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唐代傳奇小說改寫之研究(II)-唐代傳奇小說與其後之文言小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唐代傳奇小說改寫之研究(II)-唐代傳奇小說與其後之文言小說"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 ※

※唐代傳奇小說改寫之研究(二)-唐代傳奇小說與其※

※後之文言小說

※※※※※※※※※※※※※※※※※※※※※※※※※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89-2411-H-002-061-

執行期間:

89 年 08 月 01 日至 90 年 10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康韻梅

共同主持人: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91 年

02 月 20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唐代傳奇小說改寫之研究(二)

-唐代傳奇小說與其後之文言小說

計畫編號:NSC 89-2411-H-002-061

執行期限:89 年 8 月 1 日至 90 年 10 月 31 日

主持人:康韻梅 執行機構及單位名稱

一、中文摘要 唐代傳奇小說在文學史上重要的意義 之一,即為對後世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尤以小說和戲劇為最,本計劃擬針對後世 文言小說對唐代傳奇小說承衍之情形作一 深入的探討。 本計劃以時代分期為主,將宋、元、 明、清文言小說作品改寫自唐代傳奇小說 的文本,與原作在情節、人物、主題上詳 加比較,並針對比較結果,從時代背景、 作者撰作動機,掘發改易之因,再從敘述 學、小說美學的觀點,賦予改寫的意義, 進而審視出唐代傳奇小說和宋、元、明、 清文言小說,在創作藝術上的差異及其所 蘊含的意義。 關鍵詞:唐傳奇、改寫、文言小說 二、緣由與目的 本計劃為唐代傳奇小說改寫之研究 (一)之後續研究內容之一,在前一計劃 的執行中,大抵已將唐代傳奇小說分別於 後世文言小說、話本小說、戲劇中所被改 寫的情形,建立了一個發展的系譜,即歸 納整理了同一故事題材在歷代的文類中的 呈現,並作了大要的比較。本計劃即以此 研究成果為基礎,而欲更深入地研究唐代 傳奇小說於後代文言小說被改易的面貌及 其意義。 對於唐代傳奇小說所具有的不斷被續 衍改易,甚至跨越文類來展現的現象,歷 來的學者並未忽略,特別是唐代傳奇小說 與戲劇的關係,為此一研究領域之大宗, 相形之下,文言和話本小說與唐傳奇小說 的續承現象之研究,則未能與小說與戲劇 關係之研究相稱,尤其以前者為最,如是 之故,若能針對唐代傳奇小說於後世文言 小說之改易的情形,作一深入討論,必可 補此不足。 此外,就已有的唐代傳奇小說與後世 文言小說之關係的研究而言,大部分為泛 論二者的影響關係,如汪辟疆先生於《唐 人小說在文學上之地位》一文中,列敘唐 代傳奇小說之後的重要筆記小說,並統言 這些筆記小說為唐人小說所孕育,其形 製、內容多不出唐人軌範;再者便是單就 某一書或某一篇章的討論,如近藤春雄< 《剪燈新話》唐代小說>,劉秋則於 <略談<補江總白猿傳>及其有關的故事 >一文中,則具體比較了《剪燈新話》中 的<申陽洞記>與唐人小說<補江總白猿 傳>,以及譚興戎<《聊齋誌異》和唐傳 奇的比較─從<枕中記>和<續黃梁>談 起>等;至於較為全面的研究,則見於程 國賦於其所著《唐代小說嬗變研究》一書 中,其書特闢一章<文言小說與唐傳奇> 來討論唐傳奇小說於後世文言小說中嬗變 的情形,分為宋元文言小說,明清文言小 說兩部分來探討,指陳出其繁衍自唐代小 說的篇章,並舉例以說明,進而言及嬗變 規律,程先生所述可謂有關唐傳奇與後世 文言小說關係之研究中,最為完備者,然 細察其文,猶有未逮之處,如並未針對每

(3)

