 4-3-5 表 4-3-6 表 4-3-7 表 4-3-8 表 4-3-9 表 4-3-10 表 4-3-11 表 4-3-12. 台北縣市自行車道一覽表.......................................................................... 23 參與動機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66 參與動機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67 參與動機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68 遊憩體驗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69 遊憩體驗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71 遊憩體驗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73 車道設施滿意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74 車道設施滿意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75 遊憩體驗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76 休閒效益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77 休閒效益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78 休閒效益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79 自行車道騎乘者特性統計表....................................................................... 83 參與動機各因素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87 車道設施滿意度各因素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87 遊憩體驗各因素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88 休閒效益各因素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88 自行車道騎乘者在各構面之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89 騎乘者性別在各構面之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92 不同年齡騎乘者在描述性統計與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之彙整表............. 93 不同教育程度騎乘者在描述性統計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彙整表....... 94 不同職業騎乘者在描述性統計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彙整表............... 95 不同居住地區騎乘者在描述性統計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彙整表....... 97 騎乘者自行車來源在各構面之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98 不同自行車道資訊來源在描述性統計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彙整表... 99 不同交通工具在描述性統計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彙整表................. 100 不同騎乘次數在描述性統計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彙整表................. 102 不同騎乘時間在描述性統計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彙整表............... 103 不同騎乘夥伴在描述性統計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彙整表............... 105 是否曾參加過台北市政府舉辦的自行車活動在各構面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vi.
(8) 表 4-4-1 表 4-4-2 表 4-4-3 表 4-4-4 表 4-4-5. 表................................................................................................................. 106 基本配適標準評鑑表................................................................................. 108 標準化估計值摘要表............................................................................... 1166 誤差變項變異量摘要表........................................................................... 1177 整體模式之適配度評鑑結果摘要表....................................................... 1188 研究假設彙總表....................................................................................... 1211. vii.
(9) 圖目錄 圖 2-2-1 圖 2-5-1 圖 2-6-1 圖 2-6-2 圖 2-11-1 圖 3-4-1 圖 4-4-1 圖 4-4-2 圖 4-4-3 圖 4-4-4 圖 4-4-5. 自行車之分類圖........................................................................................... 13 自行車騎乘者類型序列圖........................................................................... 26 動機產生及需求滿足過程圖....................................................................... 28 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 29 動機過程模式(A model of the motivational process)................................ 53 基隆河左右岸親水自行車道地圖............................................................... 63 參與動機量表各觀察變項之因素負荷量................................................. 111 車道設施滿意度各觀察變項之因素負荷量............................................. 112 遊憩體驗各觀察變項之因素負荷量......................................................... 113 休閒效益各觀察變項之因素負荷量......................................................... 114 結構方程式模式圖..................................................................................... 120. viii.
(10)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七節,分別為: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 二 節、研 究 目 的;第 三 節:研 究 問 題;第 四 節:研 究 範 圍 ; 第五節:研究限制;第六節、操作性名詞定義;第七節:研 究貢獻.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 民 國 90年 開 始 實 施 全 面 週 休 二 日 的 制 度 之 後 , 國 人 能 有更多自由自在的時間,去找尋更多的休閒遊憩參與機會。 依 據 交 通 部 觀 光 局 民 國 90到 94年 的 中 華 民 國 國 人 旅 遊 狀 況 調 查報告顯示,民眾會利用週末的時間從事旅遊的比例分別為 56.2%、 57.5%、 60.9%、 60.8%以 及 58.4%( 交 通 部 觀 光 局 , 2006) , 這 表 示 了 大 多 數 的 人 會 把 握 一 星 期 當 中 難 得 的 自 由 時間,去體驗休閒與遊憩所帶給自己的感受,並且早在民國 86年 實 施 週 休 二 日 的 草 案 之 際 , 行 政 院 體 委 會 為 了 推 動 全 民 運動的概念,推出了「陽光健身計畫」的構想,在計畫中包 含 了 陽 光 計 畫 ( 如 慢 跑 、 自 行 車 、 溜 冰 等 共 計 26項 ) 、 青 山 計 畫 ( 如 技 術 攀 登 、 登 山 、 健 行 共 計 10項 ) 、 藍 天 計 畫 ( 如 滑 翔 翼 、 跳 傘 等 共 計 5項 )、 綠 水 計 畫 ( 如 泛 舟 、 衝 浪 等 共 計 17項 ) 、 民 俗 技 藝 ( 如 划 龍 舟 、 太 極 拳 、 兵 器 武 術 等 共 計 22 項)等五項子計畫,計畫目標除了培育各項活動的專業人才 之外,更大力補助民間團體或地方政府辦理各項活動,到了 民 國 9 1 年 時 , 行 政 院 體 委 會 更 推 動 了「 運 動 人 口 倍 增 計 畫 」, 在計畫中明確地表示在未來六年的計畫期程當中,將全民運. 1.
(11) 動的概念推廣到各個不同層級的民眾心中,使得民眾在日常 生活中的強大壓力之下,也漸漸地培養出自己所喜愛的休閒 活動。 近 年來, 全 世 界 有 愈 來愈 重 視 環 境 保 育 的 趨 勢 , 自 行車 此種無公害及多功能的休閒交通工具,正逐漸成為現代人休 閒活動的新寵兒。自行車運動成為近年來蓬勃發展的休閒活 動,騎 乘 自 行 車 可 促 進 健 康 暨 預 防 疾 病,可 鍛 鍊 雙 腿 肌 耐 力 、 預防腿部肌肉退化及老化、提升有氧運動的效用、消耗過多 卡路里、消除體內過多的脂肪、增加心肺耐力、改善體內自 律 神 經 等 ( 張 耿 雄 , 2006) , 女 性 每 周 騎 三 小 時 以 上 可 預 防 乳 癌 、 改 善 紅 斑 性 狼 瘡 的 體 質 ( 王 龍 宗 , 2005) 、 氣 喘 ( 吳 思 瑋 , 2005) 、 纖 維 肌 痛 症 候 群 ( 蔡 明 翰 , 2006) 、 心 血 管 疾 病 、 腎 結 石 、 減 肥 ( 俞 智 敏 , 2005) 等 疾 病 , 攸 關 於 民 眾 愈來重視身體保健,自行車屬於最易實踐、經濟又有效率的 溫和運動之一,因此從事自行車休閒運動的人口日益趨增, 以促進健康。 自行車騎乘風氣在世界各國已是一項普及的活動,如: 荷蘭、日本、德國、英國等,在這些國家中皆已設置有完善 的自行車道系統,然而國內目前尚缺乏自行車道設置之相關 規範,且對於自行車騎乘者騎乘環境相關研究也相當不足。 在人們重視休閒生活品質的今日,自 行車已成為人們從事戶 外休閒運動或觀光 旅遊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其用途可分為 競 技 、 健 身 運 動 及 休 閒 娛 樂等 , 因 此 , 為 參與 自 行 車騎 乘活 動之民眾提供一個兼具品質與安全的休閒運動空間即成為設 置 自 行車道 之 最 主 要 目 的 。 近 幾 年來, 國 內 鼓 勵發 展 休 閒 旅 遊 產 業 , 許 多 縣 市 鄉 鎮 相 繼 規 劃 了自 行 車 的 專 用 道 路, 推 動. 2.
