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使用者觀點探討古文書及檔案之使用:以平埔研究人員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使用者觀點探討古文書及檔案之使用:以平埔研究人員為例"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從使用者觀點探討古文書及檔案之使用:以平埔研究人員為例

Exploring Information Use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rchives: From the User’s

Point of View.

林珊如 Shan-ju Lin Chang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mail: sjlin@ccms.ntu.edu.tw

 

李郁雅 Yu-ya Lee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碩士班三年級

Graduate Student 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mail: luahiact@ms6.hinet.net  

摘要

隨著全球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成長,國內許多文化機構紛紛計畫在網路上提供中文的資訊內容,政 府方面也正朝向鼓勵發展數位博物館或電子圖書館的建置計畫。最早在台大發展的數位圖書館與 博物館計畫「平埔探源」,其最終目的是要將台大圖書館中稀有的館藏與人類學系的獨特藏品加 以數位化,以創造更有利的學術研究環境。對一個想要支援學術研究群體的數位圖書館,這些學 者或研究人員將如何使用這類數位圖書館,特別是如何與獨特的資訊內容互動,是一個十分重要 的議題。本文為筆者於臺灣地區從事台灣史料使用者資訊搜尋與使用研究之部份結果,針對古文 書與檔案,探討平埔研究人員於真實的日常工作情境中的運用情形,並探討此一研究結果在資訊 組織與檢索上的應用。

(2)

 

Abstract

As a part of the national effort towards developing digital libraries, the NTU DL/ M project has the initial goal of digitizing the scare historical records of Taiwan collected in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and some special collection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such as maps, photos, and articles of ethnic Taiwanese groups. These collections are raw materials valuable to the research community. But how those scholars or researchers make use of such a DL,

especially how they interact with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has not been addressed.

This paper reports the study of Taiwan research scholars, their tasks, activities and interactions with various resources. The results reveal why and how those scholars apply the tacit knowledge to their activities in order to acccomplish their tasks and in their use of resources such as historical records. Implications for system design and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re also discussed.

關鍵字:

使用者研究,資訊需求,資訊搜尋與使用行為,詮釋資料,數位圖書館,自然探究法 Keywords:

User studies; Information needs; Information seeking; Information use;Digital libraries; Metadata; Naturalistic inquiry

 

壹、研究背景

  隨著全球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成長,國內許多文化機構紛紛計畫在網路上提供中文的資訊內容,政 府方面也正朝向鼓勵發展數位博物館或電子圖書館的建置計畫。例如,最早在台大發展的數位圖 書館與博物館計畫「平埔探源」,其最終目的是要將台大圖書館中稀有的館藏與人類學系的獨特 藏品加以數位化。以這些資源的特性,如淡新檔案、岸裡大社文書、古地圖、原住民的照片、器 物等,對研究人員來說是十分稀有的素材,所以它們在電子化之後各領域的臺灣史研究人員預期 將會是最主要的使用者。然而,對一個想要支援這樣的學術研究群體的數位圖書館,這些學者或 研究人員將如何使用這類數位圖書館,是一個重要卻未被廣泛重視的問題。

(3)

當許多系統建置強調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同時,數位圖書館在實務上的討論仍多環繞在如何選擇適 當的軟硬體及如何進行相關的基礎建設等議題。許多數位圖書館計畫仍是技術導向,而非使用者 導向。要落實使用者導向的系統設計,研究必須紮根於使用者的問題狀況與情境。正如