一篇章個別演易之實,分而論之,又對所 提之嬗變規律產生之因素,和此嬗變規律 於小說史或敘述學和小說美學的意義,亦 未多加闡釋,而流於現象的陳述,而這些 問題,在唐傳奇小說與後世文言小說為同 一文類的前提下更顯重要。同時在討論的 範限上之過於寬泛,例如在論及《聊齋誌 異》與唐代傳奇小說時,並不限於同一題 材之演變,似乎已擴及影響層面。由以上 所述可知,就此一研究領域就現有的研究 成果而言,猶有可更求精進之處。 在唐代傳奇小說作為我國古典小說發 展正式成熟的標記,同時對後世之文學又 具有極大的影響的前提下,基於既有的研 究成果,本計劃擬就唐代傳奇小說於後世 文言小說的更易再現情形,詳加研究,以 補以往研究的不足,進而從此更易再現的 情況,探就此一更易再現風貌呈現之因 由,和在敘述學和小說美學上呈現之意 義,藉以突顯出唐代傳奇小說和其後之文 言小說的特質。 三、結果與討論 本計劃之執行得到以下之具體成果: (一)蒐集整理相關資料,分別完成 了唐代小說與宋代文言小說、 唐代小說與《剪燈新話》、唐 代小說與《聊齋誌異》等題材 承衍關係之系譜。尤其是唐代 小說如何在宋代文言小說中開 枝散葉,本計劃已有鉅細靡遺 的完備記錄。 (二)本計劃之執行,主要側重在唐 代小說如何在宋代文言小說中 再現的情形,故幾乎網羅了唐 宋兩代今存的作品,分別就題 材和寫作手法上,探討其相關 性。 由於唐宋文言小說散佚的情形十分嚴 重,故在研究時大部分僅能從被輯佚而今 存者著手。大體而言,唐代小說幾乎可說 是大量地存在於宋代文言小說之中,甚而 有同一故事,分見於不同的作品的情形。 為了探討上的方便,本計劃便以宋代作品 為基礎,探勘唐代小說的故事,展現在宋 代文言小說中的風貌。 本計劃依據李劍國和程毅中兩位先生 對於宋代小說的研究成果,整理出與唐代 小說有關的作品,按時代的先後有:吳叔 《江淮異人錄》,樂史〈李白外傳〉、〈綠 珠傳〉、〈楊太真外傳〉,無名氏《豪異 秘纂》,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上 官融《友會叢談》,張君房《搢紳脞說》 前後集、《科名定分錄》、《麗情集》, 張實〈流紅記〉,詹玠《唐宋逸史》,《蜀 異志》,《群書古鑒》,岑象求《吉凶影 響錄》,柳師尹〈王幼玉記〉,秦醇〈譚 意歌〉,劉斧《青瑣高議》前後集、《翰 林名談》、《青瑣摭遺》,李獻民《雲齋 廣錄》,令狐皞如編《歷代神異感應錄》, 《大禹治水玄奧錄》,《虎僧傳》,岷山 叟《楊貴妃遺事》,皇都風月主人《綠窗 新話》,宋氏《分門古今類事》,李石《續 博物志》,郭彖《睽車志》,歐陽邦基《勸 戒別錄》,洪邁《夷堅志》,沈氏《鬼董》, 羅燁《醉翁談錄》,何光(先)《異聞》, 魯應龍《閑窗括異志》,王充《小說集異》, 其中〈李白外傳〉、《科名定分錄》、《群 書古鑒》、《歷代神異感應錄》、《大禹 治水玄奧錄》、《虎僧傳》、《則天外傳》、 《楊貴妃遺事》已完全散佚、無從可考。 就今仍可見之文本而觀,宋代文言小說對 唐代小說在題材的承衍上,大致可分為以 下數種情形。 一為收錄原作,即基本上完全承襲原 作,情節相同,嚴格而言,《太平廣記》 應屬此類。由於《太平廣記》大量地收集 唐人作品,以致成為唐代小說輯佚的最佳

(4)