(12) 騎 自 行車 旅遊 的 新 風 氣 , 例如 台 東 關 山 鎮 公 所 規 劃 了環 鎮 自 行 車道 、 南 投 集 集 鎮 公 所 也 規 劃 了一 段 自 行 車道 、 花 蓮縣政 府 規 劃 的 花 蓮港 濱 自 行 車道 、 台 中 縣 政 府 闢 建 了東 豐 自 行車 綠 廊、 彰 化 縣 規 劃 了二 水 觀 光 自 行車道 、 八 卦 山 長 青 自 行車 道 等 。 這 些 自 行 車專 用 道 路的 規 劃 各 有 其 特 色 , 在 假 日 同樣 都吸 引 了大 批 愛 好 騎 自 行 車 的 遊 客 前 來體 驗 騎 車的 樂趣 , 或 全 家 親 子 同 遊 , 或 三 五 好 友 結 伴 成 行, 甚 至 有 旅行社 將 騎自 行 車規 劃 為 套 裝 行程 的 一 部 分 , 形 成 一 種 新 的 旅遊 風 潮 。 爲 倡 導 全 民 運 動 , 推 展 運 動 人 口 倍 增 計 畫 , 行政 院 體 育 委 員會 亦將建構優質運動環境,滿足民眾運動需求,改善國民運動 休 閒 環 境 , 普 設 運 動 休 閒 自 行 車道 , 建 構 區 域 運 動 設 施 網, 輔 導 各 單 項 運 動 協 會 , 推 展 單 車休 閒 運 動 , 列為 近 年 來 重 要 施 政 重 點 及 施 政 計 畫 項 目 之 一( 行 政 院 體 育 委 員 會 , 2 0 0 4 )。 行 政 院 體 育 委 員 會 在 民 國 91年 1月 中 旬 宣 布 從 民 國 91年 至 93 年,將 分 期 投 入 18億 元,準 備 在 台 灣 各 地 設 置 600公 里 長 的 自 行車專用道,並劃分為環島性路網、區域性路網與地方性路 網 ( 柯 金 源 , 2002) 更 有 助 益 於 自 行 車 休 閒 運 動 的 發 展 。 由 以 上 , 我 們 可 以 看 出 自 行車休 閒 活 動 及 其 相 關 產 業 在 未 來發 展 的 重 要 性 及 必 須 性 。 國 內 雖 擁 有 眾 多 針 對 自 行 車 的 相關研究,不過都是以自行車之產業面與硬體研發為主題, 從自行車騎乘者角度探討自行車道效益評估則相當稀少,尤 其是正當政府公部門大舉興建自行車道,興建之自行車道是 否符合民眾之需求,因此,本研究計畫藉由自行車道騎乘者 參與動機、車道設施滿意度、遊憩體驗探討對休閒效益的影 響程度。. 3.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於瞭解自行車道騎乘者的人口基本 資料、參與動機、遊憩體驗、車道設施滿意度與休閒效益的 情形,以及自行車道騎乘者參與動機、車道設施滿意度、遊 憩體驗與休閒效益的相關程度。.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問題如下: 一、基隆河沿岸自行車道騎乘者的人口背景為何? 二、基隆河沿岸自行車道騎乘者的參與動機現況為何? 三、基隆河沿岸自行車道騎乘者的遊憩體驗現況為何? 四、基隆河沿岸自行車道騎乘者的車道設施滿意度現況為何 ? 五、基隆河沿岸自行車道騎乘者的休閒效益現況為何? 六、不同人口背景的自行車道騎乘者在參與動機、車道設施 滿意度、遊憩體驗、休閒效益上差異性為何? 七、基隆河沿岸自行車道騎乘者的參與動機、車道設施滿意 度、遊憩體驗與休閒效益之間的關係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僅以基隆河沿岸自行車道騎乘者為研究對象,探 討自行車道騎乘者的人口基本資料、參與動機、遊憩體驗、 車道設施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間的關係,以及自行車道騎乘. 4.
(14) 者參與動機、遊憩體驗、車道設施滿意度對休閒效益的影響 程度進行研究。. 第五節 研究限制 研究受限於時間、經費與能力,僅針對基隆河沿岸自行 車道騎乘者進行隨機便利抽樣問卷調查。本研究僅針對自行 車活動進行探討,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 本 研 究 之 研 究 限 制 條 列如 下 : 一 、 本 研 究 屬 於 個 案 研 究 型 態,研 究 所 得 結 果 並 無 法 代 表 騎 乘者對於所有自 行車道設施之結果。 二 、 本 研 究 僅 針 對 自 行 車 活 動 進 行 探 討,研 究 結 果 無 法 推 論 至其他運動。 三 、 由 於 經 費 及 時 間 上 的 限 制,本 研 究 問 卷 施 測 期 間 為 2009 年 4月 1日 至 2009 年4月 20日 止 , 共 計 三 週 。 分 析 結 果 僅 能顯示出此段時間的遊客對於基隆河沿岸自 行車道環 境 空 間 車道 設 施 的 騎 乘 經 驗 感 受,並 不能 據 此 全 面 推 論 為 基 隆 河 沿 岸 自 行車道 整 年度的 狀況 。 四 、 本 研 究 變 數 衡 量 採 用 李 克 特 氏 5點 尺 度 衡 量. (Likert. Scale) , 但 受 試 者 態 度 、 感 受 與 認 知 因 人 而 異 , 因 此 與 實際狀況可能有所出入。 五 、 本 研 究 無 法 控 制 受 試 者 填 寫 問 答 的 真 實 度,因 此 僅 能 假 設所有受試者回答本問卷研究時皆據實回答。. 5.
(15) 第六節 操作性定義 一 、 自 行 車道 本研究所指的自行車道是於車道空間或人行道上,依據 腳踏車行駛特性,規劃出特定車道提供腳踏車優先使用,主 要目的在保障腳踏車騎士與行人安全,並提供風景區內道路 或 景 觀 道 路 上 運 動 使 用 ( 內 政 部 營 建 署 , 2003) 。 本 研 究 自 行 車 道 為 基 隆 河 沿 岸 自 行 車 道 , 是 屬 於 交 通 部 觀 光 局( 1 9 8 9 ) 所 公 佈 自 行 車 道 類型 中 的 第 一 類專 用 車道 , 是 與 其 他 機 動 化 車輛 分 開 , 專 為 自 行車使 用 而 設 置 之 車道 。. 二、自行車道騎乘者 本 研 究 認 定 不論是 全 程 或 是 部 份 參與 自 行車活 動 者 皆 為 自 行車騎乘者。而本研究之自 行車道騎乘者主要是指前往基 隆 河 沿 岸 自 行車道 參與 自 行車騎 乘 活 動 之 騎 乘 者 。. 三、參與動機 本 研 究 所 指 的 參 與 動 機 , 是 指個 人 參與 騎 乘 自 行 車 , 並 維 持 這 個 活 動 , 且 能 夠 促 成 某 種 行動 並 提 供 方 向 的 內 在 力 量, 促 使 我 們 從 事 自 行 車 活 動 的 無 形 因 素 。 因 此 , 本 研 究所 探討之騎乘者參與動機乃是指遊客選擇前往基隆河沿岸自行 車 道 , 並 引 發 其 從 事 自 行 車 騎 乘 活 動 行為 之 心 理驅 力。. 四、遊憩體驗 本 研 究 所 指 的 遊 憩 體 驗 , 是 指 經 歷了一 段 時 間 或 活 動 後 的感知程度。. 6.
(16) 五、自行車道設施滿意 度 本 研 究 所 收 集 之 騎 乘 者 對 自 行 車 道 設 施 滿 意 度資 料是 在 透 過 參與 基 隆 河 沿 岸 自 行車道 自 行車騎 乘 活 動 後 , 針 對 自行 車 道 硬 體 設 施 所 獲 得 個 人 需 求 滿 足 程 度之 感 受 , 程 度 愈 高 表 示滿意度愈高。. 六、休閒效 益 休 閒 效 益 (leisure benefit) 是 指 個 人 在 休 閒 活 動 參 與 過 程中,個人主觀評估可以幫助改善身心 狀況或滿足需求的個 人 主 觀 感 受 。 本 研 究 將 休 閒 效 益定 義 為 個 體 在 閒 暇 的 時 間 中,經 由 從 事 騎 乘 自 行 車 活 動 的 過 程,來 達 到 滿 足 個 人 需 求 、 改 善 個 人 身 心 狀態 之 有 利效 果 , 是 一 種 相 當 主 觀 的 經 驗 感 受 。 本 研 究 將 休 閒 效 益分 為 生 理效 益、 心 理效 益 與 社 交 效 益 三 個 面 向 來探 討 自 行 車 騎 乘 者 的 休 閒 效 益。. 第七節 研究貢獻 本 研 究 認 為 瞭 解 與 分 析 自 行車道 騎 乘 者 之 騎 乘 動 機 、 自 行 車道 滿 意 度 、 遊 憩 體 驗 與 休 閒 效 益 的 關 係 , 可 作 為 自 行車 道 管 理單 位 在 遊 憩 環 境 規 劃 與 管 理的 參考 依 據 之 一 , 將 能 有 效 地 滿 足 不同 騎 乘 動 機 之 需 求 , 進 而 擴 大 自 行 車 運 動 人 口 發 展與增進設施的使用率,也期望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及結 論, 能 提 供 日 後 相 關 公 部 門 單 位 對 於 自 行車休 閒 運 動 之 推 展、管 理 和 自 行 車 道 硬 體 設 施 規 劃 改 善 以 及 後 續 研 究 之 參 考。. 7.
(1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 章 節 共 分 為 十 二 節,分 別 為。第 一 節 革及發展;第二節. 自行車的種類;第三節. 自 行車的歷史沿 自行車道騎乘環. 境類型;第四節. 台灣自行車道發展現況;第五節. 乘 對 象;第 六 節. 參 與 動 機;第 七 節. 設施滿意度;第九節 究;第十一節. 自行車騎. 遊 憩 體 驗;第 八 節. 休閒效益;第十節. 車道. 自行車活動相關研. 研究變項之關連性探討. 第一節 自行車的歷史沿革及發展 一、自行車簡介 自行車又稱自由車、單車、腳踏車、鐵馬、兩輪車、孔 明 車,台 灣 單 車 風 情 畫 一 書 提 到,自 行 車 是 一 種 靠 人 力 踩 踏 , 為動力前進的代步工具,它結合了人體工學、空氣力學、以 及 物 理 和 機 械 原 理 ( 林 惠 忠 , 2003) 。 自 行 車 的 演 進 吾 人 可 由東、西方人民使用的交通工具發展歷史推演得知,在東方 最早為古代皇帝出巡時用,由四馬並駕,車有四輪,車乘三 人,以及古代諸侯用車,由一馬拉車,由御手在旁牽引,車 乘一人,只有兩輪,由於諸葛亮乘用此種車,因此也有「孔 明 車 」 之 名 稱 。 至 於 在 西 方 最 早 紀 錄 於 1819年 , 法 國 人 發 明 雙 輪 車 , 之 後 世 界 各 國 演 進 : 1820年 在 德 國 研 發 世 界 第 一 台 有 龍 頭 手 把 可 操 縱 的 雙 輪 車 ; 1870年 在 英 國 開 發 世 界 第 一 台 以 木 質 為 輪 框 , 外 包 橡 皮 輪 圈 的 輪 子 ; 1876年 在 法 國 開 發 世 界 第 一 台 前 輪 有 踏 板 與 曲 柄 , 後 輪 有 煞 車 裝 置 ; 1885年 在 英 國開發世界第一台有鏈條及前叉避震器,由後輪傳動,確立. 8.
