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幽默表現分析及其與幼兒創造力關聯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幼兒幽默表現分析及其與幼兒創造力關聯之研究"

Copied!
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幼兒幽默表現分析及 其與幼兒創造力關聯之研究 The Study of Children's Humorous Performance and Connection with Creativity. 李奕嶢 Lee, Yi-Yao. 指導教授:張雨霖 博士 中華民國 109 年 2 月 February 2020.

(2)

(3) 誌謝 感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發所給我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讀書經驗。創發所的師 長、同學、課程以及活動,每一次的相遇都碰撞出許多燦爛的火花,也是我心靈 成長的養分,讓我有如充電一般再回到職場上。這兩年的時間雖然上班又上課頗 為辛苦,但也滿足於自己身為創發所大家庭的一份子。 感謝指導教授雨霖老師,提供給我許多論文的想法,也總是耐著性子指導我 撰寫論文中不成熟的地方,例如:文獻探討的技巧、研究方法的使用以及統計軟 體的操作等,雨霖老師公務繁忙,仍能及時回覆訊息讓學生感到很踏實安心;在 論文最後衝刺階段,因為我調動到台中的學校了,老師也犧牲假日的時間與我進 行論文的討論,有雨霖老師的協助才能讓我順利完成論文。感謝兩位口試委員, 陳學志教授及簡馨瑩教授,總是給予溫暖的提醒與建議,同時也提供最專業的提 點,讓我的論文成果更加嚴謹及完整。論文撰寫歷程中的兩位夥伴,雅淳以及莉 伶,彼此互相扶持、加油打氣,一同完成了這次的任務;感謝我在台北市立蘭雅 國小的工作夥伴及學生,有他們的協助才能讓我順利產出這一次的論文成果。 感謝我的家人一直以來的陪伴與支持,尤其是我的父親為了減輕我通勤的負 擔,總不辭辛勞的接送我從師大回台北的家;新學期,我調動去台中的學校,當 我需要去台北與教授討論論文的時候,我的先生也早起載我去高鐵站,結束後也 會到高鐵站載我回家,讓這一趟旅程不再那麼的辛苦。「家」總是我最強力的後 盾,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完成這次的論文成果。 最後,我要感謝我肚子裡的寶寶,來的真是時候,降臨來陪伴媽媽完成這次 階段性任務。懷孕初期寶寶很乖巧,沒有讓我有太多的身體不適,也讓我持續有 精神的完成論文的撰寫,我會抱著既開心又期待的心情,來迎接論文的成果,同 樣也迎接我的寶寶順利誕生。 李奕嶢 謹誌於師大 109.02 i.

(4) 幼兒幽默表現分析及其與幼兒創造力關聯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幼兒的幽默表現型態,並將其表現型態與幼兒創造力進行分 析,討論兩者之間的關聯性。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兩所公立幼兒園各一班級的中班 及大班幼兒一共 53 位。53 位幼兒進行研究者自行編製之幼兒幽默表現作業,一 共有四種題型,包括:出糗、誇張、融合及變化,欲測得幼兒在幽默創造中出糗、 誇大、新奇概念組合及法則誤用的技巧。以一對一看圖片問答的方式,讓幼兒說 出符合圖片的好笑情境,研究者記錄之並加以分析其幽默反應型態。考量幼兒施 測的時間及穩定度,研究者設計了兩種作業版本,讓幼兒分別施測,以取得更多 有效資料。53 位幼兒進行行動和動作創造思考測驗 (Thinking Creatively in Action and Movement,TCAM),以取得幼兒在創造力的流暢力、獨創力及想像力分數。 最後將幼兒幽默表現型態計算總分並與創造力的流暢力、獨創力及想像力進行相 關統計分析,以獲得幼兒幽默表現與年齡及創造力之關聯。 本研究之結果發現:1.在幼兒幽默表現作業中展現的答題反應分為三種:無 幽默反應、簡單幽默反應及複雜幽默反應。2.幼兒擅長表現簡單的基本語言幽默; 然在失諧解困型態之幽默技巧尚未成熟。3.幼兒參與幽默創造表現作業對題目的 理解有年齡上的差異,但幽默表現則無差異。4.幼兒幽默表現與創造力的流暢力、 獨創力及想像力有顯著正相關並可預測整體創造力,其中又以誇張題表現最為顯 著。 本研究研究者匯整相關文獻資料將幼兒幽默表現以質性紀錄量化分析的方 式進行分析,期盼未來能對幼兒幽默的評量與發展有所貢獻。研究者最後根據研 究結果提供教學及研究上之相關建議,也使得實務工作及後續研究能夠有所參 考。 關鍵字:幼兒幽默表現作業、幼兒創造力、探索型混合研究 ii.

(5) The Study of Children's Humorous Performance and Connection with Creativ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humorous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analyze their performance patterns and their creativity,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53 kindergarden children were invited to carry out their own humorous performance assignments prepared by the researchers.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humorous expressions, including: Incongruity, exaggeration, fusion and change. Children try to produce a funny situation that matches the picture,. Considering the time and stability of the child's test, the researchers designed two versions of the work, allowing the child to test separately to obtain more effective information. Next, 53 children should join the Think Creatively in Action and Movement (TCAM) in order to obtain children's creativity scores. Finally, calculate the total score of children's humorous performance patterns and analysis with creativity's fluency, originality and imagination to obt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humorous performance and age and creativit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ind that: 1.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response to children's humorous: no humorous response, simple humorous response and complex humorous response. 2. Children are good at showing simple humor; however, complex humor is not outstanding. 3.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humor performance between younger children and older children 4. Children's humorous performance is correlated with fluency, originality and imagination and can predict creativity, and the exaggerated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This study analyze and record the humor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in a quantitative manner, and look forward to contributing to th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humor in the future. Finally, the study provid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uggestions, which also enables practical work and follow-up research. Keywords: humor performance assignments, children’s creativity, exploratory design iii.

(6) 目錄 誌謝.................................................................................................................................... i 摘要................................................................................................................................... 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幽默的意涵與評量..................................................................................... 5 第二節 幼兒幽默表現........................................................................................... 12 第三節 幼兒創造力與幽默................................................................................... 19 第三章 研究一:幼兒幽默創造作業之發展............................................................... 30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0 第二節 研究結果................................................................................................... 33 第四章 研究二:幼兒幽默創造作業表現與創造力的關聯....................................... 48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8 第二節 研究結果................................................................................................... 48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53 第一節 綜合討論................................................................................................... 53 第二節 結論........................................................................................................... 5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59 參考文獻......................................................................................................................... 63 附錄................................................................................................................................. 70 iv.

(7) 表次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2-1 McGhee 的幽默發展階段............................................................................... 13 2-2 幼兒幽默表現的十種型態 ............................................................................. 15 2-3 六種幼兒幽默類型 ........................................................................................ 16 2-4 國內幼兒幽默與相關研究論文一覽表 ........................................................ 25 3-1 研究參與者組成 ............................................................................................ 31 3-2 幽默型態觀察指標第一版 ............................................................................ 35 3-3 幼兒幽默表現觀察指標第二版 .................................................................... 37 3-4 幼兒幽默表現觀察指標確認版 .................................................................... 38. 表 表 表 表. 3-5 3-6 3-7 3-8.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3-9 出糗答題反應與年齡之差異 ........................................................................ 44 3-10 誇張答題表現與年齡之差異 ...................................................................... 45 3-11 融合答題表現與年齡之差異 ...................................................................... 46 3-12 變化答題表現與年齡之差異 ...................................................................... 47 4-1 幽默表現計分表 ............................................................................................ 49 4-2 幼兒幽默創造表現作業與行動與動作創造思考測驗之相關分析表(N = 53). 出糗題型幽默創造反應 ................................................................................ 41 誇張題型幽默創造反應 ................................................................................ 42 融合題型幽默創造反應 ................................................................................ 42 變化題型幽默創造反應 ................................................................................ 43. .............................................................................................................. 51 表 4-3 幼兒幽默表現創造作業與創造力總分之迴歸分析(N = 53) .................. 51. v.

(8) 圖次 圖 2-1 Suls 的「失諧-解困」理論圖(陳學志,1991)........................................... 8 圖 3-1 作業施測流程圖 ............................................................................................ 32. vi.

(9) vii.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 幽默對幼兒發展之重要性. 幽默對幼兒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潛在的重要影響,它同時與幼兒的幻想、 幼兒遊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李學斌,2001)。幽默就像心靈的解藥一般,緩 解幼兒的焦慮不安或緊繃情緒(Gail Munde, 1997) 。幽默感能夠幫助幼兒更有能 力面對及處理所遇見的困難,它在幼兒的成長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幽默亦 是健康的良藥,能組織幼兒在語言、智力、健康及情緒的發展,導向幽默又有智 慧的面向(高沐晴,2004)。 幽默營造出一種「玩樂(playfulness)的氣氛」 ,在這種玩樂的氣氛下,個體若 是犯錯或失誤,是能被容忍且可以重來,並免除被成人直接批評或受到處罰。人 們在社會上生存,不免會被世俗眼光及道德感施加無形的壓力,但在幽默刺激中, 一些「無害的幽默線索」(innocuous humor cues),會將這些壓力隱藏起來或讓人 們嘗試轉移,人們被允許合法的嘗試,而在幼兒的學習階段同樣是被鼓勵多嘗試 探索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大膽的試驗,這將會讓幼兒的學習更加豐富。因此我們 可以說幽默在幼兒的發展中,有很大的助益。 幽默對個體社會關係的建構與交流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張學善,2009)。日 常生活中具幽默感的人更使人易於親近,也因此對人際關係有所助益,有著正面 的影響。幼兒來到幼兒園參與團體生活,社會互動及人際關係就是他們首要學習 的課題,幼兒隨著年齡增加與同儕互動的經驗與頻率也會增加,在此過程中幼兒 嘗試幽默的頻率及複雜性便會提高。經由適度、適時的幽默可以化解幼兒人際間 的衝突關係,增進同儕間的情誼,因此幽默感不僅是對成人來說相當重要,幼兒 也需要有足夠的幽默感進行各種應對進退。. 1.

