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負債契約與盈餘管理Debt Contract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負債契約與盈餘管理Debt Contract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負 債 契 約 與 盈 餘 管 理

Debt Contr act and Ear nings management

計畫編號:NSC89-2416-H-110-004 執行期限:88 年 8 月 1 日至 89 年 7 月 31 日 執行機關: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主持人:劉維琪 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協同持人:李佳玲 國立中正大學會計學系 一、中文摘要 長期以來,會計及財務的研究學者熱 烈地探討以會計為基礎的負債限制條款對 盈餘管理的影響,大多數實是性會計的實 證研究指出,負債權益比率與公司採用使 盈餘增加的會計方法間具有正相關。可知 負債是影響會計方法選擇的關鍵因素。此 外,公司亦會透過盈餘管理來維護財務市 場之聲譽。本研究說明負債契約、報償及 聲譽對盈餘管理之影響。本研究為簡化模 式的分析,將盈餘管理的方法區分為:使 會計盈餘增加與使會計盈餘減少兩種方 法。 本研究以“Management Compensation, Debt Contract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Strategy” 說明負債契約、報償與盈餘管理 之關係,另一篇“聲譽與盈餘管理”說明聲 譽對盈餘管理之影響。 關鍵詞:負債契約、報償、聲譽、盈餘管 Abstr act

Accounting and finance researchers have long been interested in the extent to that

accounting-based restrictive debt covenan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earnings management. Most positive accounting researches include a test of debt/equity ratio hypothesis that predicts a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a firm's debt/equity ratio and income-increasing accounting method. Debt is thus a key factor to make accounting choice and the result of positive accounting researches provides evidence consistent with managers’ incentive to choose beneficial ways of reporting in contractual contexts. We analyze the effects of debt contract, management compensation and reputation on earnings management. This study distinguishes the model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o be income-increasing method and income-decreasing method. We point out that the strategic use of debt induces managers to choose the optimal method of earnings management for the firm.

Our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wo papers. The first paper is entitles as “Management Compensation, Debt Contract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Strategy.” The second paper is

(2)

“Reput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Keywor ds: Debt contr act, Management compensation, Reputation and ear nings management. 二、緣由與目的 依據 Schipper(1989)的說法,盈餘管理 乃指財務報表的提供者基於某一經濟上的 動機,運用損益認列的自由裁量權,介入財 務報導的過程,並進而控制盈餘的結果。自 從 Watts & Zimmerman(1978,1979)建立實 是性會計理論(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之後,盈餘管理一直是歷久不衰的研究主 題,而以會計盈餘為負載契約條款對公司 管理決策具影響性涵義的主題,近來更普 獲會計與財務研究者的重視,本研究將盈 餘管理的型態分為兩種:使會計盈餘增加 的型態與使會計盈餘減少的型態,公司可 授權管理者從事盈餘管理,而管理者的能 力是私有訊息, 成功的會計理論應該可以解釋會計的 現象,實是性會計理論藉由代理理論解釋 由會計實務中所觀察到的現象。盈餘管理 是普偏存在的現象,因此實是性會計理論 也廣為探討盈餘管理的現象,並解釋其原 因。Ronen & Sadan(1981)將進行盈餘管理 的工具分為四類:1.收益與費用認列的時 間,2.會計方法的選擇,3.時間分攤的彈 性,4.分類的彈性。而在實證研究中,為突 顯管理者的動機,因此盈餘管理多半與會 計方法選擇有關。 實是性理論的研究學者假設管理者在 決定會計、融資與營運決策時,同時需先 考量這些決策對於以會計為基礎的條款之 影響,因為公司管理當局、公司所有人及 債權人簽訂契約時常以會計資訊為考量的 基礎,在市場資訊不對稱下,與管理者追 求本身效用極大化的情況下,管理者產生 盈餘管理的動機與行為,盈餘管理的研究 經常驗證自由裁量的應計項目與管理誘因 間之相關性【Jones(1991)與 Holthausen et al.(1995)】。Watts & Zimmerman(1986, 1990) 提出三大假說用以解釋管理當局進行盈餘 管理的動機,驗證紅利計畫假設、負債權 益假設及規模假設是否與管理當局採用的 盈餘管理型態有正相關,所謂紅利假說乃 指管理者的獎酬計畫是根據會計盈餘,所 以管理者基於自力的動機,可能採行令會 計盈餘增加的會計政策;負債權益假說則 指公司債務契約的限制條款與會計數字密 切相關時,公司可能會採行使會計盈餘增 加的會計政策,以免違反債務契約;至於 規模假說則是假設規模較大的公司,當其 盈餘較高時,潛在的政治成本越高,如: 法案限制越多、租稅成本越高,因此管理 當局傾向採行降低會計盈餘的會計政策。 而實證結果多可證實此三種假設是影響管 理者在不同動機下進行盈餘管理之原因。 許多文獻認為負債權益假說的存在, 乃是將負債權益比率與負債契約相結合, 因為負債契約的嚴格條款或者契約違約的 風險,使得公司怕違反契約條款,而從事 盈餘管理。Duke and Hunt(1990),Press and Weinttrop(1990)及 Watt &Zimmerman(1990) 認為負債權益假說成立多依賴此種契約成 本。Ball & Smith(1992)認為公司及負債資 金提供者間的契約是會計資訊的需求來源 之一, Hunt(1985)運用負債權益比率當作 契約條款的限制性的代理變數,驗證管理