(18) 了 現 代 自 行 車 基 本 原 理 ; 1885年 在 義 大 利 , 源 於 達 文 西 手 稿 概 念 , 生 產 現 代 自 行 車 的 造 型 ; 1890年 在 愛 爾 蘭 , 世 界 第 一 台 有 氣 壓 輪 胎 的 自 行 車 ; 1904年 法 國 陸 軍 , 世 界 第 一 台 折 疊 式 的 自 行 車 ; 1905年 在 英 國 製 造 出 世 界 第 一 台 消 防 自 行 車 並 在 1935年 產 出 世 界 第 一 台 手 動 變 速 自 行 車 。 而 對 於 人 類文 明 而 言 , 自 行車是 最 初 的 運 輸 工 具 , 也 是 最 初 工 業 量產 的 產 物 。 廖 晉 迪 ( 2000) 指 出 從 自 行 車 發 明 使 用 至 今 已 有 兩百 年的 歷史 , 這 段 期 間 人 類在 不斷 的 嘗 試 與 研 發 過 程 中 , 將 玩 具 式 的 木 馬 車轉 換 到 今 日 各 式 新 穎 的 休 閒運 動 自 行車, 自 行 車發 展 的 目 的 也 從 最 早 的 娛 樂用 途 轉 變 為 交 通代步及休閒運動工具。由於民眾對於休閒娛 樂需求增加, 突 顯 出 自 行 車 除 了在 方 便性 與 實 用 性 外 , 更富 有 遊 憩 趣 味 性 及運動功能。因此,自 行車已逐漸成為休閒娛 樂一項新興的 工 具 , 而 自 行車騎 乘 活 動 也 漸 漸 發 展 出 兼 具 遊 憩 及 運 動 的價 值與功能。 二、國內自行車活動概況 台灣曾經是自行車製造王國,以往自行車騎乘人口並不 多,但隨著週休二日的運動及休閒風潮興起,有更多的人加 入自行車活動的行列,將自行車活動、自行車旅遊視為一種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成為一種生活格調;近年來在台灣 許 多 自 行 車 活 動 與 競 賽 相 繼 舉 行,自 行 車 專 用 道 也 愈 受 重 視。 近年來台灣參與自行車活動的人日益增多,坊間的自行 車車隊及大專院校各單車社團紛紛成立,國內第一個專門以 推廣單車休閒運動為目的的基金會「財團法人捷安特體育基 金 會 」 成 立 於 1989年 , 2000年 擴 編 更 名 為 「 財 團 法 人 自 行 車 新文化基金會」,其基金會推廣重點為系統性推動自行車騎. 9.
(19) 乘 普 及 化 、 充 分 運 用 公 共 自 行 車 租 借 站 轉 為 休 閒 化 生 活 使 用 、 藉 推 展 各 類 型 活 動 建 立「 常 騎 自 行 車 是 生 活 中 的 一 部 份 」 概 念 ( 新 自 行 車 文 化 基 金 會 , 2007) 。 重視自行車競賽舉辦的「自行車騎士協會」則是成立於 1999年 , 以 推 廣 自 行 車 運 動 為 目 的 。 騎 士 協 會 是 愛 好 自 行 車 運動者的結合,目的是自行車運動及觀念的推展,其最終目 標是讓台灣的自行車運動者,能在一個健全而制度化的運動 競賽環境中進步成長,因而享受自行車運動的樂趣(中華民 國 自 行 車 騎 士 協 會 , 2008) 。 在台灣以自行車環遊世界的協會分別有台灣單車休閒旅 遊 協 會 及 中 華 單 車 休 閒 旅 遊 協 會 , 主 要 以 海 外 單 車 旅 遊 為 主,以單車走過二十幾國家,皆在網路上召集單車旅遊同伴 一起出遊,並且極於推廣單車旅遊,秉持著以單車自助旅行 接觸當地文化悠遊美麗風景(台灣單車休閒旅遊協會網站, 2008) 。 三、國外自行車活動概況 林 姬 瑩 與 江 秋 萍 ( 2002) 提 到 荷 蘭 是 名 副 其 實 的 自 行 車 狂熱國,全國一千五百多萬的人口,自行車的數量就高達一 千四百萬輛,全國的自行車專用道約有一萬七千多公里,沿 途皆有詳細的指標和相關措施,專用道不但密佈全國,規劃 完善,且深入鄉村、城鎮和各觀光景點。是一個對自行車旅 遊者十分友善的國家。近年來,北美倡導自行車騎乘最重要 的 里 程 碑 , 莫 過 於 1991年 美 國 國 會 通 過 的 聯 邦 運 輸 基 金 法 案 (Intermodal Surfac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Act, ISTEA)為 聯 邦 交 通 基 金 的 1%需 要 用 來 支 助 改 善 行 人 和 自 行 車 騎 乘 環 境,包括每一州裡設立專司行人和單車事務的協調單位以及. 10.
(20) 在全美各州資助修建自行車道、架設自行車停放架及其他設 施。荷蘭則將道路預算的百分之十,用來支援自行車周邊措 施。但今天北美大部分的城市和郊區街道,對任何不開車的 人 , 卻 仍 然 很 不 友 善 ( Ryan, 1999; 楊 永 鈺 譯 , 2004) 。 10年 來 法 國 環 境 政 策 一 直 鼓 勵 市 區 自 行 車 使 用 ; 法 國 自 行 車 城 市 俱 樂 部 創 建 於 1 9 8 9 年,成 立 的 目 的 在 於 鼓 勵 城 市 中 自行車的使用,重新給予自行車騎士一個開放的空間,將自 行車融入都市交通的配套政策。斯特拉斯堡是所有法國自行 車城市中最積極的,也是最有成效的城市,近幾年該市自行 車 的 行 車 率 由 低 於 5 % 提 升 至 1 5 %。在 2 0 0 7 年 七 月 起 巴 黎 政 府 規 劃 了 4 0 0 公 里 的 自 行 車 環 形 車 道 路 線,並 提 供 兩 萬 台 自 行 車 供市民及遊客自由使用。 在日本許多觀光名勝也有自行車租用服務,用來提供自 助旅行者在當地悠遊的遊覽旅行,當然也有許多自行車活動 愛好者載著自行車驅車前往目的地,到達當地再利用自行攜 帶的自行車好好觀賞美景及旅行,近年在台灣也有這樣的趨 勢。. 第二節 自行車的種類 經 濟 部 工 業 局 ( 1999) 指 出 自 行 車 的 發 展 階 段 與 部 品 開 發 時 期 可 分 為 六個 時 期 , 由 於 工 業 發 展 日 新 月 異, 自 行車的 發 展 更趨 向 於 避 震 器 、 變 速 器 的 改 良及 人 體 工 學 方 面 的 研 究,而摺疊式自 行車研發 更是發展方向。 自 行 車 種 類的 分 類方 式 , 有 依 用 途 、 使 用 者 、 構 造 特 徵 及 組 成 材 料等 進 行分 類 。 台 灣 經 濟 研 究 院 ( 1992) 依 其 用 途 和 目 的 之 不同 , 將 現 有 自 行車分 為 三 大 類, 一 般 用 自 行車、. 11.