來源,若不是《太平廣記》如是整全的照 錄,也許今可見之唐代作品已寥寥可數, 雖然今日我們已將《太平廣記》所錄之唐 代小說視為原作,而就時代劃分,畢竟《太 平廣記》是宋代完成的作品,故可將其歸 為照錄原作之類。此外像張說《豪異秘纂‧ 扶餘國主》即是裴鉶〈虯髯客傳〉,吳淑 《江淮異人錄‧瞿童》則取自溫造〈瞿童 述〉一篇,二者除了少數字詞差異外,幾 乎是全錄原作,然而某些字詞的差異,也 有令人注目之處,例如說郛本之《豪異秘 纂》中〈扶餘國主〉言「衛公兵法,乃虯 髯所傳也」,而唐傳奇〈虯髯客傳〉則言 「衛公兵法半乃虯髯所傳也」,僅為「一 半」;又〈扶餘國主〉言「龍戰三、二載」, 與〈虯髯客傳〉言「龍戰二、三十載」, 則有很大的歧異。 除了照錄原作的作品外,尚有收錄各作 品之部份情節以作為故事之內容者,此可 以採取「述而不作」的樂史為代表,樂史 的〈綠珠外傳〉和〈楊太真外傳〉幾乎可 說是收集唐人作品的成果,例如〈綠珠外 傳〉便直接引述了〈周秦行紀〉中「綠珠 賦詩」和「拒絕牛秀才作伴」,以及《朝 野僉載》卷二中的「竊娘事蹟」;而〈楊 太真外傳〉則雜集了〈長恨歌傳〉、《國 史補》、《酉陽雜俎》、《逸史》、《宣 言志》、《杜陽雜編》、《仙傳拾遺》、 〈東城父老傳〉和《明皇雜錄》等唐代小 說中有關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故事。基本上 引錄的部分居多,此與樂史撰作態度有關。 而宋代文言小說對於唐代小說題材的 承繼,最為典型的形制,則為節錄原作, 然而這樣的情形,必然植基於宋代諸多作 品集多見於他書的輯佚。例如張君房《麗 情集》、《脞說》多有承繼唐代作品者, 但今多為節存的形式,而其中又多為大量 刪節原作的《紺珠集》和《類說》此類按 書摘錄所編之叢書所收,自然已失原貌, 再與原作相較,有些僅存故事梗概,甚而 數句情節,所呈現的自是為節錄的形態, 因此,比較的基礎也變成浮動不定,例如 《麗情集》佚文見於《紺珠集》者,往往 僅存數句,好比題為「遺策郎」的內容只 是「鄭生過李妓宅,見娃徘徊不能去,詐 以駐馬。後訪之,婢呼曰:『前遺策郎來 也。』」僅此,彷彿是將「遺策郎」此典 出處註明。但見諸於《文苑英華》的〈湘 中怨解並序〉則為一詳盡的文本,幾乎與 原作無別。即《麗情集》原書不存,於輯 佚中在各書的面目又表現如此大的文本詳 略差異,自然無法尋索出正確的改易情 況。但是仍有今存的作品,可以較完備地 與原作比較,例如《綠窗新話》、《分門 古今類事》、《鬼董》、《醉翁談錄》、 《閑窗括異志》等。這幾部作品,大致都 可以尋繹出較為整飭的改易軌跡。《綠窗 新話》大量地節錄了唐代小說文本,形成 一則則的故事梗概,在此改易下,原作豐 富的人物描寫(包括心理情狀)都予以省 略,不再顯現出其人格特質,造成人物簡 化的情形,同時由於情節刪除過多,造成 首尾不連貫,甚而不合理的謬誤;又原作 對背景的鋪陳,點染出特定氣氛的特質, 也在《綠窗新話》的刪簡下,蕩然無存。 今試以出自《傳奇‧鄭德璘》的〈德璘娶 洞庭韋女〉為例作為說明,在《綠窗新話》 中,略去了鄭德璘何以經洞庭、歷湘陰、 以松醪飲老人的背景,及於其中對老人「白 髮而有少容,德璘與語,多及玄解」等特 性之描寫,其中即暗示出老人為神仙中 人,又描述老人「叟飲亦不甚媿荷」,此 則為一種預示,與其後老人為鄭德璘救韋 氏女相應;又將韋女與鄰女聞江中秀才吟 詩,鄰舟女題所得詩句,吟哦良久的情節 刪去,是故原作中以此詩回贈德璘情挑之 詩的情節,只好改易為和詩,如此一來韋 女不擅刀札的形象,就扭轉為工詩之特 質;而《綠窗新話》驟然鋪陳出韋氏舟沒

(5)