(3)

當局對存貨方法的選擇,結果發現加入負 債權益比率的契約條款模式,對會計方法 選擇具顯著的增量解釋能力,可見得負債 權益比率比契約條款的其他代理變數更具 解釋能力。Duke and Hunt(1990)與 Press & Weintrop(1990)也曾驗證以舉債程度當作 契約條款的代理變數之適當性,Press & Weintrop(1990)建議舉債的程度與管理當 局選擇盈餘報導具正相關,El-Gazzar & Pastena(1991)也指出以舉債程度與契約條 款的嚴格性存在正相關,此一結果支持前 述文獻的論點。Smith & Warner(1979)實證 發現長期負債契約比短期負債契約對管理 者行為的控制力更好。可見得負債契約對 盈餘管理及管理者行為具顯著影響。 除了從負債角度解釋盈餘管理之外, Kasznik(1999) 認 為 管 理 者 為 避 免 喪 失 聲 譽,當將實現盈餘低於(高於)管理者預 測之盈餘時,管理者會採取盈餘增加(減 少)法之會計決策。許多研究均指出會計 方法的選擇,可作為投資及生產性活動之 內線資訊的訊號(如:Dye(1985), Hughes and Schwartz(1988), Frantz(1997)),Hughes and Schwartz(1988)透過訊息散佈的模式, 來說明廠商選擇先進先出法及後進先出法 之狀況,採用後進先出法可節稅,且降低 破產成本,投資人相信廠商選擇先進先出 法,可視為散佈前景良好之私有資訊,在 此一情況下,Hughes and Schwartz 導出前 景良好的廠商會傾向選擇先進先出法。 Frantz(1997)亦是以訊息賽局理論,來分析 廠商選擇加速折舊法或直線法所散佈之訊 息效果,結果指出當好公司採用直線法造 成違反負債條款的成本減少幅度,小於公 司被認定為壞公司的成本時,存在一均衡 的分離解,好公司選擇加速折舊法,而壞 公司選擇直線法。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維護公司盈餘預 測正確性之聲譽及散佈訊息,均是影響管 理者盈餘管理決策之原因。除了盈餘預測 正確性之聲譽外,分析師或相關機構亦會 根據資料之良瓠評估公司未來前景,在資 訊不對稱下,分析師提供之資訊有助於投 資人評估投資決策,及早避開地雷公司,1 這些相關資訊會形成公司在財務市場之聲 譽,聲譽會影響投資人對公司的評價,所 以公司亦可能為維繫其聲譽,來決定其盈 餘管理之方法。 由前述文獻實證結果可知,透過負債 的角度與聲譽均可解釋公司採行盈餘管理 的動機與行為,而每一家公司均有透過負 債籌措資金,所以負債條款是每一家公司 需面臨的問題,公司聲譽也是投資人可觀 察到的訊息,因此本文認為透過負債契約 與聲譽來探討管理者從事盈餘管理的動機 與行為是值得研究的主題。本研究運用理 論分析來探討此二議題,為簡化模式的分 析將盈餘管理的方法區分為:使會計盈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 投資人除了參考分析師提供的前景預測報 告外,信用評等亦是參考之要素,目前國內從事信 用評等公司有中華信評與台灣經濟新報公司,台灣 經濟新報公司根據財務報告系列、預測報告及經營 層級過去的行事記錄,瞭解公司的本質、前景變化 及經營風險,組合成信用風險指標。台灣經濟新報 公司並創辦「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月刊,定期提 供上市、上櫃及公開發行公司信用評等之資訊,投 資人可觀察到此類信用評等之公開訊息,所以分析 師的報告或信用評等均是形成公司聲譽的要素。