Winograd & Woods所指出 (註1),系統設計者必須探索一種以使用者經驗為中心的整合系統,而

不是只關注在基本的系統功能上,否則該系統的應用性就會因遠離現實而受到相當的限制。 本文為筆者於臺灣地區從事台灣史料使用者資訊搜尋與使用研究之部份結果,針對古文書與檔 案,探討平埔研究人員於日常工作情境中的運用情形,並探討此一研究結果在資訊組織與檢索上 的應用。有關平埔研究人員整體的學術傳播模式與相關資訊行為之研究結果,因篇幅限制,另文 報告(註2)。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自然探究法,研究平埔研究人員於日常情境下之資訊搜尋與使用行為。資訊搜尋與使 用行為是一歷程性(process-oriented)的活動,此意義建構的歷程是相當個人化,並與個體所在之 情境緊密關連。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研究對象的工作情境,以及各種特定資訊行為、動機與特 定文獻特徵之關係,故特別適合採用考量情境因素並著重個人化、歷程性、描述性的質化研究。 本研究結合參與式觀察法及深度訪談(deep interview),配合關鍵事件回述技巧(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的方式蒐集實證資料,不包含前測兩位,共計訪問了十位平埔學家,其專長範疇包含 了: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史研究,民族學與語言學等。訪談問題主要有四方面:(一) 學者在專業活動或實務中主要的工作任務為何?(二)針對每一項任務,其所欲達成的目標為何 (三)學者如何達成其目標?即其完成任務的歷程與方法為何?(四)學者如何與前述工作中提 及的資訊資源接觸互動?訪談地點絕大多數在受訪者的研究室進行,平均每次訪談時間約為2-3 小時。 訪談時,研究者首先請受訪者描述其專業領域從事的工作、主要的任務目標,其次引導受訪學者 針對個別任務,以其中印象最深刻者為例,一步步詳細描述這段經驗過程,並探問於此過程中所 接觸的資源、管道及其使用。為辨識在特定目標或情境下的某種資訊行為,訪談並輔以非參與式 觀察法,研究者請受訪者示範他們如何使用某一特定文獻,並詳述使用原文的方式,包括:如何分 析內文?哪一部份被挑選出來作為分析的考量?為什麼選取這部份內文?等等問題,以重新建構 他們使用某一特定文獻原文的過程。在每次訪談前並蒐集分析受訪者之出版文獻與背景資料,以 協助訪談之進行與進一步的探詢。 在受訪者同意下,所有訪談資料皆全程錄音,並逐字謄寫。以上資料根據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 以歸納法進行主題分析及個案分析。(註3) 首先,分析每個個案整體工作實務中的基本主 題。其次,由資料中辨識出顯著的面向,包括各種活動、事件、資源、互動與狀況,並根據面向 間之關連或對學者之重要性建立類別架構。最後,描述並區分學者接觸文獻之行為,探討這些行 為與行為背後目標動機之關連,以及各行為間之關連。本文以下引用訪談內容之體例,如A:

(4)

111-112,其中A為受訪者文件代號,111-112為訪談資料出處之文件行號,在此一並說明。

參、平埔研究人員對古文書與檔案的使用

  平埔研究人員所涉獵的資訊種類相當多元,而古文書、契字與檔案類的資源,僅是一手資源中的 一環。然而這類型的資源,在平埔研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許多平埔研究的結果皆是透過對 此類資源的分析、組織、與建構而來。本節針對此類資源,在平埔研究人員進行研究工作的情境 脈絡中,闡述此類資源之使用。 古文書一詞原為日文史學家用語,此一字眼習慣上意指手稿、未經刊行的資料。據日本學者飯倉 晴武的解釋,他認為: 史料可分為遺蹟、遺物、文獻三大類,用文字記下來的史料謂之文獻 史料,其中一部份是屬於文書。…文書是敘述者(差出者)應某一種需 要,向特定的對象表示意思而寫出來的東西,…同時文書一要有表示 成立意志的日期、時間,因此構成文書的要件為:差出者、受取者、 本文,與日期。   在臺灣,古文書一詞是指相對於官府檔案及宦遊者的記錄,它是民間在實際社會生活當中所產生 的記錄,這些記錄的修辭成份較低,一般來說包括了買賣、借貸、典胎、財產、權利之分配等各 種契約,以及私法範圍之事件、習慣與信仰之記錄。然而古文書一詞實不限指民間記錄,例如臺 灣大學典藏之淡新檔案,雖為官方記錄,但亦被稱為古文書,由此可見,古文書與檔案二詞並沒 有明確的分野。(註4) 為了便於行文,以下以古文書資源一詞涵蓋古文書與檔案之類的資源。 為了解平埔研究人員實際如何使用古文書,我們提出三個問題,第一、平埔研究人員為什麼利用 古文書?第二、平埔研究人員在接觸古文書時,他關注的焦點在哪裡?第三、當獲得這些訊息 時,他如何使用這些資訊來回答他的問題?他需要經歷什麼樣的過程才能獲得理解?以下逐一說 明。 1. 平埔研究人員為什麼利用古文書?以解答研究問題 在研究、教學與推廣服務等不同的工作任務中,古文書資源的使用最主要是出現在從事 「學術研究」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平埔研究人員關心的議題具有某種共通性質,他們感 興趣於事件或族群「形成的原因由來」、「歷程」、「移轉變化的方式」、在時間軸與空 間軸上「如何產生」、「存在的樣態」、「類比與差異」等這類的問題。例如他們會問: 「這塊地方如何從以前那種草莽的狀況,變成今天的這個樣子?那麼是誰使它變成今天這

(5)