之事,但〈鄭德璘〉則以「風勢將緊,波 濤恐人」作為前墊,便不致使舟沒之事, 過於突兀;同時將德璘獲致惡耗的情緒, 大加描寫,但〈德璘娶洞庭韋女〉僅以「悲 惋」二言帶過,也略去了鄭德璘弔江姝詩 二首之內容,這兩項改變,都致使原作所 渲染的抒情氣氛皆化於無形。而〈德璘娶 洞庭韋女〉中亦將水府君救韋氏女之過程 簡化,略去其預言德璘將為巴陵令事,和 韋氏女與德璘再遇水府君,以及韋氏女得 至水府認其父母事;而〈鄭德璘 〉中敘述 秀才崔希同投詩卷於德璘事,以完成故事 前所鋪陳之情節,達到首尾一貫,也未見 於〈德璘娶洞庭韋女〉,這些都是改作未 及之處。情節的刪節是為《綠窗新話》改 易唐代小說之特質,造成小說藝術性的降 低,無法完整地呈現故事,甚至有殘缺不 全之處,例〈張公子遇崔鶯鶯〉僅敘及至 兩人於西廂歡好一月事,其後不論。《綠 窗新話》可謂是節錄原作的極致表現。至 於與其書性質相近的《醉翁談錄》中的一 些作品,雖亦有對原作刪節之處,但未至 面目巨變的地步。至於《分門古今類事》 則展現出另一撰作的特質,全書以分門別 類的方式,撰集古今符命之異事,自然收 有許多唐代的故實,基本上全書皆簡省了 原作的故事內容,撰者似乎是非常有技巧 地以類似的字詞取代原作,例如在卷二〈佐 卿留箭〉中全以「明皇」取代原作《廣德 神異錄‧徐佐卿》中的「玄宗」,同時又 在不易動情節的範限下,儘量以簡潔的方 式將文意表達出,例如上述故事中,改作 以「鶴帶箭西南而逝」就將「其鶴即帶箭 徐墜,將及地丈許,欻然矯翼,西南而逝」 表達完足,雖有損於氣氛之渲染,但亦不 致影響情節之發展。以今之敘事學角度觀 之,《分門古今類事》的撰者多省略了無 關乎事件發展,卻有助於擴張、填充某個 敘事序列輪廓的衛星事件,而保留了具有 影響事件發展的核心事件,由此看來,他 是一個頗具自覺意識的改作者;而見諸故 事後的作者議論,如在〈佐卿留箭〉末, 撰者將原作中「因收其箭而寶焉,自後蜀 人,亦無復有遇佐卿者」,改為「因歎其 幸蜀之兆,已定於此,其事與一行當歸及 萬里之讖相符合焉」,便將原作中強調徐 佐卿神祕的身分的意圖轉化為與全書主旨 相符的定命觀點,事實上,這樣的議論幾 見於所有故事末尾,明述其對故事意義的 認定,強調其「命有定數」的撰作宗旨。 而這些唐代故事的再現,不過是佐證而 已,故事本身的藝術性,則非其考慮之列。 至於《鬼董》又是一值得注意的宋代文言 小說,有關書中所存唐代的作品,亦大部 分是較原作省略,但也僅及於部份文字上 的簡省,是故與原作的篇幅差異並不大, 但《鬼董》撰者對於唐代作品的改作,亦 出於有意識的作偽,他往往刻意地刪改故 事的人、時、地,抹煞其原作的色彩,然 而更重要的事他會從小說的藝術效果的衡 量上作更動,例如〈王萼〉一篇,承自《廣 異記》中的〈王玄之〉,不但改了人名, 同時在文本上展現了撰者的巧思,即〈王 玄之〉中以女鬼因家人迎喪,必須離去前 自述其生平遭遇,但〈王萼〉將此段置後, 由其家人代述,二者因為所置文本前後之 異,造成了不同的敘事效果,即前者由女 鬼現身說法,較具說服力,且使男主人翁 更加愛憐;但《鬼董》則選擇了由家人來 迎喪時,道盡原委,而更能與後之說明兄 女身分的情節相符,同時也將女子之身分 懸宕性延後,如此便可見出《鬼董》撰者 在刪改原作時,確實別有用心,並非率爾 為之。至於《閑窗括異志》則將取材至唐 代小說的作品,略去年號、地域,直述其 故事,故其文字較為簡略。 其次尚有以唐代小說為本事,敘述故 事,即已不是原故事的刪易,而是擷取唐 代小說之重要情節為基礎敘述另一故事,

(6)