(4)

增加與會計盈餘減少的型態。假設管理者 型態可分為高能力及低能力,此種能力型 態是管理者的私有資訊,公司可授權管理 者從事盈餘管理,那管理者面臨的盈餘管 理方式有兩種:使盈餘增加或盈餘減少的 方法。 Beneish(1998)調查目前盈餘管理的 文獻,指出潛在並值得鼓勵的盈餘管理研 究,將這些研究分為七類:1.研究在某一特 定產業脈絡下,財務報導的自由裁量形式 與限制,例如哪些收入與費用的項目在醫 療產業是自由裁量的?2.根據 Mcnichols & Wilson(1988)的研究,在某一既定的產業, 某些特定科目的自由裁量報導的重要性, 例如:電腦業關於過時存貨的認列;3.發展 一個應計項目的模式,能區分由自由裁 量、公司狀況改變或產業環境改變的應計 項目;4.分析公司在什麼情況會重申盈餘; 5.稅法或法規的變動對盈餘管理的影響;6. 自由裁量的應計項目與公司整體的揭露政 策之相關性;7.管理者或公司從盈餘管理獲 得的利益。 根據上述分類,本研究應可歸屬為第 7 類。

本計畫研究目的

根據本研究的動機,將本研究所擬研 究目的列示如下: 1. 本計畫首篇文章從長期的觀點,欲應用 兩期的負債契約模式,以理論分析的方 式,說明當公司面臨違反負債契約條款 時,管理者在第一期與第二期對於盈餘管 理的行為。該文期望以理論模式的結果與 涵義,支持實務上管理者從事盈餘管理的 狀況。 2.本計畫欲瞭解聲譽對公司盈餘管理之影 響,因此第二篇文章以模式分析在資訊不 對稱下,公司欲在股票市場募集資金時, 考量公司聲譽下,探討公司從事盈餘管理 之會計方法。 三、研究方法 由於篇幅有限,茲將本計畫之研究方 法簡單列示如下,若需詳細作法者,可向 主持人或共同主持人索取。

1.Management Compensation, Debt Contract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Strategy

We introduce a model that focuses on the manager’s earnings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his/her compensations in a debt contract setting. The model in this study applies versions of Gilles and Antoine (1998) for the debt contract of the two-period setting. The owner of the firm hires a manager to operate the project and the manager has to choose a reporting system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period.

The sequence of the events is as follows:

In stage 1:

♦The owner of the firm signs the debt contract. The firm borrows $B from the creditor against a pledge to repay {Pt}, t=1,2.

♦ The cash flow is realized at the end of period 1, if the creditor accepts the debt contract.

♦The true cash flow is observed by the manager. The manager reports financial earnings according to the earnings

(5)

management strategy.

♦ The manager is compensated based on reported earnings.

♦The firm obtains cash flow from the project and repays P1 to the creditor after

payment compensation. If the firm can not repay P1, a fraction f of the assets is to be

liquidated. Re-negotiation may occur until the firm is satisfied.

In stage 2:

♦ The cash flow is realized if the firm still carries on at stage 2.

♦The manager observes the true earnings and reports according to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strategy.

♦ The manager is compensated based on reported earnings.

♦The firm pays P2 to the creditor.

In case of default, the result of re-negotiation implies that a fraction fim of the asset is liquidated if the manager of i type firm chooses m reporting strategy. Then, the operation capacity at stage 2 is 1- fim. Alternatively, 1- fim may be considered as a possibility of liquidation following a default. Assume the expected cash flow of the good firm is enough to repay at stage 1 and 2.

For a given debt contract, a Perfect Bayesian Equilibrium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is defined by:

Given creditor’s beliefs regarding the

firm’s type, the creditor decides a sequence of payments {P1, P2}of the firm and a

fraction of the asset being liquidated ( fim) to maximize his profit.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the firm, the manager reports optimally. A sequence of reported earnings describing the manager’s earnings management strategy. Let Rim1(Pt)

be the reported earnings at payment Pt, t=1,2.

The creditor updates a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regarding his belief obtained by Bayes’ rule and the manager’s reporting equilibrium strategies. The equilibrium in this paper is derived by reverse induction.