個樣子?」﹙A: 111-112﹚ 「為什麼它[某族社]會有祭祀公業(祭祀公業不是漢人的東西嗎)?祭祀公業是如何產生的? 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同?」﹙A: 699-700﹚ 「什麼時候平埔人的土地轉到漢人手中?轉移的時候是在什麼樣的一個狀況?權利義務是 什麼?土地的性質是什麼?」﹙A: 644-646﹚ 另一位受訪者提到他為何會去接觸古文書資源的原由: 「我就發覺說,官書裡面有它既定的立場,它代表的官方的立場。那我[覺得]這樣子的立 場、很多在邏輯上、在推理上、都不是很有說服力,我就比較想要知道民間真正發生的是 什麼?所以我就開始進入一些所謂民間的文書。(H: 101-117) 簡言之,平埔研究學者們使用古文書資源的方式與關注焦點,皆依著所研究的議題,及其 中所欲解決的問題而變動。就使用動機而言,古文書資源之重要性,在於平埔研究人員必 須透過它才可以回答某些研究問題,而這些答案無法自其他資訊來源獲得解答。由以下具 體的例子,足以說明古文書資源在解決特定的研究問題方面,具有相當程度的不可替代性 與獨特性: 「透過古文書,我們可以知道平埔族社的勢力範圍的變遷,因為…在平埔研究上面,這些 東西文獻資料是不會去記錄的……而且我可以進一步地透過古文書來確定,為什麼沙鹿社 後來會變成親善南北社。」(A: 579-588) 另一位學者則描述他接觸岸裡社古文書之後,發掘出在官書中所未曾提及的訊息: 「你就發覺說,番社內部其實因為政府要控制番社的人力,所以設立的一些比較有官治色 彩…的一個行政組織,沿伸進番社裏面,…但是在官方的文書裏面,你絕對看不到的。這 個[事實]是在岸裡社[的文書]裏面才看到,其他的番社也看不太到,或者說是零碎的。」 (H: 324-346) 如上引文所述,透過古文書資源,平埔學者可以(一)確定某一族社的範圍、(二)了解 族社改名分裂的原因、以及(三)釐清番社的經濟狀況。除此之外,透過古文書資源,平 埔學者還可以(四)建構番社的組織、(五)瞭解番社的土地所有權制度、及(六)瞭解 漢番地權的移轉情形等等。如以下受訪者的說明顯示,平埔學者利用古文書與檔案資源, 以解答其有關番社組織族譜、土地所有權關係等研究議題。 「各地的戶政事務所都存檔有日據時代大批的戶籍資料!那麼這一些舊檔案…於系譜的沒 落都有記錄,那麼日據時代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種族欄。…大概你看到戶籍資料裡面出 現熟的,那麼這個大概就是指平埔族。…所以透過戶籍資料,我們是可以為平埔族裔建立 一些系譜一些關係網絡。」(A: 534-539; 546-547)

(6)

「甚至於在古文書裡面,我們可以很確定的是,平埔族社他們的土地所有權關係,古文書 裡面它就會講到說,土地是屬於這個社共有的,或者是說私有的,我們從這個網絡裡面, 其實可以知道說,它從共有或私有如何轉換?或者是說兩種制度原先就並存的?」(A: 671-681) 值得一提的是,正如上述引文所示,平埔學者他們知道透過何種資料可以解決什麼類型的 問題。這種對於古文書資源的內隱知識,是有效利用這類資料的前提。如何有效傳遞此類 對資源使用的內隱知識,使只有具備史料知識梗概的學習者也能充分利用,是從知識傳播 的角度探討數位圖書館內容設計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以下二例是平埔學者透過另一類 古文書以解答其有關漢番地權移轉情形之研究問題,亦指出使用古文書資源的內隱知識的 重要性(例中指《土地台帳》與《土地登記簿》串連使用,以解答平埔研究中地權轉移相 關問題之關係的知識): 土地台帳是保存在地政事務所,這是日本在統治台灣的時候所建立的土地登記制度。所以 今天在地政事務所裡面,留存有大量日據時代的舊檔案,所以假設土地台帳可以加以利用 的話,可以解決漢族與非漢族土地所有權的轉移的問題。…那麼在戰後有所謂的土地登記 簿,所以土地登記簿如果能夠跟土地台帳加以配合串連的話,其實從日據時代一直到今天 土地所有權的轉變關係都非常地清晰。對!這個脈絡是可以建立的。…從土地台帳裡面, 可以知道這個土地座落在那裡、那所有權人是誰、什麼年代它轉出了,那轉出的情形是怎 麼樣、它是因為被分財產還是被賣斷、被充公?裡面都記錄得蠻豐富的。(A: 578-582; 608-610) 以上闡述了本研究中,平埔研究人員使用古文書資源的情境、動機、與研究問題之類型, 並說明了古文書的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對某些平埔研究人員而言,古文書資源是不可或 缺的,他們無法僅依古文書以外的其他資訊來源解答某些研究問題。 2. 古文書資源的利用焦點:人、事、時、地、物、關係 當平埔研究人員在運用古文書與檔案資源時,他們會關注什麼地方呢?歸納來看,平埔研究人員 在利用古文書資源時,會特別留意檔案文件中所涉及的人、事、時、地、物、關係等六大範疇。 這些焦點固然是研究史學的通則,但在台灣史料的接觸與運用上,卻有其特殊之處。這些特徵的 掌握,是資訊組織與檢索重要的思考依據。 所謂的「人」包括了人名,以及附屬該人之頭銜、其於事件中的地位角色。集體層次上,人可以 是一個家族、一個社、一個族。 H:「[我會注意]他的人名。然後他是在什麼時候來,任期是在什麼時候,… [那所 謂某個人的背景資料] 就是在這個事件裏面他的立場,或者他的利益是什麼。比如說 現在在控說霸佔公產,那就有幾個人聯名控告,控告後就傳訊,傳訊就會說某某分 社土官某某,或者甲頭某某,那你就知道他的職銜,他的人名」(H: 408-444) 「事」包括單一檔案文件所涉及的事件及它的屬性、狀況等,例如是一椿買賣、或控告。例如學