(21) 幼 童 用 自 行 車 、 特 殊 用 自 行 車, 如 圖 2-2-1對 於 現 有 的 自 行 車 種 類與 功 能 , 彙 整 分 析 說明 如 下 : 休 閒 運 動 車: 此 類型 自 行 車 適 合 於 各 種 運 動 及 休 閒 之 用 途 , 具 備 長 距 離 旅 行並 符 合 各 種 使 用 目 的 。 城市 車: 此 類型 自 行 車 主 要 用 於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交 通 工 具 。 童 車: 主 要 以 兒 童 日 常 遊 玩 及 交 通 用 的 自 行 車總 稱 。 幼童用自 行車: 主要學齡前幼童單獨做日常遊玩用的二 輪自 行車。 公 路賽 跑 車: 道 路賽 跑 用 依 照 競 賽 條 件 而 設 計 , 裝 備 有 飛 輪、 制 動 裝 置 、 多段變速器等,並附有腳固定裝置腳踏、快拆花鼓、管狀輪 胎 , 不裝 擋 泥板 、 貨 架 及 停 車架 的 自 行車。 競賽 車: 專門在自 行車競賽場內競賽用,依照競賽項目而設計,附有 固 定 裝 置 腳 踏 及 管 狀輪胎 的 自 行車。 BMX 車 : (Bicycle moto-cross) , 以 損 壞 路 面 作 為 賽 跑 道 路 的 競 賽 用 車 , 其 裝 備 以 20英 吋 的 車 輪 適 合 跳 躍 、 自 由 花 式 騎 法 等 。 複 座 自 行 車: 備 有 複 數 座 席 , 複 數 乘 員 排 成 前 後 一 列, 同 時 驅 動 的 自 行 車 。 其 他 自 行 車: 各 種 競 技 用 自 行 車、 二 輪以 外 的 自 行 車、 協 力 車 、 附 手 動 曲 柄 自 行 車、 各 種 變 形 自 行 車、 限 定 用 途 或 特 別 規 格 的 自 行 車 。. 12.
(22) 圖 2-2-1. 自行車之分類圖. 資 料 來 源 : 台 灣 經 濟 研 究 院 ( 1992). 第三節 自行車道騎乘環境類型 根 據 行 政 院 內 政 部 營 建 署 ( 2003) 針 對 自 行 車 道 規 劃 設 計 之 規 範 內 容 , 自 行車道 環 境 之 設 置 應 考 量以 下 主 要 準 則 : 一、 車道寬 度 車道 應 符合自行車騎 乘寬 度之最低標準(單人騎乘時1 公 尺 寬 , 雙 人 騎 乘 2 公 尺 寬 ), 且 於 車 道 轉 彎 處 應 予 以 加 寬 。 二、 車道坡 度 車 道 坡 度 應 小 於 5 %, 且 斜 坡 車 道 應 於 適 當 之 地 點 , 設 置 休 憩 平 台 以 提 供 自 行車騎 乘 休 息 。 三、 車道舖面方式 車道 舖 面 應 以 透 水 性 舖 面 方 式 為 主 , 且 舖 面 應 保 持 平 整 , 以 避 免 自 行 車打 滑。 四、 車道舖面材質 車道 舖 面 材 質 應 與 環 境 結 合 , 而 不突 兀 於 自 然 環 境 中 。 五、 車道護 欄. 13.
(23) 為 基 於 安 全 考 量, 堤 岸 上 自 行 車道 之 設 置 應 增 設 護 欄。 六、 植 栽 植 栽 應 以 區 隔 性 、 引 導 性 及 遮蔭 性 植 栽 為 主 , 且 利用 當 地植栽塑造地方特色。 七、指示標誌 指 示 標 誌 位 置 與 內 容 應 讓 騎 乘者 容 易閱 讀及 反 應 , 且 圖 示或文字內容應簡單明確,並清楚標明各項基礎資訊。 八、停放設備 自 行 車 道 應 於 需 要 較 長 時 間 停 留之 休 憩 地 點 或 重 要 景 點,設自 行車停放架。 九、色彩 車道 路 徑 應 以 與 環 境 調 和 之 色 彩 增 加 車道 環 境 協 調 感 ; 但 於 道 路銜 接 或 交 會 處 則 應 適 度使 用 與 環 境 對 比 之 色 彩 , 以 作 為 警 示 自 行車騎 乘 者 之 用 。 十、夜間照明 車道 夜 間 照 明 之 高 度應 避 免 直 射 騎 乘 者 視 線 , 而 干 擾 行 車。 另 一 方 面 , 根 據 張 光 華( 2004)針 對 122位 前 往 北 海 岸 風 景 區 騎 乘 自 行車之 遊 客 調 查 其 擁 有 設 備 情 形 , 其 研 究 結 果發 現 遊 客 自 行攜 帶 自 行車至 遊 憩 景 點 的 風 氣 並 不盛 行, 因 而 多 仰 賴 當 地 所 提 供 之 自 行 車租 賃 服 務 以 進 行自 行車活 動 。. 自行車道依照個別不同分類可分為以下:. 一、依自行車道功能 (一)遊憩型自行車道:提供休閒、遊憩、運動之用。 (二)運輸型自行車道:提供通勤、通學、日常之用(行政. 14.
(24) 院 體 育 委 員 會 , 2002) 。. 二、依層級分類 行 政 院 體 育 委 員 會 ( 2002) 提 出 「 台 灣 地 區 自 行 車 道 系 統 規 劃 與 設 置 」 研 究 報 告 內 容 中 , 將 自 行車道 層 級 分 類為環 島 性 、 區 域 性 及 地 方 性 自 行車道 路 網 , 分 述 說明 如 下 :. ( 一 ) 環 島 性 路網 : 環 島 性 路網 是 全 國 自 行 車道 的 主 軸 ,屬 於 第 一 級 自 行車道 的 設 計 標 準 , 並 具 休 閒 遊 憩 、 環 境 教 育與 地 方 交 通 功 能 , 適 合 多 日 之 自 行 車 旅遊 , 該 路線 串 聯區 域 性 路網 , 也 將 是 區 域 民 眾 聯絡 的 要 道 。. ( 二 ) 區 域 性 路網 : 區 域 性 網 路是 採 用 第 二 級 自 行 車道 標 準 設計,主要功能為滿足各區域休閒遊憩、環境教學與地方交 通之需求。依據台灣之地形、地勢區分為大台 北地區、桃竹 台 地 、 苗 中 丘 陵、 雲 嘉 南 平 原 、 高 屏 沖 積 平 原 、 墾 丁 半 島、 花東縱谷海岸、宜 蘭平原等區域,銜接而成為環島性 路網。. ( 三 ) 地 方 性 路網 : 地 方 性 自 行 車 路網 是 從 區 域 性 路網 再 細 分出 來的分支,採用第三級自 行車道規劃設計。該等級自 行 車道 規 劃 首 重 環 境 教 育 與 地 方 交 通 功 能 , 並 兼 具 休 閒 遊 憩功 能 。 適 合 半 日 或 一 日 之 自 行車 行程 規 劃 , 沿 途 可 停 留參訪社 區 、 地 方 產 業 與 自 然 , 是 當 地 學 校 理想 的 環 境 生 態 與 鄉 土文 化 戶 外 教 學 之 路線 。. 三、依照劃設方式. 15.
(25) 自行車路線類型依照劃設方式大致可分為自行車專用道 路. (Bike Path) : 專 為 自 行 車 設 立 的 車 道 、 自 行 車 專 用 車 道. (Bike Lane) : 利 用 現 有 車 道 隔 出 、 自 行 車 共 用 車 道 Route) : 現 有 車 道 無 加 以 區 隔. (Bike. (Carpenter, 1976; 交 通 部 觀. 光 局 , 1989; 交 通 部 運 輸 研 究 所 , 1999) 。 澳 洲 維 多 利 亞 省 運輸廳提出一般街道或公路上,若不另外設置上述三種任何 的自行車道設施,必須是符合:路面平坦、坡度平緩、交通 流 量 小 於 每 小 時 1 0 0 輛 以 及 平 均 車 速 每 小 時 4 8 公 里、車 道 寬 度 足 夠、沒 有 與 自 行 車 平 行 的 排 水 孔、道 路 邊 緣 無 下 水 道 蓋 子 、 沒有主要障礙物、車道無突然縮減、照明良好以及有定期維 修及清掃路面等條件之下,才可不設置腳踏車道(交通部運 輸 研 究 所 , 1 9 9 9 ), 以 下 對 上 述 三 種 車 道 類 型 特 性 詳 加 說 明 : (一)自行車專用道路. (Bike Path). 車道完全與車輛、行人分開,專為自行車使用者設計之 車 道 。 此 類 專 用 車 道 通 常 提 供 遊 憩 活 動 使 用 , 寬 度 設 計 為 2.5~3.0公 尺 , 一 般 設 置 在 開 放 空 間 如 : 公 園 、 廢 棄 鐵 道 、 河 堤、公園內或公園之間等。此類車道之行車空間單純,無車 輛、行人穿越的干擾,增加了騎乘的安全性及舒適性,相對 的所需空間較大、成本也較高。 (二)自行車專用車道. (Bike Lane). 利用現有車道加以分隔自行車車道,可分為遊憩型與非 遊憩型兩種。如果屬遊憩型,則附設於一般道路旁之自行車 專 用 車 道 , 通 常 其 設 計 寬 度 為 1.2~1.5公 尺 ; 如 果 是 非 遊 憩 型 車道,即利用現有車道加以分隔,也就是車道與車輛、行人 平行,但有欄杆、分界磚或標線來劃分區隔出來,這類的車 道 最 適 合 都 市 交 通 狀 況,原 則 上 有 下 列 四 種 形 式. 16. (Carpenter,.