(11) 上述幾點皆提出幽默對幼兒發展的益處,因此研究者以幼教實務工作者的立 場,把握幽默在幼兒階段的重要性,針對幼兒幽默表現進行全面性的觀察、紀錄 與分析,為本研究第一個研究動機。 貳、. 國內缺乏幼兒幽默表現與創造力相關之實證研究. Mayesky(2005)認為創造力是每個人擁有的特質,幼兒與生俱來就具備活躍 的想像力,尤其是 3∼6 歲這個階段特別豐富,他們大多富有天馬行空、不受拘束. 的創意。此階段的兒童像海綿一樣,不斷接收外在的刺激以及經驗的積累,思維日 漸突破,不受日常活動的限制與規範,因此更加豐富的聯想就此展開(Montessori, 1989)。董奇(1995)也提及幼兒時期的發展正處於變動期尚未定型,即使其知. 識經驗不如成人充沛豐富,然而這先天的不足倒也成了幼兒源源不絕的創意泉 源。 在幼兒園中,幼兒會和老師或是和同儕共同進行各種趣味的遊戲,遊戲的過 程中幼兒會嘗試表現出特別突出的行為,而做出行為的主要原因就是想引發他人 的注意與甚至讓他人有「笑」的回應,幼兒運用幽默的態度來產生愉快的互動氣 氛(陳巧湄,簡淑真,2011)。 由上述論點可推知幼兒的創造力和幽默都是獨特且在發展中重要的一環,從 學術研究來看,國內對於幼兒創造力的研究已有部分發展,是研究議題中的熱門 話題;然幼兒幽默表現的相關研究並不多,張如鈞(1990)藉由漫畫的方式探討 對於大班與國小幼兒對於漫畫的幽默理解性;陳若含(2008)的研究中針對不同 年齡的幼兒進行圖畫書的導讀,探究幼兒能否欣賞及理解幽默;張鐿霏(2006) 則對幼兒的幽默表現有較詳實的記錄與探討。再提幼兒幽默表現和創造力關聯的 研究僅有張素紋(2008)研究幼兒創造怪物與幽默創造間的關聯,另外黃主君和 鄭瑞菁(2011)的研究提到,當幼兒們正津津樂道的以自身觀點陳述著自己覺得 有趣令人發笑的觀點時,正是表現出他們的創意與想像力。 回顧文獻,鮮少提到幼兒幽默表現與創造力之間的相關性,藉此研究者產生. 2.

(12) 第二個研究動機,欲嘗試在幼兒園班級中,採用自編幼兒幽默測驗一對一的問答 方式,搜集有關幼兒的幽默表現與幽默技巧應用的能力,並進一步探討與分析其 的幽默表現特性與創造力之間的關聯。.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一、分析幼兒幽默表現之型態及不同年齡之差異。 二、探究幼兒幽默與創造力之關聯性。 貳、待答問題 一、幼兒所使用之幽默表現型態為何? 二、幼兒所使用之幽默表現型態是否有年齡之差異。 三、幼兒所表現出之幽默表現型態與幼兒創造力之關聯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 幽默表現. 幽默表現是指幼兒運用幽默技巧並創造出幽默內容的行為表現。在本研究中, 係指幼兒在幼兒幽默創造表現作業中,創造出的幽默內容,以及運用出糗、誇大、 新奇概念組合及法則誤用等技巧的頻率。 貳、. 幼兒創造力. 幼兒創造力是指幼兒應用流暢、獨創、想像等表現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 研究中,利用「行動和動作創造思考測驗」(張世彗修訂,2006)測得幼兒創造 力。測驗中針對「有多少種方法?」 「你可以像什麼一樣的做動作?」 「有其他的 方法嗎?」「你可以用紙杯做什麼?」四個活動,幼兒在測試歷程中所分別表現 出的流暢性、獨創性與想像性分數。. 3.

(13) 4.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探討幼兒幽默表現以及創造力之關聯性,針對以下議題進行文獻探討,第 一節為幽默的意涵與評量,針對幽默的定義做分析解釋,再進行幽默評量工具的 介紹;第二節為幼兒幽默表現,針對幼兒的幽默內涵以及評量方式做探討;最後 第三節是幼兒幽默與創造力,為理解幼兒之幽默是否與創造力有關聯性,參考相 關文獻做彙整分析。. 第一節 幽默的意涵與評量 壹、. 幽默的定義與理論. 一、幽默的定義 幽默在人類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會出現在許多不同情境下,例如: 運用在人際關係、教育活動、廣告宣傳,生活中它無所不在。而幽默(Humor)一 詞最早出現在古希臘醫學,為身體中的四種汁液。當時相信人的體內有四種汁液, 掌管了人類的情緒,其中「黑膽汁」則是影響抑鬱情緒的汁液,唯有靠開懷大笑 才能有效紓解。後來英國人便將此詞解釋為有趣的意思,1942 年林語堂則按照 音譯翻成「幽默」 (陳學志,2010)。 自古即許多哲學家對幽默提出看法,從情緒面向來說,如:柏拉圖所提出幽 默的產生多訴諸於情感;佛洛伊德認為幽默會提供給人一種從禁錮中解脫以及放 鬆的感受;另外 Koestler(1964)表示幽默是一種能充分發揮人類潛能的人格特 質。從理論的面向來看,康德認為失諧的過程可以說是幽默的基礎;不協調的情 境或表現經常與幽默是密不可分的(Veale, 2004)。 然而,晚近對於幽默的看法趨向多元化,如 Long 與 Graesser(1988)認為 幽默是複雜的認知、社會和語言現象,對於文本的理解、使用以及處理過程的研 究都有相關性;一些學者則認為幽默的理解、產出、表達都可能受到情緒、認知 5.

(15) 概念、心理因素的影響(Martin, 2018; Paulos, 1980)。總之,幽默會隨著文化 習俗的不同、時間脈絡的推進而有不同的定義,它不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此只 能就各家學者所定義之幽默做一個綜合概要的解釋(陳學志,2001)。 幽默曾帶有諷刺、輕視、藐視的意涵,而無論在國外或是國內都曾試圖將幽 默評價為負面的情緒特徵(Aristotle,Hobbs,1651)。然近代隨著正向心理學的 重視與倡議,幽默的評價漸趨正向,已被視為適應的策略,個體在面對挑戰、壓 力與挫敗情境中的舒緩機制(李俋萱,2010)。更進一步來說,幽默感不是單一 的概念,是多個面向所組成。「笑」是幽默經驗中最普遍的外顯行為;情緒層面 上幽默經驗是令人感到愉悅、快樂的;認知層面則包含失諧、矛盾和荒謬等趣味 情境;社會層面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常存在著幽默感,且為重要的角色之一 (Martin,2000;McGhee,1980)。較多的學者將幽默感定義為一種正向的人格 特質,其能幫助人們適應環境、化解尷尬、面對壓力(Martin & Lefcourt, 1983)。 邱發忠、陳學志、與卓淑玲(2003)發現,個人在面對現實環境中令人不悅及尷 尬的狀況時,幽默感能幫助人們坦人面對、不逃避。在面對不合理的事件時,甚 至能利用幽默感來調整既定的認知和想法,以避免產生不健康的心理作用。由上 述理論可知幽默感被視為一種正向的情緒,愉悅、快樂、詼諧、歡樂及輕鬆為其 主要表現的特性。(徐雅美,林耀南,徐達光,2014) 從以上的文獻可知,幽默感是用詼諧、欣賞和理解的眼光來看待一件事物, 且能創作使人覺知趣味,為一良好之心理特質,但也因其涉及的層面廣泛且深入 使其成為一複雜的概念。 二、幽默的理論 幽默可以從生理理論、心理理論以及認知理論三面向作為基礎分析。生理理 論為過剩能量釋放論;心理理論有優越與貶抑理論;認知理論則為失諧解困理論、 反向-合意理論。 (一) 過盛能量釋放論. 6.