(7)

者A提到當他在利用土地臺帳時,他會去注意: 「那麼轉移的時候是在什麼樣的一個狀況?那麼權利義務是什麼?…那轉出的情形 是怎麼樣、它是因為被分財產還是被賣斷、被充公?」﹙A: 567-568﹚ 「時」,指時間,即單一檔案文件中,事件發生或經歷的時間。例如: 「[在古文書的利用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注意說,什麼時候平埔人的土地轉到漢人手 中?」﹙A:596-597﹚ 「地」指事件發生的地點、與文件中相關人士與物件的地點。「物」則指檔案文件中所論及的物 品、財貨,與利益爭執點等。例如: 「從土地台帳裡面,可以知道這個土地座落在那裡。…[用古文書時,我還會留意到] 土地的性質是什麼?比如說:有些土地是很好的水田已開墾,有一些是還沒有開 墾,就是旱田乾田,有一些是魚塭。」(A:564-565; 599-600) 表二顯示了平埔研究人員利用古文書資源時的關注點,並與台大數位化圖書館計畫「資訊組織與 檢索規範」小組發展之Metadata相關欄位加以對照。   Metadata欄位 平埔研究人員利用古文書與檔案之關注 點 系統管理段 主題段 (200)題名 未特別提及 (210)主要、次要作者/發文 者 未特別提及 (211)主要、次要作者 / 編纂 者 未特別提及 (220、221)主要、次要收文 者 未特別提及 (240)作成地點 未特別提及 (300)主題或關鍵字、 (301)內容摘要 (302)相關事件名稱 事件﹙如是一個控告的或賣田的契約﹚

(8)

(310、311)關係人﹙人名、 身份、角色、族名、社名﹚ 事件中關係人的人名﹙如雙方人名、所 有權人的人名﹚ 人在事件當中的立場﹙如被告者﹚ (320)相關族群 族社 (330)事件時間 事件時間﹙如任期、土地轉出年代﹚ (340)事件地名 事件發生的地點﹙如土地座落位置﹚ 型式段 (420)印記﹙章、官印、掌 印、指印﹚ 官印上的官銜、官印上的人名 關聯段   典藏段   重製段   附註段 事件中的權利義務﹙如:所爭的土地, 所要付的錢﹚ 土地狀況、性質、利用情形﹙如水田、 魚塭﹚ 事件進行情況﹙如轉出情形,買賣狀 況﹚   表二、平埔研究人員使用古文書資源時之關注點 「關係」則蘊含在人、事、時、地、物之中。在層次上可分兩類,一是分別以上述五者其中之 一,找出所有相關聯的文件,例如找出與某人、某族社有關係的所有文件。二是關注上述五者之 間的關係,例如以「物」為中心,「時」為軸線進一步掌握此物的變遷情形。因此我們也可以 說,在單一的檔案文件中僅透露某種關係的部份線索,平埔研究人員透過人、事、時、地、物的 各種排列組合,以掌握歷史現象中的「關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表二最下方的附註段中,右 欄所列受訪者提到的例子是將各種關係作為使用的關注焦點,是Metadata欄位中較困難處理,依 賴主題領域中的專業知識,但使用上卻是相當重要的一部份。 有了以上的了解後,從使用者的角度,我們接著探討他們如何由這些古文書資料抽絲剝繭,建構 出對平埔族的理解? 3. 平埔研究人員利用古文書資源的行為模式

(9)