(26) 1976) : 1、 緊 鄰 人 行 道 的 自 行 車 道 2、 介 於 停 車 空 間 及 人 行 道 間 的 自 行 車 道 3、 介 於 車 道 與 停 車 空 間 的 自 行 車 道 4、 介 於 車 道 中 央 ( 車 道 包 括 中 央 分 隔 島 、 林 蔭 大 道 、 綠 園 道 ) (三)自行車共用車道. (Bike Route). 與現有車道共用的自行車道,自行車與汽、機車共用一 道路,享有相同之道路先行權。由於較欠缺安全性,故必須 設置明確的交通標誌,以提醒駕駛人與行人的注意,設置的 路線也必須審慎考量,避免交通流量較高的地區,此類型的 自行車道花費最低。設置主要目的可作為與自行車專用車道 的連接以及在高運輸需求走廊上提供一條較佳的路線提供自 行 車 使 用 ( 交 通 部 運 輸 研 究 所 , 1999) 。. 四 、 依 交 通 部 觀 光 局 ( 1989) 將 國 內 之 自 行 車 道 分 為 以 下 三 種 類型 : (一)第一 類專用 車道 是 與 其 他 機 動 化 車輛 或 行人 完 全 分 開 , 專 為 自 行車使 用 而 設 置 之 自 行車專 用 車道 , 以 增 加 自 行車騎 乘 者 的 安 全 性, 通常設置於公園、廢棄鐡道或河濱地區等開放空間。 (二)第二 類分隔 車道 是 利用 欄杆 或 標 線 於 現 有 道 路 兩側 加 以 分 隔 出 來的 自 行 車道 , 僅 與 其 他 機 動 化 車輛 或 行人 動 線 相 鄰 。 (三)第三 類共用 車道(與現有 車道共用) 是 與 其 他 機 動 化 車輛 共 用 一 條 道 路的 自 行車道 , 並 與 其 他 機 動 化 車輛 享 有 相 同 之 道 路先 行 權 。. 17.
(27) 五、依設置環境分類 (一)山岳類型:花東縱谷地區。 (二)海岸類型:東北角海岸、墾丁沿海。 (三)平原類型:雲嘉南平原、宜蘭平原、高屏沖積平原。 (四)都市類型:台北市路網、宜蘭市路網。 (五)離島類型:金門、蘭嶼、綠島等地區(行政院體育委 員 會 , 2002) 。. 六 、 依 困 難 度 分 類 ( 路 徑 , 2001) 依 台 灣 目 前 的 自 行 車 路 線 環 境 , 周 盟 桂 ( 2001) 依 照 騎 乘困難程度(路面狀況、坡度、可及性)差異性,將台灣著 名自行車路線分為休閒 戰. (Beginner) 、 進 階. (Advanced) 、 挑. (Trail) 三 種 等 級 。. 黃 顗 芳 ( 2003) 也 將 自 行 車 路 線 形 式 分 為 初 級 路 線 、 進 階路線與挑戰路線三種,本研究依相關文獻整理歸納此三種 不同等級的騎乘環境如下: A級 : 休 閒 型 路 線. (Beginner). 路線大多屬於自行車專用道,次多屬於都市郊區型的路 線,此類型路線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到達,其路況較安全、 平 坦 且 坡 度 也 為 平 緩 ( 5% 以 下 ) 、 長 度 平 均 約 為 15 公 里 之 短程路線,適合一般大眾騎乘,但相對而言,車道周邊的人 為干擾性較嚴重以及環境自然程度也較不高。 B級 : 進 階 型 路 線. (Advanced). 此種類型大部分為都市邊緣的郊山與公路沿線,道路使. 18.
(28) 用 狀 況 為 與 汽 機 車 共 用 的 路 線 , 故 在 騎 士 的 安 全 上 些 微 降 低,到達此種類型自行車路線大眾交通可及程度稍微降低。 相對於自行車專用道路線騎乘的困難度提高,坡度隨著郊山 的地形呈現變化及挑戰性。在車道周邊景觀上,自然程度提 升、人為干擾性降低,此類型路線適合具有一定騎乘經驗及 裝備的民眾騎乘。 C級 : 挑 戰 型 路 線. (Trail). 此種類型的騎乘路線大部分指山區中之林道,林道係屬 專用公路之一種,為林業經營長期使用之道路,林道為林業 經營管理機關為林業經營需要而開闢之道路,其目的為提供 森林育樂、造林、林地管理、保林、防火及救災等工作之使 用。由於接近自然山林環境,路況呈現未開發原始狀態,通 常是汽機車無法進入的區域,大眾交通可及程度低。沿途路 況多為碎石子路. (off road) , 安 全 性 較 低 , 坡 度 變 化 多 且 時. 有陡峭路段,相對而言,車道周邊的景觀呈現的自然程度最 高、人為的干擾最低,可以獲得最接近自然景觀的體驗與感 受。適合騎乘的對象需具有相當經驗、裝備及維修知識的自 行車騎乘者。. 七、依設置目的與使用機能分 類 行 政 院 體 育 委 員 會 ( 2002) 提 出 「 台 灣 地 區 自 行 車 道 系 統 規 劃 與 設 置 」 研 究 報 告 內 容 中 , 針 對 自 行 車道 設 置 目 的與 使 用 機 能 , 對 於 台 灣 自 行 車 活 動 特 性 加 以 分 類, 包 含 : 運 動 休 閒 型、生 活 通 勤 型 與 運 動 競 賽 型 三 大 類 型,分 述 說 明 如 下 : ( 一 ) 運 動 休 閒 類型 : 此 類型 自 行 車 道 其 範 疇 極 為 廣 泛 , 可 串 連 海 岸 、 高 山 、. 19.
(29) 水 岸 、 社 區 與 鄰 里空 間 , 並 進 而 擴 大 連結 至 風 景 區 及 國 家 公 園 等 地 區 。 運 動 休 閒 類型 自 行 車道 扮 演 整 體 觀 光 旅遊 網 絡的 一環,結合現有之景觀道 路或步道系統,所呈現的形式有自 行 車專 用 道 或 利用 景 觀 道 路、 園 區 主 題 步 道 、 堤 岸 道 路、河 濱步道、農 路、水圳或廢棄鐵道等,其環境特色與設施需求 依 所 處 環 境 條 件 而 有 所 不同 。 大 致 可 分 為 五 種 類型 , 山 岳 丘 陵型 、 海 岸 湖 泊 型 、 河 濱 型 、 田 野 型 、 特 殊 型 等 五 大 類。 ( 二 ) 生 活 通 勤 類型 : 台 灣 各 地 區 生 活 城 鎮 的 道 路系 統 大 多 已 建 置 完 成 。 因 此 , 生 活 通 勤 類型 自 行 車道 設 置 必 須 在 現 有 交 通 運 輸 設 施的 基 礎 下 , 重 新 規 劃 自 行 車道 系 統 與 相 關 設 施 。 自 行 車道 形式 依 據 使 用 的 路權 又 可 區 分 為 無 自 行車道 設 計 、 自 行 車專 用道 路、 自 行 車專 用 車道 與 自 行車共 用 車道 。 此 類型 之 自 行車道 泛指 都會區、各鄉鎮市等主要生活要道,由於多建構在既有 交 通 路網 之 上 , 此 類自 行 車 道 多 與 車道 、 鐵 路或 人 行道 等 並 行。 因 此 , 針 對 生 活 通 勤 類型 自 行車道 的 現 況 環 境 屬 性 ,劃 分 為 與 人 共 用 型 及 與 車共 用 型 兩種 模 式 。 ( 三 ) 運 動 競 賽 類型 : 目 前 台 灣 地 區 並 未 規 劃 全 面 性 完 善 的 運 動 場 館供 民 眾 運 動 休 閒 使 用,而 既 有 之 設 施 亦 缺 乏 系 統 性 之 整 合 機 制。其 中 , 在 綜 合 性 運 動 場 或 各 縣 市 體 育 館的 設 施 功 能 取 向 也 以 球 類運 動、游 泳、體 適 能 等 為 主,鮮 少 設 置 自 行 車 競 賽 或 練習 場 地 。 由 此 可 以 看 出 自 行車專 業 競 賽 場 地 的 嚴 重 不足 。. 八、依內政部營建署腳踏 車道分 類 行 政 院 內 政 部 營 建 署 於 ( 2001) 提 出 「 市 區 道 路工 程 規. 20.