《青瑣高議》中的許多作品皆是如此,例 如〈卜起〉則為《原化記‧崔尉子》、《乾 子‧陳義郎》、《聞奇錄‧李文敏》等 故事的另一版本,即以至親好友殺人夫奪 其妻與子,以致終遭報復之事,整個故事 不脫唐之作品的藩籬。此外尚有情節部份 相仿者,如《洛陽搢紳舊聞記》卷三的〈向 中令徙義〉中,向拱與潞之妻有染,後因 婦人殺夫而殺婦人事,則是唐人〈馮燕傳〉 的翻版,但故事中向拱的其他事蹟則與〈馮 燕傳〉無涉。而秦醇〈譚意歌記〉則為一 較特殊之例,即它是雜糅了〈霍小玉傳〉、 〈李娃傳〉和〈鶯鶯傳〉的部份情節模擬 而成。 從上述宋代文言小說對唐代小說題材 承繼情形看來,可知宋代的文言小說或直 接擷取唐代小說文本,加以刪易修改,或 間接地運用唐代小說文本,敘事另一相類 故事,都可見出唐代小說的重要影響。 至於在敘事形式和技巧上,宋代文言小 說對於唐代小說亦多有承襲之處,大體 上,宋代文言小說保留了唐代小說的史 筆、詩歌和議論的三種敘述特色外,具體 落實於文本上尚可歸納出幾點模擬的特 色: 1.假耆舊以談古 秦醇〈驪山記〉模仿陳鴻祖〈東城 老父傳 〉 2.假小說(夢境)以論史 劉府《青瑣高議‧楚王門客》模仿 李玫《纂異記‧三史王生》 李獻民《雲齋廣錄‧豐山廟》模仿 李玫《纂異記‧三史王生》 3.托物寫懷以自敘 《雲齋廣錄‧嘉林居士》模仿東陽夜 怪錄》 4.以駢儷句做對話 李獻民《雲齋廣錄‧西蜀異遇》模仿 晚唐傳奇 5.借人物對話論詩 《洞微志‧劉景直》(《青瑣高議》) 模仿《異聞集‧獨孤穆》 6.以主人翁所作之詩詞為基本情節 李獻民《雲齋廣錄‧丁生佳夢》模 仿《本事詩》 李獻民《雲齋廣錄‧錢塘異夢》模 仿《本事詩》 7.以詩詞為主要內容 ,以序文敘述故 事 張君房編輯的《麗情集》模仿唐人 的《雲溪友議》、《本事詩》 8.以子虛亡是命名 《續樹萱錄‧賈博喻》模仿《玄怪錄‧ 元無有》 《續樹萱錄‧全若虛》模仿《東陽夜 怪錄‧成自虛》 9.篇末垂誡: 如〈綠珠外傳〉、〈太真外傳〉 10.文末交代故事來源 如沈遼〈任社娘傳〉 11.劉邠《三異記》「由書名看,似是 由三件異事組成的單篇傳奇作品, 類似唐人白行簡《三夢記 》 上述研究成果,將唐代小說衍變至宋代 文言小說的歷程作一展現,或許這樣才能 更具體而清楚地比較出兩者的異同,對於 魯迅對唐宋傳奇的判別之詞,也有了依據 的標準。 四、計劃成果自評 本計劃之執行,已完成唐代小說演繹 至後世文言小說的大體圖像,特別是唐代 小說在宋代文言小說的嬗變歷程,已盡其 所能的展現,相信可作為相關研究的重要 參考,並於近期內發表〈唐代小說於宋代 文言小說的再現〉一文。此外參與本計劃 的學生,於研究資料尋索和問題意識的掘

(7)