由於民間的契字與古文書不同於官書,較無系統可言,一位學者形容利用古文書資源的情形: 「就像幾千片的拼圖的碎片…你必須用很好的記憶,還有聯想力去把它…你看這幾千片你要拼出 一個圖像來,就像小孩子在玩拼圖一樣…你把它攤出來,然後你要拼一個故事出來。我的任務就 是要講一個故事,就是make sense的故事出來。」﹙H:19-26; 363-367﹚ 根據本研究的分析,古文書的利用方式主要可分為四大類,分別是:解讀、組織、建構,與交互 驗證。在平埔學者的研究歷程中,此四種利用方式經常是往覆或同步進行的。以下的分析除分別 說明這四類資源利用模式的特色,同時,透過這些例子的說明,我們也可以看出整個古文書的利 用歷程,反映出平埔學者「交互運用多元資源與管道」的行為特色。再者,經由以下微觀的訪談 資料分析,我們也可以瞭解到「在研究過程中,發生了許多資訊相關的活動,而研究人員和文 本、器物、以及其他形式的資訊,具有深度接觸與密切互動的現象」。(註5)   (一)解讀 解讀,是平埔研究人員在運用古文書資源時最基本的動作,主要是指將古文書資源中提及的字詞 與其意義加以釐清。通常這是研究人員接觸到契字後的第一項工作。 「一張地契我可以搞一個上午,因為看不清楚啊!看不懂毛筆字啊!或者契字裏面 它甚至自己寫錯啊!…有時候要確定一個字就耗掉一個上午。…就靠你的經驗囉! …旁敲側擊啦!你看這個岸裡社的東西看得多了,你知道說它這裏講的是什麼。… 起先是從那個毛筆字典去查…那甚至那個筆跡我都看到很熟了,知道這個書記他寫 的筆跡是這樣子…我都[能]辨識。﹙H:527-546﹚ 如上例所示,通常在解讀古文書資源時,研究者本身的經驗與知識是最重要的資訊來源。以下例 子中亦顯示相同的現象。 「我一拿到[契字]我就開始解讀了,[解讀的過程]大概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其實我已 經做得很久,有問題的話呢…譬如說,契約裡面有一些術語我不了解啊!…因為這個 民間的東西用語很多喔…譬如說以前我找到一個地名,我到處去問啊﹗住在東勢那 邊的人的去問,老一輩的人都沒有人知道,我後來在地圖上面看到 。」(J:278-290) 從上述引文中我們可以思考,數位圖書館如何支援解讀過程中的資訊需求。例如,系統提供數位 地圖、字典及索引典,並可進一步將地圖上的名稱與相關的字典及索引典串連,於文件中以超聯 結顯示。   (二)組織

(10)

依據本研究發現,僅從單張契字加以解讀並不能滿足研究人員使用古文書資源的目的。平埔研究 人員會進一步地加以「組織」,以便對所關心的問題現象獲得較為全面的理解與洞察。所謂的 「組織」是指將古文書資源或其中的事實依各種的方式,如:人名、姓氏、族社、時間等,進一 步以排序、並置或比較等方式處理。 在古文書檔案中,單張契字與文書之間的關係較不具系統性,有時甚至是毫無關聯。因此,透過 有條理的「組織」,可以梳理出現象的整體脈絡而獲致一種新的理解。「組織」所依循的準則亦 不外乎人、事、時、地、物等數類,或此五種方式的交錯組合。歸納而言,「組織」的方式又以 「搜尋」、「聚集」、「排序」、「並置」、「統計分析」等五種最為重要。   (1) 組織:搜尋與聚集 「那你就看控告案的時候,傳訊哪一邊,雙方是什麼人,那你就把這些人聚集,那 聚集以後你再把這些人的背景再找出來,然後比如說我就會做以上這個表。本來是 沒有關係的人,現在我就可以把它列關係出來,那這個是自治派,…然後你就去看 他的位置,你就會發覺說我為什麼會叫他做土派呢!這些就是非通事的系統嘛!為 什麼會叫他做土派?因為他通通都是有傳統的土官的職銜,就是他是原來部落的傳 統的。[然後] 他的人名。然後他是在什麼時候來,任期是在什麼時候,我就能夠這 樣整理出一些東西,那這個都是search的動作。」(H: 392-398; 413-414; 418-419)   (2) 組織:排序與統計分析 「契約書是可以給你一個過程,比如說這幾年剛好在爭通事…你把這三年的文書聚 集起來,你可以看出事情發展的一個脈絡出來。…最基本的一個脈絡是先做時間, 你把它照時間一直排下來,你就等於在看一個故事,看一個日記一樣,大事記一直 看下來。你會有一個sense說,什麼事情在發生,然後它後來怎麼樣」﹙H: 418-423﹚ 資源的數量固然是構成進一步「組織」的條件,但促成「組織」行為的主因乃因為某些古文書資 源的「呈現方式」能令觀者產生一種新的視野、看法,與洞見,進而找到解答問題的蛛絲馬跡: 「因為基本上我的一個主軸就是說我要了解像這個整個漢人開墾的過程中,它跟平 埔之間的互動,平埔的一些遭遇。所以我看到[契字]以後呢,我一定先把這些資料做 一些簡單整理…我先做成表格…然後做一些簡單的統計分析,看它有一些什麼現象 出來…譬說如這一個人欠他多少擔的租、他[那個人]欠他多少擔的租,我可能把它做 一個簡單的百分比。…我順便做一些姓氏[的表格],看看有沒有哪一些姓特別,或者 說沒有意義還是有意義?我會去注意一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他[某甲]當時來開 墾,這個人雖然他[某甲]欠他[某乙]租,但其實事實上他[某甲]並不是沒有錢,他在

(11)