(30) 劃 及 設 計 規 範 」 研 究 報 告 , 將 腳 踏 車道 分 類為 : 車道 上 之腳 踏 車 車 道 、 人 行腳 踏 車混 合 道 及 腳 踏 車道 組 合 等 三 種 類型 , 主 要 目 的 在 保 護 腳 踏 車騎 士 與 行人 之 安 全 , 提 供 風 景 區 內 或 景 觀 道 路上 運 動 遊 憩 之 用 , 以 下 就 依 據 腳 踏 車道 分 類 說 明 : ( 一 ) 車道 上 之 腳 踏 車 車道 : 此 類型 腳 踏 車道 設 置 於 汽 車行駛 空 間 , 或 將 原 來路邊 之 停 車帶 改 建 成 為 腳 踏 車道 。 此 類型 自 行 車 道 分 隔 方 式 為 : 標 線 分 隔 、 實 體 分 隔 及 停 車帶 分 隔 等 三 種 方 式 。 ( 二 ) 人 行腳 踏 車混 合 道 : 此 類型 腳 踏 車道 是 利用 汽 車行駛 空 間 加 以 改 建 而 成 , 或 將 原 來 之 人 行 空 間 改 成 腳 踏 車 空 間 , 一 般 必 須 留 下 至 少 1.5 公 尺 之 人 行空 間 , 在 商 業 區 則 宜 留 下 3-4公 尺 人 行 空 間 。 (三)腳踏 車道組合: 此 類型 可 分 為 雙 邊 腳 踏 車道 ( 道 路兩邊 皆 可 設 置 ) 、 單 邊 雙 向 腳 踏 車道 ( 腳 踏 車穿 越 馬 路不 便或 道 路空 間 夠 寬 時 設 置 ) 及 單 邊 單 向 腳 踏 車道 ( 適 用 於 只 有 很 短 的 一 段 腳 踏 車道 或 在 一 些 道 路之 起 迄 點 , 不易安 全 穿 越 道 路) 等 三 種 方 式 。. 第四節 台灣自行車道發展現況 在台灣在注重周休二日的休閒活動,對於自行車而言, 北部都以當作休憩為主,而在中南部雖然休憩為主的路線, 但主要都以通勤或上學的學生為主,而面對這樣的大都市而 言,國內的自行車道都在北部推行,主要是以都市的邊緣為 主,如:淡水河河濱公園自行車道、基隆河自行車道、景美 溪環狀腳踏車專用道。. 21.
(31) 在這些自行車都以周休二日為主,對於一個都市而言, 或許是有須要一個可在周休二日時,提供市民做為一個休憩 與運動的空間,但對於一個大都會的交通而言,它卻是有必 要被提出來討論與檢討的。 台 灣 自 行 車 道 的 發 展 起 源 於 1991 年台 北 市 第 一 條 試 辦 , 以 通 勤 休 閒 為 主 的 自 行 車道 , 位 於 台 北敦 化 北 路 銜 接 民 權 東 路 至 南 京 東 路 。 並 於 1990 年淡 水 河 至 新 店 溪 處 , 利 用 河 濱 高 灘 地 設 置 以 遊 憩 為 主 的 自 行 車 道 系 統 。 1997 年政 府 以 城 鄉 新 風貌計畫,於台東縣關山鎮設置以觀光遊憩為主的關山環鎮 自 行車專 用 道 , 正 式 開 啟 自 行 車觀 光 產 業 的 發 展 。 台 北市於 2000 年 建 置 完 成 , 以 提 供 通 勤 休 閒 為 主 要 功 能 的 淡 水 捷 運 線 自 行 車 道 。 行 政 院 體 育 委 員 會 ( 2002) 提 出 「 台 灣 地 區 自 行 車道 系 統 規 劃 與 設 置 計 劃 」 , 欲 將 自 行車道 規 劃 以 區 域 性、 全 面 性 與 整 體 性 的 運 動 休 閒 , 將 自 行 車產 業 提 昇 層 級 , 提供 國 民 健 康 休 閒 運 動 的 場 所 , 逐 步 建 構 地 方 性 路網 , 並 銜 接 環 島 及 區 域 路網 , 提 供 完 整 休 閒 自 行車道 系 統 。 預 期 建 構 出 系 統 性 的 自 行車路網 與 綠色 休 閒 觀 光 路網 , 並 結 合 各 縣 市 休閒 運 動 設 施 及 主 要 旅遊 景 點 , 帶 動 區 域 及 地 方 發 展 。 台 中 縣 政 府 ( 2006) 整 合 相 關 環 境 資 源 , 串 聯 台 中 縣 各 鄉 鎮 的 環 境 特 色 , 建 置 完 成 台 中 縣 百 里自 行 車道 系 統 。 百 里 自 行車道 系 統 包 括 : 新 社 自 行 車道 、 大 安 濱 海 自 行 車道 、東 豐 自 行車 綠 廊 自 行車道 、 潭 雅 神綠園 道 自 行 車道 、 太 平 自 行 車道 、 屯 區 自 行 車道 、 后 豐 鐵 馬 道 自 行車道 、 清 水 高 美 自 行 車道 、 清 水 鎮 臨海 路自 行車道 、 龍井 大 排 自 行車道 等 。. (一)台北都會區自行車道. 22.
(32) 目 前 臺 北 市 的 河 濱 自 行 車 道 已 經 規 劃 完 成 超 過 100公 里 的 專 屬 車 道,南 起 木 柵、東 至 內 湖、北 至 外 雙 溪 及 關 渡 、 西 則 連 接 臺 北 縣 的 自 行 車 道,沿 著 河 岸 兩 側 向 下 游 延 伸 , 形 成 一 個 完 整 的 鐵 馬 網 絡,並 藉 由 這 些 自 行 車 道 將 臺 北 市 所 有 河 濱 串 聯 起 來,讓 市 民 可 以 體 驗 美 麗 的 河 濱 騎 趣,欣 賞 過 去 被 忽 略 的 河 岸 風 光 。 臺 北 市 政 府 依 據 各 河 川 沿 線 不 同 的 景 觀 及 特 色,規 劃 了 6條 風 格 不 同 的 河 濱 自 行 車 道 , 並 設 計 了 自 行 車 道 的 指 引 標 誌,方 便 遊 客 騎 乘 兜 風,沿 線 的 自 然 景 觀、人 文 采 風 、 古 蹟 風 景 一 一 映 入 眼 簾 ; 而 臺 北 縣 政 府 也 規 劃 4條 自 行 車 道 可 供 民 眾 遊 覽 。 表 2-4-1. 台 北 縣 市自行車道一覽表 臺北市. 臺北縣. 基 隆 河 左 右 岸 親 水 自 行 車 道. 八 里 左 岸 自 行 車 道. 關 渡 、 金 色 水 岸 、 八 里 左 岸. 金 色 水 岸 自 行 車 道. 自 行 車 道 景 美 溪 左 右 岸 親 子 生 活 自 行. 二 重 環 狀 自 行 車 道. 車 道 社 子 島 環 島 與 二 重 疏 洪 道 自. 大 漢 溪 、 新 店 溪 自 行 車 道. 行 車 道 雙 溪 生 活 水 岸 自 行 車 道 新 店 溪 、 大 漢 溪 與 淡 水 河 自 行 車 道. 資 料 來 源 : 台 北 市 政 府 網 站 ( 2008). 23.
(33) 台北都會區與腳踏車的相關設施主要為腳踏車道及停車 架。腳踏車道部份主要多設置於水岸河濱公園,以休閒娛樂 為 主 , 至 91年 5月 約 有 130公 里 , 但 市 區 型 的 腳 踏 車 道 長 度 卻 僅 僅 約 有 16.5公 里 ( 中 華 路 、 新 生 南 路 與 信 義 區 ) 。 故 就 現 況而言,腳踏車道仍以休閒娛樂用途主,市區通勤用途之腳 踏車道極少,且甚至少於捷運三、四個車站連接,故並未發 揮捷運轉乘接駁功能等問題。而腳踏車架部份,主要皆位於 捷運車站,並分佈設置數量不足,並無完善的設施。 由於民眾日益重視運休閒活動,一到例假日,即見有不 少民眾至河濱地區從事各項休閒活動,另因當地又有自行車 可供民眾租借,故自行車道使用率甚高,成效頗為良好;但 在大台北地區以自行車為交通工具之使用者因需面臨與車爭 道情形,且自行車道網絡系統仍未建立,故以自行車道做為 交通工具的民眾仍不夠普遍。 (二)台東關山鎮環鎮自行車道 台東縣關山鎮環鎮自行車道是目前台灣最受好評自行車 道之一,其結合關山鎮周邊之山、水等環境因素,成為城鎮 綠帶結合自行車道。該自行車道堅持自行車道以人行道之專 用性,結合地方環境產業特色,強調安全性、生態性、教育 性、休閒性、健康性,故現已成為臺東地區頗富盛名的觀光 休閒地區,達到繁榮地方經濟,提升城市形象之功能。 (三)宜蘭縣自行車道系統 宜蘭縣政府規劃沿宜蘭快速道路高架段、鐵路沿線空地 設 置 縱 軸 自 行 車 道 , 另 在 宜 蘭 縣 境 內 河 川 設 置 橫 軸 自 行 車 道;利 用 縱 軸 與 橫 軸 交 錯,形 成 無 數 完 整 之 自 行 車 環 道 系 統 。 目前該府已積極逐步推動自行車道區域路網之設置,完. 24.