(16) 當個體在現實世界中面臨到到不協調、不合理的情境時,個體會因此產生反 射的反應機制,但初期這樣的反應是對人體有害的,唯有經過長期的演化、適應 歷程,產生能夠應付此種有害威脅的生理防禦機制,也就成為能量釋放論知基礎 (岳曉東,2012)。個體能夠利用「笑」來釋放過剩的能量,而「笑」即為最普 遍的幽默外顯行為(陳淑蓉,陳學志,2005),利用笑來釋放個體接收到過多的 刺激,減輕該刺激對人體造成的負擔,即所謂的過剩能量釋放論(Wilson,1979)。 (二) 優越與貶抑理論(superiority and disparagement theories) 當我們發現別人比自己愚笨、醜陋、不幸或軟弱時,會產生相對的優越感, 因此會有喜悅及笑產生。而後有學者提出笑是與較差的人比較後,突然感覺到的 榮耀即稱為「幽默的優越理論」 (superiority theory of humor) ,幽默便有嘲笑他人 而獲得優越感意義(徐芝君,陳學志,邱發忠,2005)。也就是說社會中不受歡 迎的人物或是不幸的事件更容易引發幽默。 (三) 失諧解困理論(incongruity resolution theory) Suls(1972)提出「失諧—解困」模式,他認為個體須經過「失諧」和「解 困」兩個階段,才會產生幽默的感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到許多不同的幽 默刺激,當該刺激出現時,如:一個笑話、一個動作或一種聲音,接收訊息者會 根據個體原有之認知基模,來推測或預測可能的結果。此時,若推論結果與個體 所預期之結果一致時,並不會感到驚喜或有好笑的感覺;反之,出現結果與個體 推論不一致或產生認知衝突時,個體就會感到困惑、不解,此歷程即所謂的「失 諧」。失諧發生後,接收訊息的個體會尋找適合的規則和解釋來詮釋上述的不一 致情形,此為「解困」。若個體成功解困,才會產生好笑的反應及幽默的感覺; 若沒有成功解困,則會使個體感到困惑。. 7.

(17) 圖 2-1 Suls 的「失諧-解困」理論圖(陳學志,1991) (四) 反向-合意理論 反向-合意理論為陳學志等人(2001)提出之幽默理論,主要為針對笑話理 解機制與笑話如何引發正向情緒之議題作說明。此模式有四個階段,包含:衍生 隱含命題、失諧、逆溯推論和否定隱含命題。讀者會用「優勢基模」(dominant schema)衍生出的「隱含命題」自動地填補語意脈絡;笑話中無法由「優勢基模」 推論出來的語意脈絡,通常即為笑話中的「發笑語句」,因為無法有符合基模之 推論而進入「失諧」階段。失諧後,讀者會以「逆溯推論」 (backward inference) 推論出理解前面文句所必備的前提或事實,進而「否定隱含命題」而有幽默的感 受。經過以上四個階段後,讀者在閱讀笑話時,才會產生幽默及好笑的感覺。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當某一刺激發生時,與個體認知不一致、有衝突進而 發展成有趣、令人發笑的反應,即為幽默。幽默普遍被定義為讓人放鬆心情,並. 8.

(18) 能使人達到愉快輕鬆的狀態,且為個體提供了適切的紓壓管道,因此為一正向情 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幽默刺激增進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趣味性,也讓 生活有更多的樂趣。 貳、. 幽默的評量. 一、評量幽默 Thorson & Powell(1993)主張幽默的評量需包含以下成分,始能有效測量 出個體之幽默感:創造幽默的能力,在生活情境中主動使用幽默、創造幽默;處 理幽默情境的能力,在面對幽默的刺激或情境時,能嘗試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到有 趣的面向; 使用幽默的能力,是否擅長將幽默刺激運用於生活情境中,讓幽默 為生活增添樂趣;幽默態度,即個體樂於接受幽默刺激,對幽默保持樂觀、正向 的態度。 有關幽默的測量的方法大概可以分為下列五類(陳淑蓉,陳學志,2005): (一)自然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指在自然的情境中,透過感覺器官及有關的工具以蒐集研究資 料的歷程。針對受試者在自然情境中所使用的幽默形式、內容、頻率、目的 及對象進行資料的蒐集和分析,即使用自然觀察法來測量幽默。 (二)晤談法 晤談法包括訪談和觀察二部分。與受試者直接作面對面的溝通,來發現事實 面的所在也對受試者做觀察,可對受試者作更客觀及深入了解。Hester(1986) 設計了一分以日常生活經驗為基礎的幽默評估表(HUMA)。 自然觀察法和晤談法,主要著重在幽默的外顯行為,例如:笑容或面部表情 的變化,但卻沒有分析個體笑的行為的種類,無法確切了解個體是否對幽默有所 覺知。 (三)實驗法 實驗法是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設計的情境之中進行觀察(或資料蒐集)的過. 9.

(19) 程。利用實驗法測量幽默的方法建立於失諧理論的基礎上,藉由實驗處理及設計 以了解造成幽默的因果關係。其缺失是與自然情境隔離,脫離社會脈絡,不易看 出是否為個體真正的幽默反應。 (四)社交計量法 幽默不僅是認知現象也與社會互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可利用社交計量法 針對個體之行為表現進行幽默的測量。社交計量法會有一固定成員的團體,若在 學校則可用同班同學為同儕互評,受試者會從團體或是班級中選出幽默表現最出 色或鮮少展現幽默感知同學數名,並以結果和幽默自評作比較(何茉如,1998)。 (五)測驗法 以測驗法測量幽默感,測驗的內容可依研究的需要涵蓋幽默感的各種向度, 相較於其他種測量方法是為比較完整的幽默感測量。 國外曾針對幽默主題設計出不同目標的量表:情境幽默反應量表(SHRQ), 評估受試者在不同情境中笑和微笑的程度(Martin, 1996);幽默因應量表(CHS), 是在衡量受試者在面對心理或生活中的壓力時如何運用幽默感來應對(Martin, 1996) ;多向度幽默感量表(SHQ) ,幽默感在個體之間的差異,與文化、內涵和 技術之相關(Sven Svebak, 2010);「多向度幽默感量表」(MSHS),此量表將幽 默視為多維的結構,並量測受試者對不同幽默向度採取的應對方式(Sousa, Marques-Vieira, Severino, Pozo-Rosado, Antunes, José,2017)。 上述之量表多為自陳式測驗,這是心理測驗中最常用的自我評定問卷方法。 受試者使用自陳式測驗雖可對外顯行為及自我對環境的感受(如欲望的壓抑、內 心衝突、工作動機等)有清楚的表達,但穩定度差,且受試者的作答結果容易因 為心境狀態或是社會觀感反映而有所影響,不夠客觀為自陳式測驗之缺點(朱經 明,2000)。 國內曾出現過的幽默感測驗,如「國中小學版幽默理解與幽默創造能力測驗」 (Development of Humor Comprehension and Humor Creativity Test)可作為評估台. 10.

(20) 灣青少年之幽默感、幽默表現和接收經驗的測量工具 ( 吳靜宜,陳學志,邱發 忠,徐芝君,2007)。此測驗是改善自陳式測驗的不客觀之處重新設計測量幽默 感的量表。這份量表是針對學生的幽默理解能力及幽默創造能力進行評估與測驗。 學生閱讀完幽默文字敘述後,嘗試進行語句的完成或是選擇,再以學生的回答為 依據,分析他們對幽默理解及為幽默創造力評分。另有加入本國文化內涵之「多 向度幽默感量表」 (陳淑蓉,陳學志,2005) ,針對國中學生幽默理解、幽默創造、 幽默因應能力及幽默態度等面向進行施測,進一步的對本國學生之幽默感有所探 究與了解。 二、幽默創造的測驗 幽默創造係指能察覺知人事物或概念間不協調的關係,且能運用技巧的將無 關聯的事物進行建構整合後,再傳達給他人的能力。幽默創造的測驗即是針對上 述的能力進行評定,受試者是否能透過口語、文字或是作品的設計來呈現其幽默 感,且其展現出之成果能使人覺得好笑(孫聖和,2000)。 較常見的幽默創造評量方式,是提供受試者沒有字幕的影片、圖片,要求受 試者為影片或圖片編寫創造出具有幽默效果的文字說明或字幕,評分者藉此了解 受試者幽默創造分數,並以此分數和其他心理分數作為相關研究。在國外,曾有 Treadwell(1970)以大學生為對象,進行「卡通幽默測驗」 ,受試者需為 18 部卡 通創造幽默字幕,依據評分者以 1-5 點量尺評分其創造之內容好笑程度以表幽默 創造分數。Nusbaum 及 Silvia and Beaty 針對幽默產出能力設計出一套測驗模式, 進行的方式是請受試者針對有趣的照片或圖片進行文字的說明,或是提供一段未 完成的幽默短文,再請受試者將短文完成。接著依照受是者個敘述及回答打分數, 覺得答案是令人發笑、給人愉悅感的幽默素材就給予高分,反之則給低分。 國內的研究如:謝慧珍和陳皎眉(1995)在兒童幽默感、同儕聲望與行為能 力關係之研究中,針對小三~六年級的國小學童分別就幽默感「欣賞」、「理解」 與「創造」三個部份來施測與計分。「幽默創造反應」的部份提供兒童許多組的. 11.