其他的地方開墾。所以可以對我們當時對開墾的景象會有一個了解。…因為我們常 講說漢人騙他們,我們都沒有數據…我從這個數據裡面來看…參考啦﹗…所以我是 希望把它量化,因為量化以後我可以做一個觀察,同時閱讀也比較清楚。」(J: 420-451) 上述見出研究人員對取得的資訊組織過程需要「製表」及「統計」工具。除此之外,一位學者描 述了他要進一步了解古文書資源中提及的「某個人物的背景」時,如何利用各種準則,配合不同 的組織方式,將相關概念找出來的過程: 「我開始就是對這個人有關的幾個契字跟文書通通聚集起來。…我把所有的文書 key in以後,我就照時間排下來,也能夠讓我看出來一個觀念,因為通常這個時間 在這個時候發生的事情會集中。所以我做了好幾個動作,就這樣讓幾個動作來穿 插:時間、人、地點、事情。…對我的用途上來講,我還需要比全文檢索更多的地 方就是,我需要一些sorting,…我能夠照時間排啦!照人名,照地點,照事情、這 個人跟那個人。」﹙H:382-389; 445-473﹚ 值得注意的是,「排序」的準則不單指檢索出來文件本身的時間,更包含「文件中」描述的人、 事、時、地、物的排序。其中研究人員所欲探究之各種關係,即隱含於排序後的呈現方式中。   (3) 組織:並置與交互印證 [那所謂某個人的背景資料是說去找這個人的什麼] 就是在這個事件裏面他的立場, 或者他的利益是什麼。…你必須在每個出現這個人名的文書把它調出來看,比如說 在某一個契字裏面會對他有些描述,或者是在某一個其他的事件裏面說到他怎麼 樣,就是把提到這個人名的一些,所謂的脈絡、相關的事情就調出來。所以它這個 就是不斷的cross checking,不斷的穿插這樣子看。」 (H: 450; 458-469) 上例顯示,除了文件間及文件內的各種排序外,組織事件的脈絡亦需透過「並置與驗證」的過 程。如何讓使用者有效地、方便地達成這些資訊組織的目的,是系統設計與資源組織人員可以努 力的空間。 研究人員組織材料一如備好建材,接下來,史料使用者便開始在其心智版圖上從事形塑事件或概 念之間的關係等各種「建構」及「交互印證」的活動。   (三)建構

(12)

所謂的「建構」是指平埔學者運用古文書資源時逐漸形成概念的歷程。許多學者提到古文書資源 裡描述的事件片斷能令他們發掘、形構出某種事件的關係或概念的脈絡。例如: 「典藏在民間行政機構裡面,比如說:戶籍資料,各地的戶政事務所都存檔有日據 時代大批的舊檔案喔!那麼這一些舊檔案的一個可用之處就是說,關於系譜的沒落 都有記錄,那麼日據時代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種族欄。在這一欄裡面它會記載你 本身的祖籍是什麼,比如說:熟番它會簡記一個熟字,大概你看到戶籍資料裡面出 現熟的,那麼這個大概就是指平埔族。…所以透過戶籍資料,我們是可以為平埔族 裔建立一些系譜一些關係網絡。」﹙A: 495-508﹚ 關係與脈絡的「建構」則蘊含在人、事、時、地、物之中。平埔研究以某一現象為中心,例如以 「物」為主軸,進一步掌握此物在「時」上的變遷或關聯。每一個單一的檔案文件中僅透露某種 關係的部份線索,平埔研究人員透過前述的組織方式處理始文書資料(史料),如此基於處理過的 資料便能進一步建構出一個現象或歷程。 「那你就看控告案的時候,傳訊哪一邊,雙方是什麼人,那你就把這些人聚集,那 聚集以後你再把這些人的背景,再找出來,然後比如說我就會做以上這個表。本來 是沒有關係的人,現在我就可以把它列關係出來,那這個是自治派,也就是土 派。」﹙H: 392-398﹚ 或者,形成一套理解的架構與論述: 「我們看了一些資料[古文書契字]之後,就把這些問題講得更清楚…我在研究以後 呢,我慢慢理會出一個、我要來建構這篇文章裡面的一些章節,然後根據這些章節 呢,我再找一些資料做一些補充。」﹙J: 466-470﹚ 甚至引發新的問題與探討方向: [我看淡新檔案的時候]資料當然也有做表格啊﹗[發現]這個姓氏當姓『福』的很多… [所以就衍生出]可以研究的問題,…我想說姓福的他怎麼來到這邊?他的組織是怎 樣?我會去問他那他現在有沒有宗祠啊?…那個問題弄清楚了以後說不定我在解釋 可以給我一些幫助、思考一些新的啟示也說不定,所以不斷地一直在對話,新的材 料才能給我一些新的探討的方向。」﹙J:822-846﹚   (四)交互驗證 所謂的「交互驗證」是指「平埔研究人員為了確定某項理解的確實性,比較對照由各種資訊來源 與管道所獲得的資訊內容」。與古文書一同進行交互驗證的資訊主要來自三種資源:第一、田野 調查的訪談或其他形式的一手資料;第二、二手文獻中的記載;第三、研究者自身的經驗與學科 知識。下例所描述者為一典型的交互驗證,例子中闡明了平埔研究人員如何交互地運用此三種資