發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同時更理解唐 代小說於小說史上所據之地位及其所納含 的相關研究議題。 本計劃之執行最為困難之處是唐宋小 說散佚情形十分嚴重,故多於輯佚之作, 耙梳其演變關係,又加上本計劃幾乎囊括 了所有宋代文言小說作為範疇,故耗時甚 久,亦難免有遺漏之處,此外,也因如此 對於唐人小說與明清文言小說的關係,僅 為針對《剪燈新話》和《聊齋誌異》探討, 同時只能完成故事題材的承衍,而無法深 入其敘事的歧異,而必須再費時深入研究。 五、參考文獻 一、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1 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 北京出版社,2000 第一版 (明)佚名《唐人百家短篇小說》,北京 圖書館出版社,1998 第一版 (明)佚名《宋人百家短篇小說》,北京 圖書館出版社,1998 第一版 李時人編校《全唐五代小說》一~五冊, 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 第一版 嚴杰譯注;、周勛初審閱《唐五代筆記小 說》,台北市 : 錦鏽,1992 初版 魯迅編《唐宋傳奇集》(收於《魯迅全集》 10),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上)》,台北正中 書局 1988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下)》,台北正中 書局 1989 汪辟疆《 唐人傳奇小說 》,台北世界書局 1980 段成式《酉陽雜俎》,源流出版社 1983 孫光憲《北孟瑣言》,源流出版社 1983 尉遲偓《中朝故事》,文淵閣《四庫全書》 本 王仁裕《玉堂閑話》,文淵閣《四庫全書》 本 孟棨《本事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孫光憲《北夢瑣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劉斧撰《青瑣高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李冗、張讀《獨異傳‧宣室志》,中華書 局 1983 王讜、周勛初校本《唐語林》,中華書局 1987 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劉鍊、張鷟《隋唐嘉話‧朝野金載》,中 華書局 1979 古神子、薛用弱《博異志‧集異志》,中 華書局 1980 裴鉶《裴鉶傳奇》,上海古籍出版社,中 華書局 1975 洪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宋)無名氏《分門古今類事》,新興書 局,1977 (宋)阮閱《增修詩話總龜》,臺北 : 臺灣商 務,1965 臺一版 (宋)曾慥編《類說》,臺北市 : 臺灣商務, 1983 初版 舊題(宋)朱勝非撰《紺珠集》,文淵閣四庫 全書 v.872 (宋)李昉等奉敕編《文苑英華》,臺北市 : 臺灣商務,1983 初版 (宋)謝維新編《古今合璧事類備要》,臺北 市 : 臺灣商務,1983 初版 (宋)上官融《友會談叢》,收於《宛委別 藏》84,商務印書館,1981 (宋)蘇軾撰;、(宋)王十朋集註《東坡先生詩 集註》,臺北市 : 國立中央圖書館縮影室, 1985 (宋)郭彖《睽車志》,《稗海》本 (宋)沈氏《鬼董》,《知不足齋叢書》 本 《綠窗新話‧醉翁談錄》,世界書局,1958 初版 (宋)王明清《投轄錄》,《四庫全書》 本 《洛陽搢紳舊聞記》,《知不足齋叢書》 本

(8)

(宋)無名氏《豪異秘纂》,《說郛》本 (宋)李獻民《雲齋廣錄》,收於《四庫全書 存目叢書‧子部‧小說家類》第 246 冊, 臺南縣 : 莊嚴文化, 1995 (宋)魯應龍撰《閑窗括異志》,《稗海》 本 (宋)吳叔《江淮異人錄》,《知不足齋 叢書》本 (明)梅鼎祚輯《才鬼記》,收於《四庫全書 存目叢書‧子部‧小說家類》第 249 冊 瞿佑《剪燈新話》,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0 蒲松齡《聊齋誌異》,里仁書局 1970 二、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 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 1992 譚正璧《中國發達小說史》,台北啟業書局 1974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1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 1980 西諦《中國文學中的小說傳統》,台北木鐸 出版社 1985 胡懷琛《中國小說的起源及其演變》,南京 正中書局 1934 蔣祖怡編著 《 小說纂要》,台北 正中書局 1979 齊裕焜 《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 煌文藝出版社 1991 胡世厚編 《 中國古代小說十二講 》,中州 古籍出版社 1993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大學出 版社 1994 楊義 《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中國社會科 學 1995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局 1995 王恒展《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山東教育 出版社 1996 陳文新編著《中國傳奇小說史話》,台北正 中書局 1995 蔣瑞藻《小說考證(上)(下)》,台北萬年 青書店 1971 錢靜方《小說叢考》,台北長安出版社 1979 孔另境《中國小說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袁行霈、侯忠義編《中國文言小說書目》,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1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參考資料》,北京大 學出版社 1985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南開大學 出版社 1993 葉桂桐《中國小說概論》,文津出版社 1998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山東教 育出版社 1996 周勛初《唐人筆記小說考索》,江蘇古籍出 版社 1996 《宋元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 苗壯《筆記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廣東人民 出版社 1997 周紹良《唐傳奇箋證》,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0 第一版 王夢鷗 《唐人小說研究》一、二、三、四 集 ,台北市 : 藝文出版社,1974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文津出版 社,2000 初版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江蘇古籍出版 社,1998 第一版 康來新《發跡變態— 宋人小說學論搞》台 北:大安出版社 程毅中編著《古代小說鈔》(宋元卷), 北京:中華書局,1995 第一版 三、 徐君慧《古典小說漫話》,巴蜀書社 1988 劉葉秋《古典筆記小說論叢》,南開大學出 版社 1985 黃霖等選著《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江 西人民出版社 1982 吳組緗《中國小說研究論集》,北京大學出