(34) 成後將可對宜蘭縣整體形象有所助益,亦可帶動當地自行車 相 關 產 業 的 發 展 ( 交 通 部 觀 光 局 , 2003) 。. 第五節 自行車騎乘對象 自 行 車 的 種 類差 異除 了與 其 功 能 性 有 直 接 的 影 響 外 , 也 和 騎 乘 者 所 偏 好 的 環 境 類型 有 關 聯性 , 擁 有 的 車種 不同 甚 至 會 顯 示 出 個 人 特 質 的 差 異性 。 東 英 格 蘭 旅遊 局 建 議 以 旅遊 頻 率與 對 象 來劃 分 自 行 車騎 乘 者 , 分 之 為 四 個 種 類型 : ( 1) 非 經 常 性 的 休 閒 騎 士. (Infrequent Leisure Cyclists) :. 此 類型 騎 乘 者 大 部 分 沒 有 自 己 的 自 行 車, 或 者 就 算 有 自 行 車 也幾乎沒有騎乘 ( 2) 偶 發 性 的 休 閒 騎 士. (Occasional Cyclists) : 此 類 型 騎. 乘 者 大 部 份 擁 有 自 己 的 自 行車, 在 暑 假 期 間 偶 爾 騎 自 行車外 出遊玩,但會受限於天候季節好壞,尤其在冬天時很少騎乘 ( 3) 經 常 性 的 休 閒 騎 士. (Frequent Leisure Cyclists) : 此 類. 型 騎 乘 者 幾 乎 都擁 有 自 己 的 自 行車, 暑 假 大 約 每 兩週 就 出遊 1-2次 , 較 不受 限 於 天 候 季 節 , 冬 季 也 會 出 遊 1-2次 ( 4) 自 行 車 愛 好 者. (Cycling Enthusiasts) 此 類 型 騎 乘 者 必. 定 用 有 自 己 的 自 行車, 且 無 論何 種 季 節 都會 騎 乘 自 行車外出 遊 玩 ( 行 政 院 體 育 委 員 會 , 2002) 。. Simonsen與 Jorgenson (1996) 則 提 出 自 行 車 騎 乘 者 可 分 為 A與 B兩 種 類 型 :類 型 A為 自 行 車 狂 熱 者,只 以 自 行 車 作 為 交 通 工 具 , 從 騎 自 行 車 獲 得 遊 憩 體 驗 ; B類 型 騎 乘 者 為 偶 爾 騎. 25.
(35) 乘者,只有在天氣好時才騎乘自行車,並且自行車只是交通 工 具 的 選 擇 之 一 , 兩 類 型 的 騎 乘 者 之 間 的 序 列 圖 , Simonsen 與 Jorgenson 以 連 續 的 序 列 圖 來 表 示 自 行 車 騎 乘 者 程 度 高 低 , 和 Bryan (1977) 所 提 出 在 遊 憩 專 業 化 程 度 研 究 中 「 一 個 遊憩活動的參與者不能看作一個同質性的群體」意義相同。 從 圖 2-1-1 可 見 , B 類 型 騎 乘 者 為 偶 爾 為 之 的 參 與 者 在 最 右 端 , 最 左 端 則 為 A類 型 騎 乘 者 為 高 度 自 行 車 狂 熱 者 , 騎 乘 者 的動機發展過程也隨著這個連續序列圖而有所不同,等級從 低 技 術 / 能 力 需 求,到 有 高 度 的 發 展 技 巧 和 對 活 動 有 更 強 的 感 覺。而形成不同等級程度的騎乘者,形成專業化程度差異的 原因,可能是受到受測者的背景、經驗、態度和動機不同而 有所影響. (Ritchie, 1998) 。. 圖 2-5-1. 自行車騎乘者類型序列圖. 資 料 來 源 : Simonsen與 Jorgenson (1996). 自行車的目的不外乎為了運動、通勤或休閒。以運動為 核心的自行車群體是最容易區別的,他們通常穿著五顏六色 的 車 衣 車 褲,集 體 在 週 末 假 日 出 遊,跨 下 自 行 車 昂 貴 且 光 鮮 , 有些是為了競賽而訓練有些為挑戰自我。 休閒型的自行車群體是最大也最難定義的群體,他們沒. 26.
(36) 有特定的穿著,騎乘地點不同,騎的自行車類型也不相同。 他們可能在市區的自行車道、森林間的泥土小徑、鄉野間單 獨或成群地出現。對許多人而言,旅行是社交活動的一項, 許多人藉由參加當地的自行車俱樂部、車店或在旅途上結交 到新朋友。. 第六節 參與動機 本節欲研究自行車道騎乘者騎乘自行車的動機,因為有 動 機 後 才 會 產 生 行為 , 因 此 第 一 欲 先 了解 何 謂 動 機 , 再 釐 清 參 與 動 機 的 界 定 , 之 後 介 紹 有 關 運 動 參與 動 機 的 研 究 與 發 現 , 並 篩 選 出 適 用 研 究 騎 乘 自 行 車 之 參與 動 機 構 面 。. 一、 動機之定義 「 動 機 」並 沒 有 一 種 被 普 遍 接 受 的 定 義 , 但 大 部 分 的 定 義 都有兩個共同點,首先涉及人類想要滿足的需求,其次動機 是 促 使 人 們 採 取 行 動 的 一 種 動 力 ( 林 靈 宏 , 1 9 9 4 )。 圖 2 - 7 - 1 為 動 機 產 生 及 需 求 滿 足 的 過 程 圖 , 林 靈 宏( 1 9 9 4 ) 認為,消費者感覺到效用需求及享樂需求,就會對人產生壓 力,為解除壓力而採取某種行為以滿足需求、降低壓力。. 27.
(37) 效用需求 壓. 行. 力. 為. 需要的滿足. 目標達成. 享樂需求 個人、文化及社會. 圖 2-6-1. 動機產生及需求滿足過程圖. 資 料 來 源 : 林 靈 宏 ( 1 9 9 4 ), 消 費 者 行 為 學 , 2 0 7 頁 。. 楊 美 珍 ( 2004) 指 出 , 一 個 動 機 未 必 能 引 起 某 特 定 相 同 行為,而一項行為的背後也有可能不止一個動機,根據以上 文獻,本研究認為,動機是消費者為滿足其需求及慾望之動 力。 二、 動機理論 (一)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 馬斯洛將人類的須要分為五大類,有先後之分,優先想 滿足的是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後,就轉移到較高層次的 需要。層次由低至高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 ( 社 會 需 求 )、 尊 重 需 要 及 自 我 實 現 。 如 圖 2 - 7 - 2 。. 28.
(38) 圖 2-6-2. 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 資 料 來 源 : 林 靈 宏 ( 1 9 9 4 ), 消 費 者 行 為 學 , 2 1 3 頁 。. (二)佛洛依德動機理論 佛洛依德認為人類的幾項本能是動機的基礎。這些本能 可以分為兩大類: 1.「 生 存 」 的 本 能. (Life Instinct) :. 包括個人的生存和種族的生存,像是飢渴、口渴、性衝 動都屬之。 2.「 死 亡 」 的 本 能. (Death Instinct) :. 包括積極的侵略他人及自我毀滅都屬之。. 「本我」. (id) 是 一 種 希 望 能 夠 立 刻 得 到 滿 足 的 傾 向 ,. 它根據歡樂的原則來做事,行為的目的就是得到歡樂的極大 化,避 免 遭 受 痛 苦, 「 本 我 」是 自 私 無 理 性 的 , 不 管 結 果 如 何 , 只求目前的享樂。. 29.
(39) 「超我」. (Superego) 是 本 我 的 極 端 , 是 人 類 的 良 知 部. 份 , 它 考 慮 到 社 會 的 規 範 , 避 免 本 我 的 過 度 擴 張 , 亦 稱 為「 道 德 我 」。 「 自 我 」 (Ego) 則 是 本 我 和 超 我 之 間 的 一 個 中 介 角 色 , 它是在慾望和道德間的平衡狀態,它以真實的原則來平衡這 些不同方向的力量,使得本我和超我都能得到某一程度的滿 足。 由於自我對於原我及超我控制程度每個人不一樣,所以 每 個 人 的 興 趣 、 動 機 及 行 為 也 就 有 所 差 異 ( 鄭 伯 勳 , 1 9 9 2 )。 為進一步瞭解為何這些本能是人類所有行為的動機,我 們可以「防禦機制」來做說明,包括下列三種: 1.認 同. (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 :指 個 人 有 模 仿 或 學 習 所 敬 仰 人 物 的. 傾向 2.轉 移. (Displacement) :指 將 個 人 之 注 意 力 轉 移 到 另 一 件 事. 務上。 3.合 理 化. (Rationalization) : 將 自 己 特 異 的 行 為 解 釋 為 理 所. 當然的。 (三)新佛洛伊德理論 要了解人類行為的動機,必須將社會影響和互動考慮。 綜 合 以 上 理 論 , 可 知 動 機 之 產 生 是 因 人 們 有 需 求 /慾 望 , 因此是否能夠滿足參與者的需求,是整體設施規劃之重要因 素,因此本研究將參與動機作為研究之研究變項進行探討。 三、 參與動機之相關文獻 遊 憩 動 機 為 促 使 人 們 從 事 旅遊 行為 的 內 在 動 力, 因 動 機 的產生而引起個體 行動,形成遊憩活動之外顯 行為。人們在 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後,進而產生追求 精神生活層面及自我提. 30.