(21) 連環圖片,其中包含一般型幽默刺激及攻擊型幽默刺激,要求兒童針對各組圖片 設計出最有趣的標題,再由施測者對此標題的有趣創新程度,就 0~4 之五點量尺 予以評分,分數越高,代表其幽默創造反應越高。孫聖和(2000)則是以漫畫為 題材,針對受試者在「幽默創造」測驗中所展現之幽默程度、變通力、獨創力、 流暢力四個指標進行幽默創造的評分。吳靜宜(2004)在新編幽默創造測驗中選 用幽默圖片請受試者為圖片下一個有趣的標題;另有「幽默笑話改編」以評定受 試者幽默理解的能力。 另有自陳式的幽默創造測驗,如:Martin & Lefcourt(1986)編製的情境幽 默反應量表(SHRQ),是以問卷量表的型式,引導受試者紀錄自己在日常生活 中的幽默創造情形,進而評估受試者在不同情境中笑和微笑的程度;Bell & McGhee(1986)所編製的幽默創造量表(HI),則是了解個體在「一般生活經驗」 及「社交場合創造」兩種情境中,主動表現幽默的情形。 本研究所採用之幽默評量方式為幽默創造的能力測驗。過去的幽默創造測驗 上多採評分者主觀的方式評定創造之素材是否好笑,並未訂定客觀的標準,且評 分的準則眾多又繁複,操作不易。另過去幽默評量對象多為國小以上之學童或是 成人,並無針對年齡較小之幼兒進行幽默創造之相關研究,由於幼兒之幽默感是 與成人不同的,且以幼兒為研究對象並不適合使用需閱讀文字的問卷調查法,因 此欲藉幼兒口語表達的方式,記錄幼兒產出之幽默內容和技巧,藉此研究發展出 幼兒幽默表現之客觀指標,改進過去較繁瑣及主觀之評量方式,以測量幼兒的幽 默表現。. 第二節 幼兒幽默表現 在早年曾有學者斷言孩童是沒有幽默感的,因為孩童對於成人所展現的幽默 素材毫無反應;然而這樣的論述很快就被推翻,孩童毫無疑問是富有幽默感的, 只是其對於幽默的理解是不同於成人的,且幽默產出的形式也有孩童自己的樣貌 (Jalongo, 1995)。 12.

(22) 壹、. 幼兒幽默之發展. 幼兒幽默的發展有各家不同的理論,Hoing(1988)和 McGhee(2002)所 提出之階段論除幽默發展起始點不同外,其內涵非常相似(張文宿,2009) ;Shultz (1972/1974)以幽默的失諧解困理論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出幼兒幽默的兩階段 失諧理論;Brown Ivan(1933)則將幼兒幽默用圖像表現的方式來做分析解釋。 一、McGhee 和 Hoing 的幽默發展階段 McGhee(2002)以 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為基礎,將二到七歲幼兒的幽默 發展,分為六個階段,如表 2-1: 表 2-1 McGhee 的幽默發展階段 幽默發展. 認知發展. 階段. 階段.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年齡. 主要特徵. 具體表現. 6 個月. 對好笑的聲音或行為 有反應 對物體做失諧的行 為。. 看到父母超乎 常理的表現發 笑。 把碗當帽子來 戴的象徵遊. 用不正確的名稱為某 項物品命名。 了解不合邏輯的訊 息。 對有趣的語句表達興 趣。 理解雙關語及成人式 的幽默。. 戲。 幼兒將「貓」 叫成「老虎」。 用有洞的碗來 裝飯。 模仿成人的猜 謎及笑話。 「豬」你生日 快樂。. 感覺運思期. 感覺運思期. 12~15 個月. 第三階段. 前運思期. 2~3 歲. 第四階段. 前運思期. 3歲. 第五階段. 前運思期. 5~6 歲. 第六階段. 具體運思期. 7~8 歲. 資料來源:Guo, J., Zhang, X., Wang, Y. (2011) Honig(1988)將幼兒的幽默發展分為五個階段,除了幼兒最初對幽默有反 應之時間點與 MeGhee 所提出之理論有所不同外,其理論內涵極為相似。 第一階段是經由生理刺激所產生之愉悅感,此為幽默的開始,最早在幼兒 2 個月時發生。嬰兒在聽覺和視覺上的刺激特別敏感,因此看到親近的照顧者時會 面露微笑;聽見成人發出不合常理的聲音時會有笑的反應(Tamashiro,1979)。 13.

(23) 第二階段的幽默發生在幼兒的象徵性活動時,約於 1 歲時出現。當幼兒熟悉表徵 性能力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象徵性活動,就如 McGhee 所提出的第二階段,幼 兒會對物件作出不一致的動作,並知道其正在創造幻想的情境,個體會從其中得 到愉悅感。接下來的三、四、五階段,幽默的發展皆與語言的發展有緊密的關聯。 階段三幼兒用文字創造幽默,最常見的即是給予物件不正確的名稱,也會模仿創 造出有趣的笑話,藉此獲得趣味;到第四階段時,幼兒開始會創造出無意義的字, 藉由聲韻及語音的變化,來找到語言中的趣味元素;最後的第五階段,為 7~11 歲的兒童,其語言能力及抽象思考的發展漸趨成熟,對字的意義也有更進一步的 認識和了解,因此更能靈活的運用文字創造有趣的情境,並更能理解謎語、雙關 語等語字詞有關的幽默展現。 二、Shultz 幼兒幽默兩階段失諧理論 兩階段失諧理論以認知理論作為基礎分為「失諧」和「解困」 。 「失諧」就是 當幼兒發現事件不如自己所設想、預期的狀態下發生,其發生後讓幼兒感到好笑 的現象,幼兒在 6 歲以前能夠對失諧做出反應。第二階段的「解困」則發生在 6 歲以後。幼兒為因應先前不合理的失諧狀況而找到合理的方法去調適,當幼兒發 現失諧笑話裡的解答線索時即感到有趣好笑(張文宿,2009)。 三、Brown 圖像分析幽默理論 Brown(1993)建立了幼兒的幽默圖像理論,一共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 約在幼兒 4 歲時發生,幼兒能夠從圖像或動作中指出有趣的地方,但無法對該畫 面作出有趣的解釋,只有察覺特定視覺的不協調;第二等級則延續第一等級的內 涵,更進階的是幼兒能夠說出圖片或動作令人感到有趣的原因;幼兒在第三級的 表現為針對圖片、動作和情境的整理狀態,接收到趣味的訊息,但無法解釋為什 麼有趣?或不能指出有趣的地方;第四級則是延伸第三級的能力,能夠從整體訊 息中感受到趣味性且能解釋有趣的原因,當幼兒 6 歲時則多能達到此層級之幽默 (陳若含,2008)。. 14.

(24) 貳、. 幼兒幽默表現評量. 一、 幼兒幽默表現 幽默是一種最原始、自然而然的遊戲形式,因此遊戲行為與幽默的表現密不 可分(Gail Munde, 1997) 。教育之父福祿貝爾稱遊戲是兒童的內在本能,是幼兒 時期最純潔、最神聖的活動。幼兒的學習就是在遊戲中,也可以說幽默存在於幼 兒生活中的每一刻。幼兒確實擁有幽默的覺知,也能展現幽默能力,他們會嘗試 使用幽默與同儕和成人建立關係,透過表達喜悅和歡笑來慶祝生活,並能藉此發 揮認知和語言能力,作為應對心理,社會和身體成長之方式(Dowling, 2014)。 幼兒的幽默表現特性有:自娛娛人、嘲諷他人、化解危機,並具有創新性、 取代性、流行性、感染性、累加性、複合性與發展性,不同的活動型態中,幼兒 有不同的幽默表現(陳巧湄,2009)。Kappas 在 A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Responses to Humor 一書中將兒童的幽默類別分為十種:誇張、失諧、 驚喜、打鬧、荒謬、使人尷尬的、嘲笑他人、藐視、暴力行為或語言幽默。 表 2-2 幼兒幽默表現的十種型態 幼兒幽默表現. 意義. (一)誇張(Exaggeration). 對物體進行初步的觀察,察覺型態、大小、樣 貌、感受、經驗有所改變。. (二)失諧(Incongruity). 存在於兩個物體間,發現其中的矛盾。人、事、 物或想法之間缺乏合理的關聯性。. (三)驚喜(Suprise). 突然發生非預期中的事件,包括:一個事實、 感受或想法。. (四)低俗嬉鬧(Slapstick) 一種喧鬧的嬉戲,荒唐可笑的惡作劇表現,會 伴隨著肢體上的碰觸。 (五)荒謬(The absurd). 毫無原因的表現出此種行為,沒有意義的邏輯 和語言表現。擁有異想天開、與眾不同的想法。. (六)使人尷尬的. 因為某些令他人無法自處的情境,使人感到困 15.