(13)

源﹙引文中加框的部份﹚以便驗證自己的理解。 A:「那像岸裡大社這個聚落的一個狀況,因為在文獻資料[古文書]我已經知道一 些,但是在文獻上面,有很多問題它無法替我解決,譬如說:他們如何來到這裡? 文獻上面從來不講。」 訪:「您的意思是說,他們自己所寫的文獻資料或方誌裡面,無法提供這些資 料?」

A:「對對對!但是我們知道的就是說,在common sense裡面,我們知道有所謂的

新社舊社。那一般而言,舊社之所以出現舊社,是因為它產生一個新社,所以整個 岸裡社群來講,我們知道它有一個地方叫做馬數舊社,是在今天大甲溪北邊的后里 臺地。那我就會想到說,那麼在臺中盆地大甲溪以南的這些社,跟舊社到底有什麼 關係,從這個角度,我們就會去談一些東西,譬如說:這個大社聚落那當年它的一 個…一個居民是誰?…這些所謂的聚落變遷,這些漢人如何進來?然後原來的土地 是誰的?原來這些房子是誰的?以及這些房子建造的年代?它為什麼要這樣子建? 這些東西在文獻資料通通是找不到,那麼一個技術性的問題就是說,比如說:我到 了大社聚落,我會去看它的地形,看它的水圳構造。因為這個地方很特別的是,它 的周圍有水圳,那麼我也知道這個地方以前是八仔族岸裡社群居住的地方,那麼文 獻上面當然也講到說,它曾經設置城門!那這個是文獻上告訴我的。那麼我就會想 要知道,城門的位置在那裡?那麼問地方人士,他們大概還會跟你講那個城門在那 裡,那麼當年的水圳是如何建造的?文獻上面曾經提到過六館業阜,就是漢人的開 墾組織,他們來建水圳。那麼我就會去釐清,那麼這個水圳到底是從哪個地方開始 引進來?所以我本身就會跑到豐原的仆子口,去看那個…那個水圳的頭,對!… 嗯…整個地形、水圳,這些都是必須親自去踏查才會瞭解的。所以再配合文獻上面 就是說,你有一點相關的訊息,然後進一步去求證啦!」(A:388-422) 以下的訪談資料顯示,結合個人的知識與古文書中線索的運用,以達到釐清變遷範圍的認知情 形。 「在古文書的使用上面,看你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那像我自己,…我會注意到就 是說,這個古文書的座落位置,就是說它的地點在那裡,所有人是誰?然後訂立所 有契約關係書的人是誰?那麼我更要去注意說,這張文書跟那一個平埔族社是有關 係的。那麼非常重要的一個事情是,透過古文書,我們可以知道那個平埔族社的勢 力範圍的變遷,…我們原先的一個資料,譬如說:像洪敏陵先生的地名沿革之類 的,像伊能嘉矩的大台灣地名序編這種東西啊!大概就是沙鹿本身啊!梧棲也可能 哪!大概都是屬於沙鹿社活動的範圍。可是在我透過古文書的脈絡裡面,就更進一 步地確定,其實沙鹿、梧棲北邊的清水鎮,鎮南一部份的地方也是它的範圍。而且 我可以進一步地透過古文書來確定,為什麼沙鹿社後來會變成親善南北社。」(A: 596-617)

肆、建議與結語

(14)