(40) 昇 的 需 求 , 故 產 生 暫 時 離開 居 住 地 , 到 另 一 個 地 方 遊 樂, 放 鬆 身 心 , 再 造 個 人 心 理和 生 理之 平 衡 而 採 取 之 行為 , 並 將 行 為 導 向 觀 光 目 標 的 心 理動 力即 為 遊 憩 動 機 。 按 亞 里斯 多 德 的 說法 , 遊 憩 行為 除 了生 理 上 、 社 會 上 的 需 求 外 , 更多 的 動 機 需 求 來自 於 自 我 的 實 現 需 求 。 張 春 興 與 楊 國 樞 ( 1976) 認 為 : 動 機. (motive) 是 由 『 內 在 心 理 需 求. 的誘引』及『外在環境的 刺激』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所形成 的 行為 移 動 因 素 。 王 偉 哲 ( 1997) 遊 憩 動 機 是 指 個 體 之 需 求 引 發 動 機 之 產 生,動 機 反 應 了 遊 客 本 身 對 活 動 的 需 求 的 表 現。 Manning (1985) 認 為 由 若 能 對 不 同 動 機 的 遊 客 群 進 行 分 類, 作 為 遊 憩 地 區 的 規 劃 與 經 營 管 理的 依 據 , 將 更能 直 接 滿 足 各 種 不 同 體 驗 之 滿 足 的 需 要 。 Thomas (1964) 最 早 提 出 遊 憩 動 機 包 括 教 育 與 文 化 、 休 息 與 娛 樂、 種 族 傳 統 、 其 他 等 十 八 項 旅 遊 動 機。M c i n t o s h ( 1 9 7 7 ) 將 基 本 的 旅 遊 動 機 分 為 四 種 類型 : 生 理動 機 、 文 化 動 機 、 人 際 動 機 、 地 位 與 聲 望 動 機 等 。 Dell 與. Siegenthaler (1998) 研 究 休 閒 需 求 發 現 「 家 庭. 結 構 」 是 影 響 休 閒 參 與 最 大 的 因 素 。 Kotler (2000) 指 出 影 響 遊 憩 需 求 的 因 子 有 地 理、 人 口 、 人 格 、 遊 憩 行 為 等 四 項 變 數 。 國 內 學 者 陳 昭 明 ( 1981) 研 究 森 林遊 樂 時 , 將 影 響 遊 憩 動 機 之因素概分為積極方面與消極方面二種。積極方面包含觀賞 自然景緻、運動、學習、發展及顯示技能;消極方面有親和 及 社 交 上 的 滿 足 、 追 求 安 靜 、 休 養 等 。 胡 淑 雲 ( 1988) 在 市 民 利用 公 園 的 動 機 研 究 中 , 認 為 市 民 利用 公 園 的 動 機 包 括 生 理上 與 心 理上 的 動 機 。 生 理上 的 動 機 包 括 追 求 健 康 、 減 肥 、 呼 吸 新 鮮 空 氣 、 增 強 體 力等 ; 心 理上 的 動 機 包 括 自 我 滿 足 、 安 全、教 育 的、美 學 的、社 會 學 的 動 機 及 其 他 等。李 銘 輝( 1 9 9 5 ). 31.
(41) 指 出 影 響 個 體 遊 憩 需 求 的 因 素 指 標 有 遊 憩 據 點 相 對 吸 引 力、 個 人 外 在 因 素 及 個 人 內 在 因 素 。 綜 合 以 上 各 學 者 的 研 究 結 果 , 並 考 量自 行 車運 動 之 特 性 , 本 研 究 認 為 影 響 騎 乘 者 的 參 與 動 機 應 包 含 生 理上 的 動 機 如 運 動 、 健 身 、 增 強 體 適 能 等 , 心 理上 的 動 機 如 紓 解 壓 力、 打 發 時 間 等 及 社 會 上 的 動 機 如 人 際關係或親子關係的增進、自我成長等。若能瞭解騎乘者之 參與動機,在提供服務上可有更進一步成長,進而提升車道 設施的滿意度和使用率。. 第七節 車道設施滿意度 一 、 滿 意 度定 義 滿意 度是指一個人對於事前的信 念與希望,而達成的一 種 情 感 愉 悅 的 狀態 。 對 於 消 費 者 而 言 , 滿 意 是 一 種 心 理比較 的過程。當經驗的服務價值和期待的一致或覺得受到公平對 待 時 , 消 費 者 便感 到 滿 意 ; 反 之 , 負 向 不一 致 及 不公 平 對待 時 , 消 費 者 將 會 感 到 不 滿 意 ( 洪 世 全 , 1995) 。 換 言 之 , 顧 客 滿 意 度是 決 定 於 消 費 者 所 預 期 的 產 品 或 服 務 的 實 現 狀況, 預 期 」 與 「 實 際 」 結 果 的 一 致 程 度。 滿 意 度的 研 究 可 使 組織 對 其 服 務 及 產 品 有 所 修 正 的 依 據 , 是 消 費 者 行為 重 要 的 指 標 之 一 。 許 多 學 者 對 滿 意 度進 行探 討 並 加 以 解 釋 , 回 顧 遊 憩 體 驗 相 關 之 研 究 發 現 , 滿 意 度多 被 廣 泛 的 運 用 來作 為 衡 量遊 憩 體 驗 的 標 準 ( 王 偉 哲 , 1997; 高 崇 倫 , 1999) 。 本 研 究 認 為 車 道 設 施 滿 意 度乃 是 騎 乘 者 在 歷經 行前 期 望 與實際參與體驗後,預期目的應發揮的效用水準與實際發揮 的 效 用 水 準 之 間 的 心 理比 較 結 果 。 綜 合 以 上 國 內 外 學 者 的 見. 32.
(42) 解 , 將 以 滿 意 度使 用 不同 的 尺 度 來 衡 量使 用 者 、 顧 客 的 滿 意 尺 度, 主 要 有 下 列幾 項 : ( 一 ) 簡 單 滿 意 尺 度 (Simple Satisfaction Scale) 簡 單 滿 意 度 可 分 為「 非 常 滿 意 」、「 滿 意 」、「 普 通 」、「 不 滿 意 」、 「 非 常 不滿 意 」 等 五 個 尺 度。 此 一 尺 度亦 隱 含 了一 個 假 設 : 不滿 意 或 非 常 不滿 意 的 發 生 即 代 表 了 不滿 意 。 ( 二 ) 混 合 尺 度. (Mixed Scale) 混 合 尺 度 可 分 為 「 非 常 滿. 意 」 、 「 滿 意 」 、 「 普 通 」 、 「 不滿 意 」 、 「 非 常 不滿 意 」 等 五 個 尺 度。 此 尺 度隱 含 的 概 念是 非 常 滿 意 或 非 常 不滿 意 , 是 不連續的 兩端。 ( 三 ) 期 望 尺 度 (Expectational Scale) 衡 量產 品 的 績 效 是 比 顧 客 預 期 的 要 好 或 壞 , 此 種 衡 量尺 度隱 含 的 觀 念是 產 品 的 績 效 若比 顧 客 預 期 的 要 好 , 則 顧 客 會 感 到 滿 意 ; 若產 品 的 績 效 比顧客預期的要差,則顧客感到 不滿意。 ( 四 ) 態 度 尺 度 (Attitude Scale) 衡 量 顧 客 對 產 品 的 態 度 及 喜好,顧客愈喜歡某種產品,則代表他對此產品的滿意程 度 愈高。 ( 五 ) 情 感 尺 度 (Affect Scale) 衡 量顧 客 對 於 產 品 的 情 感 面 反應,正面的情感反應象徵顧客對於產品的滿足,負面的情 感 反 應 象 徵 顧 客 對 於 產 品 的 不滿 意 。 黃 微 晴 ( 2008) 遊 客 對 假 日 旅 遊 之 涉 入 、 遊 憩 體 驗 及 滿 意度之研究中探討遊客對假日旅遊之涉入、遊憩體驗與滿意 度的關係,研究結果指出滿意度與遊憩體驗有正向關係,顯 示遊客對滿意度之產品價格愈同意者,其遊憩體驗的個人感 受、旅遊品質及環境設施也愈高。 林 欣 玫 ( 2005) 遊 憩 產 業 遊 客 之 體 驗 與 滿 意 度 之 關 聯 性. 33.
數據
Outline
相關文件
files Controller Controller Parser Parser.
The min-max and the max-min k-split problem are defined similarly except that the objectives are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subgraph, and to maximize the minimum subgraph respectively..
Type case as pattern matching on values Type safe dynamic value (existential types).. How can we
By seminars and case particip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optimized development and content of elderly leisure activities will be proposed as not
The prevalence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is making the study of In-service student satisfaction very important.. This study aims at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satisfaction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T., “Criteria for establishing natural and scenic river study priorites,”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Nov.-Dec., pp. P., “Recreation and river type:Social-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learning method and motivation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a business simulation system context: An experimental study. Four steps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