(25) (Human predicament). 惑、愚蠢、不幸的。. (七)嘲笑他人(Ridicule) 愚弄他人、揶揄他人的表現。個體對他人的敵 意釋放出來,並故意的愚弄他人為負面情緒的 嘲笑。 (八)藐視(Defiance). 表示反抗、不願意配合。對於常規的違反、做 壞事情,或是不被成人所允許的行為表現。. (九)暴力行為(Violence) 釋放出敵意,並且有侵犯的行為。會突然的表 現出來。 (十)語言幽默. 透過文字遊戲、雙關語、笑話、諷刺、機智、. (Verbal humor). 取綽號等方式來表現幽默。正面或負面的情緒 表現皆有。. 資料來源:. Kappas. (1967) 另有張鐿霏(2006)觀察幼兒在園所自由活動時間與同儕互動時之幽默表現, 將幼兒的幽默表現分成以下幾種類型:轉移注意力型幽默、自我調侃型幽默、自 我娛樂型幽默、娛樂他人型幽默、貶低他人型、與他人分享型幽默。 表 2-3 六種幼兒幽默類型 幽默類型. 意義. 實際表現. 轉移注意力型. 個體感受到情境或他人給予 用幽默的語言、表情來面對遭遇 的壓力時,用幽默表現轉移 到的尷尬或是有衝突的情境。 他人對自己的關注。. 自我調侃型. 他人拿自己出錯的舉動當作 幼兒嘗試做一些幽默的動作或描 是幽默的起因,而自己以幽 述來化解尷尬的情境並引人發 默的態度回應並心情愉快。 笑。. 自我娛樂型. 娛樂自己也娛樂他人,即使 將自己認為有趣的幽默表現與他 讓自己出糗也不介意。. 人分享,並讓他人也有愉快的幽 默反應。. 16.

(26) 娛樂他人型. 在與他人分享的時候,欲使 主動分享,加上誇張的肢體動 他人感到開心、愉悅。. 貶低他人. 作、表情等,逗他人開心。. 幼兒的幽默衝突。以嘲諷他 嘲弄、取綽號、把對方當做負面 人的方式與同伴相處。. 情境的主角。多以口語式的嘲諷 為主。. 與他人分享型. 分享話題的人感到開心,用 純粹想與他人分享自己覺得好笑 聲音或肢體傳達給他人,無 的事情,但他人並不了解為何好 論他人是否也覺得開心。. 笑。. 資料來源:張鐿霏(2006) 由上述幾位學者所歸納出之幼兒幽默表現可知,幼兒之幽默從最初的生理層 面,如感官的視覺、聽覺、觸覺,進一步的發展到較抽象的語言、幽默情境。另 外,幼兒的幽默型態也會因應面對不同的環境、人事物而有所調整改變,可見幽 默不僅是頻繁地出現在幼兒的生活中且為幼兒發展時期重要的一環。因此研究者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幼兒如何使用幽默技巧及幽默技巧的成熟度,參考以上文獻設 計出幼兒幽默創造作業。作業題目中呈現幼兒幽默基礎語言技巧、失諧想像、失 諧解困及雙關語的技巧。 二、幼兒幽默表現評量 為幼兒進行測驗實為不易,更遑論幽默感的測量了,且幼兒的幽默感與成人 幽默感不盡相同,若用成人的材料為幼兒進行幽默感測量,幼兒並不會因此刺激 而感到有趣;另受限於幼兒認知能力尚未發展至文字的認讀,因此無法使用大量 文字閱讀之問卷調查法或是需靈活運用文字的影音、圖片下標題的測驗模式。在 進行幼兒幽默感測量時需有更全面性的的考量,應嘗試使用幼兒熟悉的方式,如: 畫圖、口語表達或肢體動作,另外也有使用自然觀察法,紀錄幼兒在生活情境中 的幽默表現。 國外的文獻中,Pien 與 Rothbart(1977)為了解幼兒幽默欣賞能力,以觀看 17.

(27) 卡通最為施測工具,來進行測驗。提供兒童不同的素材,如:有失諧解困情節的 卡通或是僅有失諧元素的卡通,藉由觀察幼兒的面部表情:沒有反應、部份微笑、 完全微笑、笑反應給予評分。另有研究者邀請 5-6 歲幼兒用畫圖的方式來展現其 幽默。研究者以訪談的方式請幼兒說出什麼人、什麼情境或什麼時間發生的事情 會令他感到有趣而發笑;結束訪談後再請幼兒用圖畫將方才所述之好笑情節畫下 來。研究者將幼兒圖畫中好笑元素進行記錄與分析,歸納出幾種幼兒的幽默表現: 角色的變化或替代;形體大小有劇烈的變動;不正常的行為表現或情境;對於某 個人不幸的遭遇或是行為(Sezgin, Hatipoglu, 2017)。 國內也有關於幼兒幽默表現評量的相關研究,如:陳巧湄(2009)發表的碩士 論文中,針對幼兒在幼兒園各種情境中,例如:入園、吃飯、大肌肉活動、睡午 覺等自發性幽默表現情形,由教師做行為的記錄並進行質性分析,以此種方式來 了解大班幼兒的幽默類型;另外,張文宿(2009)邀請幼兒觀看海綿寶寶影片, 並記錄幼兒發現幽默片段時的理解和反應,以探究不同性別及年齡的幼兒在觀看 幽默動畫之欣賞態度與理解之狀況,並針對幽默欣賞與幽默理解之相關進行探究 分析。陳若含(2008)分析了國小一年級和中班幼兒在閱讀幽默圖畫書時,對於 幽默理解與年齡之相關,觀察幼兒覺得好笑的故事內容座標註後,研究者進行歸 納分析;郭書詠(2014),則以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探究幼兒與教師共讀時, 幼兒對故事書中的幽默劇情理解與反應,並針對幼兒的表現,再加以分析引起幼 兒覺得好笑或好玩的因素為何。 以上研究可看出幼兒已經有幽默表現之發展,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抑 或是在特殊情境下的表現;有對於幽默的理解、反應,也有自然而然產出的幽默 行為。從最初的生理感受、反應,延伸到語言、抽象的幽默事件,幼兒的幽默發 展是隨著認知和生理發展逐漸成熟。. 18.

(28) 第三節 幼兒創造力與幽默 壹、. 幼兒創造力之意涵與評量. 一、幼兒創造力之意涵 多位學者對創造力的概念進行的不同的定義:Roco(2004)相信一個具有 創造力的人是能夠創造一些新奇的、具原創性的事物;Jaoui(1975)和 Boden (1992)都主張能「將舊有的元素重連結及組織後成為的新事物」的能力即為創 造力;另一方面, Rosca(1981)認為創造力是「能夠生產有價值的新事物之能 力」。 Wallas 歸納出創造的四個心理歷程,包括:準備期、醞釀期、豁朗期和驗證 期。在準備期時,個體先將問題清楚界定後,蒐集相關問題和資料,設法將舊經 驗和新經驗結合,並探究二者之間的關係;醞釀期則是當問題尚無法解決時,先 暫時擱置,在潛意識中仍持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過時間的沉澱、思索、醞 釀後的頓悟,個體便了解解決問題之關鍵,也就是第三期的豁朗期;最後驗證期, 則是將前述之頓悟觀念加以實施,驗證其可行性(簡茂發,2000)。 創造力被視為實現更好的生活水平之關鍵,這也是為什麼創造力在今日的教 育中顯得如此重要(Robinson,2008)。我國在 2003 年由教育部發表的「創造力 教育白皮書」中提到二十一世紀為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創新思考、批判思考及 解決問題的能力皆是未來的重要基礎能力(創造力教育白皮書,2003) 。2016 年 制定公布之<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中,將六大核心素養:覺知辨識、表達 溝通、關懷合作、推理賞析、想像創造及自主管理訂定為幼兒學習之主要目標。 其中想像創造的目標為「以創新的精神和多樣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環境中人事物的 感受」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2016) ,創造力在幼兒階段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當個體接收到一個刺激與其原有的認知不一致時,會出 現「訝異」 、「困惑」 、 「矛盾」和「疑問」等反應,進而激發個體對問題產生好奇 心,會有想進一步探究的動機,而在解決困惑情境時,則連帶表現出他們的創造 19.

(29) 性。以幼兒為例,其在探索世界的時候常有與認知不一致的情境發生,此時幼兒 可能會自由聯想、想像創造、編織故事等策略去因應遭遇的狀況,這樣的技巧運 用,是為幼兒階段創造力形成和發展之重要基石(董奇,1995)培養創造力有關 鍵期,約在 3~6 歲也就是幼兒階段,此時期若對幼兒之創造力發展有善加引導, 那麼幼兒之創造力啟發及未來發展將不可限量,反之,沒有為幼兒搭起創意表現 的鷹架,那麼日後將很難再有發展(游乾桂,1994)。 二、創造力評量 學者們針對創造力多層面、多為度的結構特性,發展出不同模式的測驗方法, 以期待人們從不同角度進行描述和測量,避免疏漏或有偏頗的眼光來看到創造力。 董奇(1995)在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中整理出以下幾種創造力測驗的方法: (一). 實驗法. 為受試者設置特定的問題情境,控制和改變一些條件,而後記錄受試者的反 應情況,對其進行分析。實驗法的最大特徵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事項的變化, 從而發現並確定其變化的因果關係,希望花了解事項的前因後果後,對於同類事 項,不僅可以根據原因去預測結果,而且也可安排原因去產生預期的結果。研究 者透過控制和改變條件,就可以探明這些條件對兒童之創造力傾向和特性有何關 聯和影響。 (二). 評定法. 此為一較主觀的創造力評定方法,評定的結果通常會受到評定者的個人經驗、 當時的情緒狀態、疲勞程度、個人好惡等因素影響,而上述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 評定的信度水平,因此在使用此方法時,需多加留意。使用評定法時,需邀請受 過專業訓練之專家學者來擔任評定者,同時也需要求評定者對評價之一致性,因 此會讓他們進行有關的訓練,確保評定時不因主觀之想法而有太大的結果差異。 指的是由該領域之專家學者,按照訂定之標準對兒童創造力進行評價。只有信度 達到可接受水平的評定法才能稱之為客觀的評定法。評定法可分為兩種形式,一. 20.