(9)

版社 1998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台灣商務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 新論》,台北 淑馨出版社 1991 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 《研究唐小說專著序目(一)(二)》 《唐代小說概述(一)(二)》 《唐代傳奇叢考(一)(二)》 《白猿傳資料研究》 《沈既濟與枕中記》 《楊貴妃故事》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 《 中 國 古 典 小 說 研 究 專 集 1 》, 台北聯經 1979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 《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 3》 唐富齡《文言小說高峰的回歸》,武漢大 學出版社 1990 陳益源《剪燈新話語傳奇漫之比較研究》, 學生書局 1990 四、 段啟明主編《中國古典小說藝術鑒賞詞典》 北京師大出版社 1991 陳炳熙《古典短篇小說藝術新探》,華東 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 w.c.布斯著、崋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 修辭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7 吳士余《小說形象新論》,學林出版社 1988 米蘭‧昆德拉著、孟湄譯《小說的藝術》,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3 維‧什克洛夫斯基著、劉宗次譯《散文理 論》,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4 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 胡平《敘事文學感染力研究》,百花文藝 出版社 1995 胡並敏《敘事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 孟繁華《敘事的藝術》,中國文聯出版社 1989 王克儉《小說創作的隱性邏輯》,北京大 學出版社 1994 唐躍、譚學純《小說語言美學》,安徽教 育出版社 1995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聯經出版 社 1987 里蒙─凱南著、姚錦清等譯《敘事虛構作 品》,三聯書店,1989 熱拉爾‧熱奈特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羅鋼《敘事學導論》,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4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 大學出版社 1998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里仁書局 1987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 賞》,里仁書局 1983 陳洪《中國古代小說藝術論發微》,南開大 學出版社 1987 陳平原《中國小說模式的轉變》,上海人 民出版社 1985 五、 丁範鎮《唐代傳奇及其影響》,師大碩士論 文 1961 李東鄉《唐代傳奇小說叢考》,台大碩士論 文 1961 王國良《唐代小說敘錄》,政大碩士論文 1976 六、 汪辟疆《唐人小說在文學史上之地位》,《讀 書雜誌》 1931 忠昌〈論中國古代小說的續衍現象及成 因〉,《社會科學集刊》1992 第 6 期 陳遼〈略論中國小說的「母題」〉,《明清小 說研究》1993 第 3 期 程毅中〈論唐代小說的演進之跡〉,《文學 遺產》1987 第 5 期 尉天聰〈唐代小說題材之演變與作家之派 別〉,《文化復興月刊》第 4 卷第 5 期 李為宗〈論唐人傳奇的素材來源及演變〉, 《唐代文學研究》第 1 輯 1988

(10)

譚興戎〈《聊齋誌異》與唐傳奇的比較── 從《枕中記》和《續黃粱》談起〉,《新鄉 師院學報》第 1 期 1985 盧今〈《聊齋誌異、續黃粱》和唐人傳奇《枕 中記》的比較研究〉,〈名作欣賞〉第 1 期 1988 七、 內山知也《隋唐小說研究》,東京木耳社, 《中國文學報》第 32 冊 1980 近 藤 春 雄 〈 《 剪燈唐代小說〉, 新話 》  愛知縣立女子大學說林第 23 卷 197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iterature and Film: A Guide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lm Adaptation.. Malden,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 石中劍 》( The Sword in the Stone ),英國作家 T·H·懷特 (T·H·White)1938 年的小說,以「 亞瑟 王傳說

莎劇中「弄人」的打諢(見 附錄二)與《史記》優孟故 事、宋代「二聖鐶故事」中 的優伶相類;但「莎劇」中

意欲達之,則口有聲。意者,象乎事物而 構之者也;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聲

「這裡就是你的避難所。世間的一般庸人都在那裡

童話 寓言 故事 童謠 童詩 詩歌 散文 戲劇 小說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傳記文學

理所當然地認為事實總勝於雄辯 (Michael Moore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