2.聲譽與盈餘管理 考慮一資訊不對稱的情況,假設有兩 種型態的公司,分別為前景良好與前景不 佳的公司,前景良好公司有一高期望現金 流量

( )

uh ,而前景不佳公司有一低期望現 金流量

( )

u ,現金流量之分配為公開訊息,l 但只有管理者知道公司的型態,投資人無 法觀察到公司的型態,但投資人關切公司 未來產生現金流量的能力,公司前景良好 的事前機率為α,公司型態不會隨期數改 變。 投資人無法知道公司真實的型態,但 投資人可觀察到分析師或相關機構對公司 的評估報告,第一期與第二期分析師或相 關機構會分析公司過去的財務表現與未來 前景,這些報告會形成公司在財務市場的 聲譽。前景良好(前景不好)公司具有良 好 ( 不 好 ) 聲 譽 之 機 率 為 θ , 令 ) (Gh PθP(Bl);而前景良好(前景不 佳)公司具有不好(良好)聲譽之機率為

(6)

1-θ ,令1−θP(Gl) ≡P(Bh),其中 G 表 聲譽良好,而 B 表聲譽不佳。第一期結束, 現金流量實現,管理者需決定盈餘管理的 會計方法,第二期期末公司向投資人募集 資金,投資人會觀察到公司兩期的聲譽及 盈餘管理之會計方法,投資人根據此二項 資訊對公司評價。 管理者第一期透過會計方法之選擇來 從事盈餘管理,M 表會計方法,M=I,NI; I 表使盈餘增加之會計方法,如存貨之先進 先出法與折舊之直線法,NI 表使盈餘減少 之會計方法,如存貨之後進先出法與加速 折舊法。採用盈餘減少法可節稅,使稅後 現金流量增加,以 Th與 Tl分別表示 h 與 l 型態公司採行盈餘減少法可節省之稅額, 因為前景不佳公司之稅率低於前景良好公 司,所以可預期 Th大於 Tl。使用盈餘減少 法會使得稅後現金流入朝右邊平移,使得 新的盈餘分配之期望值為ui +Ti,i=h,l, i i T u 與 均為 i 公司管理者之私有資訊。 第一期與第二期聲譽訊號均將列為投 資人第二期期末的評價資訊。公司第一期 與第二期在財務市場所形成的聲譽分別為 (s,s),s 表公司之聲譽訊號,s={G,B}, NI s P 為已知公司採盈餘減少法下,公司為 h 型態之機率,其中 s 為投資人觀察到公司 之聲譽,s={G,B},則根據貝式定理可知 NI s P − 1 為公司採盈餘減少法及聲譽為 s 時,公司為 l 型態之機率。而P 為已知公sI 司採盈餘增加法及聲譽為 s 為情況下,公 司為 h 型態之機率,1−PsI 則為公司採盈餘 增加法下及聲譽為 s 時,公司為 l 型態之機 率。當公司採行盈餘增加法及第一期聲譽 為 s,第二期之聲譽為 s 之情況下,投資人 在第二期末會更新事後機率,此時,其認 為 公 司 為 h 型 態 之 機 率 為 I s P , 此 時 s

l

GG GB BG BB, , ,

q

。 投資人對公司的信念(PsM )會影響 其對公司的評價,其中 s 形成的集合為 s

l

GG GB BG BB, , ,

q

,M=NI,I。令Vsi

( )

M 表示 i 型態公司第一期與第二期聲譽為 s 時,i

l q

h l, ,其採行盈餘管理之會計方法 M 時,投資人第二期期末對公司之評價。 i s q 表 i 型態公司第一期聲譽訊號為 s 時,其 採盈餘增加法之機率。管理者將選擇q 以is 追求最大化公司價值,因此管理者將比較 ) (I VsiVsi(NI)之大小,來決定採行盈餘 增加法或盈餘減少法。 四、結果與討論 1. 關於負債負債契約對盈餘管理之 影響如下: 在第二期,盈餘管理策略存在一分離 解之均衡與混合解之均衡。分離解之 均衡為:若管理者不想發生違約時, 前景看好之 好公司會選 擇盈餘增 加 法,前景不佳之壞公司選擇盈餘減少 法 而混合解為:當管理者較喜歡高 報償,而不怕違約,則好公司與壞公 司均選擇盈餘增加法。 2.聲譽與盈餘管理之關係 當公司擁有的聲譽越好,公司選擇盈 餘增加法之機率越大,公司在聲譽良好 時,前景良好公司與前景不佳的公司均會 採行盈餘增加之會計方法。公司採取盈餘 增加法之機率隨公司獲取現金流量之能力 增加而增加,所以前景良好的公司,其採 行盈餘增加法之機率大於等於前景不佳的 公司採行盈餘增加法之機率,亦即前景不

(7)