(30) 種是對創造力的一般性調查評價,例如:思考方式的封閉性或獨創性;調查興趣、 專長及獨立見解。另一種形式是對特定產品的創造性進行評價。把受試者聚集起 來提供某些材料和工具,要求製作一些新穎獨特的作品,接著由鑑定者對作品的 相互比較和見解分析,評定創造性的等級。 (三). 作品分析法. 運用作品分析法之前需先制定詳盡合理的分析維度,透過對作品的定性和定 量分析來揭示其創造性水平的一種方法。作品分析法用量化指標,對兒童作品的 創造性作較細微且深入的客觀分析。 (四). 測驗法. 測驗法就是用標準化的量表來測量被試者的智力、性格、態度、興趣以及其 它個性特徵的方法。許多人也稱作發散思考測驗,其最重要的理論觀點源於 Guildford 的智力結構論中所提及之發散性思考具有流暢、變通、原創、精進等 不同的成分(邱皓政,2005),透過標準化題目的心理測驗,針對上述幾項創造 力特性進行測量,然後將測量結果與常模進行比較,從而對個體的創造性發展水 平或特點作出評價。 從過去國內所進行有關幼兒創造力研究中可發現,過去學者大多傾向使用測 驗法,國內外皆針對創造力發展出幾個主要的測驗。美國陶倫斯(E.P. Torrance) 編製了「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 ,於 1974 年出版,後有賈馥茗、劉英茂、吳靜吉 重新編製為試用本國的版本。此測驗分別就創造力的四個面向:獨創性 (originality);流暢性(fluency);變通性(flexibility);精密性(elaboration),來進行 評量。評量分為語文及圖畫測驗,主要採用開放式的問答來測量受試者對問題的 發現及解決方法的創造力,也能測其擴散性思考,並藉由回答來了解創造思考的 歷程、品質及人格。測驗適用範圍為幼兒園至大學生,唯語文部分因需書寫句子 作答,所以對於年齡較小的兒童須用個別施測的方式。評分者要經過特殊的訓練 並具有相當的經驗,對創造力的理論及其四項指標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正確的評. 21.

(31) 分(簡茂發,黃瑞榮,李坤崇,2000)。 行動和動作創造思考測驗為國內第一套測量幼兒的創造力測驗,由張世彗 (2006)修訂 Torrance 於 1981 年所編製的 Thinking Creatively in Action and Movement(TCAM) 。本測驗主要是由幼兒最常使用也最熟悉之身體動作形式來 表達思考,包含了四個活動設計:有多少種方法?你可以像什麼一樣的做動作? 有其他的方法嗎?你可以用紙杯做什麼?幼兒在上述的四個活動中,展現其特殊 才能,測試者並可評估幼兒之流暢性、獨創性與想像性三種創造力特質此測驗之 建構效度顯示,幼兒流暢性、想像性和獨創性的表現上,僅會因為年齡不同而有 所差異,性別的不同則不受影響。 葉玉珠、李梅齡、葉玉環、林志哲、彭月茵(2006)發展了一套幼兒創造力 測驗,建立四歲至六歲幼兒的分數常模。此測驗利用數字聯想及情境問題解決二 分測驗來作為幼兒創造力的評分項目。幼兒嘗試將數字與他物做創意聯想,評分 指標為新奇性;遇到問題時該如何解決,是否有創新且有用的辦法,此為情境評 量,有用性為期指標(葉玉珠,李梅齡,葉玉環,林志哲,彭月茵,2006)。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幼兒階段為創造力發展的關鍵期,因此成人應盡力營 造出正向、鼓勵的情境,支持幼兒的創造力發展。若成人過於壓抑幼兒的創造力 或用較嚴厲、威權的態度規範幼兒,則會使幼兒產生負面的經驗。負面的經驗對 於創造力的激發有所阻礙,因而導致幼兒之創造力無法有良好之發展。創造力因 有多種面向及複雜之結構,因此評量的方式也有很多不同的模式,可依據受試者 之年齡、測驗目的及不同之文化背景做適當之選擇。 貳、. 幼兒創造力與幽默之相關研究. 一、創造力與幽默 過去研究顯示幽默表現與創造力有著緊密的連結,且彼此間呈現正相關(孫 聖 和 , 2000 ), 高 創 意 者 較 低 創 意 者 有 更 多 幽 默 的 表 現 ( Glover,1980; Goldsmith,1984)。幽默刺激引發的好笑成份會提升創造表現(邱發忠,2010)。. 22.

(32) 幽默會使個體勇於挑戰一個威權的規範,對道德規範有所質疑、挑戰和批判的時, 或許會激發出引人發笑的因子。而這種挑戰,有助於人們跳脫現有的次序與傳統, 使人們敢於提出新的觀點。例如:令人發笑的笑話有著華麗精美包裝的外表,但 笑話中的涵義則充斥著戲謔、不為人接受的素材,但卻也是發展個體創造力的一 重要歷程(陳學志,卓淑玲,賴惠德,2005)。 幽默與創造力是不可分割的心智運作歷程(Bleedorn, 1982) 。教師在教學模 式中適時的運用幽默技巧,有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提升學生對教材的理解。 針對學生的干擾行為,也能更有效的管理(陳學志,卓淑玲,賴惠德,2005)。 此外,若教師能在學習活動中適時的加入幽默刺激於其中,便有助於觀察即辨識 學生之創造力潛能;教師也能夠透過觀察學生之幽默反應來做完其創造力的參考 指標;更重要的是,在學習活動中若能有幽默的教學活動設計,不僅活化學習課 程,進一步的也能開發學生之創造力,引起學生更高的學習動機(陳學志,徐之 君,2006)。幽默的學習氛圍,是較放鬆、不緊張也不讓人感到焦慮的,教師應 努力營造出這樣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情境下,能幫助學生在學習時將低其焦慮 感,也能進一步的提升其學習成效和創造力的表現 (Smith, Ascough, Ettinger & Nelson, 1971)。 幽默和創造力之所以相互影響,且幽默得以提昇個體之創造力,可由情緒層 面的「認知的調整模式」來進行分析(陳學志,徐之君,2006)。認知調整模式 認為個心情會提供給個體不同的訊息,個體依照這些訊息來決定處理訊息的方式 是較嚴謹保守或是冒險開放的。舉例來說:當個體的認知到環境危險時,則會有 壞心情,因此個體採取的訊息處理策略是較保守、系統性的,難以跳脫框架,僅 以按部就班的方式來行動;反之,個體感受環境是附安全感的時候,心情也隨之 調整為正向,此時個體便勇於嘗試各種創意、不受侷限的想法也較容易產出 (Schwarz, 1990; Fiedler, 1988)。由上述論點可知正向情緒狀態有助於引發富創 意的表現,而幽默能夠引發個體正向的情緒,因此也對創意表現有所助益(陳烜. 23.

(33) 之,2007) 另外,由動機層面來看待幽默與創力,也有不同的理論見解。以學生學習為 例,學生感受到有趣的事物能夠引發個體的內在動機,也能讓學生自然而然的產 出富有創造力的作品或成果;然而若是強制的規定學習內容,則學生會感到壓力、 不有趣,進而削弱其內在動機,產出之成果也相對制式化、缺乏創意。上述理論 也應證了幽默能激發個體創造的內在動機(陳學志,徐之君,2006)。 最後,由認知的層面來分析幽默和創造力的關聯性。幽默的認知理論包含了 「失諧-解困理論」 (incongruent-resolution theory,Suls, 1972, 1977) 、 「理解- 推 敲理論」(comprehension - elaboration theory,Wyer &Collins,1992)與 「反向 -合意」 理論(陳學志 1991,1995),這些理論的共同點皆表示:幽默的引發 歷程是為個體接受到不合舊有之認知基模之刺激,而引起的失諧困境,為解決這 樣不和諧的困境,個體需跳脫固有的認知基模,站在全新或是相反的角度來檢視 該不和諧刺激,重新詮釋。而以上之歷程即為產生創意的重要技巧,因此可推知 幽默的理解及製造認知歷程能激勵創造。 二、幼兒創造力與幽默之相關研究 幽默和創造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幽默與創造力在本質、認知歷程及產出 成品上相當類似,從實徵研究也不難發現幽默與創造力的密切性(陳學志,蘇嘉 鈴,葉季蓉,2011) ,可惜的是國內目前針對幽默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仍屬少數。 近年來,幼兒創造力逐漸被重視,相關理論的論述及幼兒創意本質的探究, 進一步的為幼兒教育帶來新的面貌。研究者用「創造力」為關鍵字進行搜尋,華 藝線上圖書館資料庫中約有 2030 筆相關之研究,其中指標性期刊又有 1119 篇, 而針對「幼兒創造力」來搜尋相關文獻,也有 62 筆相關的論文,相較於廖怡嘉 (2005)搜尋之 5 筆結果已有明顯增多,顯示創造力的議題已萌發。 然以「幽默」為關鍵字進行搜尋,顯示 1632 篇相關文獻,再用「幼兒幽默」 僅有 15 筆相關資料,兩者研究數量有明顯的差異。其中有包含 4 篇是為幼兒教. 24.