  瞭解史料使用者的資訊使用行為,對發展資訊系統如數位圖書館與博物館,有何意義?就實務上 而言,本研究之發現可作為系統設計的參考。透過對真實情境中研究歷程的探索,筆者試圖瞭 解:當系統潛在使用者接觸到資訊或與資訊相遇(information encountering)時,發生了什麼 事?此一瞭解所涉及的範圍,包括與資訊接觸的情境、個人所從事與資訊有關的活動,以及從使 用者的立場了解與資訊內容相關的問題。其中「資訊內容相關問題」在系統設計上是一個較為困 難處理的領域,因設計者往往不是內容專家,特別當資訊內容主題牽涉到專業學術知識的情形。 然而透過使用者研究的成果,可以協助系統設計人員補強這方面的觀念與知識。 具體而言,根據本研究對平埔研究人員使用古文書檔案的理解,我們對系統設計人員與資訊組織 人員提出如下的建議: 1. 以分類架構與指引性資訊,傳遞學術專業之內隱知識: 在組織整理資訊時,一般較關注於分析該資料本身的內容。對於處理資料與資料之間的關 係方面,多僅停留於書目性關係的層次,例如作者權威控制、版本控制等。而對於資料與 使用情境之間關係,則未能納入考量。然而筆者在探詢「平埔研究人員為什麼使用古文 書」時發現,不僅是「使用古文書的理由」與他們的研究問題情境、內隱知識有密切的關 聯,連同如何從古文書中獲得資訊、如何將古文書與其他資料一同運用等相關的「使用策 略」,也受到平埔研究人員的研究問題情境與其內隱知識的影響。 因此,如何將相關的內隱知識融入資訊組織整理的規劃當中,以輔助平埔研究人員對古文 書資源的使用,是值得努力的方向。資訊組織人員可以根據內隱知識的架構或者使用情 境,將各種古文書進一步歸類放置,而非僅依題名散置。例如,依照平埔族社,將相同與 鄰近族社的古文書置於一類,或者標舉古文書所能回答的研究議題,將相關的古文書資源 加以聚集。另一種做法是以提要指引的方式加以說明。當系統開放使用之後,資訊組織人 員可以蒐集評析使用者找尋、運用資源的策略,規劃相關的機制,有系統地將這方面的知 識回饋於網站的分類架構當中。 2. 古文書資源的利用焦點可作為資訊組織與檢索的參考: 本研究中發現平埔研究人員在使用古文書資源時,特別著重由「人、事、時、地、物」等 幾種線索中,發掘與建構相關的歷史文化脈絡。筆者認為這樣的現象告訴我們,這些焦點 除了必須被反應於Metadata欄位當中,同時應被規劃於系統檢索互動(interaction)與檢索 結果呈現(output),例如,系統能讓使用者根據文件內文中的關鍵字進行「排序」與「統 計分析」。 3. 參考使用者利用古文書資源之行為模式,構思資訊系統之功能設計: 許多系統設計者多關注在功能的建置,但何種功能才是使用者所需?筆者認為設計人員應當體解

(15)

到數位圖書館不應被定位成一個典藏中心、一個線上檢索目錄,而是一個能讓使用者與使用者、 使用者與數位資料產生互動的場域。因此系統所能提供的功能,就不只侷限於傳統的資料庫檢 索。基於這樣的觀念,本文所獲致之平埔研究人員利用古文書資源的行為模式,即:「解讀-組 織-建構-交互驗證」的歷程,可初步地視為一種與資訊互動的過程。系統設計人員可以此作為一 個思考架構,在各個環節上提供一些功能,協助學者深入地利用數位化的古文書資源。例如:呼 應於平埔研究人進行解讀的活動,系統除了提供「全文檢索」的功能之外,「古字字典」、或者 「古字辨識」的設計是解讀所需的工具。在呼應於組織與建構的活動方面,設計人員除了重視 人、事、時、地、物幾個關鍵點之外,如何透過資料擷取(data-mining)來協助平埔研究人員思 考、建構「變遷」歷程與「關係」脈絡,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最後,呼應於平埔研究人員進行 交互驗證的活動方面,如何滿足資料「並置」的需求是一個關鍵點。根據本研究的理解,我們發 現,平埔研究人員所並置的資源包括有單筆長篇記錄中的相關篇幅,以及數樣相異資源(例如古 文書與戶籍資料)。所以,此一需求一方面必須配合電腦螢幕在瀏覽、閱讀時的限制,同時也得 考量各類型資料在性質上與欄位上的差異。 總結而言,本研究不同於一般資訊系統之使用者研究。後者僅關注單次檢索、僅止於探討如何協 助使用者檢索出所要的資訊,但對檢索出來的文件資料或呈現在眼前的資訊內容,如何引發使用 者的興趣、使用者與資訊(而非資訊系統功能)互動中發生了什麼效益等並無深入的瞭解。然 而,此一瞭解對資訊內容的擷取、組織與瀏覽介面的設計卻息息相關。透過本文這類的使用者研 究,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瞭解到資訊瀏覽者的需求,其與資訊的對話過程,對資訊系統提供的內容 應如何組織,以落實使用者導向的數位圖書館之發展,有更進一步的思考空間。

註1:Winograd, T., & Woods, D. (1997). The challenge of human-centered design. In: Human-Centered Systems: Information, interactivity, and intelligence, pp.63-89 (NSF Workshop, Feb. 17-19, 1997).

註2:林珊如(出版中)。「建構支援台灣研究的數位圖書館:使用者研究的啟示」。圖書資訊 學刊,第十四期。

註3:Anselm Strass and Juliet Corbin,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NY: Sage, 1990). 註4:吳密察(1995)。「日本近代私文書與臺灣近代史研究」。在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 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二) (頁175)。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又見:吳密察 (民87)。「臺灣古文書蒐集現況與整理介紹」,在 臺灣古文書數位化研討會暨成果發表會。臺 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註5:此一現象為平埔研究人員資訊行為特徵之一。參見註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