佳公司在聲譽不好時,不會選擇盈餘增加 法。可從三種聲譽效果來解釋此一結果。 直接聲譽效果:在此一效果下,公司 願意損失節稅利益,而透過盈餘增加法以 強化其聲譽的動機。其次是聲譽回饋效 果,亦即第二期的良好聲譽增加投資人認 定公司為前景良好公司之機率,前景良好 的公司對於採用盈餘增加法對強化其聲譽 的信心較大。第三種效果-訊息散佈效果, 亦即公司採行盈餘增加法可散佈其為前景 良好公司之訊息給投資人。訊息散佈效果 也誘使前景不佳的公司可能採行盈餘增加 法,但此一效果在均衡時,前景不佳的公 司選擇盈餘增加法之機率仍小於前景良好 的公司。 五、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之進行與研究內容與原計劃相 符,已將研究成果撰寫成兩篇論文。其中 一 篇 ” Management Compensation, Debt Contract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Strategy “ 已在 Seventh Conference on Pacific Basin Finance, Economics and Accounting 發表, 另一篇”聲譽與盈餘管理”則將於 89 年 11 月在第九屆會計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中發 表,兩篇論文均將分別在國際及國內期刊 投稿。

六、本計畫參考之文獻

1. Ball, R., “The Firm as a Specialist Contracting Intermediary: Application to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1989. 2. Beneish, M. D., “A Call For Papers:

Earnings Management,”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17, 1998, 85-88.

3. Duke, J. C., and H. G. Hunt III, “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Debt Covenant Restrictions and Accounting-Related Debt Proxi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2, Jan.1990, pp.45-63.

4. Dye, R., “Strategic Accounting Choice and the Effects of Alternative Financial Reporting Requiremen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Autumn 1985, pp.544-575.

5. El-Gazzar, S., and V. Pastena, " Factors Affecting the Scope and Initial Tightness of Covenant Restrictions in Private Lending Agreement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Fall 1991, pp.132-148.

6. Frantz, P., "Discretionary Accounting Choices: A Debt-Covenants Based Signalling Approach," Accounting Business Research, Vol. 27, No. 2, 1997, pp.99-110.

7. Holthausen, R. W., and R. W. Leftwich,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ccounting Choice: Implications of Costly Contracting and Monitor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Aug 1983, pp.77-118.

8.

Hughes, P. J., and E. S. Schwartz, "The LIFO/FIFO Choice: An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 26

(8)

Supplement, 1988, pp.41-58.

9. Kasznik, R.,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Voluntary Disclosur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 37, No. 1, Spring 1999, pp.57-81.

10. McNichols, M., and G. P. Wilson, “Eviden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From the Provision for Bad Deb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6, 1988, pp.1-31.

11. Press, E. G., and J. B. Weintrop, “ Accounting-Based Constraints in Public and Private Debt Agreements: Their Association with Leverage and Impact on Accounting Choi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2, Jan. 1990, pp.65-95.

12. Ronen, J., and S. Sadan, Smoothing Numbers: Objectives, Means and Implication, 1981, Addision-Wesley Publishing Inc.

13. Smith, C. W. Jr., and J. B. Warner, "On Financial Contracting: An Analysis of Bond Covenant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9, pp.117-161.

14. Watts, L. and J. L. Zimmerman, “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ies: A Ten Perspective,” Accounting Review 65, 1990, pp.131-156.

15. Watts, L. and J. L. Zimmerman,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wntice-Hall, 1986.

16. Watts, L. W. and J. L. Zimmerman, “ Toward a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of Determin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Accounting Review 53, 1978, pp.112-134.

17. Watts, L. W. and J. L. Zimmerman, ” The Demand for and Supply of Accounting Theories,” Accounting Review 54, April 1979, pp.273-30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六章 其他相關規定 第一節 獲配股利或盈餘所得 壹、 「公司組織」獲配股利或盈餘及其所含的可扣抵稅額之課稅規定48

熟悉 MS-OFFICE

四、於 107-108

其它:若有其它證照者,請提供證照影本。.

(2)

最佳解裡面如果沒有greedy choice的話, 則想辦法 把最佳解裡面的一些東西和greedy choice互換. 結 果發現這個新解跟greedy choice一樣好

結 果發現這個新解跟greedy choice一樣好(也是一個 最佳解) 或者發現這個新解更好(矛盾, 所以最佳解

結 果發現這個新解跟 greedy choice 一樣好 ( 也是一個 最佳解 ) 或者發現這個新解更好 ( 矛盾 , 所以最佳 解裡面不可能沒有 greedy choice)... 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