(34) 師幽默感之探究,與幼兒幽默的相關研究內容稍有不符,顯示幼兒幽默之相關研 究仍屬一片開發中的沃土。 表 2-4 國內幼兒幽默與相關研究論文一覽表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方法與工具.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1.對於幽 默漫畫的理解. 以台北市 有年齡差異。 1. 以 自 編 之 之公立國民小. 2.不同年. 『兒童愉快反應 學二、四、六 齡、性別、父 測驗』為工具, 兒童幽. 年級和附設幼 母態度,對幽 為幽默反應施. 張如鈞. 默的發展-對. 1990. 幽默漫書的. 稚園大班,共 默漫畫的愉快 測。2.運用單因子 一百六十位兒 反應,都沒有 變異數分析、皮. 欣賞與理解. 童,以及 明顯差異。 爾遜積差相關等 教職員工四十. 4.兒童對. 統計方法,進行 位,計二百位 幽默漫書欣賞 資料分析。 為樣本。. 與理解之間的 相關性,並不 顯著。. 幼兒在. 以質性研究. 台北縣某. 將幼兒幽. 園 所 自 由 活 的方式收集幼兒 機構附設托兒 默行為分為六 張鐿霏. 動 時 間 與 同 在園所自由活動 所 小 小 班 15 種類型。幽默. 2005. 儕 互 動 時 幽 時間與同儕互動 名幼兒,其中 表現會有發展 默 表 現 之 研 時幽默表現的描 男 6 名、女 9 趨勢及深度上 究. 述性資料。. 名。. 的差異。 (續下頁). 25.

(35) 1.幼兒創 造出類型與複. 幼兒創 造想像作業 張素紋 的發展與其 2007 相關因素探 討. 分析個別幼兒所. 雜等級有顯著. 畫的正常怪物、. 差異之怪物類. 好笑怪物與人. 型。. 形。通過「行動. 2.不同性別的. 與動作創造思考. 幼兒產出的怪. 測驗」分數求得. 101 位大班 5. 物類型無顯著. 怪物創造想像作. 歲以上幼兒. 差異。. 業與創造力、性. 3.產出怪物類. 別、轉換變通力. 型轉換變通程. 與創造想像的關. 度高的幼兒,. 係。. 於行動和動作 創造思考測驗 想像性分數有 顯著差異。 個別晤談、. 江欣怡. 小組討論與圖. 1.幽默的. 檔,以錄影音、. 覺知與生活經. 逐字稿,分析幼. 六名五歲 驗、性別、認. 幼兒對 兒在「概念失諧」 幼兒 (三男三 知、語言發展. 2007. 幽默的覺知 與「觀點轉換」 女). 有關;2.幼兒. 繪本中,幽默的. 能透過幽默解. 覺知與詮釋情. 決困境。. 形。 26.

(36) (續下頁). 陳若含 2008. 不 同 年 探討不同年齡幼 小一與幼稚園. 小一幼兒. 齡 幼 兒 於 不 兒於圖畫書中所 中班幼兒. 的理解平均分. 同 圖 畫 書 所 反映的幽默是否. 數顯著高於幼. 反 映 的 幽 默 有理解與欣賞上. 稚園中班幼. 理解. 兒。. 的差異。 與幽默. 小一與幼稚園. 欣賞之差異. 中班幼兒的幽 默欣賞程度沒 有差異。. 柯慧貞. 幼 兒 幽 默 活 隨機與研究對象 人際關係較差 研究對象經學. 2008. 動 方 案 之 行 作幽默互動,並 的六位幼兒. 習,能運用幽. 動研究. 觀察記錄研究對. 默技巧。透過. 象與他人發生衝. 幽默表現之互. 突時的幽默因. 動,讓幼兒增. 應。針對質性資. 進友情和化解. 料進行分析。. 班級衝突。. 張文宿. 幼 兒 觀 看 幽 自編問卷調查、 以立意取樣方 1.不同性別年. 2009. 默 卡 通 之 幽 卡 通 播 放 實 驗 式 抽 取 幼 兒 齡幼兒在六項 默 欣 賞 與 幽 法。. 560 人進行問 幽默類型的笑. 默 理 解 ─ 以 以雙因子變異數 卷 調 查 ; 187 反應。 海 綿 寶 寶 為 及皮爾森績差相 人 進 行 實 驗 2.笑反應、幽 例. 關分析不同性別 法。. 默評比與幽默. 與年齡之幼兒在. 理解三者成正. 27.

(37) 幽默欣賞與理解. 相關。. 之差異及相關。 黃瓊慧. 自 閉 症 幼 兒 以質性方式,透 分三歲組及六 自閉症幼兒在. 2010. 幽 默 表 現 之 過觀察記錄,蒐 歲組兩組,每 認知面向達到 研究. 集自閉症幼兒與 組兩人,其中 感官刺激的幽 一般幼兒的幽默 一位為自閉症 默階段,幽默 表現,加以分析 幼兒,另一位 的數量以及品 自閉症幼兒幽默 為一般幼兒. 質上,與一般. 表現內涵與特. 幼兒有差距。. 性,以及與一般. 自閉症幼兒幽. 幼兒在幽默上的. 默特性與障礙. 差異。. 特質相關。. 陳巧湄. 學 齡 前 幼 兒 以質性研究為方 30 名 中 大 班 歸納出分享、. 簡淑真. 幽 默 特 性 之 法,於幼兒園戶 幼兒. 貶低、創新、. 2011. 探究. 外、角落、用餐. 取代、連續、. 等時段收集幼兒. 流行、感染、. 的自發性幽默表. 累加、複合、. 現共 178 則。. 發展趨性。10 種幼兒幽默的 特性。 (續下頁). 28.

(38) 郭書詠 2014. 圖 畫 書 的 幽 與 幼 兒 進 行 共 十位大班幼兒 1.比較圖畫書 默 手 法 及 師 讀,採互動式朗. 中的幽默手法. 生 共 讀 中 幼 讀的方式進行,. 與幼兒在互動. 兒 對 幽 默 的 並將共讀的結果. 式朗讀中對於. 理解. 與文本分析的結. 幽默的理解的. 果及過去的研作. 四種結果。. 比較。. 2.彙整出與幼 兒對圖畫書的 幽默理解與反 應可能之相關 因素。. 李惠甄. 幼 兒 對 於 蘊 研究者自編三則 四歲、五歲、 心智理論發展. 2016. 含 心 智 理 論 失諧訊息心智理 六 歲 幼 兒 共 方面,四至六 之 幽 默 漫 畫 論漫畫。採取晤 48 位. 歲幼兒心智理. 的解讀研究. 談法蒐集資料,. 解總分之差. 並運用描述性統. 異。在各漫畫. 計及單因子變異. 的幽默反應. 數分析統計方法. (好笑程度)上. 進行資料分析。. 並無顯著差異. 資料來源:由研究者自行彙整 國內幼兒創造力的相關研究已漸趨成熟,但幼兒幽默的相關文獻仍較缺乏。 若幼兒能培養穩定且持續欣賞及產生幽默的能力和特質,應可提升其創造力表現, 然幽默與創造力有什麼關聯性又如何能提升創造力,過去的文獻中僅有點綴式的 描述,並無綜合統整的看法。幼兒幽默表現與創造力的關聯仍是一值得探討的焦 點,研究者則會在接下來的研究中進行此議題的實驗與分析。 29.

(39) 第三章 研究一:幼兒幽默創造作業之發展 研究設計採用由 Creswell, Clark, Gutmann, and Hanson (2003)根據施行順序 和研究目的所提出的「探索型(exploratory)」混合研究設計,藉由質化找尋某 現象可能存在的研究問題,挖掘量化既存理論或工具額外可測量的項目。本研究 設計目的為探究幼兒之幽默表現與創造力之間關聯的研究問題,因此在進行幼兒 幽默表現作業時,同時為幼兒進行「行動和動作創造思考測驗」(TCAM),以利 研究後續做比對分析。. 第一節 研究方法 壹、幼兒幽默創造作業之編製 研究者依據文獻整理中所提及之幼兒幽默表現及幽默技巧,設計為不同幽默 技巧之題型,分別為:出糗題、誇張題、融合題及變化題,請幼兒針對題目說出 的好笑內容來分析其使用之幽默技巧之頻率及分佈。 自編幽默表現作業,共有四種題型,如附錄。以下簡述題目編制概念: (1) 出糗題:出糗技巧。讓人陷入無知或愚笨的尷尬情境,令旁人產生優越感 的幽默反應。請幼兒觀看一張圖片後,講出糗的情境。引導語為:「這個 人會發生什麼好笑又丟臉的事情」。 (2) 融合題:新奇概念組合。透過兩種概念的結合,產生新奇且帶有不和諧的 矛盾衝突,這種交互作用引發的諧趣,會使後續有好笑或荒謬的感覺。A 和 B 兩種不同的物品的圖片,請幼兒回答碰撞在一起,產生( 失諧 Incongruity)效果,並發想出擁有兩者特性但為真實存在的新物品。引. 導語為:「A 跟 B 兩個東西撞在一起,會變出什麼東西」。 (3) 誇張題:誇張技巧。運用豐富的想像與幻想,在再創造的過程中,以客觀 的基礎有意識的誇大表現對象的特徵,以增強表達效果或使現象實質更為 30.

