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推動課程改革:教育人員的責任與承擔/ 65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推動課程改革:教育人員的責任與承擔/ 65"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12)

,頁 65-67

自由評論

推動課程改革:教育人員的責任與承擔

陳意尹 高雄市凱旋國小教師 吳明隆 高雄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一、前言

為迎接十二年國教 108 新課綱的實施,全國學校皆為了銜接新舊課綱的轉 換,如火如荼的進行各種準備與研習。回顧師資培育階段,所習得之課程改革, 多是閱讀國內外國課程改革歷史及理論等靜態知識。對於真正在教育現場如何推 動與實施課程改革,當中又需要多少人力物力等行政資源,全憑教師在教育現場 所累積之經驗與轉化。無論是級科任老師所進行的教學品質的提升,或是學校兼 任行政教師肩負課程與資源的整合與推動,在原本既有職務中,再加入課程改 革,工作壓力自然不言而喻。政府實應於此時積極投入資源,給予教育人員時間 與空間,緩解教師各方面的壓力。回顧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於民國 88 年 9 月試行, 歷經了近二十年的累積,到現在的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新課綱,將於 108 學年度 正式實施。對教師來說,都是重新塑造課程知識與價值、課程理念與目標的歷程。

二、教師的專業與責任

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對課程需要有不同理解與詮釋。換言之,教師在 實施教學之前,必須先讓自己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與沈澱,當觸動教師們教學觀 念改變的同時,也是其認同課程改革理念,準備啟航自發進行的時候。 (一) 專業伴隨責任 面對 108 學年度即將實施的新課綱,教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肩負了相當 的責任,原因是課程改革不只是影響教育的層面,更關係著未來幾十年,社會發 展與國家競爭力。與此同時,教師可能是學校的教學者、行政人員,或是家長等 多重身份,在現有職務與外加任務的多重壓力下,面對身份轉換、立場的改變, 無一不是重擔。教師的專業,也形塑了責任,楊俊鴻(2014)指出美國左派的課 程學者,如 Giroux(1988)認為教師不能只作為一位專業的演示者,所有的教學活 動都只為了達成他們預設的目標,他們應該被視為是自由人,這樣的自由人能夠 對知識的價值進行自主判斷以及增加青少年們的批判權力。而美國新右派的課程 學者,認為教師有責任透過學校課程來協助學生學習文化、道德與科學的真理, 以增進學生的知識與道德能力。可以看出在教育改革的面向上,無論左派或右派 的學者們,都指出了教師在課程改革上的應然與責任。 第 65 頁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12)

,頁 65-67

自由評論 從九年一貫課程到十二年國教的課程改革,怎麼改、實務上怎麼發展、課程 上有哪些變與不變,在職教師最清楚。九年一貫「彈性學習節數」到十二年國教 中正式定位的「彈性學習課程」,顯示出教育部對彈性課程規劃的正視,讓彈性 課程的實施有課綱的支持,避免彈性課程落入挪用其「節數」來調配各項宣導活 動、補足部定課程教學不足的節數之用。此外,學校校本課程若是規劃於彈性課 程實施,更能因十二年國教推動,讓校本課程有正式的定位。如此各種事務,都 仰賴教師對學校課程的掌握,與本身的教學專業經驗,來清楚判斷、選擇、規劃 適切的課程。此種由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政府應給予學校端充份的指導與彈性, 讓教育人員的專業說話,相信教育人員明白如何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規劃 校本課程,充實活化教學,也要鼓勵教師們在教改的過程中相信自己對學生的未 來將有莫大的影響力。 (二) 社區期待的承擔 政府鼓勵並促進家長參與教育,今日在教改的浪頭上,許多重視孩子生涯發 展的家長們,積極的想了解教改後的新課綱,所帶來的變與不變,以及能及早為 孩子做什麼準備,陪伴孩子成長。在教育現場的教師們早已為迎接新課綱準備多 時,何況是在新課綱實施下的學生家長們,面對課程的調整與改革,家長詢問的 窗口也是學校,面對社會的期待,教師也有向家長說明教改理念的義務,因此承 擔的壓力與責任更是不言而喻。 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環,是教師的意願、能力與動機,教師需要仔細的檢視 課程內容是否適切,因為教科書並不等於課程,課程與教學應以學生的需求為 主,並非以教科書的內容為主。新課綱的實施需要轉換的不外乎學校的組織、推 動者的課程領導、教師的動機、家長的心態,在校內推動的實務上也增加許多開 會、共同研討課程的時間,如何與既有工作結合,統整梳理再推動,更是考驗著 行政人員與教師各方面協作的能力與智慧。

三、教育的能量與信心

臺灣的教育從九年一貫到現在的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實施,已將學校本位課程 徹底的落實在學校中,早期學校本位課程的經營理念,雖是由英美等國傳遞出 來,但學校本位課程在臺灣紮根這二十年來,早已有屬於臺灣的推動模式,明確 的目標與優質教育人員,都是成功的關鍵。未來,學校本位課程的臺灣推動模式 也將會是其他國家參考借鑑的對象。站在過往的基礎再出發,筆者認為臺灣的教 育環境已向前邁進一大步,對在職教師及行政人員有信心,能順利推動十二年國 教課程改革。回顧民國 87 年談論教育鬆綁、權力下放,九年一貫的特色在推動 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各校應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及各個學習領域課程小組。對 第 66 頁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12)

,頁 65-67

自由評論 照目前的教育現場,課發會與各學習領域的領域會議已成例行活動,此次課程改 革讓筆者感受到過往教育的積累所帶來的成長與進步,對此次推動新課綱有相當 的信心。下一波的教育改革,當教師們已對彈性課程及部定、校訂課程有完整的 實施經驗後,可預見未來教師的教學能量與效益不容小覷。

四、結論

在教學現場的教師們,迎接教育改革的浪潮,面對現有職務與參與整體課程 繁重的業務,全憑教師們的使命感與責任心,來自校內外的肯定與支持是心理層 面最大的鼓勵。教師是課程改革的關鍵,社會與行政體系對教師的重視,將資源 投資在教師身上,除了提升教師個人成長,當教師將知識轉化為教學內容時,受 益者仍是廣大的學生。教師是專業的工作者,當其感受到時代前進,推動課程改 革的必要性,必能發揮自動、互動、共好的基本理念,滾動式的省思修正,帶給 學生更優質教學內容與學習環境,成就每一個孩子。 參考文獻 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下載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4113,c639-1.php?Lang=zh-tw。  楊俊鴻(2014)。課程改革與課程學者的角色與責任。課程研究,9(1),65-83。

 Giroux, H. A.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Westport, CT: Bergin & Garvey.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項目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一般. 課程 一般與通識課程(含勞作教育、服務學習)

所有精教 的圖書 二年級 課程統籌主任. 三年級 課程統籌主任、圖書館主任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數學教育組.

課程 教甚麼?

近年,教育改革強調多元化的㈻習模式和「促進㈻習的評估」 ,從而發

展望今年,在課程方面將配合 IEET 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推動頂石課程(Capstone

目前的課程改革優先強化學生五種觀念:國民身份認同、責任感、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