(40) 鮮明。請幼兒用誇張又好笑的方式敘述一個情境。引導語為:「這個東西 會發生什麼又誇張又好笑的事情。」 (4) 變化題:法則誤用技巧。個體能以不同於習慣法則的觀點去看事物,針對 某事物予以新的、好玩的、不同的角度來看,以改變對事物的解釋、感覺。 A 物品要經過一個程序(B)始能變為 C 物品,引導語為:「A 想要變成 C, 他要怎麼做才能變成 C」。 貳、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參與對象,為來自台北市兩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各一個班級共計 兩個班之幼兒,共 53 名中大班幼兒,大班幼兒 34 人,中班幼兒 19 人;男生 25 人,女生 28 人。研究前發下「論文研究家長同意書」進行研究意願調查,結果 為 34 名大班幼兒及 19 名中班幼兒同意參與創造力測驗及幼兒幽默表現作業。 表 3-1 研究參與者組成 男生. 女生. 總計. 中班 大班. 10 15. 9 19. 19 人 34 人. 合計. 25. 28. 53 人. 參、研究設計 研究者每天邀請 1~2 為幼兒於幼兒園一日作息中的學習區探遊時間進行幼 兒幽默表現作業。進行幽默作業時,幼兒除針對問題回答外,研究者進一步引導 幼兒說出該好笑情節為什麼好笑;抑或是幼兒是如何進行思考的。進行的地點語 文區,坐落於教室中較隱密且安靜不受干擾的空間,研究者將幼兒的回答錄音後 再以文字詳細記錄幼兒答案。由於考量幼兒施測時間限制,每種作業型態編製兩 個版本,於不同時間施測。. 31.

(41) 53 位幼兒個別進行自編幼兒幽默作業. 使用手機錄音幼兒所針對題目所回答之內容. 詢問幼兒何以覺得為什麼好笑;好笑情節的思考方式,並以文字記錄之. 聽錄音檔案,紀錄幼兒錄音逐字稿 分析幼兒使用之幽默技巧. 將資料進行質化編碼分析. 依據資料分析的結果,歸納研究所得. 圖 3-1 作業施測流程圖 幼兒回答幽默作業問題時研究者以錄音的方式記錄幼兒所講之內容,並將回 答中所用到之幽默技巧做文字紀錄。 肆、資料分析 幽默表現作業結束後,將幼兒在進行作業答題時展現之幽默內容及技巧,進 行紀錄及分析。把整理所得之數據資料運用 Excel 軟體及 SPSS 電腦統計套裝軟 體,進行量化統計分析。最後,根據以上資料分析的結果,歸納研究所得。 本研究運用卡方檢定,針對研究樣本之各變項進行次數分配及百分比,檢視 統計樣本之分布情形。根據幼兒參與幽默表現作業在幽默答題表現之計數,描述 幼兒在進行作業時出現次數和分布情形,並檢視幼兒幽默創造表現與年齡之關聯 性。. 32.

(42) 第二節 研究結果 本研究在蒐集資料過程中同時以錄音和文字方式記錄幼兒參與幽默作業之 答案型態,詳情請見附錄二、附錄三。本章的研究結果除了量化資料的數據統計 分析之外,研究者整理幼兒答題時之回應並依照文獻整理中歸納出之幼兒幽默表 現特性進行比對分析,針對創造力不同程度幼兒在進行幽默測驗時答案型態的變 化,紀錄呈現以下說明 壹、幼兒幽默創造作業之表現型態 一、聆聽錄音資料,做初步幽默答題整理 研究者針對 53 位受試幼兒對幽默作業之回答,反覆聆聽內容並繕打成為逐 字稿。整理過程中發現有部分幼兒因理解力不足而導致不懂題意,因此回答「不 知道」 、 「想不到」或不做回應;另一類幼兒則是積極給予回應,無論回答是否切 題,都會提供施測者或長或短的答案。研究者將此兩種答案型態做初步分類,並 將前種答題類型命名為「無反應」,後者命名為「有反應」。 二、回溯相關文獻資料與反覆閱讀整理逐字稿,形成觀察指標 研究者根據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Carney, 1990)進行整理。首先反覆聆聽 內容,並將之紀錄為逐字稿,成為文本;接著為文本編碼,貼上類目(category); 從編碼好的資料中找出資料中的關係;交叉檢核資料間的各種發現並找到的主旨 與趨勢;最後把資料放入解釋架構中。 首先以出糗題為例,可從幼兒的答案中彙整為以下幾個類別:「無反應」、 「無關反應」、「單純出糗」及「複雜出糗」。「無反應」如同前面所述,幼兒 的回答為「不知道」、「想不到」或無作答;「無關反應」的定義為幼兒答案不 切題,描述的內容與出糗無關,例如請幼兒回答踢球時發生丟臉又好笑的事情, 幼兒答案為:「他丟球丟得很用力」;「單純出糗」的定義為幼兒的答案中僅將 描述一件犯錯或不恰當的情境,如踢球的出糗表現,幼兒回答:「沒踢進」;「複. 33.

(43) 雜出糗」的定義包含了「單純出糗」外,再進一步的增加其他好笑的情節,合併 其他幽默技巧。如:「有一個小朋友,他在跟狗狗玩踢球,然後踢到了球 就跌 倒了,然後就在球上一直滾」。 融合題型的類別分為:「無反應」、「無關反應」、「名詞結合」、「互動情境」 及「合理失諧反應」。研究者在進行答案瀏覽分析時,注意到部分幼兒的答案是 將題目中兩個名詞做結合,例如:回答糖果和雲朵碰在一起會變什麼時,其答案 為「糖果雲」 ,此答案為「名詞結合」 ;另外,若將兩個物件進行故事敘述或是有 互動的情境時,則歸類為「互動反應」,如:糖果和雲碰在一起雲朵會下起糖果 雨。「合理失諧反應」的幼兒能夠將兩個物件的各自特徵相互結合後,組合出一 個新的物件,且此物件是為人所熟悉的,例如:糖果跟雲碰在一起會結合成棉花 糖。 接著為誇張題型,將誇張題的答案彙整為幾個類別: 「無反應」 、 「無關反應」、 「物理性誇大」 、 「想像力誇大」 。 「物理性誇大」的定義為幼兒將題目中的高度、 速度、體積、容量等物理概念作誇張的形容,如:超神奇存錢筒會讓錢多到滿出 來;超神奇樹木會長得很高很大。「想像力誇大」的定義為誇張的形容沒有物理 性的改變,而是加入幼兒天馬行空的想法,如:吃下超神奇飯糰之後,飯糰會在 肚子裡笑。「無反應」及「無關反應」的定義則同出糗題。 最後的變化題型分類為:「無反應」、「無關反應」、「疊加」、「去除」及「超 現實變化」 。當幼兒將 A 物加上 B 物產出 C 物時,此答案定義為「疊加」例如紅 蘿蔔變白蘿蔔的方法就是泡進白色的水裡; 「去除」則是 A 物減上 B 物產出 C 物, 例如:把刺蝟變老鼠,就把刺蝟身上的毛拔掉;「超現實變化」即幼兒未使用加 法或減法,僅使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回答超現實的答案,例如:可以用魔法把鯊 魚海豚。 研究者將出糗、誇張、融合及變化題分別編碼為 1、2、3、4 號,再將幼兒 答題內容反覆分類並與教授共同討論後,整理發展出第一版觀察指標,資料彙整. 34.

(44) 如表 3-2 所示。. 表 3-2 幽默型態觀察指標第一版 題型. 反應名稱. 出糗. 無反應. 誇張. 到」;沒有作答. 代號 0. 回答不切題. 10. 單純出糗. 僅描述犯錯、不恰當行為. 11. 複雜出糗. 出糗合併其他幽默技巧. 12. 無反應. 物理性誇大 想像力誇大 無反應 無關反應 名詞結合 說故事 合理失諧反應 變化. 回答「不知道」、「想不. 編碼. 無關反應. 無關反應. 融合. 說明. 無反應. 回答「不知道」、「想不 到」;沒有作答. 0. 回答不切題. 20. 形容物理量變化. 21. 形容超乎現實,富有想像 力 回答「不知道」、「想不 到」;沒有作答 回答不切題 僅將題目兩個物件名稱結 合 將題目兩個物件編講出一 個故事 將題目兩物件的特徵結合 產出符合現實且新的物件 回答「不知道」、「想不 到」;沒有作答. 22 0 30 31 32 33 0. 無關反應. 回答不切題. 40. 疊加. A+B 產生 C. 41. 去除. A-B 產生 C. 42. 運用想像力的超現實回答. 43. 超現實變化.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 Liu, S.J., and Chang, P.L., “Knowledge Value Adding Model for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Practice in a Consulting Firm,” Proceedings of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o enable pre-primary institutions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school culture and support to children, actions can be take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 Caring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Horizontal, Vertical and Hybrid Schema in Database Systems.. -A Case Study of Wireless Broadband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This paper presents a Knowledge Value-Adding Model (KVAM) for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Practice (CoP) in an A/E consulting firm..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anxiety in children to performance in a complex learning task.Child Development, 27, 333-337. Ordinary learning: Programmatic connections among children’s